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東方化」是多重而動態的概念,它包括對東方主體的反思、重構、重生、重返與重新詮釋。在亞洲,再東方化取徑必須面對早已內化的西方;而在臺灣,再東方化則不得不面對已經內化了的中國與中華。在全球化的時代,臺灣-東亞的知識分子與文化工作者無可迴避,必須為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知識生產和實踐肩負起在地論述的時代責任。
欣見年輕一輩學者投入臺灣文化政策與治理的在地論述及實踐,大膽主張《再東方化》的政策思想取徑,值得理論與實務界關注。
--陳其南.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
具體的個體經歷與思維邏輯是如何互為演繹?具備的獨立批判辯證與思考探索研究又要如何詰難建構?地理上的西方與我們所在的東亞,與抽象的東、西方,尤其歷史中不勝枚舉的帶有種族主義式虛構的修辭說法,今天如何東方化?《再東方化》的立論在於民主公共性的公民過程之對話,試圖凝聚公共力展現的文化價值與共識,一種知識分子的文化主體性的認同。見其取徑不從俗沉浮之論述或足為訓。
--陳志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
這是一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力作。在東方主義批判論者的圍攻下,在2016年美國國會提議去除「東方人」的事實下,劉俊裕從理論辯證、歷史再釋與在地省思的角度剖解,光是這種勇氣與豪邁,就值得一哂。
--廖新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回到亞洲,走向亞非拉/第三世界才是通往全球化的必經路徑。《再東方化》是大時代變動的推進器。
--陳光興.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與《人間思想》主編
《再東方化》並不隨俗,劉俊裕教授無不意在從矛盾衝突中,找尋、確認與定位希望之源,進而以「文化」為論說的幅湊,吐納「經世」(治理)與「經濟」的思辯。
--馮建三.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傳播、文化與政治》編委
作者簡介:
劉俊裕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專長為文化政策與治理、亞歐文化研究、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史。目前同時擔任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首任理事長(2015-2018)、「歐洲文化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網絡」(ENCATC, 2015-2017)國際理事、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獎」評議委員(CPMRA, 2014-2017)、德國及波蘭Cultur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ducation期刊編審委員,以及聯合新聞網udn專欄特約作家。編著有《臺灣文化權利地圖》(2015)、《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2013)等書。其主持及協同主持專案計畫包括2017「編撰文化白皮書暨籌劃全國文化會議」、「文化部推動文化基本法立法策略規劃案」、「文化部文化影響評估政策先期規劃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際藝文趨勢觀察與情蒐計畫」等。
章節試閱
這是一本關於當代文化政策研究論述與實踐的書,一本嘗試將當代文化治理的理念價值與實務體制接合的專書,特別是針對臺灣和它所地處的東亞現況。全書側重於文化治理能動者的價值與行動,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交叉辯證,希望透過東亞和儒家經世致用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治理的現代性之間的對話,以臺灣文化治理的實踐經驗為測試的場域,重新尋求一種當代文化政策與治理在地化論述的可能性。
專書主題「再東方化」(ReOrient)雖然借用了薩依德(E.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概念(Said 1978),但「再東方化」的目的並不在尋找、形塑或者再現一個本質性的「東方」內涵與樣貌。而是試圖從東亞儒家以「文化」「經世致用」的思維傳統出發,嘗試與薩依德所延續的傅柯權力、機構與再現等思想脈絡的對話,並接合如陳光興(2006)、竹內好(2007 [1960])、溝口雄三(2011)等主張的亞洲和中國作為方法的批判取徑,作為一個當代東亞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論述分析的路徑和方法。
不過,我希望介入的場域不在殖民與後殖民研究的思想論證,而在於尋求現代(後現代)和當代東亞文化政策與治理主體論述的可能性。對我而言,與其拋棄或者逃避一個被歐美及西方所殖民化、相對化和意識形態化的東方,不如重新去面對,重新再詮釋這個傳統、當代現實存在的東方,以及一個崛起中、未來可能的東方。在亞洲,「再東方化」的取徑必須面對東方文化中已經內化的西方;而在臺灣,再東方化則不得不面對已經內化的中國與中華。因此在本書我試圖:
一、從當前世界史、全球史和文化全球化論述的重構與論辯中,重新尋找當代臺灣處在地理位置上的東方(特別是東亞區域:臺灣、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究竟能凸顯出什麼獨特的主體文化視野。
二、從文化研究中對傳統、現代與後現代的詮釋,以及不同理性思維模式的交互辯證中,可以如何勾勒出臺灣文化政策後設論述中,已經內化的中國「經世之學」的傳統與西方批判現代性的視角。
三、從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作為一個實踐的場域、網絡,或者理想式的公共領域與文化生態體系,尋求如何理解、介入當前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現實處境,以及文化理念接合政策工具措施實務操作。
四、全書論述的框架環繞在文化與政治(科層體制)、文化與經濟(產業市場)、文化與社會(第三部門與媒介)的互為主體性與繁複連結體制。以當代臺灣和其位處的東亞區域文化政策與治理體制作為參照,包括政策論述的價值、理念,思維脈絡與制度行動實踐的再東方化過程,究竟具有什麼實質意涵。我們希望由此探究「再東方化」論述對當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實務發展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除了緒論外,全書的主軸從三個層次切入,重新思索當代文化網絡治理宏觀架構,並勾勒當代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繁複連結體制與互為主體過程: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處理文化政治的論述與臺灣文化政策治理;第二部分(第三、四章)探討文化經濟論述與臺灣文化政策治理;第三部分(第五、六章)處理文化社會論述與臺灣文化政策治理;核心的提問在於如何在文化治理的理性、心態、技術層次上,重新納入東方傳統中以人文為核心的治理思維,而跨越西方現代工具理性與實用主義的強勢文化邏輯,進而重返東方(再東方)人文社會軸線,以文化生態平衡體系取徑重新架構當前失衡的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治理價值的比重。
這是一本關於當代文化政策研究論述與實踐的書,一本嘗試將當代文化治理的理念價值與實務體制接合的專書,特別是針對臺灣和它所地處的東亞現況。全書側重於文化治理能動者的價值與行動,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交叉辯證,希望透過東亞和儒家經世致用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治理的現代性之間的對話,以臺灣文化治理的實踐經驗為測試的場域,重新尋求一種當代文化政策與治理在地化論述的可能性。
專書主題「再東方化」(ReOrient)雖然借用了薩依德(E.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概念(Said 1978),但「再東方化」的目的並不在尋找、...
作者序
這本書近期的緣起,是2011年4月1日我與臺大城鄉所王志弘教授在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論壇」的對話開始,王老師以「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為題探討文化治理概念的理論嫁接,我則以「文化經世與文化治理:一種在地文化論述的可能性」提出臺灣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想法,一方面提醒亞洲知識分子應該承擔起文化政策在地論述的學術責任,一方面也表達內心對此深層的焦慮。
從1990年代開始投入東、西方文化以及歐、亞文化政策的研究,經常覺得世界歷史與當代文化治理之間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而文化的內在價值思想與文化政策實務、文創經濟發展,乃至社會文化行動之間,則經常是幾個互不對話的小圈圈。對於公共議題,藝文界更常限制在自己的同溫層。2009 年重讀傅柯的「統理性」概念,發現歐洲文化的「統理性」概念系譜與中國明、清以來「經世治理」的學術傳統之間,其實存在著深厚的可類比性,以及內在可能超克現代文化官僚體系的潛在特質;而文化治理與政治經濟學、社會實踐和公共領域之間,更存在著文化邏輯上主、客體的強烈辯證及連結關係。
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東方與西方似乎是個早該被拋棄的籠統概念。因為地理上任何一個地緣上的東方,一旦由它所處不斷向東推進,都意味著西方的實質消解。既然如此,在21 世紀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領域,又何須重新點燃「再東方」論述與實踐的火苗呢?
原因其實不難,因為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東、西方之間人們那條已經內化了的現代性心理基線並沒有消除。歐美與亞、拉、非對於文化政策論述、資源競逐以及權力資本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過。而再東方化所要表達的,則是一種內在的動力,一種在文化實踐過程中除了凸顯差異外,同時孕育而生的「一股對於差異感同身受,試圖相互理解的驅力」。
這本書是近年來在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課程中,我與研究生們針對政策理論與實務之間反覆辯證的思想累積。專書中匯聚了三個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成果,以及這些年來個人參與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文化論壇、文化立法和全國文化會議的啟發。
教授的代表著作應該是一本具有思想體系與實踐支撐的專書,這是我的執著。這幾年間挨著一個個的專題研究計畫,一篇篇學術論文與專書篇章,熬著教授升等的壓力,我努力嘗試貫穿一環一環的學術概念,縫合片段論述之間相互構聯的關卡,再加上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的籌備、發起與運作,臺灣、東亞及國際文化政策網絡的串聯,走來並不輕鬆。這本書的完成也算是對近年來自己的學術生活日常有個階段性的交代。
專書收尾的時間點,正值文化部召開全國文化會議、分區論壇,北、中、南、東各縣市藝文團體與民眾針對文化議題百花齊放,嘗試聚合公、私、第三部門就文化政策白皮書共同撰擬的時刻。筆者將參與文化部門的文化立法研議經驗,學術機構與文化部、地方文化局協力規劃公共論壇的執行和磨合過程,進行學術與實踐的交互檢證,並轉化為文字析論彙整於專書之中。身為學者,不得不表達個人長久以來對國家與城市領導人欠缺文化深層思考的憂慮,文化高懸的價值理念總在政治權力的交迭中百般地妥協,臺灣民間要走的文化路還很長。
這本書的完成需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謝謝在學術道路上總是身體力行,時時不忘鞭策、提攜後進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廖新田院長;上任以來對於推動臺灣文化政策智庫研究及跨域、跨藝治理不遺餘力的陳志誠校長;在國內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公民權的論述及推動上都樹立典範的前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教授;以及在文化研究的思想上、問題意識與路線上給予多方啟發的陳光興教授;他們都個別為專書撰寫了推薦語。特別感謝致力臺灣媒體改革以及倡議「文化例外」的前輩—— 政大新聞系馮建三教授,在百忙之中還不吝為專書撰寫推薦序文。
謝謝二位匿名的審查委員對文本內容的修改意見,以及在研究方法上、論述路線上的諸多建議。感謝巨流圖書的編輯沈志翰、林瑜璇在內文編輯與出版行政上的多方協助。同時也謝謝聯合新聞網「鳴人堂」主編許伯崧的邀請,以及《典藏.今藝術》雜誌的幾次專題報導合作,讓我有機會在電子與平面媒體上對文化議題進行公共書寫和大眾對話。
還要謝謝幾個月來協助我進行專書章節文字編排、校閱的繆子琳、李珮綺;協助內文中許多圖表製作的柯惠晴、翁詩惠、康家禎;多年協助我進行專題研究計畫並進行學術對話的劉育良,以及張依文、張宇欣、廖凰玎律師。同時謝謝碩、博班指導過的研究生黃思敏、黃微容、柯柯、育良、林嫻如、施岑宜、盧梅芬、嚴佳音、吳品寬、林宛婷、李佳臻、甘非比、蔡淳任、洪婉喻,在過去七、八年來一篇篇碩、博士論文生產過程中深入的思想對話。
另外要感謝我藝政所任內的幾位秘書張文采、徐惠萍、康家禎對所務行政的「善治」;協助全國文化會議籌辦執行與規劃的古淑薰博士、梁涵詠秘書,以及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中和我共同奮鬥多年的張玉漢、李明俐、李倢宇、吳盈諄、吳欣瑀、楊安妮、李亦晟、錢又琳(前文謝過的就不重複感謝了)。還有協助我在韓國首爾隱遁寫作的崔碩浩教授、全能的秘書JJ和韓國KCTI的研究夥伴們。多謝了,艾莉卡。
當然還有在高雄時時關心我、支持我專心留在北部工作的母親;以及不斷搗亂我寫作文稿、打破我思考框架的喵寶。謝謝∼金金。
如同序文一開始所提,在全球化的時代,東亞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實踐和論述,是在地知識分子必須共同承擔的學術責任。臺灣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再東方化過程,我真的很期待更多對文化有理想、有熱血的夥伴一起投入。
劉俊裕
于淡水、竹圍、板橋、高雄、臺中、首爾
2017.11.30
這本書近期的緣起,是2011年4月1日我與臺大城鄉所王志弘教授在臺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論壇」的對話開始,王老師以「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為題探討文化治理概念的理論嫁接,我則以「文化經世與文化治理:一種在地文化論述的可能性」提出臺灣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想法,一方面提醒亞洲知識分子應該承擔起文化政策在地論述的學術責任,一方面也表達內心對此深層的焦慮。
從1990年代開始投入東、西方文化以及歐、亞文化政策的研究,經常覺得世界歷史與當代文化治理之間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而文化的內在價值思...
目錄
叢書序/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叢書
推薦序/整合兩種文化 一新經濟耳目
作者序
緒論 再東方化:「文化經世」作為文化政策與治理的取徑及方法
-世界近代史視角下的文化「東方主義」到「再東方化」
-從「西方」、「中國」到「亞洲」作為方法
-「再東方化」作為一種反思路線與論述取徑
-「文化經世」作為方法:尋求在地文化政策批判論述的可能性
-文化經世與文化治理:重回世界近代史的文化辯論
-文化經世對當代臺灣文化治理的實質意涵
CH01 當代文化治理的形構、邏輯與分析架構
-文化的意涵與分析取徑
-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互動關係
-當代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治理結構
-文化與治理:文化研究、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
-當代文化政策研究的再東方化
CH02 臺灣文化治理與文化政治體制
-《文化基本法》草案的研擬背景與緣起
-《文化基本法》的立法目的與架構
-《文化基本法》與核心文化價值凝聚
-《文化基本法》與文化權利的保障
-《文化基本法》與文化政策的基本方針
-《文化基本法》與跨部會文化治理體制
-《文化基本法》與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翻轉文化治理?
CH03 文化治理與文化經濟論述
-當代文化經濟論述的問題化
-文化與經濟的一體與斷裂:東、西方道德經濟與政治經濟學傳統
-經濟作為一種文化:文化經濟知識體系的重新縫合
-文化與經濟價值邏輯的揉合:對立?滲透?互為主體?
-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再辯證:資本主義與文創產業作為一種跨國文化形式
-文化經濟模式的階段性轉變:當代文化經濟的價值典範轉移?
-文化經濟生態體系的永續性:邁向一個更寬闊的文化經濟價值衡量框架
CH04 臺灣文化經濟體:藝文補助、文創產業與國際文化貿易
-國家的整體「文化經濟論述」是什麼?——臺灣文化經濟體
-臺灣的藝術文化補助機制:福利模式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中的文化經濟論述:競爭與成長模式
-對外文化貿易與文化例外的爭議:兩岸文化貿易與TPP
-國家文化經濟政策論述:邁向創新模式的臺灣文化經濟體
CH05 文化治理的社會論述
-文化的社會治理與「文化自理」
-公共領域與文化公共領域的結構
-文化公共領域的結構
-文化公共領域的參與「理性」與「心態」:文化邏輯與人文價值的逆反
-知識分子與文化公共領域:參與技術與機制
-底層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
-文化治理與文化反抗的行動策略
CH06 臺灣的文化公共領域與文化反抗
-當代臺灣文化公共領域論述與文化治理
-臺灣視覺藝術公共領域:以視盟和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為例
-風雲再起:2017 年全國文化會議與文化公共領域
-臺灣的文化自理與文化公共領域
結論 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當代東亞文化治理的再東方化現象
-本書核心提問與回應
-文化治理網絡與生態體系作為整合性分析架構
-文化治理「再東方化」的可能性與侷限性
-崛起中的臺灣及東亞文化政策論述與實踐.
參考文獻
-外文部分
-中文部分
附件
-附件一: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1060426 公聽會後修正版)
-附件二: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1060831 修正版)
-附件三:2015-2017 年臺灣文化治理相關新聞
叢書序/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叢書
推薦序/整合兩種文化 一新經濟耳目
作者序
緒論 再東方化:「文化經世」作為文化政策與治理的取徑及方法
-世界近代史視角下的文化「東方主義」到「再東方化」
-從「西方」、「中國」到「亞洲」作為方法
-「再東方化」作為一種反思路線與論述取徑
-「文化經世」作為方法:尋求在地文化政策批判論述的可能性
-文化經世與文化治理:重回世界近代史的文化辯論
-文化經世對當代臺灣文化治理的實質意涵
CH01 當代文化治理的形構、邏輯與分析架構
-文化的意涵與分析取徑
-文化與政治、經濟、...
商品資料
出版社: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01-05ISBN/ISSN:978957732560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32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