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業」時代來臨,工作可以跟你想的不一樣!
只要認真生活,就能給自己快樂工作的機會!
「人生最大目的,就是自由,過你想過的生活」作家‧洪震宇、
台灣6.0希望工程創辦人‧沈芯菱 好評推薦
工作,讓你感到開心嗎?
國家一昧地追求經濟成長,讓你我都成了依賴型社會的一分子。
我們什麼東西都不會做,什麼都花錢買,但為了買東西,不得不想辦法提高收入,孤單地在都市裡打拚,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厭倦每天上班疲累的感覺?
都市生活擁擠又吵雜,卻讓你更顯孤單?
放下對工作的成見,開啟對生活的想像力,發掘周遭的隱藏商機,
你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創造與眾不同的事業,過你想過的生活,做你想做的事!
「複業」時代來臨,工作愈多愈開心!
不要只做一份大工作,而要做很多份小工作,
不是「副業」,而是「複業」!
※台幣3千元(小錢)x 10份複業(小工作)=台幣3萬元滿足的生活
在日本,以每月做十份月入三萬日圓的「複業」,
可以創造出三十萬日圓的月收入。
考量台灣與日本的物價差距,
我們提出每個月做十份新台幣三千元的「複業」,
以達成月入三萬元新台幣的滿足生活模式!
掌握原則,「複業」隨手可得,做愈多,生活愈滿足!
◎只做好事
◎將顧客連結起來
◎不借錢不貸款
◎互相分享
◎不靠網路販賣
◎大家一起合作
◎要讓人感動
◎不靠大量批發
在日本各地展開的「複業」實例……
※一天賣二十顆蛋的生意:打造住家的迷你養雞場,生產營養豐富的雞蛋。
※提供合作的愉快體驗:與顧客一起打造石窯,享受和夥伴們一起揮灑汗水的樂趣。
※共享孕婦裝:量身打造的孕婦裝,傳承的是衣服,也是媽媽們的懷孕經驗。
※代購服務:主動找尋「不便購物」的顧客,讓簡單的代購解決許多人的煩惱。
小眾經濟就是在生活中工作的經濟!
利用餘暇和閒置空間進行,不借錢就能產生商品,
零成本、無風險的微型創業,只要用心生活,機會就在你身邊。
要在生活中工作,不要在工作中生活
讓工作=快樂=做好事=賺錢!能賺錢的好事,做愈多愈開心!
在地共享的「複業」,讓你賺錢,也賺到人情,物質心靈一次滿足!
讓愉快工作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回歸在地生活、組建工作坊、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努力,
只要肯做,這本書將告訴你具體的實踐方法,讓你遙不可及的夢想成真!
回到生活裡創業,只要真心與人連結,就能創造有價值又能賺錢的工作!
你發想的小生意,將會改變這個社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作者簡介:
藤村靖之
一九四四年出生,大阪大學基礎工學研究科物理系專攻博士課程畢業,工學博士。日本大學工學系教授,非電化工房負責人,主辦「創造鄉村工作學堂」。曾獲科學技術廳長官賞、發明功勞賞等。他藉由發明及開發不須使用電的產品(不插電冰箱、不插電吸塵器、不用電住宅等),在日本提倡不要過度依賴能源的社會體系及生活方式。同時,在蒙古、奈及利亞等亞洲、非洲國家,他也提供以不使用電的自立型、持續型的產業模式。
著作包括:《慢科技革命》(テクテクノロジー革命―非電化とスロービジネスが未来をひらく)(與辻信一合著,大月書店)、《愉快的非電化》(愉しい非電化―エコライフ&スローライフのための)(洋泉社)、《好,輪到發明家出場了!》(さあ、発明家の出番です!)(風媒社)等。
非電化工房官網:http://www.hidenka.net
譯者簡介:
李靜宜
文字工作者。近期譯作有《抗癌,為了好好活:停止化療的10個時機》、《腸美人:健康從腸的保養開始》、《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所謂「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節錄)
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指的是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生意。由於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腦滿腸肥的歐吉桑連理都不想理,且全球化的觸手已伸向世界各個角落,似乎也不會理睬這塊。也就是說,這種生意與競爭無關,因此能做的事很多。我試著和十個學員一起腦力激盪,兩小時就想到了五十種以上的「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
這裡所說的三萬日圓,是收入減掉製造成本或進貨價得出的數字。以會計用語來說,就是毛利或營業利益。也就是可當作生活費的金額。
只做好事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只將做好事當作生意項目。所謂「好事」,指的是能讓人和社會變得幸福的事。也就是說,這類生意要做的事,是去找出讓人和社會不幸福的問題,並且予以解決。
我們一直認為「經濟富裕就能帶來幸福」,並為此努力至今,但事實似乎並不然。不幸處處可見。因此,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可做的項目很多。不過,這種生意雖然很多,但都賺不了什麼錢,因為來往的主要對象都是不太有錢的人。因此,才會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
將做好事當成工作,稱為社會企業,而以此創業的人,我們稱為社會企業家。二○○六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Muhammad Yunus),就是社會企業家的代表。說社會企業是時代的邀請,也不為過。
只有好人會做
願意將做「好事」當成工作,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人,一定是「好人」。好人不喜歡過度競爭,厭惡必須犧牲他人所換來的幸福。他們希望自己為了追求幸福和充實人生所做的努力,也能讓他人幸福、社會變得富裕。因此,「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只有好人會做。
但應該會有人發出噓聲說:「做生意沒那麼天真簡單」。真是如此嗎?做生意一定得野心勃勃、厚著臉皮賺錢嗎?這種邏輯可成立的時代的確持續了很久,不知從何時起,商業變成了不顧道義的戰爭。
但是,這種不講道義的戰爭已開始讓許多人感到疲倦,也開始有人抗拒。因此,好人藉由做好事賺錢的開始變多,這種想法絕對不天真。
是「複業」,不是「副業」
有人或許會認為:「不是有句日本諺語說,逐二兔者不得其一嗎?何況是逐十兔」。一般競爭型生意是這樣沒錯,「同時追兩隻兔子」就無法在競爭中勝出。但「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是利用餘暇和閒置空間進行。說起來,做「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本來就會很有空。只要聰明搭配,就能同時做好幾項生意。因此,不是「副業」,而是「複業」。
一個文明一旦發展興盛,一定會走向分工化。發展興盛指的是價值觀、社會體系和文化等都已然確立,每個人的身分和收入也很穩定,也就是沒有改變的必要。在不需要改變時,社會就會盡可能走向分工,這樣每個人都會比較輕鬆,也更有效率。相反地,在文明轉換期時,就會往複業化的方向發展。在目前這個文明轉換期,複業化或許是時代的必然現象。
互相分享的生意
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生意不會產生競爭,所以能和同伴互助合作。例如,二十人的團體可分成十組,每組花一年時間建立一個「月入三萬日圓生意」的生意模式,再將此生意模式分享給其他九組。例如,提供專業知識或採購的商品。
如此一來,一年後二十個人都有「十個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可以說,這些生意不是「互相爭奪的生意」,而是「互相分享的生意」。
不過,要避免一堆人在同樣的小地區,做同一種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以免變成「互相爭奪的生意」,或是演變成低價戰,結果變成「月賺三百日圓的生意」。
不需要營業費用
商品的訂價,是由製造成本、費用加上利潤訂定出來的。所以,費用高,價格也會變高。費用中占最大比率的是營業費用。例如房屋,眾所周知,日本的住宅價格是美國的兩倍,其中一個原因是營業費用占全部費用的三分之一。再說到家電產品,很多人都知道,家電產品的製造成本大約是一般零售價的兩成以下,其他八成有一半以上,是包含流通費用在內的營業費用。又例如家具。家具行的進貨價,約是訂價的三成,其他七成也是所謂的營業費用。至於為什麼占七成,是由於賣方要有大型空間來展示家具,再者,時間一久,家具變舊,也就無法銷售了。上網買家具之所以便宜,就是因為賣方不需要展示空間,也沒有進貨後庫存的問題。
在經濟高度成長的時代,即使營業費用再高,產品也能以高價賣出。說得誇張點,經濟規模就是在這種做法下擴大的。但做「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營業費用幾乎是零。
工作坊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經常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所謂工作坊,指的是一群人一起製作出東西的型態。例如,興建乾草磚屋的工作坊、建造樹屋的工作坊、打造生態廁所的工作坊、製作石鍋的工作坊等……我曾經主持過各種工作坊,印象中應該有兩百次左右吧。
在這些工作坊中,參加者的感情都會變得很好。不計得失、不管頭銜,一起動手做事的過程會讓人非常愉快,無一例外。一起揮汗做開心的事,共同完成很棒的成品,這種情況下,感情當然會變好。
因此,與其銷售成品,不如一起製作產品。只要有很棒的場所、工具、材料、教材和指導者這五項元素,就能舉行工作坊。當然,要向參加者收費,不過,此項的月收入請不要超過三萬日圓。
最重要的一點是「愉快」。不必像理工科出身的歐吉桑一樣,覺得做出來的成果一定要很完美才行。舉行工作坊時,請把力氣花在營造愉快的氣氛上。
有人情味的互動關係
做一般競爭型生意的人,是將工作、嗜好、社會活動拆開來分別去做。社會活動所占比率較小也是他們的特徵。因為他們認為,「從事社會活動之類的事賺不了錢」。再者,他們會將賺到的錢投入嗜好中。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則盡量不將工作、嗜好、社會活動分別拆開來,尤其社會活動占比很高是其特徵。也因此同伴會增加。做「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在同伴有困難時會提供協助,因此同伴愈多,「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做得愈好。亦即工作與社會活動間能取得平衡。
第二章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實例(節錄)
代購服務
據說全日本有四萬三千餘家便利商店,而網路的使用現在也很普遍,在網站下單購物,隔天就能收到。此外,交通也很發達,在日本,大約有八千萬輛使用中的車輛。這一切都讓人覺得這個時代真的非常方便。不過,據說所謂的「購物難民」也有六百萬人之多,這是日本經濟產業省最近公布的數據。也就是說,每二十個日本人中,就有一人因不便購物而困擾。看起來,目前的方便,不是對弱者而言的方便,而是對有錢人和有能力者來說的方便。
所以,或許可經營「代購服務」這項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你是不是覺得「以前就有這種服務啊」。沒錯,以前就有,很普通。搜尋一下網路,就能找到二十萬筆左右資料。但請仔細看一下內容,你應該能發現,都是代購名牌服飾精品或海外商品,找不到為「購物難民」代買東西的服務。所以,在日本就有六百萬之多的人感到困擾。
做這項生意,只要在開著小貨車能到的範圍內,找到十個不便購物的人就好。
如果經濟產業省的數據正確,兩百個人之中應該能找到十人。然後,每週詢問一次他們的需要,再代為購買並送到家。購物的店包含超市在內,鎖定五間店。我自己試過,整個過程花五小時左右可完成。每個人一次的收費是八百日圓,一個月四次就是三千二,以這樣的收費,很容易找到十位樂意委託代購的顧客。十個顧客就是三萬兩千日圓,扣掉小貨車的油資兩千日圓,月收入就是三萬。需要的工時,一個月大概是二十小時。
有一種職業曾經在日本很流行,稱為「便利屋」或「萬事託」,他們能依顧客需求做任何事,現在這種職業雖然聽說已經沒了,但其實仍然存在。請他們代購物品,行情大概是一次三千日圓,一個月四次,就是一萬二千日圓,只有手頭寬裕的人才能花錢買這種服務。
想專做這種工作,就得鎖定高級服飾精品之類的高價商品,或手頭寬裕的顧客,才做得成生意。但如果是月入三萬日圓的代購服務,就能以確實不便購物的人為對象,這是月入三萬日圓生意的有趣之處。
這種例子很多,請參考這個普通的例子試著再想想。
這個生意的最大重點,是要和代購的顧客間產生有人情味的互動關係。要體貼用心地幫忙購物,交給他們。覺得疲累時,或許會想偷懶,但再怎麼樣都請不要偷懶。這一點應該不用說了吧。
第三章 在地方鄉鎮創造出工作的原則(節錄)
微型在地化
全球化之下的社會體系、產業體系、經濟體系,不會一朝一夕就轉變成地域循環型,而是慢慢改變,然後在某個時間點(多半是出現嚴重挫敗後)再一口氣改變。如今,這個「慢慢」的階段已經開始了。「地產地銷」一詞已經為多數人所熟悉,不過,雖然熟悉,但地產地銷的模式仍只停留在食物上。這是由於食物最適合地產地銷。住鄉村的人,沒必要花高價購買從遠地運送過來,還加了一堆添加物的不新鮮食品。畢竟,在自己住的地方,立刻就能取得新鮮安全又美味便宜的食物。這種理所當然的事卻還要努力強調「地產地銷」才能實現,是由於產業體系全球化的緣故。所以,產業體系如果能做到微型在地化,就能讓食物以外的事物同樣可以在地化。
在地化的條件
和在地化最不搭的,應該是金融業和工業製品吧。不過,即使是金融業和工業製品,只要有巧妙的商業模式,也可能立即實現在地化,否則就會面臨一堆阻礙。雖說只是要微型在地化,但改變產業體系,就會與既有的利益相牴觸,招來反撲。因此,從不會與既有利益相牴觸的部分慢慢改變,是比較好的做法。要做到微型在地化,有六個條件:一、盡量不要與既有利益相牴觸;二、要對消費者非常有利;三、能產生新的工作機會;四、與社會有高度連結;五、可形成商業模式;六、能從小規模開始做起。「能從小規模開始做起」尤其重要。規模愈小,實現的可能性愈高。
附帶一提,喜好轟轟烈烈生活的人,會從與既有利益有重大牴觸的部分開始改變,且善用輿論,這種成長方式很不錯呢。
推動在地化
在地化在地方鄉鎮已經不是潛在需求,而是日益外顯的需求。不過,雖有需求,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在地創業家可舉出實例以提供靈感來源,或提出商業模式,協助實現。也就是要推動在地化。如果將「推動在地化」這件事本身當作生意如何? 這種生意應該能和推動在地化一事產生相乘效果。
去年,某個縣的政府高層(縣長及工商部長等),向我請教產業政策意見。我的建議很具體:「可將兼顧地方環境與在地就業機會定為方針,為此,可將低技術的工業製品轉為地域循環型的模式。所以,縣政府可以將目前用於振興科技產業的○○億日圓預算,撥一半給XX……」他們聽完後,雖然很高興地拍膝說:「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但應該做不到吧。這種大型計畫總是很難執行。
大型計畫一般都會由政府行政部門主導,有時候是拿國家的錢很多人一起執行。這種方式今後應該會更多,例如最近日本流行的「農工商合作」的形式,就是企業與個人一起合作。但如果無法整合、變得混亂,就會開始分分合合,和政治的世界一樣。這種型態雖然也會產生什麼可能性,但不必期望太高,因為這些人的出發點不是要將經濟體系、產業體系轉換為地域循環型,而是想集合起來做出什麼新商品。
和歌山縣田邊市的秋津地區特產是橘子,當地因此開設果汁工廠,將橘子製成果汁銷售全國。此外,也利用已廢校的小學校舍經營菜園餐廳。雖然人數不多,但也創造出了一些工作機會。地產地銷的模式也聞名全日本。不過,此地是地方本身能保有土地的特例。在地化要成功,建立地方社群及賣地取得充裕資金,是必要條件。另外,高知縣的馬路村成功將柚子汁產品化並銷售全國也是一例。生產者雖然沒有特別的資金,但得到村公所包含資金在內的全面支持。岩手縣住田町以出產住田杉而知名,在這裡,由町長多田先生帶頭,致力於推動將木柴做為顆粒燃料,並開發使用木柴顆粒燃料的暖爐,努力想讓木柴顆粒燃料和使用這種燃料的暖爐,變成住田町特產。
就如同上述例子,由市町村等地方行政單位主導想出特產的例子不勝枚舉。但雖然無妨,可是這種方式如果歸類起來,仍然算是傳統做法。例如住田町的木柴顆粒燃料。木柴顆粒燃料和木柴一樣,都是生質能源,使用生質能源這種可循環的能源做為取暖及洗澡水的燃料,當然有益環境。不過,木柴顆粒燃料和木柴不同,是工業化生產,且由於容易流通,有快速全球化的可能,結果似乎會面臨和一般木材相同的狀況。雖然原本的出發點是要活用在地資源,創造出在地工作機會,但結果還是捲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因此不要讓能源以這種方式變得全球化,而是要讓它在地化,這點很重要;而活用在地資源,創造在地工作機會,保有持續性也很重要。
在大分縣竹田市經營竹田聯合計程車公司的高野將,他所從事的活動很特別。喜好發明的他,致力於開發將廢棄塑膠還原為燃料的設備,並做出家庭用和營業用的設備。他將廢棄塑膠還原為燃料(這些廢棄塑膠的來源主要是由計程車乘客提供),再將還原的燃料做為計程車燃料。對於提供廢棄塑膠的乘客,他會提供相當於還原燃料一半價格的計程車乘車券,另外一半的金額,則充當接送病人及老年人的計程車資。這樣的模式,再加上高野將的人品,竹田聯合計程車公司備受市民喜愛。
就有如高野先生的例子,將能源在地化的生意,的確有重大的社會意義,但如果用心下工夫,也會成為划算的工作。
自給自足
生產者和消費者互相融合的終極形式,是自給自足。要提升全國的自給率,光是嘴巴說說不會有什麼進展,因為出口工業產品仍然是日本的基本政策。在國家之下,較大行政區域的自給率也面臨同樣狀況,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以縣為單位的社群。不過,小社群的自給率和家庭的自給率,卻有可能提升。
現在,有很多日本人質疑「不動手做,只花錢買」的生活型態。我想,今後人們應該會愈來愈渴望自己動手做。不過,日本人花了五十年,藉由提升對社會的依賴程度以擴大經濟規模,現在已經成了世界第一的「靠自己什麼都做不到」的國民。也因為如此,「推動自給模式的生意」能夠成立。
依賴型社會的形成
二次大戰後,日本從不得不自給自足的貧窮中出發。經過半個世紀,日本社會在物質上變得豐富,經濟發展繁榮。隨著經濟成長,自給率也顯著下降。換個角度看,日本人就是由於對他人、對物質的依賴提升,經濟規模才得以擴大。但相互依賴的程度如果超過某個界線就會出現問題,這是常理。例如,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眾所周知,日本人吃的食物,是從平均距離繞地球四分之一圈的地方送來的。如果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會發生近來成為社會問題的產地偽造和使用農藥的情況,也是必然的事。
此外,依賴程度愈大,人就愈不會自己思考,靠自己生活下去的力量也會變弱。憂鬱症、免疫不全症候群和成人疾病增加也是必然結果。就因為現在是這樣的時代,因此,提升自給率才會經常變成討論主題。
第一章 所謂「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節錄)
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指的是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生意。由於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腦滿腸肥的歐吉桑連理都不想理,且全球化的觸手已伸向世界各個角落,似乎也不會理睬這塊。也就是說,這種生意與競爭無關,因此能做的事很多。我試著和十個學員一起腦力激盪,兩小時就想到了五十種以上的「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
這裡所說的三萬日圓,是收入減掉製造成本或進貨價得出的數字。以會計用語來說,就是毛利或營業利益。也就是可當作生活費的金額。
只做好事
「月入三萬...
作者序
前言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指的是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生意。這種生意只做好事,而且能做的事很多。畢竟,腦滿腸肥的歐吉桑不會對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事感興趣。也就是說,這是競爭市場外的生意。因此,可做的事很多。
你或許會想,「一個月賺三萬日圓怎麼活!」那麼,「做十項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如何?這樣一個月的收入就變成三十萬日圓。如果還能同時進行減少支出的愉快生活,那麼,即使是「做五項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也或許還有餘錢。
有人或許會覺得,「不是說逐二兔者不得其一嗎?何況是逐十兔?」如果是一般競爭性生意,確實如此。但「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是利用餘暇,在閒置的地方進行。畢竟是「月入三萬日圓」,所以空閒時間很多。若搭配得宜,可以同時做好幾種生意,所以不是「副業」,而是「複業」。
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生意也不會產生競爭,因此能和同伴互助合作。大家一起生產商品,互相指導……或許還能形成「彼此分享的生意」呢。
現在,只有腦滿腸肥的歐吉桑還認為,全球化的未來是一片光明吧。可是有許多人為了追求真正的富饒,開始朝在地化發展。不久後,地方經濟可以自成循環的社會型態可能就會到來,地方鄉鎮也會有很多工作機會,只是現在暫時還處於過渡期,地方鄉鎮的工作機會不多。很多抱著希望下鄉定居的年輕人,由於找不到工作,只好又搬回都會區。這種令人遺憾的事實的確是日本的現況。但年輕人即使回到都市,為了應付龐大的支出,有時候還會搞得身心俱疲,難以工作。
要透過做好事愉快賺錢,一定需要智慧和夥伴,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相關的參考指引。
第一章,我整理出「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的內涵。第二章則介紹實例。但它們只是例子,請當作參考,並自己想出更多「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
我一直在經營一個不太一樣的學苑,名為「地區工作創造學堂」。第三章會介紹我整理給學員的一些原則。這些原則都是假設,請參考就好,不用看得太嚴肅。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必須配合支出不多的生活型態。不過,這種生活型態似乎不那麼愉快,好像會讓人變得不太幸福。因此,第四章會介紹一些實例,說明不靠能源和金錢也能擁有的富足生活。
我由衷期待這世上能有更多「互相分享的生意」,而非「互相爭奪的生意」。本書如果能提供一點參考,我會非常開心。
只將做好事當成工作。
不是互相爭奪,是互相分享。
這是做月入三萬日圓生意要遵守的約定。
二○一一年春 藤村靖之@非電化工房
後記
我認為,發明家的工作,就是在好人有困擾時,為他們發明出什麼以解決困擾。因此,一直以來,哪裡有有困擾的人,我就去那裡。生活不便的人似乎多住在貧窮國家或地區,像是非洲、中南美和亞洲國家,以及日本的鄉村地區等。
例如非洲的辛巴威,既沒有取得自來水的設備,就算掘井也沒有水,更沒錢買瓶裝水。在小學裡,學生和老師都因為用水而煩惱。我給他們的小禮物,是一個裝置。這個裝置能將樓頂的降雨儲存下來,然後,只要扭開水龍頭就能有乾淨用水。這個裝置能以幾近免費的價格自己做出來,而且水中不含細菌及化學物質,這是感覺比較像發明的部分。師生也都很開心。
雖然逐一解決別人的困擾也不錯,但我後來想到更好的可能性,也就是將解決問題當成工作。當然不是轉化成我的工作,而是當地人的工作。如此一來,能幫助有煩惱的人,同時也可以創造出工作機會,還能產生持續性。例如蒙古的遊牧民族。由於夏天羊肉很快就會壞掉,他們對於羊肉的保存很煩惱。所以,我想出一個生意模式:讓當地創業家,以相當於一頭羊的成本製作出不插電冰箱,他們再以兩頭羊的價格賣給遊牧民族,我也發明出這個不插電的冰箱送給他們。這個模式讓遊牧民族和創業家都很高興。
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在地方鄉鎮做好事並愉快賺錢」非常重要。地方鄉鎮由於沒工作,導致人口減少,人口減少,工作機會因此更少,形成惡性循環,也無餘力解決困擾的問題。非洲鄉村是如此,日本的鄉村也是如此。
於是,我思考出「在地方鄉鎮做好事並愉快賺錢」的原則,試著在各地展開訓練。在日本,十年內我培育出七百位左右的學員,努力創造工作機會,也有了不少小成績。這十年的活動也讓我有所學習。我學到的事情之一,是「創造工作的這件事不可看得太嚴重」。工作是幾乎能左右個人一生的重大因素,所以會嚴肅對待也不奇怪。不過,要是看得太嚴重,大多數人會覺得風險過高,因此害怕而退縮。於是,我才思考,能否用一種玩遊戲的心態來創造工作,由此想出「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這個原則。大約從三年前開始我就到處宣傳這個概念,似乎也開始造成一點小流行。概念流行起來雖然讓我很開心,但這麼一來,卻讓有些人對這個概念有點誤解,再者,有具體結果的例子很少,這兩點讓我很在意,這也是我寫作本書的原因。
寫稿時,「創造鄉村工作學堂」的一、二、三期生也陪我腦力激盪。住在那須町的年輕人們也協助我完成各種商業模式。此書的出版,麻煩晶文社編輯部的倉田晃宏甚多。我對提供協助的各位,深深致上我的感謝。
這本書如果能在「透過做好事愉快賺錢」上有所幫助,讓有些年輕人能重新找回希望,我會深感榮幸。
前言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指的是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生意。這種生意只做好事,而且能做的事很多。畢竟,腦滿腸肥的歐吉桑不會對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的事感興趣。也就是說,這是競爭市場外的生意。因此,可做的事很多。
你或許會想,「一個月賺三萬日圓怎麼活!」那麼,「做十項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如何?這樣一個月的收入就變成三十萬日圓。如果還能同時進行減少支出的愉快生活,那麼,即使是「做五項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也或許還有餘錢。
有人或許會覺得,「不是說逐二兔者不得其一嗎?何況是逐十兔?」如果是一般競爭性生意...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所謂「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
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只做好事/只有好人會做/只有好人會買/做十個「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支出不多的生活型態/是「複業」,不是「副業」/互相分享的生意/一個月就是只賺三萬日圓/提供會讓人感動的商品/適當的訂價/將顧客連結起來/不透過網路銷售/不透過批發銷售/不借錢/用不借錢的方式製造產品/大家一起合作/不需要營業費用/朋友變多/工作坊/有人情味的互動關係/生態村/區域貨幣/非營利組織(NPO)/經濟規模變小/公共版權
第二章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實例
一天賣二十顆蛋的生意/汽車電池再生的生意/銷售稻殼隔熱板的生意/收費的街頭表演/提供建造石窯的愉快體驗/開辦有機市集/提供共享的孕婦裝/經營乾草磚屋的簡易民宿(B&B)/只在週末營業的樹屋咖啡館/利用雨水的生意/供應木柴的生意/太陽能熱水器生意/自己種無農藥綠茶/經營市民農園的生意/配送多餘蔬菜的生意/配送有機便當/安排環保屋巡禮/代購服務/與酵母有關的生意/製作太陽能烤箱的工作坊/提供咖啡生豆
第三章 在地方鄉鎮創造出工作的原則
經濟高度成長付出龐大的代價/重新活化/稻米脫殼俱樂部/有機咖啡的公平貿易/專門用來取得木柴的「柴薪山」/自建房屋/活化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活化生產、銷售、消費三方的關係/複業化/半咖啡館半XX/有機農場志工(WWOOF)/微型在地化/在地化的條件/推動在地化/自給自足/依賴型社會的形成/可提升地方鄉鎮的自給率/九大類別/留意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包含五項要素的組合/免費提供專業知識/少量支出的生活型態/愉快從事自給活動/減少支出的生意/初期投資和借款為零/彩虹公司/在有點鄉下的地區開蕎麥麵店/地區的定義/自己和顧客都身處鄉下/把家鄉忘掉/自己住鄉村,顧客住都市/從鄉村運送商品到都市/推動人們往地方鄉鎮流動的工作/自建別墅村/必須有同伴/愉快才是主題/地方創意人
第四章 不使用能源和金錢也能實現的富足
那須的非電化工房/文科畢業的媽媽製作不插電冰箱/用二十萬日圓蓋出不用電的稻殼屋/十五萬日圓蓋出不使用電的小澡堂/十五萬日圓蓋出不使用電的簡易型民宿/十萬日圓蓋出不使用電的生態廁所/十五萬日圓蓋出不使用電的溫室/駒之根市的道格拉斯‧菲爾/佐賀縣三瀨村的小野寺先生/巴拉圭豎琴演奏家倉品真希子/福島縣川內村的大塚小姐/那須町的奧永先生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所謂「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
一個月只賺三萬日圓/只做好事/只有好人會做/只有好人會買/做十個「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支出不多的生活型態/是「複業」,不是「副業」/互相分享的生意/一個月就是只賺三萬日圓/提供會讓人感動的商品/適當的訂價/將顧客連結起來/不透過網路銷售/不透過批發銷售/不借錢/用不借錢的方式製造產品/大家一起合作/不需要營業費用/朋友變多/工作坊/有人情味的互動關係/生態村/區域貨幣/非營利組織(NPO)/經濟規模變小/公共版權
第二章 「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實例
一天...
商品資料
出版社:如果出版出版日期:2017-04-22ISBN/ISSN:978986941267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32頁開數:14.8*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