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跨領域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歷史這個科目很多人評價是二極:喜歡的人很喜歡,討厭的人很討厭。為什麼會如此呢?我想是小時候教育讓歷史變成人名及事件的背誦,而失去了歷史裡的血與肉,本書詡詡如生的還原了歷史人物的生活細節,穿越時空的閱讀快感,讓人欲罷不能!--人氣youtuber生活觀察家/好倫
我會注意到「知史」團隊的粉專,來自於臉書同溫層的瘋轉。雖然近來不少團隊和寫手投入古典文史普及寫作,但「知史」風格秉持一貫的精確而收斂,不至於拽文炫學,只是沿波溯源將古代冷知識進行爬梳,但其中飽滿礦脈仍令人不忍釋卷。事實上正是這些日用而不知的古代詞彙脈絡,構成了我們今日的語言、邏輯與世界的模樣。——《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中興中文系副教授/祁立峰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輕易就在網路上搜尋到許多資料,不必「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但網路上卻有一堆傳言、謠言甚至捏造不實的說法,如果誤信,不但無法解答疑惑,反會增加困擾。我讀「Lavie啃知識」書系的文史書籍,發現他既實用有趣,更旁徵博引舉證詳實,對推廣文史普及閱讀,非常有益,樂於推薦。 --歷史專欄作家/余遠炫
講到「歷史」,難道非得是老師寫在黑板上,逼你拼命背誦,卻又跟你的人生無關的文字符碼嗎?
請斷開那些痛苦的回憶,讓《知史的古代小劇場:了解古代雜學與歷史八卦,原來當古人是這麼回事》這本書,將歷史的醍醐味重新安裝到你的腦中。你將會發現,原來我們一切的所見所聞、所言所行,都是歷史,歷史無處不在。 --《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的三國史》作者/普通人
本書既精巧,又富有趣味,為讀者提供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一些面貌與線索;更為理想的是,能拋磚引玉,希望讀者進一步閱讀,親自走入、發現、感受,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世界。--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博士/劉繼堯
古有大文豪蘇軾情懷抒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而今則有說書人邀您入座,瓜子一盤,茶一盞,道盡古今春秋。
許多人聽到歷史,就想到學生時代背誦的許多朝代、人名,還有當年一看見歷史書就昏昏欲睡的時光。但其實學歷史不用這麼痛苦,因為歷史源自於古人的生活點滴,聊將相王侯的八卦、找諸子百家的碴,從探知古人的八卦也可以學歷史。
你以為只有現代人喜歡講八卦嗎?其實古人留下來的各種八卦就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從戲曲、電影、連續劇、小說到各種典故、成語,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故事。不知不覺中歷史早已融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只需要稍加喚起記憶,你會發現,其實歷史比你想像地更熟悉,甚至讓你欲罷不能!
【瘋傳千年的皇帝八卦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
乾隆皇帝下江南只是在吃喝玩樂嗎?冤枉呀!其實乾隆是出門洽公。
大家都想做皇帝,坐擁三千妃子、每餐山珍海味,前呼後擁好不快活,卻沒想到一日三餐就快令皇帝破產了。什麼?你還跟我說滿漢全席不是皇帝吃的!到底皇帝在過些什麼生活?
【穿越到古代當美女可不容易】
古代對於髮妝服飾非常講究,如果不小心穿越變成女人的話,你就要多花點心思了解一下當時的流行時尚了!沒有因應場合而配搭合適的裙、衫、帔、髮型、妝容,那可是會被古人笑話!
【國文不及格?現在你可以來考考國文老師】
「時運不濟,命運多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其實是一句用錯的典故,沒想到唐代詩人王勃的代表作《滕王閣序》竟然一錯就是千年。
公子在古代也可以指女性?「雕蟲小技」其實是很艱澀難懂的古文?這些恐怕國文老師沒有過告訴你。
【不服來戰,將軍來單挑吧!】
章回小說中,武將對決總是一來一往相殺得好不痛快,但打仗怎麼可能看兩位將軍打完架就決定勝敗了呢?
在作戰時面對鋪天蓋地射來的箭雨,能不能像傳說中的舞刀擋開呢?
來看看真實的古代戰場到底是怎麼樣。
本書集結了你熟悉但又不清楚歷史故事,最趣味也富含反思意義的歷史知識。不僅看古裝劇能長知識,平常說話用語中也包藏了很多學問,不管是在這些通俗或者經典的故事之下,都蘊含著中華文化最深層的文化價值觀!
看劇可以長知識,聊天也能談學問。
年度一定要收藏的話題之書,讓你看劇聊天也能說出所以然,絕對生動趣味的歷史小品集!
作者簡介:
知史
知史,顧名思義是知道歷史。在2015年8月我們幾位來自香港的年輕人創辦了「知史」專頁,作為我們分享歷史的平台。雖然我們求學時各有主修,但我們都對歷史有著共同的感受。歷史不應該是冷冰冰的,不應該只關乎於治亂興衰,王侯將相。歷史是我們先祖的生活與文化沉澱,更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所以我們決心拋開教科書的角度,和大家說一說古人們的故事,談一談有溫度的歷史。在兩年間,已有18萬人與「知史」同行。因為歷史,本來就在你我身邊。
章節試閱
什麼,滿漢全席不是給皇帝吃的?
滿漢全席一直被視為清代宮廷盛宴之最,一桌宴席匯集天下珍饈。但是你以為滿漢全席就是給皇帝吃的嗎?其實裡面還有另有文章。
滿漢全席可謂家喻戶曉,上世紀七〇年代香港國賓酒樓受日本電視台委託,以當時十萬港元的天價,製作一圍共一百〇八道菜的滿漢全席,是當代極少數重現滿漢全席的嘗試。菜式極為豐盛,前後吃了兩天兩夜。不過即便如此也只能作出當年滿漢全席的一部分,真正的滿漢全席極為奢華
現在一般認為,滿漢全席起源於康熙年間一次盛大的宴會——千叟宴。在此之前宮廷食物分為滿席、漢席,分別指滿族菜以及漢族菜,卻甚少會將兩者合併。不過康熙皇帝為了促進滿漢融合,在他六十六歲那年大擺宴席,宴請漢、滿兩族的六十歲以上老人,設三天六宴。這次宴席將滿、漢兩派的菜式同桌呈現。不但有滿族的燒、煮類菜式,同時也加入了山東菜、江浙菜,故此「千叟宴」一直被認為是滿漢全席的始祖。
不過如此盛大的宴席,到底吃了些什麼呢?其實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當中那麼奢華,根據《康熙朝實錄》當中的記載千叟宴當中的菜品主要分為小食、麵食、前菜、御菜、湯菜、燒烤、火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御菜類,試列舉部分御菜:
沙舟踏翠、琵琶大蝦、龍鳳柔情、香油膳糊、肉丁黃瓜醬、龍舟钁魚、滑溜貝球、醬燜鵪鶉、蠔油牛柳、川汁鴨掌…。
其實可見當中的菜餚都不是一些山珍海味,反倒是一些常見的材料如雞、鴨、魚等等。所以雖然千叟宴將滿、漢兩族的菜式同時呈現,但這和我們想像中的滿漢全席實在是差太遠了。
那是誰推動了滿漢全席的發展呢?講來可笑,大家都認為十分奢華的滿漢全席,真的不是皇帝所推動的,反倒是官員們為了互相巴結而研究出來的宴席。乾隆一生多次南巡,每次都會帶上不少的官員隨行。皇帝的膳食自然每天有御廚負責,那麼隨行高級官員的膳食怎麼辦呢?當時不少的地方官員為了討好上層官員,於是挖空心思烹製奢華盛宴。清人李斗所撰寫的《揚州畫舫錄》就記錄了當時乾隆帝南巡揚州時,曾停留天寧寺時,地方官為皇帝隨行官員準備的招待宴食:
第一分頭號五簋碗十件: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鮮蟶蘿蔔絲羹、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蘑菇煨雞、轆轤錘、魚肚煨火腿、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一品級湯飯碗;
第二分二號五簋碗十件:鯽魚舌匯熊掌、米糟猩唇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簽、一品級湯飯碗;
第三分細白羹碗十件: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糟蒸鰣魚、假班魚肝、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片子湯、繭兒羹、一品級湯飯碗;
第四分毛血盤二十件:貜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鴿臛、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煮豬羊肉、白蒸小豬子小羊子雞鴨鵝、白面餑餑卷子、十錦火燒、梅花包子;
第五分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味,小菜碟二十件,枯果十徹桌,鮮果十徹桌,所謂「滿漢席」也。
這種宴席可謂當時官場中最奢華的宴席,用了不少名貴食材,如魚翅、海參、熊掌、駝峰等,烹調手法上匯集了滿、漢菜式的特點。這桌「滿漢席」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乾隆多次南巡,漸漸這些為了招待京官的宴席就在江南官場傳播開了。之後在官場中,不少宴席請都仿照這個菜單,會有略減,但都稱作「滿漢席」。清代美食家袁枚在乾隆五十七年出版的《隨園食單》一書中就有著這樣的描述:「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只可用之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足見到了乾隆晚年,這種飲食風氣已經漫佈官場,是官場貪污的一個側面反映。
而滿漢全席真正的聲名大噪就要去到辛亥革命之後,清王朝的覆滅使得服務紫禁城的人頓時失去生計。不少本來服務於內膳房的御廚需要出外謀生,有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的大飯店看準時機,大量招聘這些前御廚。這些飯店為了增加生意,就讓他們盡力做宮廷膳食。為招攬生意,不少飯莊將宮廷中的菜式作為招牌菜,並為其冠以「滿漢全席」之名。
或許大家一直以為滿漢全席就是皇家的御宴,其實真相並非如此。可以說滿漢全席就是在官場腐敗風氣,以及商家逐利的情況下誕生的「名宴」。乃至經過商家不停的宣傳,我們還真的以為極致奢華的滿漢全席就是皇家御宴。
吃太多青菜所以面有菜色?
蔬菜,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但什麼是蔬,什麼是菜呢?這個問題好像很簡單,兩者都是代表同一個意思。可是為什麼我們會說面有菜色,而不會說面有蔬色呢?
今天我們「蔬菜」並稱,大家都覺得「蔬菜」所指的都是同一樣的東西,但這兩個字還是有差異。先說什麼是菜。《說文解字》中說道:「菜,艸之可食者」。最初的菜是統指所有可以食用的野菜,這是古時平民最常食用的食物。由於先秦時期農民多是種植谷稻這一類的農作物,並沒有種植蔬菜的做法。食用的蔬菜都是從野外採集回來的,所以「菜」一詞專指野菜。當時的平民主要是以谷稻以及菜作為食物,如《國語‧楚語下》所言:「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魚、肉這一類的食物是在祭祀時才有機會吃到。
但是谷稻這類的農作物很受天時影響,要是遇上旱災、水災很容易失收。這時候民眾的主要糧食來源就會是野菜,面有「菜色」就是指長期食用野菜引致營養不良的樣子。而古代都十分強調對於災害的防備,認為豐年時積蓄足夠的糧食,荒年期間就能安然度過。《荀子‧富國》中有說道:「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後,年穀復孰,而陳積有餘。」十年的災害過後,天下之間都沒有營養不良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聖王。
既然菜是指所有可以食用的野菜,那「蔬」這個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有人認為出於《孟子‧萬章下》:「雖疏食菜羹,未嘗不飽」,疏食是指粗食,後來引申為食物只有蔬菜之意,成為了今天「蔬菜」一詞。這種解讀其實並不正確,「蔬」一詞乃是漢魏時期的新造字,因為當時出現了人工培植的蔬菜。「菜」本只是指野菜,出現了人工培育的菜,自然需要新的表達詞彙。而「蔬」,从艸疏聲,是從「疏」引申出來的一個字。疏,除了表示疏通之外,還有開疏、分散之意。就如種植蔬菜,需要分門別類,條陳分畦。所以新造了一個「蔬」字,專門表達這種人工種植的蔬菜。
今天種植技術發達,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蔬菜提供。但是古代的蔬菜往往都是按季節提供。入冬以後,萬物凋敝,蔬菜自然也不例外。當時不可能整個冬天也不吃蔬菜,於是古人最早的解決方式是製作醃菜。醃菜本稱作「菹」,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稱:「葅,阻也,生釀之,遂使阻於寒溫之間,不得爛也。」醃菜本是古人冬天最主要的蔬菜來源,自周代起,皇室就設有專門負責醃製食品的人。但是整個冬天都吃醃菜,確實十分單調,同時口味也比不上新鮮蔬菜。所以漢代皇室就研究怎樣才可以在冬天也吃上新鮮蔬菜,成為人工種植蔬菜的先驅。
《漢書‧召信臣傳》就記載了當時皇室在冬天種植蔬菜一事。當時每年冬天皇家都在「太官園」種植反季節蔬菜,開支很大。召信臣上奏建議皇室減少這種開支,當中記錄了當時是怎樣在冬天種植蔬菜的:「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然蘊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奉供養,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罷,省費歲數千萬」。「蘊火」是指沒有火焰的燃燒方法,這樣做能夠有效控制室溫至適合蔬菜生長的環境。用這種方式,即便中冬天也能吃到蔥、韭菜之類的蔬菜。
《後漢書‧皇后紀上》也記錄了當時和熹皇后的一道詔書:「凡供薦新味,多非其節,或鬱養強孰,或穿掘萌芽,味無所至而夭折生長,豈所以順時育物乎!」雖然詔書中對當時的人工種植十分反對,認為這些作物都是違背時節的。但是也反映了當時人工種植蔬菜已經十分發達,一年四季帶能供應不同的蔬菜,所以才會「凡供薦新味,多非其節」。魏晉時期蔬菜的種植進一步發展,甚至已經有佔地數十畝的菜園,南梁時期的《宋書》有載「柳元景多產業,居南岸有數十畝菜園。時有人求之,或留錢,元景曰『本立園自為供吃,豈求利耶?』」。
今天我們「蔬菜」一詞,泛指所有能食用的植物。但其實這兩個字在古代有所不同,蔬專指人工培植的蔬菜,菜本是指所有可以使用的野菜,後來也可以統指所有蔬菜。所以為什麼說「面有菜色」,是因為古代的歷史背景。如今,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蔬菜,這樣的待遇其實是古代皇家級別的,我們可謂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古人怎麼刷牙洗臉?
起床後大家都會刷牙洗臉,古人也一樣。但你以為就好像古裝電視劇中漱漱口,用毛巾抹一抹臉就可以了?當然不是這樣,一起來看看古代人起床後是怎樣洗漱的。
刷牙洗臉是生活中很基本的事情,要保持個人衛生少不了這兩件事。古人也十分重視這兩點,並且發明了不少的方法讓刷牙洗臉更有功效。
先說刷牙,很早以前古人就認識到牙齒健康的重要。但是當時他們沒有什麼好辦法來判斷牙齒是否健康,遇到牙痛也不知道怎樣處理。於是古人搬出了他們最擅長的一套——占卜。商代占卜記錄中,經常見到問牙齒的事情。像是:「貞:疾齒禦于父乙」就是希望父親在天之靈能幫忙抵禦牙疾。當時甚至有了關於齲齒的記錄,在甲骨文中「齲」寫成「齒+蟲」,表示牙齒中有小蟲。先民的牙齒確實不太健康,考古學家研究殷商時期出土墓穴中的骸骨,發現當中多達三成人有牙疾。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古代人開始研究怎樣保持牙齒清潔。《禮記•內則》當中「雞初鳴,鹹盥漱」,就是每天早上利用鹽水漱口能夠保持口腔清潔。不但用鹽水漱口,有時候還會用一些中藥材熬湯來漱口,認為這樣可以防治牙疾。就連當時的名醫都是用這個方法來給人治療牙疾,《史記•淳于意傳》中有記載:「齊中大夫病齲齒……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古人對漱口十分重視,認為要經常用鹽水、茶、酒、藥劑來漱口,才可以保持牙齒健康。
但是大家都知道僅僅靠漱口來清潔牙齒是不足夠的,牙齒上總會有一層黏黏滑滑的東西。於是乎古人就決定用與生俱來的工具來清潔牙齒,那就是手指。做法很簡單,就是把手指伸進嘴巴裡在牙齒上扣啊扣。不過古人很文雅,稱其為「揩齒」。揩齒一法在魏晉時期已經出現,《古詩類苑》中收錄了一首南北朝時期的詩,稱作《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詩中說到:「揩齒牢牙魷鬢黑,誰知世上有仙方」,從中可見當時的人都覺得揩齒能夠幫助牙齒牢固。不過僅用手指來揩齒,效果還是一般。於是會上用藥材如皂角、生薑、細辛、荷葉等研磨成粉狀,混合成「牙粉」,再用布蘸一點牙粉使勁地揩齒。蘇東坡也揩齒,《東坡志林》:「每日早取三錢匕著口中,用少熟水攪漱,仍以指如常法揩齒畢」。揩齒這辦法雖然簡便,不過牙縫等位置還是很難清潔,看來最可靠的還是牙刷。大家不要以為牙刷是現代產物,早在唐代末年就有了牙刷。一九八五年成都唐代遺跡中就挖出來幾把牙刷,足見此言不虛。而當時牙刷的外形和今天相差不大,都是有一手柄,然後在頂端鑽孔插入馬尾毛、牛尾毛。根據一個日本的高僧留下的訪華記錄《正法眼藏》當中就有記錄到:「然只將牛尾切成寸餘,將大約三分之牛角作成方形,長六七寸,其端約兩寸,作如馬鬃形,以之洗牙齒」。又有牙刷,又有牙粉,古人的牙齒也就越來越健康了。
至於洗臉,也不要以為就是用水隨便抹一抹就好了。古代人洗臉也十分講究呢,歷代以來不停改進洗臉的方式和用品,甚至古代女性洗臉的功夫比現代人還要講究。
先說說最早用以洗臉的清潔劑——澡豆。早在漢代古人就發明了澡豆,作為肥皂的前身,澡豆最早期的作用就是洗手。所謂「澡」,《說文解字》解釋道:「洒手也」,所以澡豆本是讓人在如廁後洗手之用。這種澡豆以豬的胰臟洗淨研磨成漿,混以豆粉,再切成小粒狀。不要小看這種澡豆好像十分簡陋,當時只有上層社會的人才有資格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東晉時期的王敦剛成為駙馬時,沒見過澡豆而鬧出來的笑話。《世說新語•紕漏》:「(王敦)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箸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沒有見過澡豆的人還以為這是一種小吃,鬧出一個大笑話,不過從中也可以讓人見到最初澡豆的模樣。中醫師們還發現澡豆可以有更大的用途,澡豆混合藥材可使得在洗淨之外帶有不同功效。唐代大醫師孫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就有多達十五種的澡豆配方,像是其中一個很有趣的澡豆配方叫「令人面手白淨澡豆方」,這個配方包括了白鮮皮、白殭蠶、白附子、麝香、丁香……等等二十多種藥材,將其搗碎混合加以豬胰臟作成澡豆。據說這個配方「用洗手面,十日內色白如雪,二十日如凝脂」,當真十分厲害。
既然加上不同藥材的配方可以使皮膚更好,又受女性歡迎。那古代的藥師們也不停地為女性設計不同功效的洗面乳,像是《千金翼方》中就有諸如「悅澤面方」、「鹿角塗面方」等等十多種洗臉的方子。祛斑的、變白的、使皮膚嬌嫩的配方應有盡有。從這些配方可以看到古代女性為了艷澤動人,不但仔細研究化妝品,也十分重視洗臉。像是最為名貴的一道「鹿角塗面方」需要將鹿角用水浸一百天使其軟嫩,再配以十一種藥材在牛乳中慢煎成膏狀。每次洗臉之前先用鹿角和這些膏在臉上慢慢塗抹,再用小米浸泡六七天而得的清漿水洗臉。用了如此名貴配方來洗臉,有「令老如少」的作用,效果好比今天的神仙水。
刷牙洗臉雖然是很普通的事,但是在當中也有大學問。不同工具、配方的發明都是為了讓大家不僅保持個人衛生,也使得看上去更加容光煥發。像是古裝劇中漱漱口、找塊熱毛巾擦擦臉,古人不僅不會如此隨便,從保養之道也可看出愛美之心,亙古皆然。
什麼,滿漢全席不是給皇帝吃的?
滿漢全席一直被視為清代宮廷盛宴之最,一桌宴席匯集天下珍饈。但是你以為滿漢全席就是給皇帝吃的嗎?其實裡面還有另有文章。
滿漢全席可謂家喻戶曉,上世紀七〇年代香港國賓酒樓受日本電視台委託,以當時十萬港元的天價,製作一圍共一百〇八道菜的滿漢全席,是當代極少數重現滿漢全席的嘗試。菜式極為豐盛,前後吃了兩天兩夜。不過即便如此也只能作出當年滿漢全席的一部分,真正的滿漢全席極為奢華
現在一般認為,滿漢全席起源於康熙年間一次盛大的宴會——千叟宴。在此之前宮廷食物分為滿席、漢席,分別...
作者序
序言
歷史知識的傳遞,需要「專」與「俗」兩方面。「專」是專業的研究著作,所謂窄而深的研究;「俗」是概論式,提供基本線索或歷史面貌的通俗書籍。特別是資訊爆炸的時代,要消化一本動輒數百頁的研究著作,恐非易事。因此,篇幅小而精的通俗書籍,可謂因運而生;一方面有助知識之傳遞,一方面亦適合時間有限的讀者。
而這本書正是一本通俗書籍,篇幅頗為精巧。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包括:皇室、典故、女性、用語、軍事、風俗。每個部分之下,都有數篇文章圍繞主題闡述。每篇文章的主題清晰,內容簡潔;以求在短時間內,為讀者描繪歷史的某個側面。讀者可以因應自己的時間,選擇閱讀的文章數量,而無支離之苦。
又者,本書與生活充滿聯繫。許多人感到中國歷史已經遠去,和現代生活已經再無牽涉。本書的文章,除了介紹過去的歷史外,有部分內容指出過去與現在之關聯。例如電腦字形的宋體與明體,便是涉及中國工匠刻書的發展史,以及日本對中國古代字體的稱呼,遂使二詞沿用至今。又如,今天我們習慣姓氏連用。其實,在古代中國姓與氏是分開的,並各自有著不同的意義,及至漢代方才連用。所以有些歷史並未遠去,還是存活於現代,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再者本書的選題也十分有趣。本書的文章,大多是一些比較有趣的話題,例如為什麼是大江南北?而不是大江東西?現代美甲店、化妝店林立;那麼美甲與化妝是不是近代才出現?古代有沒有消防系統?古人又如何寄信?諸如此類的有趣問題,都可以從本書得到一些線索。
歷史學界的研究常常推陳出新,觀點亦有不同。縱使本書的文章不是全面回顧學界的研究,對現行的觀點條分類析;然而,通過有趣的主題,輕鬆的話語來描繪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某些面貌,還是有裨益於歷史知識的傳遞。
葛兆光先生在《古代中國文化講義》的序言中,以旅遊來比喻歷史,對此我深深認同。參加旅行團,旅遊路線早已設定;而自助旅遊,則是自行設計路線。兩者可以是相輔相成,設計好的旅遊路線,讓旅遊者知道該地的基本概況;而自助旅遊,則是旅遊者自行設計的深度旅遊,尋找出原定路線以外的景色。但不論參加旅行團或自助旅遊,其共同點都是對某地產生興趣。因此,本書既精巧,又富有趣味,為讀者提供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一些面貌與線索;更為理想的是,能拋磚引玉,希望讀者進一步閱讀,親自走入、發現、感受,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世界。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博士/劉繼堯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八日於香港浸會大學
前言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記載,自周代以來就有專職的史官記錄國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無論是天災人禍、戰爭紛亂;或者是帝皇言行、圖書典籍,史官都會仔細記錄。各個新皇朝成立後,也總會為前朝修撰史書,記錄前代發生的事。從《春秋》到《清史稿》,中國千年來的歷史可謂未曾中斷過記錄。這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文明的足跡被一筆一畫地刻印下來,後人可以隨時翻閱。但是有這樣一個豐富的寶庫,很多人仍然對中國歷史覺得陌生。講起歷史,總是有點不知所措的感覺。
在兩年前,我們三位小伙子立意創建一個平台分享中國歷史。然而身邊有不少人曾這樣問過我們:「到底歷史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這是一個好問題,歷史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在學校裡,大家都會學習中國歷史,所學的往往就是關乎與歷代帝王與政治事件;再不然就是讀不同朝代是怎樣興起與沒落。固然這些治亂興衰、帝王將相是中國歷史中重要的部分,但不得不承認這些事情與我們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以至不少人在學習的時候總不免在想,到底學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這種與歷史的距離感,使不少人將「古」和「今」視為對立,覺得古代與現今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我們所說的古代生活、歷史、文化都是已經逝去的,不復存在的。當我們說起古人生活如何精緻,古代文化如何昌盛,總是帶著一種驚奇的眼光去看待,絕少想到這些事情與我們的聯繫。但其實放眼看去,我們現在的文化、語言,有不少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比如今天我們會說「入伍」來指參軍,原來能追溯至周代的兵制;我們所用的句號是一個圓圈,其實關乎於宋代出版業。這些隱藏在生活中細微處的細節,大家都習以為常了,不知道原來這是承傳了古人的歷史文化。
而我們學習了這麼多的治亂興衰,到底古代社會是怎樣的呢?這卻是很少被提及,或者說教科書上沒有認真對待這點。而對古代文化的不瞭解,也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不少似是而非的歷史,又說不出個所以。就像近來有不少的古裝劇,很受大家追捧,不過在當中有很多細節卻令我們感到疑惑。古代將軍真的會和敵方大將單挑,或者在陣前領兵衝鋒?古代的離婚又真是所謂「七出之條」這麼簡單?皇帝出巡就只是為了和妃子遊山玩水這麼愉快?這些都是大家看古裝劇時會留意到的情節,感覺上有些不合理,但是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其實面對著這些困惑,很大部分是因為我們覺得歷史就只有皇帝、戰爭和諸多的政治事件。古人一直強調「以史為鑑」,讀歷史似乎就要讀出什麼治國之道,要學習什麼人生大道理。沒錯,這確實是學歷史能夠帶給大家的智慧。但如果我們認為歷史就只存在《二十四史》之中,也錯失了很多讀歷史的樂趣。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盈天地之間,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其實不單是天下的著作最後都會與歷史扯上關係,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哪怕細至刷牙洗臉,背後也是歷史。在生活中發現古代歷史的點點流傳,既是瞭解歷史與我們的聯繫,也不失為學習歷史的意義。
而這本書是我們「知史」三位小編的隨筆,在過去兩年我們寫過不少專題,也有寫過不少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生活的小文章。從中選擇一些大家經常會遇見,經常掛在口邊,但是又不太清楚了歷史、文化與典故趣談一番。倒不是要寫出歷史研究的大著作,只希望大家讀後能與歷史拉近一點距離,發現我們身邊的歷史。
二〇一七年八月知史
序言
歷史知識的傳遞,需要「專」與「俗」兩方面。「專」是專業的研究著作,所謂窄而深的研究;「俗」是概論式,提供基本線索或歷史面貌的通俗書籍。特別是資訊爆炸的時代,要消化一本動輒數百頁的研究著作,恐非易事。因此,篇幅小而精的通俗書籍,可謂因運而生;一方面有助知識之傳遞,一方面亦適合時間有限的讀者。
而這本書正是一本通俗書籍,篇幅頗為精巧。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包括:皇室、典故、女性、用語、軍事、風俗。每個部分之下,都有數篇文章圍繞主題闡述。每篇文章的主題清晰,內容簡潔;以求在短時間內,為讀者描繪歷史的...
目錄
序言
前言
章節1. 瘋傳千年的皇帝八卦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皇帝的花樣宮廷服裝秀
‧上朝不是選美但也拼時尙
‧皇家美食有哪些珍饈美饌
‧ 什麼,滿漢全席不是給皇帝吃的?
‧名車代步不稀奇,看皇帝出門多威風
‧清代皇族的體育課:騎射
‧蓋房養房都不容易!皇帝修宮殿的煩惱
‧冤枉呀!乾隆下江南不是去吃喝玩樂,是出門洽公
章節2. 別傻傻聽人說,千年典故從何而來
‧大文豪和詩人也用錯典故?而且還一錯千年
‧「公子」也有可能是女生?
‧ 宋體字、明體字該怎麼分?
‧越傳越誇張的怪獸:饕餮
‧為何城門失火池魚就會倒楣?
‧祭拜要拜到仁至義盡?
‧雕蟲絕非小技,而是神技!
章節3. 到古代當美女可不容易
‧古代美甲魔人之美甲術
‧千年前最流行的時尚彩妝
‧古代才女的養成之路
‧戲院是古代曠男怨女的邂逅之地?
‧離婚不管古今都是難題!
‧歷代女名醫的傳奇歷史
章節4. 說文解字,馬上增進你的國文能力
‧「六根清淨」要怎麼洗才乾淨?
‧東西南北中的五行陰陽術
‧古書沒有標點符號怎麼讀?
‧鐘鼎文到底是人是文章還是…?
‧姓與氏不一樣?古代名子大哉問
‧南北和東西哪個距離比較遠?
‧吃太多青菜所以面有菜色?
章節5. 不服來戰,古代戰爭實況報導
‧古代戰神都是大力士,不拿個三百斤哪好意思上戰場?
‧將軍別衝動,單挑會出事!
‧看我揮刀撥開迎面而來的箭雨
‧飆速戰車,古代戰場如何上演玩命關頭
‧誰說古代戰場上沒有女性?
‧當兵時的「軍、師、旅、伍」從何而來?
‧打仗時可以來點戰鬥主題曲嗎?
‧司馬家族大揭秘,如何成為三國爭霸最大贏家?
章節6. 穿越了別擔心,做一個合格的古人
‧穿越了語言不通怎麼辦?
‧行走江湖,請先準備你們的身份證
‧古人怎麼刷牙洗臉?
‧古代氣象預報準不準?
‧泥土蓋房還能千年不倒?
‧遇火警,不用怕,消防隊立馬到你家!
‧古代通訊超困難,寄信常常收不到
‧沒穿越成貴族?參考平民的發家致富之路
序言
前言
章節1. 瘋傳千年的皇帝八卦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皇帝的花樣宮廷服裝秀
‧上朝不是選美但也拼時尙
‧皇家美食有哪些珍饈美饌
‧ 什麼,滿漢全席不是給皇帝吃的?
‧名車代步不稀奇,看皇帝出門多威風
‧清代皇族的體育課:騎射
‧蓋房養房都不容易!皇帝修宮殿的煩惱
‧冤枉呀!乾隆下江南不是去吃喝玩樂,是出門洽公
章節2. 別傻傻聽人說,千年典故從何而來
‧大文豪和詩人也用錯典故?而且還一錯千年
‧「公子」也有可能是女生?
‧ 宋體字、明體字該怎麼分?
‧越傳越誇張的怪獸:饕餮
‧為何城門失火池魚就會倒楣?...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浩斯出版日期:2017-09-21ISBN/ISSN:978986408319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