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倫‧貝格利
定價:NT$ 399
優惠價:9 折,NT$ 359
本商品已絕版
怕錯過訊息拚命滑手機、出門前老想上廁所、出門後總擔心瓦斯沒關、門沒關、
不整理書桌就無法工作、衝動刷卡購物好像不必付帳單、強迫性清掃、洗手、囤積、
找遍網站比價N次才下單……
這些行為真的不是你的錯,因為,
強迫是一種慰藉,讓身體產生控制局面的幻覺,
有些還能幫助我們管理生活、讓工作更有效率,
──有所成就的人,通常都有自己的儀式性動作,其實多半是強迫行為。
不過,廠商也會利用這點操縱你……想想《Candy Crush》、《憤怒鳥》是怎麼讓你
一直一直一直一直一直玩到手軟。
作者雪倫‧貝格利曾任職於路透社、《華爾街日報》,是資深的科學專欄作家,
她指出,光是強迫行為的一種──強迫購買行為,美國就有高達16%的成人身陷其中,
其中有2%至4%的人有囤積症(同一種東西買到堆滿家裡,這可不是收藏家),
本書收錄很多真實案例,探究四處可見的強迫行為,
原來,它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可怕,每個人多少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強迫不是成癮,但多少與我們的行為有所關聯。
上癮是為了快樂,強迫行為是避免壞事發生!
賭博、酒癮等成癮行為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快感,強迫行為卻是為了紓解心中焦慮,
例如,怕沒收到新郵件,便不停檢查手機。
‧後天的車禍意外,從此深陷強迫之中!
夏拉曾在車禍中受重傷,自此便出現強迫行為,驅使她進行不合理的儀式。
像是一定要把玩具、書本四個排成一組,不斷的覺得自己的貓會跑進冰箱裡。
◎這是我的儀式,怎麼說是強迫 : 從投手上場前的小動作,到超盡責的同事。
.出於對美感與優雅的熱愛——這是表達自我還是人格障礙?
遙控器一定要放在電視機上面、百葉窗的拉繩一定要捲起來,
他們會自訂獨特規則並嚴格遵循、重視紀律與責任,因為這是表達自我的方法。
你也有這種傾向嗎?本書提供卡默測試,看看你對於規則的遵守有多瘋狂
.上場打擊前……與其他偉大人物的迷信
洋基球員米奇.曼托跑壘時一定會強迫性的碰一下二壘,
網球巨星納達爾會用只有自己知道的儀式放水瓶,以特定的順序拿毛巾,
他們說這是我的儀式,而儀式的本質就讓人難以抗拒。
◎廠商也會利用這點操控你 : 電玩、手機和網路
‧不好玩還一直玩——電玩裡的心理學陷阱
多巴胺會計算行動(例如,丟出憤怒鳥)帶來報酬的機率,但大腦不知道這報酬
會有多好,便創造出緊張感,為了紓解它,玩家什麼事都願意做!
‧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你會……?
網路強迫行為或許是企業花數百萬美元所促成的!
某公司甚至有個職位叫做「強迫作用高階產品經理」,企業還雇用顧問,
來發展網頁瀏覽者的強迫體驗,讓你無法自拔!
還有非買不可、拾荒癖、順手牽羊的強迫性獲取,
不是利他、而是為自己的強迫性行善,
甚至,虔誠的信仰也常常是一種強迫行為表現……
原來每個人都有「不做,就很難過」的事情。
作者簡介:
雪倫‧貝格利(Sharon Begley)
STAT(《波士頓全球報》出版的生命科學刊物)的資深科學撰稿人。之前曾在路透社、《新聞週報》(Newsweek)、《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與《華爾街日報》任職。著有《腦部的情感生活》、《訓練你的心智,改變你的腦部》、《心智與腦部》等書,也因為向大眾傳遞科學知識而獲得諸多獎項。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曾任網路電玩編譯。現任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第三波數位革命》、《電競產業的大未來》、《城市地底的城市》(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名人推薦:
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姜忠信
兩岸知名心理諮詢師/邱永林
推薦序一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點點「強迫」
兩岸知名心理諮詢師/邱永林
現代的人常常一空閒下來,就會拚命滑手機;朋友聚會時,往往不是交談甚歡的景象,而是每個人都低著頭看著手機螢幕。有些朋友甚至會在出門前,來回確認瓦斯有沒有關、門有沒有上鎖。其實,這些接近強迫行為的狀況,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只是程度輕重的差異而已。
多年以前,曾有一位女性強迫症患者,由她的丈夫陪同前來求診。我細問之下才發現,最困擾這位女患者的行為,是她每天必須花五~六小時在洗澡這件事情上。每天從下班回家、做完晚餐、做完家事後,她就開始準備洗澡的種種儀式……。
右手扭開浴室的喇叭鎖(這時右手髒了),進入浴室,手按壓殺菌洗手乳(這時左手髒了),並打開洗手檯水龍頭,清洗雙手。
褪去全身衣物(這時雙手又髒了),徹底清洗雙手。
右手擠壓洗面乳(這時右手髒了),徹底清洗右手,洗臉。
右手打開蓮蓬頭開關(這時右手又髒了),再次徹底清洗右手。
右手按壓洗髮精瓶蓋(這時右手髒了),再徹底清洗右手,再洗頭。
右手按壓沐浴乳瓶蓋(右手髒了),徹底清洗右手,再洗上半身(沒有衣物遮蓋的部位要洗兩遍)。
右手按壓洗沐浴乳(右手又髒了),徹底清洗右手,再洗下半身(沒有衣物遮蓋的部位要洗兩遍)。
千萬別以為這樣就結束了!
接下來,則是用各種不同的清潔劑與用具,把浴室從地板到天花板(這不是形容詞,真的包括天花板在內)刷洗、擦乾。地板和牆壁每塊磁磚與磁磚之間的縫隙,經過她經年累月刷洗的結果,不僅潔白如新,而且還向內凹陷幾乎半公分。等到每天晚上完成這冗長的過程,都已經是五、六小時後的深夜了。
經過將近半年的心理治療,患者終於順利克服這惱人的強迫症。在治療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患者的丈夫所付出的耐心與溫柔。每週不間斷的溫馨接送情,加上對妻子的鼓勵與包容。這對於「看慣」夫妻冷戰熱吵的我而言,無疑是一幅清新美麗的風景。
事情到此,原本是完美的終結篇……。
豈料,治療完畢後過了一年,這位患者又回來找我。只不過,這次丈夫已經變成前夫,她擺脫了強迫症,卻換來憂鬱症。經過幾次諮商後,這才釐清頭緒。原來患者克服了強迫症之後,卻逐漸對丈夫的噓寒問暖感到厭煩。她則是多年以來首次感受到自由,經常下班後流連在外,棄丈夫於不顧,結果兩人最終以離婚收場。
類似的案例始終讓人迷惑:為什麼病治好了,家庭卻也散了?
有些家中有罕見疾病孩童的家庭,夫妻同心為小孩遍尋良醫、籌錢治病。一旦孩子不敵病魔摧殘,夫妻卻以迅速離婚收場。難道這只能簡單的用「共患難易,同享樂難」來解釋嗎?
或許正如本書作者書末的智慧之語:「許多行為之所以吸引我們去做,不是因為它們能帶來喜悅,而是它們保證能平息焦慮。」這裡指的焦慮或許也可能來自生活,等到焦慮平息了,隱藏在其下的問題,或許才是應該解決的課題吧。這不僅是對於強迫行為而言,或許也可以是針對生活而言。
我的朋友們,別再一味的敵視、抗拒強迫行為,而是應該反過來、試著理解冰山底下埋藏的焦慮,到底來源是什麼?這也是我們可以思考的一個面向。
推薦序二
平和看待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的「強迫行為」
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姜忠信
這本關於強迫行為的新書,是美國資深科學專欄作家雪倫‧貝格利(Sharon Begley)的著作。她在書中洋洋灑灑的論述關於強迫行為的種種情況,在其活潑流暢的行文中,時見其獨到的見解、批判的厚度。
書中也談到許多關於強迫行為的情況,例如有位女患者總是會擔心她的貓跑進冰箱裡,即便她明知道這不太可能,但卻受不了大腦裡頭不斷呢喃的聲音,而一次又一次跑去檢查。或是像網球明星納達爾會用只有自己知道的儀式放水瓶,以特定的順序拿毛巾。
我個人在臨床心理的專業雖不是在強迫症領域,過去主要的臨床經驗,是在大學輔導中心接觸過的大學生或研究生,這些學生中有些飽受強迫症的困擾,而來求助。在有限的臨床經驗中,我主要以傳統心理病理學中討論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來看待他們所身處的困境,並提供協助。
狀況嚴重者,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社會支持,我發現難度雖高,但若能積極持續前來,問題是能逐漸緩解。狀況較輕微者,在心理治療的持續工作中,我也發現他們一旦有了「悟性」後(也就是認知行為治療常說的想法改變),他們會開始訝異,為何這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在治療前如此難以撼動?而強迫性的意念及行為,若在一定的適應範疇內,反而是成就的重要來源。試想哪位優秀的藝術家、作家、建築師、學者專家等,沒有這樣的思考及行為特質?若放大將其當作向度(dimensional)而非類別(categorical)的角度來看心理病症時,則會有很不一樣的理解。
本書的作者,就是將類別化的強迫症,擴大成向度化的強迫行為或強迫心理現象,前者是窄狹的病理探究,後者則是普羅大眾的心理狀態,這樣的思維使得她的寫作格局,可以悠遊於傳統到當代的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宗教文化學的角度來切入探究;也讓我們了解,或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強迫行為,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有了這樣的歷史縱深能耐,又能以新聞記者人物採訪的專業,直擊一些關鍵學者、病人或病人家屬的對話(注意,許多有強迫行為的人,常常又是大明星、大選手等等),來貫穿在整本書的文字中,使得本書讀來令人興味盎然,充滿趣味與啟發性。
我個人喜歡作者說:「強迫行為平息各種大小焦慮的能力,其實是大腦賜予我們最棒的天賦之一。」我想都值得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反覆去想:身而為人,我們該怎麼不帶評價的,看待我們多多少少都有的「強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8折19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0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4 |
7折 | 4 |
8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雪倫‧貝格利
優惠價: 9 折, NT$ 359 NT$ 399
本商品已絕版
怕錯過訊息拚命滑手機、出門前老想上廁所、出門後總擔心瓦斯沒關、門沒關、
不整理書桌就無法工作、衝動刷卡購物好像不必付帳單、強迫性清掃、洗手、囤積、
找遍網站比價N次才下單……
這些行為真的不是你的錯,因為,
強迫是一種慰藉,讓身體產生控制局面的幻覺,
有些還能幫助我們管理生活、讓工作更有效率,
──有所成就的人,通常都有自己的儀式性動作,其實多半是強迫行為。
不過,廠商也會利用這點操縱你……想想《Candy Crush》、《憤怒鳥》是怎麼讓你
一直一直一直一直一直玩到手軟。
作者雪倫‧貝格利曾任職於路透社、《華爾街日報》,是資深的科學專欄作家,
她指出,光是強迫行為的一種──強迫購買行為,美國就有高達16%的成人身陷其中,
其中有2%至4%的人有囤積症(同一種東西買到堆滿家裡,這可不是收藏家),
本書收錄很多真實案例,探究四處可見的強迫行為,
原來,它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可怕,每個人多少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強迫不是成癮,但多少與我們的行為有所關聯。
上癮是為了快樂,強迫行為是避免壞事發生!
賭博、酒癮等成癮行為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快感,強迫行為卻是為了紓解心中焦慮,
例如,怕沒收到新郵件,便不停檢查手機。
‧後天的車禍意外,從此深陷強迫之中!
夏拉曾在車禍中受重傷,自此便出現強迫行為,驅使她進行不合理的儀式。
像是一定要把玩具、書本四個排成一組,不斷的覺得自己的貓會跑進冰箱裡。
◎這是我的儀式,怎麼說是強迫 : 從投手上場前的小動作,到超盡責的同事。
.出於對美感與優雅的熱愛——這是表達自我還是人格障礙?
遙控器一定要放在電視機上面、百葉窗的拉繩一定要捲起來,
他們會自訂獨特規則並嚴格遵循、重視紀律與責任,因為這是表達自我的方法。
你也有這種傾向嗎?本書提供卡默測試,看看你對於規則的遵守有多瘋狂
.上場打擊前……與其他偉大人物的迷信
洋基球員米奇.曼托跑壘時一定會強迫性的碰一下二壘,
網球巨星納達爾會用只有自己知道的儀式放水瓶,以特定的順序拿毛巾,
他們說這是我的儀式,而儀式的本質就讓人難以抗拒。
◎廠商也會利用這點操控你 : 電玩、手機和網路
‧不好玩還一直玩——電玩裡的心理學陷阱
多巴胺會計算行動(例如,丟出憤怒鳥)帶來報酬的機率,但大腦不知道這報酬
會有多好,便創造出緊張感,為了紓解它,玩家什麼事都願意做!
‧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你會……?
網路強迫行為或許是企業花數百萬美元所促成的!
某公司甚至有個職位叫做「強迫作用高階產品經理」,企業還雇用顧問,
來發展網頁瀏覽者的強迫體驗,讓你無法自拔!
還有非買不可、拾荒癖、順手牽羊的強迫性獲取,
不是利他、而是為自己的強迫性行善,
甚至,虔誠的信仰也常常是一種強迫行為表現……
原來每個人都有「不做,就很難過」的事情。
作者簡介:
雪倫‧貝格利(Sharon Begley)
STAT(《波士頓全球報》出版的生命科學刊物)的資深科學撰稿人。之前曾在路透社、《新聞週報》(Newsweek)、《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與《華爾街日報》任職。著有《腦部的情感生活》、《訓練你的心智,改變你的腦部》、《心智與腦部》等書,也因為向大眾傳遞科學知識而獲得諸多獎項。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曾任網路電玩編譯。現任出版社編輯,希望引進更多有趣(且暢銷)的書,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第三波數位革命》、《電競產業的大未來》、《城市地底的城市》(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名人推薦:
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姜忠信
兩岸知名心理諮詢師/邱永林
推薦序一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點點「強迫」
兩岸知名心理諮詢師/邱永林
現代的人常常一空閒下來,就會拚命滑手機;朋友聚會時,往往不是交談甚歡的景象,而是每個人都低著頭看著手機螢幕。有些朋友甚至會在出門前,來回確認瓦斯有沒有關、門有沒有上鎖。其實,這些接近強迫行為的狀況,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只是程度輕重的差異而已。
多年以前,曾有一位女性強迫症患者,由她的丈夫陪同前來求診。我細問之下才發現,最困擾這位女患者的行為,是她每天必須花五~六小時在洗澡這件事情上。每天從下班回家、做完晚餐、做完家事後,她就開始準備洗澡的種種儀式……。
右手扭開浴室的喇叭鎖(這時右手髒了),進入浴室,手按壓殺菌洗手乳(這時左手髒了),並打開洗手檯水龍頭,清洗雙手。
褪去全身衣物(這時雙手又髒了),徹底清洗雙手。
右手擠壓洗面乳(這時右手髒了),徹底清洗右手,洗臉。
右手打開蓮蓬頭開關(這時右手又髒了),再次徹底清洗右手。
右手按壓洗髮精瓶蓋(這時右手髒了),再徹底清洗右手,再洗頭。
右手按壓沐浴乳瓶蓋(右手髒了),徹底清洗右手,再洗上半身(沒有衣物遮蓋的部位要洗兩遍)。
右手按壓洗沐浴乳(右手又髒了),徹底清洗右手,再洗下半身(沒有衣物遮蓋的部位要洗兩遍)。
千萬別以為這樣就結束了!
接下來,則是用各種不同的清潔劑與用具,把浴室從地板到天花板(這不是形容詞,真的包括天花板在內)刷洗、擦乾。地板和牆壁每塊磁磚與磁磚之間的縫隙,經過她經年累月刷洗的結果,不僅潔白如新,而且還向內凹陷幾乎半公分。等到每天晚上完成這冗長的過程,都已經是五、六小時後的深夜了。
經過將近半年的心理治療,患者終於順利克服這惱人的強迫症。在治療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患者的丈夫所付出的耐心與溫柔。每週不間斷的溫馨接送情,加上對妻子的鼓勵與包容。這對於「看慣」夫妻冷戰熱吵的我而言,無疑是一幅清新美麗的風景。
事情到此,原本是完美的終結篇……。
豈料,治療完畢後過了一年,這位患者又回來找我。只不過,這次丈夫已經變成前夫,她擺脫了強迫症,卻換來憂鬱症。經過幾次諮商後,這才釐清頭緒。原來患者克服了強迫症之後,卻逐漸對丈夫的噓寒問暖感到厭煩。她則是多年以來首次感受到自由,經常下班後流連在外,棄丈夫於不顧,結果兩人最終以離婚收場。
類似的案例始終讓人迷惑:為什麼病治好了,家庭卻也散了?
有些家中有罕見疾病孩童的家庭,夫妻同心為小孩遍尋良醫、籌錢治病。一旦孩子不敵病魔摧殘,夫妻卻以迅速離婚收場。難道這只能簡單的用「共患難易,同享樂難」來解釋嗎?
或許正如本書作者書末的智慧之語:「許多行為之所以吸引我們去做,不是因為它們能帶來喜悅,而是它們保證能平息焦慮。」這裡指的焦慮或許也可能來自生活,等到焦慮平息了,隱藏在其下的問題,或許才是應該解決的課題吧。這不僅是對於強迫行為而言,或許也可以是針對生活而言。
我的朋友們,別再一味的敵視、抗拒強迫行為,而是應該反過來、試著理解冰山底下埋藏的焦慮,到底來源是什麼?這也是我們可以思考的一個面向。
推薦序二
平和看待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的「強迫行為」
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長/姜忠信
這本關於強迫行為的新書,是美國資深科學專欄作家雪倫‧貝格利(Sharon Begley)的著作。她在書中洋洋灑灑的論述關於強迫行為的種種情況,在其活潑流暢的行文中,時見其獨到的見解、批判的厚度。
書中也談到許多關於強迫行為的情況,例如有位女患者總是會擔心她的貓跑進冰箱裡,即便她明知道這不太可能,但卻受不了大腦裡頭不斷呢喃的聲音,而一次又一次跑去檢查。或是像網球明星納達爾會用只有自己知道的儀式放水瓶,以特定的順序拿毛巾。
我個人在臨床心理的專業雖不是在強迫症領域,過去主要的臨床經驗,是在大學輔導中心接觸過的大學生或研究生,這些學生中有些飽受強迫症的困擾,而來求助。在有限的臨床經驗中,我主要以傳統心理病理學中討論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來看待他們所身處的困境,並提供協助。
狀況嚴重者,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社會支持,我發現難度雖高,但若能積極持續前來,問題是能逐漸緩解。狀況較輕微者,在心理治療的持續工作中,我也發現他們一旦有了「悟性」後(也就是認知行為治療常說的想法改變),他們會開始訝異,為何這強迫意念或強迫行為,在治療前如此難以撼動?而強迫性的意念及行為,若在一定的適應範疇內,反而是成就的重要來源。試想哪位優秀的藝術家、作家、建築師、學者專家等,沒有這樣的思考及行為特質?若放大將其當作向度(dimensional)而非類別(categorical)的角度來看心理病症時,則會有很不一樣的理解。
本書的作者,就是將類別化的強迫症,擴大成向度化的強迫行為或強迫心理現象,前者是窄狹的病理探究,後者則是普羅大眾的心理狀態,這樣的思維使得她的寫作格局,可以悠遊於傳統到當代的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宗教文化學的角度來切入探究;也讓我們了解,或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帶有一些強迫行為,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有了這樣的歷史縱深能耐,又能以新聞記者人物採訪的專業,直擊一些關鍵學者、病人或病人家屬的對話(注意,許多有強迫行為的人,常常又是大明星、大選手等等),來貫穿在整本書的文字中,使得本書讀來令人興味盎然,充滿趣味與啟發性。
我個人喜歡作者說:「強迫行為平息各種大小焦慮的能力,其實是大腦賜予我們最棒的天賦之一。」我想都值得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反覆去想:身而為人,我們該怎麼不帶評價的,看待我們多多少少都有的「強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5折 | 0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4 |
7折 | 4 |
8折以上 | 1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48折19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