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修‧藍東
定價:NT$ 380
優惠價:88 折,NT$ 334
本商品已絕版
在這最狂暴的年代,是傅柯教會我如何愛……
傅柯從不肯輕易將公寓示人,至今未有一幅照片留下,而我卻在那裡度過頹廢青春。
在他死去的多年後,我才發現,
原來不論他在與不在,靈光都未曾離開……
★二十世紀哲學大師的第一手觀察,一探傅柯和當代文人的生死愛欲
★榮獲 2011 年法國文學大獎梅迪西獎,甫上市即突破 10,000 冊,各界好評如潮
★專文導讀
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同志文學史》作者
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傅柯對我來說,如好友、如愛人、如慈父,
我向來直呼他的名諱「米歇爾」,
而那個讓世人好奇不已、卻無緣得見的豪華公寓,
我則喚做「沃日拉爾路那」。
八○年代的巴黎,
外表平靜、傳統而保守,內部卻風起雲湧,
多元性愛、嗑藥文化、頹廢厭世的人生觀爭相冒出頭來,令人無所適從。
公寓成為我的避風港以及觀看世界的窗口,
當中有米歇爾‧傅柯一生的愛欲悲歡,
莒哈絲、羅蘭‧巴特、布赫迪厄、德勒茲、貝克特、霍格里耶等人亦相繼來去。
巨星終將殞落,在看盡巴黎藝文界、甚至整個歐陸的時代焦慮之後,
我才明白米歇爾是在用他的一生,向我解釋「愛」為何物。
作者簡介:
馬修‧藍東Mathieu Lindon
一九五五年生於法國卡昂(Caen),一九八○年至一九八四年擔任知名報刊《新觀察家》週刊(Le Nouvel Observateur)記者,爾後轉任《解放報》(Libération)專欄作家、文學評論家。他的父親是法國知名出版社子夜出版社(Éditions de Minuit)的總編輯傑洛‧藍東(Jérôme Lindon, 1925-2001),曾獲坎城影帝的法國影星文森‧藍東(Vincent Lindon, 1959-)則是他的表親。
因父親之故,他得以與法國文壇的諸多璀璨明星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 1922-2008)等人擦肩而過。亦與年輕一輩的文學家如吉伯(Hervé Guibert, 1955-1991)等人熟識。其中,他與當代哲學大師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有段奇妙而特殊的緣分,讓他得以走入傅柯的私人公寓,也因而讓這本描繪了大師最後身影的書得以問世。
藍東從小就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一九八六年起開始陸續發表多篇小說與散文,目前已出版二十餘本作品。一九九四年,以小說《世界冠軍》(Champion du monde)獲得法蘭西島大省中學生文學大獎(Grand Prix littéraire des lycéens d'Île-de-France),二○一一年,以本書獲得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梅迪西文學獎(Prix Médicis),二○一三年,小說《色情人生》(Une vie pornographique)則獲得卓赫巴獎(Prix du Zorba)。
譯者簡介:
吳宗遠
一九八一年生,台灣新竹市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碩士,巴黎第八大學意義實踐與理論博士班博士候選人。專長當代法國哲學與哲學家米歇爾‧傅柯思想。曾獲西灣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與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文學獎項。合譯譯作有《塞納河畔第二十九號座席:法蘭西學術院與法國四百年史》(商周出版,2017)。
得獎紀錄:
2011年法國梅迪西文學獎(Prix de Médicis)
名人推薦:
各界讚譽
「傅柯過世越久,小說敘述者就更深切感受他的『另類家庭』、『多元家庭』是由許多傅柯調教出來的同志人士共同組成的。如果傅柯沒有無心插柳建立起一個「另類愛情」(被主流社會拒絕承認的愛情)的家族,那麼小說主人翁恐怕無家可歸。」──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在法國哲學與文學的黃金年代裡處身於各種天才父執輩中,藍東自然有著許多令人羨豔的成長經驗。年輕的他在傅柯生前的最後時光中,穿梭於他謎樣的光影明滅。那正是他公開宣布要寫出一套六巨冊《性史》後的全部歲月,藍東像是踏入當代思想最神祕的黑暗之心,以最鮮活自由的年輕時光分潤著傅柯生命的最後切面。」──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媒體推薦:
「傅柯不在家時,總愛將公寓借予他人。但哲學家的智慧從未離開過,仍停留在公寓內。而正是在這種氛圍,使所有人的秉性,得以自由伸展……傅柯,在這處既不是夜總會,更不是禮拜堂的所在,讓願望實現的瞬間凝結。馬修的書寫因此而神聖。」──《費加洛報》(Le Figaro)
「馬修向我們講述一段,每個人仍能自由生長,卻變化無常的時光。」──《瑪莉安週刊》(Marianne)
「馬修‧藍東無微不至地繪製著,位於巴黎沃日拉爾路上傅柯公寓內的版圖。那裡,充滿象徵性的標誌,與情感的等高線。在這處既清一色是男性,也盡皆同性戀的社交圈內,也是奉傅柯為領袖的小幫會。」──《世界報書評》(Le Monde des livres)
「馬修‧藍東諷刺性的優雅,流露在他舉重若輕的書寫中。那是一個充滿矛盾、細緻、怪異及殘忍的世界。他筆下的主角們,也都有著他那『不到黃河心不死主義』的性格。他們以自己選擇的方式,走向自身的終點。他筆下的簡練人生,也同時是毫無遮掩、赤裸裸的人生。馬修也曾解釋著,他多想擺脫這些,因為一旦下筆,他便如著魔般,非要將它們說個明白不可。」──《星期日週報》(Journal du Dimanche)
「旁人很難將馬修‧藍東與傅柯間的感情分類。其並非戀人關係,也非父子情誼,更不是師父與弟子的世代交接。本書最美的地方,即在保存了這種情感與愛(包括對文學的愛,以及很多其他的愛)的開放性的交流。」──《書訊週刊》(Livres Hebdo)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譯後記︱吳宗遠
關於書名
本書法語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直譯成中文:「所謂愛就是…」,或者「這就是愛」。這裡的「愛」,可以當名詞,可以當動詞,也就是「去愛」,原文中以動詞的不定式呈現。而整個子句中被代換的是補語,也就是「愛是什麼」的內容,為全句的唯一不可知,也正是這個子句存在的目的:將這個條件子句的內容存而不論,打包放入語句中,作為主語或者賓語;又或者在特定時刻或條件下,將這個存而不論的包裹打開。
這裡作者採取的,較不是一種勵志書籍的筆法,去定義愛為何物。這裡的「所謂愛」,並非去完善愛的內在意涵,而是比較偏向「愛」是如何被異化與拆解。若普遍對愛的概念是一張建築藍圖,那麼這裡所欲表現的,就是這棟建築千百種倒塌的可能。這正是作者在第二章一開始所述:大量閱讀有關愛的文學作品、歌曲、電影,以保證自己不會形成對愛的定見。因為愛從來就不是狠狠握在手中之物,而是向外廣延、無法取得穩定反應鏈的存在。愛一個人,若是尊重,給他/她最大的空間,我們則無法期待回饋與效果;然若因愛產生的佔有,也要等待偏斜的情感事過境遷後,那份複雜的感情才足夠成熟,得以細細品味。因此當下的愛,無論同性、異性、父子、精神上的交會,都在時間裡取得足夠的厚度,然後僅此一次地,撼動靈魂,讓人熱淚盈眶。書中被作者明確愛上的,除了他一個又一位的情人外,最重要的是他生命中的兩名長輩。一位是他的親父,前子夜出版社總編輯:傑洛‧藍東,另一位,則是大名鼎的哲學家,以「瘋狂史」、「知識型」、「權力關係」、以及「性史」蜚聲五十年不墜的米歇爾‧傅柯。
沃日拉爾路,精神上的異鄉
在找尋米歇爾‧傅柯相關的資料時,我卻意外遇見嚴格意義上的「另外」一本書──有哪一位讀者,甚至是作者,沒有這種經驗呢?
本書並非傅柯的傳記,也不是針對其思想的介紹專書,甚至不是關於他的醜聞、性向、用藥等等八卦的野史。本書的定位有些不倫不類:既非關傅柯,也非非關傅柯,傅柯不是本書主角,卻無處不在。
這是關於一戶公寓的故事。
這戶公寓是作者走到生命中的岔路,惶顧四周時,得以暫時歇腳的避難所。他的生命因此轉換型態,埋葬了自己早夭的青春——更年輕時的他,像個封閉自我的獨居老人,深埋於閱讀之中。他的青春開始於與友人的相遇,卻隨著傅柯的死告終。短短六七年,人生在一處實際的空間,歷經幾番重大的翻轉,以傅柯的詞彙來說,此地為一異托邦(l’Hétérotopie)。不同於烏托邦(l’Uotpie),表現出我們所不是所不在的虛像,異托邦則是藉由一個實際或者虛構的場域,承載示現一種諸異質力量交會的關係,彼此干涉,並使得這處力量織就的虛擬版圖,得以發生一個現實的效應。這處傅柯坐落於巴黎東南的公寓,不僅是孵育他許多大作的所在,也有過許多住客。他們來來去去,在這獨立於市廛的避難所,進行精神與身體的嬉戲,或者將兩者合而唯一的探索,也就是服食迷幻藥,施打毒品,享受藥物帶來的歡愉與超清醒(迷幻藥會強化感官能力),因藥物而加固了彼此的羈絆,卻也承受了藥物帶來的殘酷後果。歡愉在此反倒少見,服藥與性愛在憊懶與徬徨下,只是某種平庸消遣,像是聲光與娛樂性都不甚出色的手機遊戲,卻會吸引你一直玩下去。
因為用藥與性向之故,提供住處的傅柯即便不在場,也與這位小兄弟的人生糾纏日深。然而作者馬修‧藍東與傅柯的關係,並非《神曲》(Divina Commedia, 1472)中,但丁受精神上的師父,羅馬詩人維吉爾引導,穿越地獄的景況;亦非電影《小子難纏》(Karaté Kid, 1984)中,一個小魯蛇受退休的空手道大師訓練,最終得到冠軍自我肯定的神話。而是電影《大智若魚》(Big Fish, 2004)式的,從故事一開始,就面對到一位已經走在衰敗與死亡最後幾哩路上的長輩,我們透過死亡與虛構,將與他的關係,透過被曲扭過的現實,變得適宜擁抱。這個共乘就發生馬修筆下的沃日拉爾路公寓中。傅柯對馬修來說,既非師父(傅柯沒有給他任何哲學或文學上的直接影響),亦非伴侶(馬修與傅柯沒有性的連結),更非偶像(偶像不會下凡帶你吸毒),傅柯充其量只能算是個損友,對馬修可說極端寵愛,幾乎拿出自己的所有,給他逃避自己那個世俗又保守迂腐的親父──然而最奇妙的點正在此,作者並未就此成功逃避,因為他人生半數以上的糾葛,都和自己的父親相關,他卻很開心父親在此處現身,即便僅僅是在話語中。原因是沃日拉爾路公寓,本來就不是代替家庭的中途之家,也非收編少年的賊窩,而是馬修同時在心靈與現實開闢出的一處異鄉,但卻並非在異鄉找到回家的折返點,而是複製家庭功能,並架空家庭功能的一處怪異空間。在這裡有家人,但可以隨時形同陌路;這裡像避風港,卻又隨時因為主人回家而要打包走人;同性戀構成的虛擬的血緣關係,卻只是個人與個人的連結,而無法形成包含親疏遠近的家族。沃日拉爾路作為齊備家庭因素,卻又讓家庭在此瓦解的畸形複像,不正是滿嘴掛維護家庭,卻厭惡家庭的親父的寫照?而相反地米歇爾,幾無家庭生活,甚至常常不在家,卻讓作者感覺只要有他氣息的地方,就是家。
米歇爾給了馬修一個異鄉,一個家的複像,他既不是他的家人,也不能不算他的家人,馬修只能愛他,除除了親暱地喊著「米歇爾」,無法定位自己與傅柯的關係。這讓我們想起他們相識初期,傅柯曾提議能否親吻馬修,然而馬修斷然拒絕:「不!」這個從未實現的吻,巧妙地讓他倆成了被轉轍器錯開的兩輛火車,以一種平行的關係,乘著同一道風,一前一後奔向生命的終站。
小結:獻給兔子們
本書翻譯付梓之前,適逢傅柯遺作,性史第四冊《肉體的告白》(Les aveux de la chair)出版 ,其中一段文字,似乎與本作遙相呼應:「在自我告罪(exagoreusis)的活動中,有一個盤根錯節的裝置部署。在此,一項無止盡深入直到靈魂內在的工作在此展開,並搭配著在向他人訴說中,一種持續的外在化必要。因此,對自我真理的研究,應該建構在某種程度的自我之死上。」 。
譯者資歷尚淺,能力不足,在此也必須向自己與讀者告罪,力有未逮,未能將原文精妙之處完美譯出。作者教科書般地操弄著法語中各式片語俚語,表達方式之奇,足堪將他小說最幽微細緻的思維轉折展現出來。因此,翻譯本書的挑戰甚為艱鉅,尤其是對於嗑迷幻藥後的精神狀態描寫,更是常令譯者徹夜推敲文義,搞得自己比嗑藥後的副作用還慘。但這份意外而奇異的經驗,就像奇險無比的旅程,幸好,譯者的身旁,有位可靠而善解人意的隊友──責任編輯。沒有她,本譯作可能無法問世,是她讓譯者意外挖掘出本書的可貴,並在痛苦的翻譯過程中,給予支持與督促,使譯者能夠超越自身的極限。也因為她的潤飾與資料補充,本書的面貌得以更加完備。僅以此翻譯,獻給對傅柯、多元性別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在生活中迷茫中尋找異鄉的「兔子們」,但願本書能成為你們的兔子洞。
吳宗遠,二○一八年三月二十日於巴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3折124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3 |
4折 | 0 |
5折 | 11 |
6折 | 2 |
7折 | 10 |
7折以上 | 2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馬修‧藍東
優惠價: 88 折, NT$ 334 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在這最狂暴的年代,是傅柯教會我如何愛……
傅柯從不肯輕易將公寓示人,至今未有一幅照片留下,而我卻在那裡度過頹廢青春。
在他死去的多年後,我才發現,
原來不論他在與不在,靈光都未曾離開……
★二十世紀哲學大師的第一手觀察,一探傅柯和當代文人的生死愛欲
★榮獲 2011 年法國文學大獎梅迪西獎,甫上市即突破 10,000 冊,各界好評如潮
★專文導讀
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同志文學史》作者
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傅柯對我來說,如好友、如愛人、如慈父,
我向來直呼他的名諱「米歇爾」,
而那個讓世人好奇不已、卻無緣得見的豪華公寓,
我則喚做「沃日拉爾路那」。
八○年代的巴黎,
外表平靜、傳統而保守,內部卻風起雲湧,
多元性愛、嗑藥文化、頹廢厭世的人生觀爭相冒出頭來,令人無所適從。
公寓成為我的避風港以及觀看世界的窗口,
當中有米歇爾‧傅柯一生的愛欲悲歡,
莒哈絲、羅蘭‧巴特、布赫迪厄、德勒茲、貝克特、霍格里耶等人亦相繼來去。
巨星終將殞落,在看盡巴黎藝文界、甚至整個歐陸的時代焦慮之後,
我才明白米歇爾是在用他的一生,向我解釋「愛」為何物。
作者簡介:
馬修‧藍東Mathieu Lindon
一九五五年生於法國卡昂(Caen),一九八○年至一九八四年擔任知名報刊《新觀察家》週刊(Le Nouvel Observateur)記者,爾後轉任《解放報》(Libération)專欄作家、文學評論家。他的父親是法國知名出版社子夜出版社(Éditions de Minuit)的總編輯傑洛‧藍東(Jérôme Lindon, 1925-2001),曾獲坎城影帝的法國影星文森‧藍東(Vincent Lindon, 1959-)則是他的表親。
因父親之故,他得以與法國文壇的諸多璀璨明星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德勒茲(Gilles Deleuze, 1925-1995)、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 1922-2008)等人擦肩而過。亦與年輕一輩的文學家如吉伯(Hervé Guibert, 1955-1991)等人熟識。其中,他與當代哲學大師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有段奇妙而特殊的緣分,讓他得以走入傅柯的私人公寓,也因而讓這本描繪了大師最後身影的書得以問世。
藍東從小就對文學有濃厚的興趣,一九八六年起開始陸續發表多篇小說與散文,目前已出版二十餘本作品。一九九四年,以小說《世界冠軍》(Champion du monde)獲得法蘭西島大省中學生文學大獎(Grand Prix littéraire des lycéens d'Île-de-France),二○一一年,以本書獲得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梅迪西文學獎(Prix Médicis),二○一三年,小說《色情人生》(Une vie pornographique)則獲得卓赫巴獎(Prix du Zorba)。
譯者簡介:
吳宗遠
一九八一年生,台灣新竹市人,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碩士,巴黎第八大學意義實踐與理論博士班博士候選人。專長當代法國哲學與哲學家米歇爾‧傅柯思想。曾獲西灣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與全國學生文學獎等文學獎項。合譯譯作有《塞納河畔第二十九號座席:法蘭西學術院與法國四百年史》(商周出版,2017)。
得獎紀錄:
2011年法國梅迪西文學獎(Prix de Médicis)
名人推薦:
各界讚譽
「傅柯過世越久,小說敘述者就更深切感受他的『另類家庭』、『多元家庭』是由許多傅柯調教出來的同志人士共同組成的。如果傅柯沒有無心插柳建立起一個「另類愛情」(被主流社會拒絕承認的愛情)的家族,那麼小說主人翁恐怕無家可歸。」──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在法國哲學與文學的黃金年代裡處身於各種天才父執輩中,藍東自然有著許多令人羨豔的成長經驗。年輕的他在傅柯生前的最後時光中,穿梭於他謎樣的光影明滅。那正是他公開宣布要寫出一套六巨冊《性史》後的全部歲月,藍東像是踏入當代思想最神祕的黑暗之心,以最鮮活自由的年輕時光分潤著傅柯生命的最後切面。」──楊凱麟︱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媒體推薦:
「傅柯不在家時,總愛將公寓借予他人。但哲學家的智慧從未離開過,仍停留在公寓內。而正是在這種氛圍,使所有人的秉性,得以自由伸展……傅柯,在這處既不是夜總會,更不是禮拜堂的所在,讓願望實現的瞬間凝結。馬修的書寫因此而神聖。」──《費加洛報》(Le Figaro)
「馬修向我們講述一段,每個人仍能自由生長,卻變化無常的時光。」──《瑪莉安週刊》(Marianne)
「馬修‧藍東無微不至地繪製著,位於巴黎沃日拉爾路上傅柯公寓內的版圖。那裡,充滿象徵性的標誌,與情感的等高線。在這處既清一色是男性,也盡皆同性戀的社交圈內,也是奉傅柯為領袖的小幫會。」──《世界報書評》(Le Monde des livres)
「馬修‧藍東諷刺性的優雅,流露在他舉重若輕的書寫中。那是一個充滿矛盾、細緻、怪異及殘忍的世界。他筆下的主角們,也都有著他那『不到黃河心不死主義』的性格。他們以自己選擇的方式,走向自身的終點。他筆下的簡練人生,也同時是毫無遮掩、赤裸裸的人生。馬修也曾解釋著,他多想擺脫這些,因為一旦下筆,他便如著魔般,非要將它們說個明白不可。」──《星期日週報》(Journal du Dimanche)
「旁人很難將馬修‧藍東與傅柯間的感情分類。其並非戀人關係,也非父子情誼,更不是師父與弟子的世代交接。本書最美的地方,即在保存了這種情感與愛(包括對文學的愛,以及很多其他的愛)的開放性的交流。」──《書訊週刊》(Livres Hebdo)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譯後記︱吳宗遠
關於書名
本書法語原書名為Ce qu’aimer veut dire,直譯成中文:「所謂愛就是…」,或者「這就是愛」。這裡的「愛」,可以當名詞,可以當動詞,也就是「去愛」,原文中以動詞的不定式呈現。而整個子句中被代換的是補語,也就是「愛是什麼」的內容,為全句的唯一不可知,也正是這個子句存在的目的:將這個條件子句的內容存而不論,打包放入語句中,作為主語或者賓語;又或者在特定時刻或條件下,將這個存而不論的包裹打開。
這裡作者採取的,較不是一種勵志書籍的筆法,去定義愛為何物。這裡的「所謂愛」,並非去完善愛的內在意涵,而是比較偏向「愛」是如何被異化與拆解。若普遍對愛的概念是一張建築藍圖,那麼這裡所欲表現的,就是這棟建築千百種倒塌的可能。這正是作者在第二章一開始所述:大量閱讀有關愛的文學作品、歌曲、電影,以保證自己不會形成對愛的定見。因為愛從來就不是狠狠握在手中之物,而是向外廣延、無法取得穩定反應鏈的存在。愛一個人,若是尊重,給他/她最大的空間,我們則無法期待回饋與效果;然若因愛產生的佔有,也要等待偏斜的情感事過境遷後,那份複雜的感情才足夠成熟,得以細細品味。因此當下的愛,無論同性、異性、父子、精神上的交會,都在時間裡取得足夠的厚度,然後僅此一次地,撼動靈魂,讓人熱淚盈眶。書中被作者明確愛上的,除了他一個又一位的情人外,最重要的是他生命中的兩名長輩。一位是他的親父,前子夜出版社總編輯:傑洛‧藍東,另一位,則是大名鼎的哲學家,以「瘋狂史」、「知識型」、「權力關係」、以及「性史」蜚聲五十年不墜的米歇爾‧傅柯。
沃日拉爾路,精神上的異鄉
在找尋米歇爾‧傅柯相關的資料時,我卻意外遇見嚴格意義上的「另外」一本書──有哪一位讀者,甚至是作者,沒有這種經驗呢?
本書並非傅柯的傳記,也不是針對其思想的介紹專書,甚至不是關於他的醜聞、性向、用藥等等八卦的野史。本書的定位有些不倫不類:既非關傅柯,也非非關傅柯,傅柯不是本書主角,卻無處不在。
這是關於一戶公寓的故事。
這戶公寓是作者走到生命中的岔路,惶顧四周時,得以暫時歇腳的避難所。他的生命因此轉換型態,埋葬了自己早夭的青春——更年輕時的他,像個封閉自我的獨居老人,深埋於閱讀之中。他的青春開始於與友人的相遇,卻隨著傅柯的死告終。短短六七年,人生在一處實際的空間,歷經幾番重大的翻轉,以傅柯的詞彙來說,此地為一異托邦(l’Hétérotopie)。不同於烏托邦(l’Uotpie),表現出我們所不是所不在的虛像,異托邦則是藉由一個實際或者虛構的場域,承載示現一種諸異質力量交會的關係,彼此干涉,並使得這處力量織就的虛擬版圖,得以發生一個現實的效應。這處傅柯坐落於巴黎東南的公寓,不僅是孵育他許多大作的所在,也有過許多住客。他們來來去去,在這獨立於市廛的避難所,進行精神與身體的嬉戲,或者將兩者合而唯一的探索,也就是服食迷幻藥,施打毒品,享受藥物帶來的歡愉與超清醒(迷幻藥會強化感官能力),因藥物而加固了彼此的羈絆,卻也承受了藥物帶來的殘酷後果。歡愉在此反倒少見,服藥與性愛在憊懶與徬徨下,只是某種平庸消遣,像是聲光與娛樂性都不甚出色的手機遊戲,卻會吸引你一直玩下去。
因為用藥與性向之故,提供住處的傅柯即便不在場,也與這位小兄弟的人生糾纏日深。然而作者馬修‧藍東與傅柯的關係,並非《神曲》(Divina Commedia, 1472)中,但丁受精神上的師父,羅馬詩人維吉爾引導,穿越地獄的景況;亦非電影《小子難纏》(Karaté Kid, 1984)中,一個小魯蛇受退休的空手道大師訓練,最終得到冠軍自我肯定的神話。而是電影《大智若魚》(Big Fish, 2004)式的,從故事一開始,就面對到一位已經走在衰敗與死亡最後幾哩路上的長輩,我們透過死亡與虛構,將與他的關係,透過被曲扭過的現實,變得適宜擁抱。這個共乘就發生馬修筆下的沃日拉爾路公寓中。傅柯對馬修來說,既非師父(傅柯沒有給他任何哲學或文學上的直接影響),亦非伴侶(馬修與傅柯沒有性的連結),更非偶像(偶像不會下凡帶你吸毒),傅柯充其量只能算是個損友,對馬修可說極端寵愛,幾乎拿出自己的所有,給他逃避自己那個世俗又保守迂腐的親父──然而最奇妙的點正在此,作者並未就此成功逃避,因為他人生半數以上的糾葛,都和自己的父親相關,他卻很開心父親在此處現身,即便僅僅是在話語中。原因是沃日拉爾路公寓,本來就不是代替家庭的中途之家,也非收編少年的賊窩,而是馬修同時在心靈與現實開闢出的一處異鄉,但卻並非在異鄉找到回家的折返點,而是複製家庭功能,並架空家庭功能的一處怪異空間。在這裡有家人,但可以隨時形同陌路;這裡像避風港,卻又隨時因為主人回家而要打包走人;同性戀構成的虛擬的血緣關係,卻只是個人與個人的連結,而無法形成包含親疏遠近的家族。沃日拉爾路作為齊備家庭因素,卻又讓家庭在此瓦解的畸形複像,不正是滿嘴掛維護家庭,卻厭惡家庭的親父的寫照?而相反地米歇爾,幾無家庭生活,甚至常常不在家,卻讓作者感覺只要有他氣息的地方,就是家。
米歇爾給了馬修一個異鄉,一個家的複像,他既不是他的家人,也不能不算他的家人,馬修只能愛他,除除了親暱地喊著「米歇爾」,無法定位自己與傅柯的關係。這讓我們想起他們相識初期,傅柯曾提議能否親吻馬修,然而馬修斷然拒絕:「不!」這個從未實現的吻,巧妙地讓他倆成了被轉轍器錯開的兩輛火車,以一種平行的關係,乘著同一道風,一前一後奔向生命的終站。
小結:獻給兔子們
本書翻譯付梓之前,適逢傅柯遺作,性史第四冊《肉體的告白》(Les aveux de la chair)出版 ,其中一段文字,似乎與本作遙相呼應:「在自我告罪(exagoreusis)的活動中,有一個盤根錯節的裝置部署。在此,一項無止盡深入直到靈魂內在的工作在此展開,並搭配著在向他人訴說中,一種持續的外在化必要。因此,對自我真理的研究,應該建構在某種程度的自我之死上。」 。
譯者資歷尚淺,能力不足,在此也必須向自己與讀者告罪,力有未逮,未能將原文精妙之處完美譯出。作者教科書般地操弄著法語中各式片語俚語,表達方式之奇,足堪將他小說最幽微細緻的思維轉折展現出來。因此,翻譯本書的挑戰甚為艱鉅,尤其是對於嗑迷幻藥後的精神狀態描寫,更是常令譯者徹夜推敲文義,搞得自己比嗑藥後的副作用還慘。但這份意外而奇異的經驗,就像奇險無比的旅程,幸好,譯者的身旁,有位可靠而善解人意的隊友──責任編輯。沒有她,本譯作可能無法問世,是她讓譯者意外挖掘出本書的可貴,並在痛苦的翻譯過程中,給予支持與督促,使譯者能夠超越自身的極限。也因為她的潤飾與資料補充,本書的面貌得以更加完備。僅以此翻譯,獻給對傅柯、多元性別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在生活中迷茫中尋找異鄉的「兔子們」,但願本書能成為你們的兔子洞。
吳宗遠,二○一八年三月二十日於巴黎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4折 | 0 |
5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2折 | 2 |
3折 | 3 |
4折 | 0 |
5折 | 11 |
6折 | 2 |
7折 | 10 |
7折以上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3折124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