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心尋一帖靈藥,解恆河沙數煩憂
現代人追求身心平衡必備的「心」學習指南
安住自在的人生良方你是否無時無刻慾念充滿心頭,即使夜晚也不得安眠?
你是否常遇到挑戰你自尊的人,讓你無可遏止地生氣?
你是否不由自主地隱藏心底話,只為了避免與他人衝突?
你是否總遇到來借錢的人,想拒絕卻拒絕不了?
你是否悲嘆世上沒有懂你的人?
然而你知道憂思絕不只如此,從最細微到顯著的人生煩惱,如繁星般多不可數。而這一切,不是由眼耳鼻舌身起,而是「識」、「志」,即「心」所創生。
心具有的力量,超越一具軀殼的範圍,它甚至能廣如宇宙、浩如星河,然而如此充沛的小宇宙卻也是所有煩惱的根源,說起來似乎很偉大卻又如此虛幻,因此難以用三言兩語清楚解釋。
精通中醫傳統醫學、西方現代醫學、自然醫學、信息能量醫學的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多年以藏醫藥法門灌頂傳承、中西醫學識及廣泛涉獵道家、佛家以及各宗教、民族和民間等傳統療法,融會出關於「心」的浩瀚智慧,對治心病,同時也是治癒身體的最佳良方。
本書精採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多年來訓示內容,仁波切時以嚴謹開示諄諄教誨,時以師徒間剖心剖腹地關懷叮嚀,將自身修法、弘法過程中所遇到的缺乏、不足、不圓滿乃至犯錯,及如何以正念、正知、正見面對的智慧,透過生動有趣的善巧語言,將當下、自在、因緣、布施、聰明、禪修、無常、執著、業障、輪迴等大眾常犯的「心錯誤」,以深入淺出、貼合生活的方式全方面講述,為每位修行路上的人們,點亮一盞心燈,照亮修善之路。
人生路上難免磕磕絆絆,讓人摔出不同程度的傷;但苦惱生智慧、煩惱即菩提,愈是困境愈能激發生命向上提昇的本能,而心,正是發動的源頭。
這一回,讓我們跟著仁波切,向更成熟的智慧、完整的生命邁進!
本書適用者:
總是感到人生是場悲劇
隨時需要上網或有他人陪伴
日常生活總有無止盡的擔憂
常恐懼於生命的無常
想要輕盈自在卻不知從何開始
★書末收錄「談心法語與餘韻108記」
精選自書中108記精闢談心法語,句句發人深省,生活中憂愁思慮不斷時,誦讀幾句,自在光明便能由心升起,讓煩惱速速退散。
作者簡介:
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
為乘願轉世於漢地的大成就者,於藏地取得藏醫藥法門灌頂傳承,精通中醫傳統醫學、西方現代醫學、自然醫學、信息能量醫學,並廣泛涉獵道家、佛家以及各個宗教、民族和民間等傳統療法。
2006年於美國取得中醫學碩士學位,之後更取得了中醫博士學位,並持有美國開業醫師執照;此外,亦持有NGH高級催眠師執照,與指導老師資格。
現為「安住大圓滿基金會」主席,常駐美國洛杉磯「蓮果寺」,亦為波特蘭「慧霖寺」住持,為弘揚廣傳佛法《禪修健康法》而經常奔走於世界各地。
仁波切融合平生所學,融會而為Herb Guru禪修健康法,並為解脫眾人的病苦、心苦、生命之苦,長年奔走於世界各地,無所分別,不遺餘力。
德蒙多吉:
於仁波切座前匍匐頂禮,發願永隨根本上師,弘揚三寶,
生生世世直至證悟圓滿的佛弟子。
亦曾向上師許諾,
願為根本上師整理書輯,甚至120歲。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釋淨耀/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黎煥友/木之真丹倡導者
黃嘉瑞/自由電子報副總編輯
許悔之/有鹿出版社總編輯、詩人
張惠美/安妮時代文創集團董事長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王思迅/如果出版社總編輯
王中平/德宇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暨主持律師
王丁丁/旅美小提琴教育家、美國Herb Guru品牌CEO
誠摯推薦!
這是一本帶領你從「聰明」走向「智慧」的書
釋淨耀_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很多人不了解,會容易對佛法產生誤解。
作者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說,學佛要學得好,需要一點傻;……學佛,不是要我們學得更聰明於世故,相反地,它是要我們學會忘記聰明、放下聰明、放下身段,讓聰明自己找地方去乘涼,拒絕它在你這條學習的路上參與意見。學佛要加油,但絕不是加聰明油。因果、輪迴是大事,解脫是大事,學得慈悲、智慧,廣發菩提心是大事,唯有專心一意的處理大事,才能真正幫助我們徹頭徹尾地擺脫命運的纏縛。
仁波切說的傻,是放下一切世間聰明,一心一意的傻勁,老實學佛。你正為無限循環的忙碌而盲目嗎?這本書將是你擺脫困境的最佳手冊。
我出家後曾跟隨印順導師修行,受到很多的啟發,他常常講人要有人格,僧要有僧格。這句話我想了好久,最後我決定憑著一股傻勁,挑了一條艱辛的弘法道路,到監獄去佈教,關心受刑人及青少年毒品問題。一晃眼30個年頭了,看見很多罪犯多次進出監所,總是感嘆身不由己,就如同這本書裡說,「因為決心不夠,所以輪迴永遠不缺票房」。我們都有成佛的本性,但就是煩惱成習,還在輪迴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長期在監獄裡關懷受刑人的人權,讓我受到政府單位的肯定,聘任我當司法人權的法師,也獲聘為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的委員。我想如果我們僧人沒有盡到利益眾生的社會責任,就代表你根本不認清你自己,你只是把佛教變成是一般信仰,那就失去了佛陀慈悲為懷的精神。
什麼叫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這種對別人關懷是要別人快樂,是不談任何代價的。佛陀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雖然是一介僧人,出於慈悲心,努力化緣並和教育部共同推動校園反毒的工作,透過身為佛弟子的教育部同仁的介紹,我認識這本書的作者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
仁波切平常駐錫在美國,據我所知,他是少有的具有世間醫學博士學位的仁波切,精通藏醫、中醫傳統醫學、西方現代醫學、自然醫學、信息能量醫學,多年來在美國行醫,並以藥師法門灌頂傳承,融匯醫學知識,調理人們身心靈的健康,透過實修實證的佛法修持與長年行醫的臨床經驗,融會出關於「心」的浩瀚智慧,可對治心病,同時也是治癒身體的最佳良方。
生活繁忙的現代人,很多疾病的起源是緊張壓力的心病、與心病衍生的身病,想要根治疾病,就要從心開始。這本書可說是一這帖心藥,是最有效化解煩憂、困頓的良方。
這些年與仁波切的相處,我覺得他也是位相當低調、隨和,且非常重視因果與戒律,具德具格、實修實證的老實修行人,在本書中不時流露出佛門慈悲接引不捨眾生的悲願,時以嚴謹開示諄諄教誨,時以師徒間剖心剖腹地關懷叮嚀,將如何以正念、正知、正見面對的智慧,透過生動有趣的善巧語言,將當下、自在、因緣、布施、聰明、禪修、無常、執著、業障、輪迴等大眾常犯的「我見」,以深入淺出、貼合生活的方式全方面講述,為每位修行路上的人們,點亮一盞心燈,照亮覺悟成就之路。
修學佛法不外乎聞思修,不管是大乘、小乘,都是一樣,必須跟禪定相應,到達定慧雙修的階段,等到心地清淨,心胸寬闊,修持到與法性相應,智慧才能真正開展出來。
小乘的學者從思所成慧,進一步嚴持戒律做到三業清淨,成就了個人煩惱的解脫。大乘起信論中講,學佛者的發心不外乎兩種,第一出離心,第二菩提心,強調聞思修成就佛法的正信,正信會發起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修六度萬行去自利利他,最終成就智慧福德具足圓滿。
而這本書點出我們許多的誤會見解,刨削你的心性,讓出一片空白給智慧生長。就像書裡說的,把聰明放到一邊納涼,讓我清淨好學佛。所謂的有智慧,智慧不起煩惱,降伏個人的煩惱,這個是自利。福德長養慈悲,有慈悲就心中寬大,就不會有敵人,就能夠利益眾生,福慧具足圓滿,即可成就佛道。
這是一本帶領你從「聰明」走向「智慧」的書。《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是對抗憂鬱煩惱的最佳利器。
快樂豐富修行去
黃嘉瑞_自由電子報副總編輯
哀樂中年,汲汲營營;天命難解,牽牽掛掛,
本來是我們莫可奈何的中場人生。
有此大緣一睹書稿,終夜一氣呵成,
掩卷之餘,還時時翻頁回顧,再觀上師談心本意。
真真是醍醐灌頂,妙不可言。
原來佛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人成即佛成」。
原來佛法這麼簡單,原來不簡單的始終是我們那顆心。
原來成佛之路是可以快樂豐富的修行去。
這是一本清淨我們的心的好書啊!
“有許多話你不用聽,聽進去了就有因;有許多話聽了不用回,說出去了就有果。”
人生智慧莫若此。
初心,是一片淨白
張惠美_安妮時代文創集團董事長
其實,自己的心是最純粹真實的……
如果追求的人事物,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心會滿足、淡定、自在,不會覺得空虛,不會外求、不會躲避、不會躁亂、不會起煩惱。反之,為什麼自己以為的滿是空呢?因為強迫自己的心去接受心所不願意的人事物,去壓抑、忍耐、讓自己的心承受苦痛,因此產生煩惱心,其實根本不是真煩惱,而是錯誤的自知,漠視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所以造成錯位認知。所以才要學習把心打開,「讓心做主」,做自己的主人!
你試過用心去想一個人,或用腦去想念一個人嗎?你感受到兩者的不同嗎?
生活的藝術是與對的人相處,就會自然地產生,不是學習來的……。所謂不忘初心!「心」才是真正的感覺,是覺知。
清淨才是真工夫,「腦袋」夾雜太多「業」,想太多才會複雜心煩。仁波切的慈悲,為我們的生命撥雲散霧,重拾清靜本心。
修行,在日常的練習
吳若權_作家、廣播主持、企業顧問
初次接觸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就是從《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清淨才是真功夫》這本書的書稿開始,我很榮幸能在這本書付梓的同時,先為讀者多次拜讀,彷彿在德蒙多吉跟隨上師多年的日常對話、以及細心紀錄的真實故事中,一步一步踏上修行的石階,周邊都清淨剔透的水面,倒映著自己明心見性的意念。流暢的文字,令人腳步輕盈;真切的情感,讓我深受感動;深奧的智慧,開啟內在的學習之旅。
這本書的每字每句,讓我回首過去、盼望未來。在懺悔中看到自己曾經錯過的身影,在祝福中找到更好的自己。如履薄冰般踩著石階,戒慎恐懼地讓清水漫過赤足腳掌、浸入心肺胸臆,傾刻間回到當下的覺察。
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對大眾的開示,如一碗小米粥親切可口,帶領讀者穿越命運的輪迴,攀登自己這座最高的山峰,了然於夢幻的宮殿,回到可以安頓自己的角落,然後輕輕坐下,如花如葉,化沙化塵,歸於空無,卻又圓滿。
《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清淨才是真功夫》整本書只有親切的對話,平易的故事,沒有大道理;但是當你細細品味,每一句親切的對話中,每一則平易的故事裡,其實都是至為精深奧妙的道理。究竟有沒有用?要看你能夠實踐多少。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佛法的智慧,千百年來,就是靠這一句一句的話語、一則一則的故事,流傳下去。無論是業力或是願力,今生尚未究竟的,來生繼續。輪迴,不是迷信,而是因果。
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精通中西醫學與能量療法,廣泛涉獵道家、佛家以及各個宗教,為弘揚佛法奔走於世界各地。
《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清淨才是真功夫》是元丹欽列多吉仁波切帶給讀者一部可以開啟佛法智慧的親近之書,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練習修行。
王思迅_如果出版社總編輯
看完這本書,彷彿聽到上師跟我說:
人生只有一條路,就是從凡夫通往成佛的道路。
差別只是,有的人走的快,有的人走得慢,如此而已。
但是,無論早到或晚到,我們要相信,
每個人遲早都要成佛的。
王丁丁_旅美小提琴教育家、美國Herb Guru品牌CEO
如果您想要心想事成,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想要美滿姻緣,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想要身體健康,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想要趨吉避凶,消災解難,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還在苦苦的跟命運抗爭,請看這本書!
如果您想……
我們心中有著太多美好的願望,能否實現卻是個未知數。
我的上師是一位智者,是一位大成就者,他教給我們的就是讓我們能夠實現心中美好願望的方法。
走進這本書,聆聽我的上師智慧的開示,改變命運就在當下!
"佛這個字的本意只是覺悟者。佛法的法,指的是佛陀經由不斷地苦修實踐而透悟的整個大宇宙和一切生命的真實本質和規律。"~摘錄自《聰明不會讓你更快樂》
名人推薦:釋淨耀/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黎煥友/木之真丹倡導者
黃嘉瑞/自由電子報副總編輯
許悔之/有鹿出版社總編輯、詩人
張惠美/安妮時代文創集團董事長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王思迅/如果出版社總編輯
王中平/德宇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暨主持律師
王丁丁/旅美小提琴教育家、美國Herb Guru品牌CEO
誠摯推薦!
這是一本帶領你從「聰明」走向「智慧」的書
釋淨耀_財團法人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很多人不了解,會容易對佛法產生誤解。
作者元丹欽列多吉仁波...
章節試閱
叁、別拿輪迴的癮來折磨自己
老師:「人死,為什麼你哭?」
教室裡一片默然。
老師:「因為不是你死!」
台下哄堂大笑。
對錯是一座監獄,
一旦你放開了,監獄就開了。
「人死,為什麼你哭?」這是個好問題;「因為不是你死!」這是個好答案。兩句簡短的話,非常值得大家細細咀嚼。
生死兩頭是件莊嚴的大事。能生而為人,一經父母生下,註定已經是半個贏家,剩下的半個,就看我們自己怎麼去努力。再往更深處去想,當有一天必須告別此生時,你希望自己是怎麼走的?誰來為你掉什麼淚?
我們談的不是輸贏,輸贏需要靠因緣、機緣,這也就是說輸贏需要靠條件和合。但人一輩子都在拼死拼活,贏了就得意,輸了就失意,這似乎也就是人的本性,把這看作了衡量自己來這世間一遭的價值標準。
多少人整天都在為證明自己對、證明別人錯而忙著、堵著,比了一輩子、忙了一輩子、計較了一輩子,結果也氣了一輩子、埋怨了一輩子、庸庸碌碌了一輩子,最終計較的沒計較出什麼、想證明的也沒證明出什麼,埋怨的、氣惱的、心裡不平的,繼續在發生,最後還在比較誰活得比較長。
有人逞了一時之快,輸掉了一輩子;有人贏了上半生,輸掉了下半輩子;有人贏得了報復,卻輸掉了一生;有人贏得了滿堂喝采,卻輸掉了一家人;有人贏得了大樂透,也同時迎來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有人比不過人家,又嚥不下自己一口氣,就用上了不正當的手段,甚至毀滅自己。所有那些血淋淋的社會新聞,不都是這樣來的?
書店、媒體、電影、網路,處處都充滿了名人的成功學,陳列了千千萬萬種成功的途徑,鼓舞著人們去爭輸贏,讓人人都以為自己有勝算,拼著一點聰明、一點僥倖也要爭。但人生怎麼定輸贏?什麼是輸?什麼是贏?要輸贏什麼?輸贏又是誰在定?
拿自己一生去跟別人比高低對錯,無非是把自己囚進了一座終身監獄,最終結局無論如何,你都也已經輸了,輸掉了自己的一輩子。唯有放開,一旦你放開了高低對錯,監獄之門就開了。監獄是你造的,是你把自己囚了進去。
肉眼只能幫你看路,
人生要用心量之眼去看。
德蒙:我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有位前輩經常拿一句話鼓勵後輩:「人要服氣,但不能服輸」,說看到別人比自己做得好,你要服氣,服氣才能虛心,但不要服輸,要相信自己付出努力也能做到。上師怎麼看這句話?
仁波切:努力一直都是必須的,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職位,每個人都有自己必須擔待的責任,當然要努力。我也非常不贊同人一碰到失敗就退縮,為了鼓勵年輕人要努力,你這位前輩說得好。
但一個人要在俗世的成敗中得意或失意,決定的條件有非常多,其中有兩個極度關鍵,但不是我們看得見的因素,一個叫做因緣,一個就是福報。
有那個福報,一旦因緣成熟,自然就得到條件,你會發現,許多成功的助緣迎面而來,怎麼做就怎麼順。但相反的,如果沒有這份福報,就算你眼看著機會都蜂擁到了門口,但最後總會缺臨門一腳。
所以,人要比什麼?老人家說:「謀是在人,成事在天。」這個天指的其實就是我們的因緣福報,你真要發揮一點企圖心的,是這個,而且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警覺有這片「天」在為你計成敗。
俗世的成敗就像跨年夜的絢爛煙火,都很短暫,但把日子過好比過新年重要太多了。做人要讓自己活得成功,但不必為追逐成功而活,別拿原本有無限可能的一生去跟煙火一般的成功失敗做賭注,不會划算的。
智商一百八的能夠發明電燈、發現相對論,跟一個智商零蛋的終於摺出一個會飛的紙飛機,你說這兩者的成就誰高誰低?
俗世的成敗,自有俗世的因緣,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因緣不同,每個人的立足點、立基點也就不同,所以我說別從各自不同的起跑線出發而去做比較,這麼對待自己只是在處罰自己,這麼對待孩子也就只是折磨孩子而已,如果也這麼看待你的另一半、你的父母兄長,即使這麼折騰成功了,你的家庭極可能也要因此而一敗塗地了。
我不是在叫你看淡,也不是在叫你看開、看破,這個「淡開破」都不是我們這些俗世人說看就可以看得見的。我是在教你看遠、看大,從自己的一生去看眼前這一點,從大輪迴去看我們這一生,很多事情就可以讓你看得比較透、比較寬了。
為什麼解脫那麼地難?
因為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上了輪迴的癮。
德蒙:記得還很小的時候,我的祖父就告誡我,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停一下想想以後,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千萬不要因為眼前這一下,成為日後終生的遺憾。
進入社會以後,父親也給過一句話:「不要在有情緒的時候做決定。」這個「有情緒」,包括了太高興、太得意、太悲傷或太生氣……。
仁波切:好好地感謝你家裡的這些長輩吧,他們身後可能沒留下什麼傲人的財產給你們,但給了你們最珍貴的錦囊,足以幫你好好地做個對的人,讓你好好過一生。
你的父親和你的祖父分別給你留下的兩句話,聽起來好像不同,但講的其實是同一件事:覺察力和覺知。你要懂得牢牢抓住這兩個錦囊,有意識地在每個待人接物的小細微處拿出來用,日久鐵杵必能磨出繡花針。
人,好像別無選擇地被生下來,別無選擇地生在某個家庭,此後這一生,又好像冥冥中已經為我們寫好了一個劇本,人生只是照這個劇本一幕一幕、一齣一齣無奈地演下去。做人,確實是很辛苦的!但這一切真的都是來自「別無選擇」、冥冥中寫好的嗎?又是誰在寫呢?
幾乎所有人都是不知不覺地在過渡自己的人生:不知不覺地高興、不知不覺地生氣、不知不覺地憎恨、不知不覺地計較,然後不知不覺地得到或失去、不知不覺地老去,再不知不覺地死去。
世間的一切道理,聽起來都懂,包括佛法所說的貪嗔痴慢疑也都懂,但懂了也就只是懂了,做起來還是不知不覺:貪也不知覺、嗔也不知覺、痴也不知覺、慢也不知覺、疑也不知覺,好壞善惡也都不知覺 —— 就像你不知不覺地吃飯、不知不覺地呼吸、不知不覺的地滑手機,你沒覺知到你吃的每一口飯有多香,覺知不到你還正在一呼一吸有多神奇,就像你沒覺察到你不自覺地又在滑手機,有多麼莫名其妙地上了莫名其妙的癮。
這「癮」就是所有的關鍵字,我們都無所覺知地上了輪迴的許多癮,而且癮頭非常的大,為此而不斷地生與死,不可自拔。
生命的教材隨處都有,
問題是都放在你不喜歡的地方。
每個人都把自己活得很辛苦,但人生真正的問題,實際上都不在於「別無選擇」,而在於「不知不覺」;每個人都在不知不覺地上癮。
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又要滑手機,或許只是感到無聊,你想要從中找樂子、殺時間,美其名為「分享」。但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會讓那麼多的「無聊」來充滿我們的生活?
理論上,文明使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與人的交流變得彈指可得,無遠弗屆、五彩繽紛,但為什麼我們還是那麼無聊?甚至只感到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無聊?
問題的根源,就在於我們都率真地把自己託付給了別人、給了身外之物,給了這個我們以為充滿快樂、幸福、希望的世界。我們習慣了託付,習慣了寄幾乎所有的希望於我們身外的人事物、習慣了對外求取,逐漸地,「自己」便失去了真實生活的能力,甚至也出賣了「自己」的生存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確有溝通的必要,但一天到晚都忙著跟外界溝通,忙得找不出時間來跟自己溝通,那就非常沒有必要了。放任自己,把出現在我們周遭的每個人都看出了喜歡或討厭,就是看不到自己活得越來越偏狹的由來,更看不到所有這些令你喜歡或討厭的人,給你生命帶來的教材。
你一定也看過不少的動物生態影片,你看那些被圈起來保護的野生動物,等牠被養大了,再把牠野放回去,再如何的猛獸,也要必死無疑。
某種程度來說,我們的「心」、我們「自己」,也就像是這個被圈養、受保護、被豢養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早就已經失去了自我求生的本能。但這個失去,卻是我們要來的、求來的。
一切向外求,求來的就是「被圈養」;歸根究柢,是我們自己醉心於此道,求得了「不知不覺」,求得了輪迴,求得了輪迴的圈養。
「自己」是誰?「自己」就是那個醉心於輪迴的「我」;「我」是什麼?「我」就是那個沈溺於身外世界,找不到路回家的「心」。
脫困的方法不在算命而在覺知,
解脫的門戶不在未來而在眼下。
除了一些佛法的閉關課程,我其實很不愛跟大家談業力,因為談業力就像談你與生俱來的基因一樣,總要讓很多人感覺是在潑他們冷水,說你的現在就是你的過去造成的,說你的今生就是你無數個過去世造成的,說業力基因就是已然種下的因,而必然熟成於無可迴避的果,說這就是一切無可改變的苦難的來源,就像家族遺傳不可逆轉的疾病一般。有些人甚至聽得都意志消沈了,感到對生命的無可奈何,感到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濟於事。
去年,我有個機會到亞洲來了一趟,接觸了不下兩千個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專程遠道來看我、來找我的,但你不會相信,真正捧心來求佛法、想學佛的人,竟然沒超過三個人。這也就是說,人們最大的關注、最大的興趣,仍在於求俗世,求生活的興隆、回報,仍在求輪迴。
有時候,我甚至感覺佛也不是那麼愛跟大家談業力。我相信,如果只為了創一個欣欣向榮的宗教,他老人家大可每天說說讓人高興的話,再加一點危言聳聽的玄乎乎的道理,告訴大眾如果不給他多燒點好香、不多捐點善款、不多蓋些大廟,就會如何如何倒楣,犯不著每天因果業力的觸人霉頭。但佛還是說了,並且不厭其煩地說。
佛不是個宗教家,不是哪位偉大的神,也不是什麼超級厲害的神秘創教者,「佛」這個字代表「覺悟者」,他發現了解脫生命苦痛的「秘訣」,也發現了原來每個人、每個生命都具備有這種天生的「本能」,因為看到每個人都是那麼無所知覺地深陷在「自己」因為求俗世回報而有的痛苦當中,因此發出大願,無私的去傳授給眾人、給每一位有緣的生命,告訴大家:現世只是業力的現實,要掙脫現實,不在於你對謀求有多努力,而在於你對自己下過多少覺悟的工夫,在每個當下覺知自己的不知不覺。
佛苦口婆心,教我們認清因果,而不是辨識吉凶 —— 他說問題不在吉凶,而在因果;脫困的方法不在算命,而在覺知;解脫的門戶不在未來,就在當下。
最終的抵達就是回到最初;
起點是心,終點也是心。
最終看起來非常遙遠,但實際上就是回到最初 —— 最初就是最終,起點是心,終點也是心;佛法傳授的就是這個,訣竅就在當下。就時間來說,當下在撲面而來的剎那;就空間來說,就在眼下,觸手可及的地方。
起點就是終點,這意味著不管繞多大圈,我們遲早還是得回到那個點,而這也意味著,我們離那個點漸行漸遠,遠得早就互不相識了。
永遠記得珍惜:真正能幫助我們的,始終都在我們的眼前,在我們身邊。很可能,就是我們最感到厭惡的地方,包括自己的家人、自己的配偶、自己的朋友,許多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人。
關係越深,受苦、受罪、受傷的程度也越深,但許多人都忽略了,這些讓我們自覺受苦、受罪的地方,就正好是我們為自己命運「翻新」最好的地方。因為他們就近在我們的眼前,近在與我們的所有都息息相關,而你無法對這些人、這些事視而不見,他們與你太過緊密了,眼不見為淨是不可能的。但正因為如此,這其中就有了你提煉生命最珍貴的教材。
當一鍋飯開始腐敗的時候,你已經不可能指出到底是從哪一粒米開始的,而你正是這腐敗當中的其中一粒,甚至不會知道腐敗可能就是從你開始的。我們可以理出千百個理由讓自己置身事外,辯說自己的清白,以便數落對方的不是,就是沒看出任何一個理由,讓自己重新回到腐敗當中,為它負上一點應負的責任,或至少回到其中說上一聲道歉。
當關係的腐敗已經發生,我們最該做的,永遠是先讓自己靜心,再回頭去關注這個腐敗,並且記得:我也是這個腐敗當中的一個,腐敗當中沒有清白,所有清白的辯說都是多餘的,都只是傷口上再落下的鹽,只會讓這個腐敗擴大、加深,讓彼此的痛苦和怨恨加劇。一個怨恨的關係絕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拿得到豁免權,痛苦是雙方共有的,無人能免。
追究誰對誰錯,對一個腐敗的關係絕不會有任何的幫助,而一個愚痴的人,卻總是在事情發生之後,還老在追究源頭的是非。有哪一次證明了誰是誰非了嗎?有哪一次爭執對事態帶來改善了嗎?誰是誰非、誰清白,在你們的關係當中有那麼重要嗎?不用回答我,這些都留給大家去想。
關係中的疼痛,
是緣份帶給我們的機會。
同在一個屋簷下,當一個不如預期的結果發生了,就好好地去對待這個結果,把它當作一個處理的開始,好好地去解一個結。無論追不追究,處理都需要時間,而追究只會再為它多打幾個沒有必要的結,徒勞浪費生命而已,並且是非對錯都已經隨著結果的發生而過去,再拿稍縱即逝的此刻去為爭辯過去花時間,這不是浪費生命的愚痴之舉嗎?
一個親如家人的關係當中,本沒有任何一個是非對錯足以帶來致命的後果,但腐敗會,腐敗對關係有絕對的殺傷力,腐敗會給同一鍋飯的每一粒米帶來悔之莫及的後果,而腐敗卻是從坐視一個小小的變質開始的。
當一個不如預期的結果發生時,我建議,先靜下心來,檢查是自己的哪些執念參與了眼前的判斷?不如預期的是事態,還是你的心態?你為此感覺受傷了,究竟是你的什麼在受傷?它傷在你的哪裡?為什麼受傷?
永遠記得:你對事情的反應,其實只是反應了你自己,而你的反應正決定著這個事情的結果,以及這個事態持續的變化,你可以對它一笑置之,你可以把它變成垃圾,你也可以把它變成怨恨。
如果你是一個學習的人,那你應該看見:正是這些苦碰觸到了我們侷限的痛處,讓我們發現了自己存在的這些侷限、這些容易讓我們遭致痛苦的痛點,然後就像循著身體的疼痛點,就不難找到病灶一般,正好給予施治。
對身體的疾病而言,疼痛有它不可替代的診療價值;對我們生命的淬煉而言,心中的苦痛又何嘗不是?關係之中的怨恨,就像身上不治的惡性腫瘤,都是我們坐視疼痛的結果。
讓我再提示一些:關係中的疼痛,本不是事物的本質,而是我們自己的侷限,疼痛就來自這些我們看不見的侷限;疼痛是緣份帶給我們的機會。
今生能成為彼此關係密切的人,尤其是一家人,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外,我們最需要學習掛在嘴邊的,就是謝謝、對不起。
「愛,就是不用說抱歉」,這都是你說了謝謝、對不起之後的話。好好謝謝,並且珍惜這些為你帶來苦、帶來疼痛的人吧!
修善要從身邊人開始,
度人要從度自己起步。
德蒙:多年前,我曾經在澳門接受一位修行者的指導。那年,我的父親剛剛往生,她告訴我,我的父親現在很好,別為他擔心;「你要不信,我現在就可以讓你看到,你想看嗎?」我想了一想,搖搖頭……。
仁波切:嗯,不看的好,讓老人家好好地上路。他要不好,就算你看了,也幫不上什麼忙,操心而已。生前做的事,比身後重要太多了;幫老人家做做佛事,比幫他做俗事,好太多了。他好,你們一家人都會好。
德蒙:這位修行人告訴我,每一個我們遇見的人,都一定和我們有緣,所以要我謹記,即使只是路上擦肩而過、對望一眼,記得當下就給對方送上一聲「阿彌陀佛」,因為「你們在這一世相遇,可能就只為了還這一眼的緣」。
仁波切:那你謹記了嗎?做了嗎?
德蒙:很慚愧,有想起來就一定做,但經常都沒有想起來……。
仁波切:是,這樣你知道覺知和正念的生起有多不容易了吧?
所有能和我們相遇、相見、相處的,都絕非偶然;即使你認為只是個意外,他們過去都和你有過關係,而現在又已經和你有了關係,你們也將在此後牽連著彼此一段路。這一層關係,就是一個因緣,關係越深,意味著這一層因緣也越深;譬如我們的近親。這一段路或長或短,或者愛、或者恨,或者恩、或者怨,但如果你真想過要解脫,你就要真心、正念的去走這一段。
近親包括與我們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的家人、同一個場所工作的同事,以及那些和我們相交密切的朋友,包括或許不稱為朋友但來往頻繁的人。你必須靠著這許多關係來過渡你的此生,這就意味著,這其中每一個因為關係而有的關卡,你都必須要「過」,每一個因緣都需要你花心思、花時間去「度」,而尤其你必須藉著這些來「度」你自己。
佛講的菩提心,是從自己的「度」開始的 —— 你度了你的侷限了嗎?你度了你的煩惱、障礙了嗎?你度了自己的恐懼和不安了嗎?
人只有真心想要度自己以後,才能真實的體會出生命的滋味,並且覺知出苦痛的來源,從這些苦痛了知原來我和眾生、眾生和我,彼此之間是多麼緊密、微妙而奇特,才能夠從中得到真實的智慧,開始體現慈悲心的生起。
沒有這份了知,說要度誰,都只是大話、痴人說夢,只一味把智慧、慈悲當教條強加給別人,一味要求別人的改變和改善,得到符合於我們單向期望的妥協。但妥協不是幫忙、更不是度,你對別人的要求當然也不是。
給自己一次機會吧,整個輪迴只要有這麼一次無怨無悔,這其中的苦就過了;換句話說,就被你自己「度」了。
因緣道上,
錯過一秒便是錯整盤。
許多時候,我眼看著、耳聽著許多人來到我面前,發著對家人的抱怨,說著自己的委屈,說自己已經費盡了多大的心力而依然無解的無力,我心裡最想向他們分解的,就是我以上所說的話。
但我給了建議也沒有多少人能聽得進去,聽了也未必就拿出來用、拿出來實踐,總以為一定還有個更便捷、更俐落,立竿就可見影的方法,所以去做也不過就是兩三天的熱度;熱度一過又不行了,仍然繼續著他四處訴苦、到處燒香、算命卜卦的旅程。當然,我相信我可能也就是他尋求過的第四十八個、第八十四個,而他永遠都難以理解到:問題的根源,始終就只在他一個。
凡人都只看到自己的付出,以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又多少,因此他虧欠於你多少又多少,卻看不到別人的,無視於別人的付出多少又多少。但關係的建立,往往都來自拖欠,沒有拖欠就不會有關係,沒有付出也難以成立關係,只是對方的付出不是你想的、你要的,就像你給對方的付出未必是他想要的一樣。
因緣本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三言兩語的事,它千絲萬縷。但它也就是一個簡單的事,你要覺得它煩、覺得它讓你透不過氣,就快快把它給了了,就是我常說的「善了因緣」,把它給善了了,這條線、這張網就結束了。
不要再等明天、不要再等來生,連下一秒都不要等,你知道一秒能發生多少事?發生多少變化?誰知道錯過一秒,就能錯過多少事?因緣道上,往往也只錯過了一點點,就錯過了一整盤。
德蒙在澳門見到的那位修行人,她要教的,也就是這些。記得要時時刻刻把它拿出來用,別只把它放在腦海裡,讓它只留在溫馨的記憶中;就像是治病求醫,就算你取得了仙丹,你也要實地拿來用,它才會有用。
花開並沒想過要取悅你,
所以它取悅了你。
或許你也在渴求著和諧,你的對方也在渴求著和諧,但為什麼彼此的和諧如此不可得?
和諧是個自然而然的狀態,你也許會說和諧來自互相的包容,但包容仍是個帶有道德性質的思想,自然而然是不需要任何道德、思想、性質去驅動的,就像花要開、水要流、鳥要唱歌,所有自然而然的事都是不假思索的。
真正的智慧和愛,都是不假思索的,它不是來自頭腦的思索,而是心的流露。人與人之間所有的「求」,都來自頭腦,頭腦本來就不是一個善於抵達心的東西,它只是個衡量的工具,它只擅長於評估、擅長於計算、擅長於預測,而人人所求都只是為了實現自己腦中勾勒的藍圖,這就是你所求的和諧、他所求的和諧,如此不可得的原因。
大凡人只要碰上不順心的事,心眼裡就只剩下那個「結」,一股腦的就只想著對付那個「結」。這個順與不順的「心眼」就是頭腦的,自始至終都是經由它評估、計算、預測而有的不平衡。「結」的產生源自頭腦的編織,最後仍交由它指揮做出行動,這個「結」就這麼越打越緊、越打越死了。
花開、水流、鳥唱都不是頭腦思考而有的,生命若完全交付給頭腦,是無解的。而一個「結」的發生,價值全在於放開頭腦去「解」。放開頭腦便得智慧,放開頭腦就能見到天地,這就是「結」要給你的智慧。
而「解」至少有兩層意義,一個在於理解,一個就在化解。理解階段或許還需要參雜著頭腦,但這個時候它的驅動已經得到了不同的程式,它採取的路徑就會開始不同了。
事實上,只要你學會放開頭腦,多去看人家的好,一點一滴地把它存放在心上,少看人家的不好,你的「解」就解了一大半了。但很多人就是學不會,任憑頭腦來愚弄自己的人生。
從自己開始,
不能再等了。
理解到這個「結」的已存在,比用力去追究它更具建設性多了。
拿自己聰明的心思忙著去追究過去世到底是誰欠誰,好像證實了是對方欠的,自己就會比較好過一點,搞懂了是自己欠的,就能做得比較甘心一些。這就驅使著人人都四處去求神問卦,老巴望著神鬼為這個誰的拖欠先定個調,再進一步求神鬼來解決,完全無視於心念的力量,放著任它荒廢。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很不愛對大眾談業力的另一層原因 —— 簡單的兩個字,進了不同的腦袋,就得到各自不同的解讀,各憑所好,各取所需,簡單就變成了複雜。
「結」是個坎,也是個磨難,對打結的雙方都是。但也是個機會,它可能回報給你一次大大的躍昇,它也可能帶給你們彼此萬劫不復的傷口;躍昇就是你尋求解脫的翅膀,傷口則只是陷你於再三輪迴的缺口 —— 請注意:我說的是「你」,而不是「你們」,你若真心想要解決「你們」的問題,就要從「你」而不是從「他」開始做。
實質的化解,就是我說的「善了因緣」。一旦你開始了,無論對方看不看得見,也無論對方是不是感受得到,這個化解就開始發生了。重要的是,你不必再去估量對方的是與不是,你不必把這個拿來成為你的障礙,他的是與不是也不必是你該去承擔的部分。你只管默默地做著,別去管回報地做著,正如花開本不是為了取悅你而開,所以它取悅了你,你也只管自己自性的花開。
簡單的這四個字,「善了因緣」代表的是四個甚深的教法、四個極不簡單的修行課程,但不是要你只管自己坐下來,像大石頭一樣如如不動,而是要你拿來做、拿來用,而尤其是給你自己用 —— 這麼用就是修、就是行!
你得從自己開始做,這其中另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是:不能再等了 —— 你不能坐等事情會有奇蹟,你更不能坐視事情繼續惡化,不能坐等「結」打得更死,也不能坐等他的示好。從自己開始,是這個世界最簡單的事。
在所有既成事實面前,
保持著小草一般的柔軟。
善,說的是全然、不給予對錯評價、不猶豫地接受和對待,而不單純指善惡的善。說實話,能具備足夠的智慧去分辨真善惡的,還真沒幾個人。
我們經常心口、心行不一,譬如心裡想的是A,而實際做出來的卻是B,或者行為是A,心裡卻把它造作為B,狡猾地或者為自身取得美化、合理化,求得自我安慰,或者為自身取得相對弱勢的、悲劇的角色,有意無意地博得較多的同情或支持,因此講善講惡,往往也只是我們私心的作用而已。
人一旦有了私心,就難以言善。但這還是個老問題,一直以來我們都疏於訓練自己的覺察,因此不會覺察,那麼即使你清楚知道不該有私心,但到底有沒有私心,往往也只能做得不知不覺而已。
如何是善?在死「結」的節骨眼上跟你談好好地「善待」對方,那肯定是難以辦到的;我要給你的提示是好好地「善待」這個關係。
關係是個既成的事實,「結」也是個既成的事實,我們在所有既成事實的面前,都需要保持著適度的柔軟,就像風中的小草一樣,讓自己柔軟而不是頑抗,因此避開折斷的後果。
所以,這個善不跟你談善惡,而是跟你談全然,善巧而全然地接納,坦然而不計得失地完善自己在這個關係當中應有的擔當,妥善這個關係,這就是善。至於誰欠誰,那只是另一個輪迴的算術,你再多問個幾輩子也不會有令你滿意的答案,就別再苦苦追問了。
誠實地理解並接納自己的不圓滿,
你離圓滿就不遠了。
了,就是「解」,一份因為全然的理解,而有意識地去付出的「解」。
你不必追求全然的了知之後,再來談「解」,因為你辦不到,你真要有了知,也就不至於還要受這層關係的苦了。反過來說,我們之所以還要受這種苦,就代表我們根本不了知。
我們並不了知,甚至也未必真理解,但我們至少可以先做到一份體貼:體認我們都在這層關係的羅網當中,體會我們彼此都正受累於這種苦,體貼對方的難以自拔正如自己的難以自拔。
坦誠和願意,是為了完成這個「了」,也就是「解」這個結,其中最重要的兩項素質:我們需要誠實地承認這就是苦,誠實地理解並接納是自己的不圓滿,所以遭致這些苦。並且,很重要的,承認並坦然於這些苦都是我們自己招惹來的,沒有過去某個不可知、不可解的淵源,或沒有之前某個因為想和要而種下的因,就不會有今天的苦。今天之所以收成了苦瓜,而不是豌豆,正因為過去撒下的種子不是豌豆,而是苦瓜。
這個起步並不容易,畢竟沒有多少人樂得承認、並且承擔此刻正在遭受的委屈,竟得追溯到早先某個不經意的失誤、某個衝動,或甚至早已不復記憶的過去的某個過錯。這可能會讓你在短時間之內感到更委屈。
但也必須先有了這份誠實,對自己下足真誠的工夫之後,你才可能從容地邁開步伐,踏上「了」的旅程,再談不貪功、不求回報,甚至也不求對方理解地,傻傻地去做。
所以,這個「了」指的並不只是彼此的關連,雖然這就是你踏出步伐之前所設定的目標,但在最重要的另一面,是要你去「了」自己的傷痛和委屈,而這就像個清創手術一樣,它很痛,但它不是那種失去的痛、病的痛,它會讓你失而復得,讓你痊癒而退,它會讓你痛得值得。
「結」是互相的,但「解」需要從我們這一端開始,別去要求對方也必須付出同等的努力,也別去盤算著自己已經付出了多少,而似乎還遲遲看不到你所預期的回報。這就像是一場頑固的慢性病一樣,病況讓人痛苦,但它之所以找上我們,本是積沙成塔的結果,而今找到了痛點,拿到了解藥,我們唯一必須要做的,就是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耐心的服用。
「了」需要時間,欲速則不達,那是必然地。但時間不是問題,放心,我們有得是時間 —— 比起那無止盡的輪迴,我們這一生又能算什麼?能拿出這一生好好地了卻幾個癥結,是令人痛快的事,這一生也就沒有白來了。
阻斷它的營養,
是阻止繼續惡化最好的方法。
世界是一個樣子,但你看和我看,就是那麼地不同。世間萬象因人而不同,人則是因各自的頭腦、各自的心而不同。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個世界也就因為人人各自一片的認知不同、理解不同、需求不同、解讀不同,而有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爭執、有了程度和規模大小不同的衝突。
這也就是說,問題一直都不在心外的世界,而始終都在我們的內心。內心才是那許多糾結和癥結之處,我們能改變的、該改變的,不是心外的世界,這個世界最需要改變的,其實只有我們自己。
種子是怎麼落地的,慎與不慎,都已無從追究;事實上,你真要苦苦去追究,也只可能帶來一場更長、更久、更深的痛苦,一個越結越深、越打越死的結,只可能帶來另一場災難。這也就是說,一場關係裡,所有對立面的動機,不論你揣度對方如何、解讀對方如何、解釋自己如何,都只可能扭曲現狀,加劇彼此的惡化,除此之外,一點利益都不會有。
實際上,只要有人心、只要有人嘴,永遠都不可能會有真實。一個銅板有兩面,你看到你的、我看到我的,矛盾無非都生於各持所見,衝撞的結果,最終也不過爭出個恩怨罷了,而銅板還是銅板,它還是那個樣,誰也沒能改變誰。
大樹再怎麼盤根錯節,都出自同一個根源,果子今日會長成,必有過去曾經落地的種子;關於「因」,你所要了解的,這樣也就夠了。接下來,就像遏止體內的一個病灶再繼續惡化成腫瘤,遏止它繼續惡化成為癌,你所要做的,就是防止已成形的它繼續再滋長、再蔓延、再惡化。
不刺破、不割破,讓它沒有轉移、擴散的機會;同時阻斷它與我們體內循環系統的聯繫,斷絕它繼續從中得到營養和血液的供輸,不讓它得到繼續腫大的生路,萎縮它的循環 —— 這才是治療癌症最有希望的途徑,而不是強加對付。
了因,就是在了斷這個繼續惡化的循環系統,切斷它的營養供輸來源,遏止它繼續的腫大,不以痴心去對付、不以慢心去對抗,萎縮是它最好的結果。
別錯過了每個迎面而來的人,
他們都是我們的貴人。
緣,從現象上來講,是個因時、因地、因人而有的變化,就像太陽會有起落、月亮會有圓缺、四季會有變遷,雨來了你要為自己打把傘,一陣涼風來了你要多加件衣服,我們必須隨順變化。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侷限,而無知就源自於自己的這點侷限 —— 道理很簡單,我們若能自己覺知得到、改善得了,就不叫侷限了 —— 超出這些侷限之外,就叫無知,佛法也把這個稱作「無明」、「愚痴」。
但別為這些字眼感到罪惡或不安,「愚」指的是被自己的處境、境界蒙蔽,「痴」講的是凝固。一隻剛出生的小鳥,它若眼睛一睜開就看到了你,它真會以為你是它的生身父母、它的至親,從此老跟著你;這就是它的所知、它的凝固,以及它和你之間的緣。
我們被世間萬象蒙蔽,很多時候並不比這隻小鳥高明,我們有自己的所知、有自己的凝固,但仍然執著於這份凝固去理解、去應對我們遭逢的人事物,這就是「愚痴」這兩個字的意思。
你不必因為這麼負評的字眼而感到罪惡或不安,但切記:時時刻刻把它拿來給自己覺知用,別拿來對別人批評用。
手指著別人的時候,別忘了這隻手就長在你的身上,它發起於你的心。把指指點點的手拿來自己用,你就能從中得到生命的大智慧;拿來給別人用,那只是出自你的片面,你自以為「自己」比別人更高明,具有比對方更高的境界,或者更廣的見地 —— 這就真成了「愚痴」。
每個人的出現,都是來提點你的貴人:這就是「緣」要給你的禮物。即使只是眼前出現的小小蚊蟲,都是你和它們該有的「緣」,而每個「緣」的來臨,都在考驗著你當下的智慧。
因果是美妙的,
藉著它就能得痊癒。
孩子不好、父母不優、配偶不佳,往往就是我們的「愚痴」所見。許多人總是哀怨著自己的家世、家人,羨慕著別人的出身,而他永遠只看到別人的享受,沒看見別人的感受和別人的忍受,天真地妄想著若非生於這樣的家庭、這樣的父母,人生的局面就會大有不同,因此不自覺地對別人生嫉妒,對自己的父母、家人生怨懟 —— 這樣的「天真」,也就是「愚痴」。
一個家庭、社會,乃至一個國家的裂痕,往往就是從這麼小小的「天真」開始的;一個人和一個關係的破產,往往也就是從這麼小小的妄念開始的。
有天就有地,有地才說得上天,這世間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單獨存在的,我們生而活在許多關係網交織的世間,在擁有的同時,也同時被擁有。你該看見:一個讓人感到受苦的網,是不會有單方面的誰是真正快活的。
你受苦,別人一樣也在受苦,而如果你看到別人快活,只有自己受苦,那必定還是自己出了問題。你沒有抱怨的權利,抱怨只會讓你一再地失去處理問題的能力,一再地錯失成長自己的機會。
風還是要颳的、雨還是要下的,人還是要繼續指指點點的、嘴巴也仍然會繼續批評指教的,這世界再怎麼樣,它還是會那樣,永遠不會只照我們的劇本演,而勇往直前、無怨無悔,對自己真誠面對、為彼此真誠付出,永遠是安頓生命最好的策略。
我在這裡,給大家留下一句話,四個字:學學虛空 —— 無論陰晴、無論色彩、無論姿態,任何一個事物、任何一朵雲彩,都沒能在天空中停留太久,虛空任這一切變化。
因果是美妙的,你會因它而造輪迴,你也可以藉著它而得解脫。因此,好好地去對待「你們之間」的關係吧,它就正在你眼前的時空中如夢一般地發生著、變幻著。而即使這個關係已經成為過去,也仍然值得你好好地對待它,為它帶去你最深摯的祝福。
叁、別拿輪迴的癮來折磨自己
老師:「人死,為什麼你哭?」
教室裡一片默然。
老師:「因為不是你死!」
台下哄堂大笑。
對錯是一座監獄,
一旦你放開了,監獄就開了。
「人死,為什麼你哭?」這是個好問題;「因為不是你死!」這是個好答案。兩句簡短的話,非常值得大家細細咀嚼。
生死兩頭是件莊嚴的大事。能生而為人,一經父母生下,註定已經是半個贏家,剩下的半個,就看我們自己怎麼去努力。再往更深處去想,當有一天必須告別此生時,你希望自己是怎麼走的?誰來為你掉什麼淚?
我們談的不是輸贏,輸贏需要靠因緣、機緣,這也...
目錄
推薦序╱這是一本帶領你從「聰明」走向「智慧」的書釋淨耀
推薦序╱快樂豐富修行去黃嘉瑞
推薦序╱初心,是一片淨白張惠美
序╱一門快樂幸福的修行課德蒙多吉
壹、請給我一碗小米粥
˙人不管做好做壞,一直都會走在成佛的路上。
˙有多少苦就有多少法,法味盡在苦當中。
˙佛門不收門票,我會在門口歡迎大家。
˙心若美一切都美,當下若真一切皆真。
˙別為了討上師歡喜而費心,那不是真歡喜。
˙這世界從來不缺供養,缺的是真供養的真發心。
˙苦難是培植福德的沃土,千萬別輕易讓自己置身事外。
˙勉強了就成非,勉強過頭了就成災。
˙懂得惜守一碗小米粥,就足夠幫你養好命。
˙問題不在你發了甚麼脾氣,而在你為什麼發脾氣。
˙警覺地避開地獄的「地心引力」,就是改變命運的大秘密。
˙此刻就去為自己的恐懼做點事,不要等下一刻。
˙因為決心不夠強,所以輪迴永遠不缺票房。
˙有心就能找到門,無心則最終無路可走。
˙我們以為世間一切都是我們的獵物,實際我們才是這一切的獵物。
˙生命的價值在改錯,改掉一個就能再上一層樓。
˙用心真誠,當下便得法味。
貳、命運是個撒輪迴網的傻子
˙敞開心胸了知無中生有,這就是修行。
˙人哪,從自己的哭聲中來,在別人的哭聲中去。
˙世間最大的不平:佛心中有你,你心中卻無佛。
˙打從我們一出生,就有無數張網在等著我們「自投羅網」了。
˙最誠實的你,都躲在不被自己看見的表情細微中。
˙在無常之前,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有勝算的。
˙命運,是以我們已完成和未完成的責任而示現的。
˙命運是個傻子,至今都還在死守著陣地頑抗。
˙照照鏡子,你今天遇見「我」了嗎?
˙鬆動的地方,就是我們用功之處。
˙把聰明放到一邊去納涼,讓我清淨好學佛。
˙修得冰雪融化,才見真聰明。
˙世界太過聰明,所以難得幾片清淨。
˙等你修成了菩薩,再請你來跟我說說話。
˙傻子解脫成佛了,聰明人都還在輪迴苦難中。
˙學會了感激,機會就能在苦當中顯露。
叁、別拿輪迴的癮來折磨自己
˙對錯是一座監獄,一旦你放開了,監獄就開了。
˙肉眼只能幫你看路,人生要用心量之眼去看。
˙為什麼解脫那麼地難?因為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上了輪迴的癮。
˙生命的教材隨處都有,問題是都放在你不喜歡的地方。
˙脫困的方法不在算命而在覺知,解脫的門戶不在未來而在眼下。
˙最終的抵達就是回到最初;起點是心,終點也是心。
˙關係中的疼痛,是緣份帶給我們的機會。
˙修善要從身邊人開始,度人要從度自己起步。
˙因緣道上,錯過一秒便是錯整盤。
˙花開並沒想過要取悅你,所以它取悅了你。
˙從自己開始,不能再等了。
˙在所有既成事實面前,保持著小草一般的柔軟。
˙誠實地理解並接納自己的不圓滿,你離圓滿就不遠了。
˙阻斷它的營養,是阻止繼續惡化最好的方法。
˙別錯過了每個迎面而來的人,他們都是我們的貴人。
˙因果是美妙的,藉著它就能得痊癒。
肆、身是最高的山
˙真愛,是讓他學會負責,然後靜待他的成長。
˙在幫助人之前,先為自己培育菩提心的幼苗。
˙身是最高的山,你又可曾攀登自己?
˙捕獵來自內心的缺口,它尋求一切做為填補的材料。
˙給出世界一個寬,世界會回你無限廣。
˙生命體有個控制閥,它直通靈魂,操縱生命。
˙凡事都因為太用力了,所以遭致淪陷。
˙謹慎地覺知意根的發作,助人要先學得智慧之本。
˙輪迴之中沒有贏家,但每個人又都是製造輪迴的專家。
˙你的根本上師,就是你最該尋求幫助的人。
˙人成即佛成,佛法不是高不可攀的法。
˙佛度你無量劫,只為等你一個明白。
˙佛度一切未來佛,但未來還有多遠操之在你。
˙如果這是一個業,你承擔得起嗎?
˙無論何時何處,我一定就在你們身邊不遠。
伍、流沙之上的夢幻宮殿
˙佛說當下,不是在跟你參究時間。
˙緊緊地握住是責任,輕輕地放手是課業。
˙人生是個大考場,放榜的時候看不到。
˙在它成為一個故事之前,先把那支箭收起來。
˙你還感覺得到痛苦,太好了,這表示機會正在你面前。
˙放下你想要的,放下你不想要的。
˙當下來、當下去,當下提、當下放。
˙任何一個因緣,都是你今生開悟的資本。
˙虛空本來無一物,都是我們自作聰明惹塵埃。
˙片刻只是極其短暫的緣,當下無關乎時間的捕捉。
˙真言良藥苦口,會在適當的時候治好我們輪迴的病。
˙善用每一個因緣,不要太小氣了。
附錄:一個學員自創的「專注於當下的四步簡易練習」
陸、請坐下
˙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命等於沒命。
˙七斗米救濟貧民,七個月不多也不少。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一切都是戲,不要當真。
˙快樂不是爭來的,對治五毒是醫病救命仙丹。
˙我們的心都因思想而不在,因為追逐羨慕而不在。
˙輪迴不是倒楣而已,此生就是跳脫最好的機會。
˙是輪迴也是涅槃,宇宙的本來就是生命的本來。
˙品嚐自性流露而出的法喜、法味,請坐下!
˙坐下了、心不亂跑了,你的命運和病痛就改觀了。
˙禪修的好處源源不絕,一切自然而然、唾手可得。
˙搬走石頭,讓禪修可以好好開始。
˙傻子得悟,聰明得誤;差以毫釐,失之千里。
˙縱使煩惱之針落得跟雨一樣紛飛,雨絲之中仍有你安心之處。
˙活一輩子等於修一部大法,要修到明白為止。
柒、結語:鼻塞不好受,但它正好提醒我們還在呼吸
代跋╱遠處嘹亮的歌聲 詹德茂
附錄╱談心法語與餘韻108記
推薦序╱這是一本帶領你從「聰明」走向「智慧」的書釋淨耀
推薦序╱快樂豐富修行去黃嘉瑞
推薦序╱初心,是一片淨白張惠美
序╱一門快樂幸福的修行課德蒙多吉
壹、請給我一碗小米粥
˙人不管做好做壞,一直都會走在成佛的路上。
˙有多少苦就有多少法,法味盡在苦當中。
˙佛門不收門票,我會在門口歡迎大家。
˙心若美一切都美,當下若真一切皆真。
˙別為了討上師歡喜而費心,那不是真歡喜。
˙這世界從來不缺供養,缺的是真供養的真發心。
˙苦難是培植福德的沃土,千萬別輕易讓自己置身事外。
˙勉強了就成非,勉強過頭...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開數:14.6*21(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