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寫給父母與孩子
關於離婚前、離婚時、離婚後……
可以做什麼、怎麼做的
心情分享與陪伴手冊★
33篇故事
來自一個6歲起在父母離異、家庭重組中成長的女孩
內心深處的告白與體悟
X
18則專業建議
瑪那熊心理師的家庭觀察
給予溫暖撫慰
可心,一個恬靜大方的女大生!
六歲時,父母親離婚,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中,
從夫妻、親子關係的劇變,到家庭財務與個人情緒的危機……
可心目睹爸媽經歷的痛,
看到他們為孩子的付出、承擔的勇氣、改變自我的胸襟。
七歲時,母親再婚,她與姊姊擁有一個重組家庭,
以及新的家人──繼父、大她七歲的哥哥與大她六歲的姊姊。
十歲時,母親與繼父生了一個妹妹,為重組家庭增添新成員。
她與爸爸雖然沒有朝夕相處,但仍維持良好的父女關係,
爸爸每次交了女朋友,一定會介紹給女兒認識。
在學校,可心發現自己的成長歷程,並非特例,
很多同學也有類似的家庭背景,
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安然度過……
可心如實寫下在離婚與重組家庭中的成長經驗,
她回憶自己的夢魘、深層的不安與恐懼,
也記錄家庭變化下,如何試著去理解父母的處境,自我調整與適應。
不管是過去的原生家庭或是現在的重組家庭,
就在分分合合中,她體悟到──家庭的真諦。
【內容特色】
★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吐露父母婚姻關係變化下,子女的內心世界與真實感受,喚起相同處境孩子的共鳴,並幫助父母與子女共同面對,減少不安衝擊,讓孩子擁有迎向未來人生的勇氣。
★ 心理諮商師「瑪那熊」提供專業分析與建議,結合實務與理論,讓父母、師長、親友了解,當家庭結構改變時,孩子為何以及會出現哪些反應,更重要的是如何適時伸出援手,協助調適,同時改善伴侶與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李可心
1996年出生於台北,目前就讀世新大學新聞系四年級。
六歲時父母離異,經歷許多家庭波折後,十五歲時有感而發,想透過書寫記錄這段生命歷程,十八歲時開始撰寫。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描述自己在離婚與重組家庭中的成長經驗,包括父母與子女做了什麼、沒做什麼,或是做錯了什麼,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
衷心期望這本書幫助離婚家庭中的父母、孩子了解彼此,攜手度過。
從小對音樂懷抱熱忱,時常寫歌創作。中學時期多次參加歌唱比賽,屢獲冠軍,也受邀在許多公開場合表演。大一時參加中國好聲音,入圍全台決賽,目前已累積近百首創作。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熱誠推薦】
看似若無其事的寧靜,卻存著暗黑吞噬的恐懼。孩子身不由己的無奈,在道德兩難中困惑地拉扯。面對父母離婚及重組家庭的多重適應,對於未來的茫然與期待,誰來告訴我?聆聽可心的生命故事,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重。──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對於可心的第一印象,她是個非常陽光的女孩,再多幾次接觸交談,發現她正面、積極、健康、有禮。偶然得知她從小父母離異,略感訝異,因為父母的婚姻往往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層面的成長。後來我知道,她有堅定的信仰,不管外在環境如何,因為有愛,年輕生命得以茁壯。相信這股積極能量將伴隨她迎向未來,面對工作、婚姻與家庭。可心在字裡行間分享的青春經歷、傳達的正面力量,必能對讀者大眾有所助益。──藝人夫妻 宋達民和洪百榕
你面對婚姻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看待幸福的高度。──律師娘 林靜如
可心的文字平實,與她的音樂同具有情緒穿透力。她透過珍貴的平視角度,一字一句、脈絡完整且細膩地刻劃出一顆渴求愛的心,在經歷父母離婚、再婚、重組家庭過程裡,如何讓自己從破碎裡長出力量。給了許多同在家庭動盪中求生存的孩子更多的盼望。──資深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 陳鴻彬
名人推薦:【熱誠推薦】
看似若無其事的寧靜,卻存著暗黑吞噬的恐懼。孩子身不由己的無奈,在道德兩難中困惑地拉扯。面對父母離婚及重組家庭的多重適應,對於未來的茫然與期待,誰來告訴我?聆聽可心的生命故事,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重。──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對於可心的第一印象,她是個非常陽光的女孩,再多幾次接觸交談,發現她正面、積極、健康、有禮。偶然得知她從小父母離異,略感訝異,因為父母的婚姻往往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層面的成長。後來我知道,她有堅定的信仰,不管外在環境如何,因為有愛,年...
章節試閱
對於吵架不是無感,只是麻木
記得小時候,爸媽吵架的功力真不是蓋的。
在爸媽離婚之前,他們吵到幾乎天天吵架,不吵才奇怪的地步!對於爸媽吵架這件事,我和姊姊早就司空見慣。至於那些吵架時雙方丟出尖酸刻薄的話,我們也已經習以為常,甚至可以說,爸媽吵架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爸媽吵架我無感?
我們不會去問爸媽:「你們是不是在吵架?」因為那種火力全開的場面就是吵架,而不是大聲說話,就算是小孩也能區分清楚。
常常都是爸媽吵他們的,我和姊姊做我們自己的事。
還記得小時候爸媽吵架時,我和姊姊就會拿著魔法棒,在他們中間揮舞著,扮演警察,對著正在十字路口吵架的爸媽,高聲喊著:「不要再吵了!大家還要通過!請你們快點離開,不然我要開罰單囉!」我們說這些話完全不是為了制止他們吵架,只是單純覺得這是個角色扮演的好玩場景,一定要好好把握藉題發揮一番!
還有一次,爸媽在一家餐廳大吵,餐廳裡的人都興味十足看著這場鬧劇,我和姊姊就努力保持淡定,在座位上吃著我們碗裡的麵。
當下的心情很難形容。我並不生氣爸媽吵架,因為那是常態。但是看到周遭的人們以一種看好戲的態度,七嘴八舌、指指點點,卻讓我火冒三丈,恨不得把他們爆打一頓。不過,我又能怎麼樣,這是我爸媽自己的問題,所以我也只能狠狠瞪著那些看熱鬧的人,現在回想起當時那種憤怒又無奈的心情,真的覺得很可悲。
再次置身吵架的衝突
因為小時候有那樣面對爸媽吵架的經驗,我以為我早已練就金剛不壞之身,再也不怕父母吵架這回事了。後來媽媽再婚,由於繼父和媽媽的感情很好,結婚多年,就連小吵架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我都快忘了父母吵架是什麼感覺。但沒想到就在我國中的時候,繼父和媽媽爆發了冷戰。
在他們冷戰的第一天我就覺得不對勁,但我認為他們會一如往常迅速和解,沒想到情況沒有隨時間好轉,反而愈來愈嚴重,幾天後,繼父竟然跑去睡沙發,媽媽也不再做晚餐給繼父吃了。
由於我們家每週六晚上都有家庭分享,全家人一同分享一週內要感謝的事,因此繼父和媽媽只能硬著頭皮,和我們坐在一起。
一開始,我們三姊妹就搶著先分享,試圖緩和兩人散發的沉重氣氛,但事實證明,這樣一點用也沒有。換到媽媽分享時,媽媽先是嘆了一口氣,接著開始用很反諷的方式,「感恩」繼父的不是。一瞬間,沉重的氣氛更是直接降到冰點。 我們幾個孩子,全都沉默不語,低著頭不敢看他們兩個。
媽媽講著講著,愈講愈多,愈講愈酸,繼父最後實在是氣不過了,開始反駁,眼看著兩個人愈講愈大聲,妹妹很快被帶回房間。Angela大姊和二姊互相擠眉弄眼,不知道在傳達什麼,我緩緩把腳縮起來抱緊,臉靠在膝蓋上,兩眼直楞楞盯著白花花的牆壁。
我漸漸感覺到鼻酸,但我努力忍著,不斷告訴自己:「有什麼好哭的,這種事以前每天都會發生,妳應該早就習慣了。」沒想到他們吵著吵著,繼父突然說了一句話:「要是依我以前的個性,早就跟妳離婚了!」一瞬間,在我眼中醞釀已久的淚水便不受控制地湧了出來,同時我也聽到媽媽不甘示弱的回應:「是嗎?我也早就跟你離婚了好不好!」當下我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低落的情緒與奔流的淚水,只能舉起手臂擋住我的臉。
只聽到Angela大姊高聲喊著:「不要吵了啦!你們快看,可心都哭了。」繼父和媽媽的爭吵因為這句話安靜了片刻,但並沒有停止,不一會兒又開始了。我再也受不,直接衝回房間把門反鎖,躲在裡面大哭。
平靜外表下的驚慌失措
這件事情後,我才發現,從前那些我不以為然的吵架,原來在我心中造成那麼大的陰影。當繼父和媽媽說出「離婚」這個關鍵詞時,我真的好害怕、好害怕,無法形容地害怕,全身上下都在顫抖,而當時映入眼簾的畫面,就是小時候爸媽打離婚官司時,我在法院裡被法官詢問的畫面。
我以為媽媽再婚後,生活美滿祥和,那段父母離婚的經歷已成過去,沒想到這次繼父與媽媽吵架的事件,我才明白在自己心底深處,是多麼害怕、恐懼那樣的爭吵,我是多麼憂慮父母從親密關係、到爭吵,最後演變離婚的過程。
因為這樣難受的經驗,我不希望將來我的小孩和我受同樣的苦,我不要因為我的關係,讓孩子被那些看熱鬧的人指指點點,甚至對爭吵感到麻木。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與人吵架的經驗,我覺得這只是溝通的方式之一,其實有時候完全可以避免。真心希望天下的爸媽們不要太常吵架,或涉及人身攻擊,因為對於我們孩子來說,父母動輒吵架或輕言離婚一旦成為常態,在無法逃離或解決情況下,那種表面平靜、內心麻木的陰影將如附骨之蛆,終身難以擺脫。
★瑪那熊心理師的家庭觀察★
從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來看,人天生就有接近他人的需求。嬰兒透過哭聲、笑聲來吸引主要照顧者(通常為父母)的注意與關心,以幫助自身存活。到了兒童、青少年階段,雖然基本生活已經可以自理(不需要父母辛苦把屎把尿、餵食洗澡),但由於經濟尚未獨立,無法養活自己,因此仍會期待並習慣受到依戀對象(父母)的照顧。
更重要的是,不論嬰兒、兒童、青少年(或成人)的「依戀需求」,意即對依戀對象的期待,除了物質、生理上的滿足,還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父母若能提供穩定的照顧、回應、關愛與陪伴,會讓嬰孩一點一滴累積對世界、對他人的信任。
夫妻關係與穩定的家庭息息相關,在激烈爭吵提及離婚,容易讓孩子擔心依戀對象將離自己而去,並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缺乏安全感所帶來的恐懼、擔心或害怕。文章中所提到的表現麻木即為一種,面對過於巨大的負面情緒,孩子將自己從中抽離以降低衝擊,並讓自己能持續生活、面對父母。
即使父母盡量克制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孩子是敏感的,多能從父母的互動、氣氛中察覺不對勁,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冷戰,都會讓孩子緊張、焦慮。
夫妻爭執是婚姻中無法避免的,關鍵在如何面對衝突。脫口而出的「離婚」字眼,其實也可能讓雙方關係更掀波瀾。這是因為人們長大後,依戀對象逐漸擴展到父母之外,如知己、師長,通常最主要的會是伴侶。因此,吵架時的隻言片語若讓對方感到依戀對象即將離去,也會引發恐懼、害怕或焦慮等情緒,並做出反擊。而往往這時又引起另一方更大的負面情緒,造成惡性循環。
因此建議夫妻在爭吵時,除了留意所用的言語外,也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有過於激烈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在情緒漸緩、自己穩定下來後,關心孩子的狀態。透過同理孩子的擔心、害怕,並說明過程,讓她們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
姊姊是無辜的
我和姊姊因為父母的離婚官司出庭的那一天,陽光普照。
我大約六歲,姊姊七八歲,媽媽和繼父(當時是媽媽的男朋友)帶我們去法院。我並不知道爸媽先前已經出庭過好幾次,那一天法官只是要聽聽我和姊姊的想法。
第一次上法庭
我們到達法院後不久,爸爸和他的律師也來了。當時我坐在走廊的長排椅子上跟繼父玩著遊戲,爸爸和他的律師從轉角出現,我們的視線剛好對上。我和好久不見的爸爸互看了幾秒鐘,我永遠記得他臉上的表情,那是一種複雜的笑容,像是開心卻又想哭,還有幾分尷尬。我事後回想,大概是看到我和繼父在玩的緣故吧。我衝上前去抱住爸爸。過了不久,繼父因為工作先行離開。
我沒記錯的話,法官似乎是先叫原告(媽媽)進去,所以我跟爸爸玩了一會兒,不久之後法官又叫了被告(爸爸)進去。我因為等得很無聊,所以開始在法庭外晃晃。我看到法庭外的牆上貼著一張紙,列出今天要審的人、事、時。我發現爸爸媽媽的名字,後面標註著「離婚」,當時並沒有特別的感受,只是擔心爸爸媽媽看到會怎麼想。
我對那天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後來還問了姊姊。根據她的說法,在前往法院的路途中,媽媽跟我們解釋,等一下法官阿姨會問我們一些問題,我們只要照心裡面想的,和實際上發生的情形回答就好。
那段時間我們跟媽媽一起住,聽了媽媽講一些以她的角度來看爸爸的話。記憶中,我們的生活開始逐漸寬裕,上餐廳吃飯的次數比以前多;百貨公司櫥窗中的衣服變到自己的衣櫥裡;我還拿到夢寐以求的小魔女DoReMi魔法棒(我的是第二代,姊姊的是第一代)。以前都是我羨慕班上的同學,而現在輪到班上的同學羨慕我。最重要的是,家裡沒有了天天吵架的聲音!
綜合以上各點,以小朋友的角度,我們理所當然比較喜歡和媽媽住。
筆錄與記憶
我不記得和姊姊等了多久,畢竟小朋友對於時間的長短沒什麼概念,我只記得當時等得很不耐煩,也有點不知所措。
後來聽到有人喊了我和姊姊的名字,我們進入法庭。感覺自己像隻小狗,雖然我的兩個主人都對我很好,但我必須在男主人與女主人之間做出選擇。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自己搞不清楚狀況,也不覺得難過,但這樣其實滿可怕的。如果沒記錯,我應該知道在回答法官的問題之後,會有大事發生,可能讓爸爸或媽媽很難過,但我還是得回答。
法官先跟我們打過招呼,接著說:「我等一下會問你們一些關於爸爸媽媽的問題,你們就誠實回答我,爸爸媽媽都不在場。」當時還真的以為爸媽不會知道我說了什麼,我根本不曉得有筆錄這種東西,不過這份筆錄並未影響到我,反倒是姊姊。
在法官說話的同時,我觀察了一下法庭的布置,牆面很白,像醫院的病房,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地方。它讓我覺得很冷,跟國中公民課參觀的法庭完全不一樣。我同時留意自己有沒有站直,因為爸爸總是很要求我們的站姿坐姿,我自己也很在意這些事。
讓姊姊背黑鍋
法官問了三個問題,但我只記得其中一個,就是:「你們想要跟誰一起住?」
由姊姊先回答:「我想要跟媽媽住,因為……」姊姊說了一大串理由,那可能是我這輩子記憶最深刻的一段話。總之,姊姊在法官面前說了媽媽平常批評爸爸時所說的話。我不覺得媽媽是為了這一刻,特別灌輸我們什麼想法,因為不管是誰,生氣時都很容易如此批評對方,不過我也相信任誰聽了這些話都會把監護權判給媽媽。
等姊姊講完後,法官皺了皺眉,然後問我:「那妹妹呢?」我愣了一下,簡短回答:「跟姊姊一樣。」法官問的其他問題我和姊姊都忘了,但我們記得很清楚,我的答案都是:「跟姊姊一樣。」
就這樣,我反覆說這五個字,把所有責任推到姊姊身上。
其實,我一直覺得很內疚。我重複了三次「跟姊姊一樣」,讓大家認為我還不懂,一切都是姊姊說的,是她做的決定。
有時想想,當「老大」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問了姊姊一些問題,她告訴我,她真希望能有個姊姊幫她背這些黑鍋!當下我很慚愧,也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的妹妹,無可否認的,我確實讓她背了黑鍋,我想鄭重地對她說:「姊姊,對不起!」
孩子是一塊強力海綿
這讓我思考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事情都要老大擔起?誰規定一定「大的要讓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為什麼不是無論年紀大小,都要學習禮讓、尊重與負責?
從姊姊與我的身上也證實了一件事:小孩子是一塊具有超強吸收力的海綿,會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之後,等到我年紀漸長比較懂事,每次聽到爸爸或媽媽的親友,在說另一方的壞話時,不管對方是不是長輩,我都會強烈表達抗議,畢竟說的是生養我的父母,那些罵他╱她的話,也等於是在罵我。
另外,不知道你是否發現,小孩子很容易被物質收買。這個方法經常奏效,但絕對不是個好方法。當然,如今回想起來,我絕對不會責怪媽媽在離婚後給予我和姊姊較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在媽媽得到監護權之前,不知是否有可能,先維持原本的生活條件與環境品質?這樣當我們孩子在做選擇時,可以不受到物質的影響,讓我們的選擇僅是我們對父母單純的想法。
★瑪那熊心理師的家庭觀察★
在親職教養領域中,手足的互動一直是廣受關注的議題。心理治療大師阿德勒(Alfred Adler)曾提出「家庭星座」,探討孩子出生序對於個性、人際模式甚至價值觀的影響。然而,如果手足之間的角色過於僵化,總是必須遵照某些「規則」行事(例如大的要讓小的,小的要聽大的),便會讓孩子將這套規則烙印心中,在人際中缺乏彈性。例如長子或長女若從小被要求照顧弟妹,雖然可能發展出幫助他人、保護對方的習慣,但也可能過度負責或苛求自己。而總被要求聽從兄姊指令的孩子,可能形塑出過於順從或另一個極端:重視競爭想要贏過對方的性格。
要留意的是,孩子所接受到來自父母的「要求」,不單指直接命令或給予規則的形式,還包括了父母的「肯定」。例如當孩子幫弟妹完成某事時,會因為得到父母稱讚,或觀察到自己這麼做能讓氣氛好轉、父母高興,而得到增強,於是刻意或不自覺持續類似行為。
因此,父母可觀察孩子在與手足、父母互動時,是否過於習慣扮演固定角色,且留意自身有無不自覺地「要求」、「鼓勵」孩子如此。更重要的是,不論孩子的出生序為何,都應避免讓他們扛起不符合其年齡的責任。
此外,由於孩子在這個階段還無法獨自生活,且往往將父母視為重要的依戀對象,自然會期待父母眼中只有他╱她一人。當手足陸續增加後(弟妹出生、重組家庭),孩子可能因為擔心父母不若過往般重視他們,而開始與手足爭奪照顧者的關愛。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公平」,有助於孩子學習與他人有良好互動與合作,反之則可能讓孩子過於熱衷於競爭。
這裡所提的「公平」,不只是物質上的分配,還包括了對子女的稱讚肯定、關懷照顧。當然,「公平」也並非齊頭式平等,而是依照孩子的年齡、需求給予協助與支援,並讓他╱她們了解為什麼手足之間得到的「東西」不全然相同。
※※※
參加媽媽的婚禮
小時候,應該是受到某一部電影的劇情影響,Angela姊姊、姊姊和我曾經成立了一個祕密組織,目的是要執行狂霸酷炫拽的超級任務。
邪惡的祕密組織
當時繼父和媽媽才開始交往沒多久,Angela姊姊提議以他們為目標,我們的祕密組織成為一支「戀愛破壞小隊」。說起來,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邪惡組織。
這個組織的首腦是Angela姊姊,她在我們兩個小蘿蔔頭心目中是神級般的人物。組織成員只有我和姊姊,我們的行動準則就是無條件奉行Angela姊姊的指示。此外,我們還為這個祕密組織取了一個名字,不過我已經忘記叫什麼了,總之我們都覺得很酷、很炫!這件事完全可以證明我們受到電影和Angela姊姊的影響真的很大!
當時Angela姊姊和姊姊都在上學,與繼父、媽媽相處時間最多的人是我,所以幾乎都是由我負責整個計畫的執行。然而,身為「邪惡組織」成員的我,內心其實是非常希望繼父跟媽媽在一起的,因此每當另外兩位成員不在時,我都會違反組織盟約,暗中助長繼父和媽媽的感情。
於是,這個邪惡組織在成員消極怠工與暗中反叛的作用下,成立不到幾個月就宣告瓦解。因為繼父和媽媽要結婚了!在組織解散之前,Angela姊姊眼看繼父和媽媽的關係發展穩定,應該很快就會結婚,組織瓦解的日子,恐怕即將到來。所以她決定和媽媽「談判」。
Angela姊姊對媽媽說:「你們要結婚,沒問題,但要答應我們一件事情!你們一定要給我們生一個寶寶,而且是男生!」(因為家中女生比較多)媽媽聽了,忍不住笑出來。當時她對Angela姊姊說:「我年紀已經很大,不太可能再生寶寶了。」不過,幾年後,媽媽還是為我們生了個妹妹!
表達方式不同,祝福相同
很多人問我,參加自己老媽的婚禮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坦白說,也許當時年紀還小,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姊姊也是一樣。
媽媽和繼父交往半年後決定攜手共度人生,從求婚到結婚典禮只有短短兩個月,所以基本上試婚紗、拍婚紗照、籌備婚禮喜宴等工作,都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媽媽和繼父兩個人十分積極準備,希望整個婚禮能夠圓滿進行。
儘管當時年紀還小,我記得整個過程中,耳邊不時會傳來周遭人談論媽媽和繼父的流言蜚語。有些年長者對「再婚」不太能接受,有些根本是愛說人長短的三姑六婆,也有比較年輕的人不懂事理,人云亦云。
其實對於這些不是很悅耳的評論,我並沒有太大的情緒反應。我想這是因為自己見證了媽媽與繼父的交往,已經很熟悉繼父的存在。況且我和姊姊都很喜歡繼父,也對他有信心,看到他們結婚,也覺得是水到渠成、理所當然的事,我們並不介意外人是什麼看法。
婚禮當天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外公外婆還有繼父爸媽的表情。那一天,四位長輩都有出席,但或許因為男女雙方是再婚,四位長輩都顯得特別客氣,也很拘謹,又或許與許多出席婚禮的來賓不熟識,所以相當沉默。但我相信,他們的出席表達了對媽媽與繼父滿滿的祝福,他們的心意,年紀雖小的我確實感受到了。
我覺得再婚需要很大的勇氣。媽媽和繼父經過慎重思考後決定步上紅毯,不管別人怎麼看這件婚事,家裡的長輩以及我們這些孩子,都抱著相同的心情與期待,為他們獻上了最誠摯的祝福。
★瑪那熊心理師的家庭觀察★
雖然我們都希望婚姻穩定長久,但當雙方相處出了狀況,最終也可能走向分開。離婚不代表「婚姻失敗」,若兩人經過努力、尋求各種資源後仍難以彌補鴻溝,結束這段感情也代表讓彼此開展新的人生旅程。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尋求第二春在台灣也愈來愈普遍,早期社會對此多會貼上負面標籤,但其實依照前述的依戀理論來看,人們本來就傾向找尋一位伴侶,做為生活避風港、心靈支柱。結束一段婚姻後,若想尋找更適合的對象相互扶持、生活,以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是正向的。以我自身合作的婚友平台來說,也有不少會員是為發展第二春而來,且的確再度踏入另一段幸福婚姻中。
若您或身邊親友屬於尋找二春的族群,有幾點建議:
1. 先整理好上一段婚姻
不只是法律、關係上的處理,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準備好進入下一段親密關係」。關係的結束,往往帶來許多複雜的情緒,例如失落、難過、遺憾、悔恨、鬆一口氣等,甚至可能勾出我們過去在愛情或原生家庭中的心結、傷口。在自己尚未穩定平靜時,若急著追尋下一段關係,很有可能重複了過去負面的愛情經驗,或是再度遇上「爛桃花」而影響生活。不妨透過心理諮商的幫助,整理、覺察自己在婚姻關係中的樣貌,找出盲點並調整,做好進入下段關係的準備。
2. 重新釐清自己的愛情觀
我們對婚姻的想像、對伴侶的期待,深刻影響了我們會找到怎樣的對象。在結束關係後,恰好是個重新思考自己想要怎樣對象的機會。「希望另一半擁有哪些條件?」、「希望對方具備什麼特質?」、「想要怎樣的互動模式?」等問題,都可協助您更加聚焦自己的擇偶條件。當然,同樣推薦藉由心理師的帶領、晤談,深入了解自己設定哪些條件、為何選擇這些,並可依照過去的婚姻、愛情經驗,調整原先的條件,讓自己與更適合的對象進入關係。
3. 與孩子認真討論
尋找第二春的朋友們,有些會擔心孩子的感受而善意隱瞞,但其實找機會與孩子認真討論是重要的。可以先從分享自己的心情開始,讓孩子了解為何您想找下一段愛情,或是逐漸認識您目前的對象,留意別在孩子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立即來個「雙方相見歡」。對孩子來說,當自己的父母離開對方,與另一個人發展新的關係,也可能陷入兩難的情緒。曾有位個案在母親離婚、結交新男友後提到:「我如果支持她,感覺像是『背叛』了爸爸,但,我也很希望媽媽過得幸福。」
孩子的心情如何、能否接受或抗拒,是您需要與孩子聊一聊的。這能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母親(或父親)重視」,並參與「新家庭」的形成。這個過程急不得,尤其若孩子剛開始無法立即接受,更需要多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心情或困擾。但,我們也不用一開始就預設立場,認為孩子會抗拒、反對。我在婚友平台遇到的會員裡,也有不少是子女鼓勵爸媽來尋找第二春的呢。
※※※
我們就是一家人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朋友聽到我家是重組家庭的狀況之後,都很好奇我和非親生哥哥姊姊的關係如何。
我還記得十三年前認識Daniel哥哥和Angela姊姊那一天的情景!
當時繼父和媽媽正在交往中,我才小學一年級,姊姊二年級,Angela姊姊國一,Daniel哥哥國二。那天下午媽媽對我和姊姊說,要帶我們去認識一個大哥哥和大姊姊,他們人很好,是叔叔(媽媽再婚前我們都叫繼父叔叔)的小孩,我們一定會喜歡他們。
與兄姊的第一次見面
媽媽帶著我和姊姊走到繼父家附近的公園,從遠處就看見一對大哥哥大姊姊正溜著直排輪,實在是帥氣極了!我和姊姊迫不及待想認識他們,同時也留意著自己的言行舉止,希望這對大哥哥大姊姊不要覺得我們很遜,會喜歡跟我們玩。
至於這第一次的會面是怎麼結束的,我已經不記得了,印象中他們兩人直排輪溜的非常好,在小學生的眼中就像明星一般神氣,一舉一動都令人崇拜!這是我對Daniel哥哥和Angela姊姊的第一印象,當時完全沒想到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變成一家人。
媽媽和繼父從交往到結婚的這段期間,我們和Daniel哥哥與Angela姊姊並沒有常常見面,畢竟住的地方有點距離,他們忙於課業,然而我們每見一次面,就更認識彼此一點,也更習慣彼此的存在。
後來得知媽媽要和繼父結婚時,我們四人的關係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依然持續著漸漸熟悉的狀態。我們在一起時,也會聊到繼父和媽媽,說說一些輕鬆的小事。
後來,我們搬到繼父家樓下,那段時間在我的記憶裡,沒有一絲不開心,一切的一切都好完美、好溫馨。而我們和Daniel哥哥與Angela姊姊經常樓上樓下互相串門,相處的時間也變多了。半年後,媽媽和繼父步入結婚禮堂。
只有彼此的家庭旅行
最令我印象深刻,增進兄妹關係最多的,就是我們一家六口的一趟澳洲自由行。長達兩個禮拜的旅行帶來很大的助益,可以說是家庭感情增溫的重要里程碑。
兩個禮拜的時間,我們和剛成為家人的爸爸、哥哥、姊姊一起出遊。因為我們小孩子的語言能力還無法與外國人交談,身邊也沒有認識的同學朋友,於是這次旅行,就成了我們一家人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原本我們遇到了大小問題,都只敢向自己親生爸媽求救,但是在澳洲期間,繼父和媽媽一下子要照顧四個孩子,常常其中一人正在忙或剛好不在身邊,我們就得硬著頭皮、害羞的找那位「還不熟」的家長來幫忙。
而且在澳洲遊玩時,不論到哪個景點,車程少說都要一個小時,我們就在這許多至少一個小時拉車的過程當中,聊了好多好笑的事情,說了好多從前從沒說過的話,玩了好多無聊卻可愛的遊戲。
很多的隔閡,就在一個玩笑、一場遊戲之中消失了!在這兩個禮拜的澳洲自由行中,我們只有彼此,沒有別人,像是被迫時時刻刻膩在一起,但也因為如此,每一個成員開始慢慢認同這個家,從中找到歸屬感,也認定自己就是新家庭的一分子。
學習跨越,讓溝通無礙
媽媽和繼父結婚大約半年後,我們又搬了新家。這時我們已很習慣彼此,儘管在某些事情上還是會有些彆扭,但都在慢慢的磨合中。之後家裡添了位新成員──小我十歲的妹妹,她的出生,讓我們兄妹全都興奮的飛上天了。
我們的重組家庭生活,確實存在一些不容易跨越的障礙,好幾次引起家人之間的尷尬、不開心,但我們也從這些事件中學習,努力為這個不一樣的家,找到平衡點。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各自因為求學和工作的牽絆,相處時間逐漸變少。後來,哥哥姊姊也都搬出去住,見面的機會就更少了,但我們還是會偶爾聊聊Line、傳傳貼圖,雖然不一定是聊什麼有營養的內容,卻代表我們心中依然關心、記掛著彼此。
我和Daniel哥哥與Angela姊姊的相處,說起來或許沒有特別親密、特別要好,但當我們和別人聊到自己的兄弟姊妹時,我們都會大方介紹彼此,從不避諱說出我們之間不一樣的關係。因為,縱然我們身上流著不一樣的血,我們就是一家人!
★瑪那熊心理師的家庭觀察★
大部分的人在進入新的團體時,有緊張、焦慮、好奇、困惑等情緒都是極為自然的,例如轉入新的班級、學校或是到新公司、新工作場域。
當兩個家庭結合,孩子需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在同一屋簷下,自然也會面臨這些情緒,不知如何與對方互動。可心很幸運地因為大人的用心,而順利度過了這段磨合期,這段經歷也很值得其他重組家庭參考。
首先,孩子的思考能力、適應能力與成人不同,過急的劇烈改變很可能讓他們不知所措、無所適從。文中可心的母親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兩個女兒先接觸未來的父親,熟悉度增加後再介紹「大哥哥、大姊姊」。選擇戶外情境(溜直排輪),不但避免排排坐、大眼瞪小眼的尷尬,也讓四個孩子在玩樂中認識彼此。
當然,這類的「相見歡」也可以在室內,重點是由大人規劃、營造出輕鬆自然的氣氛。若孩子剛開始不自在、怕生,也別急著將他們推到前線,以免壓力過大形成反效果。不妨運用破冰活動、有趣遊戲、合作型桌遊來增加彼此交集。
文中另一值得我們參考的是「透過旅行拉近距離」。旅行是一種休閒娛樂,本質上就已經營造了輕鬆有趣的情境;另一方面,異國自助旅遊帶有冒險元素,又讓成員需要在旅程中相處、合作、關照彼此。這種「一起完成任務」的過程,有助於團體凝聚力的形成,不只讓成員熟悉彼此,更對新的家庭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孩子能漸漸從「我」的概念擴大到「我們」。
不論自助或跟團旅行,成功關鍵在大人們透過安排,讓成員在旅程中「覺得刺激但又有安全感」。當然,家庭旅遊的重點不是跑多少景點、拍多少照片,而是讓家庭成員增加互動、一起解決旅途挑戰。因此,從事先的規劃、安排,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共同參與、支援,並多給予他們鼓勵與肯定。
對於吵架不是無感,只是麻木
記得小時候,爸媽吵架的功力真不是蓋的。
在爸媽離婚之前,他們吵到幾乎天天吵架,不吵才奇怪的地步!對於爸媽吵架這件事,我和姊姊早就司空見慣。至於那些吵架時雙方丟出尖酸刻薄的話,我們也已經習以為常,甚至可以說,爸媽吵架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爸媽吵架我無感?
我們不會去問爸媽:「你們是不是在吵架?」因為那種火力全開的場面就是吵架,而不是大聲說話,就算是小孩也能區分清楚。
常常都是爸媽吵他們的,我和姊姊做我們自己的事。
還記得小時候爸媽吵架時,我和姊姊就會拿著魔法棒,在他...
目錄
〈作者序〉
因為曾經痛苦,所以更加珍惜幸福!
〈前言〉
我的家庭真可愛
【第一部 我的原生家庭】
對於吵架不是無感,只是麻木
關於吵架這件事,小孩子想說的是……
媽媽,請妳不要走!
找個幫得上忙的人
至少你們有吵
姊姊是無辜的
走出噩夢的陰影
我的六個家
父母也需要安慰
【第二部 我的重組家庭】
參加媽媽的婚禮
我們就是一家人
媽媽不只是我的
無法認同的親人
家庭分享日
他們愛說什麼,就讓他們去說吧!
坦承自己的婚姻
感性才子爸爸 vs. 老實暖男繼父
婆媳問題與翁婿關係
說出來!有何不可?
【第三部 家庭與我】
一定要抱怨嗎?
抱歉!我說謊了
為了愛,放棄尋找真相
我受夠了轉學!
給孩子留下盼望
自棄還是自立?你的選擇是什麼?
爸爸的女朋友們
公主不是病
不同的價值觀
孩子也會對父母偏心?
一雙高跟鞋引起的戰爭
為什麼你們總是看不到?
誰牽我走紅毯?
爸媽讓我仍然相信愛情與婚姻
〈作者序〉
因為曾經痛苦,所以更加珍惜幸福!
〈前言〉
我的家庭真可愛
【第一部 我的原生家庭】
對於吵架不是無感,只是麻木
關於吵架這件事,小孩子想說的是……
媽媽,請妳不要走!
找個幫得上忙的人
至少你們有吵
姊姊是無辜的
走出噩夢的陰影
我的六個家
父母也需要安慰
【第二部 我的重組家庭】
參加媽媽的婚禮
我們就是一家人
媽媽不只是我的
無法認同的親人
家庭分享日
他們愛說什麼,就讓他們去說吧!
坦承自己的婚姻
感性才子爸爸 vs. 老實暖男繼父
婆媳問題與翁婿關係
說出來!有何不可?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7-10-28ISBN/ISSN:978986477329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