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讓世界改變你, 然後,你改變世界! 為夢想長征!台灣版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 一個從台灣到北京念書的27歲大男孩 一輛摩托車,100天,3萬公里 一場探索中國四極地的青春長征 一次與自我對話的革命之旅 《民報》人氣專欄結集!《蘋果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特別報導!
從台灣來到北京念書的尤文瀚,擁擠的行李箱裡塞進了一本切‧格瓦拉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他鍾愛書裡那份僅屬於青年理想主義者獨有的陣痛與追根究柢的質疑,並夢想有一天也要寫下屬於自己的摩托車日記。
直到他因為罕見的家族遺傳疾病被醫院診斷出罹患腎臟惡性腫瘤,這個壞消息沒有打倒他,反而加速了他騎摩托車環遊中國的計畫,因為「在極其有限的生命裡,我想當一個比任何人都認真生活的人」。
於是,一個人、一輛摩托車,他以整整100天的時間與30000公里的騎行,用兩顆17吋輪框的軸距,丈量了整片中國的土地。從最東邊的撫遠、極北的漠河,一路向西前往最西端的新疆伊爾克什坦,再到國境之南三亞,一路上他獨自穿越中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翻過海拔平均4000公尺以上的青藏高原,體驗令人脫水的45度高溫、挺過零度以下的嚴寒,在內蒙古草原與牧民們暢快奔馳,在海南島感受原始海洋的衝擊,並在旅程後半段遇見了最好的夥伴──一隻小母雞「尤小巴」。
這場自我放逐式的摩托車之旅改變了他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也重塑了他對世界的認識與內在的價值。意義的賦予,來自內心迫切的渴望與源源不絕的好奇,而唯有真真實實經歷過的世界,它的存在才有意義。
作者簡介:
尤文瀚 1989年生,台灣宜蘭人。 熱愛文學與旅行,足跡遍布亞洲。 20歲起,深受切.格瓦拉的影響,堅信「面對現實,忠於理想」的生活準則。 2013年,台灣師範大學東亞系畢業。 2014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就讀。 2015年,獨自徒步穿越內蒙古庫布其沙漠。 2016年,醫院診斷出罹患家族遺傳性腎癌,他決定展開為期一百天、三萬公里的摩托車環遊中國旅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NU SKIN臺灣總裁暨大中華區域副總裁】張佩玲、【媒體工作者】楊惠君、【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比起切‧格瓦拉後來掀起了驚天動地、影響全世界的社會革命,文瀚的摩托車之旅,也許真正被救贖的除了那隻半途出手相救的小雞、只有他自己,但正如他所言:「我們從來無需抱怨任何事情,上帝永遠給了我們很多選擇,而我們總是沒有勇氣去取。」人不一定要活得偉大,但可以不必那麼微小。這是文瀚摩托車萬里長征,真正激昂的意義。──【媒體工作者】楊惠君 憑藉著文瀚的勇氣與智慧分享,讀這本穿越死亡、孤獨,尋求自由及生命意義的獨特旅遊日記,想必為讀者啟發不同的生命省思,進而尋到自己的心理療癒。──【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
名人推薦:【NU SKIN臺灣總裁暨大中華區域副總裁】張佩玲、【媒體工作者】楊惠君、【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 感動推薦!●依姓名筆畫序排列 比起切‧格瓦拉後來掀起了驚天動地、影響全世界的社會革命,文瀚的摩托車之旅,也許真正被救贖的除了那隻半途出手相救的小雞、只有他自己,但正如他所言:「我們從來無需抱怨任何事情,上帝永遠給了我們很多選擇,而我們總是沒有勇氣去取。」人不一定要活得偉大,但可以不必那麼微小。這是文瀚摩托車萬里長征,真正激昂的意義。──【媒體工作者】楊惠君 憑藉著文瀚的勇氣與智慧分享...
章節試閱
驕傲的使命 「唯有我經歷過的世界,它的存在才有意義。」 故事的源起,應當回到前年九月某個深沉的夜,由一段夢境帶來的虛寂說起。那是我在北京經歷的第二個金秋,漫天落葉紛飛,為北國捎來蒼黃的凋零。北京大學擁擠的四人間宿舍,是這二年來生活的地方,狹窄的空間裡,卻滿是對夢想憧憬的芬芳。而自己的夢,大概也是浸沐於如此滋潤下,直入沉沉的夜裡悄悄萌芽。 夢境,一堵灰黑色的水泥石牆聳立,牆面漆色斑剝透露出歲月的沉積,它的存在好似為了隔絕某種聯繫。而我,距離牆面五公尺,竭力奔向牆壁兩端無限伸延的盡頭,視野逐漸迷失在狂奔的速度當中。裡頭能稱得上色彩的,大概僅有黑白交染相錯時的幽灰,不比黑色純粹,也不似白色單一,幽灰的夢裡襯托出混沌的空靈。這場從頭到尾虛無的夢境,透露出內容空白的荒誕,似乎也凝結了目前的人生縮影。除了盲目地拔腿奔往未知的遠方,甚至對於牆後一無所知的世界,存在一種未曾經歷的恐懼。 醒於唇乾舌燥之後,我摸著幽暗的宿舍房沿,爬往床邊書桌找水。房門頂端,格網狀透氣孔間隙,廊燈疲乏微弱的光線依稀鑽了進來。它緩緩淌向書架二層,抹在那本包裹米黃色書皮,印著深紅色《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的文字。書角寫著作者埃內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他是醫學系學生、共產主義者、政治領袖、革命家。但這些身分,遠遠不及時代所賦予的鮮明標幟「理想分子」,法國哲學家沙特(Paul Sartre)口中「我們時代的完人」。 關於「理想」的談論,大概是任何一位青年心底最有力的號召,而理想於他身上的展現,幾乎等同於個人行為與意志本身。面對反對者質疑,他曾這麼說道:「如果說我們是浪漫主義者,甚至是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分子,我們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我們將回答一千零一遍。是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世上真能有「完美的人」嗎?時代精神,真能僅憑個人意志引領嗎?這或許是過去十年裡,存於心底最深刻的疑問。 沉寂的四周,僅存室友偶爾發出的鼾聲。我用帶著睡意的指尖,熟稔地喚醒架上的「日記」。舉止盡可能小心翼翼,不僅擔心驚擾旁人好夢,更牽掛著書本裡,正在環遊拉丁美洲的主人翁。 他正著手計畫自己的環遊旅行嗎?正帶著濃厚綿密的憂傷,與家人們相互道別嗎?還是,與他的旅途夥伴阿爾貝托,在翻越山嶺的路途上經歷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又或者,正在整趟旅行中給予最大衝擊的痲瘋病院裡,進行著醫學系學生行醫治病的本分。或許,我也同無數青年與格瓦拉一樣,始終對理想抱有堅持,也對夢想富含渴望;甚至,對未曾親身經歷的世界充滿好奇、探索與欲望。而夢想的豐滿與現實的骨感,總在此消彼長、不斷撕扯中拉鋸。 當日後切‧格瓦拉完成革命理想,再度投身於那場令他喪命的玻利維亞民族解放運動時,所記錄下的一字一句,思想體現更加成熟、筆鋒力量更為流暢。但我仍舊鍾愛他在摩托車日記裡,記錄下僅屬於青年理想主義者的成長過程,一種參雜稚嫩陣痛與追根究柢的質疑;一種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首次最為純粹的交織、建構,再經歷一連串崩塌的過程。最終,遺留下幾道深深沉澱的疤痕以後,真正由男孩成為男人的蛻變痕跡。 我擰轉桌上的黑色檯燈,橙白色微弱光線在漆黑的房間裡渲染開來。幾秒間的光盲幻逝,我再度掀翻書本首章泛黃的紙頁。一段樸實無華,卻也深刻動人的文字敘述,映入眼底:「這不是一個英雄的傳奇故事,也不僅僅是一個憤世嫉俗者的敘述。這是兩個生命的短暫交會,是兩個懷著相似希望與夢想的生命的一段共同歷程。」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也曾令我幻想獨自一人跨上摩托車,走在一九五一年格瓦拉的環遊之路,馳騁在拉丁美洲廣袤的土地上。一位摯友、一輛摩托車、一次漫長的旅行、一場充斥激情的革命,幾乎填滿所有二十歲青年心裡那份無處安放的熱情;在每個懷抱理想的青春歲月,關於世界的樣貌,應當盡滿所有美好期待。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對抗現實任何不公義的鬥爭,為之奉獻一顆純潔而鮮紅的心臟,基於內心崇高理念作出的選擇,這是永存於崩壞世代裡,最值得驕傲的偏執。 凌晨時分,窗外微風徐徐,透過窗簾散漫進北京這座城市的獨有氣息。北方空氣不同於南方溫潤,乾燥凜冽的北風,夾雜著一股濃厚的煙硝味兒。當我望向桌上那只顏色略微淺褪的深褐色皮革腕錶,黑色消光的玻璃鏡面底下,長短指針已停留在清晨的五時一刻。 指針的實體,刻劃出時間的虛幻本質,而手裡捧著「日記」與甦醒後的唇乾舌燥,重新將我拉回當下的現實。翻開書頁下一行,寫道:「寫這些日記的人,再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時,就已經離我們而遠去。我,重新整理和潤色這些日記的人,早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我。」一場自我放逐式的摩托車旅行,足以改變對一切事物的看法,重塑對世界的認識與內在價值。藉由實際走一遭這種直接而細膩的方式,在腳底下這片土地踏上深刻烙印,如果世上任何一種形式的存在,不曾與之產生牽絆與聯繫的共鳴,那它的存在便也毫無意義。 人的精神核心來自新的經驗與體驗,意義的賦予,最後則歸於內心渴望與源源不絕的好奇。一九五一年,當格瓦拉跨上那輛Norton 500摩托車,展開漫長的拉丁美洲穿越之旅。他目光所及盡是人們生活中的沉重與苦痛,感受的是財閥的壓迫與剝削,觸動心底的是人們渾然天成的樂觀及純樸,震撼的是古印加文明過去的輝煌與如今數不盡的滄桑。而經歷一甲子漫長的時間維度,橫跨太平洋來到世界的彼端,著眼於世界人口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又將看見什麼樣的景色?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底蘊?紅色革命理想的實踐?或是,至今仍舊隨處彌漫充斥著,人性的墮落與貪婪? 在電影《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裡,同樣年輕的理想主義者Christopher面對大海時這麼說道:「我知道在生活中並不一定要堅強,但重要的是能夠堅強並且能夠感到堅強。」大約半年多前,我因為家族遺傳性疾病被醫院診斷出腎臟患有惡性腫瘤,或許,十多年來漫長的準備與等待,早就足以應付醫師對於病情略顯刻意的輕鬆描述。步出診間之時,內心倒也因此感到舒坦寬適,彷彿從長久以來的盲目與未知中,獲得真正的自由解放。而命運的催促,似乎讓自己對生命產生一種更為迫切的把握,從而加速推動手中「摩托車環遊中國」的旅行計畫,而不是作為原先給自己碩士班畢業的獎勵。或許,如今回頭看待這趟旅行裡的冒險成分,從跨上摩托車踏出的第一步開始,就早已決定以這種方式展現面對生活的勇氣。 猶然記得出發的前一天夜裡,我在日記裡寫道:「雖然這是一個連自己都感到無比荒唐的想法,但任何意義及其延伸的可能,都始於一種看似不切實際的執著。面對即將展開的摩托車環中國之旅,能夠獲得怎樣的回報,只有當自己踏入終點的那一刻,才是具體真實的獲得、體會。而這個過程的失與得,在最終付諸實踐的當下,似乎也不再具有任何意義。我夢想在極其有限的生命裡,騎著摩托車遊覽世界各地,成為一個比任何人都認真生活的人,哪怕這個過程勢必將是如此短暫。然後,向這個世界宣示一條這樣的訊息:『我們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那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任何的原因與羈絆,都不足以成為逃避追求的理由,因為唯有經歷,才能真正確認關於它的真實存在』。」 一個人、一輛摩托車、整整一百天的時間與三萬公里的騎行,用兩顆十七吋輪框的軸距,丈量整片中國土地。我計畫走過中國、俄羅斯邊境最東端的城市──撫遠,與最北端的極光之地──漠河,一路向西前往最西端的中國、吉爾吉斯坦口岸──伊爾克什坦,再去往國境之南──三亞。在這段為期三個多月的旅行計畫裡,穿越中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翻越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體驗令人脫水的四十五度高溫、挺過零度以下的高原嚴寒;在內蒙古草原享受與牧民們共同奔馳的歡愉、在海南島感受原始海洋的自然衝擊、在沙漠中欣賞日出日落的軌跡,與戈壁灘上布滿頂空的遙遙星際。 輕輕闔上手中米黃色書頁的日記,遠眺清晨窗外的北京,在地平線遙遠彼端的盡頭裡,射出一道略帶漸層的金黃色曙光。晨曦的背後,如此柔和、緩慢,連結著令我嚮往的遠方。將摩托車日記重新塞回那狹小書架的細縫,我並不清楚究竟是哪一本書抑或哪一個人,曾經明確地指引著這位二十三歲青年內心的熱情,但所有事件背後絕對都隱藏著一條只屬於它的宿命。如今,執起那支靜靜躺臥在抽屜裡滿溢鮮紅色墨水的筆。起程,由我來寫下這段,屬於自己的摩托車日記。 邊境探奇 告別高句麗古文明,我順著G201國道離開吉林省去往黑龍江,前方迎來是俄羅斯邊界廣袤的遠東領地。甫過牡丹江,按捺不住心底對於中俄邊境的探奇,遂於G201國道去往雞西的岔路口,往東奔向G301國道盡頭,素有中俄友誼城之稱的「綏芬河」。路途上,左右兩旁成片鬱綠的林被,覆蓋著蒼茫漫天的黃土,造作於黃土上端蜿蜒無際的公路,闢出一條通往視野極限的遠方。在北方,越是往北人煙越發稀少罕見;而越是去往邊境的路,往往僅剩國際貿易貨車擦身並行。除了偶爾奔於林間的野兔及黃鼬,將周遭靜謐的沉寂偶染一絲生機,純然的平靜祥和,彷彿凝結了空間裡的所有生息。 綏芬河,是一座邊境移民城市,也是連結俄羅斯遠東地區重要的窗口橋梁。市區裡,每天兩班發往遠東第一大城海參崴的國際列車,與去往各地跨國專線的國際巴士,兩國人民密集交流就從一班班專車的輸送下延展開來。由此地出發,距離最近的俄羅斯濱海邊疆口岸「波格拉尼奇內」,也僅有短短的十六公里。在這座沾染濃厚商貿氣息的城市,販售俄羅斯貨品的商舖似乎更多於中國店舖。據地方政府公示,公共場所百分之百的俄語普及率,即便是在小的商場也能說上一兩句俄語。過去,施行貨幣管制政策的中國,嚴格禁止外幣於境內使用,而前幾年的綏芬河,不但成為中國首個俄羅斯盧布試用點,更是國內首次允許外幣自由流通的城市,其經貿重要性與國際戰略地位可見一斑。 然而,在綏芬河的兩天時間,穿梭於市內街道卻湧現一股莫名的蕭條。白天商場裡三兩結群的俄羅斯商人晃蕩,夜晚門庭冷落的酒吧與餐館,絲毫感受不出熱絡的商業氛圍。當地商人如此說道:「近幾年綏芬河已不復往日榮景,在俄羅斯的保護主義底下,使得對外貿易條件每下愈況。人民生活好不好,商人們最先嗅到;經濟形勢繁不繁榮,邊境城市最先知道。」綏芬河,過去的忙碌與繁華猶可追憶,如今城市風貌卻已略顯蕭瑟蒼涼。雖然經濟情況大不如前,但實際走上一遭市區裡的大白樓、東正教堂舊址、俄羅斯駐綏領事館舊址,仍舊難以掩蓋在這座貿易城市底下,多元豐富的文化融合美景。 我在綏芬河的停留,不單迷戀於濃郁的異國風情,更是想治療來時路上被蜂螫的傷口。抵達綏芬河傍晚,行經一處森林滿密的林場時,一股深切疲乏的倦意湧現。我隨手拉開包裹緊實的布織防風面罩,想透過冷冽寒風吹散濃濃睡意。忽然間,一陣突如其來的灼熱刺痛,猛然撕裂著我的上唇,彷彿被某種利刃劃下一道見骨傷口。我強忍劇痛,將車緩緩停向路旁雜道小徑,在模糊的後視鏡中,一根細長的黑針牢牢扎在唇裡。此時,我已顧及不了是為何物,內心只想趕緊將口中燃燒的黑針取出。那黑針牢牢地扎著,深深實實種在嫩白的唇裡,妄動挑取反倒是讓針的尾鉤越刺越扎實。幾次嘗試以後,除了兩行不爭氣的淚水滑落,似乎再也束手無策。在一片荒涼的曠野上,遑論想找間診所,一下午連人也沒見著幾個。我心想,距離百多公里的綏芬河,咬著牙也得挺過去,除此之外,更沒有其他辦法。 抵達綏芬河已是晚間九點,整日未進食的飢餓加上積累的疲態,早已掩蓋、或許麻痺嘴裡的痛楚。接近凌晨時分,我將帳篷紮在市區通天路的圓環裡,是一塊能夠俯視北海公園與成片綠野的高地,但似乎沒有出發時的雅興。我孱弱無力地躺在地面仰望星空,伴隨嘴裡喃喃的疑問:「為何要這樣折磨自己……」沉睡在高地圓環街燈圍繞的微弱光線裡。 翌日清晨,初夏的豔陽透過樹梢打在淡綠色帳篷頂,篷內悶熱的水氣附著於內帳與外帳間隙,飽滿結實的水珠順斜而下,落在黏膩的髮絲與臉龐。雖然不過七點,但陽光探頭以後,帳篷裡溫度攀升宛若一頂小型煉獄。恍惚之間,昨日針螫的傷口奇癢難耐,我搔撓著面部企圖止癢,癢處卻越是擴散。幾小時後,帶著腫脹的側臉與上唇,焦急地在大街上打探附近的診所消息。在一處綠色招牌,上頭寫著「北海社區衛生服務站」裡,衛生室護理師朝我投來訝異的目光,她打量眼前這位染上怪病的患者,淡淡說了一句:「我們這裡沒有藥。」爾後,彷彿驅趕著瘟疫般讓我離開,即便,我需要的也許僅是一罐可以簡單消毒的優碘。 逐漸腫脹變形的左臉,除了荒謬可笑以外,也許還帶點令人恐懼的詭譎。來到第二間診所,護理師在我苦苦央求下,勉為其難地替腫脹的傷口做清潔消毒,針扎部分相比昨日已未感疼痛,但裡頭彷彿仍有毒液在蔓延。往後的四、五天裡,搔癢與腫脹不僅打消了遊覽心情,甚至連進食咀嚼都成為奢侈,我幾乎依靠著流質食物與飲料繼續旅行,前往中國四極的第一站──撫遠。 進入中國最北邊的省分「黑龍江」,偏遠山區、貧瘠土地、人煙荒蕪,是來此之前對於這片遙遠北國土地的印象。然而,實際來到這裡才驚覺,腳下竟是一塊「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沃土。上世紀五○年代以前,東北以北是從未被現代化開發的原始大地,人們將它的蒼涼稱之為「北大荒」。在嫩江流域、黑龍江平原、三江平原周邊約五萬多公里的面積土地,不僅有豐沛的水利資源,土壤肥沃程度甚至與烏克蘭大平原、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東北松遼流域齊名為世界三大黑土區。東北平原高含量有機質土壤,隨著五○年代以後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在政府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退伍幹部響應國家政策前往北方拓墾底下,當年的北大荒形象徹底搖身一變,如今儼然成為中國產量最高的農糧之都「北大倉」。 在往撫遠的路上,每天所行駛的三、四百公里距離,往往一天時間也走不出一塊農業屯墾區,公路沿途兩側光景,放眼所及皆是一面相同的水稻田景色。幾萬畝田間布下的初秧,隨著田水映出湛藍天色蕩漾,在曙光農場、前進農場、創業農場、勝利農場這些簡單卻充滿朝氣的農墾區裡,是一幅幅渾然天成的農事畫面。當地農場裡純樸的務農人,手指水田驕傲地說道:「你來的時間太早,田裡的秧苗不過剛剛播下,若再遲上幾個月,等到秋收那才是真正的遍地金黃哪。」我無緣見證豐收時的飽滿,但僅憑眼前一株株密麻的嫩苗,也能想像出秋收拾穗的豐碩場景。 離開北京的第十一天,我抵達中國四極第一站「撫遠」。素有「華夏東極」、「東方第一縣」之稱的撫遠縣,位於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與俄羅斯隔江相望,是中國領土最東端的城市。而撫遠縣境內的黑瞎子島,長遠以來更以遺世獨立的神秘性引人矚目。黑瞎子,東北方言裡的「黑熊」之意,在這座一分為二的溼地島嶼上,東側為俄羅斯領地、西側為中國領地。民國初期爆發的中蘇軍事衝突「中東鐵路事件」,戰敗方中國最終簽下《伯力協定》,導致黑瞎子島就此被蘇聯占領。而兩國始終存在有關黑瞎子島的邊界問題,直至二○○四年雙方才達成協議,以十一塊界碑劃分中俄疆土,黑瞎子島的爭議就此落幕。時至今日,黑瞎子島的開發已趨於成熟,遊客登島已是熱門的旅遊觀光項目,兩國國界則以簡單的柵欄與鐵絲隔絕,沒有過去的戰火煙硝,反倒成為雙方最接近彼此的距離。 在東方第一縣「撫遠」,由於地理位置因素,是中國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猶然記得初入此地,尚未意識自己早已身處地理東極,在凌晨三點鐘的帳篷裡睡眼矇矓,被外頭一陣強光的照射下驟然驚醒,日出時空的跨越恍若置身一場魔幻夢境。撫遠本地人們的時間,總要比「內地」早上幾個鐘頭,夏至之時,凌晨二點鐘便日光乍現,宣告一種獨特生活作息的開始。這座城市的特殊,除了經驗以外日常生活的萬物運行驚喜,還隱藏著不期而遇的人為驚奇。 在三個多月的旅行計畫,事前準備資金不足以應付每日的住宿開銷,即便百元人民幣左右的廉價旅館,也僅能作為旅途中偶爾奢侈的享受。「一路向東」,是撫遠鎮上唯一的青年旅社,一張三十五塊錢的床位包含熱水澡與被褥,已是旅途中最確切的幸福。在我抵達撫遠前,從未預期如此偏遠小鎮能有廉價住宿,北國一年二季的氣候結構,與冬天零下二十度左右的低溫,實在難以想像有人願意來此經營青年旅社。「一路向東」的店主老王,前年旅行時來到撫遠,停留在這家青旅打工換宿,因緣際會下持著一股衝勁離開家鄉山東,跑到千里之外的撫遠成為「一路向東」的新主人。從他靦腆的笑容中絲毫感受不出身為老闆的成熟穩練,而是對前來投宿的旅人,充滿無微不至的暖心照應。他的前老闆,也就是「一路向東」的催生者,在親手打造完這間內心的夢想青旅以後,短暫經營便辭去漂泊。而年輕的老王,作為當時店裡的一位換宿者,象徵性地以一塊錢從他手中接下「一路向東」。 我訝異著他口中那位實踐夢想爾後歸去的浪子,也感嘆著大老遠跑來極地接手青旅的老王,對於一個旅遊資源並不豐富、遊客人潮也並不多見的地方,他們的存在純粹出於緣分,或者帶著某種使命意義?是一種無價的回饋服務?還是一種關於夢想的執著?或許,給予往來旅人們的感受,更多是一種對「在路上」精神的堅持。
驕傲的使命 「唯有我經歷過的世界,它的存在才有意義。」 故事的源起,應當回到前年九月某個深沉的夜,由一段夢境帶來的虛寂說起。那是我在北京經歷的第二個金秋,漫天落葉紛飛,為北國捎來蒼黃的凋零。北京大學擁擠的四人間宿舍,是這二年來生活的地方,狹窄的空間裡,卻滿是對夢想憧憬的芬芳。而自己的夢,大概也是浸沐於如此滋潤下,直入沉沉的夜裡悄悄萌芽。 夢境,一堵灰黑色的水泥石牆聳立,牆面漆色斑剝透露出歲月的沉積,它的存在好似為了隔絕某種聯繫。而我,距離牆面五公尺,竭力奔向牆壁兩端無限伸延的盡頭,視野逐漸迷失...
推薦序
【推薦序】 不一定要活得偉大,但可以不必微小 媒體工作者 楊惠君 文瀚是個難以歸類的人。 若以通俗的新聞分類,「罕病鬥士」是他最常被冠上的「標題」,但他完全不是那樣的調性,他的性格裡,有一種觀看生命的距離感,拉開了現實的空間,而能脫俗、而能鑽入生命的本質裡。 但他也不是憤世嫉俗的那款年輕人,不刻意強調自己的病史、也不避諱別人簡約的「定調」,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爭取每一次可能最好的治療機會、也配合每一項醫師叮囑的事項。 去北京求學兩年多,同學、老師無人知悉他有著異於常人的「身體」、左眼甚至已失明;出席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相關活動,媒體記者問及,亦能敞開胸懷相談獨特的生命經歷。正如他愛蒐舊書,閱讀書單盡是尼采、朱熹、塞萬提斯完全老式口味;但耳朵上戴著閃亮的耳環、手臂上有個可愛的刺青,十足新生代符碼。不疾不徐、不亢不卑、又老成又青春。 這本書裡的許多文章,源起他在《民報》開設的「文瀚與小巴摩托車日記」專欄,我必須坦承,當初邀請他連載他與他的公雞夥伴「小巴」萬里長征的故事,更多是貪圖著照片、影像與故事的「動人」皮相。但第一次收到他的稿子,真的被狠狠敲中,反反覆覆、反反覆覆,一遍又一遍地「讀著」,他的文章,出乎意外的有「好聽的文字聲音」,用字文雅、不落形式,真正書寫者的手感及細緻,不只在形與義、還有音。於是一邊被他帶入那場生命的革命前夕摩托車之旅,一邊不自主就會發出了「啊!」的滿足聲。 文字,只是香氣。進入文章傳遞的信息,還有嚼勁。 隨著摩托車前進的每一站,不只進入了一個一個與我們身處的臺灣完全不同的民俗風情、社會文化、甚至政治氛圍:為什麼中國年輕人開始流行「找北」?在文字、語言、種族迥異漢族的新疆,被強制過著「北京時間」,下午三點吃午餐、晚上十一點看日落;在娘胎裡就開始「轉經」的藏族,轉的是敬天、敬自然的生活態度、卻不為己欲之求……但其實,隨著摩托車由他外公1949年離鄉之路馳騁駛去,每一站,都是他與自己生命更接近的旅程。 只因為一回夜裡夢中驚醒,摸黑在書桌前找水,無意間瞥見書架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那或許只是一次無意義也無意識的偶然,但他卻回應了這個「訊息」,以3萬公里的長征、讓這個偶然成為自己生命裡的「意義」。 多少次,在異鄉陌路旳途中,他必須餐風露宿,沒入無垠、無光之中,但他卻說:「比起在巿區裡搭營、我在野外搭營,睡起來反而更安心。」彷彿黑暗之於他,更能清楚看見自己存在的樣子、或是自己想存在的樣子。 比起切.格瓦拉後來掀起了驚天動地、影響全世界的社會革命,文瀚的摩托車之旅,也許真正被救贖的除了那隻半途出手相救的小雞、只有他自己,但正如他所言「我們從來無需抱怨任何事情,上帝永遠給了我們很多選擇,而我們總是沒有勇氣去取」。 人不一定要活得偉大,但可以不必那麼微小。這是文瀚摩托車萬里長征,真正激昂的意義。
【推薦序】 不一定要活得偉大,但可以不必微小 媒體工作者 楊惠君 文瀚是個難以歸類的人。 若以通俗的新聞分類,「罕病鬥士」是他最常被冠上的「標題」,但他完全不是那樣的調性,他的性格裡,有一種觀看生命的距離感,拉開了現實的空間,而能脫俗、而能鑽入生命的本質裡。 但他也不是憤世嫉俗的那款年輕人,不刻意強調自己的病史、也不避諱別人簡約的「定調」,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爭取每一次可能最好的治療機會、也配合每一項醫師叮囑的事項。 去北京求學兩年多,同學、老師無人知悉他有著異於常人的「身體」、左眼甚至已失...
目錄
第一章 出發 驕傲的使命 第二章 東北 一九四九,顛沛流離 邊境探奇 迷失北極 第三章 內蒙古、西北 額爾古納的眼淚 蒙古草原的詩歌 千年敦煌 第四章 新疆 柔情哈薩克 巴特爾.賽里木 塔克拉瑪干驚魂記 第五章 西南 失落的拼圖 藏地信仰 在彩雲路上 第六章 海南島、華東 國境之南 可疑人士 最後返程 第七章 後記 我的選擇
第一章 出發 驕傲的使命 第二章 東北 一九四九,顛沛流離 邊境探奇 迷失北極 第三章 內蒙古、西北 額爾古納的眼淚 蒙古草原的詩歌 千年敦煌 第四章 新疆 柔情哈薩克 巴特爾.賽里木 塔克拉瑪干驚魂記 第五章 西南 失落的拼圖 藏地信仰 在彩雲路上 第六章 海南島、華東 國境之南 可疑人士 最後返程 第七章 後記 我的選擇
商品資料
出版社:平裝本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07-10 ISBN/ISSN:9789869379373 語言:繁體中文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92頁 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