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
滑球與曲球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嗎?
哪個球場是「波浪舞」的發源地?
打者怎樣利用iPod來改善他們的打擊技巧呢?
哪個守備位置是左撇子的禁區呢?
為什麼有些球員會尿尿在自己手上?
作者簡介:
Zack Hample
美國職棒大聯盟專業、超級球迷,在大聯盟比賽中累計蒐集到超過3000顆棒球。文字輕鬆幽默。
譯者簡介:
陳子軒
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台灣運動社會學會副祕書長,主持多項科技部運動與媒體研究計畫主持人,並在課餘擔任FOX體育台美國職棒MLB球評。研究專長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除了以球迷身分關注運動場內,更致力研究場外種種面向對於運動場域的影響。
高堂堯
世新新聞所碩士、聯合報記者、蘋果日報記者。
11歲開始看棒球,上大學打棒球、念碩士研究棒球,退伍組隊玩壘球、當記者跑新聞之餘上網寫球拍球,導致頭型趨近於球型,夢想台灣小朋友人人有球打、有棒球無懦夫。
陳麒任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畢業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民視大聯盟主播 王人瑞
博斯運動網主播 林俊達
美國職棒資深球評 袁定文
FOX體育台主播 常富寧
Vamos Sports棒球節目主持人 楊政典
名教練球評 楊清瓏
專業推薦(依姓氏排序)
本書並不是第一本試著解讀棒球玄妙之處的書,但是我沒讀過比這本書更好的作品……當碰到棒球文化的關鍵之處,本書的打擊率的確相當的高。~克雷格•史密斯(Craig Smith),西雅圖時報
作者稱自己是著魔的球迷,著魔的結果,就是這本有趣而又充滿知識性的書。推薦給所有層級的球迷。 ~洋基雜誌
引人入勝……本書看似淺顯易懂(包括基本規則還有十種投手犯規),但是其守備範圍卻十分遼闊。 ~財星雜誌
詳盡、引人入勝、有趣……給所有棒球愛好者的一場饗宴。
~基斯•赫南德茲(Keith Hernandez),前大聯盟明星一壘手
名人推薦:民視大聯盟主播 王人瑞
博斯運動網主播 林俊達
美國職棒資深球評 袁定文
FOX體育台主播 常富寧
Vamos Sports棒球節目主持人 楊政典
名教練球評 楊清瓏
專業推薦(依姓氏排序)
本書並不是第一本試著解讀棒球玄妙之處的書,但是我沒讀過比這本書更好的作品……當碰到棒球文化的關鍵之處,本書的打擊率的確相當的高。~克雷格•史密斯(Craig Smith),西雅圖時報
作者稱自己是著魔的球迷,著魔的結果,就是這本有趣而又充滿知識性的書。推薦給所有層級的球迷。 ~洋基雜誌
引人入勝……本書看似淺顯易懂(包括基本規則還有...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 論
能在大聯盟裡打球,會讓你覺得人生真美好。首先,你可以跟其他大聯盟的球員相處;你也可以天天上電視,有成千上萬的人看你打球;你可以看到你的名字出現在雜誌跟報紙上,或被人穿在身上滿街跑;你可以看見你的臉出現在球場的記分板上、球員卡上還有海報上;你可以從贊助的運動廠商拿到免費的球具;你在球員休息區裡有吃不完的泡泡糖跟葵花子;你可以放鬆地躺在休息室的高貴皮製沙發上看著大螢幕電視播放的節目,邊等你洗好的球衣;你可以搭乘私人飛機,住高級旅館;當你被只看過你照片的小孩跟正妹認出來時,他們會對你尖叫,有的時候連老頭也會;你每年平均領290萬美金(或者粗略地說,每場17900美元),每當球隊必須要移動到外地比賽,你還可以拿到每天75美元的伙食費。
難怪這會是每個人從小到大的夢想
但,把進入大聯盟當作夢想,真的只是為了名與利而已嗎?或許是為了圖一個能讓眾人永遠記住自己表現的瞬間;或許是潛意識希望自己就像小時候一樣,為了打滿整場比賽而努力;或許只是在你因為自打球打到膝蓋,能夠看著總教練與防護員爭先恐後地衝到你面前,只為了確認你是不是沒事。
每個動機幾乎都是沒有關聯的,因為每個小孩的夢想都不盡相同。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在比賽時候的外號;每個小孩都在鏡子前面練習自己的揮棒動作,在比賽中盜壘、將飛球接殺、投出好球;每個小孩都會將自己的成績推算成在600個打席時的表現,然後發現自己可以在大聯盟成為超級巨星;每個小孩都相信他辦的到,即使真正辦到的人不到萬分之一。他們不知道每往上走一階,競爭就越激烈,而這條路有多長;他們不知道總會有些小孩比自己有優勢,有的比自己高壯、跑得更快、更聰明,有的則是有輕盈的腳步、柔軟的手腕、敏銳的視覺以及更好的球感;有人跑的比自己多,有人舉重舉的多,有人打類固醇,有人的老爸是棒球教練,有人的哥哥已經是職業球員;有人的家後院就有打擊練習場;有人住的地方一年到頭都可以打棒球;有人想達到目標的渴望比全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強。
參與棒球的方式很多,有樂樂棒球(T-ball)、威浮球(Wiffle ball)、壘球以及少棒聯盟。有棒球夏令營、棒球學校、個別指導以及在通風不良的體育場裡進行的冬季棒球訓練。有高中棒球、大學棒球、鱈魚角聯盟(Cape Cod League)、半職業聯盟以及獨立聯盟。過程中則有球探、經紀人、選拔賽、三振、失誤、割傷、創傷、手術以及努力了一輩子的夢想在瞬間幻滅。
但這樣可能在一瞬間消失的夢想,對那些被大聯盟官方舉辦的「第一年球員選秀會(First-Year Player Draft)」所選中的1500個年輕球員來說是很真實的,即使只有在那一瞬間。
選秀
籃球員過去常是高中畢業就直接進入NBA,美式足球員則透過大學系統進入NFL,但是棒球員就沒那麼簡單,因為他們必須要透過球探的發掘。幾乎所有棒球員的職業生涯都從小聯盟開始,因為他們的棒球天份很難被預測準確,而且也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及成長。
大聯盟各球隊透過每年六月舉辦的50輪選秀會(50-round draft)尋找有天份的球員。每個大聯盟球團都會雇用許多球探去觀察北美洲的球員,這些球員必須是高中或大學的畢業生,這是參加選秀的必要條件。如今棒球運動已經拓展到世界各地,球探們也開始將尋找好球員的觸角伸到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非美國籍的球員只要年滿16歲,大聯盟球團就能夠以自由球員的身分與球員簽約,而不用經過選秀。不過透過官方舉辦的選秀會所選進的球員,得以擠身大聯盟的人數還是高於透過其他管道的球員。
每個大聯盟球團的選秀順位,根據去年的戰績排名而定。戰績越糟的球隊可以取得較前面的選秀順位(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想說,既然球隊在開季成績一路下滑以後,乾脆就墊底算了)。
選秀的目的有二:可以公平地分配優秀球員,以及防止簽約金漫天高漲。參加選秀會的球員並非自由球員,他們只能與選中他們的球隊交涉加盟事宜。如果球員拒絕球隊所開出的合約內容,他就必須等到隔年的選秀會,才能再有機會進到大聯盟。
即使每個年輕球員都夢想進入大聯盟打球,但對於球隊來說,想要簽下自己選到的優秀球員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舉例來說,一個高中的明星球員在第16輪被選中,球隊提出1萬美元的簽約金想簽下他,但同時也許有更多的大學願意提供他全額獎學金,並保證他可以在他們的第一隊出賽。如此一來,他也許會選擇繼續留在學校,因為他知道在大學的四年期間,他的實力與技巧會更精進,最終大學畢業,他也許可以在第一輪就被球隊選中,簽約金也能大幅提升到百萬美金之譜。更重要的是,如果他未來的東家給了他那麼高的簽約金,只要他努力,整個聯盟會為他規劃一切,給他指導、讓他受到注目、以及提供他進到大聯盟所需要的一切。
球探觀察球員的關鍵通常是無形的,例如心理素質是否成熟,心態上是否積極,以及對棒球球感。如果要尋找好的野手,球探們眼中的極品是所謂的5拍子球員(five-tool player),5拍子指的是防守好、臂力強、跑的快、打的遠以及打擊穩定。巔峰時期的貝瑞•邦斯(Barry Bonds)可以說是終極版本的5拍子球員。
至於好的投手,球探們首先關注的就是球速與控球,但這只是基本,他們還希望投手能夠有智慧且有計畫地來應對比賽場上的各種狀況。左投手總是供不應求,因為他們所投出來的球不知怎地,總是比較會跑,而且左投手壓制左打者的效果顯著。球隊也尋找身材高大的投手,不只是因為高大的投手比較耐操,而且他們的長手臂會讓出手點與本壘板更近,讓打者的反應時間更短。從槓桿原理來看,高大的投手也擁有優勢,因為他們的出手點較高,與本壘板的角度更大,使得他們的球速能夠更快。你可以去看看各隊的球員名單,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的球員,特別是投手,身高都高於6呎 。
往大聯盟之路
自從1965年實施選秀制度以來,已經有成千上萬的球員透過這個制度進到大聯盟的各個球隊,但其中能夠直升到大聯盟的,僅僅只有數十個。1967年巴爾的摩金鶯隊從南加大選來的麥克•亞當森(Mike Adamson)是史上第一人,名人堂選手戴夫•溫菲德(Dave Winfield)也是,當然也有其他出名的例子,例如伯特•胡頓(Burt Hooton)、迪克•魯斯文(Dick Ruthven)、麥克•摩根(Mike Morgan)、鮑伯•荷納(Bob Horner)、彼德•英卡維格利亞(Pete Incaviglia)、約翰•歐樂魯(John Olerud)、朴贊浩、還有獨臂投手吉姆•艾伯特(Jim Abbott)。
換句話說,幾乎所有的球員都曾經歷過小聯盟的惡劣生活。在主場比賽時,球員多半住在球隊所招募的寄宿家庭裡;若是要前往客場比賽,球員們則需要忍受無止盡的巴士長征、住便宜的旅館、還有一天區區只有20美元的伙食費。當他們在整個職業棒球體系的最低階開始的第一個球季,一個月的薪資頂多850美元。看了以上這些,你大概可以想像的到,他們多半快樂不起來。
舉例來說,底特律老虎隊的菜鳥層級球隊隸屬於灣岸聯盟,短期一A球隊則隸屬於紐約─賓州聯盟,一A球隊則隸屬於中西聯盟,高階一A球隊隸屬於佛羅里達聯盟,二A球隊隸屬於東部聯盟,三A球隊則在國際聯盟。
當球員晉升到小聯盟系統最高階的三A,面臨的競爭會更加的激烈,因為面對的球員有很多是前大聯盟球員,他們有的可能在進行傷後復出的復建賽,有的則正努力地試圖回到大聯盟。
跳級在小聯盟是很少見的,大部分的球員能夠晉升到更高一級的比賽,通常都是因為他們展現了顯著優於原來層級其他球員的實力。所以每當你要對任何一個大聯盟球員高喊「你遜斃了!」之前,得好好想想他可是花了他一輩子的時間在小聯盟裡奮鬥,不斷努力地證明他是最棒的,才有今天這個地位。
球員與球探都認為要從小聯盟進到大聯盟,要比被球隊第一順位選中難的多。有許多從小聯盟升上大聯盟的球員,他們可能還來不及被人記住就消失了,但至少在棒球百科上還可以看見他們的名字,更多的小聯盟球員,如果他們沒有自己放棄,在還沒進到大聯盟之前就已經被球隊放棄了。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會以此經歷為傲,他們曾經打過職業棒球。
聯盟、分區以及球隊
大聯盟分成兩個聯盟,美國聯盟及國家聯盟,共有30支球隊。兩個聯盟各有三個分區,東區、中央區及西區。
原本每支球隊的季賽都跟所屬聯盟的球隊進行,在1997年以後,大聯盟官方開始舉辦跨聯盟比賽,全新的對戰組合,雖然每年場次不多,但的確大量地增加了觀眾進場人數。不過這樣的賽事變革,卻惹惱了一些老派的球迷,他們認為兩個聯盟球隊的比賽,應該只可以出現在最後的世界大賽,而不是季賽。也有許多球迷認為國聯比美聯多兩支球隊很奇怪,但如果兩個聯盟平分各有15支球隊,奇數的結果就是兩個聯盟都各自有一支球隊要不就是必須進行跨聯盟比賽,要不就是聯盟裡其他球隊在比賽,剩下的一支球隊就每天休息。
兩個聯盟最主要的差別,就在有沒有指定打擊。在國家聯盟,投手也像其他野手一樣,是九個棒次其中之一,必須要上場打擊;而在美國聯盟,投手的打擊棒次則由指定打擊者來打。在跨聯盟比賽、明星賽以及世界大賽時,有沒有指定打擊,則由比賽舉行的球場是國聯球隊或美聯球隊的主場來決定。為什麼美聯有指定打者制度?問的好!1960年代,球迷開始對棒球老是由投手主宰一切感到有些厭煩,於是美國聯盟在1973年決定採用指定打擊制度,不但可以增加進攻效率,同時吸引觀眾進場看球。國家聯盟則投票反對採用指定打擊,即使如此,國聯還是吸引了比美聯更多的觀眾人數。
(為了要自稱自己是個棒球迷,那你一定要對指定打擊制度有所看法:你要不就是覺得換掉不擅長打擊的投手,由強力的打者入替可以增加進攻可看性;要不就是覺得指定打擊制度會使球迷沒辦法看到比賽後段為了因應投手打擊所必須採取的戰術。舉例來說,如果有個投手投的不錯,那麼總教練是否應該為了能讓他繼續投下去,而讓這個投手在關鍵時候打擊?還是應該要換代打,將比賽交給牛棚?美聯的總教練們就不需要傷這個腦筋。)
春訓
每年的二月中,隨著各隊投、捕手的報到,就正式宣告枯燥的季後假期結束,春訓隨即展開。通常其他野手會比投、捕手晚個五天報到,理由很簡單,因為球隊對投手及捕手的要求比較多,也需要額外的訓練,所以投、捕手需要提早報到。
過去球員都把春訓當作在季賽正式開始前調整的時間,如今情況則有所不同,每個球員報到的時候,身體多半都已經是最佳狀況。因為對於明星球員來說,春訓要展示的是球隊在他們身上砸大錢是值得的,而對於其他球員來說,春訓則是他們爭取開季就進入大聯盟的最佳機會。
春訓不分國聯或美聯(不過指定打擊制度仍是由主場球隊決定),而是依據球隊分區所在地分成兩個春訓聯盟。球隊分區在兩聯盟東區及中央區的18支球隊,春訓熱身賽地點在佛羅里達州,稱為葡萄柚聯盟,其他的12支球隊,春訓熱身賽的地點在亞利桑那州,則稱為仙人掌聯盟 。
季賽
大聯盟球隊的162場季賽大部分都是在四月的第一個禮拜一開始,在九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天或十月的第一個禮拜天結束。大聯盟採不均衡賽程,這樣可以避免每支球隊相互對戰的次數一樣,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與同分區球隊對戰的機會就會比較多。每支球隊常常會抱怨賽程,例如客場作戰的旅程太長,六月前都沒法與特定分區的對手比賽,或者一些受歡迎的對戰組合,沒有在自己的主場舉行,因而損失主場收益。聽起來都蠻糟的。不過對於排賽程的工作人員來說,他們必須要安排2430場比賽,根本不可能滿足每支球隊的特定要求。
每支大聯盟球隊不一定會打滿整整162場季賽,有些因為下雨而中斷的比賽,如果找不到另外的時間進行,而且比賽勝負對球隊戰績沒有太大影響,多半就取消該場比賽。當然,如果有兩支球隊要競逐季後賽資格,但打完162場比賽戰績相同,那麼可能就必須進行罕見的第163場加賽,來決定誰能取得季後賽資格。
季後賽
讓我們從頭說起吧!史上第一次世界大賽始於1903年,當時的賽制為九戰五勝制,由波士頓美國人隊(五年後改名為波士頓紅襪隊)以五勝三負擊敗匹茲堡海盜隊拿下世界大賽冠軍。之後的世界大賽,除了1919年到1921年與第一次一樣九戰五勝制以外,皆為七戰四勝制。過去的世界大賽是唯一的季後賽,以往沒有分區,兩聯盟的冠軍就在季賽結束後進行世界大賽。
1969年開始,兩聯盟各自分為東、西兩個分區。這使得季後賽賽程多了聯盟冠軍賽(League Championship Series,LCS),得以進入季後賽的球隊也增為四支:國聯東區的第一名與國聯西區的第一名進行國聯冠軍賽,美聯的兩分區第一名則進行美聯冠軍賽。兩聯盟冠軍賽的勝隊,就得以晉級到世界大賽。
原本的聯盟冠軍賽是五戰三勝制,1985年開始,改為七戰四勝制,七場比賽的場地安排,採取2-3-2模式,所謂2-3-2模式,就是特定球隊(通常是季賽拿下較多勝利的球隊)能夠有主場優勢,在七場比賽中能夠有多一場的主場比賽,前兩場在自家的主場進行,接下來三場在對手的主場,如果尚未分出勝負,則最後的兩場再回到自家主場進行。
球隊老闆們了解到越多的季後賽,象徵著可以賺到越多的錢,所以在1994年,再將兩聯盟的分區由二劃分為三,東區、西區及中央區,以多增加一輪的季後賽賽程。兩聯盟的三個分區共有六個第一名球隊,再加上外卡(Wild Card)球隊兩聯盟各一,外卡球隊是兩個聯盟裡面戰績最好的第二名球隊,共八支球隊得以進軍季後賽。不過這樣的變革引發了爭議,批評者認為讓越多的球隊得以進軍季後賽,會讓大聯盟季後賽的意義變的與其他美國主流運動一般,顯得平庸。
然而,支持者則認為即使增加了得以進軍季後賽的球隊數目,要進軍季後賽還是十分困難,而且這樣會使得球隊為了要進軍季後賽,可能必須要拼鬥到季賽最後一刻,不會因為差距太大而提早放棄球季,不論對球迷或對球員而言,這都是值得高興的事。無論如何,多出的這一輪季後賽,稱為聯盟分區季後賽(League Division Series,LDS),賽制為五戰三勝,比賽的場地配置則為2-2-1,現在看來,越來越多人喜歡上這樣的賽制了。
第一章 緒 論
能在大聯盟裡打球,會讓你覺得人生真美好。首先,你可以跟其他大聯盟的球員相處;你也可以天天上電視,有成千上萬的人看你打球;你可以看到你的名字出現在雜誌跟報紙上,或被人穿在身上滿街跑;你可以看見你的臉出現在球場的記分板上、球員卡上還有海報上;你可以從贊助的運動廠商拿到免費的球具;你在球員休息區裡有吃不完的泡泡糖跟葵花子;你可以放鬆地躺在休息室的高貴皮製沙發上看著大螢幕電視播放的節目,邊等你洗好的球衣;你可以搭乘私人飛機,住高級旅館;當你被只看過你照片的小孩跟正妹認出來時,他們會對...
作者序
看棒球就像上教堂做禮拜。去的人很多,但了解的人少。
------前大聯盟捕手Wes Westrum
這本書不但是一本介紹如何去看棒球以及了解棒球的書,它也是目前唯一解釋棒球場上一些特殊習性的書,例如球員為什麼老是喜歡抓他們的胯下(見第9章,Grab This)。我之所以知道球員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我從少棒到成棒,從佛羅里達州到加拿大,參加過無數的棒球訓練營以及比賽,我曾經是他們的一份子。
不是我吹牛,我曾經在全國轉播的比賽中抓過胯下,當然,這沒有什麼好驕傲的。但同樣的,抓胯下也並不是一件讓人感到羞愧的事,因為那是棒球比賽的一部份,就好比你想到棒球就會想起類固醇、比賽數據、薪資、手術、球場、迷信、以及吐痰,這些也都是棒球比賽的一部份。無疑的,這些都只是棒球比賽次要的部份,但如果你想體會棒球更深層的意義,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球迷,或至少可以唬弄那些死忠球迷,那你就必須要去了解這些次要的部份。
絕大部分的球迷都知道,打者若是被觸身球打中可以保送上一壘,但他們不知道被觸身球打中到底有多痛,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個人被觸身球打死。絕大部分的球迷也沒法告訴你史上第一支戴頭盔的球隊是哪一隊,他們也不知道棒球頭盔上的單邊耳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球員的必需裝備。沒錯,這些聽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你不覺得這些很有趣嗎?與其了解像內野高飛必死球這樣的刻板規則,何不也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些不為人知的棒球小常識。你知道,當有些自恃對棒球相當了解的人想要拿棒球知識來讓你下不了台,這些小常識可以讓他們措手不及。
「喔!我是曾經聽說過棒球規則裡好像有當壘上有人,打者擊出內野上空飛球會直接被判出局,但你知道這個規則是在哪一年被訂定的嗎?」
如果你和棒球迷聚在一起,他們很喜歡考你到底懂不懂棒球。相信我,我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因為我也是棒球迷。我靠著超過10萬張的球員卡來記得球員的統計數據,我所擁有的1500張球員簽名中,有些是我在雨中等待得來的,我曾經去過大聯盟的41個球場,而且為了上廁所還曾經擬定縝密的計畫--千萬別等到三人出局後才去,到時已經人山人海了!。
親自前往觀賞棒球比賽的確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但那並不是了解棒球最好的方法,除非你很幸運的有一位專家作伴,因為他可以為你解釋球場上的狀況、每個球員的特性、專業術語、常識、歷史、戰術、看不見的要素、以及最重要的,球場上的許多細微差異。當然,那得要你夠幸運是坐在包廂座位,因為這樣你才得以近距離看到球場上的種種變化。
我喜歡透過電視轉播觀賞棒球,因為我可以不受拘束地選擇要怎麼看,甚至只要電視機的位置擺好了,我還可以在浴室看棒球比賽,而且看球的視野總是很棒,不必擔心被其他觀眾擋到。電視轉播還可以提供各種不同角度的畫面,還有即時的慢動作重播,球場上的大螢幕並不常看到各個角度的慢動作重播,特別是在主場球隊有出現接近判決的時候,因為球場的營運是希望娛樂觀眾,而不是在防止騷動。除了上述優點,我喜歡電視轉播的最主要原因,是我喜歡聽球賽講解。
大部分的賽事轉播都是兩人配對,一個是口齒流利的主播,負責將場上狀況告知觀眾,另一個則通常是退役球員,負責解釋場上的各種情況。這些退役球員透過一些場上的趣聞以及專業的分析填補了比賽的空檔時間,更增添了比賽的可看性。這對老球迷來說很棒,但對那些非體育狂熱份子來說,這些趣聞及分析常會讓他們一頭霧水,特別是當轉播人員用俚語陳述時,
強森把球砍擊出去,可是羅德里格茲向前,在三遊間,球彈跳在中間的高度時撿起球來,快傳一壘,「碰碰」地刺殺他出局。
“Johnson chokes up and tomahawks a Baltimore Chop off the dish, but Rodriguez charges, scoops the in-between hop in the 5.5-hole , and hoses him at first on a bang-bang play!”
這是在扯什麼?
這是一種花俏的播報方式,講的是打者擊出游擊滾地球被刺殺在一壘前。棒球有各式各樣的陳述方式,你還有很多需要學。
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你會發現一些俚語及關鍵字會用斜體字來表示。如果你遇到看不懂的字詞時,可以在本書後面附的術語辭典裡找到答案。也許你會覺得翻前翻後的有些麻煩,但這些散居在本書各處的字詞,它們的重要性需要另闢一個部份來特別介紹。我會建議你直接閱讀術語辭典,但如果你覺得很難理解,那至少把這本書放在電視及收音機的附近,好讓那些轉播人員在賣弄他們的特殊術語時,你可以隨時查閱。
我第一次拿這本書給我的一群朋友看,他們是各式各樣的球迷,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所以我介紹棒球的基本,我也挖掘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都很有趣,但也很嚴肅。這裡頭有數據,有奇聞軼事,有歷史,有策略。整體看來是十分完整的,但看過這本書的一位年輕女子告訴我,「你應該要解釋的更清楚些,我不知道什麼是滾地球?」
她不是在開玩笑。我之前也碰過類似情況,我有一次花了兩個小時為一個英國人從棒球的最基礎開始解釋,他從來沒看過這項運動,連在電視上無意間看到都沒有過。
「看到那個人手上握著一根長長的木頭嗎?那個就是打者。」
這是我那次上課教的第一件事情,但我不打算這樣開始這本書,所以我希望你已經知道一局有幾個出局數,一場比賽有幾局。還知道本壘板在哪裡,知道那個拿著根長長木頭站在那裡的人要怎麼稱呼。我還希望你知道什麼是滾地球,畢竟我在書裡會很常提到它們,而且它們有很多種說法(這就像愛斯基摩人有很多個字用來表示雪)。所以在你可以分辨squibber與squirter、screamers與scorchers、nubbers與hugger、dribblers與bleeders、rollers與tappers、以及room service hops與Baltimore Chops之前,你必須要能想像平凡無奇的滾地球。
但說真的,你不用擔心你的棒球知識不足,只要你曾經揮棒過,或曾經在哪裏看過一局比賽,這樣就夠了。如果你覺得你已經知道棒球的一切了,你將會在書裡找到你不知道的東西。
我的父母對於棒球的認識大概是中等程度,以前我爸曾經是名人堂球員Warren Spahn小聯盟時所在球隊的球童,時間拉近一點,我媽在家庭壘球賽時,多半都打的比其他的媽媽糟。他們知道一些有關於運動的事,但他們並不是專家,所以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都把他們當作假想的讀者。每當我們一起看重要的比賽時,他們都會問我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給了我靈感:教練在投手丘上講些什麼?這傢伙到底哪裡好?你怎麼知道他要投曲球?什麼是曼多薩線(Mendoza line)?他是故意丟他的嗎?外野草皮的花樣是怎麼弄的?每場比賽會用幾顆球?裁判都得那麼胖嗎?你可以再解釋一次什麼是長打率嗎?為什麼捕手總是左顧右盼?怎麼投蝴蝶球?還有,為什麼球員老是要抓自己的胯下?
我想其他球迷應該也會有類似的問題,甚至更多其他的問題。
接下來是這些問題的解答!
看棒球就像上教堂做禮拜。去的人很多,但了解的人少。
------前大聯盟捕手Wes Westrum
這本書不但是一本介紹如何去看棒球以及了解棒球的書,它也是目前唯一解釋棒球場上一些特殊習性的書,例如球員為什麼老是喜歡抓他們的胯下(見第9章,Grab This)。我之所以知道球員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我從少棒到成棒,從佛羅里達州到加拿大,參加過無數的棒球訓練營以及比賽,我曾經是他們的一份子。
不是我吹牛,我曾經在全國轉播的比賽中抓過胯下,當然,這沒有什麼好...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投手與捕手
第三章 打 擊
第四章 跑 壘
第五章 守 備
第六章 球 場
第七章 裁 判
第八章 數 據
第九章 你該知道的棒球大小事
第十章 你該注意的棒球大小事
詞彙表 棒球慣用語
附錄一 更多的統計數據
附錄二 球衣背號
第一章 緒 論
第二章 投手與捕手
第三章 打 擊
第四章 跑 壘
第五章 守 備
第六章 球 場
第七章 裁 判
第八章 數 據
第九章 你該知道的棒球大小事
第十章 你該注意的棒球大小事
詞彙表 棒球慣用語
附錄一 更多的統計數據
附錄二 球衣背號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6頁開數:正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