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世界呈現撕裂、畏縮之態。此時此刻,伊恩和克里斯的《發現時代》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新書震懾人心,讓我們重新認識人性之大同,領悟彼此合作、相互理解和善用天才之重要。我們絕不應立起高牆,不應斷開吊橋,不應惶惶度日。此書予人勇氣,助我們集思廣益、各展其才,也讓我們以古鑑今,認識眼前機遇,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文藝復興』時代。」——理查・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英國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
「《發現時代》無疑是一本精采的好書,也提出一種宏觀角度,讓讀者能鳥瞰今日種種創新浪潮,理解由此而生的各種挑戰。科技發展值得讚歎,但科技本身並無精神信仰,既可行善,亦可作惡;能予人新生,也能取人性命。本書充分展示,人生確實如棋,每進一步都可得可失;惟有盡情投入最新形勢,且不懈從過去汲取經驗,方能贏在最後。『天才』一詞已經用濫了,這點我比誰都更明白。但兩位作者在書中生動地說明,個人智慧能藉自由的普及、機會的均分而轉化為群體成就,讓『天才』在本書獲得新的生命。」——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人權基金會(Human Rights Foundation)主席、第13屆西洋棋世界冠軍
「我們正處於『新文藝復興』嗎?在這本發人深省的好書中,伊恩和克里斯觀察今日世界的創新熱帶,從中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梅迪契家族的佛羅倫斯。他們認為,我們的時代是探索的時代,但正如達文西和達迦瑪的時代一樣,科技發展和全球共融會帶來新的繁榮,也會引出新的弊端,比如疾病傳播,宗教狂熱和世界大戰。兩位作者催促新人文主義的誕生,以抵禦種種已然釀成、勢將危及現代文藝復興的禍害。每一個人都應該聽到作者的呼喚。」——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學歷史系提胥講座教授(Lawrence Tisch Professor of History)
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是牛津大學聖馬丁學院院長、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他曾任世界銀行發展政策主任及副總裁。1996至2001年間,他出任南非洲發展銀行的執行長及執行董事,同時擔任曼德拉總統(President Nelson Mandela)的顧問。他獲法國政府授以爵位,著作逾20部。
每年有數以百萬的人湧入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抬頭注視著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同樣也有眾多的人慕名而去,對達文西的〈蒙娜麗莎〉(Mona Lisa)表示敬意。五個世紀以來,人們小心翼翼地保存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珍惜這些美麗與靈感的泉源。
但挑戰也隨之而來。
500年前創造這些鬼斧神工之作的天才,並非處於美好的神奇時代,而是身在一個躁動的時刻。彼時,既有劃時代的大發現,也充滿痛苦的騷亂。世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連結,這要歸功於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發明的活字印刷術(1450年代),哥倫布的新大陸之旅(1492年)以及達伽馬(Vasco da Gama)開闢的前往亞洲富庶地區的航線(1497年)。同時,人類的命運也起了變化。黑死病逐漸退散,歐洲的人口再次增長,公共衛生、財富和教育都顯著改善。
「創新的洞見是指引與門徑,缺之則凡事難成。」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寫下這些文字時,他是針對藝術家們所說。不過,這句話也可以對他那個時代的所有人來說。達文西所處的時代與米開朗基羅(1475–1564)大約同時期,正是大衛像裡所刻畫的各種命運競賽的時刻。在當代要發展創新的洞見,我們只需往後一步,看看過往,然後明白:我們曾經面對同樣處境。500年前在歐洲匯集的力量,曾經激勵天才,顛覆社會秩序,如今這些力量又出現了,只不過變得更強烈,也更遍布全球。
系統風險也在我們國內及地緣政治裡擴散蔓延。文藝復興往往同時創造贏家與輸家。我們的社會契約弱化,而團結人類或者分化人類的科技,則變得普及與威力強大。1497年虛榮之篝火(Bonfire of the Vanities)、宗教戰爭、異端審判,以及更頻繁的民眾反叛,擾亂了時代和平,也扼殺了一些彼時最耀眼的天才。如今,極端主義、保護主義、排外恐外也同樣撕裂當代天才的連結,民粹的不滿使應採取前瞻行動的合法機構停滯不前。
每年有數以百萬的人湧入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抬頭注視著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同樣也有眾多的人慕名而去,對達文西的〈蒙娜麗莎〉(Mona Lisa)表示敬意。五個世紀以來,人們小心翼翼地保存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珍惜這些美麗與靈感的泉源。
《發現時代》的原文書名Age of Discovery,原本特指的是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當時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在這些遠洋探索中,許多著名的航海家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也差不多發生在這段時間,然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英國《經濟學人》、美國《彭博商業週刊》、臺灣《商業週刊》及《天下雜誌》都曾以長篇報導,介紹這個擺脫山寨形象、充滿創新能量的城市。1979年改革開放至今,深圳經濟年均增長22%。如今,深圳一個城市的財政收入就比整個臺灣多。深圳證券交易所位處的深圳南山區,人均所得也已超過香港。深圳人口平均年齡33歲,低於世界主要城市年齡中位數10年以上。人口構成所自生的冒險精神,引來大批年輕創客(maker),築起新一代創業家的逐夢天堂,甚至獲《經濟學人》譽為「皇冠上的寶石」(Jewel in the crown)。
深圳不但熱血衝刺,也講求「合規與風控」(compli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外地來的移民,大家講規矩、講制度,不易被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掣肘。如果深入內地去,恐怕大城市也難有如此環境。
「在我們的世界呈現撕裂、畏縮之態。此時此刻,伊恩和克里斯的《發現時代》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新書震懾人心,讓我們重新認識人性之大同,領悟彼此合作、相互理解和善用天才之重要。我們絕不應立起高牆,不應斷開吊橋,不應惶惶度日。此書予人勇氣,助我們集思廣益、各展其才,也讓我們以古鑑今,認識眼前機遇,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文藝復興』時代。」——理查・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英國維珍集團(Virgin Group)創辦人
「《發現時代》無疑是一本精采的好書,也提出一種宏觀角度,讓讀者能鳥瞰今日種種創新浪潮,理解由此而生的各種挑戰。科技發展值得讚歎,但科技本身並無精神信仰,既可行善,亦可作惡;能予人新生,也能取人性命。本書充分展示,人生確實如棋,每進一步都可得可失;惟有盡情投入最新形勢,且不懈從過去汲取經驗,方能贏在最後。『天才』一詞已經用濫了,這點我比誰都更明白。但兩位作者在書中生動地說明,個人智慧能藉自由的普及、機會的均分而轉化為群體成就,讓『天才』在本書獲得新的生命。」——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人權基金會(Human Rights Foundation)主席、第13屆西洋棋世界冠軍
「我們正處於『新文藝復興』嗎?在這本發人深省的好書中,伊恩和克里斯觀察今日世界的創新熱帶,從中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梅迪契家族的佛羅倫斯。他們認為,我們的時代是探索的時代,但正如達文西和達迦瑪的時代一樣,科技發展和全球共融會帶來新的繁榮,也會引出新的弊端,比如疾病傳播,宗教狂熱和世界大戰。兩位作者催促新人文主義的誕生,以抵禦種種已然釀成、勢將危及現代文藝復興的禍害。每一個人都應該聽到作者的呼喚。」——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哈佛大學歷史系提胥講座教授(Lawrence Tisch Professor of History)
伊恩‧戈爾丁(Ian Goldin)是牛津大學聖馬丁學院院長、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他曾任世界銀行發展政策主任及副總裁。1996至2001年間,他出任南非洲發展銀行的執行長及執行董事,同時擔任曼德拉總統(President Nelson Mandela)的顧問。他獲法國政府授以爵位,著作逾20部。
每年有數以百萬的人湧入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抬頭注視著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同樣也有眾多的人慕名而去,對達文西的〈蒙娜麗莎〉(Mona Lisa)表示敬意。五個世紀以來,人們小心翼翼地保存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珍惜這些美麗與靈感的泉源。
但挑戰也隨之而來。
500年前創造這些鬼斧神工之作的天才,並非處於美好的神奇時代,而是身在一個躁動的時刻。彼時,既有劃時代的大發現,也充滿痛苦的騷亂。世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緊密連結,這要歸功於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發明的活字印刷術(1450年代),哥倫布的新大陸之旅(1492年)以及達伽馬(Vasco da Gama)開闢的前往亞洲富庶地區的航線(1497年)。同時,人類的命運也起了變化。黑死病逐漸退散,歐洲的人口再次增長,公共衛生、財富和教育都顯著改善。
「創新的洞見是指引與門徑,缺之則凡事難成。」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寫下這些文字時,他是針對藝術家們所說。不過,這句話也可以對他那個時代的所有人來說。達文西所處的時代與米開朗基羅(1475–1564)大約同時期,正是大衛像裡所刻畫的各種命運競賽的時刻。在當代要發展創新的洞見,我們只需往後一步,看看過往,然後明白:我們曾經面對同樣處境。500年前在歐洲匯集的力量,曾經激勵天才,顛覆社會秩序,如今這些力量又出現了,只不過變得更強烈,也更遍布全球。
系統風險也在我們國內及地緣政治裡擴散蔓延。文藝復興往往同時創造贏家與輸家。我們的社會契約弱化,而團結人類或者分化人類的科技,則變得普及與威力強大。1497年虛榮之篝火(Bonfire of the Vanities)、宗教戰爭、異端審判,以及更頻繁的民眾反叛,擾亂了時代和平,也扼殺了一些彼時最耀眼的天才。如今,極端主義、保護主義、排外恐外也同樣撕裂當代天才的連結,民粹的不滿使應採取前瞻行動的合法機構停滯不前。
每年有數以百萬的人湧入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抬頭注視著米開朗基羅的傑作〈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同樣也有眾多的人慕名而去,對達文西的〈蒙娜麗莎〉(Mona Lisa)表示敬意。五個世紀以來,人們小心翼翼地保存這些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珍惜這些美麗與靈感的泉源。
《發現時代》的原文書名Age of Discovery,原本特指的是15世紀到17世紀時期,當時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在這些遠洋探索中,許多著名的航海家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在中世紀晚期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也差不多發生在這段時間,然後擴展至歐洲各國。
英國《經濟學人》、美國《彭博商業週刊》、臺灣《商業週刊》及《天下雜誌》都曾以長篇報導,介紹這個擺脫山寨形象、充滿創新能量的城市。1979年改革開放至今,深圳經濟年均增長22%。如今,深圳一個城市的財政收入就比整個臺灣多。深圳證券交易所位處的深圳南山區,人均所得也已超過香港。深圳人口平均年齡33歲,低於世界主要城市年齡中位數10年以上。人口構成所自生的冒險精神,引來大批年輕創客(maker),築起新一代創業家的逐夢天堂,甚至獲《經濟學人》譽為「皇冠上的寶石」(Jewel in the crown)。
深圳不但熱血衝刺,也講求「合規與風控」(compliance and risk management)。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是外地來的移民,大家講規矩、講制度,不易被盤根錯節的人際關係掣肘。如果深入內地去,恐怕大城市也難有如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