世界就是你每天在讀的小說
要能解讀這些訊息,你需要的是小說家的文學技巧。每天早上睜開眼起床,一直到晚上閉眼入睡,我們面對的是資訊無比龐雜的世界。龐雜的不只是來自媒體、網路所傳遞的訊息,還包括我們每天感官接觸到的種種人事物。我們每天面對這些雜亂、隨機的資訊漩渦,吸收都來不及,更別說理出頭緒了。
在製造導向的傳統社會,文學被視為不實用,小說的虛構性質被認為虛無飄渺。但進入了資訊時代,文學卻是資訊領域的萬神殿,故事與小說則展現人類如何洞悉世情、掌握人心的精髓。身為小說家也是評論者的朱宥勳,提供了我們理解並掌握資訊世界的技術,就是「把世界當小說來讀」。
人需要故事,並且依照故事結構做出現實的選擇。不管我們面對的是政治議題、社會時事還是商業操作,只要我們能夠看清楚故事與小說運作的基本機制,就能夠更看得懂世界是怎麼運行的。掌握了資訊,就掌握了這個時代;掌握了小說的技巧,就掌握了理解資訊、建構資訊的無上能力。
過去人們認為這些技巧與現實不相關,即使知道了也不會用,就像遍覽武學經典卻不知如何使用的王語嫣。朱宥勳示範如何讓這些技術扎扎實實地放進現代社會裡運用,並獲得實際的效果。這些文學技巧真的有點像是武術。如果你想影響某些人的人生,一身武藝絕對可以派上用場。而如果你心存良善,多幾套拳腳功夫也可以幫助你自保。你可以拿這套技術去賺錢,去推行理想,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也可以拿來抵禦每天每天轟炸你的成千上百資訊,讓你做出的每一個選擇真的是自己的選擇,而不只是糊裡糊塗的一陣熱血上湧,莫名其妙就被摸頭而不自知。
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
願文學技巧與你同在,在彷如資訊母體的現實世界中闖出一片天。
◎全部公開!文學戰神的戰鬥力秘密大補帖!
◎文學有用論!
世界是複雜的文本,懂得小說技藝就可以拆解並掌握它。
◎小說的實用力量就是——
大部分人認為沒有用的小說技術,卻是在資訊時代決勝的關鍵。
可以用來解析世界、說服他人、提前洞悉別人搞不清的資訊洪流。
作者簡介:
朱宥勳
台灣桃園人,一九八八年生,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全國學生文學獎與台積電青年文學獎。
出版過小說集《誤遞》、《堊觀》;長篇小說《暗影》以職棒簽賭案來探索台灣社會的面貌;散文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藉經典作品解讀來分享學校教育裡不會探觸,但卻是許多年輕心靈期待理解的作品。
朱宥勳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向讀者介紹新世代的小說創作者。與愛好文學的朋友創辦電子書評雜誌《祕密讀者》,持續三年不間斷出版當下台灣僅見的文學評論刊物。
本書是他最新作品,將文學的熱愛與知識直接運用到社會及文化批評上,實踐文學之實用,展現文學技巧可以實際操作的社會介入方式。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哥哥)
胡釆蘋(專欄作家)
許伯崧(udn鳴人堂主編)
陳茻(國文老師)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主人)
黃麗群(作家)
名人推薦: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哥哥)
胡釆蘋(專欄作家)
許伯崧(udn鳴人堂主編)
陳茻(國文老師)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主人)
黃麗群(作家)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為什麼敘事
導言——
因為你只能活一次
在前一章〈導論〉的結尾,我們曾經提到,人們之所以容易被「故事」影響,是因為它符合人類的認知結構,是一種能夠簡化資訊、加速決策的懶人包。但這仍然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故事呢?我們有很多種簡化資訊的表達形式,為什麼不是表格、心智圖,或維基百科式的精準說明文字,而非得講個故事呢?更何況,故事往往會提供很多額外的細節和不必要的情感,又不能保證讀者百分之百接收到我們的訊息,這不是做了很多虛工、又平白冒著失準的風險嗎?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只能活一輩子。
不管是出現在小說、電影、漫畫還是廣告片裡,唯有故事能夠讓我們瞬間進入「另一個人生」。人生在世,大部份的人都不會對自己的處境完全滿意,卻也沒有辦法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如果不考慮投胎的話,「聽故事」是唯一可以讓你暫時逃離當下人生的解決方案。這種遁逃,成就了人類最古老也最根深蒂固的娛樂形式。它十分頑強,不管科技如何演變,感官的效果有多強大,符合故事結構的產品硬是能帶給我們更高的滿足感。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最極端的感官案例就知道了:即便在A片當中,也多少會有場景、有角色、有因果鍊,而不是一開場就進入「重點橋段」。
幾乎可以說,大部份的人類都是故事的成癮者,只是每個人接觸它的媒介不一樣而已。從最深奧的文學小說,到雜貨店櫃台上的小電視,乃至於你在客運上聽到前座兩人說的同事八卦,都能提供類似的滿足,也共享類似的敘事結構。
從「進入另一個人生」出發,我們也可以知道,什麼樣的故事對人最有威力。什麼時候你會覺得想進入另一個人生?那無非是「匱乏」(自己的人生比別人少了些什麼)和「奇觀」(別人的人生是你永遠沒機會經歷的)。前者如蔡宜文評論中國的宮鬥小說《琅琊榜》時就提到,故事中的所有重要情節都指向了「向家人復仇」的軸線,它的爆紅可能就反應了中國、台灣兩地讀者在家庭結構裡積壓的不滿,這便可視作某種「匱乏」。後者則像近年流行的美式超級英雄電影,各個具有強大異能的角色代替我們殲滅生活中無法殲滅的那些威脅和不公。當我們看到蜘蛛人突遭奇遇、從軟弱的青年變身成可以獨力拯救即將脫軌的列車的人時,我們想到的是現實世界裡,我們所無法阻止的那些壞事。「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就好了」,甚至「如果我是這麼一個人就好了」。
即便在一些不那麼華麗的例子裡,這樣的機制仍然存在。想想你跟朋友聚在一起聊八卦時,心裡縈繞的情緒是什麼吧?大致也不脫出於「匱乏」的嫉妒情緒(他憑什麼⋯⋯)或出於「奇觀」的窺視心態(你不覺得他很扯嗎!)。在所謂內容農場式的文章或比較聳動的新聞報導裡,操作的也是這樣的機制。
因此,判斷一個故事是否有足夠的威力,端看它是否能夠至少擊中二者其一。然而,這並不是要說我們應該把每個故事都操作得非常羶腥色才行。相反的,勾取「匱乏」、營造「奇觀」有非常多種辦法,都能夠把看似平淡的題材變得有滋有味。比如在本章案例一的〈電競只是短線的炒作嗎?〉當中,我所提到到職業運動和電子競技,這樣的高端競賽都同時指向了人們的匱乏以及常人難及的奇觀,因此能夠形成可觀的產業。玩球是一件平淡的事,但是可以投出時速一五五公里的快速球,那就能衍伸出一堆有價的東西。而當大部份的人類都做不到這件事時,這就會形成強大故事的基本條件。
而在案例二〈舌的背面〉中,建議可以用比較後設一點的角度來讀這篇文章。在這篇為了二〇一四年「三一八運動」所寫的回憶文章中,你可以看到我的政治立場是很明確的。但這篇文章放在這裡,不是要你接受我的立場,而是希望你帶著懷疑的眼光去檢視它:為什麼我要講「道歉」的故事?為什麼我要講三二三那天晚上與前女友C的故事?
同時,你也可以參考該文後段我提到的「言論匕首」,那也是一種辨認當時網友的「匱乏」,然後對症下藥的操作模式。
第一章 為什麼敘事
導言——
因為你只能活一次
在前一章〈導論〉的結尾,我們曾經提到,人們之所以容易被「故事」影響,是因為它符合人類的認知結構,是一種能夠簡化資訊、加速決策的懶人包。但這仍然沒有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是故事呢?我們有很多種簡化資訊的表達形式,為什麼不是表格、心智圖,或維基百科式的精準說明文字,而非得講個故事呢?更何況,故事往往會提供很多額外的細節和不必要的情感,又不能保證讀者百分之百接收到我們的訊息,這不是做了很多虛工、又平白冒著失準的風險嗎?
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只能活一輩子...
作者序
【導論】其實你每天都在讀小說,但你不知道
又是普通的一天
想像一下,你每天睜開眼第一秒開始,到你晚上睡著之間發生的所有事情。
首先是你的鬧鐘。如果你不是用手機的預設音響的話,很可能就是一首你喜歡的歌,比如閃靈的〈暮沉武德殿〉或二〇一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Blowin’ in the Wind〉叫你起床。在上班上課的途中,你打開手機,看到一則新聞,可能是哪個縣市的校園性侵案有了最新消息。群情激憤轉貼的不只是新聞報導,還包括了Ptt的一篇爆卦文,那篇文章的作者自稱是受害人的同學的哥哥的朋友,鉅細彌遺地說明了該校老師顢頇的卸責過程。進到會議室或課堂,那個拿著麥克風的人讓你昏昏欲睡。你短暫清醒的三十秒,是因為隔壁的人用手肘頂頂你,附耳說:你看到老闆 / 老師脖子上的紅印了嗎?嘖嘖,據說昨天有人在樓梯間看到他和⋯⋯。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你卻又為明天要上台簡報緊張了起來,漫無目的地在google頁面搜尋。你一定看到了幾十則廣告訊息,你的腦袋也記得,只是你以為自己沒有放在心上。突然你靈機一動,決定用《駭客任務》的風格來做明天的簡報。不知道為什麼,只不過是決定了風格,簡報進度就瞬間加速了十倍,點子一個一個湧出來。下班下課回到家,你特別繞道去買了路邊老婆婆賣的雞蛋糕,昨天鄰居告訴你,老婆婆的兒子最近都不寄錢回來了,你也確實發現她最近都早了兩小時擺攤,有時你出來買宵夜她竟然還沒收。你在家裡的沙發上回Line,對老爸發來的長輩圖翻了個白眼,然後編了個理由告訴另外一個群組的人,說你不跟大家去聚餐了。因為你還沒原諒主揪兩年前把走了你的心上人。今晚時間還多,你打開電腦,螢幕還沒亮起,你就決定要先去「召喚峽谷」一趟。不巧的是,今天你打得超爛,爛到你睡著之後,竟然還夢見自己正在重考大學聯考,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問題來了:上面這段文字裡的「你」,一天遇到了幾個「故事」?
故事很好用⋯⋯但為什麼?
最近幾年,「故事」、「敘事」這些詞,隨著商管雜誌的推廣,漸漸讓這些本來只有文學讀者關心的知識,進入了台灣人心中。不管在什麼地方,我們多少都會看見以上述兩個概念組合出來的詞組,比如「敘事力」、「故事行銷」,即便是賣餐飲的小店,也知道要在牆面上寫一幅「品牌故事」。從政治到商業,所有人似乎赫然發現「敘事」、「故事」有著強大的能力,能夠改變人們的行為——讓人們買更多商品,或者讓人們投票給我。
然而,坊間談這些問題的人,卻很少能說清楚:故事為何這麼神奇?具體的運作機制和心理基礎是什麼?是什麼因素讓它這麼有效?或者,更嚴苛地問一句:為什麼有些故事特別有效,有些故事卻講了跟沒講一樣?
反過來說,作為消費者或選民的我們,真的這麼「好騙」嗎?我們真的都被故事「騙」走了嗎?我們有沒有可能保持「清醒」,擁有抵抗故事的能力?
這些問號,其實都關係到許多文學研究和創作中的知識,如果對這些基礎的概念沒有一定程度的瞭解,面對「敘事」或「故事」,無論是站在操作者還是被操作者的位置上,都會有種雲深不知處的茫然感。在本書裡,我將試著從一個小說創作者的觀點,來解釋上述的問題。
你的心是兵家必爭之地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閱讀」了大量的「小說」,只是大部份的人不會察覺到而已。
在第一節當中,我所簡單描述的「普通的一天」裡,至少就包含了十個以上的故事(加上廣告訊息,可能會有幾十個)。不管說這些故事的人意圖為何,當故事進入聽者腦袋裡的時候,它就會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行動。有些故事是帶著明確目的性的,比如閃靈那首歌就是為了傳達他的政治觀點,Ptt爆卦文也是心有不平希望能引起關注;有些故事的目的性可能比較弱,比如告訴你老闆八卦的同事並沒有想太多,但只要你聽到這個故事,你對老闆的想法一定會改變,以後你面對他的方式也會跟著改變。只有一個故事的時候,效果可能不會太明顯,但如果每天都有幾十個故事,那你的心態和行為一定會產生變化。更別說,從懂事到去世,你可能會遭遇數百萬個故事的洗禮,就像溪水不斷沖刷砂石一樣。
而為什麼是故事影響我們?為什麼不是更理性一點的東西——比如說數據、論證或科學事實?
原因很簡單,因為「故事」是比較符合人類認知結構的資訊形式。簡稱「懶人包」。身為人類,我們早已知道,能好好活著的先決條件,就是能夠快速判斷眼前的資訊是否有用,這樣才能根據資訊採取正確的行動。這是上古時代就開始的長久演化:要不要吃眼前的果實?我手上的石器打得贏前面那隻長著尖牙的動物嗎?打贏之後有多少肉可吃?
時至今日,我們對資訊的判斷脫離了漁獵狀態,但卻必須面對更多、更複雜的選擇。我們一天所做的決定,可能比上古時代的一個月還要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然會索求更快速、更低門檻的處理程序。
是的,那就是故事。因為故事會繞過理性計算,直接訴諸「信任」和「情感」,以至於同樣的資訊量,如果能以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能夠更快速地催動我們做出選擇。甚至有時候,故事的優勢,就在於它的資訊量稀少單純、然而非常聚焦,所以能夠幫助我們簡化考量流程,就像一根針可以刺進大部份的材質裡一樣。而這也同時是它的迷人和危險之處。
舉例來說,我今天可以列出各式各樣關於「死刑存廢」的數據,來證明死刑廢除之後的治安狀態;但這一切努力不如一個江國慶案的故事,或者比不上一個鄭捷隨機殺人的故事。在議題的正反面皆然,真正能引起強烈對立的議題,往往是因為雙方的故事勢均力敵。這是情感層面的動員。
而在信任層面上的動員也同樣有效。你只要看看市面上的廣告就好了。為什麼紀卜心的穿搭意見能夠驅動消費?為什麼看到吳念真出來講幾句話,你就覺得該買個東西回去孝敬父母?在這些案例中,「紀卜心」和「吳念真」就是故事中的角色,前者代表了中學女生心裡的楷模自我,後者則代表了上一代台灣人的標準形象。你信任的不是產品的衣料或營養成分,而是那個笑容、那個口音。這都是小說塑造角色的技巧。
即便在我的這篇序言裡,我也用上了小說的技巧。你可以重看文章的第一節,我花了很長的文字來建構一個「畫面」,而不是引用統計數字來告訴你,平均每人一天會暴露在多少故事之中。專業的寫作者多半都知道,一開頭就給讀者畫面,是黏住讀者注意力最有效的作法。所以《天下雜誌》是這樣寫的,「端傳媒」是這樣寫的,就連黃仁宇的史學著作《萬曆十五年》都是這樣寫的。
把世界當小說來讀
在這本書裡,我想談的就是「什麼樣的故事比較容易影響人」這件事。
如同前文談到的,我認為當代社會的複雜度高,讓人們都必須作出大量選擇、因此前所未有的需索「故事」這種懶人包。就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裡,常常被台灣人認為「沒用」的文學知識,正是前所未有的「有用」,只是大部份的人還不知道該怎麼用。
這本書,正是要談關於小說、關於敘事、關於故事方面的文學知識。
我不但會談故事如何影響人,也要談故事如何改變了人的思考方式,使得事態有了根本性的變化。你可以把故事想像成一種交通工具,比如說捷運好了:捷運可以讓我們更方便地前往城市的不同角落,讓你再也不用煩惱要不要買車、要去哪裡找停車位。但同時,如果你毫無戒心地完全依賴它,你的人生安排自然會被它牽制,你會不敢找距離捷運站太遠的房子,找工作也都離不開那幾條線路。
工具會幫助你,也會限制你。除非我們不只會使用工具,還知道工具運作的基本原理。
因此,這本書接下來的章節,都會分成「導言」及「案例」兩個部分。每一章的「導言」,我都會說明一項小說的基本原理,提供一點「觀戰重點」。在理解了觀戰重點後,我會以我自己的文章作為「案例」,來具體展示剛剛我們談到的小說原理,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什麼。案例大部份由我已經發表的各種評論改寫而成,少部分則是新寫的篇章。這麼做的目的,也是要證明這些文學知識確實「有用」,因為它已經是經過二〇一四年以降,台灣激烈競爭的言論市場考驗存活下來的論述。
整本書的基本前提,就是「把世界當小說來讀」。人需要故事,並且依照故事的結構做出現實的選擇。所以不管我們面對的是政治議題、社會時事還是商業操作,只要我們能夠看清楚故事運作的基本機制,就能夠更「看得懂」世界是怎麼運行的。
這套東西有點像是武術。如果你想影響某些人的人生,一身武藝絕對可以派上用場。而如果你心存良善,多幾套拳腳功夫也可以幫助你自保。你可以拿這套東西去賺錢,去推行理想,去解決生活上的難題,也可以拿來抵禦每天每天轟炸你的幾百個故事,讓你做出的每一個選擇真的是自己的選擇,而不只是糊裡糊塗的一陣熱血上湧。
開始吧,在又一個普通的日子來臨之前。
【導論】其實你每天都在讀小說,但你不知道
又是普通的一天
想像一下,你每天睜開眼第一秒開始,到你晚上睡著之間發生的所有事情。
首先是你的鬧鐘。如果你不是用手機的預設音響的話,很可能就是一首你喜歡的歌,比如閃靈的〈暮沉武德殿〉或二〇一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Blowin’ in the Wind〉叫你起床。在上班上課的途中,你打開手機,看到一則新聞,可能是哪個縣市的校園性侵案有了最新消息。群情激憤轉貼的不只是新聞報導,還包括了Ptt的一篇爆卦文,那篇文章的作者自稱是受害人的同學的哥哥的朋友,鉅細彌遺地說明了該校老師顢頇...
目錄
導論——其實你每天都在讀小說,但你不知道
第一章——為什麼敘事
導言 因為你只能活一次
案例一 電競只是短線的炒作嗎?
案例二 舌的背面
第二章——敘事結構
導言 老梗永遠有效
案例一 你為什麼忍不住收看連柯爭霸
第三章——角色塑造
導言 幾滴水就等於一片海
案例一 這場名之為選舉的說故事比賽
案例二 余秋雨可以教我們的品格教育
第四章——懸置懷疑
導言 信任的有效期限
案例一 我看不到你,我看不到你,我看不到你
案例二 是陰謀論,還是寫爛的小說?
第五章——結局
導言 混蛋,給我把動作做完啊!
案例 兩個工具人的故事
第六章——細節
導言 除了證據我什麼都不想看
案例一 一支MV可以毀滅校譽嗎?——中山女高與〈戀我癖〉爭議
案例二 連勝文不小心押了什麼韻
第七章——轉場
導言及案例 任意門的基本原理
第八章——文字風格
導言 別讓法師坦前排
案例一 國文老師,你們錯了:「正確的語言」並不存在
案例二 賴和的「自由」,台灣人曾有的語感
第九章——意義
導言 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然後呢?
案例一 台灣人選擇了自己的勵志故事
案例二 我們曾和學生談論死亡嗎?
第十章——真實與虛構
導言 只有虛構能讓我相信
案例一 可見的新聞與不可見的小說
案例二 為什麼作文裡都是阿公阿嬤
第十一章——詮釋與過度詮釋
導言 那裡有一道他馬的藍色窗簾,及其他
案例 敬告彭明輝教授:一個說故事的小常識
第十二章——讀者與作者
導言 其實你也是角色
案例 方文山應該因為連勝文被噹嗎?
最後——我們活在小說裡
導論——其實你每天都在讀小說,但你不知道
第一章——為什麼敘事
導言 因為你只能活一次
案例一 電競只是短線的炒作嗎?
案例二 舌的背面
第二章——敘事結構
導言 老梗永遠有效
案例一 你為什麼忍不住收看連柯爭霸
第三章——角色塑造
導言 幾滴水就等於一片海
案例一 這場名之為選舉的說故事比賽
案例二 余秋雨可以教我們的品格教育
第四章——懸置懷疑
導言 信任的有效期限
案例一 我看不到你,我看不到你,我看不到你
案例二 是陰謀論,還是寫爛的小說?
第五章——結局
導言 混蛋,給...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0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