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南宋哲學家朱熹的窮理工夫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溯源式的檢討、理論本身的檢討、展望式的檢討等三個向度,探究此一學說的理論效力。
書中首先勾勒朱熹工夫論的輪廓,剖析「工夫」與「工夫論」之要義,探討窮理工夫論的出現,其立基是否穩固;即朱熹自「中和舊說」轉向「中和新說」的窮理工夫論,本身是否有充分的理據?其次,作為修養工夫樞紐的「窮理」,本身既屬於「知」的活動,則它如何保證道德實踐之「行」?最後,立足於現代,朱熹的窮理之學要如何解答我們所面臨的難題?對我們的未來又能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期望透過盡可能準確且周延的詮釋,以及在三種向度下嚴格而深入的理論探討,讀者能較為全面地理解朱熹的窮理工夫論,以推進對朱熹哲學的研究,並為其進一步參與普遍哲學議題的討論,打下新的基礎。
作者簡介:
吳啟超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2009)。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導師(2008)、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導師(2009-2011)、助理教授(2011-2017),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研究範圍包括先秦儒家哲學、宋代理學及當代中國哲學。近期中文論文刊載於《中國哲學與文化》、《鵝湖學誌》、《東方文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等。現正合編英文朱子哲學論文集Dao Companion to Zhu Xi’s Philosophy,預計2018年出版。
章節試閱
導言
本書以中國南宋時期哲學家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等,1130-1200;以下一律稱朱子)的窮理工夫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三種向度,檢討此一學說的理論效力。本章作為全書導言,將為讀者提供理解此下各章的基礎資訊。
在介紹三種向度的檢討工作前,必先扼要交代「窮理工夫論」的涵義。而欲明「窮理工夫論」,又需先明「工夫」及「工夫論」二詞。惟「工夫」在中國哲學裡的涵義頗複雜,為免枝蔓,細節且留待第一章〈朱子的窮理工夫論〉再行剖示。目前只需指出:「工夫」的最基本意思是「修養活動」,但在「工夫論」這一詞彙裡,「工夫」則特指修養活動所依循的方法,簡稱「修養方法」(詳細的文獻舉證及義理討論亦見第一章)。是故,「工夫論」即「有關修養方法的理論、論述、議論」。落在儒家哲學的脈絡裡,「工夫」如取其最基本意思,則指「促成或培養出道德人格(例如君子、仁者)的修養活動」,而「工夫論」即指「有關完養道德人格之方法的理論、論述、議論」。
現在可進而說明「窮理工夫論」。按道理,當我們說「朱子的窮理工夫論」時,此中「窮理」一詞可有兩種不同功能,其一是「區別、劃分」,其二是「綜括、指明整體要義」。假定現在的用法旨在區別、劃分,意思就是把「窮理」用作命名朱子整套工夫論裡面的某一部分。它想要表示:朱子的整個工夫論可細分為若干部分或「子理論」,這些部分雖同屬工夫論,但彼此內容有所不同;其中的一個部分便稱為「窮理工夫論」,其餘的則屬於「非窮理工夫論」(比如說:誠意工夫論、靜坐工夫論等)。在這個用法下,「窮理」雖仍可「指明要義」,即指明該「子理論」的特點,但這不同於上述第二項功能:綜括及指明整體要義—此要義以朱子的整個工夫論為言,非指其中某一部分的特點。本書題為《朱子的窮理工夫論》,當中「窮理」一詞即取這第二項功能,用以彰顯朱子工夫論的整體要義:朱子工夫論整體的根本特點或說其獨特的理論性格,就反映在「窮理」之觀念上。
此整體要義之論定詳見第一章。這裡先交代一點:我們的論定將通過兩個步驟,首先是判定朱子一系列工夫概念之間的主從關係,其次是在比較哲學或理論對照的視野下標舉「窮理」作為朱子工夫論的根本特點。詳言之,在第一個步驟裡,我們將列舉朱子工夫論的若干主要概念,討論它們之間的主從關係,從而指出:「敬」與「窮理」實為朱子工夫論概念群裡之兩大宗。就是說,這兩個概念在朱子工夫論裡具有最大的涵攝性;其他工夫概念,要麼依附或從屬於「敬」,要麼即依附或從屬於「窮理」。朱子這番見解,除了把「致知」轉譯成「窮理」外,其理念基本未越出北宋程頤(字正叔,號伊川,1033-1107)所提出的工夫論綱領:「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就著此綱領以至朱子工夫論的理論內部看,「敬」與「窮理」這兩大宗之並立無疑是根本的實情,彼此間已難再分主從輕重。惟筆者想在此更進一義,改從比較哲學或理論對照的角度,以「窮理」來象徵朱子工夫論那與眾不同的理論特點。第一章裡,在釐清「工夫」與「工夫論」的涵義後,接著便討論工夫論的理論角色以及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宋明儒學內部會存在工夫論上的分歧?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不同儒者對「心」有不同體認。比如說,那些相信心是本然地純善無惡的哲人,自然不會特別提倡一種對心予以規範、制約的修養方法。相反地,由於朱子認為心乃本質上可善可惡(善惡上中性),故特主張「格物窮理」一類強調以理制心的工夫。是故,在承認「敬」與「窮理」為兩大宗的前提下,我們將對後者予以較多的強調,因為「窮理」相對地更能呼應朱子對「心」的獨特體認,更能反映朱子道德哲學在宋明儒傳統裡的特色,故筆者以之為朱子工夫論的總代表觀念。總之,從朱子本意的角度看,在「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的宏規下,「敬」與「窮理」同等重要,但從比較哲學的角度看,「窮理」則更能反映朱子哲學的特徵。
此下第二、三、四章即進入理論檢討的工作。具體地說,它們將分從三種向度展開。第二章〈朱子對「先識本心」的疑慮:轉向窮理工夫論〉,屬於「溯源式的檢討」,就是考察窮理工夫論之提出(或說:朱子放棄其原來所認同的一套工夫論,改為主張他自己那套窮理工夫論)這一事情本身的合理性。之所以稱為「溯源式」,因為相對於其後兩章的檢討工作而言,它有一種「往回看」的性質,著眼於窮理工夫論的理論起點。惟筆者必須強調,此檢討工作儘管稱為「溯源式」,卻並非一種「心路歷程的回顧」或「思想史的考察」。本書所關注的,始終是窮理工夫論的理論效力。這一關注落在第二章裡即顯發為一個中心問題:朱子有否哲學上的理由(非關其主觀感受),去拒絕其論敵—湖湘學派—的工夫論(以「先識本心」為綱領),轉而主張他自己的窮理工夫論?此中即蘊含著一個客觀的理論課題:湖湘學派所代表的「心學的工夫論」,與朱子所代表的「理學的工夫論」,作為哲學理論看,何者更為妥善?是故,該章雖或似一種歷史的清理,實際上卻是一種理論的檢討,其哲學論理的程度不低於此下兩章。
第三章〈朱子論知行關係與實踐動力〉,可稱為「理論本身的檢討」,集中討論窮理工夫論本身所要面對的理論難題,看其能否提供令人滿意的回應。至於第四章〈非獨斷與可修正:窮理之學的開放性格〉,其工作則可形容為「展望式的檢討」,表示該章想探討的議題,並非朱子的時代所要面對(甚至非其時代所能想及),而是立足於我們的時代,向朱子的窮理之學尋求解答我們問題的理論資源。正因這種檢討工作並非著眼於窮理工夫論的理論起點,亦非此理論本身的合理性,而是其對當下以至今後時代所可能帶來的理論啟示,故稱為「展望式的檢討」。
茲再概述第二、三、四章的主要課題及論點如下。
如上所言,第二章旨在探問:窮理工夫論之提出,是否有其站得住腳的理由?具體來說,即朱子自「中和舊說」那種靠攏湖湘學派的工夫論見解,轉向「中和新說」的窮理工夫論,此轉向本身有否穩固的理論基礎?我們的討論將集中在湖湘學派「先識本心」的理論主張(隨著討論焦點的明朗化,後文將稱之為「識心說」)。此主張由湖湘學派領袖胡宏(字仁仲,號五峰,1105-1161)提出,作為該學派最根本的工夫論綱領,而為朱子所質疑。換言之,朱子工夫論的轉向,關鍵點就是他對「先識本心」的不滿,而此轉向之合理與否,就取決於其質疑的理據。該章的重要論點,是「識心說」忽略了「是非之心」之「理由賦予」的功能;相對地,朱子則能正視之,故在工夫修養上有較為明朗清晰的表述,因此他在工夫論上做出捨「識心說」而取窮理工夫論的轉向,實屬有理。
第三章會著眼於窮理工夫論自身,看看它需要面對怎樣的理論難題。筆者認為,此中最富有挑戰性的難題,可稱為「知行關係與實踐動力問題」:作為修養工夫樞紐的「窮理」,本身既屬於「知」的活動,則它如何保證道德實踐之「行」?在朱子的理論中,從窮理到具體道德實踐之間那股「把知落實為行」的動力,似乎是成疑的。是故,我們把朱子工夫論所要面對的最大難題稱為「知行關係與實踐動力問題」(簡稱「動力問題」)。寬泛地看,「動力問題」固然是關於「知」如何確保「行」。這在朱子的理論裡,可用「真知即能行」一說來回答。然而,若對問題有足夠的微觀,我們便會發現,「真知即能行」的答案實在未盡周延。這涉及到「真知」的來源。我們將會看到,在朱子思想中,「真知」的獲得很可能需要「行」的助成。這個助成「真知」的「行」,理論上並不出於「知」,而只能出於某種「勉強」(勉力而行)。問題倒不在於這種「勉強」有何神秘難解,而在於這種「勉強」為何最終可以消除。為此,我們需要深入到朱子的「心」與「理」的關係上尋找答案。是故,該章會把「動力問題」開列為淺深兩義:其淺義即「知如何推動行」,這在朱子可用「真知即能行」來回應;其深義即「勉強為何終可消除」,朱子的答覆則需往其「心」與「理」的關係裡去考掘。
第三章還有一點值得事先說明。從上面的介紹可知,本書對朱子之「心」有一基本認識:朱子認為,心乃本質上可善可惡(善惡上中性),而非本然地純善無惡。這一基本認識可謂貫穿全書,尤其作為第一至三章的立論底據。此理解固非憑空而來,我們在第一章便會提出朱子的文本為證(見該章第三節,〈朱子工夫論的哲學前提:對「心」的特殊體認〉)。然而,隨著本書討論的進行,特別到第三章談及朱子在「動力問題」上的取態時,我們對「心」這一概念實在需要更為深入和周到的說明。是故,第三章最後一節,〈「動力問題」之不圓滿答覆〉,將綜合考慮學者們的意見,對朱子之「心」做更進一步的釐清。可以說,在本書的顯性結構之下,實貫穿著一道隱伏的議題。所謂「顯性結構」,即指第一章剖析窮理工夫論(是為全書之本論部分)以及其下三章的「三重向度的理論檢討」這一結構,探討的主角自然是窮理工夫論無疑。而那道隱伏的議題,即指朱子之「心」究當如何理解。此一議題到了第三章的最後部分,將重提出來再做一顯題化的正面處理。
第四章作為一種「展望式的檢討」,焦點落在「我們時代的問題」上。此問題可這樣表述:在我們身處的文化多元或價值多元的時代裡,像傳統的「天理」這種似要把價值定於一尊的觀念,還有必要存在嗎?毫無疑問,朱子肯定是天理的忠實支持者。那麼,當他碰上這道「我們時代的問題」時,又會給出怎樣的回應?筆者認為,我們應循兩種方向思考。首先,倘若我們不再預認「天理」(或與其類同)的觀念,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其次,如果我們的時代仍要講「天理」一類的觀念,又有沒有可能講得「開放」一點?就是說,講「天理」也可以不帶有「把價值定於一尊」的意圖?該章會把討論重點多放在第二個方向上,試圖從朱子的窮理之學裡(尤其是他關於「讀書窮理」的論述)尋求啟示。反過來說,該章的主要工作,即在透過「我們時代的問題」,揭示朱子窮理之學所蘊藏的「開放」性格。
最後是〈結論〉,旨在統攬全書、總結貢獻,並展望未來研究。簡言之,此章所做的是一種「劃定邊界」的工作。一方面,本書在朱子哲學研究上做了一些開拓,在前人的基礎上,把這個領域拓寬到新的邊界上,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另一方面,邊界同時意味限制(儘管它是版圖拓展後的新邊界),表示本書仍有一些未及處理或有待進一步處理的議題。這兩方面均會在結論部分說明。筆者期望,透過對朱子窮理工夫論準確且周延的詮釋,以及三種向度下嚴格而深入的理論檢討,本書能呈現一套對窮理工夫論較為全面的理解,以推進朱子哲學的研究,並為其進一步參與普遍哲學議題的討論打下新的基礎。
導言
本書以中國南宋時期哲學家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等,1130-1200;以下一律稱朱子)的窮理工夫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三種向度,檢討此一學說的理論效力。本章作為全書導言,將為讀者提供理解此下各章的基礎資訊。
在介紹三種向度的檢討工作前,必先扼要交代「窮理工夫論」的涵義。而欲明「窮理工夫論」,又需先明「工夫」及「工夫論」二詞。惟「工夫」在中國哲學裡的涵義頗複雜,為免枝蔓,細節且留待第一章〈朱子的窮理工夫論〉再行剖示。目前只需指出:「工夫」的最基本意思是「修養活動」,但在「工夫論」這一詞彙裡,「...
目錄
自序
導言
第一章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
第一節 工夫與工夫論
第二節 工夫論的角色及工夫論分歧的成因
第三節 朱子工夫論的哲學前提:對「心」的特殊體認
第四節 朱子工夫論要義
第二章 朱子對「先識本心」的疑慮:轉向窮理工夫論
第一節 問題的背景
第二節 胡宏的「先識本心」
第三節 朱子的三點質疑
第四節 逆覺體證:一心之自識
第五節 真正的疑慮:「發見」與「肯認」是同一種作用嗎?
第六節 朱子工夫論轉向的詳檢與證成
第七節 朱子的「是非之情」
第三章 朱子論知行關係與實踐動力
第一節 問題之由來
第二節 真知即能行
第三節 問題之深化
第四節 「動力問題」之不圓滿答覆
第四章 非獨斷與可修正:窮理之學的開放性格
第一節 「復禮」作為對獨斷之制衡
第二節 讀書窮理之教的開放性格
第三節 文明對話值得預認天理嗎?
結論
參考文獻
名詞索引
人名與學派索引
自序
導言
第一章 朱子的窮理工夫論
第一節 工夫與工夫論
第二節 工夫論的角色及工夫論分歧的成因
第三節 朱子工夫論的哲學前提:對「心」的特殊體認
第四節 朱子工夫論要義
第二章 朱子對「先識本心」的疑慮:轉向窮理工夫論
第一節 問題的背景
第二節 胡宏的「先識本心」
第三節 朱子的三點質疑
第四節 逆覺體證:一心之自識
第五節 真正的疑慮:「發見」與「肯認」是同一種作用嗎?
第六節 朱子工夫論轉向的詳檢與證成
第七節 朱子的「是非之情」
第三章 朱子論知行關係與實踐動力
第一節 問題之...
商品資料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日期:2017-12-12ISBN/ISSN:978986350266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72頁開數:14.8×21×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