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年度選書、明治維新150週年必讀精采故事
透過歷史與傳記的迷人編織,作者講述一個島國面對現代化勢不可擋浪潮的生動故事⋯⋯關於日本女性教育和解放的啟蒙,獨特而優雅。──Kirkus Reviews
作者寫出一部精緻細膩的集體傳記⋯⋯傳記愛好者、對美國鍍金時代或明治末期日本感興趣的讀者,以及《藝伎回憶錄》的書迷,都會愛不釋卷。──Library Journal
作者細心地串起通訊信件與檔案文章,在這部關於內戰後三位武士之女被送到美國的傑出傳記中,講述巾幗英雄的真實故事。──Publishers Weekly
《武士的女兒》讀起來有如真實故事的小說:三名女孩在命運的捉弄下失了根,成為連結優雅舊日本和機會國度美國的橋梁。作者以電影的筆觸呈現歷史,生動難忘地再現一段被遺忘的故事。──Arthur Golden《藝伎回憶錄》作者
明治政府努力學習西洋文明的同時,決定派掌理家庭教育大權的女性出國留學。三位血統純正的武士後代,因此成為日本第一批出國接受教育的女孩。這是一個明治維新時代女性,如何在困苦的留學生活中、同時兼顧工作、友情與愛情中的成長故事。也詳述他們如何成為日本第一位獲得大學學位、建立女子學校,甚至成為兼顧教學工作的職業婦女先驅。
明治維新不只是國家改革運動,也是家庭、性別地位更新的關鍵時刻
武士家族所給與的訓練,是否能讓女孩們面對未來的一切挑戰?
一八七一年,五名女孩被日本政府送到美國。她們的任務是學習西方之道,歸國後幫助培育開明先進的新一代,領導日本走向富強。五位女孩中,最終只有三名留在美國。生於內戰時代傳統武士家庭的山川捨松、永井繁和津田梅,離開家鄉時,分別是十一歲、十歲和六歲,她們以典型美國女學生的身分度過了十年成長歲月。
自抵達舊金山起,這些女孩的旅程和傳統裝扮便受到媒體報導與關注,成了美國境內的某種名人。美國人畢竟是第一次看到日本女性,在此之前,日本女性連在自己的社會中都不輕易拋頭露面。在政府的安排下,她們各自被分派給一個美國家庭,學習英文和西方文化。三人性格各不相同,但學業表現都相當優異,幾乎是徹底融入美國社會。十年來,分住各地的女孩們不僅保持緊密聯繫,而且贏得許多美國友人的喜愛。
學成歸國,故鄉日本對她們而言已是全然陌生的國度,和十年前她們懵懂踏上的美國無異。不僅語言、文化需要重新適應,而且日本在她們留學期間拋棄了明治維新初期的徹底西化路線,轉而主張維護日本傳統,使她們貢獻所學的理想與作為顯得格格不入也格外艱辛。然而,這三個女孩不曾忘記國家的栽培,儘管有志難伸,仍意志堅定地為日本的女性教育注入活力與改革。
【永井繁】繁拿到音樂文憑後第一個回國,捨松和梅都申請延長留學一年,以便完成大學與高中學位。
三人當中,繁的歸國生活最為順遂,除了拜結婚所賜,她的專業領域也是一大助力。雖然剛回國日語還不流暢,但身為音樂老師的她並不需要良好日文能力。很快地,她便謀到官方職位,為日本國家課程引介西方音樂的元素,後來又擔任鋼琴老師,成為全日本收入最高的女性
【山川捨松】捨松以日本第一位女性大學畢業生的身分回國後,接受陸軍大臣大山巖的求婚。大山雖然既有地位又富有,但是對捨松而言,這樁婚姻不只是牽涉到金錢或是影響力,這也是一個能往下扎根的機會。捨松一直希望能為日本的教育盡一分心力,雖然最後捨松沒有建立學校,也沒有加入「單身貴族」的行列。她隱身於名門望族宅邸內,以政治家妻子的身分,為日本女性典範努力。
【津田梅】在兩位摯友相繼結婚後,小梅接受曾在前往美國的船上相遇的伊藤博文之邀,成為他們家的家庭教師,進而成為皇后開辦華族女學校的英文教師。這讓當時單身的她,不再受限於社會異樣的眼光,能更心無旁騖的向教育家之路邁進。最後,她甚至辭去官方教師職務,成立了女子英學塾,深耕基礎教育。時至今日,若提到日本第一位女性教育家,非津田梅莫屬。
本書根據大量日本與美國的檔案寫成,包括女孩們和美國寄宿家庭及友人之間數十年的書信往返,故事流暢有如小說,呈現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日本與西方文化交流的衝擊與適應,更是日本女性走向現代化的歷史濫觴。
作者簡介:
Janice P. Nimura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書評家、獨立學者,和先生住在紐約,育有二子,是日本家族的美國媳婦。《武士的女兒》是她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鄭佩嵐
國立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譯有《灌溉,總是在深夜》、《理性選民的神話》(合譯),以及各類型文章。賜教信箱:joyce_rayla@yahoo.com.tw
章節試閱
第五章 有趣的陌生人
太陽已經升起了好幾個小時了,但是當美國號沉穩而緩慢的駛進金門大橋時,薄霧仍縈繞著舊金山港。這天是一八七二年一月十五日。當他們行經阿爾卡特拉斯島(Fort Alcatraz)時,禮炮響了起來──共有十三發,象徵著當時美國的十三個州。在頭等艙裡,幾位日本使節正在數著禮炮的數目。對於禮炮僅止於十三響,他們感到有些失望。「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因此在這些禮儀上也傾向使用簡單的方式。」書記官久米邦武用帶著哲學的口吻記述道。
每一支桅杆上都掛著國旗,星條旗和太陽旗一齊飄揚在船上的煙囪間。在船靠岸之後,一群人開始聚集到上層甲板,以兩個男人為首。其中一個人蓄著黑色鬍子、穿著大衣,頭上戴著波斯羔羊皮製的阿斯特拉罕帽,他正熱切地望著自己的家鄉港口。他就是美國大使查爾斯.迪隆,當時已經在日本待了兩年。身為土生土長的紐約客,他在十七歲時前往加利福尼亞州追逐淘金夢。後來又接受了一些法律上的訓練,並轉往政治界發展。事實證明,比起理想主義者,他更是名機會主義者。在一八六九年,他接受了駐日本大使的職位,並開始了多采多姿的外交生涯。而他天生的魅力,也使他在這個領域如魚得水。
然而,真正吸引碼頭上眾人眼光的是另一個男人。他直挺的站在甲板上,身穿深藍色的刺繡絲綢綁帶長袍,身形瘦削、表情嚴肅,腰上還掛著兩支長短不一的劍。他兩側的頭髮已經剃掉了,但是頭頂仍保有髮髻,上面覆蓋著塗漆的方形頭飾(看起來與其說是帽子,更像是個盒子),帶子緊繫在下巴處。黑色的濃眉、直挺的鷹勾鼻以及微微往下的嘴角,沉重眼皮下的雙眼正掃視著下面的人群。這個予人深刻印象的男人正是岩倉具視,是當時日本的右大臣,也是此次使節團的特命全權大使。他曾任明治天皇父親的朝臣,且是幫助明治天皇恢復地位的重要人物。因此,他可說是位見證了日本的過去與未來的人。
不過,站在他身後的其他日本人,不但比較起來氣勢顯弱,還「穿著有史以來剪裁最奇怪的英國成衣」,某位記者這樣寫道。當船隻穩妥的停靠在碼頭之後,一群衣著合身的當地貴族上到甲板去歡迎這群外國貴客,但當他們笑容親切的伸出手時,換來的卻是對方僵硬的鞠躬禮。
這是美國號駛離橫濱港後的第二十一天,岩倉使節團的人們已經預備好要踏上異國的土地。當這群使節謹慎地步上連接岸邊的踏板時,一抹鮮豔的色彩出現在他們背後,此時觀望的人群立刻出現了一陣興奮的騷動。在身形豐滿的迪隆夫人背後,出現了五個小心翼翼踩著腳步的女孩。她們穿著亮色的絲綢衣服,從領口到下襬繡著許多圖案,還繫著色彩對比鮮明的寬腰帶。兩位較年長的女孩帶著點矜持的神態,沒戴帽子的頭髮挽起成髻,上面插著玳瑁梳子。其他三位女孩顯然更為年幼,她們梳得光潔的頭髮上裝飾了鮮豔的花樣頭飾,表情頗為鎮定。原來她們就是日本天皇派遣而來的公主們啊!
她們或許不是真的公主,但卻是第一次為了國家任務而來到海外的日本女性。較年長的兩位,後來在一年內就返回日本了。而較年幼的三位則在十年後才再度回到祖國懷抱。此時,捨松是十一歲,永井繁是十歲。而那個正用驚奇的眼神看著周遭房子、馬車,以及人群中穿著華麗的婦人的,是剛在此趟航行中滿七歲的津田梅。
站在碼頭上的人群開始分散開來,好讓這群使節們能夠走向那排正在等待的馬車。走在觀望的人群中,這些女孩只能低著頭,一邊不安的在意著自己的衣著和髮型,一邊意識著盯著她們看的眼光。陪伴在她們身旁的迪隆夫人則趾高氣昂的走著,像一隻驕傲的母雞,展示著她毛色亮麗的小雞們。
馬車從內河碼頭駛到格蘭飯店(the Grand Hotel)只須要經過幾個街區,因此他們幾乎沒什麼時間好好欣賞新奇的街景。街上滿是喧囂聲,而車輪則揚起許多油膩的灰塵飄盪在各建築物間。「這些房子排列得如此緊密,就像梳子的齒列一樣。」久米這樣寫道。4飯店是一座擁有山形牆、圓屋頂和凸窗的白色四層樓建築物,位於市場街(Market Street)和新蒙哥馬利街(New Montgomery Street)的街口。
格蘭飯店才剛蓋好幾年,新穎的設備讓使節們嘖嘖稱奇。大廳的地板是大理石的,上面打著光澤的蠟,金碧輝煌的水晶吊燈閃閃發光。每一間套房都有自己的浴室,而水龍頭一打開就能喝水,鏡子則是清澈又明亮。書記官久米用帶著詩意和愉悅的口吻,興奮的記錄著每件事情。「晚上只要扭開螺絲,點燃瓦斯之後,就有光從白色的玉中散發出來。」他這樣描述著他房間中的燈。「窗戶上掛著蕾絲窗簾,讓人產生從霧裡看花的錯覺。」而當你按下牆上的某個按鈕,就能召喚某位遠在好幾尺外的飯店服務生來到你面前。但最令人驚訝的是,後來服務生請久米進入了一個小隔間,當時已經有好幾位客人待在裡面了,而且他們站得筆直似乎在期待些什麼。突然間,鐵格子門鏗鏘一聲的關上了。「當它突然開始移動時,我真的嚇到了,然後它載著我們往上移動。」他這樣記述著自己第一次搭電梯的經驗。
第二天一早,就已安排了歡迎活動:一群日本留學生已聚集在舊金山等待他們,還有市長也來了。另外還有幾位記者,而岩倉和使節團成員都與他們一一握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某位記者,似乎為了這天早已細心準備許久:「Annata, annata ohio doko morrow morrow!」對於自己能夠用貴客的母語向對方致意,他感到相當自豪。岩倉一邊向對方鞠躬致意,一邊聽翻譯的講解,並感謝對方的好意及他流利的日語。那位記者心滿意足的離開了,雖然他講的其實是詞不達意的胡言亂語。
中午是會見陸軍與海軍的時間(雖然等到大家聚集在宴會廳時已接近下午一點)。該大廳的地板上覆蓋著帆布,牆上則掛著雙方國旗。岩倉和迪隆坐在柔軟的沙發上,這對美國人而言是最舒服的坐姿。然而對這些日本客人而言,坐在椅子上卻非常不習慣,且讓他們的懸宕的腿感到發麻。
到了下午兩點鐘,軍人們陸續離開了,接下來是會見領事館人員的時間。此時,宴會廳的大門旁早已擠滿了穿著華麗的圍觀者,而當使節團們在等待領事官的到來時,突然有一群咯咯笑的女孩們,手牽著手的跑進來。她們來到岩倉的面前自我介紹,岩倉則報以微笑並與她們握手致意。這些圍觀的眾人都覺得她們很有魅力,但使節團成員們則在心裡暗自驚訝。這些女孩──甚至還沒有成年──為什麼會出現在這種正式的外交場合呢?
後來,各國代表也呈遞了他們的國書,這些國家包括英國、丹麥、瑞典、挪威、阿根廷、奧地利、比利時、玻利維亞、哥倫比亞、智利、法國、德國、希臘、瓜地馬拉、義大利、墨西哥、荷蘭、秘魯、瑞士、西西里島和葡萄牙。「本市舊金山位於美洲的交通樞紐之處,在此衷心歡迎各位的到來。」商會的主席這樣說道。對他們而言,好的關係就等於無限商機。舊金山的商人們已經準備好帶著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信念橫越太平洋,並將美國產品與美國理念廣傳各地。岩倉的回覆雖然有禮,但也明確堅定。日本也很願意與外國通商,但是他此行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希望能與美國及其他曾簽訂條約的國家進行協商,修正過去不平等的條約。
與達官顯貴的會面持續了超過五個小時。而因為這些使節團成員並不習慣任何比鞠躬更親密的行為(甚至與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所以這一波波的繁文縟節和拍掌聲只讓他們覺得疲憊不已。結束後,他們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間(雖然飯店入口處也聚集了許多飯店客人,等著瞧他們一眼)。然而這些富麗堂皇的房間卻無法讓他們真正放鬆,因此一直等到把桌子和椅子推開,並筋疲力竭地躺在鋪著地毯的地上為止,他們才能真正放鬆休息。
但他們的休息時間很短暫。因為《舊金山紀事報》已經宣布,日本使節團將會出席晚上的一場音樂會。到了預定的十點時,支持者和觀望者已將飯店周圍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第二砲兵樂隊也準時登場了。五位女孩也和使節團成員一起出席,這是她們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公眾場合,因此當她們入座時,群眾莫不引頸觀望著。「她們身穿優雅的服裝,而且因為深知自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所以像教養良好的淑女般保持著矜持的態度。」一位記者讚賞的寫道。然而,先不論教養是否良好,這些女孩其實是深感不安。與使節團的男人們不同,在無外力的幫助之下,她們無法取得西式服裝來稍加掩飾。而迪隆夫人截至目前為止仍拒絕協助,因為眾人的注意力正是她現在最想享受的。
很快地,〈哥倫比亞萬歲〉(這是為一七八九年喬治.華盛頓的第一次就職典禮而作的曲子,後來也在十九世紀時期成為美國的國歌)那莊嚴的曲調在大廳內演奏了起來,響亮的樂曲聲透過窗戶傳到了大街上。以前曾到過美國的日本人都說,西方那野蠻人般的音樂一點都不悅耳,甚至會引發頭痛。現在這些日本使節們竟然必須坐在軍樂隊的旁邊欣賞奏樂,想必更是如坐針氈吧。
到了音樂會的尾聲,當岩倉和迪隆一起出現在露臺時,群眾的歡呼和掌聲變得更加熱烈了。面對這麼轟動熱烈的歡呼聲,使節們感到有點驚訝(雖然也心懷感激)。「西方人亟欲推展他們的貿易,因此喜歡給予外國訪客極為熱烈的歡迎。」久米這樣寫道。「這種聚會雖然是美國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在日本卻很少見。」接著,岩倉從腰間拿出一幅卷軸,打開來有好幾碼長,但是岩倉真正念的部分(用日文)卻很簡短。之後,這兩位男士就退場了。但是興奮的群眾們還不願離去,他們鼓譟著要極受歡迎的迪隆再多說幾句話。他略有顧慮地說道:若他公開發表談話將違反外交禮節,而在此場合下也不該違反規定。此外,在這重要的一刻他的情緒很激動,因此無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好吧,如果大家堅持的話。
美國大使迪隆在他的演說中表示,大眾應該用新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日本貴客,而不該把他們與其他「東方人」一視同仁。「我們不該把日本人與中國人相提並論,」他這樣告訴舊金山的人們。「因為加州不需要擔心會有一群勞工從日本帝國蜂擁而至。」沒落的中國因為別無選擇,所以只能讓他們貧窮的人民湧入其他國家,但是高貴的日本則不一樣,他們很快就會需要從其他國家尋找勞動力,以便應付各種新興的事業。「當中國人被迫套上奴隸的鎖鏈時,日本人卻從不曾被其他人奴役,他們的智慧就像武器一樣銳利。」迪隆這樣說道。
事實上,他這個論點並不是第一次被提出來。早在十幾年前,當第一批日本使節到訪美國時,一本觀點新穎且強調「美國觀念」的雜誌就曾表明對東方國家的態度。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的一篇長文當中,指出日本將會使其他亞洲鄰國都黯然失色。全世界的焦點,今後不會繼續放在中國身上。「若撇開過去一切對天朝華國的印象不談,有誰能真心欣賞一個如此麻痺、腐敗、搖搖欲墜,且在糟糕政府的帶領下已衰殘的國家呢?事實上,中國的大半都已腐朽衰敗了。而另一方面,充滿活力、繁榮與智慧的日本,她擁有日漸強大的力量,而且她認真學習的精神,將使其未來一片光明。」中國當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即將面臨失敗,此外不但毒癮纏身,還遭受通商列強的羞辱,因此是不可能與美國人印象中品德高尚且強健有力的日本相比的。堅毅不拔且目標明確的日本,正想要努力迎頭趕上美國,且在各方面都與美國志趣相投。
在接下來的十年中,隨著淘金熱潮退去,這種看法也變得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在舊金山的白人,他們對於中國人的輕蔑仍然沒有改變。因為中國人「成群結隊」跑來搶走白人的飯碗,還把賺來的錢都寄回家裡,也不願意試圖融入美國當地的文化習慣或是服裝。賺了錢之後,他們就再次回到那個對美國電報線路或鐵路完全沒興趣的國家。但另一方面,一直在進步與學習的日本則不同,自從美國海軍准將培里將他們從幾百年的沉睡中喚醒之後,他們就很願意打開心接受太平洋對岸的一切事物。
當中國來的移民仍堅持留著長辮子掛在背後時,大部分來到美國的日本人很快就把武士髮髻剃掉了,而且在到達美國幾天之內,就開始戴上黑色的絲綢帽子以便掩飾那不太合身的西裝。城內那些時髦帽子商人,很快就相中了這個明顯的商機。不久,使節團成員們也紛紛戴上了最高級、最新穎的帽子彼此爭奇鬥豔。岩倉也指定了一些樣品送到他房間,但是後來發現並沒有適合的。因此帽商特別指派了一名工作人員帶著量帽器前往他房間。這個量帽器是用木板和金屬別針做成的精緻器具,可以精準測量客人的頭圍大小。後來發現,原來這位使節先生的頭圍異於常人的小。這位助手花費了一番功夫才量好他的尺寸。「這就是我們想要做到的,」《舊金山紀事報》這樣評論道,「我們就是要把尺寸極為適合的帽子賣給他,好讓這位聰明的男士知道科學技術可以被發揮到什麼程度。」
第五章 有趣的陌生人
太陽已經升起了好幾個小時了,但是當美國號沉穩而緩慢的駛進金門大橋時,薄霧仍縈繞著舊金山港。這天是一八七二年一月十五日。當他們行經阿爾卡特拉斯島(Fort Alcatraz)時,禮炮響了起來──共有十三發,象徵著當時美國的十三個州。在頭等艙裡,幾位日本使節正在數著禮炮的數目。對於禮炮僅止於十三響,他們感到有些失望。「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因此在這些禮儀上也傾向使用簡單的方式。」書記官久米邦武用帶著哲學的口吻記述道。
每一支桅杆上都掛著國旗,星條旗和太陽旗一齊飄揚在船上的煙囪間。在船靠岸之後,一...
作者序
這是一個關於三位女孩的故事。她們雖然出生於某地,卻在不可抗拒的外力下被迫到另一個世界長大成人。就像所有的小孩一樣,她們迅速地吸收了環境所給的一切。雖然她們每個人都是血統純正的武士後代,但卻因時勢變化的緣故成為了混血兒。十年後,她們才再度回到那個已全然陌生的祖國。
我自己是在同一個城市出生及成長的,就和我的雙親及祖父母一樣。但後來我的人生與這三個女孩的故事出現了交集。上大學的第一天,我遇見了一位出生於日本的男孩。當他年紀還很小時,全家就離開了東京搬往西雅圖居住。但當他十六歲時,家人們卻決定要返回「家鄉」。然而對他而言,美國就是家鄉。因此他選擇了留下來。
畢業後兩年(也是我們結婚兩個月後),我們倆也搬到了東京。就許多方面而言,我在日本的生活比丈夫輕鬆很多。隨著日文不停的進步,大家都開始稱讚我的口音和禮儀,也很高興我能欣賞海膽及醃梅子的味道。因著西方臉孔的緣故,我做不好之處都可以被原諒──畢竟我是個外國人。但丈夫就沒有受到如此寬容的對待。他看起來像日本人,聽起來也像日本人──那為什麼不能在各方面也表現得更像個日本人呢?
三年後,我們回到了紐約。我攻讀了東亞研究所,並因而愛上了日本的明治時期。那時,這個太陽帝國終於願意將眼光轉離過去,並開始注目於西方的工業文明。某天,在一間古老圖書館的地下室裡,我發現了一本薄薄的書,有著綠色封面。這本書叫做《日本回憶錄》(A Japanese Interior),作者是艾麗絲.梅柏.培根(Alice Mabel Bacon),她是一位康乃迪克州的教師。這是她於一八八○年代晚期在東京旅居一年的回憶錄。書中描述她當時與「日本朋友住在一起,而且這些人是她在美國時就已熟識的親密好友」。這聽起來非常奇怪,因為在十九世紀美國婦女不太可能認識什麼日本朋友,更遑論是在美國遇見的。
艾麗絲是紐哈芬人,而紐哈芬正是我就讀大學的地方。後來她搬到東京旅居一年,不是和外國人住在一起,而是住在一個日本家庭裡,就和我一樣。她曾在日本的第一間女子學校教書,而該學校創建的年分,只比我在紐約就讀的學校的創建年分早一年。她坦率風趣的文筆,會讓我聯想到自己的老師,她們也同樣是直言不諱的女學者。在艾麗絲的帶領下,我漸漸發現了三位日本女性的故事。大山(山川)捨松曾寄居在艾麗絲家裡與她情同姊妹,同時也是日本第一位獲得大學學位的女性。津田梅建立了一所打破傳統的女子學校,並且深受捨松與艾麗絲的幫助。瓜生(永井)繁在生養七個小孩的同時,還能兼顧繁忙的教學工作,是現代「職業婦女」的先驅。
在這些女性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知道在語言不通的狀況下來到日本是什麼感覺,還有那種亟欲融入日本家庭的心情。我也知道面對日本對待女性的態度時,那種有點牴觸的心境。我的丈夫不會用日本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雖然他的家人從沒想過要撫養出一個美國小孩。今天,「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已成為每間公司及所有學校的目標,但早在一百年前,這三位日本女孩就已橫跨了極遠的距離,並同時融入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她們與他人如此不同,只能彼此惺惺相惜。而我將永遠無法忘懷她們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三位女孩的故事。她們雖然出生於某地,卻在不可抗拒的外力下被迫到另一個世界長大成人。就像所有的小孩一樣,她們迅速地吸收了環境所給的一切。雖然她們每個人都是血統純正的武士後代,但卻因時勢變化的緣故成為了混血兒。十年後,她們才再度回到那個已全然陌生的祖國。
我自己是在同一個城市出生及成長的,就和我的雙親及祖父母一樣。但後來我的人生與這三個女孩的故事出現了交集。上大學的第一天,我遇見了一位出生於日本的男孩。當他年紀還很小時,全家就離開了東京搬往西雅圖居住。但當他十六歲時,家人們卻決定要返回「...
目錄
作者的話
序章
第一部
第一章 武士的女兒
第二章 龍年之戰
第三章 酵母的力量
第四章 使節團遠征
第二部
第五章 有趣的陌生人
第六章 尋找寄宿家庭
第七章 在美國長大
第八章 瓦薩學院
第九章 返「鄉」之路
第三部
第十章 兩場婚禮
第十一章 獨自前行
第十二章 艾麗絲來訪東京
第十三章 前進與後退
第十四章 女子英學塾
第十五章 尾聲
謝詞
參考書目
注釋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作者的話
序章
第一部
第一章 武士的女兒
第二章 龍年之戰
第三章 酵母的力量
第四章 使節團遠征
第二部
第五章 有趣的陌生人
第六章 尋找寄宿家庭
第七章 在美國長大
第八章 瓦薩學院
第九章 返「鄉」之路
第三部
第十章 兩場婚禮
第十一章 獨自前行
第十二章 艾麗絲來訪東京
第十三章 前進與後退
第十四章 女子英學塾
第十五章 尾聲
謝詞
參考書目
注釋
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商品資料
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18-01-06ISBN/ISSN:978986344530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9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