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43個孩子普遍常見的行為,
讓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教出坦率又幸福的小孩。◆跟著資深兒童諮商專家,解讀3~10歲兒童心理發展◆
害羞、怕生、說謊、愛打人、不做功課
孩子每個看似脫序的行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心事
外表看來幸福的孩子,內心也有可能充滿小挫敗,
而父母卻渾然不知……
◆孩子也很愛面子?上幼稚園不一定就交得到朋友?
「我的孩子到現在還不會背九九乘法表!」
「我的孩子都不愛刷牙,現在整口牙都蛀掉了!」
「我兒子現在都還不會自己大小便!」
以上這些話,父母是否曾在孩子面前說過呢?你可曾想過旁人也許聽了、笑了,卻從沒有想過孩子會因為這些話而受傷,作者從事兒童諮商治療工作,累積二十多年的諮商經驗,她發現「外表看起來很幸福的孩子,其實內心是充滿挫敗的,而父母卻渾然不知。」
孩子在幼稚園是否一個人孤伶伶、與同學不合?父母總以為,把孩子送到幼稚園,自然就會交到朋友。事實上,交朋友不見得是件簡單的事。喜歡獨處的孩子,表面看起來是乖巧,實際上有可能是在交友關係上遇到了挫折。
其實孩子的世界,跟成人一樣充滿挑戰。3~10歲的孩子正是人格養成的階段,父母必須正確看懂孩子面臨的生活挑戰與心理掙扎,協助孩子勇敢無畏的長大。
◆不乖背後的心理學——看懂孩子的挫折感、沒自信、逃避心理、缺乏安全感、認同需求
孩子喜歡獨處、愛打人、愛說謊、缺乏專注力,其實背後都有原因,多數父母會認為這些只是「小事」,覺得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會改變,這樣反而會錯過最佳教養時期,容易導致孩子無法從基本建構人際關係等能力,到了青少年階段就很容易處於孤立的狀態,因此父母必須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孩子才能脫離不安與恐懼,同時導正問題行為。
【孩子喜歡獨處、不愛說話】「你怎麼這麼孤僻?要多去跟同學玩呀!」
》》其實孩子心裡想說的是:「同學說話好兇,我不敢……」逃避心理
解讀孩子的心理小劇場──個性敏感的孩子很容易因為一句無心的話受傷,為了避免受傷,孩子可能會想辦法盡量減少與人接觸,但這是因為恐懼,而產生的逃避心理。
【經常和朋友吵架】「快和好不要吵架,不可以打同學喔!」
》》其實孩子心裡想說的是:「我只是想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強化自我定位
★ 解讀孩子的心理小劇場──會與人爭吵,看似不乖,但這同時也凸顯他是個會自己爭取權益的孩子,本身並非壞事。「吵架」及「和好」是孩子迎向社會化的重要環節,因此孩子與同儕出現爭吵時,父母不必太過擔心,可以讓孩子透過衝突學會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
【孩子怕生】「看到長輩要打招呼呀!怎麼這麼沒禮貌?」
》》其實孩子心裡想說的是:「是平常很少見面的叔叔,我會害羞……」缺乏安全感
★ 解讀孩子的心理小劇場──許多父母會覺得孩子不打招呼,會先認為孩子「沒有禮貌」,卻忘了大
人會因為顯少見面的人感覺不安,更何況是孩子呢?父母可以在事前先向孩子說明今天要去和誰見面,降低孩子的警戒心,如果心急強迫孩子,反而會有反效果。
【欺負同儕朋友】「你為什麼要拿青蛙去嚇同學?太不乖了!」
》》其實孩子心裡想說的是:「我喜歡那個同學,想和他一起玩……」有認同需求
★解讀孩子的心理小劇場──喜歡欺負同學的孩子,大部份是想要「炫耀自己的某些能力」展現優越感或是因為「缺乏關愛」,目的是爭取別人的「認同」,只不過用錯了方法。
【個性畏縮、總是看別人的臉色】「你要大方一點,不要老是看別人臉色!」
》》其實孩子心裡想說的是:「我希望媽媽能幫我打氣!」沒自信
★解讀孩子的心理小劇場──父母過度嚴苛、沒有固定的育兒態度,容易讓孩子個性戰戰兢兢、容易混亂,長期在不容許犯錯的教養環境下成長,長大後可能會無法適應社會。
◆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向大人求救的訊號!
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充滿許多未知的壓力,孩子出現令父母頭痛的問題行為,正是代表孩子適應不良的象徵,父母千萬不可輕忽。使用批判性等負面語言與孩子溝通,會讓孩子自尊性受損,因此父母必須先相信孩子並認同孩子,才是理解孩子內心的教養關鍵。
本書針對43個孩子普遍常見的行為,例如暴力行為、學習不振、專注力不足、太過依賴等,從「探視孩子的內心」出發,了解的孩子的五個面向:人際關係、內心世界、偏差行為、讀書學習、情緒管理,提供實用且中肯的教養處方,讓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教出坦率又幸福的小孩。
【推薦短文】
我常這麼跟家長說:「您覺得孩子是不知道對錯,還是不知道如何下台階?」,大部分的家長都可以理解孩子具備有辨別對錯的能力,但是卻無法讓事件可以有正向的發展。本書中已有條不紊的方式來探討孩子與家長在成長的路上會共同遭遇的問題,是幫助孩子架構心智理論的良好素材。───吳宜燁(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師)
作者簡介:
洪美京
慶熙大學教育大學院幼兒教育碩士
漢陽大學一般大學院教育行政博士課程結業
作者以兒童語言治療師、幼兒遊戲治療師、幼兒體育老師的身份在大學以及相關機構,開設幼兒教育相關主題的課程,她的課程主軸重點是孩子於幼年時期若能感受到幸福快樂,將來成為大人就能幸福快樂的過人生。目前擔任崇實大學平終身教育兼任教授、edudoctor英才幼兒發達研究所所長、培成幼稚園院長。她以二十多年來在盆唐地區培成幼稚園的教學經驗為基礎,執筆寫出與激發孩子隱藏才能與潛在能力,以及導引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與提高孩子的自尊心的教育書籍。
譯者簡介:
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喜歡回覆關於韓國的一切疑問,
更喜歡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生活、正面與負面能量。
電子信箱:yeweis9@naver.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吳宜燁 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師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吳宜燁 All for Kids兒童職能治療師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章節試閱
●孩子不是不乖,而是有心事
從事兒童諮商工作二十多年來,我累積了許多經驗與相關知識,也透過許多機關團體的演講課程傳遞知識。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卻發現,外表看起來很幸福的孩子,其實內心是充滿挫敗的,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孩子與日俱增,而父母卻渾然不知。
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模樣像是初生小雞一樣,看著孩子們明亮的雙眼圍繞著我,然而應該是天使的孩子,卻在幼稚園裡天天上演不同的意外事件。與同學不合、一個人孤伶伶的孩子、上課時間無法專心來回走動的孩子,或是發呆的孩子等樣貌,看了令人特別心疼。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快樂健康的迎向幼稚園、國小以及國高中階段,唸他想唸的大學,從事他想做的工作及理想。
現代忙碌的生活步調導致父母沒有時間去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的家長越來越多,父母提出的問題大部份是孩子沒有企圖心、缺乏自信心、專注力不足或是沒有朋友等,覺得是不是大人本身有問題?因此我針對想將孩子成培養坦率幸福的父母,出版了這本集結過往經驗與知識的一本教養育兒書。
我在演講時總是再三強調要重視孩子的「面子」,不要損傷孩子的自尊,三歲至十歲孩子正是人格自我養成的階段,因此孩子的面子是非常重要的。並非只有大人才需要面子,只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認同他們的個性、稱讚他們的一切,保留了孩子的體面,有問題的孩子就一定會有所改變。
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充滿許多未知的壓力,因此需要父母不斷的幫助與鼓勵,但是有些父母別說是幫助,反而還加重孩子對這世界的恐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些父母總是使用批判性的言語、否定的言論來與孩子溝通。其實,只需要一點點的讚美與肯定的表現方式,就可以給孩子很大的勇氣,培養他的自信心與自豪的能力,才能毫無畏懼的長大。孩子從父母的態度中養成對自我的自尊感,相信並認同,才是理解孩子內心的最佳關鍵。
【喜歡獨處】
扮演人際橋樑,為孩子創造對話機會
很多父母都認為,只要將孩子送到幼稚園或是學校後,自然而然就會有朋友。只是對孩子來說,交朋友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直以來在家裡備受父母疼愛長大的孩子,第一次走進陌生的世界,和同齡的朋友相處並不容易,而且令人意外的,無法與同儕朋友和諧相處的孩子並不少。
對孩子來說,與朋友建立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孩子透過良好的社交,對他們往後的人際關係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從這個基礎開始建立健全自信與刻畫世界觀,因而結識什麼樣的朋友,會有不同的影響。
特別是六歲到十歲的孩子會開始意識到與同儕的不同,透過遊戲玩樂,從模索、學習到習慣共同生活的方式,同時培養溝通能力。能夠與同儕相處融洽的孩子在心理層面上,會比無法與同儕相處的孩子擁有較高的安全感,較不易產生攻擊個性。
然而,如果孩子更喜歡獨處呢?父母可能都會認為過段時間自然就會變好,因而錯過最佳教養時期,導致孩子無法從基礎開始建構人際關係,到了青少年階段就容易處於孤立的狀態。有位育有三歲女兒的職場媽媽來信詢問:
我是一位職場媽媥,女兒在二歲前都是交由娘家幫忙照顧,只有週末才會帶回來,最近上了幼稚園,幾天前老師說我的女兒吃飯時間都不乖乖吃飯、大部份的時間都是一個人,上課時間喜歡躺著等。一開始很難以置信,因為女兒在家的時候都很安靜也很聽話。當她一個人在玩時,有人靠近她或打她,她就會很委屈的哭,。而且去公園時,女兒也不會走向人群。會不會是從小跟我分離的時間過久才會變成這樣呢?
從信件的內容看來,孩子應該是具有小心翼翼且非常敏感的個性。二歲幼兒的發展階段,正好是對同儕產生好奇心,自然的與朋友建立關係的時期。而小心翼翼、敏感度高的孩子在與朋友的相處上很容易因為一句無心的話或行動而受傷。如果這時候放任不管,孩子很容易放棄交朋友,寧願選擇獨處。
如果父母能充分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看到父母肯定的態度,孩子會接收到來自父母的安慰與保護,才能走出不安與恐懼,踏出人際關係的第一步。
當孩子心靈平靜,就會願意提問並尋求父母的意見,這時就可以提供孩子建議。也可以在週末邀請幾位孩子的朋友到家裡玩,為孩子多製造一些與朋友相處的機會。對孩子來說,與媽媽在一起的世界是最安心的,在安穩的世界裡,會感受到與獨處時截然不同的樂趣,因而能順利建立起友誼,也能漸漸脫離不安與恐懼。一位育有國小三年級孩子的媽媽是這樣說的:
我女兒真的很喜歡獨處,像是補習時,她對於需要分組合作的英語課或數學課總感到有壓力,而上美術或鋼琴等一對一的課程時,就能感受到女兒的自在。
與女兒一個人在唸書時相比,在團體相處時,容易生氣暴躁。也曾嘗試改成一對一家教,但是學習成效上也沒有改變。馬上就要升高年級了,實在是令人擔心。
◎孩子沒朋友,可能跟父母的行為有關
孩子長時間喜歡獨處,會出現無法沒有學習動力與契機的問題,引發孩子動機最棒的方式就是在團隊間的競爭與合作,與朋友的互動中自然學到的技能。
競爭,是為了想比他人優秀而產生的目標,而其動力也確立學習目標與成就感。為了達成共同學習目標,與他人合作,提高團體的生產力,以達到有效的學習效果。因而,競爭與合作是孩子們自然培養學習態度與積極參與活動的方式。
喜歡獨自一個人或常常看朋友臉色的人,會有下列的共同點:過度內向、消極,而這多半與父母有關,例如父母與鄰居關係不好、與父母關係冷淡。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多少會和父母擁有相似的個性,因而,為了孩子父母有必要積極的與鄰居建立關係。而與父母關係不和睦的孩子,在外面也難與朋友相處。相反地說,與父母關係良好的孩子也會與同儕團體相處融洽。
對孩子來說,人際關係、朋友是影響未來的重要成長要素,如果孩子無法突破這層關卡,孩子會漸漸否定自己。理解關心孩子,給孩子適度的安全感、相信並鼓勵孩子是唯一不變的方法。
【愛哭耍賴】
沉著應對,先了解孩子想要什麼
某天,餐桌上留有一片麵包,丈夫與妻子分著吃完它,在前面玩耍的孩子在爸媽吃的當下沒有說什麼,但是爸媽吃完之後卻開始哭鬧著要爸媽買麵包。爸爸安慰著孩子說:
「寶貝兒子,因為爸媽吃掉你想吃的麵包,很難過對不對?」
現在時間有點晚,也沒辦法去買麵包,卻給了孩子一個意外的提案,就是用跟爸爸玩耍來代替吃麵包,這個和平的結果似乎代表著爸爸的這個對話方式是正確的。
當孩子心情不好或是生氣時,許多父母都會很苦惱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如果不聽孩子的要求,就會哭鬧耍賴,這時父母多半都會用安撫或是責罵的方式處理,有的父母會嚴厲責罵小孩,對父母而言,這世界應該是沒有比小孩哭鬧耍賴還難處理的事情。
孩子發脾氣或耍賴的時候,父母很容易直覺反射的處理,面對早上哭鬧著不肯去幼稚園的孩子,父母通常都會這樣說:
「不行啦,你一定要去幼稚園!」
「為什麼不想去幼稚園?那邊明明很好玩!」
「老師也對你很好,朋友也很多不是嗎?」
「你這樣要媽媽怎麼辦,媽媽上班要遲到了耶!」
一早匆忙的情況下,父母很容易先下結論的要求孩子,但是這是無視孩子情緒,急著移轉焦點的做法。真正關心孩子,想要移轉孩子注意焦點,就要當下處理孩子的情緒,所謂理解孩子,就是從這裡開始。
對不想去幼稚園的孩子說「不喜歡去幼稚園對吧,其實媽媽也會有這種情況」,表達理解孩子的想法,釋放孩子的壓力,這樣孩子會願意接受要去幼稚園的現實。
六歲兒子最近開始很愛耍賴,一不順他的意就開始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起來。打也沒有用,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讓我很困擾。
這時父母要指出孩子錯誤的地方,注視著孩子眼神,用嚴肅的態度明確告訴他。與吵著要買玩具的孩子約定好去買玩具時的遵守事項。
萬一孩子說髒話或是打朋友時,要馬上糾正孩子並且要求他道歉。不僅要糾正孩子,更要緊握孩子的雙手,告訴他絕對打朋友的行為是不對的。將孩子哭鬧耍賴的情況錄下來給孩子看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實際上許多父母都利用這種方法讓孩子改掉不好的習慣。
常常會看見在超市或是百貨公司的玩具櫃吵著要買玩具的孩子,甚至於賴在地上的情況,父母多半都會怕影響到他人而放棄堅持的買玩具給小孩。
要先理解孩子用耍賴的方式來表現想法的原因,因為語言能力尚未完全,無法用言語說服父母,也機伶地知道讓父母打開錢包的方法。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將自身的主張傳達給父母的方式之一。
因此,當孩子哭鬧耍賴時,該怎麼處理呢?非常簡單,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就可以接受它。例如想為孩子穿黃色衣服時,孩子卻堅持要穿黑色衣服,這時對孩子而言,衣服的顏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因此接受孩子的要求是最好的方法,不需要把力氣花在無謂的爭執上。
另外,有種情況是不論孩子怎麼哭鬧耍賴都不可以放任,那就是當孩子的要求會造成不便或危險時,例如孩子感冒卻吵著要吃冰淇淋,這時就必須嚴格禁止,並且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不可以吃。孩子在繼續吵鬧的情況下,也要冷靜面對。不論什麼情況,父母冷靜面對,讓孩子知道哭鬧耍賴是沒有用的,慢慢的就會減少這種行為。
另外,當孩子做出影響他人的舉動時,要用力抱緊、抱住孩子,不讓孩子亂動。這時要看著孩子的眼睛,用溫和的口氣說,不需要長篇大論,因為這樣的狀況只要輕聲細語的幾句話就會很有效果,孩子會開始了解「我再怎麼哭鬧不休也沒有用」。
哭鬧耍賴的孩子,可能都來自於父母的關愛不足,當孩子沒有感受到充分的關愛時,就會出現奇怪的舉動,也就是不受歡迎的行為。最好的方式是嬰幼兒時期由父母教養,當然也會有例外情況。因為一些因素或是必須將孩子交由他人養育以便就業或是就學的情況,也不要忘記自己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如果孩子哭鬧耍賴的變成習慣,往後上幼稚園或小學時,就只會用哭鬧的方式表達。孩子發出什麼樣的訊號、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如果能夠正確的得知,並協助孩子,才是為人父母正確的姿態,不是嗎?
【有了弟弟妹妹後變幼稚】
接納和關愛,才能解開嫉妒的心鎖
第二個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老大便開始出現許多幼稚的行為,對朋友發脾氣、用腳踢朋友,把朋友的玩具佔為己有等,原本是個會讓步的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吵著不去幼稚園,也變得愛哭。最近很愛說「我不要」,請問該怎麼辦呢?
有弟弟妹妹之前是個乖巧的小孩,怎麼有了弟弟妹妹之後就變幼稚,還會對著弟弟妹妹發脾氣,確實讓父母感到不解。在許久不見的人面前,窩在媽媽的懷裡不放,也不准弟弟妹妹靠近,玩具或是好吃的東西也不肯跟弟弟妹妹分享,要一個人獨佔。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呢?這是因為害怕媽媽的愛會移轉到弟弟妹妹身上而出現的壓力導致的行為,對於老大來說,本來沒有的弟弟妹妹,突然出現不能再獨享爸媽媽的愛。過去都是獨自一個人享有父母的愛、玩具、好吃的食物,一瞬間無法獨自擁有,反而要讓給弟弟妹妹。
更重要的是,還感受到本來愛護自己的媽媽,因為有弟弟妹妹之後態度的轉變,所以開始討厭弟弟妹妹的存在,因為媽媽的愛被弟弟妹妹搶走的關係。父母更關心、更愛護弟弟或妹妹,讓孩子怨恨起父母,因而會做出父母討厭的行為。
幼稚的行為,也是一種退化的現象,為了找回父母關愛的一種防衛機制,父母無心的一句話「你這個當哥哥的,怎麼都不會照顧弟弟?」,會讓孩子將弟弟當成競爭對手,而不是一個需要照顧的對象。
「現在你有弟弟妹妹了,你要乖乖聽媽媽的話,讓媽媽可以依靠喔!」這句話對於孩子也是一種負擔。嚴重的話,會吵著要像幼兒一樣用奶瓶喝奶,固執堅持己見,認為自己若是變成弟弟妹妹一樣的幼兒,就能夠獲取父母的注意力。
孩子反抗的態樣有許多種,媽媽不餵自己吃飯就不願意吃飯、搶弟弟妹妹的奶瓶、媽媽看不見的情況下偷捏弟弟妹妹等等,這許多讓媽媽傷心的行為,但是千萬不要因此而責罵孩子,或說出讓孩子受傷的話。可以考慮照著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父母願意聽取,那麼孩子的不安感就會消失,找回他本來的樣貌。
我們家的老大比二寶大十歲,屬於妒忌心強的孩子。二寶出生之後,我們對於老大的要求都有聽,也很有耐心。看起來我們常常擁抱老大的方法有用,現在老大雖然對於二寶些微怨妒的眼神與用語,但是行動上比起之前有好很多。
當弟弟妹妹出生之後,孩子出現過度幼稚行為時,可以帶著孩子一同翻閱小時候的照片,表現出父母的關心與疼愛是個不錯的方法。另外,可以製造與爸爸一同去超市或是與爸爸一起做事的機會,也可以請求幼稚園老師的協助,必要時將孩子的情況跟老師說明,請老師提供特別指導。
另外也可讓老大一同參與照顧弟弟妹妹,媽媽在餵二寶吃飯或洗澡、換尿布時,也可以請孩子一同幫忙,這時,孩子會意識到弟弟妹妹是需要照顧的小嬰兒,也會開心的願意幫媽媽一同照顧。幫爸媽跑腿時、或是跟弟弟妹妹玩耍的時候,也要適時稱讚孩子,讓孩子知道弟弟妹妹是我們重要的新成員,而不是競爭對手。
有了弟弟妹妹之後,孩子幼稚的舉動的背後代表著「對只愛弟弟妹妹的媽媽感到生氣」、「獨佔爸媽的愛的弟弟妹妹很討厭」、「弟弟妹妹在尿布尿尿跟大便,都說他們很可愛,為什麼我就會被罵?」、「我討厭一直讓步,沒有弟弟妹妹就好了」等等的想法。
孩子都希望獨佔父母的愛與關心,當認為父母的關心與疼愛都被剛出生的弟弟妹妹搶走時,孩子會有嚴重的剝離感。對於孩子這樣的心理以及行動不要過度反應,剛出生的孩子很重要,也要讓老大知道自己是多麼愛他,不要讓老大心理受傷或是產生誤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Tip 孩子出現幼稚的舉動時,父母的處理方法
1、適度允許孩子幼稚的舉動
本來用杯子喝牛奶的孩子,突然要求要用奶瓶喝奶時、或是本來好好的睡在地板上,卻要求要睡在嬰兒床上的行為,可以適度允許。但是當孩子這樣的情形出現時,不要過度反應,這樣孩子會知道這樣幼稚的行為是不會得到什麼效果,自然不會再有這種情況出現。
2、孩子表現成熟行為時要稱讚孩子
孩子獨自整理房間或是換衣服時,不要忘記稱讚孩子。另外,要讓孩子有當哥哥或姊姊的機會,媽媽要幫弟弟妹妹換衣服、尿布時,也可以請孩子幫忙,或是讓孩子有抱抱弟弟妹妹或玩耍的機會。孩子透過一起照顧手足的過程中,感受到當哥哥或姊姊的成就感之後,就不會再出現幼稚的行為。
●孩子不是不乖,而是有心事
從事兒童諮商工作二十多年來,我累積了許多經驗與相關知識,也透過許多機關團體的演講課程傳遞知識。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卻發現,外表看起來很幸福的孩子,其實內心是充滿挫敗的,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孩子與日俱增,而父母卻渾然不知。
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模樣像是初生小雞一樣,看著孩子們明亮的雙眼圍繞著我,然而應該是天使的孩子,卻在幼稚園裡天天上演不同的意外事件。與同學不合、一個人孤伶伶的孩子、上課時間無法專心來回走動的孩子,或是發呆的孩子等樣貌,看了令人特別心疼。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快...
目錄
前言 孩子不是不乖,而是有「心事」
PART1 孩子,我想了解你的煩惱
1喜歡獨處──扮演人際橋樑,為孩子創造對話機會
2非常怕生──給孩子事前預告,降低對外在的警戒心
3覺得交朋友是件很累的事──認同孩子不強迫,加深人際的信任感
4經常和朋友吵架──父母示範協助,讓孩子從遊戲中交朋友
5個性散漫,老是被責罵──從孩子的興趣著手,開啟好奇心大門
6老師好可怕──先給予安全感,再理解孩子害怕的原因
7不太遵守秩序和規則──父母「以身作則」是建立規範的第一步
8很會頂嘴、愛插話──告訴孩子等待是一種「帥氣」的表現
PART2 孩子不壞,只是有心事
1不喜歡和朋友玩──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孩子幸福感的來源
2提到考試就感到害怕與不安──別把期待強加給孩子,他會更樂於學習
3欺負弟弟妹妹或同儕朋友──不斷給予關心與疼愛是唯一的解藥
4總是看別人的臉色──真心讚美是一種關愛,而不是補償
5嚴重偏食──活用餐盤、情境扮演,減少對蔬菜的恐懼感
6害怕去學校──先同理孩子,引導孩子快樂入學
7討厭體育課──讓孩子協助其他事務,培養自信心
8每當開學時都會感到不安──耐心聆聽孩子的需求,降低恐慌
9話不多,不太會表達自我──用完整句子回覆孩子,增加語彙量
PARR3 看懂孩子不乖背後的心理學
1很會說謊-靜心聆聽,看出孩子謊言中的訊息
2說話時會口吃──耐心為孩子整理結論,給予安心感
3我也要面子──尊重孩子的感受,別急著責罵
4自私又愛裝厲害──父母樹立榜樣,讓孩子了解尊重是互相的
5不懂得拒絕朋友的拜託──引導孩子勇敢表達自我,別被他人主導
6認為媽媽的話很囉唆──多說正面積極的語言,讚賞孩子的表現
7和媽媽的關係很冷淡──與孩子「眼神交流」,才是最好的陪伴
08愛哭耍賴──沉著應對,先了解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9拿別人的東西──為孩子建立物品所有權的觀念
10心靈容易受傷──當下處理孩子的情緒,別以暴制暴
11有了弟弟妹妹後變幼稚──接納和關愛,才能解開嫉妒的心鎖
PART4 培養小孩主動學習的能力
1即使是熟練的題目,也常會寫錯──從簡單的開始,激發學習動力
2我的孩子有過動症(ADHD)──找出不專心的原因,規範學習時間
3對讀書不感興趣──規劃方向性任務,引導孩子參與
4專注力不足──從孩子的興趣衍伸親子遊戲
5成績不好──親子一同真實互動,增加正向經驗
6討厭閱讀──營造讀書的氛圍,先引起孩子興趣
7不想做功課──父母一同陪讀,從小建立好習慣
PART5 結實的心理建設,陪伴孩子安穩成長
1愛亂發脾氣──運用小道具,提高孩子挫折忍受力
2太過依賴他人──父母捨得放手,讓孩子克服依賴
3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轉移注意力,命令會讓孩子更反抗
4太過敏感──漸進式讓孩子與他人接觸,大方鼓勵
5杞人憂天──和孩子隨時保持溝通,建立自信心
6因害怕失敗而不安──幫助孩子累積成功,更能跨越失敗
7抗壓性低、容易放棄──陪孩子練習解決,把膽怯化為敢
8不愛收拾──把收玩具變遊戲,建立自律好習慣
前言 孩子不是不乖,而是有「心事」
PART1 孩子,我想了解你的煩惱
1喜歡獨處──扮演人際橋樑,為孩子創造對話機會
2非常怕生──給孩子事前預告,降低對外在的警戒心
3覺得交朋友是件很累的事──認同孩子不強迫,加深人際的信任感
4經常和朋友吵架──父母示範協助,讓孩子從遊戲中交朋友
5個性散漫,老是被責罵──從孩子的興趣著手,開啟好奇心大門
6老師好可怕──先給予安全感,再理解孩子害怕的原因
7不太遵守秩序和規則──父母「以身作則」是建立規範的第一步
8很會頂嘴、愛插話──告訴孩子等待是一種「帥氣」的...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14.8 × 21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