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控教育現場,目睹那些以「幫助孩子」為名的反作用力!親愛的孩子們:有天當你必須離開校園&家庭的舒適圈,
迎接現實的種種考驗,世界仍能以你們為中心運轉嗎?
來自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一個台灣校園諮商老師的真實輔導紀錄。
「老師,智力是天生的,所以不可逆轉吧?」
「不知道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偷用』了什麼方法而我不知道?」
「老師!我就是學不來!」
「老師,為什麼我的孩子被不公平的對待?」
「老師,為什麼要考試?為什麼專心這麼難?」
我們的教育現場出了什麼事?
究竟學生們如何看待學習的問題?
我們的學校教育又能不能解決及面對這些「最基本」的青春困惑?
這本書將凝視一味強調「高效學習」及一味崇尚「教室娛樂化」現況中,學子、教師及家長的各種迷思,以及校園教育在當前科技與社會潮流下的觀念衝擊。
本書作者任職於一所技校的輔導室,他在本書將以日記方式記錄下當前年輕學子對「學習」的誤解、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錯誤想像,以及當前教師的無力感(以及無心之中帶給學生們的挫折感)。
攸關台灣家長/教師/青少年的教育大省思
自從教育改革被社會廣泛討論以來,台灣各級校園開始有了專業的心輔專業老師進駐後,本書不以大談教育理念的大前提、高度概念出發,以日記的方式溫暖呈現他與學生、家長及同事的對話及事件,讓教育者及受教者關係人都能省思其間的問題。
在每篇諮商日記中,本書選錄的皆是「最普通」卻也最真實的問題──學習如果不是一步登天的事,一時學不好的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幫助及引導?這本書將試圖釐清一些當前台灣校園的難解之結……當學子們習慣於可以「無限轉移責任」的校園,同時也荒廢了他們從青春到自立的關鍵練習!
│好評推薦│
專文序
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培英國際教練領導力學院院長──陳恆霖 博士
第一線教育工作者同感推薦:
臺南一中輔導主任──吳玟芷老師
彥余是我的研究所同學,認識多年,他內斂、沉穩的特質以及對身邊人事物細膩的觀察融入在他的諮商風格中,同時也展現在此書中。樸質的文字寫出第一線輔導老師對現在的教育現場的體會與憂心,讓我心有戚戚焉。
的確,現在就是一個「三累」又「三輸」的狀態,學生、家長與教師在各自的角色苦與累,然後再把責任推給其他方,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似坊間強調諮商技巧或親子溝通的書籍,本書期待透過自省來讓每個人認回自己應負的責任,在成長的苦中學習成熟。
此外,書中所呈現晤談過程的對話也是一個小亮點,彥余所使用的問句以及引導個案思考的技巧,相當推薦給擔心初次晤談「不知如何問起」的新手諮商師與輔導教師。
豐原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許哲修老師(諮商心理師)
推薦──從學習中省思人生
收到彥余老師這本書稿,有機會先睹為快,讀了以後欲罷不能,讀完之後感觸良多,一定要向各位同學、老師、家長推薦這本書。
這本書跟以往很多強調「策略」、「速成」的書不太一樣,它不是在教我們如何「快速」的學習以達到「成功」,它教的是從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去一點一滴的「累積」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相信、對他人的尊重。它不求快、也不問成功與否;它求慢,帶我們看「辛苦」與「失敗」的箇中滋味。彥余老師透過這本書帶著我們瞭解「挫折」在人生當中的意義,這是我們在學校的課堂很少有機會體驗到的。
這本書看起來表面是在談如何學習,其實很多時候也談生涯,也就是放長遠思考,我們如何規劃自己的將來,但最終目標是直指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帶我們省思生命及生活的價值。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傳遞的一個觀念: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會影響著未來、甚至在為未來做準備,你以為可以輕鬆可以走捷徑,將來都只會讓自己更辛苦,而我也認為現在的辛苦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回報自己,讓你看見每個時刻的付出是有意義的。
我自己身為一位在校園工作的輔導老師,讀完彥余老師書中的各個案例,都能與自己工作現場所見所聞有所對照相互映證,對於書中各種殷殷提醒,也在讀的過程中感同身受。素聞彥余老師專精於存在主義治療與學習輔導,如今能夠把這兩個領域結合形諸文字,相信這本書能夠嘉惠諸多學子、老師及家長,在此鄭重推薦。
弘光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主任──陳彥樺老師(諮商心理師)
本書每則文章精要,卻是作者個人生命及職場經驗淬鍊出的智慧結晶,語重心長,足見對莘莘學子的深切關懷與期待。作者關懷身處在不安與徬徨中的孩子,擔憂其懷揣著滿腹心事不知如何自處,甚至過早放棄嘗試更多可能性;也期待這些孩子能暫時放下不在意的武裝,去傾聽內心對了解自己、跳脫既定框架的渴望,進而從本書中得到面對困難的力量。
閱讀本書,彷彿感受到一位師長在耳畔輕聲叮嚀,亦提醒同樣身為家長和老師的讀者,培養孩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孩子本身的投入之外,另一項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愛與關照是成長環境的基礎,但身體力行尊重與自我負責的價值,則是不容忽視的養分。
北門農工輔導主任──陳雅惠老師(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身為助人者的初衷。就算在專業領域上耕耘了幾年,拿到了什麼資格與學位,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但是在助人的工作上,永遠都是心與心的接觸與交流,永遠都是在同一個高度上互動。
書中有一章〈老師也是過來人〉讓我感觸特別深。我想起了小說《哈利波特》裡,哈利教導同學使用咒語時所說的:「別忘了所有厲害的巫師,剛開始也和我們一樣,只是學生而已。」這樣用學生的高度看他的世界,好感動。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在學習,不是每個人都天生神力或含著金湯匙出生,我們都在每一步的抬起、踏下中,決定前進的方向和速度。身為助人者,身為老師,我們不能忘記過去這些躊躇的時刻,因為我們是過來人。
閱讀這些文字,我彷彿看到一如往常真摯的彥余,並肩坐在身旁,聊聊這些教學與輔導心得,搞笑還不時夾雜著專業知識,意圖使人長知識。
這不是一本訴說「輔導了,就一切沒事了」的書,這是一本真實的輔導實務,助人者和受助者一起在交流經驗中反思、成長的歷程。
這本書,提醒我在忙亂的生活中,記得為誰而活,以及與誰工作。
武陵高中輔導主任──楊雯燕老師(諮商心理師)
讀完《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一書,最有所感的就是,現今社會什麼都要講求快速,學習、戀愛或者休閒活動,甚至追求立竿見影。殊不知,許多的事情都是需要「磨練」,磨練需要時間、需要心力更需要投入,點點滴滴的累積方能推動一個人前進,乃至成就個人目標,彥余老師的書從學生、老師、家長三個角度提供關於學習、甚至人生功課該如何追求、陪伴等諸多很好的叮嚀提醒,推薦所有在追求夢想道路上,不知如何面對挑戰的人們閱讀。
作者簡介:
郭彥余
投入諮商實務工作多年,也長年於教育界的第一現場服務,是諮商心理師,也是學校輔導老師。
喜歡閱讀與思考,並從中反覆沈澱與更新自己。
著有《隱喻治療》一書。
章節試閱
同學,老師跟你們一樣,也是跌跌撞撞的過來人啊!
「老師,你很早就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嗎?」
「老師,你以前一定很會唸書很優秀吧!」
「老師,你以前應該是一帆風順吧! 」
課堂上、諮商室裡,學生總愛這樣問我。
「我有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目標嗎?我有很會唸書很優秀嗎?我有一帆風順嗎?」我問自己。
其實沒有,不只沒有,我甚至現在也不太確定有沒有達到我的目標,即使我成為了一名老師,我依然在想,自己適不適合這個工作?將來還有什麼想做的嗎?還有哪裡不足?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而這些問題,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想了。
國中一年級的時候,學校有分班制度,分別是資優班、升學班以及後段班,我就待在後段班,白話來說,就是被學校歸類為不會念書的一群,學校針對不同類型的班級,設計不同的試卷,分別為資優班的特殊卷、升學班的A卷以及後段班的B卷,在那個年代,這樣的編班制度,背後的教育美意其實是希望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程度適性學習,老師也可以依班級的程度,進行符合該班能力的教學。
不過實際上,全校的師生都知道,這樣的編班,就是將學生依念書能力進行分級,最高級是資優班,次之是升學班,末端是後段班。雖然沒有人明講,但全校瀰漫著一種氛圍,就是資優班和升學班的學生,是比較優秀的一群,而後段班的學生則是比較次等的一類,厲害的考特殊卷或A卷,次等的考B卷。
那時候我很焦慮,因為多數的同學都很安於「後段班」這個標籤,沒什麼人想認真唸書的,可怕的是,很多老師也樣認定,上課時教得很淺,常常課上到一半就在閒聊,同學也沒什麼在聽,很多課都輕輕鬆鬆地就帶過,上課常常在亂哄哄的狀況下度過,「不要教得太難,反正我們是後段班,不會唸書,越簡單越好」好像變成一種師生的默契,雖然有少數的任課老師想教得深入一點,但也敵不過這樣的班級氣氛。
「不用那麼認真啦!反正我們是考B卷!」
同學這樣跟我說。
誰有標準答案?
我確實也沒有很認真,每天就在跟同學打打鬧鬧的過程中過去。第一次段考的時候,我嚇到了。考試前我並沒有做太多的準備,考完以後也覺得不理想,結果,我考了第一名,而且第二名的分數遠遠低於我,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考過的名次,不只是第一次段考如此,整個學期我都考了第一名。
某次有位認真的老師,看著台下的同學玩成一團,沒人在聽課(我也是沒在聽的其中之一),就在課堂上寫了一道困難的題目,抽點同學上台解題,連續點了好幾位,都沒人解得出來,最後點到我,我也不會。
老師顯得有點生氣,因為這個題目幾分鐘前他才剛講過,竟然沒有人會,於是他說:「你們班第一名是誰?第一名的同學總該會了吧!請第一名的同學出來!」
全班陷入了一片沉默,沒有人回答。
老師又問了一次:「你們班第一名的同學是誰?請上台解題。」
全班面面相覷,尷尬地指了指站在講台上解不出題的我,「老師,第一名已經在台上了……。」
老師先是露出訝異的表情,隨即無奈地搖搖頭,揮揮手請我下來。那時我就在想,我的目標是什麼?我是要認份地繼續留在這個「後段班」,輕輕鬆鬆、吵吵鬧鬧地過完國中三年,還是要想辦法離開這裡,看看自己還有沒有點本事?
我決定試試自己的能耐。
在一次全校性的重新編班考試中,我卯足勁準備,考進升學班。升學班的氣氛截然不同,大部分的同學都期許自己考上前幾志願的學校,將來進到好學校,找到好工作。
我開始在想,我將來要做什麼?
我想了很久,想不出來。
那時候班上同學多數都以第一志願為目標,首先是要進到第一志願的高中,接著要進到第一志願的大學,然後,進到第一志願的科系。第一志願的科系是什麼呢?是醫師。
「當醫生可以救人,被人尊敬,穿白袍又帥!」我心裡這樣想。
於是我在這個第一志願的班級氛圍中,以醫師為目標,拚了命的念書,結果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達到頂尖。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老師常常會在某些遺失標準答案卷的課堂小考中,拿那些前幾名同學的考卷答案,作為標準答案,讓同學作為互相批改考試分數的標準,而這些同學的答案,除了偶爾在少數題目答錯外,幾乎真的就是標準答案。而我的試卷,從來沒有被拿來當過標準答案。
於是我認清,自己的能力,應該很難考上醫學系的。
國中即將畢業時,我又開始在想,我將來要做什麼?我同時報考了高中、高職以及五專三個不同制度的聯考。聯考結果出爐,我的分數是上不了前幾志願的。
因為原先當醫生的目標破滅,對於將來要做什麼,我還是沒有方向,所以對於要選擇那一個升學制度,我內心是很猶豫的。
家人建議我唸職校或五專學技術,但我知道自己手藝很差,家裡的東西拆開就組不回去,也不喜歡實做,最後還是選了高中,想說進到高中後,還有機會思考自己將來的方向。
進到高中後,數理較強的我,本想往數理方面發展,但聽師長說,自然組很難唸,結果我就選了社會組,唸得非常吃力,但又沒有勇氣轉類組,就硬著頭皮唸下去。即使我再怎麼認真,成績勉強都只能勉強維持在中等左右。
高三時,我又開始想,自己將來要做什麼。
我跟家人討論,家人鼓勵我唸商科,因為那時候唸完商學院出來,工作比較好找,但我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歡從商,想了想,覺得自己在學校裡面和其他同學討論功課的經驗還不錯,同學問我問題時,我好像都可以仔細解答,便心生當老師的念頭。
因此在考完學測參加推甄時,我選了特教系,但在參訪過特教學校後,我才發現,自己不適合走特教,所以進到了推甄第二階段的面試和筆試階段時,我放棄了筆試,以落榜收場。
我焚膏繼晷地拚命啃書,好追上因為參加推甄而落後的讀書進度。
大學聯考放榜,選填志願時,我又再一次面對將來要做什麼這個問題。我本對文學有點興趣,想要念文學關的科系,但因為國文考差了,沒辦法進到相關的科系,最後按照分數排序,進了心輔系。
這下慘了,因為我完全不知道心輔系在學什麼,所以我很焦慮,焦慮自己跟高中一樣,選了一個不適合自己的領域。於是大一剛入學後,我便到處去找系上的教授請益,想了解心輔系到底在學什麼。
「你不用這麼著急,大一、大二的理論課修完,你就會有一點基礎概念,等到大三、大四的實習課,你就會更了解我們在學什麼了!」系主任將一杯茶遞到我面前,同時喝了一口他自己杯中的茶後,淡淡地說道。
焦慮的我離開系主任辦公室後仍是一頭霧水,於是我又找了另一位教授請教。
「我們學的就是如何應用心理學來幫助受困的人們!」心理學教授耐心聽完我的問題後,給了我這個答案。
「只靠談話就能夠解決人們的困難了嗎?」我很疑惑,因為我從來沒有相關的經驗,也不相信對談能解決什麼。
「這個必須要等到你開始實習,有親身體會以後才會了解!別著急,先認真讀看看再說!」教授給了我一個溫暖的微笑。
雖然教授的回答給了我一些方向,我依然覺得焦慮,特別是當我知道,班上有一位同學覺得自己念錯系,立刻提出休學申請重考後,更不知所措了。
於是我又陸陸續續請教了幾位不同的教授,都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我除了懷疑自己就讀科系的專業性外,也擔心將來就業時找不到工作,可是我沒有辦法休學重考,一方面是時間經濟不許可,另一方面是即使重考,我還是不確定自己要選什麼科系。
最後,我決定輔修第二專長來處理這個焦慮。我一邊認真地修完心輔系的課程,一邊努力地輔修國文第二專長的學分,就這樣帶著不安,非常認真地學了四年。
畢業的時候,我雖然對心輔系的專業有了多一點的了解,但我知道,自己在諮商的專業技能實作表現,並不理想,對此我感到非常挫折,懷疑自己的能力。為了處理對自己的質疑,我報考了研究所,想要驗證自己四年所學的成果,雖然僥倖備取吊車尾考上,但這個結果,並未消除我對自己的質疑,反而讓我更加憂慮。
於是我選擇辦理研究所休學,先投入教甄考試。我四處報考,都沒能考上,更加懷疑自己的能力,一度想過是不是要放棄當老師、放棄這個心輔領域,轉行從零開始。
不過,那時又覺得自己認真學了四年,不能做相關的工作,很不甘心,後來就回學校唸研究所,邊唸書邊準備考試,陸續又考了好幾次教師甄試,卻都還是落榜。
不只如此,研究所的學習過程也讓我感到十分挫折。我的專業督導就曾當面質疑我,並沒有真正精熟一個治療理論。於是我拚了命地鑽研,好不容易在碩士畢業前,經營出自己的治療風格。
「如果當完兵,還是考不上老師,或順利當上大學正職心理師的話,我就重新思考自己將來的方向。」我給自己下了最後的通牒。
接著我又開始了四處求職、考試的生活。
我們未必能決定結果,但能選擇如何面對過程
終於,在當完兵退伍那一年,我考上了正式教職。但考上正式教職後,我發現面對各種挑戰時,還是有很多的不足,還是常常會覺得焦慮、懷疑自己,所以我仍不斷努力地充實自己的學養。
所以,親愛的孩子,站在你們面前,身為老師的我,跟你們一樣,也曾非常迷惘、非常焦慮自己不明確的未來,對自己感到懷疑,一路跌跌撞撞。
我並沒有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也沒有你們想像的優秀,沒有比你們聰明,更沒有一帆風順。
「如果你沒考上怎麼辦?花了八年在同一個領域,結果發現自己做錯決定,選錯科系,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從零開始,不是很慘嗎?」曾有人這樣問我。
我相信,每個經驗都不會白費,就像國中待在後段班的日子,以及高中、大學選組選系的迷惘經驗、研究所的挫敗經驗、屢戰屢敗的求職經驗,雖然都對當下的我造成打擊,但也磨練了我的心志,讓我認識了自己的不足,學會不輕言放棄,也讓我知道,興趣和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培養出來的,而這些經歷,現在更化為養分,讓我在處理類似的學生問題時,更能理解他們的困境,更知道怎麼協助他們。而這些經驗也成為我在面對將來各種未知的挑戰時,最強而有力的鼓勵──既然我過去都能夠處理這麼多困難了,現在跟將來也可以。
我們很難保證人生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完美的、正確的、都是百分之百適合自己的,但是我們必然可以決定,要用什麼方式面對這些不如意,我們可以選擇從此一蹶不振,自怨自艾,每況愈下,也可以選擇打起精神,努力將生活經營成自己要的樣子,化危機為轉機。
如果當年我沒考上老師或大學心理師,一定會對我造成重大的打擊,但我想我不會因為這些挫折就逃避面對問題,中斷思考,放棄尋找其他的可能性,因為我知道,我是自己人生的作者,無法將經營生活的責任推給別人,我也相信,這些過去的歷練,不會白費,端看如何運用而已。
親愛的孩子,老師跟你們一樣,也跟多數人一樣,都是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成長過來的,當你面對任何不如意時,請你轉頭看看你的身邊,你會知道你並不孤單,所以,面對挫折時,請不要輕言放棄,好嗎?
同學,老師跟你們一樣,也是跌跌撞撞的過來人啊!
「老師,你很早就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嗎?」
「老師,你以前一定很會唸書很優秀吧!」
「老師,你以前應該是一帆風順吧! 」
課堂上、諮商室裡,學生總愛這樣問我。
「我有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目標嗎?我有很會唸書很優秀嗎?我有一帆風順嗎?」我問自己。
其實沒有,不只沒有,我甚至現在也不太確定有沒有達到我的目標,即使我成為了一名老師,我依然在想,自己適不適合這個工作?將來還有什麼想做的嗎?還有哪裡不足?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而這些問題,我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想了。...
推薦序
來自教育現場工作者的手札與深思
/陳恆霖(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培英國際教練領導力學院院長)
這是一位在第一線教學場域裡,在絕望中卻仍願保有熱心教學的教師,心中的納悶與吶喊!
作者身兼學校輔導教師與諮商心理師的雙重身分,透過與學生對話形式與案例解說,進而反思教育現場的困境,提出新中誠摯地呼喊,真情流露且言詞剴切。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三部曲來撰述:
首先,他懇切地提醒學生如何在學習歷程探索自我。不少學生似乎已經失去的學習的動力的目標,在升學體制的濃霧下,迷茫前路找不到方向與出路,對自我產生懷疑而失去自信,無法明白學習的意義並享受學習的樂趣,讓人難過。明白點出如何讓學生找到自己,並且從學習中獲益,才是根本。
其次,他期待家長必須跳脫舊式思維的枷鎖,從分數的迷思中讓孩子找回自己。愛因斯坦曾說:「許多重要的東西是不能被量化的(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not be counted)。分數代表的是現在的知識,並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作者剴切提醒家長更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給孩子機會學習自我負責,耐心等候孩子的成長。
最後,作者也提醒閱讀本書的教師們,要重新檢視大環境急速改變下的教學心態與做法。再一次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也許有人認為這陳義過高不切實際,但它卻是不變的真理,只是我們有沒有想通或認知其重要罷了。
依據我個人的觀察,可惜百餘年來的科舉制度餘毒,仍然吞噬著教育改革的理想,而教育改革喊得震天響,仍然敵不過家長的對分數的迷思,更扼殺許多熱心於教育的校長與一如本書作者的教師們,眾多莘莘學子,鎮日埋首於苦讀與考試,卻又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茫與抱怨苦毒,形成了惡性循環。
《禮記》〈學記〉說:「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當教者讓學生多誦讀,卻不顧其是否理解,那只是失敗的教育。原始儒家教育極重視理解,孔子認為誦讀而不能致用毫無意義(「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科舉重視背誦,學塾重背誦輕理解,只是在重複過往的流弊。
科舉精英體制的學習法、背誦教學的背後邏輯,就是不問賢愚的精英化教育,也讓崇尚這種精英制度的教育體制僵化成習,在「成績定榮辱」的風氣下,傾向填鴨教育。從大環境的脈絡下檢視目前的窘境,本書許多場景就是其中一角,我們也需有一番省思與檢視:
學生們,你在學習中迷失自我嗎?對未來的無知與恐懼,讓你裹足不前嗎?
家長們,孩子快樂了嗎?你正在焦慮中預測孩子未來的失敗嗎?
老師們,逐漸流失的教育理想,讓你還有力氣堅守理念再教下去嗎?
剛過去的2017年,或許最劃時代的事件是Google 著名的「Alpha Go」程式挑戰圍棋世界高手,以不到一年時間完勝各方、轟動全球,標誌著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科技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想像,卻也衝擊各行各業現實的狀況,而教育改革與教學現場同樣也面臨新的挑戰。
著名的科技人李開復曾在其所著《人工智慧來了》一書中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導、助理、保全、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十年將有約90%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如果就全人類的工作進行一個粗略的估計,我的預測則是,大約50%的人類工作,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
我們的教育若仍停留在過往時代的窠臼中,恐怕眾人猛然一醒,發現自己突然失業了,連做準備的機會都沒有,只有哀嘆以對!至於在AI 時代,應該如何學習呢?李開復建議:「與其討論讓孩子學什麼,不如先討論孩子應該如何學習。學習方法遠比學什麼內容更為重要,尤其是在人機協作、各自發揮特長的時代裡,填鴨式和機械式的學習,只能把人教成機器,讓孩子喪失人類獨有的價值。」
「如果靠聯考制度,我是上不了哈佛的。」哈佛大學教授陶德羅斯(L. Todd Rose)曾經是被周圍人放棄的「過動兒」,他高中因成績太差而輟學。但現在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研究員,以腦神經科學研究進行教育改革。他說:「聯考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他分析指出,家長、老師都認為聯考比較公平,但是學生的學習並非單一面向,用單一標準來衡量孩子的學習,反而不客觀,也不公平。忽略了培養個人潛力和創造力。
Google公司也調查過內部三百個個員工,發現職場上的成就和學歷、大學成績沒有相關性,於是不再以學歷、成績為選才標準。
有「奧馬哈的神諭」稱號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我個人非常喜歡老頑童,喜歡他的原因不在於他是舉世聞名的理財投資專家,而是他有精準的判斷與長遠的眼光,卻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盡管身價不菲,卻仍過著吃速食喝可樂的簡樸生活,捨棄豪宅居住在鄉間的老舊房子。他透露他的秘訣是:「我未將力氣花在矯正自己的弱點,而是找出優點,將他發揮得淋漓盡致。找出自己最強而有力的優勢,透過不斷的練習與加強,使自己的表現優於現狀。」
面對未來的趨勢,教育現場勢必重新思考,我們要給學生什麼,看重學生什麼,培養學生什麼,才能讓他們面對未來的挑戰。
我在個人著作《COACH父母學》一書中曾寫道:「帶著『希望』的眼光,聚焦在孩子的『優勢面』,啟發與引導孩子,開發其未來的發展潛能,因勢利導以成就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上天賦予的藝術品,若你能欣賞並激發孩子的潛力,則每個孩子都能散發其自身的獨特光芒。在我眼中,沒有失敗的孩子,只有沒有被賞識的孩子。」
讓我們攜手走出教育的限制與分數的迷失,幫助學生與孩子探索與了解自我,協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與位置,建立對自己的自信及未來的夢想。已逝的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就說了:「如果你在做一件真的在意且令你興奮的事,你並不需要被推著走,你的願景會拉著你走。」
期待本書讓所有人再次省思教育現況,在樂觀與期待中,讓孩子快樂與健康──但也有能力自我省思地成長。
來自教育現場工作者的手札與深思
/陳恆霖(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培英國際教練領導力學院院長)
這是一位在第一線教學場域裡,在絕望中卻仍願保有熱心教學的教師,心中的納悶與吶喊!
作者身兼學校輔導教師與諮商心理師的雙重身分,透過與學生對話形式與案例解說,進而反思教育現場的困境,提出新中誠摯地呼喊,真情流露且言詞剴切。
在這本書中,作者以三部曲來撰述:
首先,他懇切地提醒學生如何在學習歷程探索自我。不少學生似乎已經失去的學習的動力的目標,在升學體制的濃霧下,迷茫前路找不到方向與出路,對自我產生懷疑...
作者序
前言 「不想太累」
「帥凱,你要去哪裡?」我叫住了一位在上課中突然走出門外的學生問道。
「我想上廁所。」帥凱用理所當然的語氣回答。
「上廁所老師一定會讓你去,但你不用先舉手跟老師講一下嗎?你沒告訴老師,老師不會知道你怎麼了!也不會知道你要去哪裡!我會很擔心!」我耐著性子說明我的顧慮。
「是喔!那我現在講了,可以去嗎?」帥凱不以為然地接話。
「快去吧!」一方面不想耽誤其他同學的課程進度,另一方面不想聚焦在他身上太久,讓帥凱覺得顏面無光,因此我很快就同意。
五分鐘後,帥凱走進教室,並用力甩門,聲響之大,驚嚇到部分同學。
我努力維持鎮定,暫不做處理,若無其事地繼續上課。
下課後,我單獨將帥凱叫到一旁,克制已經上漲的情緒,盡可能用平穩的語氣詢問:「你剛剛為什麼要用力甩門?」
「我沒有甩門啊!我關門都是這樣!」帥凱淡淡地說。
「但聲音很大,影響到上課!」我內心的火冒了上來,語氣開始嚴厲起來。
「有嗎?還好吧!我又不是故意!」帥凱仍是雲淡風清地回應,好像剛剛那個甩門的人不是他。
「那前面我叫住你的時候,你回答的語氣很不耐煩是怎麼回事?」我接著追問。
「我沒有啊!我講話一直都這樣,而且我只是要去上廁所!」帥凱臭著臉回答。
「你要上廁所至少要跟老師講一聲吧!」看著帥凱的表情,我的心情也越來越不悅。
「我後來有說了啊!」帥凱不耐煩地說。
帥凱所有的回話,都顯示他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我覺得再講下去也只是徒勞,只好說:「可以請你下次不要在課堂上一聲不響走出去,並用力關門,好嗎?」
帥凱不情願地點點頭後就逕自轉身離開。
回到辦公室後,我頹然地坐在椅子上,思考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我發現,任教多年,類似的情形,越來越常發生。
那些輕輕帶過的教育現場失控事件
例如,課堂上,有學生將手機藏在桌子底下玩,被我制止,要求他專心上課,學生的反應是用力地將手機丟到抽屜,發出巨大的聲響,接著趴睡在桌上;也有學生上課睡覺,不論我走到他身旁叫喚幾次,都不為所動,或僅只是抬頭看了一眼,就若無其事地繼續睡覺;甚至有些學生認為我任教的科目只是營養的一學分,不是大考考試科目,可有可無,也不影響他升學或畢業,便對我說:「就只有一學分,被當就被當,送你啦!」
不只在課堂上有這種情形,課堂之外,更是層出不窮。例如當我集合學生幹部,交辦重要事項時,常會遇到三催四請,還是叫不來的幹部,或是來了,滿臉不高興,回去班上又沒有確實執行交辦事項,不論好言勸誡或疾言厲色,都不見改善。
而最近在催收學生教育講座的參加回條時,有學生弄丟講座通知,來到辦公室,看到我桌上還有多印的通知單,問也沒問,就自行拿走,當我叫住他的時候,他還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更離譜的是,當我告訴他在沒有經過老師同意前,不可以隨意拿走我桌上的東西時,他的眼睛還一直盯著手機邊打電動邊聽我說話,直到我要求他看著我,他才勉強抬起頭敷衍地說好,隨即又很快地低下頭繼續滑手機。
我在想,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我太守舊老派,無法跟上年輕世代的潮流?還是我誤會了教育的本質,教育其實是服務業,學生是顧客,因此顧客永遠是對的,我應該把笑容留給顧客,把壓力留給自己?顧客說什麼,我永遠只要和顏悅色地順從即可?
我也在想,我們的下一代,越來越有主見、想法和創意,也越來越勇於表達自己的主張與需求,但同時,卻也越來越自我中心,目空一切,他們的內心到底是發生什麼事了?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幾個實驗,說明人的內在深受環境影響。參與實驗的受試者,如果先坐在主管椅一陣子,會比那些先坐在普通座椅上的另一群受試者,更容易藐視他人的意見;預先被灌輸了「爆炸」、「沸騰」等類似含意詞語的受試者,和被灌輸了「禮貌」、「溫和」等詞語的受試者相較之下,在後續的挑釁實驗中,會更明顯地表現出強力的攻擊性;被要求擺出展現權力身體姿態的人,在下決定的過程中,往往顯得較有自信。
短暫的實驗情境,都能夠影響人們一時的行為表現,更不用說,長期的教育環境,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究竟,現在的教育環境,給孩子的內在帶來了什麼?而現在環境,又跟以前有什麼不同,才會讓孩子有所轉變?
我印象最深刻的轉變莫過於教育體制的變革。早期的教育制度,只要學分數不足、曠課過多或是被記滿三大過,是不能升級的,情節嚴重者,甚至會被強制輔導轉學或退學,而未取得畢業證書者,要繼續升學難度是比較高的,但現在這些規定都取消或放寬了,即使學分數不足、曠課過多或者記滿三大過,依然可以繼續升級,只要在畢業前銷過到三大以內、學分數足以取得結業證明或同等學歷,就能繼續升學,還有其他相關的規定也較以前放寬很多。
造成孩子的轉變因素很多,教育制度不會是全部,但絕對有所影響。在我剛任教的時候,整體而言,學生的自我要求是比現在高的,他們比較在意自己在學校的表現,不管是課堂上的表現、修習學分數的多寡、班級榮譽或個人獎懲記錄等,也比較關心自己將來的發展或未來的出路,他們比較有禮貌、課堂參與比較積極、也比較會主動詢問未來發展的問題。而現在,學生對於自己的在校表現是比較消極和被動的,反正不管怎樣都能升級,被懲處也不用急著處理或檢討自己,沒有畢業證書還是可以升學,對於學校或老師不滿意的地方就可以去投訴,以爭取自己的權益。
教育制度轉變的立意是良好的,希望給孩子更少的約束、壓力、煩惱,更多的自由、彈性、空間以及各種輔助資源,希望他們不要太累、能夠在快樂中成長,盡量延長他們在學校的時間,以獲得足夠的養分,但卻也不知不覺,減少了許多孩子學習處理問題與面對壓力的機會,讓孩子越來越不需要自省和督促自己,延緩孩子獨立的時間點。所以在教育現場,我常會聽到許多同仁,感嘆國中國小化、高中國中化、大學高中化。
其實不只是教育制度有這樣放寬的傾向,而是整個大環境都有這樣的趨勢,鼓勵孩子盡量以自我為中心去發展,再三強調權益,對於本分和義務,則往往是輕輕帶過。
那些過度自我中心的孩子,是不是只是內化了日常生活中處處以他們為中心的訊息,才讓他們眼裡只有自己?
一旦等到這些孩子長大,必須離開校園、家庭,脫離了被保護的舒適圈,踏入職場,現實生活的各種考驗與挑戰,仍能以他們為中心去運轉嗎?
社會的氛圍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不要太累,擔心壓力會抑制孩子健康成長,孩子也接收到了,也希望自己不要太累,能夠自由發展,然而,壓力和學習、自由與放任,往往是一線之隔,沒有壓力的學習,常會陷於空洞,而沒有自制的自由,更容易成為放縱,過猶不及。
這種現象,不只影響了孩子,就連家長、老師也身陷其中,家長面對教養孩子的挫折時,就將責任轉嫁到老師和學校,老師在面對層出不窮的學生身心問題時,再將壓力轉移到家庭和社會,惡性循環的結果,讓自我中心的信念瀰漫在所有人的生活中,每個人都覺得辛苦,因此,我們都覺得要善待自己,不要讓自己太累,為了不要太累,我們都慢慢學會遇到問題要先怪罪別人,而不是先檢討自己,因為先反躬自省的人,會受到更多的指責,承受更多的壓力,千錯萬錯的是別人的錯、制度的錯、社會國家的錯!
責任反覆地移轉,短時間會讓我們覺得好過一點,但長期下來,卻是延後問題處理的時間,讓所有的累積的壓力一次爆發!
欠缺自省不但會造成個人過度的自我中心,更會讓我們陷入不斷轉嫁壓力,最後承受更多壓力的惡性循環裡!
自省需要花力氣。
面對自己的功課或者能力不足很需要花力氣。
思考未來的方向或職業也很花力氣。
思考自己要什麼、想要爭取什麼或者成為什麼的,都是要花力氣的。
本事的磨練
我是一名輔導老師,也是一名心理師,我在工作場域看到了這些令人憂心的現象,常會問自己,對於這樣的惡性循環,從我的位置和角色,能做些什麼?
我想,我能力所及的,大概就是先從身邊部分的孩子影響起,再慢慢擴及家長、教育夥伴。
我想跟這些孩子說,輕鬆愜意的成長過程,是得不到真正的自由的,想要獲得自由,必定要從疲憊的學習中慢慢吸收獨立的養分;我想跟這些家長說,一路順遂的養育方式,是不可能帶出自立自強的子女的,想要子女學得自立的本事,必定要讓他們從挫折中汲取能量;我想要跟教育夥伴說,高高在上的自以為是,是無法教出進退得宜的學生的,想要學生進退得宜,要先以身作則。
如果我們不願意花力氣在這些事情上面,不願意檢視自己,只想要盡可能省力氣,最後只會更累而已!
因此,不讓自己將來太累的最好方法,其實就是現在累一點!現在累一點,用心處理眼前遭遇到的問題,真誠地面對自己、虛心地檢討自己!
最後,我也想跟自己說,不要只想當個對別人說教的老師,只會挑剔別人,卻忽略自己的盲點,說一套做一套,不但不會有任何長進,也無法得到尊重,最後只會被淘汰,想要與時俱進,必定要
常常自我檢討,持續學習。
當前的大環境固然有很多限制,但其實還是有很多寶貴資源的,因為前人為我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當我們在抱怨制度不完善、別人沒替我們著想或者是哪裡有問題時,可能也需要提醒自己,會不會只是自己不想太累?
(註:本書的案例,主要都是我個人的親身經歷,皆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但書中人物的年齡、身分、背景以及事件的相關情節,都經過大幅度的變更,無法直接與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連結。)
前言 「不想太累」
「帥凱,你要去哪裡?」我叫住了一位在上課中突然走出門外的學生問道。
「我想上廁所。」帥凱用理所當然的語氣回答。
「上廁所老師一定會讓你去,但你不用先舉手跟老師講一下嗎?你沒告訴老師,老師不會知道你怎麼了!也不會知道你要去哪裡!我會很擔心!」我耐著性子說明我的顧慮。
「是喔!那我現在講了,可以去嗎?」帥凱不以為然地接話。
「快去吧!」一方面不想耽誤其他同學的課程進度,另一方面不想聚焦在他身上太久,讓帥凱覺得顏面無光,因此我很快就同意。
五分鐘後,帥凱走進教室,並用力甩門,聲響之...
目錄
推薦序 來自教育現場工作者的手札與深思/陳恆霖 博士
前言 「不想太累」
PART 1 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
同學,你有認真想過自己將來要幹嘛嗎?
同學,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學嗎?
同學,你知道學習真正的捷徑是什麼嗎?
同學,學習是一個從複製、內化到創造的漫長歷程
同學,請不要用「失去」來學會「珍惜」好嗎?
同學,老師跟你們一樣,也是跌跌撞撞的過來人啊!
PART 2 孩子,學習本來就會累
老師,我真的很笨嗎?
老師,我就是學不來
老師,為什麼專心那麼難呢?
老師,為什麼要考試?
老師,太不公平了!為什麼有人天生就比較會念書?
老師,我不敢盡全力
老師,這個又不考
PART 3 這位家長,現在不累,將來會更累
這位家長,完成課業很重要,但給孩子自我負責的機會更重要
這位家長,最好的不見得是最適合的
這位家長,請用這世界原本的真實樣貌去教導孩子
這位家長,現在最省力的將來往往會變成最費力的
PART 4 親愛的老師,我們要跟孩子一起累
親愛的老師,請善用自己的影響力
親愛的老師,在要求孩子自省時,也請同樣反躬自省
後記 欠缺「匱乏經驗」的世代
附注參考資料
推薦序 來自教育現場工作者的手札與深思/陳恆霖 博士
前言 「不想太累」
PART 1 同學,你只是不想太累
同學,你有認真想過自己將來要幹嘛嗎?
同學,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學嗎?
同學,你知道學習真正的捷徑是什麼嗎?
同學,學習是一個從複製、內化到創造的漫長歷程
同學,請不要用「失去」來學會「珍惜」好嗎?
同學,老師跟你們一樣,也是跌跌撞撞的過來人啊!
PART 2 孩子,學習本來就會累
老師,我真的很笨嗎?
老師,我就是學不來
老師,為什麼專心那麼難呢?
老師,為什麼要考試?
老師,太不公平了!為什麼有...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寫出版出版日期:2018-05-10ISBN/ISSN:978986955326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56頁開數:15*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