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 Ph.D.)、唐娜.費瑟(Donna Frazier)
定價:NT$ 400
優惠價:88 折,NT$ 352
已售完,補貨中
作者簡介:
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 Ph.D.)
領先全球提出「情緒勒索」概念的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多本暢銷書的作者。擁有超過四十年心理治療經驗,在多家心理機構和醫學診所擔任心理醫師和指導顧問,解救了無數有心靈方面困擾的人。在加州成立第一所私人性暴力治療中心,並在南加州許多醫療和治療機構擔任團體治療師或顧問,更經常受邀至美國各大媒體節目接受專訪。
有鑑於來求助的個案,多半都深陷在「情緒勒索」有害關係而不自知,蘇珊‧ 佛沃於一九九七年領先全球提出「情緒勒索」新概念,解釋這種彼此較勁的力量拉鋸,以及因此導致的種種讓人困擾的行為。
她將多年來的諮商經驗與解決對策全寫進本書中與大家分享,出版後大受歡迎,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全世界都在讀的心理經典, 暢銷二十年。
她透過自己的作品、廣播節目與親身諮商,以敏銳的觀察、高效率和具同理心的互動諮商法,為世間男女打開充滿自信、自我力量與情緒獨立的新世界。
譯者簡介:
杜玉蓉
政大新聞所畢業。譯有《40個天堂》《情緒勒索》《白金定律》等書。現從事文字工作。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李錫錕 臺大最有人氣的政治學教授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作家
周志建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 科普心理暨愛情心理學家
陳鴻彬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賴芳玉 律師
聯合推薦
這本書可說是我最早的啟蒙。可以更清楚情緒勒索的樣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實務工作者,在面對這個情感關係模式時,有什麼相同或相異的看法與做法。——周慕姿
不要為了他人賠上自己的人生。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讓別人為自己負責。—周志建
這本書提到許多步驟改善勒索關係,找出適合自己的步調,拿回人生主控權。—海苔熊
透過這本書真誠面對、不逃避,才有可能超越糾結、跳脫陷溺的情緒,回到真實關係裡真誠面對彼此。—陳鴻彬
媒體讚譽
我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本書能幫助你辨別與修正與摯愛之人緊張、有害、令人困惑的關係。—蘇珊‧ 潔佛博士《向生命下戰帖》作者
本書提供了有用資訊、有效技巧及熱情鼓勵,讓身陷情緒勒索的你能改變自己、改變關係,進而改善人生。——出版人週刊
暢銷作家再出擊!提供一堂自我奮戰的課程,讓你輕鬆擺脫利用罪惡感操控你的人。—— Library Journal
這本書的內容看似公式化,充滿各種容易上口的口號,如「情緒迷霧」等。但再加上真人實事的案例,反而能快速吸引住讀者的目光,迅速找到解決的方法。—— Detroit Free Pres
讀者好評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懂得聆聽自己的聲音、體會自己的感受,而且小心不要讓任何人低估自己,或是代替你做決定。
所有人都可能是情緒勒索者或受制者,或者兩個都是!大家都應該讀這本書,來避免我們自己的行為破壞了人際關係。
適用於所有人,能幫助我們改善自信、自尊與環境限制,遠離不斷利用情緒勒索自己的人。即便已經在看心理醫師,這本書也能派上用場。畢竟你不是每天都可以見到醫生,但這本書卻隨時都在。
直到你讀過這本書之前,可能都不會知道自己其實活在情緒勒索之中!
推薦序
撥開迷霧,找到「擺脫情緒勒索」的明燈 / 周慕姿 第一次聽到「情緒勒索」這個詞,是在我唸碩士班的時候。當時,實務工作經驗不多的我,因閱讀相關文獻而接觸到這個詞;然後,再接觸到蘇珊.佛沃博士的這本書,對「情緒勒索」這個詞著迷不已。
「對對對,我好像也是這樣……」「這個描述感覺跟誰誰誰好像……」
彼時的我,閱讀著這本書,想試著在其中找尋自己與他人、在情感中受困的蛛絲馬跡,企圖能夠找到指引關係、甚至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燈。
多年之後,當我開始從事實務工作,從面對個案的經驗中,我發現:許多人的情緒困擾,其實根源於一段或多段糾結而痛苦的情感關係。這些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可能來自於家庭、伴侶、人際、職場……許多人身在其中,感覺到自己被害怕、焦慮控制,沒辦法出於自己的意願做決定,只能受控於對方的情緒,做對方想要的決定、滿足對方的需求。但是,很多時候,自己從來沒發現,這樣的關係是有問題的。
於是,我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那一個,描述這類關係中的重要名詞:
「情緒勒索」。
從蘇珊.佛沃博士提出「情緒勒索」這個詞,到其所撰寫的這本《情緒勒索》,可說是非常清楚地描述了這種情感關係的困境:上對下的、權力位階不對等的,關係中某一人需要無止境滿足另一人的情境。
蘇珊.佛沃博士在這本書中,提出了「迷霧」(FOG)這個詞:「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清楚論述:情緒勒索者如何使用「迷霧」,而這片「迷霧」又怎麼影響了受制者的決定。此外,作者也勾勒出情緒勒索者所使用的手段、以及受制者常見的模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書的後半段,描述了各種情緒勒索關係的樣貌與對話,並以此為例階段性地說明了「擺脫情緒勒索」的重要步驟與方式。作者豐富的實務經驗,使得此書有著清晰的邏輯與實做方法,成為一本不折不扣、相當實用的理論工具書。 這本書是我最早的啟蒙, 也將會是你找回純粹關係的工具之一 從我撰寫《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寶瓶出版)一書以來,收到許多讀者的迴響,可知「情緒勒索」在臺灣,是一種常見、卻也不容易改善的情感關係困境之一。我一直認為,情緒勒索者與受制者,並非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根源於情緒勒索者與受制者的心中,都是因為「害怕」、因為「不安」;這些不安全感,讓情緒勒索者,必須透過「滿足需求」的方式獲得「安心感」。更甚者,許多情緒勒索者也可能曾是「受制者」,他們可能從不知道關係中其實有妥協、有諒解、有尊重;對方的「不順從」,只是因為他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需求與想法,而並非是因為對方不夠重視他們、不夠愛他們。而,在這本《情緒勒索》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作者分享了一些關於「非防禦性溝通」的方法。那代表著:情緒勒索者與受制者,並非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而是在關係中的「合作夥伴」。
很感謝究竟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情緒勒索》。這本書,可說是我最早的啟蒙。因為蘇珊.佛沃博士提出「情緒勒索」這個名詞,讓我理解了這個情感關係現象的意義,也才讓我在從事實務工作時,發現:在臺灣,「情緒勒索」具有文化的意義;「文化」與「約定俗成」如何深刻地影響、形成了臺灣人的情感關係模式;而這個情感關係模式,又是如何「一代傳一代」,成為情緒勒索的「抓交替」,使得許多人受困其中、無法自由。
因此,不論你是否讀過我的著作《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我都推薦你閱讀這本書,可以更清楚「情緒勒索」的樣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實務工作者,在面對「情緒勒索」這個情感關係模式時,有什麼相同、或相異的看法與做法。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擺脫以「愛」為名、但卻充滿「害怕」與「應該」的情緒勒索。因為,當有一天,關係中不再以「害怕」與「應該」為基礎,才有機會找回原本「愛」的純粹關係。
祝福你我。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 推薦序 擺脫情緒勒索,你要斷捨離 / 周志建 我是一位心理師,每天都在省視人的內心傷痛。我敢說,人的心靈創傷,大多來自原生家庭,尤其是家庭暴力。不要小看家庭暴力,它的殺傷力很大。會讓人活在心靈的暗夜裡,一輩子痛苦不堪。
首先提醒您,不光是肢體暴力,在我們的家庭文化屢見不鮮的情緒暴力、語言暴力也都是一種家庭暴力,而且它的殺傷力不亞於肢體暴力。除了貶抑、否定的話語外,下面這些語言,你絕對熟悉:「要不是為了你,我老早跟你老爸離婚了。」「我這樣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本來是不想生下你的……」「我對你付出這麼多,你怎麼可以離開我……」
這些語言,常叫孩子感到焦慮不安、心裡充滿愧疚與罪惡感。這就是本書所說的「情緒勒索」。(當然,情緒勒索不光只出現在家庭,任何人際關係裡都有。)
父母對孩子情緒勒索,目的不外乎是「控制」。要孩子聽我的話、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情緒勒索與控制的背後,其實就是恐懼。如本書所言:「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尋求安全感及掌控權。不論外表看起來多麼有自信,他們的內心其實還是非常焦慮的。」 家庭的親情牢籠,窒息的情緒勒索 曾經有位個案找我晤談,他是企業主管,剛好上海有個工作機會,他問我該不該去?我問他:「如果你選擇去上海工作?是為了什麼?」他想了想告訴我,去上海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可以離開家、離開母親。」我一聽,充滿疑惑,問他:「離開家、離開母親對你的意義是什麼?」然後,他嘆了一口氣,對我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原來,他跟我一樣,都有一位掌控的母親。從小,他父母成天吵架,父親因為受不了母親的控制與壞脾氣,不久就離婚了。他是家中獨子,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至今四十多歲依然還沒結婚。不是他不想結,是他結不了。他交過好幾任女友,但母親對每一任都不滿意,總是百般挑剔,甚至威脅:「如果你敢跟那個女人結婚,我就死給你看。」(這是典型的情緒勒索)明白了嗎?他是屬於母親一人的,她不允許任何女人搶走自己的兒子(這是孩子成了母親「替代配偶」的典型例子)。
想當然爾,他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家。母親不准的。「在家裡,每天面對母親的嘮叨與壞脾氣,我幾乎快窒息。」他無奈又痛苦。他內心多麼渴望離開母親、離開這個像牢獄般的家,如同他父親一樣。但他沒辦法。念大學時,他曾試圖搬出去住,結果卻換來母親一頓咆哮:「放我一人在家,你良心過得去嗎?你這樣孝順嗎?」(再次勒索)母親甚至動員所有親友,對他進行「恐嚇」。現在,只要他一有離家的念頭,內心立刻充滿「罪惡感」。你看,母親的情緒勒索多成功啊!從此,他成了籠中鳥、飛不出去。
舉這個案例,目的在於想強調:在我們的家庭文化下,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與情緒勒索,無所不在。要如何解套呢?這本書中提供了最好的說明與解答,值得您細細品味。 放棄是一個重獲自由的可能選項 如果你問我,我會告訴你:要遠離家庭暴力、拋開情緒勒索,你就必須「斷捨離」。
斷捨離?是什麼意思呢?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父母喜歡,但正因這個「害怕」,才讓父母得以控制我們、對我們不斷地情緒勒索。誠如我在《跟家庭的傷說再見》(方智出版)一書中,明白告誡讀者的—你要「放棄」。除了放棄,別無他法。
放棄?放棄什麼?「放棄你應該有一對完美的父母」「放棄你的父母應該要愛你」「放棄你的父母有一天會改變」。你說,放棄好難。我知道。但不放棄,你一輩子注定痛苦。我曾在自己的書中提到:「當我終於將心中那個完美的母親給賜死時,於是我才能如實去面對眼前這個不完美的母親。甚至,將她給擁抱回來。」放棄、賜死,這就是信念上的「斷捨離」。
如同這本書所說:情緒勒索,其實是「你情我願」「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是我們自己缺乏「界線」、情願被勒索,別人才能勒索得了你,不是嗎?從小活在家庭暴力裡,長大做不到孝順,這不是你的錯。沒有情分的親子關係,這不是你的錯。爸媽不快樂,這也不是你的錯。為家人犧牲,請你適可而止。在家人與我之間,我們得「畫出一條界線」來,這是自我保護。我經常跟學生這麼說。
生命很寶貴,不要為了他人賠上自己的人生。拒絕當一名「受害者」,請你要有「界線」、要學會說「不」。擺脫別人給你的情緒勒索及家(枷)對你的束縛,我們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同時也讓別人為他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才是成熟人格的表現。
(本文作者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推薦序
別用你的恐懼,來活他的人生 / 海苔熊 「情緒勒索」這四個字,儼然成為今年熱門的關鍵詞,不少人對於勒索的過程:「要求—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如數家珍,甚至還可以舉出很多親身體驗的例子。不過,當我們可以把這些「如何」被勒索背得滾瓜爛熟的同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兩個「為什麼」的問題:
一、勒索者為何要勒索? 二、受制者為何不離開或者改變這段關係?
先前我和心理師慕姿在討論的時候,她認為,這兩題的答案其實都是「低自尊」與「缺乏安全感」。而在我後續蒐集的研究資料當中也發現,感情當中會用一些手段或壓力來操弄對方的人(或者是長期被操弄卻無法脫身的人),在自尊以及安全感上面的得分都顯著地比較低。
儘管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被勒索、或者是更容易勒索別人,但我同時也覺得其實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勒索者/受制者」,都有可能在脆弱或是心理能量比較低的時候,陷入一段勒索關係當中。為什麼會這樣呢? 三個人性的弱點 我的想法是,這可能和我們的人性弱點有關。蘇珊.佛沃在這本書的一開始提到三個非常精闢的見解,我認為也是人性的三大弱點:
●「改變」是人生最困難的事,即使是做為治療師的她也同樣覺得困難。改變之所以這麼難,是因為維持現狀的痛苦是可預期的,但跨出一步所產生的快樂或放鬆是不可預期的。當我們在受苦,尤其是自尊越來越低落的時候,我們往往寧可待在可以預期的痛苦當中,也不願意跨出一步去嘗試不可預知的未來。
● 說的總比做的簡單。在被勒索的關係當中,重要的並不是想法或情緒,而是「付諸行動」。當你開始具體做一點什麼(或者停止做那些你以往一直在做的事情),兩個人的關係才有可能改變。
● 情緒勒索是會傳染的,如果一個人曾經被勒索過,那麼他有可能把「用血淚學來」的技巧,不知不覺地拿去勒索別人。有些時候你在一段關係當中扮演的是勒索者,在另外一段關係當中扮演的是受制者;甚至在同一段關係當中,兩個人也可能會交替勒索。還有一個經典的狀況是,如果你在夫妻關係當中經常被勒索,那麼你有可能在親子關係或職場關係裡,反過來當一名勒索者,情緒勒索你的小孩或者是下屬。換言之,沒有誰是永遠的罪人,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時刻,都有可能變成壓迫別人的人。
抗拒改變、難以付諸行動,再加上可能會經由「學習」而傳染情緒勒索—雖然我們有以上這些弱點,但同時也請相信另外一句話:「產生傷口的地方,往往正是發生改變的地方!」 改變的起點:一小步 說的簡單,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改變呢?如果你已經不是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書,可是每次看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卻沒有改變多少,那麼你可能要想一想,過去你為自己的人際關係所定下的目標,會不會太過遙遠了?
這本書提到了許多不同的步驟來改善一段勒索的關係,但我覺得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步驟並不是「線性」的。也就是說,進三步退兩步可能是常態,而且有時候,這些步驟對你來講可能還是太大步了,那麼你可能要切割得更小一點。舉例來說,如果「向對方表明你的需求」是你目前做不到的事情,那麼你可能要退一步先採取「暫時不要回應」的方法。如果這個也無法達到, 那麼可以在下次被勒索的時候「離開現場」。除了把步驟切小一點之外,你也可以把自己的頻率做一些紀錄和調整。例如,你的目的是每次對方勒索你的時候,你可以成功「跳針回應」(重複講一樣的話回應他)。但有可能沒辦法每次都做到,那麼你就可以記錄自己做到的頻率是否有越來越高的傾向。或者,你也可以設定小一點的頻率目標,例如對方做出「要求」十次,你先讓自己有一到兩次的「跳針回應」。
「行為改變」最重要的地方在於,當一種行為變成習慣並且穩固之後,再接著進行下一步,才比較可能成功。你不太可能一次就改變和對方的關係,也不可能真的有辦法每個步驟都按照書上說的來進行。不過你絕對有辦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步調,拿回你人生的主控權。
這是你的人生,不該被恐懼、責任、罪惡感所掌控,也不該為了其他人而活。
(本文作者為科普心理暨愛情心理學家) 推薦序 那些在情緒勒索背後的脆弱自我 / 陳鴻彬 二○一七年,「情緒勒索」議題席捲了書市。一個議題能夠引起那麼大的共鳴,勢必是引動了某些重大的集體經驗、甚至是創傷。
我不斷地想:那究竟是什麼?
我在蘇珊.佛沃的這本書裡,更加確立了我自己的觀察結果,那就是「關係」。
說得更精準些:因為,太多人在關係裡長久受苦。 慣用的雙重束縛訊息,確認愛與關係的控制策略 不久前,有位畢業多年的校友回來看我,聊起了他近期的親密關係狀態。
「我們在一起很多年,我真的很愛她,每次當我感受到我們之間有些許不對勁、或是她情緒在鬧彆扭的時候,我都會關心她怎麼了,但她每次都說:『我沒事,你去忙吧!不用理我。』」
他苦笑著搖搖頭,「老師,你說我怎麼可能真的就此出門不理她?」
「你覺得她話語背後,真正想被聽見的是什麼?」我問。 他蹙著眉,靜默了好一會兒後回答:「不想要我離開?」 我點點頭,接著說:「她心裡真正想講的,應該是:『你敢離開不理我試試看!』」 「對,就是這樣!」他像發現新大陸般激動,但隨即情緒又沉了下來,再次輕嘆著說:「其實,她如果真這樣講,我反倒不會有這麼多罪惡感,一氣之下可能就真的離開。」 「所以她從跟你的互動中,發現『引發你的罪惡感』這一招比什麼都有效,而且你每次都會乖乖『買單』。」 聽我說完後,他愣了一下,反問我:「老師,我被情緒勒索了嗎?」
我們相視而笑。
「雙重訊息,是情緒勒索者常見的表達方式;控制,則是他們確認愛與關係的慣用策略。」我繼續說:「但比起探究這究竟是不是情緒勒索,有另一件事我覺得更重要。我記得你前幾段親密關係,好像也常遇到類似的狀況。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引發你的罪惡感』這一招,對你總是特別有用?」
他再度陷入漫長的靜默與沉思。
「小時候,我常看見媽媽無論如何哭求爸爸,爸爸依舊帶著一臉嫌惡,頭也不回地離開,拋下我們母子倆不管。那時候我除了很不滿爸爸的作為,心裡也暗自決定以後絕對不能這樣傷害我愛的人!」他回答。
我看著眼前的他,腦海裡浮現了一個鐘擺的圖像。那就像在鐘擺的兩端,反覆經驗著兩種極端的情緒,唯有隨著時間、覺察與行動力,才能挪移到一個折衷的位置,安放自己以及那些我們在乎的關係。 看見勒索者與受制者的樣貌, 以及背後的心理需求,讓關係、互動更真實 在上面的對話裡,也回應了蘇珊.佛沃在本書所提到的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理解勒索者的樣貌與內心世界」,包括他們所釋放出來各種訊息(或稱為「餌」)背後的心理需求及動力。
第二個部分則是「聚焦在自己的個人議題」,例如:為什麼我這麼容易「上鉤」?有哪些情緒時常被引動?這些情緒經驗的根源是什麼?
透過這本書,你會發現:勒索者與受制者之間,看似有著極大的差異,但其實同樣根源於「脆弱的自我」。唯有先看見、洞察這些自我狀態,並且真誠面對、不逃避,才有可能超越兩種角色之間的糾結、跳脫陷溺的情緒,回到那些我們很在乎的真實關係裡,真誠地面對彼此。
這路程雖遙迢,但絕對值得我們盼望。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7折147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5 |
5折 | 12 |
6折 | 10 |
7折 | 9 |
7折以上 | 10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0 |
3折 | 23 |
4折 | 17 |
5折 | 197 |
6折 | 26 |
7折 | 56 |
7折以上 | 4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 Ph.D.)、唐娜.費瑟(Donna Frazier)
優惠價: 88 折, NT$ 352 NT$ 400
已售完,補貨中
作者簡介:
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 Ph.D.)
領先全球提出「情緒勒索」概念的心理學博士,同時也是享有國際盛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多本暢銷書的作者。擁有超過四十年心理治療經驗,在多家心理機構和醫學診所擔任心理醫師和指導顧問,解救了無數有心靈方面困擾的人。在加州成立第一所私人性暴力治療中心,並在南加州許多醫療和治療機構擔任團體治療師或顧問,更經常受邀至美國各大媒體節目接受專訪。
有鑑於來求助的個案,多半都深陷在「情緒勒索」有害關係而不自知,蘇珊‧ 佛沃於一九九七年領先全球提出「情緒勒索」新概念,解釋這種彼此較勁的力量拉鋸,以及因此導致的種種讓人困擾的行為。
她將多年來的諮商經驗與解決對策全寫進本書中與大家分享,出版後大受歡迎,翻譯成多國語言,成為全世界都在讀的心理經典, 暢銷二十年。
她透過自己的作品、廣播節目與親身諮商,以敏銳的觀察、高效率和具同理心的互動諮商法,為世間男女打開充滿自信、自我力量與情緒獨立的新世界。
譯者簡介:
杜玉蓉
政大新聞所畢業。譯有《40個天堂》《情緒勒索》《白金定律》等書。現從事文字工作。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李錫錕 臺大最有人氣的政治學教授
吳佳璇 精神科醫師、作家
周志建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
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
海苔熊 科普心理暨愛情心理學家
陳鴻彬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賴芳玉 律師
聯合推薦
這本書可說是我最早的啟蒙。可以更清楚情緒勒索的樣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實務工作者,在面對這個情感關係模式時,有什麼相同或相異的看法與做法。——周慕姿
不要為了他人賠上自己的人生。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也讓別人為自己負責。—周志建
這本書提到許多步驟改善勒索關係,找出適合自己的步調,拿回人生主控權。—海苔熊
透過這本書真誠面對、不逃避,才有可能超越糾結、跳脫陷溺的情緒,回到真實關係裡真誠面對彼此。—陳鴻彬
媒體讚譽
我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本書能幫助你辨別與修正與摯愛之人緊張、有害、令人困惑的關係。—蘇珊‧ 潔佛博士《向生命下戰帖》作者
本書提供了有用資訊、有效技巧及熱情鼓勵,讓身陷情緒勒索的你能改變自己、改變關係,進而改善人生。——出版人週刊
暢銷作家再出擊!提供一堂自我奮戰的課程,讓你輕鬆擺脫利用罪惡感操控你的人。—— Library Journal
這本書的內容看似公式化,充滿各種容易上口的口號,如「情緒迷霧」等。但再加上真人實事的案例,反而能快速吸引住讀者的目光,迅速找到解決的方法。—— Detroit Free Pres
讀者好評
這本書教會我們要懂得聆聽自己的聲音、體會自己的感受,而且小心不要讓任何人低估自己,或是代替你做決定。
所有人都可能是情緒勒索者或受制者,或者兩個都是!大家都應該讀這本書,來避免我們自己的行為破壞了人際關係。
適用於所有人,能幫助我們改善自信、自尊與環境限制,遠離不斷利用情緒勒索自己的人。即便已經在看心理醫師,這本書也能派上用場。畢竟你不是每天都可以見到醫生,但這本書卻隨時都在。
直到你讀過這本書之前,可能都不會知道自己其實活在情緒勒索之中!
推薦序
撥開迷霧,找到「擺脫情緒勒索」的明燈 / 周慕姿 第一次聽到「情緒勒索」這個詞,是在我唸碩士班的時候。當時,實務工作經驗不多的我,因閱讀相關文獻而接觸到這個詞;然後,再接觸到蘇珊.佛沃博士的這本書,對「情緒勒索」這個詞著迷不已。
「對對對,我好像也是這樣……」「這個描述感覺跟誰誰誰好像……」
彼時的我,閱讀著這本書,想試著在其中找尋自己與他人、在情感中受困的蛛絲馬跡,企圖能夠找到指引關係、甚至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燈。
多年之後,當我開始從事實務工作,從面對個案的經驗中,我發現:許多人的情緒困擾,其實根源於一段或多段糾結而痛苦的情感關係。這些權力不對等的關係,可能來自於家庭、伴侶、人際、職場……許多人身在其中,感覺到自己被害怕、焦慮控制,沒辦法出於自己的意願做決定,只能受控於對方的情緒,做對方想要的決定、滿足對方的需求。但是,很多時候,自己從來沒發現,這樣的關係是有問題的。
於是,我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那一個,描述這類關係中的重要名詞:
「情緒勒索」。
從蘇珊.佛沃博士提出「情緒勒索」這個詞,到其所撰寫的這本《情緒勒索》,可說是非常清楚地描述了這種情感關係的困境:上對下的、權力位階不對等的,關係中某一人需要無止境滿足另一人的情境。
蘇珊.佛沃博士在這本書中,提出了「迷霧」(FOG)這個詞:「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清楚論述:情緒勒索者如何使用「迷霧」,而這片「迷霧」又怎麼影響了受制者的決定。此外,作者也勾勒出情緒勒索者所使用的手段、以及受制者常見的模樣。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書的後半段,描述了各種情緒勒索關係的樣貌與對話,並以此為例階段性地說明了「擺脫情緒勒索」的重要步驟與方式。作者豐富的實務經驗,使得此書有著清晰的邏輯與實做方法,成為一本不折不扣、相當實用的理論工具書。 這本書是我最早的啟蒙, 也將會是你找回純粹關係的工具之一 從我撰寫《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寶瓶出版)一書以來,收到許多讀者的迴響,可知「情緒勒索」在臺灣,是一種常見、卻也不容易改善的情感關係困境之一。我一直認為,情緒勒索者與受制者,並非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根源於情緒勒索者與受制者的心中,都是因為「害怕」、因為「不安」;這些不安全感,讓情緒勒索者,必須透過「滿足需求」的方式獲得「安心感」。更甚者,許多情緒勒索者也可能曾是「受制者」,他們可能從不知道關係中其實有妥協、有諒解、有尊重;對方的「不順從」,只是因為他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需求與想法,而並非是因為對方不夠重視他們、不夠愛他們。而,在這本《情緒勒索》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作者分享了一些關於「非防禦性溝通」的方法。那代表著:情緒勒索者與受制者,並非加害者與受害者的關係,而是在關係中的「合作夥伴」。
很感謝究竟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情緒勒索》。這本書,可說是我最早的啟蒙。因為蘇珊.佛沃博士提出「情緒勒索」這個名詞,讓我理解了這個情感關係現象的意義,也才讓我在從事實務工作時,發現:在臺灣,「情緒勒索」具有文化的意義;「文化」與「約定俗成」如何深刻地影響、形成了臺灣人的情感關係模式;而這個情感關係模式,又是如何「一代傳一代」,成為情緒勒索的「抓交替」,使得許多人受困其中、無法自由。
因此,不論你是否讀過我的著作《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我都推薦你閱讀這本書,可以更清楚「情緒勒索」的樣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心理實務工作者,在面對「情緒勒索」這個情感關係模式時,有什麼相同、或相異的看法與做法。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擺脫以「愛」為名、但卻充滿「害怕」與「應該」的情緒勒索。因為,當有一天,關係中不再以「害怕」與「應該」為基礎,才有機會找回原本「愛」的純粹關係。
祝福你我。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 推薦序 擺脫情緒勒索,你要斷捨離 / 周志建 我是一位心理師,每天都在省視人的內心傷痛。我敢說,人的心靈創傷,大多來自原生家庭,尤其是家庭暴力。不要小看家庭暴力,它的殺傷力很大。會讓人活在心靈的暗夜裡,一輩子痛苦不堪。
首先提醒您,不光是肢體暴力,在我們的家庭文化屢見不鮮的情緒暴力、語言暴力也都是一種家庭暴力,而且它的殺傷力不亞於肢體暴力。除了貶抑、否定的話語外,下面這些語言,你絕對熟悉:「要不是為了你,我老早跟你老爸離婚了。」「我這樣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本來是不想生下你的……」「我對你付出這麼多,你怎麼可以離開我……」
這些語言,常叫孩子感到焦慮不安、心裡充滿愧疚與罪惡感。這就是本書所說的「情緒勒索」。(當然,情緒勒索不光只出現在家庭,任何人際關係裡都有。)
父母對孩子情緒勒索,目的不外乎是「控制」。要孩子聽我的話、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情緒勒索與控制的背後,其實就是恐懼。如本書所言:「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尋求安全感及掌控權。不論外表看起來多麼有自信,他們的內心其實還是非常焦慮的。」 家庭的親情牢籠,窒息的情緒勒索 曾經有位個案找我晤談,他是企業主管,剛好上海有個工作機會,他問我該不該去?我問他:「如果你選擇去上海工作?是為了什麼?」他想了想告訴我,去上海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可以離開家、離開母親。」我一聽,充滿疑惑,問他:「離開家、離開母親對你的意義是什麼?」然後,他嘆了一口氣,對我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原來,他跟我一樣,都有一位掌控的母親。從小,他父母成天吵架,父親因為受不了母親的控制與壞脾氣,不久就離婚了。他是家中獨子,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至今四十多歲依然還沒結婚。不是他不想結,是他結不了。他交過好幾任女友,但母親對每一任都不滿意,總是百般挑剔,甚至威脅:「如果你敢跟那個女人結婚,我就死給你看。」(這是典型的情緒勒索)明白了嗎?他是屬於母親一人的,她不允許任何女人搶走自己的兒子(這是孩子成了母親「替代配偶」的典型例子)。
想當然爾,他也從來沒有離開過家。母親不准的。「在家裡,每天面對母親的嘮叨與壞脾氣,我幾乎快窒息。」他無奈又痛苦。他內心多麼渴望離開母親、離開這個像牢獄般的家,如同他父親一樣。但他沒辦法。念大學時,他曾試圖搬出去住,結果卻換來母親一頓咆哮:「放我一人在家,你良心過得去嗎?你這樣孝順嗎?」(再次勒索)母親甚至動員所有親友,對他進行「恐嚇」。現在,只要他一有離家的念頭,內心立刻充滿「罪惡感」。你看,母親的情緒勒索多成功啊!從此,他成了籠中鳥、飛不出去。
舉這個案例,目的在於想強調:在我們的家庭文化下,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與情緒勒索,無所不在。要如何解套呢?這本書中提供了最好的說明與解答,值得您細細品味。 放棄是一個重獲自由的可能選項 如果你問我,我會告訴你:要遠離家庭暴力、拋開情緒勒索,你就必須「斷捨離」。
斷捨離?是什麼意思呢?普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父母喜歡,但正因這個「害怕」,才讓父母得以控制我們、對我們不斷地情緒勒索。誠如我在《跟家庭的傷說再見》(方智出版)一書中,明白告誡讀者的—你要「放棄」。除了放棄,別無他法。
放棄?放棄什麼?「放棄你應該有一對完美的父母」「放棄你的父母應該要愛你」「放棄你的父母有一天會改變」。你說,放棄好難。我知道。但不放棄,你一輩子注定痛苦。我曾在自己的書中提到:「當我終於將心中那個完美的母親給賜死時,於是我才能如實去面對眼前這個不完美的母親。甚至,將她給擁抱回來。」放棄、賜死,這就是信念上的「斷捨離」。
如同這本書所說:情緒勒索,其實是「你情我願」「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是我們自己缺乏「界線」、情願被勒索,別人才能勒索得了你,不是嗎?從小活在家庭暴力裡,長大做不到孝順,這不是你的錯。沒有情分的親子關係,這不是你的錯。爸媽不快樂,這也不是你的錯。為家人犧牲,請你適可而止。在家人與我之間,我們得「畫出一條界線」來,這是自我保護。我經常跟學生這麼說。
生命很寶貴,不要為了他人賠上自己的人生。拒絕當一名「受害者」,請你要有「界線」、要學會說「不」。擺脫別人給你的情緒勒索及家(枷)對你的束縛,我們要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同時也讓別人為他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才是成熟人格的表現。
(本文作者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推薦序
別用你的恐懼,來活他的人生 / 海苔熊 「情緒勒索」這四個字,儼然成為今年熱門的關鍵詞,不少人對於勒索的過程:「要求—壓力—威脅—順從—舊事重演」如數家珍,甚至還可以舉出很多親身體驗的例子。不過,當我們可以把這些「如何」被勒索背得滾瓜爛熟的同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兩個「為什麼」的問題:
一、勒索者為何要勒索? 二、受制者為何不離開或者改變這段關係?
先前我和心理師慕姿在討論的時候,她認為,這兩題的答案其實都是「低自尊」與「缺乏安全感」。而在我後續蒐集的研究資料當中也發現,感情當中會用一些手段或壓力來操弄對方的人(或者是長期被操弄卻無法脫身的人),在自尊以及安全感上面的得分都顯著地比較低。
儘管有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被勒索、或者是更容易勒索別人,但我同時也覺得其實每一個人都可能是「潛在的勒索者/受制者」,都有可能在脆弱或是心理能量比較低的時候,陷入一段勒索關係當中。為什麼會這樣呢? 三個人性的弱點 我的想法是,這可能和我們的人性弱點有關。蘇珊.佛沃在這本書的一開始提到三個非常精闢的見解,我認為也是人性的三大弱點:
●「改變」是人生最困難的事,即使是做為治療師的她也同樣覺得困難。改變之所以這麼難,是因為維持現狀的痛苦是可預期的,但跨出一步所產生的快樂或放鬆是不可預期的。當我們在受苦,尤其是自尊越來越低落的時候,我們往往寧可待在可以預期的痛苦當中,也不願意跨出一步去嘗試不可預知的未來。
● 說的總比做的簡單。在被勒索的關係當中,重要的並不是想法或情緒,而是「付諸行動」。當你開始具體做一點什麼(或者停止做那些你以往一直在做的事情),兩個人的關係才有可能改變。
● 情緒勒索是會傳染的,如果一個人曾經被勒索過,那麼他有可能把「用血淚學來」的技巧,不知不覺地拿去勒索別人。有些時候你在一段關係當中扮演的是勒索者,在另外一段關係當中扮演的是受制者;甚至在同一段關係當中,兩個人也可能會交替勒索。還有一個經典的狀況是,如果你在夫妻關係當中經常被勒索,那麼你有可能在親子關係或職場關係裡,反過來當一名勒索者,情緒勒索你的小孩或者是下屬。換言之,沒有誰是永遠的罪人,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時刻,都有可能變成壓迫別人的人。
抗拒改變、難以付諸行動,再加上可能會經由「學習」而傳染情緒勒索—雖然我們有以上這些弱點,但同時也請相信另外一句話:「產生傷口的地方,往往正是發生改變的地方!」 改變的起點:一小步 說的簡單,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改變呢?如果你已經不是第一次看這種類型的書,可是每次看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卻沒有改變多少,那麼你可能要想一想,過去你為自己的人際關係所定下的目標,會不會太過遙遠了?
這本書提到了許多不同的步驟來改善一段勒索的關係,但我覺得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步驟並不是「線性」的。也就是說,進三步退兩步可能是常態,而且有時候,這些步驟對你來講可能還是太大步了,那麼你可能要切割得更小一點。舉例來說,如果「向對方表明你的需求」是你目前做不到的事情,那麼你可能要退一步先採取「暫時不要回應」的方法。如果這個也無法達到, 那麼可以在下次被勒索的時候「離開現場」。除了把步驟切小一點之外,你也可以把自己的頻率做一些紀錄和調整。例如,你的目的是每次對方勒索你的時候,你可以成功「跳針回應」(重複講一樣的話回應他)。但有可能沒辦法每次都做到,那麼你就可以記錄自己做到的頻率是否有越來越高的傾向。或者,你也可以設定小一點的頻率目標,例如對方做出「要求」十次,你先讓自己有一到兩次的「跳針回應」。
「行為改變」最重要的地方在於,當一種行為變成習慣並且穩固之後,再接著進行下一步,才比較可能成功。你不太可能一次就改變和對方的關係,也不可能真的有辦法每個步驟都按照書上說的來進行。不過你絕對有辦法,找出適合自己的步調,拿回你人生的主控權。
這是你的人生,不該被恐懼、責任、罪惡感所掌控,也不該為了其他人而活。
(本文作者為科普心理暨愛情心理學家) 推薦序 那些在情緒勒索背後的脆弱自我 / 陳鴻彬 二○一七年,「情緒勒索」議題席捲了書市。一個議題能夠引起那麼大的共鳴,勢必是引動了某些重大的集體經驗、甚至是創傷。
我不斷地想:那究竟是什麼?
我在蘇珊.佛沃的這本書裡,更加確立了我自己的觀察結果,那就是「關係」。
說得更精準些:因為,太多人在關係裡長久受苦。 慣用的雙重束縛訊息,確認愛與關係的控制策略 不久前,有位畢業多年的校友回來看我,聊起了他近期的親密關係狀態。
「我們在一起很多年,我真的很愛她,每次當我感受到我們之間有些許不對勁、或是她情緒在鬧彆扭的時候,我都會關心她怎麼了,但她每次都說:『我沒事,你去忙吧!不用理我。』」
他苦笑著搖搖頭,「老師,你說我怎麼可能真的就此出門不理她?」
「你覺得她話語背後,真正想被聽見的是什麼?」我問。 他蹙著眉,靜默了好一會兒後回答:「不想要我離開?」 我點點頭,接著說:「她心裡真正想講的,應該是:『你敢離開不理我試試看!』」 「對,就是這樣!」他像發現新大陸般激動,但隨即情緒又沉了下來,再次輕嘆著說:「其實,她如果真這樣講,我反倒不會有這麼多罪惡感,一氣之下可能就真的離開。」 「所以她從跟你的互動中,發現『引發你的罪惡感』這一招比什麼都有效,而且你每次都會乖乖『買單』。」 聽我說完後,他愣了一下,反問我:「老師,我被情緒勒索了嗎?」
我們相視而笑。
「雙重訊息,是情緒勒索者常見的表達方式;控制,則是他們確認愛與關係的慣用策略。」我繼續說:「但比起探究這究竟是不是情緒勒索,有另一件事我覺得更重要。我記得你前幾段親密關係,好像也常遇到類似的狀況。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引發你的罪惡感』這一招,對你總是特別有用?」
他再度陷入漫長的靜默與沉思。
「小時候,我常看見媽媽無論如何哭求爸爸,爸爸依舊帶著一臉嫌惡,頭也不回地離開,拋下我們母子倆不管。那時候我除了很不滿爸爸的作為,心裡也暗自決定以後絕對不能這樣傷害我愛的人!」他回答。
我看著眼前的他,腦海裡浮現了一個鐘擺的圖像。那就像在鐘擺的兩端,反覆經驗著兩種極端的情緒,唯有隨著時間、覺察與行動力,才能挪移到一個折衷的位置,安放自己以及那些我們在乎的關係。 看見勒索者與受制者的樣貌, 以及背後的心理需求,讓關係、互動更真實 在上面的對話裡,也回應了蘇珊.佛沃在本書所提到的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理解勒索者的樣貌與內心世界」,包括他們所釋放出來各種訊息(或稱為「餌」)背後的心理需求及動力。
第二個部分則是「聚焦在自己的個人議題」,例如:為什麼我這麼容易「上鉤」?有哪些情緒時常被引動?這些情緒經驗的根源是什麼?
透過這本書,你會發現:勒索者與受制者之間,看似有著極大的差異,但其實同樣根源於「脆弱的自我」。唯有先看見、洞察這些自我狀態,並且真誠面對、不逃避,才有可能超越兩種角色之間的糾結、跳脫陷溺的情緒,回到那些我們很在乎的真實關係裡,真誠地面對彼此。
這路程雖遙迢,但絕對值得我們盼望。
(本文作者為諮商心理師)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5 |
5折 | 12 |
6折 | 10 |
7折 | 9 |
7折以上 | 10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0 |
3折 | 23 |
4折 | 17 |
5折 | 197 |
6折 | 26 |
7折 | 56 |
7折以上 | 4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7折147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