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北到城南,從老街到書街,
串連不同巷弄組成10條不同主題的路線,
慢步走出台北不同的歷史與人文肌理。「不同的角度,慢慢的藉由步行省思,參訪大大小小的景點,串連出不同主題的散步路線,正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模式,將多元文化納入日常生活之中,逐漸收納融合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每一個人都規劃出一條散步路線,這樣累積起來的文化厚度,就足以媲美世界各國。」
城市漫遊者水瓶子,經過七年經營「青田七六」、擔任城市導覽解說的歷練,更走覽國內外城市感受不同的文化精髓,淬煉出更成熟的視角,此時寫《台北慢步》,已不再只是熱鬧的人文景點介紹,而是在各個不同巷弄、不同主題的串連中,試圖找出歷史、文化的連結,進而讓城市散步成為文化講堂,培養城市人的文化厚度。
為了讓這些路線的串連更加清晰,也特別請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部畢業、《在台灣尋找Y字路》的作者栖來光繪製慢步地圖。
第1條路線 北門到南門
政權、商業、現代化與拓荒探險的中軸線
第2條路線 城南軸線巡禮
從育苗、商品展覽館、教育會館到劇場表演
第3條路線 東門外的白恐之路
從有形的刑務所到無形的居家監控
第4條路線 城南散步
與文學家們一起閒晃在河邊巷弄及水圳道間
第5條路線 書街巡禮
從牯嶺街、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到溫羅汀
第6條路線 水道之路
慢步於瑠公圳與霧裡薜圳之間
第7條路線 走在米道上
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老街
第8條路線 新文化運動之路
建成圓環周邊
第9條路線 大龍峒陳維英的伊甸園
從太古巢到四十四坎
第10條路線 老街老店老市場
艋舺多元文化行腳
作者簡介:
水瓶子
喜歡在無盡的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濃厚的求知慾望,甚於八卦雜誌的感知能力。更喜歡沉溺於咖啡的香氣與口感中,享受各咖啡館的獨特印象。著有《台北咖啡印象》、《台北小散步》等書。
部落格。【水瓶子的城市旅行】trip.writers.idv.tw
臉書。【水瓶子粉絲團】www.facebook.com/writers.idv.tw
章節試閱
走在米道上
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老街
回到一百多年前,雖然基隆到大稻埕的火車、鐵道已經開通,但是從基隆運往台北城的農產品,仍大多數靠水運與人力挑夫往來,於是,一條重要的米道,從錫口(今松山)一路通到台北城的東門外,就是今日的八德路。這條路出了台北城東門後,往東北方向接上今日的八德路往東,可以到基隆河港錫口,而齊東街這條路的存在,多少可以讓我們懷想先民貿易的必經之路,或挑著扁擔,或趕牛車,來回運送貨物。
挑夫所處的時代變遷
觀察1895年的台北附近地形圖,台北城東門外是一片水田,許多埤塘散落各處,水圳道穿插其間,其中一條小徑,從東門城外往東偏北,經過三板橋庄,而今日的齊東街,就是這條古道的一部分。
我開始遐想,挑夫穿越過鐵路與古道的交會點時,心中想著什麼?一望無際的台北盆地,四周有山環繞,從錫口把米挑到台北城中、大稻埕、艋舺,可以換得多少錢?上午出發到中崙,剛好在中崙吃午飯,晚上在大稻埕住一晚,隔日再挑洋貨回到錫口。
火車的開通,挑夫是不是就此消失?劉銘傳開通基隆到大稻埕的鐵路,初期其實是軍事用途。到了日本時代,鐵路改成縱貫線,一路到新竹,貨運用途才開始大增,而台北市也多了許多沿著鐵路線興建的工廠,並隨著都市計畫的開展,陸續往東邊拓展。
這些挑夫看著以前的水田蓋起了煙囪、工廠,華山工廠生產清酒、梅酒、水果酒,需要更多的勞力,在工廠內工作,比在錫口挑米賺得更多,因此很多挑夫轉業,但是有些挑夫已習慣自由自在的日子,無法適應每天固定的工作時間,於是有人跑到了基隆港口工作,有人在大稻埕搬茶葉,或者在火車站打工。商業機制進入台灣後,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固定的工作量,成了一種現代化的潮流。
齊東街與都市計畫
齊東街的範圍,從今日的八德路、新生北路、忠孝東路這個交會點開始,到濟南路、杭州南路這個交會口結束。實際觀察地圖解說,或許很容易了解,但是實際走在齊東街上,卻經常迷路,而且隔一條巷子就要繞很遠的路。
台北都市計畫的開展,正式開始於日本時代。拆除台北城城牆,馬路從城中往四個方向開展,台北城的南邊是艋舺,北邊是大稻埕,最先開始的發展是往西門開發,也在城南設置了神社、商業展覽館、台北苗圃(今植物園)等,然後開始往東邊發展,東門外一望無際的水田、埤塘、水圳,被畫上了一格格的馬路,除了工廠之外,一排排木造房屋,就是總督府與商業工廠長官的住宅。
這是日本時代開發初期,政商合作開發土地的方式。商人要搞定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於是透過買賣取得土地,總督府的營建單位再配合商人規劃現代化的工廠與辦公室。這些商人的住宅既要自住,又要能招待賓客,自然而然規劃成像是招待所一般。
齊東街的開發,在古道、都市計畫、水圳道、華山工廠、鐵路線等周邊設施下,呈圓弧形發展,興建的日式房舍不但屋內動線是傳統日式融入洋式的格局,屋外也像是迷宮一般,大部分開車的人一進入齊東街的單行道,往往就是迷路,繞不出來。
齊東街日式宿舍今昔
齊東街的日式宿舍很奇特,並沒有依照都市計畫中的正東西、南北座向興建,而是彎彎曲曲的沿著齊東街興建。清康熙年間,這裡原本有七間磚房,是周姓人家所居。在都市演變中,齊東街意外被保留了一部分,但由於頭尾被金山南路、濟南路劃過,因此也被笑稱是「沒頭沒尾」的道路。
如今保存的日式房舍,庭園裡種植著多樣植物。其中的老榕樹,在社區協會的守護下,成了受保護樹木,氣鬚很長很密。另外還有白臘樹,以及代表「釋平安」的柿子樹,與青剛樹、黑板樹、玉蘭花樹等。日本時代興建這些房舍的主人,除了在庭院裡種植高聳的特殊植物之外,對於門口的家樹,或是庭院裡的石頭造景,也都很講究。自宅內的房間還兼具招待所的功能。
以齊東街53巷11號(後稱11號)為例,目前由台北琴館經營管理。一進門,有洋式的客廳(應接室),上方的天花板很講究,簡直就是高級料理亭才會有的宴客廳規格,但卻是在小小的榻榻米房間裡。洋式客廳的窗台旁,居然還有床柱設計,這種在和式座敷(客廳)床之間的柱子,趣味的出現在此。
和式的客廳(座敷),有床之間,後面可見庭園,前面則可透過圓形竹飾看見玄關,製造空間的區隔性,也保持了通透性。另一間可能是當時女主人的房間,也有床之間,與客廳的房間之間有七顆大石頭當成步道,作為兩個空間的連結。可想而知,當年日本人的家居生活,政商與宴客的溝通很多都在家中進行。
而庭院目前殘存的幾顆大石頭,想必以前是造景用途。而後邊金山南路一段30巷12號(後稱12號)的房子,一般人從外觀看,可能分辨不出有什麼不同,其實兩棟老房子並不是同年興建。雨淋板也是不同的施工方式,12號的是歐美風格,有裙襬,施工時由上方往下方一片片釘上去,雨水滴到下方可以有效阻擋;因應台北的炎熱氣候,上面還有氣窗通風; 11號的雨淋板則是日式風格,上方還有直式壓條。
當年負責維修的孫啟榕建築師,原本在琴館這兩棟木造建築旁,規劃了一棟輕鋼架樓房,並利用玻璃透光的方式,讓量體感覺不會那麼巨大,希望未來的經營單位能將廚房、辦公室、展覽、會議室、倉庫等都放置在此,讓木造房舍內不要有過多的雜物,也盡量開放讓公眾進入,而這也是目前日本在名人故居成為博物館時的常見作法。但因為市政府沒有經費而未實現。
戰後,這些房舍變成了政府高階公務人員的官舍,許多長官、將軍居住在此,如邱希賢、王叔銘、黎玉璽、孫運璿、李國鼎等人。
臨沂街上,不同時代的住宅盡收眼底
在臨沂街的巷弄,有很多4、5層樓、沒有電梯的大樓。1960年代,因為人口快速增加,從中南部來台北工作、求學的人也很多,於是這一類的公寓大樓大量出現,有的是官舍腐朽了改建,有的則是水田改劃為住宅區。
這類的公寓大樓,建築至今也已5、60年,要住戶自掏腰包改建、拉皮不太可能,近年多半是由建商提出都市更新計畫,增加樓層,讓建商有賣房的利潤,並加入更多的設施,如電梯、停車場等公設,提升生活品質。但是相對的,高樓變得更多,影響到城市的景觀與生態,綠色空間也相對減少了。
臨沂街17號,有一家馥園高檔餐廳,大部分的建材都從中國進口,外觀樣式也具中國江南特色,據說是政商名流談事情的隱密之地,消費價格當然也很高,但近年已歇業。
馥園旁有一座畸形的小公園,這是郝龍斌市長時代「台北好好看」政策下的產物,希望把廢置的空地、沒有使用的老屋夷平,並整理成公園供大眾使用,但其實大部分是建商在未來蓋大樓前所謂「養地」的過程。看著兩邊陳舊的舊公寓,或許哪天經過時,就變成了非常豪華的大廈住宅。
臨沂街的8號、10號,是一棟長相非常簡潔的大樓,原來應該是木造一層房舍,後來房子拆掉改建,還遺留五棵椰子樹,四面都是陽台,大片落地門窗,簡單的欄杆,在這樣的都市中特別引人注意,或許簡單就是一種美。
臨沂街27巷1號這棟日式木造房舍已更新完成,後面是頂新魏家頂禾建設所蓋的豪宅建案,整個老房子似乎被包在豪宅的基地內。這是幾年前文化局推的老房子文化運動,這波標下老房子經營使用權利的,大部分是建設公司,他們希望這棟房子能成為世界上最美的藏書閣,但目前是圍在後方大樓內,希望未來能持續公眾開放。
華山文創園區到華山車站
現今每逢週末假日,華山文創園區總有眾多人潮。園區內廠房斑駁的外牆上有樹木攀爬,高聳的煙囪標誌著當初的用途。置身園區內,不禁想問這個工廠百年前是如何形成的?這些廠房的建築特色為何?工廠除了生產酒之外,還生產什麼產品?現在稱為華山大草原的地方,以前又是怎樣的區域?
1914年(大正3年),日本「芳釀社」在縱貫線鐵路旁設立了工廠,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首創以冷藏式設備,克服台北炎熱的氣候,之後陸續擴充增建現代化廠房。廠區除了要有乾淨衛生的水源、充足的電力之外,每座廠房各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是不同時間蓋的廠房,建築上更有很多不同的特色。
不過,如今到華山文創園區,酒廠環境已不復存在,也難以了解在製酒過程中努力的過往。我經常走在這園區裡,有時是來看展覽,有時是聽演唱會,甚至是踏入了好像酒吧的咖啡館,看著碩高的煙囪,或許真的沒有人在乎這裡製酒的輝煌過往,只剩下一棟棟製酒的名詞。
華山文創園區西北角明顯的紅磚建築群,跟酒廠有很大的差異,習慣當成窗戶或是長廊的圓拱支撐,卻長在腳邊,廠房間的通道都是巨大的門。這幾棟紅磚建築,原來是民營的樟腦工廠。日本時代的台灣,有全東南亞最大的樟腦工廠,位在目前愛國西路與南昌街附近,為何又需要民營工廠?
當年台灣總督府實施公賣制度,樟腦、菸、酒等產品皆由國家經營,但民營工廠也並非就活不下去,這裡的民營樟腦工廠就在製程上精進,從公營工廠進貨再精製成樟腦產品,不從原料下手製造,也可以節省成本。
沿著北平東路往西走,可見一大片稱為華山大草原的空地,當年是華山貨運站,老一輩從南部來台北打拚的工作者,都有到這邊領取大型貨品的經驗,例如機車、腳踏車、進出口貨物等,當年多是利用火車轉運,再運送到此地發放。
大約1930年代,此地算是台北市的城市邊緣,工廠沿著鐵路沿線興建,貨品運送方便。也由於當年的工廠是隨著時代發展,沿著鐵路往東邊興建,因此依據工廠興建年代,正好可觀察台北市發展的歷史。
蒲添生雕刻紀念館
走入林森北路9巷的巷弄裡,有一棟不顯眼的木房,庭院裡置放著巨型雕刻作品,這裡是蒲添生曾經在此創作的紀念館。
1931年,一個剛滿20歲的台灣青年,在幫阿公收取帳款之後,帶著這些錢,獨自坐縱貫線火車到了基隆港,搭船往日本學習藝術。船上的蒲添生,含著眼淚揮別從小生長的家鄉,在扇子上寫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雖然還看不見未來的路,但他懷抱著成為一名真正藝術家的夢想,頭也不回的踏上這條不歸路。
1994年,當年懷抱夢想的青年蒲添生,已經80幾歲,接受李登輝總統的委託,為健康幼稚園火燒車事件殉難的林靖娟老師塑像。為此,蒲添生還出國到各地考察,最後以媽祖婆的姿態,以寧靜救出小孩的心情,「浴火鳳凰,羽化成蝶」到達另一個世界,來描述這個大愛的故事。
蒲添生在創作期間,檢查出得了胃癌,他用台語說:「我若肚子剖下去,哪還有氣力做下去!救自己小孩大家可以理解,但救別人家小孩,才是真偉大,我們社會正缺乏這樣的精神。」他為了這件作品,放棄了積極治療,選擇以融入林靖娟的大愛來完成這項作品,完成後不到兩個星期,就與世長辭。
在藝術與求生存之間,蒲添生似乎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平衡點,他不畏權勢,又能滿足業主的需求,這也是擁有強大專業技藝才能做到的。剛毅與堅持,誰能想到在完成一個完美作品的背後,要歷經多少的失敗。
蒲添生的大兒子蒲浩明,繼承了父業,苦學了13年,中間有兩度想要放棄。他的作品有陳澄波、蔣渭水、李臨秋,以及故鄉嘉義圓環的嘉農棒球隊投手吳明捷等雕像。蒲浩明的女兒蒲宜君,也從事雕塑藝術創作。
踏出了蒲添生故居,心裡想著我們做人做事的立場,經常會隨著不同時空環境而搖擺不定,但藝術家心中認定的事實,並不會隨著時代改變,這也是藝術的雋永性。因為接了官方的委託,曾經被人稱為御用藝術家,但回頭看他一輩子的創作,除了國父孫文、蔣總統的銅像之外,有更多名人委託製作的銅像、胸像,目前知道的就有90幾尊,各式各樣的作品,都有他獨特的堅持。在人體藝術創作上,他應該是台灣的第一人。
走在米道上
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老街
回到一百多年前,雖然基隆到大稻埕的火車、鐵道已經開通,但是從基隆運往台北城的農產品,仍大多數靠水運與人力挑夫往來,於是,一條重要的米道,從錫口(今松山)一路通到台北城的東門外,就是今日的八德路。這條路出了台北城東門後,往東北方向接上今日的八德路往東,可以到基隆河港錫口,而齊東街這條路的存在,多少可以讓我們懷想先民貿易的必經之路,或挑著扁擔,或趕牛車,來回運送貨物。
挑夫所處的時代變遷
觀察1895年的台北附近地形圖,台北城東門外是一片水田,許多埤塘散落各處,水圳道...
作者序
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記得小時候上學路上,由於家離學校比較遠,每日總是提早出門,走不同的路線,腦中天馬行空亂想著,想像自己是坐飛行器、騎腳踏車、行船、開車,或者化身為麻雀、貓咪來看這個世界。所以,放學的路隊,我們會在路上玩耍,走不同的路線,經過不同的地方,玩不同的遊戲。
如今,在台北市遊走的上班族,即使是計程車司機,可能都不知道每一條馬路的由來,為何要這樣規劃,歷經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從清領、日治到民國時代的台北市,歷經了怎樣的變化?
台北的都市紋理—道路、鐵路、水圳道、古蹟、遺跡,每一個角落都隱藏著許多歷史故事。台灣人不若日本人喜歡立碑,走在日本大小街道的角落,可發現數不清的大小石碑,根據石碑上的文字去網路上搜尋,都會有一大堆資料跑出來,但是走在台灣的街道,除了路名、商店廣告招牌外,看板上難得看到與在地歷史相關的資訊,反而常跳出「南京到長春壅塞」的資訊,彷彿身處中國的高速公路。
打開不同時代的地圖、航照圖、照片,找出古地名、都市紋理的演變,居然發現我們不在意的角落背後有那麼多的連結。在台北慢步,跨越不同的時代,可以玩故事連連看,就會發現同一個巷弄可以用不同的主題串連,而在巷弄裡遊走,就好像玩爬樓梯遊戲,只要走不同的巷道,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台北市的歷史還不至於像許多考古遺址,不同文化圈的層層疊疊那麼複雜。台灣北部在西班牙時代,隸屬於菲律賓管理,是西班牙航海貿易的亞洲樞紐。在清領時期,台灣是中國沿海的一部分,不論是郁永河來開採硫磺時,或者是羅漢腳來農墾時,都是屬於邊陲地方。到了日治時期,將農業研究的中心放置在台灣,作為更進一步南向的前哨站,期望建立以島鏈為基礎的帝國。
從這樣的歷史來看,不同的角度,慢慢的藉由步行省思,參訪大大小小的景點,串連出不同主題的散步路線,正是以台灣為主體的思考模式,將多元文化納入日常生活之中,逐漸收納融合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
懷念兒時經過的水圳道,下大雨過後在圳道裡划小船、抓魚的往事歷歷在目,不禁令人想要穿越歷史時空,回到當時。事實上,只要每一個人都規劃出一條散步路線,這樣累積起來的文化厚度,就足以媲美世界各國;即使這樣的目標非常長遠,但隨著年歲的累積,城市發展的文化厚度增加,相信是可以達成的。
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記得小時候上學路上,由於家離學校比較遠,每日總是提早出門,走不同的路線,腦中天馬行空亂想著,想像自己是坐飛行器、騎腳踏車、行船、開車,或者化身為麻雀、貓咪來看這個世界。所以,放學的路隊,我們會在路上玩耍,走不同的路線,經過不同的地方,玩不同的遊戲。
如今,在台北市遊走的上班族,即使是計程車司機,可能都不知道每一條馬路的由來,為何要這樣規劃,歷經了怎樣的歷史事件?從清領、日治到民國時代的台北市,歷經了怎樣的變化?
台北的都市紋理—道路、鐵路、水圳道、古蹟、遺跡,每一個角落都...
目錄
自序 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002
北門到南門 007
政權、商業、現代化與拓荒探險的中軸線
城南軸線巡禮 025
從育苗、商品展覽館、教育會館到劇場表演
東門外的白恐之路 041
從有形的刑務所到無形的居家監控
城南散步 055
與文學家們一起閒晃在河邊巷弄及水圳道間
書街巡禮 069
從牯嶺街、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到溫羅汀
水道之路 081
慢步於瑠公圳與霧裡薜圳之間
走在米道上 095
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老街
新文化運動之路 111
建成圓環周邊
大龍峒陳維英的伊甸園 133
從太古巢到四十四坎
老街老店老市場 147
艋舺多元文化行腳
自序 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 002
北門到南門 007
政權、商業、現代化與拓荒探險的中軸線
城南軸線巡禮 025
從育苗、商品展覽館、教育會館到劇場表演
東門外的白恐之路 041
從有形的刑務所到無形的居家監控
城南散步 055
與文學家們一起閒晃在河邊巷弄及水圳道間
書街巡禮 069
從牯嶺街、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到溫羅汀
水道之路 081
慢步於瑠公圳與霧裡薜圳之間
走在米道上 095
看盡都市變遷的齊東老街
新文化運動之路 111
建成圓環周邊
大龍峒陳維英的伊甸園 133
從太古巢到四十四坎
老街老店老市場 147
艋舺多元文化行...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68頁開數:16.8cm×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