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經典:輕鬆制服「難搞」小孩的必備攻略
快速翻轉你的教養負情緒、改善親子關係、打造幸福家庭
當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就是最需要你的時候
★「戒吼爸媽」必備實用教養指南!
★看完這本書,搞定所有「親子溝通」問題!
★正向育兒技巧,讓你天天輕鬆面對孩子的狀況!
★一本書,讓你可以冷靜、優雅的面對育兒難關。
家庭革命情境1:「孩子不想上學!但是溝通都只會吵架。」
家庭革命情境2:「每次出去玩,叫孩子回家都是一場大災難,孩子完全聽不進去!」
家庭革命情境3:「玩具玩完都不收,不管說多少次都沒用!」
家庭革命情境4:「孩子每次都要吵看電視的時間!」
「原來一百分媽媽也有這些煩惱!」
如果你的孩子常常不乖、愛鬧、亂發脾氣、怎麼說也說不聽……別擔心,不是你的孩子難搞,而是你的溝通方式要改變!
教養你的孩子是個挑戰,一個超過你想像的挑戰。如果希望能成功應付這個挑戰,你得對孩子的立場觀點和需求有所了解,並且要學習新的溝通技巧,光是愛孩子、懷抱樂觀希望是不夠的。
不管孩子天生的性情如何,解決之鑰都握在你手中,當你改變自己的作法,他們的回應也會跟著改變,負向循環也可以轉變成正向循環。這是很有用的知識!
要能夠改變自己的作法,就必須深入了解你自己與小孩的心理行為模式。正向育兒技巧讓你天天輕鬆面對孩子的狀況!國際著名家庭心理治療師──米莉恩.恰恰木(Miriam Chachamu)讓你擺脫憂慮、憤怒、沮喪、難過的教養時光,學會理解孩子的語言,用更正向的方式,引導孩子走向你希望的光明道路!
★最實用
一步一步,教你在面對孩子的不同情況時,可以如何回應孩子的需求。不論是:不穿外套、不吃飯、不想上學、吵著買玩具、手足吵架、亂吵亂鬧……都可以在書中找到應對方式,讓你輕鬆解決孩子的難搞問題。
★最簡單
書中附有詳細情境圖解,隨著孩子的狀況不同,提供你不同的回應方式與孩子可能的回答。讓你輕鬆理解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簡單降低自己運用錯誤的溝通方式,不讓自己陷入生氣、憤怒、難過的情緒。
★最正向
書中的每一個對話與教養法,全都運用正向應答方式來回覆孩子的狀況。就算孩子當下正在大吵大鬧,也可以運用書中詳細的引導方式,讓你在平靜、安定的情緒下,回應孩子不乖的情況。
★最權威
亞馬遜書店5顆星評價、展賦文創教育執行長趙介亭(綠豆粉圓爸)大力推荐,家有「難搞」小孩的必備攻略。
【本書特色】
用幽默寫實的漫畫幫助你:
‧更了解孩子的觀點與需求。這是改善親子關係、打造幸福家庭的關鍵第一步。
‧學會正向溝通技巧。這讓你可以把對孩子的理解落實於行動中。
‧學會如何激勵孩子,讓孩子快樂、自信、有安全感、尊重他人。
作者簡介:
米莉恩.恰恰木(Miriam Chachamu)
國際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療師,英國家庭治療協會(AFT)會員,致力於提升兒童自尊心、緩解個人焦慮的研究,已幫助無數人改善了夫妻關係、親子關係。
譯者簡介:
陳曉瑩
台大歷史系畢業,師大翻譯所會議口譯組在學中,曾至瑞典優密歐Umeå大學交換,開啟翻譯契機。對親子、歷史文化及藝術類書籍翻譯有濃厚興趣。認真對待每次工作,時時努力以求更好的作品。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真情推薦】
卡珊卓‧賈丁(Cassandra Jardine,每日電訊報記者)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展賦教育文創執行長)
名人推薦:【真情推薦】
卡珊卓‧賈丁(Cassandra Jardine,每日電訊報記者)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展賦教育文創執行長)
章節試閱
【摘文1】孩子為什麼不乖?
「合作」是大多數父母願望清單上的第一項。
父母都會說:「要是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不必我嘮叨個沒完就乖乖去做,我就輕鬆多了!」如果孩子合作,不僅父母輕鬆,孩子也輕鬆。信不信由你,孩子其實也很渴望取悅人、也想做個乖孩子,那他們為什麼不自己乖一點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欠缺一致性,這一點會在後續的章節討論。除此之外,還有三個主要原因值得探討,請想一想你家的情況是不是就是這三種情況之一。
1. 用不適當的方法來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
不管多麼無法無天,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這並不是說他們的所有行為都是OK的,反而常常都是不OK的,不過,行為背後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儘管有時看起來很氣人。
沒有任何一個小孩早上醒來會想:「今天天氣真好!陽光燦爛,鳥兒歡唱,我好期待去上學。現在該去惹爸媽生氣了!」如果孩子一直惹你生氣,那是因為有些事不順他們的心。切記:孩子如何看待周遭發生的事才是關鍵所在,而不是事情本身。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或是我們認為的不合理要求時),通常我們第一個反應並不是想到他們的需求,而是惱怒生氣,然後責罵他們一頓或是威脅或是大吼大叫,也可能把他們早就知道的那一套再搬出來解釋個沒完,殊不知,他們的問題並不在於不知道,所以我們的解釋往往會淪為耳邊風。
以上這幾種反應儘管很自然或出於善意,卻是解決問題的大敵。如果有人對我們說教、批評或責罵,我們通常會想要辯解、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在這一點上,小孩跟大人無異,如果他們覺得自己受到的攻擊太過猛烈,有時甚至還會還擊。但是,如果把孩子的不當行為看成是他為了滿足真正需求而做的錯誤嘗試,你就不會輕易動怒,也比較容易幫助他們學會用適當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2. 親子想做的事不一樣
孩子想要的時候就要、想做的時候就做,這是天性,而我們的工作則是幫助他們做正確的事。然而,父母跟孩子往往各有各的待辦事項,容易產生衝突。
小孩不是天生吃飯就會用刀叉、天生就懂得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嘴上、天生就喜歡做功課,他們的天性是想要做什麼就去做,這通常會造成一團混亂,以及我們無窮無盡的火山爆發(套用孩子的用語)。
可是孩子必須要能夠融入社會,所以必須學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才是適當的。例如,為什麼可以舔冰淇淋,不能舔三明治?光著身子走在大街上有什麼錯?明明到了晚上就要把棉被攤開來睡覺,為什麼早上還要費事整理?我們總是期待孩子會開開心心地認同事情就是這樣,乖乖照做就是了,可是這並非他們的天性,不管我們的理由有多麼充足都一樣。
精力過剩小孩的掌控需求通常比隨和小孩更大,他們強烈想要掌控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就是說,對他們來說,照著自己的意思行事非常重要。然而,父母的職責之一,就是根據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來教導孩子做正確的事,而這通常就會跟孩子的意願產生衝突,然後就出現違抗、不規矩的場面。
3. 為了博取注意
一切都平安無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對孩子置之不理。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
一旦有什麼不對勁時,我們會立刻衝過去……危機出現時馬上處理,這是很自然的作法。這是我們保護孩子安全的方式,也是我們教導孩子守規矩時會用的方式。我絕對無意要你忽視陷入危難中的孩子,不過,若是常常對稀鬆平常的事起太大的反應,等於不知不覺在教導孩子:尖叫或大哭可以讓他們馬上獲得注意。博取注意是人類基本的需求,小孩子會採取最容易的方式來滿足這個需求,而小孩子從我們的反應中學到要尖叫或大哭,根本就不管他們碰到的問題是多麼微不足道。
簡單地說,你越關注的事就越容易發生,所以對負面行為非常在意,反而會強化負面行為。再者,如果對芝麻小事過度反應,反而是在無形中教導孩子:沒有你,他們應付不了任何狀況,等於是使孩子失能。因此,必須降低對「不當行為」的關注,低調處理孩子的挫敗,增加對「正面行為」的關注,如此才能強化孩子的正面行為。
然而,對「不當行為」視而不見就是解決之道嗎?並不然,對孩子來說,做壞事是有趣的,他可以從這件事本身得到回報,所以光是不予理會很少讓不當行為消聲匿跡。聰明的父母一開始就會預先為孩子的挫敗做準備,避免挫敗發生,他們還會發展出一種體貼、仔細思量過的因應方式來處理不當行為,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後續幾章會說明如何做到。
【摘文2】當家長和孩子想做的事情不同時
每個家庭都會發生家長想去做某件事,孩子想做的卻是另一件事的情況。此時的處理訣竅就在於避免爭執與衝突,但仍維持立場。
我們多半不覺得自己在跟孩子對話時,態度是強硬或喜歡爭論的;我們會盡量不用吼的或批評太多,而且盡可能用講道理的方式,而非直接要求孩子聽話服從。有時候這樣做還是不夠,所以可能會陷入爭論的情況。這時候要記得,跟孩子爭論不會有輸贏,只會兩敗俱傷。
本章將教你,如何運用溝通技巧,在事情剛發生時減少衝突與避免不愉快。我們一起來討論如何用委婉的方式拒絕孩子的要求,以及提高他們配合的意願。但我們也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孩子若不能如願以償,是不可能高興或感激的,所以,只要他們願意配合就足夠了。他們畢竟只是孩子,而孩子的天性就是隨時為所欲為!
用「可以」取代「不可以」
對很多孩子來說,尤其是精力過剩的孩子,「不可以」這三個字常會引發他們的激烈反應。孩子跟大人一樣,也希望對自己的事有掌控權,所以,當家長說出「不可以」時,就等於奪走了他們的所有權力,就可能導致孩子的叛逆行為。此時的祕訣就是避免說「不可以」,這樣就能雙贏—孩子覺得有掌控權,而家長也不需大吼大叫,就能讓孩子做正確的事。
下面是個挑戰性很高的例子,媽媽必須要求兒子去做他不太想做的事。
媽媽在趕時間,她得出門了,而且她可能是考量到兒子的感受,拖到最後才問的。然而,兒子卻想繼續玩。沒有一個孩子會願意放棄好玩的事,改去做他認為沒意思的事。左頁上圖中,媽媽的回答合情合理,但卻會引發衝突。
不過,只要稍微改變說話的方式,結果就大不相同。
媽媽答應孩子的要求,然後告訴他何時可以做想做的事。這個策略很簡單卻出奇地有效。回答「可以」並提供替代方案,孩子就會覺得意願受到尊重而願意配合。當然,這個溝通技巧不一定次次見效,但是經常成功!
以「提問」取代否定
這裡再舉出另一種不同的處理方式。
以下為另一個經常出現的情境:女兒提出了媽媽不可能同意的要求。原本的處理方式是這樣的。
女兒:「我可以看電視嗎?」
媽媽:「不可以,妳知道星期三不能看電視。」
但如果改成以下的提問方式,媽媽就不需要說「不」,而是鼓勵女兒自己去思考。這時女兒就必須思考並得出結論。她雖然不太高興,但也只能接受。這個說法可以讓她更容易接受自己不能看電視的事實,也給媽媽機會去稱讚她答對了!
女兒:「我可以看電視嗎?」
媽媽:「妳記得今天星期幾嗎?」
女兒:「啊!今天是星期三。」
媽媽:「對啊,妳想起來了。」
不過,小女孩也可能無法接受「星期三不能看電視」的這個規則,而開始討價還價。這個部分我們將在第一一四到一一七頁探討。
委婉拒絕的方式
很多時候,我們即便是面對孩子合理的要求,卻也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狀況,而無法應允。雖然我們也希望可以答應,但卻做不到,畢竟人生總不可能盡如人意。
女兒:「你今天可以來看我的表演嗎?我會演奏大提琴。」
爸爸:「不可以!辦公室九點要開會。怎麼不早說呢?我可以改時間的。妳應該要安排好的……」
(女兒:又來了,真希望我沒問。)
面對這種突然的請求,爸爸雖然很想答應,但卻因另有要務而無法答應,一急之下,自然會生氣並責備女兒。
爸爸的回答合情合理,因為爸爸可能很想聽女兒的表演,現在卻錯過了機會。但女兒又怎麼知道,如果提早告知,爸爸就有可能把公事排開,去做她希望的事?類似事件可能之前就發生過,所以讓爸爸覺得女兒不會安排時間,也覺得自己無法掌控行程。
然而,爸爸的回答雖然可能相當合理,對親子關係卻幫助不大,也不會讓女兒想要改進,反而因此後悔自己對爸爸提出要求。她認為,爸爸不僅不會來聽她表演,還生她的氣,於是,她腦中只顧忙著辯解或難過,根本不會去想自己的問題,甚或是正面聽取爸爸對她的建議。她只是個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
要避免這種不愉快的情況,請參考以下方針:
•先解釋,再拒絕。拒絕前最好先解釋自己的狀況,因為拒絕可能使孩子不高興,接下來的解釋再有力,他們也聽不進去。先給理由,孩子認真聽過後,即使可能仍然有些不高興,也比較能接受。
•解釋自己必須做的事,而不批評孩子。解釋為何不能答應時,最好談論我們必須做的事及不能答應的原因,而不是責備孩子做了或沒做什麼。對孩子來說,無法如願以償已經夠糟了,責備只會火上加油。
•讓孩子覺得答案是深思熟慮的。表現出我們的回答是經過考慮的,而且即使無法答應,仍能理解孩子的想法。
•盡量避免說「不可以」。利用引導性問句,讓孩子自己體會「事情無法總是如他們所願」。
•事情過後再告訴孩子哪裏做錯了。從錯誤中學習確實相當重要。但當孩子不高興而聽不進去時,別希望他們學到教訓。這將於第十章〈從錯誤中學習〉討論。
回頭看看之前的例子。顧慮到女兒的感受與彼此關係,爸爸可以這樣回答。
女兒:「你今天可以來看我的表演嗎?我會演奏大提琴。」
爸爸:「我真希望能去參加,但爸爸九點得進辦公室。」
(女兒:真可惜!)
爸爸陳述他必須做的事、不責備小女兒且不說「不可以」。
如果小女孩繼續哀求爸爸,他可以重複自己多想去她的音樂會,再給她擁抱與親吻,然後道歉出門。爸爸得出門就是得出門!當然,他可以提議請別人錄下音樂會或在女兒表演時拍照。女孩還是可能不高興,但這無法避免。
不論爸爸的出發點多好或感到多挫折,在女兒失望的情況下,絕對不是教導規劃能力或表達挫折的好機會。想教導孩子如何避免類似的狀況,可以之後再找機會討論。
提供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如果你提供多一點的選項,或許可以讓孩子照你的要求去做。這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象徵性的讓步,對孩子的意義卻大大不同。因為這樣一來,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意見受到尊重。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選項太多容易混淆,所以最好提供有限的選擇。
提供孩子選擇時,必須先確保我們可以接受所有的答案。有時候我們看似提供選擇,其實是希望讓孩子照我們所說的做,而結果通常會令我們失望。除非我們能接受孩子說「不」,否則像「回家好嗎?」或「想去睡了嗎?」之類問題並不能表達我們當時的希望。
我們問這樣的問題時通常是基於尊重,但孩子不懂,只會覺得我們不接受拒絕是說話不算話。「再兩分鐘就要走了」或「該睡覺了」是比較好的說法。期待孩子拒絕我們提供的誘惑並不實際。沒有小孩會選健康理智的選項,他們更喜歡好吃、新奇跟好玩的事物!我們的選項中應該除去誘惑,才讓孩子更容易做到我們要求的事。
身體語言要溫和,聲調要放低
有些孩子會從大人的聲音或身體語言,察覺出我們在生氣的蛛絲馬跡,並呈現不同的反應。有個性的孩子會比較隨和的孩子來得敏感,因為他們較常遭受批評,因此,就算沒被批評也預期會有批評。
有時候,我們以為要用強勢的語氣,孩子才會聽話。然而,孩子的反應通常更加憤怒。相反地,冷靜的語調則可能像在諷刺或令人感覺高高在上。
我認為不要比孩子大聲是比較有效的方式。孩子大吼大叫時,我們應稍微提高音量,但不要比他們大聲。等他們較冷靜時,我們也要立刻冷靜。而且可以蹲低到孩子的視線高度,或將孩子抱高到我們的視線高度。居高臨下俯視、語氣嚴厲都會引起孩子的怨氣及叛逆心理。
以身作則
我們都不喜歡別人告訴我們怎麼做,覺得那是「發號施令」,覺得自己的掌控權受到干預。孩子也一樣。但我合作過的家長常表示,在正常的早上他們至少會給孩子二十個指令(或同一指令重複二十次)。「起床。衣服穿好。記得刷牙。鞋子穿好。鞋子穿好。鞋子穿好。動作快!要遲到了……」我以前也是這樣,不過是對三個孩子連續發出一百個指令。然而,他們可能連一個簡單要求都不肯做到。
下面的女孩可能不覺得冷,而覺得被媽媽控制。於是就耍小孩子脾氣,跑走了……
媽媽:「把外套穿好。」
女孩:「我又不冷!」
(女孩:媽媽總是囉囉嗦嗦的。)
要幫助孩子做正確的事,就應以身作則,並說出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這樣能幫助孩子明白我們希望他們怎麼做,而不需直接下命令,也可以減少孩子反抗的機會。
媽媽:「外面看起來很冷,所以我要穿外套,還要圍上圍巾跟戴手套。」
女孩:「也許我也該那麼做。」
這招每次都有效嗎?不見得。但它很神奇,尤其是對那些有個性、不喜歡服從命令的敏感孩子。圖中女孩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聽了這些解釋,並覺得自己可以做出選擇,而在不知不覺中就照著媽媽的希望做,並覺得那是自己的決定。以下章節還有更多小技巧。
要面對面跟孩子講話
你有過從別的房間喊孩子做事,孩子卻聞風不動的挫折經驗嗎?因為孩子只會專注在眼前的事物,無法轉移注意力去做我們要求的事,所以說話前,要先吸引他們的注意,否則他們根本不會聽。
要讓孩子認真聽話,就要走到他們身邊,讓他們發覺你的存在,如果他們還是沒發覺,就要走得更近!等到他抬頭看你時,再溫和地說出要求,然後留下來等他們開始做,而不是留下他們自己處理,這樣他們就會比較認真看待這件事。
【摘文3】孩子的情緒該怎麼處理?
負面情緒會造成家庭關係不和睦。我們可以將強烈的情緒如焦慮、憤怒及挫折想像成身體的「警報系統」,警告我們事情不順心了,需要採取行動。導火線通常是期待落空,例如:想進門卻找不到鑰匙、期待孩子聽話他們卻不理會、想吃頓豐盛的晚餐,飯卻燒焦了。
當壓力使荷爾蒙釋放到血液裡,讓我們產生了急迫性的「警報」反應時,身體就會準備採取自保行動並取得所需。
但當情緒高漲時,智力卻會降低,尤其是生氣的時候。我們的思考會變得簡化,並做出當下認為完全合理、事後卻覺得過分或愚蠢的行為。這是因為情緒是人類自古的生存本能。人類祖先逃避或抵禦危險時,根本沒時間理性思考或評判局勢,必須立即行動!
了解兒童的情緒
兒童的大腦尚未發展完全,因此容易觸發「警報系統」,讓思考能力憑空消失。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對無力做某件事感到挫折,或要求他們做不喜歡的事時,都可能會出現。觸發的條件依他們對情況的理解而定,孩子覺得缺乏主導權、安全感、關注或成就感的狀況都有可能。
像氣球飛走、拿到藍色的碗而不是紅色的、搞錯時間等小事,都可能引發我們眼中的過度反應。當孩子認為事情不順心時(記得,兒童跟大人一樣,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根據事實來做出反應。)他們很難保持理智或明白道理,再加上他們尚未成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冷靜下來。
孩子的情緒反應
大人和孩子都會感情用事,這對雙方情緒都是火上加油。
例如:爸爸愉悅地讀著報紙,兒子則搖著椅子享受冰淇淋。你看發生了什麼事……
小男孩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到地上,小男孩認為大事不妙了,他覺得非常失望。但爸爸的看法則不同。他知道這沒什麼,並好意地想要安撫兒子。
男孩卻覺得爸爸不懂。對他來說這真的很重要!於是哭得更大聲,希望讓爸爸了解他多失望。
爸爸從他的角度解讀,這真是大驚小怪!而且全是男孩自己的錯,他應該乖乖坐好,不該搖椅子。爸爸沒有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事情。
爸爸嚴厲的聲音及生氣的發言超出男孩的忍受程度。冰淇淋已經掉了, 現在爸爸還生氣。太過分了!他哭得更大聲。
爸爸嚇了一跳。「 真是麻煩! 」 他想道。咖啡廳的其他人都在偷瞄。爸爸只想在外頭度過愉快的早晨,結果呢!爸爸現在打算再買個冰淇淋給兒子—只要能讓他閉嘴就好。
爸爸說得太晚,兒子已深陷情緒,根本聽不進父親的話。他很快就在地上又踢又叫,根本不管冰淇淋了。他已經完全失控了,什麼都不管不顧。爸爸卻還責怪小男孩,為了愚蠢的冰淇淋大驚小怪!「這個小孩需要好好教訓!」爸爸想道。
憤怒之山
簡而言之,小男孩覺得事情不順心而觸動了「警報系統」。爸爸想要以他覺得最好的方式安撫小男孩,卻徒勞無功而更受挫。親子雙方都因為對方的反應而更不高興,結果都爬上「憤怒之山」的山頂。
如果孩子很有個性或有一個以上的孩子,你可能常覺得自己每天都會攀上山頂好幾次。這其實很正常,但卻令人心力交瘁。
孩子需要發洩情緒於上例中,家長想安慰孩子的失望,卻使情況惡化。爸爸企圖阻止兒子的感受,不過那既不可能也不恰當。不愉悅的感受是遭受失望與挫折之後的正常反應。失望或不高興是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家長不喜歡見到哭鬧或吼叫,但那卻是孩子發洩情緒的健康機制。
孩子不可能永遠快樂無憂。家長無法事事替他們處理好,但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改善情緒管理,讓煩惱更快消退。那時他們的大腦才可能恢復思考,並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可經由親吻與擁抱來安撫孩子,以及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來達成。
孩子話裡的意思
孩子不是用大人熟知的語言思考或說話方式,他們用的是簡單、不精確版的兒語,那是他們僅知的語言。當他們情緒高漲、智力降低時,語彙就變得更少、表達更不精準。家長若是以正常語言去理解孩子的話時,就會覺得他們不領情或甚至語帶攻擊,而責怪孩子太不禮貌或不替人著想。
所以孩子就可以用這種方式說話嗎?當然不是。我們得教導孩子以尊重人的成熟態度說話,不只是為了我們,更為了他們。孩子需要學會用正確的語言來表達意思!
孩子理解我們的方式也是問題。他們生氣的時候通常不會聽到我們想表達的意思。孩子對我們所說的話,只能簡單理解,有時甚至完全扭曲。他們是以自己的語言思考。
我們的肢體語言稍微失控或音量稍微提高都會使狀況更糟。孩子的怒火只要點燃,轉瞬間就會情緒高漲、智力降低。
我們可以對照書中的語言對照表,幫助我們了解兒童如何解讀家長的話。當然,孩子可能還有更多的解讀方式。
教導孩子成熟思考相當明智,但這只有當他們願意聽才有用。當孩子站在憤怒之山上時,他們根本無法理智思考,想要藉機教育他們是無意義的,一定要等雙方都下山,才有辦法教孩子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摘文1】孩子為什麼不乖?
「合作」是大多數父母願望清單上的第一項。
父母都會說:「要是孩子能夠乖乖聽話,不必我嘮叨個沒完就乖乖去做,我就輕鬆多了!」如果孩子合作,不僅父母輕鬆,孩子也輕鬆。信不信由你,孩子其實也很渴望取悅人、也想做個乖孩子,那他們為什麼不自己乖一點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欠缺一致性,這一點會在後續的章節討論。除此之外,還有三個主要原因值得探討,請想一想你家的情況是不是就是這三種情況之一。
1. 用不適當的方法來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
不管多麼無法無天,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
推薦序
【推薦序】原來一百分媽媽,竟然也跟我有過同樣的感受
誠實的父母都會承認,孩子總會有令他們抓狂的時候。別人的孩子似乎總能不吵不鬧就乖乖上床、給什麼就吃什麼、要他收拾的時候也會乖乖照辦,而自己的孩子卻總是性情乖戾、不乖乖配合。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那個曾經帶著可愛表情學步的幼兒,現在看來卻是滿臉深沉抑鬱,你腦中那個一再告訴自己「我是全天下最棒的媽媽」的小小聲音也變了調,反而在你涕泗縱橫的時候告訴你:「你看你搞得一團糟。」
在這種時刻,你需要有個親切、明智的人可以談一談,一個曾經歷過這些戲劇起落、可以輕輕戳你一下的人,好讓你表現得更好一些,也讓孩子可以跟著學會冷靜、合作。
我很幸運,在我跌入谷底時,遇到了「新學習中心」(New Learning Centre)以及在那裡工作的米莉恩.恰恰木(Miriam Chachamu)。
我報名參加米莉恩的育兒課程時,最小的孩子兩歲、最大的十一歲。我當然很愛他們,不過他們在一起時,總是吵個不停,持家、全職工作兩頭燒的我實在累壞了,我曾經很悲觀地覺得:米莉恩不可能幫得上忙。儘管如此,我還是抱著「搞不好真的可以學到些什麼」的心態,決定去上幾堂課。不久後我便發現,每星期一次的課程不僅很吸引人,更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
造就這種改變的,是米莉恩爽朗又富同情心的個性。她很坦白地承認,她也曾經擔心自己無法成為「自己期望成為的母親」。有一次,充滿挫折的她把女兒推下床,因為不管催促、威脅了多少次,女兒就是不肯起床。一位人人眼中夢幻愜意的媽媽,竟然也跟我有過同樣的感受,好令人安慰啊!
不過,她的團體討論不僅止於讓我找到同樣對自己感到懷疑的同伴。每個星期的討論會探討一個常見的問題──也許是處理吵架或應付不想睡自己床的孩子──然後看看有哪些更好的解決方法。每一堂課結束後,我們都有功課要做:用不同的方法來處理某一種情況,看看結果是否不同。週復一週,我們逐漸有了進步,信心也跟著成長。
我非常高興,她終於找出時間把她獨有的智慧寫成書。
──卡珊卓.賈丁(Cassandra Jardine)
五個小孩的媽媽,《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記者,著有《如何當個稱職父母》(How to Be a Better Parent,無繁體中文譯本)以及《積極而不固執》(Positive Not Pushy,無繁體中文譯本)
【推薦序】值得推薦的正向育兒技巧
從七年前綠豆出生後,就轉業擔任「全職奶爸」的我,對於教養當中的酸甜苦辣可以說是刻骨銘心呀!還記得初為人父時,我瘋狂地蒐集教養資訊、看遍了相關雜誌書籍,卻仍然經常對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生活「小事」,感到煩燥、生氣、手足無措,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當爸爸。
直到綠豆四歲、粉圓兩歲時,我認識了楊文貴博士,和一群擁有同樣教養困擾的家庭,一起推動「優幼」方案。當中,我們認識了兒童發展歷程,熟悉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生活型態會產生的「正常」行為。(像兩歲前後,孩子生理逐漸成熟後,會希望擁有獨立自主的意識,因此最快的方式,就是跟大人唱反調,什麼都說「我不要」……)我們開始留意「想要」背後的「真實需求」,運用創意與情境去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和只答應孩子的需要是不同的)。我們承認自己雖然當了父母,但我們是人而不是神,因此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到自己的需求,達到一種互相尊重、彼此在乎的親子關係。
逐漸地,我們不再需要用「乖、不乖」來界定孩子的行為、不再需要用打、罵、恐嚇、處罰、利誘、獎賞的傳統教養模式和孩子互動。而是能夠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自然或合理的結果」,陪伴孩子面對成長與生活的各種挑戰。
經營親子共學團體四年多的時間,許多家長看著我改變,也很期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也能夠往「正向循環」的模式邁進,因此常詢問我有沒有相關的資訊可以參考?
小樹文化推出的︽這樣說,孩子一定聽得懂︾就是我非常推薦的教養書籍。這本書內容分成上篇「了解孩子與家庭」,和下篇「改善孩子行為與自尊的方法」,一次提供爸爸媽媽在教養心法與技法上的同步學習與成長。作者將許多容易造成親子衝突的「小事」,以淺顯清楚的文字搭配一目了然的圖片,讓爸媽很容易上手。
參與過「優幼」的家庭都知道,我們經常提到「親子愛的存款」這個概念,書中稱為「情感銀行帳戶」,當親子採用「正向育兒技巧」,就像是在一點一滴的存款,只要照顧好孩子和自己的情感銀行帳戶,相信就能擁有幸福與和諧的家庭關係!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
展賦教育文創執行長。二○○六年起擔任全職奶爸至今,二○一○年發起成立愛兒思親子玩學家族,二○一二年成立展賦教育文創,推動人類發展信念、實踐有機體適性教育。
【推薦序】原來一百分媽媽,竟然也跟我有過同樣的感受
誠實的父母都會承認,孩子總會有令他們抓狂的時候。別人的孩子似乎總能不吵不鬧就乖乖上床、給什麼就吃什麼、要他收拾的時候也會乖乖照辦,而自己的孩子卻總是性情乖戾、不乖乖配合。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那個曾經帶著可愛表情學步的幼兒,現在看來卻是滿臉深沉抑鬱,你腦中那個一再告訴自己「我是全天下最棒的媽媽」的小小聲音也變了調,反而在你涕泗縱橫的時候告訴你:「你看你搞得一團糟。」
在這種時刻,你需要有個親切、明智的人可以談一談,一個曾經歷過這些戲劇起落、可以輕...
目錄
推薦序 原來一百分媽媽,竟然也跟我有過同樣的感受/卡珊卓.賈丁
推薦序 值得推薦的正向育兒技巧/趙介亭
前 言 幫助父母達到更充分的溝通
【上 篇】了解孩子與家庭
第一章 每個人的需求都該獲得滿足
孩子的需求
我們只看到自以為看到的
「解讀」如何影響需求的滿足程度
跨越認知的鴻溝
你自己的需求也該獲得滿足
培養與另一半的感情
第二章 孩子為什麼不乖?
1用不適當的方法來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
2親子想做的事不一樣
3為了博取注意
第三章 家庭管理團隊
導致父母不合
父母之間的衝突
像團隊一樣運作
父母如果不住在一起
父母如果不願合作
第四章 正面改變的原則
把每個人的需求都納入考量
每個慾望(want)背後都有一個真真切切的需求(need)
控制是一種幻覺
多點耐心,陪著孩子改變
盡量避免爭執
不要指出孩子的錯誤
不要輕言放棄
父母的職責
【下 篇】 改善孩子行為與自尊的方法
第五章 描述式讚美
如何讚美孩子
何謂描述式讚美?
小小的進步也要讚美
描述式讚美的範例
該多久使用一次描述式讚美?
描述式讚美要用對
孩子排斥描述式讚美,怎麼辦?
怎樣用來描述式讚美來矯正錯誤
讓孩子學會讚美自己
還有更多理由該好好讚美孩子
第六章 當家長和孩子想做的事情不同時
用「可以」取代「不可以」
以「提問」取代否定
委婉拒絕的方式
提供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身體語言要溫和,聲調要放低
以身作則
要面對面跟孩子講話
第七章 孩子的情緒該怎麼處理?
了解兒童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反應
憤怒之山
孩子需要發洩情緒
孩子話裡的意思
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1聆聽技巧
找出問題根源
2憤怒管理策略
3離開現場
第八章 事先準備好
什麼是「事先準備」?
如何事先準備
該為什麼而準備?
第九章 讓孩子做對的事
懲罰並不是威脅孩子
運用所有正向育兒技巧
讓孩子從經驗中吸取教訓
最後一招:訂定家規
第十章 從錯誤中學習
孩子只是調皮搗蛋
孩子犯錯,家長也有責任
糾正孩子犯錯的步驟
介紹犯錯流程
糾正錯誤會引起不開心嗎?
周圍有其他人時
知錯能改
第十一章 減少手足間的比較與競爭
公平是依據每個孩子的需求
不用太在意孩子吵架
父母介入的反效果
養成兄弟姊妹和諧相處的實用步驟
家中有新生兒降臨時
第十二章 遊戲時間
跟孩子一起玩
給自己及孩子自由的時間
獨自玩樂
跟個別孩子相處
全家一起外出
珍惜特別時光
把孩子的注意力從3C商品上轉移
課後活動
跟朋友玩
別過度保護孩子
第十三章 做好運用這些技巧的心理準備
第十四章 幫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營養
運動、新鮮空氣與日照
睡眠
推薦序 原來一百分媽媽,竟然也跟我有過同樣的感受/卡珊卓.賈丁
推薦序 值得推薦的正向育兒技巧/趙介亭
前 言 幫助父母達到更充分的溝通
【上 篇】了解孩子與家庭
第一章 每個人的需求都該獲得滿足
孩子的需求
我們只看到自以為看到的
「解讀」如何影響需求的滿足程度
跨越認知的鴻溝
你自己的需求也該獲得滿足
培養與另一半的感情
第二章 孩子為什麼不乖?
1用不適當的方法來滿足內心真正的需求
2親子想做的事不一樣
3為了博取注意
第三章 家庭管理團隊
導致父母不合
父母之間的衝突
像團隊一樣運作
父...
商品資料
出版社:小樹文化出版日期:2018-01-17ISBN/ISSN:978986583779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