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者及家長親身分享生命故事的第一本書。選擇性緘默症常被誤會是太害羞,這種溝通焦慮障礙,讓人想說話卻開不了口。
每一百五十名幼童,
就可能有一人為此受苦,
若缺乏適切協助,甚至一輩子也好不了。
◎王意中(資深臨床心理師)專文推薦。
◎收錄國內外協助資源、台灣選擇性緘默者的人生經歷分享。
別小看這份「沉默」,
那可能是脆弱、孤單又恐懼的孩子,
用盡全力在無聲呼救!
理解並接納,是打破緘默的第一步。
你的孩子,緊張時會有這些行為嗎?
【遇到某人或進入某個環境,就完全無法開口】一見別人接近就低頭不語,退縮到一旁,眼睛不敢看對方;在家是個開心果,到學校,卻成了不說話的小孩。
【身體像木頭般僵硬】怕一動就會被人注意到,因而全身緊繃,不敢亂動。
【只有一號表情】極力想隱藏內心的不安,卻變成面無表情。
千萬別輕忽,這些是「選擇性緘默症」常見的焦慮表現。
這是一種溝通上的焦慮障礙,在幼兒身上常見,但很難發現,往往要等上幼兒園、與其他孩子相對照,大人才會注意到小孩「不對勁」。
「不說話」,容易被誤會只是害羞、故意作對、很跩、沒禮貌……在長期遭誤解、輕視,甚至霸凌下,孩子失去了自信,無法好好上學,交不到朋友。
其實,它可能由先天敏感特質引發、受環境劇烈變動影響,而且並非長大就會好,甚至可能衍生更嚴重的焦慮和憂鬱,跟著人一輩子。
理解和接納,讓被封印的聲音破繭而出。
選擇性緘默症是極隱性的病症,從鑑定到醫治,心理諮商、語言治療及特教系統等協助資源極少。而透過本書的數十位選擇性緘默者、家長、老師及專業心理師,在學習、工作、家庭、社會與人際領域的生命故事分享,我們瞭解到循序漸進地建立信任,將有機會助其走出恐懼與焦慮。
愈是有口難言,愈需要用心理解、接納,才能在黑洞般的沉默中,找到珍貴的溝通之門。
本書特色:
◎選擇性緘默者的心聲:
.我感覺我的頭中間彷彿有一個黑洞,我的聲音被黑洞吞食,再也回不來了。
.我安靜,不是因為我漠不關心,而是因為我很害怕。
.究竟我做了什麼?並沒有。我不過是做我自己,因為選擇性緘默是我的一部分。我被困在緘默的牢籠之中,並且因安靜而有罪。
.沒有人知道,一個人必須多麼勇敢,才能面對選擇性緘默症。你既害怕聽到自己的聲音,但又殷切盼望能被聽見,這簡直是酷刑。
◎「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籌備會日前已成立。正如過動兒、自閉兒等從不被瞭解到備受關注,「選擇性緘默症」逐漸從隱性障礙浮上檯面,成為特教領域中必須關照的一個重要族群。
作者簡介:
【選擇性緘默者及研究者】
卡爾.薩頓Carl Sutton
【諮商心理師】
雪莉兒.弗雷斯特Cheryl Forrester
卡爾從小便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其後於英國的契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進行此症的研究。
雪莉兒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也是護理師,並擁有社工師執照。
卡爾與妻子雪莉兒共同創立了一個「我說」(iSpeak)網站,幫助青少年及成年的選擇性緘默者。兩人定居於英國威爾斯。
譯者簡介:
黃晶晶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碩士。行政院新聞局、中央銀行英文編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兼任講師,自由譯者。
經營「關心選擇性緘默症者」部落格,並為「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代表及籌備會執行秘書。
另譯有《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醫師、心理師、老師及家長齊心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王大延(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退休院長/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王淑娟(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顧問)
卓惠珠(花媽,亞斯教母)
邱姵寧(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神老師(沈雅琪,基隆市長樂國小教師/《一個都不能少》作者)
張正芬(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張學岺(幸福身心診所醫師)
陳錦雪(台北市永樂國小資優班退休教師/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黃金源(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退休副教授/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
劉雅真(老師/FB社團「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老師的討論區」創辦人)
謝印忠(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國外專家、作者好評推薦】
◎終於有一本書,可以破除選擇性緘默症只發生於孩童的迷思。本書對於這個領域的寶貴貢獻,除了幫助大家瞭解選擇性緘默症的本質與深遠影響,我最希望的是,它能促成健康主管機關對孩童與成人都提供適當支持。——美琪.強生(《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合著作者)
◎本書迷人而美麗的文字,帶領我們進入選擇性緘默者和愛他們、支持他們的人的生活。——愛咪.科特爾巴博士(著有《選擇性緘默症:給治療者、教育者和家長的評估與介入準則》)
◎這本必讀的書教育我們,所有受選擇性緘默症影響的人經歷了何種情緒挑戰。從被霸凌到克服障礙,兩位作者巧妙交織傷心與振奮的時刻,讓這些真人真事讀來如私密日記。每一位臨床師的書架上都該有這本書。——喬琳.弗納爾德博士(選擇性緘默症專家、臨床口語及語言治療師、兒童語言專科治療師)
名人推薦:【醫師、心理師、老師及家長齊心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王大延(明道大學人文學院退休院長/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王淑娟(台中教育大學特教系副教授/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宋維村(天主教若瑟醫療財團法人若瑟醫院顧問)
卓惠珠(花媽,亞斯教母)
邱姵寧(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發起人)
神老師(沈雅琪,基隆市長樂國小教師/《一個都不能少》作者)
張正芬(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
章節試閱
他們的生命故事
對於一些選擇性緘默者而言,改變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對於許多選擇性緘默的年輕人而言,即使只是基本的日常溝通也似乎遙不可及。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我從「我說」(iSpeak)支持團體的家長得知,有些有溝通需求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被心理和語言服務機構放棄,理由是他們「對於治療毫無反應」,其中有的孩子才七歲!本書所強調的重點之一是,選擇性緘默症可能持續至中年,甚至老年。因此,忽略孩童的需求的後果,可能是將他們推向一輩子的心理問題,這真是可惡。結局美好的生命故事固然可喜,但是不要忘記,並非所有選擇性緘默者都如此幸運。
無論如何,選擇性緘默症都不是愉悅的經驗。雖然許多小孩可能在兒童時期就克服了選擇性緘默症,但是當它持續至青少年甚至成年,那真是令人痛苦又煎熬。我自己因而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二十出頭時的孤立和壓力至今經常糾纏著我。那時我沒有任何支援,沒有任何選擇性緘默症的專業協助,而我也無法向父母求救。雖然我可能已經釋懷,坦然地將我的經驗寫在這本書中,也可以肯定地說我接納自己,但是那段經歷的傷痛無法經由任何諮商或認知行為治療來減輕。
我強烈地認為,如果我在孩童時期受到足夠的協助(假設當時存在著我所需要的協助),我就可以避免後來大部分的傷痛。這就是我想藉由這本書所傳達的最重要訊息,我在此最後一次強調:盡早在幼年時期幫助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才能避免未來的煎熬。
【丹妮兒的故事】
從我有記憶以來,選擇性緘默症就占據我生活很大一部分:從孩童時期完全受制於緘默,到青少年時期以激烈手段打敗它,乃至於現在它留下嚴重的焦慮,影響了我的日常生活。
幼年時期在學校,我天真無知,沒有察覺自己和同學不一樣。我在學校從不覺得辛苦,朋友總是很多,老師們雖然不瞭解選擇性緘默症,卻非常體諒和支持。小學階段大致也是類似狀況,我有很好的朋友和老師。
我開始感到困難是因為碰到一位代課老師,她似乎不知道我有選擇性緘默症,或至少不曉得它的嚴重性。她教的第一堂課是英文課,我們必須完成寫作練習。為了鼓勵我們,老師答應給我們貼紙,所以寫完之後,我們要到老師的桌子那裡,拿作業給她看。我的朋友們一個接著一個拿到貼紙了。輪到我時,我拿作業讓老師看,她批改之後問我想要哪一張貼紙,我指著其中一張,但她並不直接給我,而是堅持我要說出貼紙上是什麼動物。當然,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所以我就回座位。在所有朋友之中,只有我沒有拿到貼紙,雖然我和他們同樣努力地完成了作業。現在回想起來,這件事似乎微不足道,但當時對九歲的我而言卻是天大的羞辱。從那一刻開始,我才瞭解自己和朋友、同學們有多麼不一樣。
不過,這位老師還未放棄讓我開口的企圖,當天後來又發生了更嚴重的狀況。我們必須完成分組口語作業,這當然不是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所擅長的,但是我通常不會有問題,因為導師在開學時就給了我一個白板。我們開始分組,我像平常一樣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一組,我們開始討論,我把意見寫在白板上。但是幾分鐘之後,代課老師走過來沒收我的白板。她拿走了我唯一的溝通工具,而且把我的夥伴調到別組,留下我剩下的整堂課都自己枯坐。即使當時年紀還小,我也能感受到一股怒火油然而生。這個女人怎能如此無知?那天直到放學,我都勉強忍住淚水,不知如何處理自己憤怒的情緒。我回家之後,爸媽向學校表達抱怨。隔天,導師叫我到教室外,為前一天的事向我道歉,告訴我,那位代課老師再也不會來這所學校。但是對我而言,傷害已經造成。那一天奪走了我對於選擇性緘默症的天真無知,我開始明瞭我和其他同學有多麼不一樣。
升上中學之後,類似的事件變得更頻繁,而且有些同儕會霸凌我(見第八章〈選擇性緘默症與霸凌〉)。八年級的數學老師尤其刁難,他好像很喜歡孤立我。有一次,我因前次上課發生一些事而無法離家上學,不管任何人說什麼或做什麼都沒有用,數學老師竟然強迫我掛急診去看心理醫師。有一段時間,我下課時會被同年級的一個女孩霸凌,上課時則被數學老師霸凌,萬一當天有代課老師還可能再被他們霸凌。不用說也知道,學校絕對是我最不想去的地方!
在中學第一年接近結束時,我開始每天嚴重的恐慌發作。那時我十二歲,上學隨時面臨被霸凌的壓力。七年級的最後一學期,我大部分時間都缺課,因為沒有人知道如何幫助我踏入校門。當時,我已經看過七位心理醫師,沒有任何一位充分瞭解選擇性緘默症,甚至連只是稍微懂的都沒有。升上八年級之後,我有一位新的導師,她每天早上幫助我上學,並且在學校保護我。如果沒有她,我可能連踏入校門都辦不到。
升上九年級後,我被診斷為中度憂鬱症,正在看第十位醫師,並服用貝他阻斷劑和煩寧來控制焦慮。我仍然每天會恐慌發作,而隨著來自老師和同學的霸凌變本加厲,我的焦慮也更嚴重。
有一次在學校又度過地獄般的一天之後,我決定了,雖然我的心理醫師反對,但我還是要轉學!
爸媽立刻和我一起上網尋找學校。我很快地排除了附近的公立學校,因為我知道我的國小同學在那裡。最後,我們找到了一所小型的私立學校,它看起來非常適合。不過我明白,轉學的計畫若要成功,我必須第一次踏進學校就能開口說話──不知為何,我竟然辦到了!不久之後,我就開始上學了。雖然我仍然嚴重焦慮,但是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那部分真的過去了。我還是得不斷地對抗焦慮和憂鬱,但我總算維持著相當正常的學校生活。
未來,我要持續為選擇性緘默症發聲,希望有一天,大家對它不再陌生。
【貝絲的故事】
從有記憶以來,我就深受選擇性緘默症之苦。我害怕說話,彷彿隔著玻璃窗看世界,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小孩產生聯繫。我想,這並非單一因素所引起,而可能是許多因素加在一起,包括我非常內向而獨立的個性,以及在家裡的小孩排行中間。我有一個叔公,他在整個成人時期都不願說話,所以或許也有遺傳因素。我在一個充滿愛的幸福家庭中長大,記憶所及並不曾經歷任何創傷。
幼年時期,我在學校幾乎不曾開口,所以沒有朋友。雖然我通常可以直接回答別人的問題,但要表達情緒幾乎不可能。我記得有一次,與家人圍坐著餐桌時,我非常想知道假日要去哪裡玩,卻無法開口詢問,只能在心中巴望哥哥或弟弟提出這個問題。我總是極力地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常常希望自己變成隱形人。
小時候,我的耳朵感染經常復發。要是我沒躲在房間裡,而是到廚房繞來繞去,媽媽就知道要問我是不是耳朵痛。我從來不和可愛的祖父母或其他親戚說話,除非是直接回答問題。在成長過程中,我總是覺得在社交場合非常難以自處。
開始上小學時,我家這條街上新搬來了一個女生,我和她成為最好的朋友,我的童年因此大不相同。和她在一起時,我很有自信,有時候會大聲講話,也常常耍寶搞怪。到了十幾歲時,我有時還會晃去她家,在那裡待一會兒再離開,從頭到尾不發一語。
在我整個求學生涯中,像是點名應答這樣基本的事情,也會令我焦慮到想吐。去店裡買東西時,如果需要和店員說話,我寧願離開。大多數社交場合對我來說都非常可怕。還好,我和最好的朋友發展出一個小團體,我在這個小圈子裡大多能做自己,度過許多好玩的時光。不過,我從不穿上面有標籤或繡字的衣服,聽音樂時也總是戴著耳機。生活中每一個可能招來議論的地方,我都盡可能地隱藏起來。此外,噪音和人群總會令我備感壓力。
在中學會考中,我有兩科表現不如預期,因為考試時筆沒水了,我卻無法舉手要求換一枝筆。
大學畢業那年,我搬去了一個新的城市,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員的工作,結了婚,生了孩子。那是我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我的老朋友們不是去旅行就是在玩樂,享受著二十幾歲的美好人生。我愛我的工作和新的家庭,但是我覺得極為寂寞。那時,我還不知道是什麼阻礙了我和別人交往,以及為什麼有時候我說不出話來。
後來,我搬到離家鄉近一點的地方,懷了第二個孩子,我感覺好些了,但是內心的恐懼還在。醫療專業人員和新交的朋友覺得我有憂鬱症,因為不管我心裡感覺如何,我的外表看起來總如此靜默,而且幾乎沒有笑容。除非認識我很久了,否則一般都會覺得我很冷淡、怪裡怪氣、性情乖戾,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直到最近幾年我才瞭解,原來我和人交往很困難,是因為恐懼封閉了我。
在餐廳叫侍者過來、打電話叫水電工,諸如此類日常所需,對我而言都是艱鉅挑戰,造成無比的壓力。我知道我的孩子錯過了許多童年樂趣,因為我無法在校門口與其他家長互動,所以會來家裡和他們玩的朋友少之又少。如果在街上有陌生人和我說話,我會僵住,無法開口。去美髮院是一場噩夢,如果碰到認識的人,即使我把他歸類為好朋友,我仍會想要躲起來,因為我不知如何熬過那段時間。
擺脫選擇性緘默症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道路,至今,我尚未走完。我能夠逐漸克服害怕被注意與被評論的壓力,主要是因為基督教的信仰。我還記得靈光乍現的那一刻。那天,我推著嬰兒車,走進一家商店,像往常一樣害怕碰到熟人。突然,我頓悟了──我相信上帝愛我,祂比任何人都瞭解我,祂創造出這樣的我必定有祂的目的。所以,如果別人不瞭解我、不喜歡我,或是認為我不好,他們一定是錯的!
從此以後,每當在社交場合中,我都會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不必為我是誰或我說什麼而感到丟臉。」每當我無法開口,或是擔心講錯話,我也會練習不再說自己是「怪胎」,或者說「我討厭自己」。我用正面的話語來取代:「或許我說了蠢話,但是沒有關係,我不必是完美的。」
我在二十五、六歲時,也接受了很棒的諮商。當時,我的心理問題已經影響到生理的發聲部位。我的聲音氣若游絲,講電話有困難,並且影響我擔任產前檢查講師的工作。諮商師幫助我思考,我們所說的話以及我們說話的方式,如何形成自我認同,還協助我處理低自尊的問題。
我開始為自己設定每日的挑戰。恐懼已經控制住我人生的絕大部分,這個事實愈來愈令我挫折和沮喪。所以我每天都做一件令自己害怕的事,例如:打電話、開車繞圓環,或是在學校操場向一位媽媽打招呼。漸漸地,這些事情累積起來,真的改變了我。我甚至克服了長期以來對於蜘蛛的恐懼,讓家人驚訝不已!最終,我決定再也不要只因為害怕,就拒絕嘗試任何事。
三十幾歲時,我開始做公開演說,驚訝地發現自己不但喜歡這麼做,而且事實上還頗擅長!和別人聊天時,一開始儘管很困難,但是後來也能聊開。現在,我在許多場合進行演說,包括研討會、地方電台,甚至是我們鎮上的嘉年華會。
大約四年前,我有了重大突破,第一次主動跟陌生人閒聊。在那之前,我只有當非說不可時,才會向不認識的人開口,例如診所的櫃檯小姐。我從未找人攀談或簡短問候。但是那次,我主動跟露營區廁所的一個清潔人員聊天,這對她可能是家常便飯,沒什麼,對我而言卻是天大的進步!我走出廁所時,覺得自己像巨人一樣高大!直到現在,當我和陌生人侃侃而談的時候,自己都還會嚇一跳。
我仍然在面對挑戰,其中最大的困難之一是我的臉部表情。幾年前,我教會了自己微笑,結果得到令我驚喜的正面反應。多年以來,我因面無表情而受到許多傷人的批評,直到現在我還是覺得露出適切的微笑比說話還累。在成長過程中,當其他人在學習社交的規則和細節時,我都錯過了,現在還需迎頭趕上。此外,人群依舊讓我相當焦慮。
不過我現在的人生,和過去簡直是天壤之別。我的故事傳達了一個重要訊息:改變是可能的。能夠站在許多人面前,和他們分享這個事實,令我感到非常興奮。
他們的生命故事
對於一些選擇性緘默者而言,改變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對於許多選擇性緘默的年輕人而言,即使只是基本的日常溝通也似乎遙不可及。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我從「我說」(iSpeak)支持團體的家長得知,有些有溝通需求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被心理和語言服務機構放棄,理由是他們「對於治療毫無反應」,其中有的孩子才七歲!本書所強調的重點之一是,選擇性緘默症可能持續至中年,甚至老年。因此,忽略孩童的需求的後果,可能是將他們推向一輩子的心理問題,這真是可惡。結局美好的生命故事固然可喜,但是不要忘記,並非...
推薦序
【推薦序】
當聲音破繭而出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有一回,在某大學演講,休息時間,突然有個女孩朝講台走來,微笑地問我:「你還記不記得我?」
當時,我瞬間脫口說出:「當然,記得!」
隨後,女孩問了許多以前在醫院復健的人、治療的事,並回想了許多她所記得的事情。
一場看似很普通的寒暄,對我來說,卻是這麼多年來,在臨床心理實務工作上,最令人振奮的一刻!
你可能很納悶:「心理師,這有什麼嗎?」那當然!因為這個女孩,是我在實務上第一個接觸到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那一年,她還在讀幼稚園,原先是要安排智力評估,但當時以她緘默的狀況,很明顯地一定會使她的表現受到低估。因此,後來和女孩的父母溝通後,我先針對她的選擇性緘默問題進行協助。
那些年,陪伴著小女孩走了一段路,後來隨著我離開原來的醫院,再短暫於治療所見過幾次面後,有好多、好多年沒有了這女孩的消息。而這回,我剛好在她就讀的大學裡演講,她在得知訊息後,主動前來會場與我打聲招呼。
為什麼這遲來的招呼,令我如此感動與振奮?因為我知道,可以如此自在地和我在眾人(參與研習的學員)面前聊起天來,這對於曾經受選擇性緘默困擾的她是何等地不容易!我知道,這女孩走出來了!而我深深為她高興。
在演講過程中,我總是半開玩笑地說:「安靜,是一種美德。如果能夠長時間保持安靜,更是一種良好的美德。」
這句話,其實說得很心酸。因為在校園裡,看似安靜的緘默孩子,他們的內心是非常焦慮而不平靜的。在國內,「選擇性緘默症」就如同這些孩子在學校教室裡一樣,往往很自然地被忽略了。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好發於幼兒階段的焦慮性疾患,通常在四、五歲孩子的身上出現。這些孩子,很明顯地,在家裡開口說話很自然,但是在你預期他們應該開口說話的情境,特別是校園裡,卻表現出緘默不語,總是難以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曾幾何時,在他人面前開口說話這件事情,竟然變得如此地沉重與令人焦慮難耐。沒有人知道,這些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許許多多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以及苦楚。在成長的路途上,他們總是容易被誤解、被忽略。對於許多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來說,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緘默,有時宛如一座高聳入雲的門檻橫在眼前,讓自己難以突破、跨越,而持續在焦慮的漩渦裡打轉著。
從幼兒園開始一路不開口,經歷國小、國中,以至於高中職長期處在焦慮緘默的孩子,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我很難以想像,更不敢想像。隨著年齡的增長,受困於緘默的孩子,他/她的抗拒強度是更強的,畢竟不說話,在某個程度來說,相對地是站在一個控制的高度──我不說,你當然就問不下去。
在關於情緒行為障礙的演講場合裡,我時常詢問現場相關資源班、心評老師:「在校園裡,孩子因選擇性緘默症而取得情緒行為障礙特殊教育學生身分的,請舉手。」在偌大的聽眾群裡面,往往僅有三三兩兩的人舉手,或甚至掛零。以此取得特殊教育學生身分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更別說後續的相關支持與服務內容了。
在國內,目前以相關身心障礙服務為宗旨的人民團體或組織,無論是智能障礙、自閉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憂鬱症等協會、基金會,多年來,已有一定程度的相關團體、組織在經營及運作,而發揮影響力。
但是,反觀選擇性緘默症,執筆至現在,在國內僅有「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籌備會進行會員招募中。另在網路社群上,以Facebook來說,針對選擇性緘默症,截至目前為止,也只有一個不公開社團「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老師的討論區-----歡迎加入」在進行。
很明顯地,無論是醫療、教育、社福、心理諮商等系統,或甚至在虛擬的網路世界,對於選擇性緘默症的認識、支援與服務等,在台灣仍然是一片沙漠。
同時,國內關於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相關書籍,亦屈指可數。選擇性緘默症需要被關注,而每增加一本談論選擇性緘默症的作品,都能讓我們對這個族群多一些認識、瞭解與關懷。
很欣慰地,寶瓶文化出版了這本書:《為什麼孩子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書中,一段、一段又一段既真實且貼近孩子與成人的生命故事,正如同你我周遭正身受選擇性緘默症困擾的孩子、朋友、成人或自己。透過文字,你將看見他們是如何煎熬,如何不為人知地走過這一段漫長的沉默之路,又是如何破繭而出,或者,依然深陷困頓的泥淖裡。
書裡的故事很容易喚起孩子與成人的共鳴,而讓人願意嘗試面對自己,重新檢視自己這一路走來的所思與所想。在需要開口說話的殘酷世界裡,面對緘默與接納自己,對於選擇性緘默症朋友們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自覺與改變的機會。
在國內,選擇性緘默症的能見度就像一顆被深埋在土裡的種子,依然不太為人所知。然而,我相信《為什麼孩子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一種選擇不了的沉默焦慮》這一本書,將讓選擇性緘默症的議題逐漸發芽、茁壯,進而被看見,受關注。
知道選擇性緘默症,並不等同於就懂得如何協助他們。但至少你手上已經拿起一把鑰匙,你將有很多機會開啟他們緘默的心門,走進他們的世界,瞭解他們,陪伴他們。
在此,打破緘默,誠心向您推薦。
【推薦序】
當聲音破繭而出
文◎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有一回,在某大學演講,休息時間,突然有個女孩朝講台走來,微笑地問我:「你還記不記得我?」
當時,我瞬間脫口說出:「當然,記得!」
隨後,女孩問了許多以前在醫院復健的人、治療的事,並回想了許多她所記得的事情。
一場看似很普通的寒暄,對我來說,卻是這麼多年來,在臨床心理實務工作上,最令人振奮的一刻!
你可能很納悶:「心理師,這有什麼嗎?」那當然!因為這個女孩,是我在實務上第一個接觸到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那一年,她還在讀幼稚園...
目錄
【推薦序一】當聲音破繭而出 文◎王意中 008
【推薦序二】選擇性緘默症,不能定義一個人 文◎唐娜.威廉斯 013
國外專家、作者好評推薦 015
【前言】囚禁在腦子裡的啞巴犯人 文◎卡爾.薩頓 020
第一章 從個人親身經歷談選擇性緘默症 024
第二章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親身經歷者的分享 053
第三章 選擇性緘默者的幼年生活 072
第四章 選擇性緘默者在童年時期的學校生活 086
第五章 選擇性緘默者的中學生活 112
第六章 中學與在家自學者的家長經驗 140
第七章 成為選擇性緘默的大人 151
第八章 選擇性緘默症與霸凌 172
第九章 緘默、家庭關係與家庭狀況 186
第十章 為我代言的人 204
第十一章 選擇性緘默症與亞斯伯格症 213
第十二章 選擇性緘默症與學習障礙 235
第十三章 選擇性緘默者家長的經驗 243
第十四章 選擇性緘默症治療師的經驗 267
第十五章 一位老師,幫孩子找到了聲音 282
第十六章 假如沒有選擇性緘默症,我的人生會有何不同? 296
第十七章 他們的生命故事 310
【附錄一】幫助新伴侶加入有選擇性緘默孩童的家庭 326
【附錄二】我不喜歡學校的理由 332
【附錄三】本書譯者、台灣選擇性緘默者家長的分享 336
【附錄四】選擇性緘默症協助資源:國外 346
【附錄五】選擇性緘默症協助資源:台灣 348
【推薦序一】當聲音破繭而出 文◎王意中 008
【推薦序二】選擇性緘默症,不能定義一個人 文◎唐娜.威廉斯 013
國外專家、作者好評推薦 015
【前言】囚禁在腦子裡的啞巴犯人 文◎卡爾.薩頓 020
第一章 從個人親身經歷談選擇性緘默症 024
第二章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親身經歷者的分享 053
第三章 選擇性緘默者的幼年生活 072
第四章 選擇性緘默者在童年時期的學校生活 086
第五章 選擇性緘默者的中學生活 112
第六章 中學與在家自學者的家長經驗 140
第七章 成為選擇性緘默的大人 151
第八章 選擇性緘默...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開數:小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