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小孩專用,終極溝通指南★把積木飛天亂灑、在安全座椅上尖叫
拒吃蔬菜、在超市暴走、打滾耍無賴……
面對小小孩,有時真像秀才遇到兵
當有理說不清的時候,其實可以「套公式」?
‧ 孩子是「跑跑小尖兵」,一到賣場就上演追逐大戰,如何在玩和安全間取得平衡?
‧ 當孩子做錯事,只要你一開口說理,他就摀住耳朵開始尖叫?
‧ 2歲寶貝超討厭穿衣服,幫他穿衣服就像在摔角?
‧ 哥哥會亂踢亂打妹妹,如何不傷大寶的心,也能讓哥哥溫柔地對待妹妹?
‧ 孩子吵著要糖,不給吃就崩潰大哭,如何讓孩子學會自律,並不再鬧脾氣?
‧ 總是把玩具、書包、外套亂丟,如何讓孩子自動幫忙收拾,學好生活常規?
帶小孩本來就很累人,而「小小孩」更是累死人,尤其請他們「不要」做某些事情時,例如:不要打妹妹、不要亂丟食物、不要爬櫃子!父母每天上演無止盡的提醒、嘮叨、哄騙、命令……這就是有了小小孩後的真實生活。
★父母氣得半死、喊破喉嚨,卻仍「無效」的溝通法
本書作者認為平時不常被命令指示的小小孩,會比那些長期處於高壓管理、受到嚴密控制的孩子,更容易配合家長提出的簡單要求──例如要求他們收拾玩具。這樣的孩子也更可能配合老師等其他成年人的要求,而且,在沒有大人在場管控的時候,也更容易遵守規定。自我控制的能力只能藉由一次次的練習來開發,強逼是沒有用的。
【NG溝通1】──「你要是再亂丟沙子,再一次,我們就馬上回家!」
>>>其實小小孩並不會聽到一整句話,他們大概只會聽到「扔沙子……再一次!」因此,你的威脅句反而會變成孩子難以抗拒的挑戰。
【NG溝通2】──「不要再玩了,請趕快上車!」
>>>為了讓命令聽起來緩和一點,我們會在句子裡加一個「請」字。問題是,這個「請」字就和鴕鳥的翅膀沒兩樣。(鴕鳥的翅膀看似是用來飛翔的正確配備,但事實上鴕鳥飛不起來。)
【NG溝通3】──「你很傷心嗎?」、「為什麼哭了呢?」
>>>當小小孩心情不好的時候,並不建議用問問題的方式來回應,因為孩子沒有辦法用言語清楚說明和表達,就連大人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也會感覺對方咄咄逼人。
★管教小小孩執拗行為的「戒吼說話公式」
本書作者認為,其實,孩子們一直不斷在被父母發號施令。他們本來就應該聽話,因為爸爸媽媽才是家裡的老大,而且父母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這是在避免他們傷害到自己,或至少是在幫助他們不會變得又髒又臭、牙齒蛀光光、營養不良或睡眠不足。問題是──沒有人喜歡被命令。面對這些「歡比霸」、愛唱反調、邏輯不通又難以控制的小小孩時,父母一定要先學會「小小孩專用」的說話公式!
【重點1】──先認同他的壞情緒,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
◎用想像來補償>>>「我希望我們有一千萬個小時可以玩。」
◎寫下願望清單>>>「「你真的好想要那個樂高喔,那我們現在把它寫到願望清單裡。」
◎畫出孩子的感受>>>「你看起來好傷心。」(在紙上畫一個在流眼淚的人,或是直接把蠟筆或鉛筆遞給孩子讓他畫。)
※回想一下,曾經有多少次,你為了不在公共場合丟人,只好掏錢買下那些根本不需要買的東西?把孩子的願望寫下來,是另一個讓你避免公開出糗的方式,而且還不會把孩子寵壞。
【重點2】──用對「關鍵句型」,孩子就會完成該的事
◎加入「孩子在意的東西」>>>「如果把鞋子亂放,等一下你要去救援時就會找不到鞋子穿喔!」
◎讓物品說話>>>牙齒說:「讓我進去看看,上次我在臼齒後面看到一個細菌!」(用低沉的聲音說)
◎把無聊的事變挑戰>>>「你覺得你今天可以閉上眼睛穿上衣服嗎?」
※讓物品「大聲疾呼」,或是把無聊的事情變成挑戰或遊戲,小小孩的臉上就會泛起笑容,並且願意配合進行日常生活中的瑣事。
【重點3】製造情境,讓孩子「主導」,就能化解教養戰爭!
◎手足爭寵時>>>「寶貝,你可以選一本書念給妹妹聽嗎?她最喜歡聽你說故事了!」
◎孩子變成超市暴走王>>>「你想買義大利麵還是筆管麵呢?給你決定!」
※發生教養爭執時,請先→承認孩子的感受→接著描述當下的問題→請孩子出主意→實際做做看,不僅能讓孩子順利遵守生活常規,也能不因為吼叫懲罰而破壞親子關係。
【重點4】──只用一個字(或手勢)表達,往往更有效
◎別說「趕快繫上安全帶」>>>而是說「安全帶。」
◎別說「把外套撿起來掛到衣架上」>>>而是說「外套。」
◎用手勢表示刷牙、用手勢示意安靜、用手勢表示洗手。
※當小小孩聽到長篇大論,就是會關上耳朵。請注意,你說的字必須是名詞,而不是動詞。因為動詞很容易聽起來像是命令。
【本書特色】
1、書中收錄超過50則真實故事分享,例如:不乖乖去廁所、把積木飛天亂灑等,來自小小孩千奇百怪的挑戰,列出兩種對比的說話方式,讓父母與小小孩更能有效溝通。
2、書末整理章節重點表,讓你可以影印下來貼在容易看見的地方,當嬰兒哇哇大哭、牛奶被打翻、吐司正在燒焦,而狗狗在家裡追著尿布跑的時候,你一定會需要一個一目了然的提醒單,讓你知道現在可以怎麼做!
3、書中特別收錄針對自閉兒及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教父母如何用對的言語引導他們。
4、只需五大溝通工具,讓家長可以隨時活用說話公式,慢慢的,你會發現家裡出現這些改變:
◎每天幫孩子穿衣服、刷牙、吃東西都是場快樂的遊戲,你和孩子會更有連結,內心也更加喜悅。
◎當你接受孩子情緒的同時,也是在培養他成為一個能尊重他人,不會忽視別人感受的人。
◎父母不會每天都陷入理智斷線的循環裡,孩子也不會因為天天被命令懲罰而喪失自尊心。
【名人&讀者好評推薦】
「這本珍貴的著作能幫助家長和兒童照護者進入孩童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們的心聲能被聽見,並且被尊重。作者透過實際的建議和切題的插畫,清楚地傳達了指引孩童發展的重要步驟。讓孩子培養這種「第七感」,是使我們的下一代更仁慈、更有韌性的必要過程。」
──丹尼爾.席格博士《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作者
「沒錯!本書提出的育兒工具用在小朋友身上真的有效!身為家長,思考孩子的情緒、了解孩子的願望、學著從孩子們的眼光看世界的時機,永遠不嫌早。同樣地,法伯和金也像是兩個冷靜沉著的朋友,在你最辛苦艱困的時候,適時在身邊提供幫助,從不會妄加評斷或者數落你。事實上,她們對家長的感同身受,絕不亞於在孩子身上付出的同理心。她們很清楚,一味懲罰或掌控孩子,只會是死路一條,因此她們用本書鋪蓋了一條讓家長和孩童走向互助合作、相互連結的康莊大道。」
──《遊戲力》作者勞倫斯.柯恩博士(Lawrence J. Cohen, PhD)
「法伯與金真是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這本教導我們如何與小小孩說話的書,真是了不起的佳作。本書提出的技巧都經過紮實的調查研究,每個家長都需要好好讀一讀。這本書真是太棒了!」
──《好個性勝過好成績》作者約翰‧高特曼博士(John Gottman, PhD)
好用、實用,並且尊重人
這是一本極好用且實用的指南。兩位作者對家長和「小孩」都抱持著應有的尊重態度。如果你能讓家裡的小小孩聽你說話,那麼當他們年紀逐漸增長──甚至成為青少年以後──也可能依然願意聽你說話。
如果只選一本親子書來讀,那麼非它莫屬!
我是一名兒童精神科醫師,這本書是我推薦給十歲以下孩童家長的首選讀物。我個人將書中技巧用在我的孩子身上,還用來對付我的另一半(笑),書裡介紹了很棒的溝通策略,裡頭介紹的不是神奇的魔法,而是真真切切用尊重孩子的態度來達到效果!謝謝你們,讓我重新找到了自信!
讓你在和孩子鬥智時更有勝算!
我買這本書的時候,正面臨無法讓孩子好好穿褲子去上學的難題。我真的非常感激書中介紹了這些我從未想過的工具,讓我隔天早上馬上可以試一試──這些點子光憑我自己可是想不出來的,簡直可以說是救了我一命。
一本非讀不可的親子教養書
這是一本二到七歲孩童家長必讀的親子教養書,尤其對三歲半的孩子特別有用。很少有一本親子書能涵括這麼多的主題,同時還能提供具體的例證,以及令人肅然起敬的工具/訣竅/技倆,讓家長用來處理孩子的情緒、解決手足紛爭,並且使孩子更加願意配合。
獨特的洞見
作者提出的工具和建議都有獨特的洞見,而且非常實用。我已將這些方法用在我那超級執拗的小小孩身上,因為我實在受夠了自己總是煩得要命。而現在,我們一家人都變得更快樂了。我極度推薦這本書,並且建議你以開放的心態來閱讀。
作者簡介:
喬安娜.法伯(Joanna Faber)是一位親子教養和教育專家。喬安娜不僅為她母親的得獎著作《如何說才能讓孩子學習》貢獻良多,也在母親另一本經典著作《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的三十周年紀念版當中,撰寫了一篇全新收錄的後記。根據母親的著作和自己身為人母與教育者的經驗,喬安娜多年來在各地舉辦了講座和工作坊。目前她住在美國紐約的哈德遜河谷,與丈夫、三個兒子、狗狗、貓咪,還有多種不同的雞一起生活。
茱莉.金(Julie King)自一九九五年起,就一直從事為家長和相關專業人士提供教學與協助的工作。她除了為家長提供個別諮詢,也在學校、公益組織與親子團體舉辦過無數次「怎麼說,孩子會聽」工作坊。她是普林斯頓大學人文藝術學士(AB),並且在耶魯大學法學院取得法律博士學位(JD)。目前她住在美國舊金山灣區,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茱莉和喬安娜在彼此才六個月和十個月大時,就已經是好朋友了。
譯者簡介:
鄭百雅
享受細細閱讀每一本書的滋味,在工作中豐富視野。譯有《歡迎光臨,天才城市》、《睡眠學校》、《英國IFA芳香療法聖經》、《看得見的滋味》等十餘本書。譯文賜教:yaerbabe@gmail.com。
章節試閱
孩子心情不好,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舉動(大標)
來參加工作坊的家長們,通常都會對我提出的第一個主題感到不耐煩:幫助孩子處理不舒服的情緒。他們通常更希望直接跳到第二個主題:怎麼讓孩子聽命行事!其實,我們並不是真的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只是在家長筋疲力盡的當下,實在不會覺得孩子的情緒是需要優先處理的事。說白了,要是孩子們乖乖按照我們說的去做,事情順利完成,不就大家都開心了嗎!
問題是,想讓孩子乖乖配合,這條路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你當然可以試試看,但結果很可能是深深陷入親子衝突的泥沼。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一定出現過某些難堪的場面,讓你慶幸自己好險不是在錄電視真人秀吧?例如當你對著孩子吼到喉嚨痛的時候;或是你已經對孩子說過一百遍不准把妹妹推到瓦斯爐附近,或是不准去拉家裡那隻養了多年的老狗的耳朵──「牠會咬你喔!到時候是你活該!」──但孩子老是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的時候。
我想,這些場景想必是發生在你累壞了、壓力很大,或正為了其他事情心煩意亂的時候。要是這些事情發生在你心情比較愉快的時候,你就能耐著性子展現出父愛/母愛的光輝了吧?或許你會順手把妹妹或那隻可憐的狗抱起來,很快地親她一下、撓撓狗狗的下巴,然後笑著把那明知故犯的小搗蛋鬼移動到別處。
說了這麼多,我究竟想表達什麼呢?我想說的是,當我們心情不好,就沒辦法做出正確的舉動。同樣地,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也不可能做出正確的舉動。如果我們不先照顧好孩子的情緒,他們當然就更不可能好好配合,最後我們別無他法,只能搬出父母的架子,或用更強悍的手段來處理。身為家長的我們,多半都希望自己只在千鈞一髮的緊急情況下才動用蠻力(例如將孩子從危險的馬路上拉回來時),既然如此,孩子的情緒問題就更不容忽視。那麼,現在我們就來看看,該怎麼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吧!
當孩子表現出正面情緒時,通常家長都能欣然接受,不會遇到什麼問題。畢竟,這很簡單啊!「哇,小吉是你全世界最好的朋友啊?你好喜歡吃爸爸做的鬆餅呀?你好想趕快見到小嬰兒嗎?好棒喔!很高興聽到你這麼說。」
當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才是家長走錯的第一步。
「什麼?你討厭小吉?他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
「你想打他一拳?你最好敢給我試試看!」
「你說鬆餅吃膩了?怎麼會?你不是最喜歡吃鬆餅的嗎?」
「你要我把小嬰兒還回去?怎麼可以這樣說話!不准再讓我聽到第二遍!」
我們不想接受負面情緒的原因是……呃……因為它們太負面了。我們不想讓這些負面的念頭繼續滋長下去。我們希望能讓這些想法被改正、縮小,最好全部通通消失。我們的直覺反應是必須盡快、儘可能把這些情緒推得越遠越好。但事實上,反而是這樣的直覺反應讓我們誤入歧途。
我的母親經常告訴我:「要是你不確定該怎樣做才對,就設身處地想一想。」那麼,我們就來試試看吧!假設你現在正處於下面這個情境中,請想想看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假設有一天,你一早起床就覺得全身不舒服。你昨天晚上根本沒睡飽,即將發作的頭痛已經在蠢蠢欲動。在去幼稚園上班的路上,你半路停下來想買杯咖啡,剛好在那兒遇到你的同事。你對她說:「唉!我今天真不想上班,想到孩子們大吼大叫、吵吵鬧鬧的樣子,就覺得好累。我只想回家吞個止痛藥,睡上一整天!」要是你的朋友這樣回應你,你會有什麼感覺?
或是……給你建議?
「聽我說,你要振作點。你也知道你不能失去這份工作啊!所以現在你應該丟掉這杯咖啡,換一杯能安撫神經的花草茶,而且最好趕在開始上課之前,先在車子裡冥想一下。」
或者……用溫柔的方式跟你說人生的大道理?
「哎呀,世上沒有完美的工作,這就是人生啊!所以抱怨是沒有用的,老是這麼負面思考,對你一點幫助也沒有。」
當我們的負面情緒被其他人否定時,心中可能會出現強烈的敵意。最後那位家長把這樣的情緒傳達得淋漓盡致。當別人這樣對待我們,我們的情緒很可能從原本的一點不開心,迅速轉變成巨大的憤怒。孩子們也是一樣。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別人到底該說什麼才能對我們產生幫助呢?我想,只要有人能承認並接受你的情緒,那天早上你的悲慘程度大概就會好多了。
「天哪……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還要上班真是太慘了,尤其我們從事的工作又必須得跟小朋友互動。現在我們最需要的,就是一場來得正好的暴風雪,不然來個小小的龍捲風也好,只要今天能停班停課就好。」
一旦自己的情緒被認可,人們就會覺得鬆了一口氣:「她真的懂我。我覺得好多了。或許沒有這麼慘。或許我能撐過去。」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我們是否曾經試著糾正他們、責備他們、審問他們、對他們說教?家長們想都不用想,就向我舉出一堆例子。以下是最常見的幾種:
否定孩子的情緒:
「你才不是真的不喜歡上學呢,等你到了學校就會很開心了。你明明很喜歡玩學校的積木啊。」
有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曾經點頭回應說:「對,你說的對,你正好提醒了我,我真的很喜歡上學!」
講人生大道理:
「聽好了,小朋友,人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你不能一直覺得『別人的比較多、別人的比較好』。」
你覺得你的孩子會這樣回答你嗎?「天哪,剛才我真的超沮喪,聽到你說人生不公平之後,我突然就好了耶!謝啦,爸比!」
提出問題:
「你為什麼又亂扔沙子了呢?我剛才不是跟你說了不可以嗎?」
有哪一個孩子會說:「對耶,我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想大概沒有一個合理的原因吧!謝謝你指出來,我以後不會再這樣了。」
好啦好啦。我知道你們一定會這麼說。
「可是對朋友比較容易有同理心嘛!朋友都是大人了,大人比較懂事啊!小孩才不是那樣,他們通常沒有道理可言。而且我的朋友也不會害我晚上沒辦法睡覺……呃,至少大部分的朋友不會啦!我不用催我的朋友去上學、叫他們趕快刷牙,或是阻止他們亂打兄弟姊妹。要我把小孩想像成大人並不能解決問題。要是有哪個已經成年的朋友,還做出像我孩子一樣的舉動,我大概也不太可能跟他來往了。」
好,我懂你的意思。我們不能用對待大人的方式來對待小孩。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孩子願意跟我們配合,而不是心中充滿敵意,我們就還是需要把大人心情不好時適用的那套原則(承認他的感受)想辦法派上用場。現在,讓我們打開工具箱,看看我們能怎麼把平常慣用的方式,調整成可以用在小朋友身上的技巧。
工具一:透過語言承認孩子的感受
下一次,當你的孩子說出某些負面或激動的話時,請採取以下步驟:
1. 咬緊牙關,千萬忍住不要馬上否定他!
2. 想像一下,他現在是什麼感受?
3. 用一句話說出他的情緒。
要是你夠幸運的話,就會發現孩子的壞情緒幾乎馬上消失大半。壞情緒必須被釋放,好的情緒才能進駐孩子心中。如果你想方設法要把那些壞情緒壓回他心底,這些負面情緒只會不斷浸漬,變得更濃、更強烈。
舉例來說:當孩子告訴你:「我恨死小吉了,我以後不要再跟他玩了。」
與其說:「你當然還會再跟他玩,因為小吉是你最好的朋友啊!而且喔,我們不可以說『恨』這個字。」
不如說:「哇,聽起來你現在真的對小吉很生氣!」或是「小吉真的做了讓你好生氣的事情喔!」
當你這麼說的時候,其實你也正在把重要的情緒字彙教給孩子。等到他們有需要的時候,這些字彙就能派上用場。當他們哭著大喊:「我覺得好挫折!」,而不是亂咬、亂踢、亂打的時候,相信你會因此感到激動不已!
令人失望的海綿玩偶
山姆三歲的時候,會玩一種海綿蛋玩具。只要把蛋丟進溫暖的水裡,就會膨脹成各種迷你的海綿動物。那時他堅持每天只要玩一個,因為這樣才能玩比較久。他一天到晚問我:「現在已經是明天了嗎?」儘管都問到快把我搞瘋了,他還是堅持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沒想到,第三天的海綿蛋竟然孵出兩隻鼻子連在一起的小馬。
山姆:這是什麼?
我:(千萬得好好說才行)哇,寶貝你看,這是一個馬媽媽跟一個馬寶寶。
山姆:才不是!我根本看不到它們的臉!
我:可以呀,你看,它們在親親!
山姆:我不喜歡它們。
我:(快要無計可施)我可以用筆幫它們畫鼻子喔!
山姆:就算這樣我也不喜歡!
我:(還在傻傻堅持)我可以用剪刀把它們分開,這樣你就可以看到它們的臉了喔!
山姆:就算這樣我也絕對、絕對不會喜歡它們!它們壞壞!
我:(這時才終於開竅)噢,我知道了,你不喜歡它們的臉擠在一起是不是?
山姆:對。我要去跟小企鵝玩了。
我為什麼寧可說這麼久,也不去接納他的感受呢?因為我太想要扭轉情勢,我希望解決問題,我想保護我的孩子,讓他不要感到難過或失望。好啦,坦白說,我是想保護我自己,以免我需要承受孩子悲傷的情緒。誰喜歡看到自己的孩子哭哭啼啼呢?但是,他也同樣迫切地需要把心中失望的感受傳達出去,這樣他才能轉換成更快樂的情緒。
工具二:透過文字承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感覺或期望被白紙黑字地寫下來,那種感受有可能是非常強大的,甚至對還不識字的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當你出門購物時,我會建議你帶上紙和筆,這樣你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寫下孩子的「願望清單」。你會發現這招非常好用,尤其當你為了幫別人的孩子準備生日禮物,不得不踏上走進玩具店這條不歸路的時候。眼前有鋪天蓋地的誘惑讓你的孩子目不暇給,而且他可是一點預算概念也沒有。與其跟孩子解釋,因為你上個月才買過生日禮物給她,所以她現在不應該再吵著想要新玩具,她這樣看起來就像是被寵壞的臭小孩一樣……(這樣的長篇大論到底哪一次起過作用?),你還不如就把她想要的東西,寫在她的願望清單裡。對孩子來說,有一個實際存在的清單,上面寫著她想要的東西,這樣就很令人滿足了。而且你還可以把這張清單貼在家裡,當你需要幫孩子買生日禮物、節日禮物時,隨時可以用來參考。
「但是這麼做的話,會不會讓孩子覺得,他所有的願望都一定要被實現?」總是單刀直入的唐尼這麼問。
「正好相反,」我說:「回想一下,曾經有多少次,我們為了不在公共場合丟人現眼,只好掏出錢來,買下那些根本不需要買的東西?把孩子的願望寫下來,就是另一個讓你避免公開出糗的方式,而且還不會把孩子寵壞。你可以把它想成是另一個一邊接納孩子情緒,一邊限制他們行動的機會。」
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他們才更容易接受「想要的不見得永遠能得到」的現實。那麼,當我們需要幫家裡的某個孩子添購某樣東西,而另一個孩子並不需要這樣東西的時候呢?我們是否會為了公平起見,忍痛多買一份?還是閉著眼睛熬過另個孩子受傷難過、哭哭啼啼的樣子?只要使用這個技巧,你就可以發自內心真誠地同理孩子的感受:
「雖然你知道你還不需要買新的睡衣,可是看到哥哥有新的睡衣,你也很想要吧!那我們現在先把你想要的花色寫下來,這樣以後輪到你需要買睡衣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要買什麼樣的了。」
我們在工作坊中討論過承認孩子的感受之後,小組裡總是最躍躍欲試的家長麥可,在下一次見面時就回報了成果。
◆食物之爭──餐桌上的大戰
當食物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線,就表示我們每天都得和孩子爭吵……而且一天還可能不只一次。工作坊的家長們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列出一連串與食物有關的親子爆發點:
一級戰區
當我們要孩子多吃點蔬菜,而不是只吃義大利麵和甜點的時候。
當我們要孩子有什麼就吃什麼,而不是抱怨連連的時候。(「唉哦~好噁心!」)
當我們要孩子嘗試陌生的食物時。(他們到底為什麼這麼疑神疑鬼?難道孩子覺得爸媽會在食物裡下毒嗎?)
當我們要孩子吃到足夠的份量時。(他們如果只想靠空氣和洋芋片過活,請問這樣要怎麼長高!)
唐尼率先開始發言:「我們家每天晚上都在上演殺價大會或是賄賂大會的戲碼。我會說:『欸欸,你要是不多吃三口花椰菜,等下就不能吃冰淇淋喔。』湯瑪斯會說:『一口。』然後我會說:『好啦,不然兩口?』這實在荒唐至極。」
瑪莉亞也同意地猛點頭。「小班最近只吃白色的食物,他只願意吃義大利麵、麵包還有香草冰淇淋。在我小時候,媽媽給什麼我們就吃什麼。」
我提出疑問:那些我們認為值得懷念的舊時光,是不是真的像我們記得的那麼美好?我還記得,母親曾經和我說過幼時吃飯的恐怖經歷。她依稀還記得,小時候她的母親會不斷把食物塞進她嘴裡,一口接著一口,然後再拍拍她的臉頰,逼她吞下去。我的父親在餐桌上也有一場硬仗要打。他的母親規定孩子必須「負責把自己的食物吃光」。因此,他清楚地記得,早上吃不完的那碗麥片糊,中午會再次出現在餐桌上,再吃不完,晚上還得繼續。他曾經堅持絕食,直到因為過於飢餓而昏了過去。
「噢,真是不幸,」唐尼打斷了我:「但是,不然我們要怎麼辦呢?讓他們為所欲為嗎?早餐就吃糖果,中午吃義大利麵,晚餐吃洋芋片配汽水?我覺得就這件事情來說,確保孩子擁有足夠的營養,比當他們最要好的哥兒們或姐妹來得重要多了。」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看,」我提出建議:「我們知道有很多孩子天生就容易對陌生的味道與食物口感疑神疑鬼,例如味道強烈或有苦味的食物,或者甚至不喜歡盤子裡的食物碰在一起。事實上,已經有科學研究能說明孩子對食物的挑剔究竟是怎麼回事。當孩子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他們不管三七二十一,什麼東西都能往嘴巴裡放。但到了兩歲左右,他們開始會對陌生的味道感到警覺。這種警覺性是一種保護機制,避免已能自由移動的幼兒吃下有毒的物品。事實上,我們其實是人類中對食物最為挑剔的一支,因為從古到今,只有在幼兒時期對食物最挑剔的人們,才能成功存活,進而長大成人、繁衍後代。所以,對食物的挑剔根本存在於我們的DNA當中!」
我的科學講座還沒完。我跟小組成員說起一則針對年紀相當小的孩子所做的研究,研究者為這群孩子提供了各種健康食品,並允許孩子自己決定自己要吃什麼。結果發現,孩子們自己選擇的食物,確實是營養均衡的。如果單看其中一餐,或許不是那麼均衡,但如果綜觀檢視一整天或一整個星期的飲食內容,就會發現他們選擇的食物確實是營養均衡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出現維生素或蛋白質缺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都在健康的狀態下適當增加了體重。
在我看來,我們似乎有兩個重要的目標要達成。第一個是為孩子提供健康的飲食。不過光
是這麼做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培養出健康的飲食態度,讓他們能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餓了才進食,飽了就停嘴;對於陌生的食物抱持開放的心胸;享受能為他們帶來營養的健康食物。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樣才辦得到?
有件事情我倒是很肯定,就是,我們不會因為用冰淇淋誘惑小孩多吃幾口花椰菜,就達到這個終極目的。這只會讓他們覺得,只要把這些『難吃的東西』吞下去,就可以吃到『好吃的東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這樣理解:『我真的很愛吃的東西對我的健康無益,而我真的很討厭吃的東西對我的健康有益。』當你總是被迫吃下某些東西,要喜歡上它們簡直難上加難。」
我請小組成員想像下列情境,假設他們受邀到某人家裡吃飯,主人端上餐盤,裡面放了一坨馬鈴薯泥、一大堆波菜、四分之一隻雞……
「噢,我不吃雞,我吃素。」莎拉說。
我繼續角色扮演著,說:「很抱歉,妳吃什麼由我決定,妳的責任就是要把盤子裡的東西清光光,否則等下的甜點櫻桃派妳就吃不到了。」
「我再也不會去那個人家裡吃飯了!」莎拉說。
於是,接下來我提出一個最重要的建議:給孩子一個空的餐盤!
假設孩子是在別人家作客的成年人。他沒辦法決定別人提供的是什麼樣的晚餐,但至少他能決定要把哪些東西放進自己的餐盤裡。請讓他自己舀出通心粉,自己決定要不要加醬料,自己在上面灑起司粉,自己抓一些爽脆的胡蘿蔔或四季豆作搭配。如果孩子年紀還太小,沒辦法自己舀菜,那麼至少他可以開口請你幫他拿菜,並且告訴你他要多少。這可是讓孩子學習自主的大好機會。
唐尼用懷疑的眼神看著我:「那樣我得多洗好多碗盤啊!每一樣菜都得分別放在不同的容器裡。」
「噢,我的天,那可不行!」我附和著:「我都是直接端著鍋子上菜。只有有客人來的時候,才會另外盛到盤子裡啦!」
「那如果他只想吃甜點怎麼辦?」唐尼問。
此時,安娜舉手發言。「我不知道大家對我要提的這個意見怎麼想,不過對我來說,去掉甜點是最有效的一個辦法。要是不這麼做的話,安頓會把一門心思都放在甜點上,我根本沒辦法讓他好好吃完健康的一餐。我們家也有餅乾,但是在晚餐過後是不會拿出來的,餅乾在我們家是只有下午能吃的零嘴。而且我很注意用詞,我把甜食都叫做點心,而不是垃圾食物,因為我不想讓他覺得,他覺得好吃的東西是垃圾或廢物。安頓知道他在點心時間可以吃兩片餅乾,如果他吃完還是覺得餓,他就只能選『可以長高的食物』來吃,例如堅果或水果。」
這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把甜點或其他獎勵當作籌碼和孩子討價還價,並不會讓他們更喜歡吃健康食品。曾經有一項研究探討過獎勵對飲食態度的影響3,研究者將幼稚園孩子分為兩組,讓他們分別擁有嘗試一種陌生食品的機會──克菲爾(kefir),一種很像優酪乳的飲料。研究者為第一組孩子提供獎勵,只要他們願意嘗試,就能獲得獎勵。大部分的孩子都興致勃勃地同意了。而第二組孩子則少了利誘的環節,研究者只單純詢問孩子願不願意嘗試這個陌生有趣的中東飲料。兩組孩子多半都嘗試了。過了幾個禮拜,研究者又再一次來訪。他們同樣又帶了克菲爾過來。第一組孩子問:「我們如果喝的話,這次你會給我們什麼呢?」研究者的回答是「什麼也沒有」。來自第一組的孩子,沒有一個人願意無償地喝下這杯飲料。而第二組孩子則興致勃勃:「噢!克菲爾!當然好啊,它很好喝!」
麥可抬著眉毛問:「妳難道不覺得我們應該要求孩子至少要試一試新的東西嗎?如果連試都不試,怎麼會知道自己喜不喜歡?」
「如果想要孩子對健康的食物更感興趣,我用的一個辦法是,讓他們幫忙一起準備,」莎拉說:「當他們幫忙撕開沙拉用的生菜葉片、把米和水從量杯倒進鍋子裡、攪一攪鍋子裡的豆子、或是撒上香料,通常他們會對這些食物更有興趣。」
或者,如果跟孩子一起去買呢?」瑪麗亞補充:「我如果帶著小班去雜貨店,就會請他幫忙挑選我們做水果沙拉要用的桃子和李子。他可是非常樂意把『他選的水果』吞下肚。」
「也就是說,讓孩子參與餐食的計畫和準備過程,能讓他們對食物的興趣產生很大的變化。」我說。
「我還想到一件事,這也可能會有所幫助。之前,我故意誇張地跟孩子解釋說,人喜歡的口味是會改變的。我和我先生都跟孩子說過,小時候我們覺得很噁心的某些東西,例如軟糊糊的蘑菇和酪梨,現在都愛得要命。後來,有一天晚上我發現山姆嘴裡正嚼著一塊煮好的櫛瓜,臉上露出很不開心的表情。『山姆!』我說:『我以為你不喜歡吃櫛瓜?我特地切得很大塊,這樣你才能把它們挑掉呀。』山姆說:『我只是要看看我的口味有沒有改變。』
『有變嗎?』我問他。
『還沒有。』」
雖然山姆還是不喜歡吃櫛瓜,但至少他願意試一試。
「那如果他試了某樣東西,然後說覺得很噁心呢?」唐尼問。
「我會說:『嘿!你這樣對正在吃的人很沒禮貌!』」
「更不用說是做出這頓飯的人了!」唐尼由衷地說。
「就是啊!」我表示同意:「但是我發現,如果我們不強逼孩子吃下某些食物,他們就比較不會去污辱我們做出來的食物。尊重是互相的。」
唐尼皺著眉說:「看來妳的意思是說,家長最好能成為一個為孩子量身訂做的快餐廚子。如果我要尊重每個孩子的飲食喜好,那麼等於我一頓飯要做出五個餐啊!這根本不可能!要是以前,不管你在餐桌上放了什麼菜,其他人吃就對了。」
「我的想法和妳一樣啊,唐尼,」我說:「一個晚上做一餐就是我的極限了!為了幫每個人做出不一樣的餐食而把自己逼瘋,這可不是好主意啊!要是我一定會滿腔怨恨。
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把某些食物分開來放,這樣孩子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一餐裡面要包含哪些菜餚。況且,要是孩子真的被鍋子裡的東西嚇壞了,他還可以用其他簡單的食物取代晚餐──例如,一個花生果醬三明治加上一根胡蘿蔔。」
我想了想我家的狀況。我弟弟是典型的挑食小孩。任何東西只要沒有加醬料,他就不肯吃。他盤子裡的食物不能彼此碰到一起,而且任何凝膠狀的食物,例如番茄,都會讓他覺得很噁心。但是,我的母親從來就沒把他的挑食當成什麼了不起的大事。由於他和父親從小都被家長逼著清盤,因此,他們決定絕對不對自己的孩子做出同樣的事。我還記得,很多時候,當我們在吃媽媽準備的晚餐時,我的弟弟會自己在一旁吃起司三明治,配一點胡蘿蔔或彩椒。結果,這個挑食的弟弟長大以後竟成為家族裡的美食家。
我們的討論已接近尾聲,我請小組成員回家後對孩子實驗看看。下面就是他們回饋分享的故事。
【故事分享】麥可的故事:一掃而空
我們並不真的覺得讓傑米自己拿菜能達到什麼效果,沒想到,他超級喜歡這個主意!在決定要把什麼菜放進自己餐盤的過程中,他選得興致勃勃、不亦樂乎。他會一直喃喃說著類似這樣的話:「嗯……如果把四季豆插在馬鈴薯裡面,搞不好會更好吃。」「嗯……那我再多拿點雞肉好了,我的胃好像還有一點空間。」
有一次,他把大半盆的馬鈴薯泥都舀到自己的盤子裡,於是我們需要提醒他觀察食物的份量,因為爸爸、媽媽和妹妹也都要吃啊!他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後來,他開始會問我們還有沒有想要再吃某某食物。要是以前,我們很可能吃整頓飯都在跟他討價還價──如果你等下想吃冰淇淋,現在就要再吃兩口花椰菜。他會反過來提議說:「不然一口?」最後我們會放棄堅持,因為我們不想見到他無法吃到甜點時大哭的樣子。
還有一個最驚人的改變,就是當他吃完飯以後,他竟然沒有向我們要甜點吃。因為他吃得很飽!最後他還會向大家鄭重宣布:「這是我吃過最棒的一餐!」
事實上,那不過是一頓普通的飯菜,我們早就吃過無數次了。
孩子心情不好,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舉動(大標)
來參加工作坊的家長們,通常都會對我提出的第一個主題感到不耐煩:幫助孩子處理不舒服的情緒。他們通常更希望直接跳到第二個主題:怎麼讓孩子聽命行事!其實,我們並不是真的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只是在家長筋疲力盡的當下,實在不會覺得孩子的情緒是需要優先處理的事。說白了,要是孩子們乖乖按照我們說的去做,事情順利完成,不就大家都開心了嗎!
問題是,想讓孩子乖乖配合,這條路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你當然可以試試看,但結果很可能是深深陷入親子衝突的泥沼。
回想一下,你的生活中一...
作者序
◆輕鬆面對小小孩的各種挑戰
我要向您告解。我的母親是一個親子教養專家,寫過無數本盤據銷售排行榜的親職書籍。我和兩個兄弟從小就生長在一個爸媽會透過言語去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情緒的家庭。就連我們最嚴重的一次衝突,也是用討論解決方案的方式來處理,而沒有受到爸媽的懲罰。
所以,為人家長對我來說應該是輕而易舉吧?我沒有任何藉口啊!而且,我也不覺得我需要任何理由開脫。因為我不只有一對近乎理想的父母,我自己也累積了許多經驗。我曾經廣泛閱讀、研究兒童發展與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文獻,在就學期間取得了特殊教育的學位。之後,我進入紐約教育體系,在西哈林區當了十年的老師,不僅指導過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也包括能說雙語的孩子。那麼當我自己生了孩子,想必是得心應手吧!
我還記得在我生出第一個孩子後,我曾經帶著還是嬰兒的他去逛超市。我溫柔地對著他又說又唱,一下子介紹蘋果,一下子介紹香蕉。另一個在超市採買的顧客靠了過來,由衷地給了句建議:「好好珍惜現在吧!在他還沒有開口說話之前。」天哪,這女人真沒禮貌!我可是等不及要聽我的小寶貝開口對我訴說他美妙的想法呢!
時間來到幾年後,場景換到雜貨店。這時的我,身邊已經有了三個小小孩,這天他們尤其特別地乖。兩個小的坐在購物車裡,老大則在幫忙我從架上取下要買的東西。一個老爺爺經過我們身邊,他停下腳步,看著這些可愛的孩子,說:「你們真乖!我猜媽媽從來不罵你們吧?」
重點來了。我家老大睜大眼睛看著他,說:「才不是呢!她一天到晚對我們大吼大叫……而且一點理由也沒有!」
等等,這是怎麼回事?這些近乎完美的乖孩子是哪裡來的?那個從來不會「沒有理由就大吼大叫」的完美母親又跑哪裡去了?而且他還說我「一天到晚」這麼做!
當了母親之後,我發現這種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照顧著孩子的生活,會讓一個人的腦袋沒法好好運作。雖然我曾經認為自己應該是育兒方面的天生好手,但是當我必須不斷處理孩子們接二連三的需求、連綿不絕的情緒,日復一日、夜復一夜……我發現沒有什麼事情是簡單的,也沒有什麼事情能夠做到完美。有些時候,甚至只要能安然度過,就是大功一件。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絕不認為自己在育兒方面有足夠的智慧可以和他人分享,我甚至一點也不覺得我有多麼勝任媽媽的角色。事實上,關於家人的豐功偉業,我覺得避而不談才是上上策。我一直很低調,沒有讓身邊其他媽媽知道,我的母親是個出名的親子作家。當我的孩子們大哭大鬧、低聲啜泣,或是打成一團的時候,我希望自己能專心處理當下的狀況,而不是需要擔心會不會有其他人看著我,心裡想著:「嗯……這個人的媽媽是親子教養專家?」
沒想到,有一個人一直在身邊看著我,然後也發現了這個事實。有一天,在我帶著孩子參加團體遊戲的時候,我的朋友凱西這麼對我說:「喬安娜,我發現一本妳一定會喜歡的書,這本書寫的完全就是妳的教養風格,我在讀的時候甚至會想起妳和孩子說話的樣子。這本書叫《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
我發現,繼續裝不知道已經不是辦法。於是我只好承認,那本書的作者就是我母親。凱西聽到後興奮極了,馬上對著其他的媽媽說:「嘿,大家聽我說!喬安娜的媽媽寫了一本超棒的書,而她竟然從來沒跟我們說過!」
就這樣,我的祕密身分被揭發了。沒過多久,凱西就告訴我她正在安排教會的演講活動,並且詢問我能不能去教會談談作為阿黛爾.法伯的女兒,我的成長經驗是怎麼樣的?隨著演講的日子一天天接近,我開始盼望教堂能出點什麼事。當然我不希望傷害到任何人,所以只要稍微淹點水,或是好巧不巧停了電,就再好不過。我到底該跟這些人說什麼呢?我覺得自己根本不足以被稱為是家長的典範,這件事我根本連想都不想去想!
但是人們還是希望我能站上講台說點什麼。我看了氣象預報,天氣似乎好到不行,那天不會有龍捲風,也不會有暴風雪。我簡直走投無路。最後,我突然想起,我確實有點什麼可以跟大家分享。當凱西提到我的「風格」時,她想必也發現了。我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我和我的孩子曾經發生過無數次衝突。但是我確實會用某些技巧來幫助我們一起度過這些衝突,而且這些技巧我天天都在用。
於是,我去了教堂,完成了演講。結束後,當地的教友們開始興致勃勃地想成立家長互助團體。於是,我開始帶領親子工作坊,然後又做了更多次的演講,最後甚至在全國各地,在家長、老師、社會工作者與醫療照護者面前做報告和展示。
現在你手上的這本書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能看到更多可以運用在幼兒身上的案例和對策,也就是那些恐怖的兩歲小孩、好戰的三歲小孩、粗暴的四歲小孩、魯莽的五歲小孩、自我中心的六歲小孩與偶爾稍微有點教養的七歲小孩。這本書讓我再一次回想成長過程中爸媽教會我的知識,我也在書中加入身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如何成為成功父母的個人見解。本書有部分是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手帕交茱莉.金一起完成的。在我覺得自己才不過剛剛理清一點思緒的時候,茱莉就鼓勵我帶頭主導這本書。於是後來,我們就在這本書中一起寫下自己親身經歷的觀察,以及所有信任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跟我們分享的故事。
我們將這本書分成兩部分。第一部要介紹的是家長的基本配備,在你的小小孩失控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基本工具相當好用。第二部則以我們觀察到小小孩家長最常遭遇的挑戰為主題(包括讓他們吃飯、穿衣服、出門、不要亂打人、趕快去睡覺!……等等),在這些章節中,你會看到我們工作坊的家長們是如何發揮自己的創意,用超乎尋常的方式來使用各種溝通工具。我們希望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充滿新點子的深井,當你感覺自己才思枯竭、黔驢技窮時,只要向下一探,就能撈起滿滿一桶清新沁涼、振奮人心的新點子!
◆輕鬆面對小小孩的各種挑戰
我要向您告解。我的母親是一個親子教養專家,寫過無數本盤據銷售排行榜的親職書籍。我和兩個兄弟從小就生長在一個爸媽會透過言語去尊重孩子的想法與情緒的家庭。就連我們最嚴重的一次衝突,也是用討論解決方案的方式來處理,而沒有受到爸媽的懲罰。
所以,為人家長對我來說應該是輕而易舉吧?我沒有任何藉口啊!而且,我也不覺得我需要任何理由開脫。因為我不只有一對近乎理想的父母,我自己也累積了許多經驗。我曾經廣泛閱讀、研究兒童發展與心理學的相關書籍文獻,在就學期間取得了特殊教育的學位。之後,...
目錄
序言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寫在前頭
【第一部:基本工具】
第一章 處理情緒的工具……情緒到底有什麼重要的?
──孩子心情不好,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舉動
工具一:透過語言承認孩子的感受
工具二:透過文字承認孩子的感受
工具三:透過藝術創作承認孩子的感受
工具四:現實中辦不到的,用想像來補償
工具五:用不發一語的聆聽,來承認孩子的感受
第二章 讓孩子乖乖配合的工具……讓孩子完成該做的事
──不管真有情緒還是裝模作樣,該刷牙就是要刷牙
工具一:要好玩
工具二:提供選擇
工具三:讓孩子主導
工具四:提供資訊
工具五:用一個字(或手勢)表達
工具六:說出你看到的
工具七:描述你的感受
工具八:寫張小紙條
工具九:在不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第三章 解決衝突的工具……避免發生家庭大戰
──用更和平、更有效的解決方式取代懲罰
工具一:表達你的感受……用非常強烈的方式!
工具二:讓孩子知道如何彌補過錯
工具三:提供選擇
工具四:在不人身攻擊的前提下採取行動
工具五:討論解決方案
第四章 表達讚美和鼓勵的工具……別以為一招就能走天下
──正確的讚美是成長的助力,而非阻力
工具一:描述你看到的
工具二:描述對其他人的影響
工具三:描述孩子付出的努力
工具四:描述目前的進展
第五章 適用特殊需求孩子的工具……你說的這些能用在我的孩子身上嗎?
──與眾不同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
工具一:加入孩子的世界
工具二:花點時間想像孩子正經歷著什麼
工具三:幫孩子說出想說的話
工具四:調整你的期待──控制環境,而不是控制孩子
工具五:用其他方式取代語言──寫紙條、做手勢、畫圖、唱歌
工具六: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
工具七:要好玩!
第五又四分之一章 孩子的基本需求……這些時候,說再多都沒有用
──讓以上工具都無法奏效時,讓孩子好好睡一覺吧!
【第二部:實戰工具】
1 食物之爭──餐桌上的大戰
2 瘋狂的早晨──克服重達千斤的家庭引力
3 手足爭寵──把小嬰兒還回去!
4 和孩子一起上街購物──超市破壞王
5 謊言──兒童對真相的創意詮釋
6 家長也有情緒
7 愛告狀──打小報告、當告密者
8 收拾──當要求整潔卻越用越糟
9 醫生的命令──吃藥、打針、抽血和其他嚇死人的事
10 害羞的孩子──別人太熱情反而讓我害怕
11 睡覺──求之不得的終極目標
12愛亂跑的孩子──當孩子總在公共場所失控暴走
13打、捏、戳、揍、推──不是我弄的!
14 爸媽真的生氣了
15 問題糾錯──當以上工具不奏效的時候
就這麼結束了?
致謝
序言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寫在前頭
【第一部:基本工具】
第一章 處理情緒的工具……情緒到底有什麼重要的?
──孩子心情不好,就不可能做出正確的舉動
工具一:透過語言承認孩子的感受
工具二:透過文字承認孩子的感受
工具三:透過藝術創作承認孩子的感受
工具四:現實中辦不到的,用想像來補償
工具五:用不發一語的聆聽,來承認孩子的感受
第二章 讓孩子乖乖配合的工具……讓孩子完成該做的事
──不管真有情緒還是裝模作樣,該刷牙就是要刷牙
工具一:要好玩
工具二:提供選擇
工具三:讓孩子主導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