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影響日本人的知識學習經典,
中文版首度問世。
學習+思考+分析+創作……
關於「知識生產與知性創造」的一切,
全都網羅在這本書中! 如果你,在學習上總是力不從心,在閱讀時總抓不到要點,遇到困難的問題時找不到開啟思考的開關,創作時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筆或布局;或者,你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容量與創作能力,但總是無法再更精進……甚至,你對於未來感到茫然,不了解自己究竟握有哪些能力?……
《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提供循序漸進的方法與思路,萃取東方與西方的知識精髓,帶領你以自學方式,提升「知識生產與知性創造」能力。
本書7大特色:
特色1:循序漸進的know how,關注方法先提出「準備篇」:說明知識生產與知性創造必備的條件。
再提出「實踐篇」:說明實際地去閱讀、思考與創作的手法。
特色2:關注讀書術讀書是與他者共同擁有這個世界!針對不同需求,作者提出五種讀書法:試讀/速讀/精讀/重讀/慢讀。哪種讀書法適合自己,你可以思考。
特色3:關注分析術分析就是找出看不見的關係,使你能在遇到問題時,透過分析力掌握問題的全貌。書中介紹歸納法與演繹法。
特色4:關注思考力與思想術擁有思考力,你就能解讀隱藏在人事物背後的意義。如:韋格納的地圖思考法,波赫士的迷宮式思考訓練法,與夏目漱石的「自我本位」發想。
特色5:關注執筆術如何寫論文與文章?作者提出寫論文的十二道工程,卡片式文章執筆法,結構力訓練法;並介紹李維史陀論文推敲術、普希金與托爾斯泰從開頭就直搗事件或邏輯核心等寫作法。
特色6:關注青少年立定志向,關注成年人規劃人生在青少年期等人生各階段,立定方向。作者說:志向要訂得越遠大越好,並大聲說出來!
特色7:關注愉快培養幹勁,讓「知識生產與知性創造」成為愉快的事,終身受用。
《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帶領你從整土開始,一直到應用得隨心所欲、遊刃有餘,並且幫助你更具自覺性、更聰明地去看待世界、時代與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花村太郎
本名長沼行太郎。一九四七年出生於長野縣。早稻田大學文學院畢、東京都立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擔任都立高中老師、關東短期大學教授等,現在武藏野美術大學兼任講師。學生時期起即在語言、媒體、都市等領域展開評論活動,主要探究思考中邏輯與意象之間的關係。主持NHK廣播電台的訪談節目(「學問新時代」、「新文藝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老人問題」、「人文、社會科學振興的計畫」等專題的共同研究,高等學校教科書(物理、國語)的編輯。著作有《頭腦的煉金術》,《訓練思考的文章讀本》,《嫌老社會》等書。
譯者簡介:
鄭舜瓏
輔仁大學日文系,台灣大學日文研究所畢,主修日本近現代文學。
日本福岡大學交換學生一年。曾任碧湖劇場日文導覽人員、版權代理公司日文版權業務。
平時喜歡耽溺於故事、文字和音樂之中。
譯有《跑步教我的王者風範》、《不生氣的心》、《成為有趣人的55條說話公式》、《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等書(以上皆為遠流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水福(作家、日本文學文化研究者)
邱振瑞(日本文學評論家、作家)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蔡錦堂(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誠摰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如何從浩瀚的書海裡,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籍,進一步將這些知識、學問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我想這本《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是最佳的指南。──林水福(作家、日本文學文化研究者)
知識好比精巧細砂,累積得夠豐富,自然迎向大海的遼闊。──邱振瑞(日本文學評論家、作家)
教育的目的為何?獨立思考、慎思明辨,然後成為一生的志業。──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比擬50年前日本學者梅棹忠夫的名著「知的生産の技術」(《知識誕生的奧秘》)的新時代創作。──蔡錦堂(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名人推薦:林水福(作家、日本文學文化研究者)
邱振瑞(日本文學評論家、作家)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蔡錦堂(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誠摰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如何從浩瀚的書海裡,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籍,進一步將這些知識、學問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我想這本《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是最佳的指南。──林水福(作家、日本文學文化研究者)
知識好比精巧細砂,累積得夠豐富,自然迎向大海的遼闊。──邱振瑞(日本文學評論家、作家)
教育的目的為何?獨立思考、慎思明辨,然後成為一...
章節試閱
愉快地做
情緒管理術
---------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漱石感到絕望的「不愉快」?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不愉快」轉化成知性創造的能量?
--------
1 躁動感和鬱悶感會影響心情
思考幹勁的問題,最後一定會面臨「情緒管理」的問題。生理節律有所謂的「情緒曲線」,但我們要談的不是這個,而是更接近人的身體性的部分,在這裡面,情緒分成好幾層沉澱在其中。而這樣的情緒會控制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提起幹勁或失去活下去的欲望。
心理學家克雷奇默(Kretschmer)把躁動感和鬱悶感交互出現的情緒循環稱作「躁鬱症」,並依照人不同的體型加以分類,但這個分類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重點。我只想透過「並不是只有某種類型的人容易陷入躁狀態或鬱狀態」這樣的觀點,來追究情緒的問題。
只要翻閱波特萊爾的詩集《巴黎的憂鬱》就知道,近代的都市生活是如何帶給人們憂鬱和倦怠(ennui)。
這種近代人的憂鬱也在明治時期的時候傳入日本,型塑了日本知識分子共通的情緒。
漱石在東京帝國大學緊接在拉夫卡迪奧.赫恩(小泉八雲)之後,負責教授英國文學,他講斯威夫特(Swift)的《格列佛遊記》,主題是「斯威夫特與厭世文學」。
漱石評論,斯威夫特對於人的看法可說是徹頭徹尾的「不愉快」。他認為《格列佛遊記》傳達的訊息是「陳列人性的醜陋愚劣」,「人類直到世界末日為止都是不幸的」,我們人類永遠都沒有希望等等,沒有比這更令人不愉快的內容,這是他上課時不斷強調的重點。
我個人很好奇,當時的精英們聽到漱石這種執意對於不愉快做考察的課時,會有什麼反饋。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漱石這個人一直讓自己徹底沉浸在不愉快的心情中。比如說,無論閱讀他哪本小說,很容易就會看到「不愉快」這個關鍵字,再加上讀到他兒子夏目伸六和女兒筆子寫的回憶錄,感受就更深刻了。
和妻子起了一點小爭執,就端出「夢幻女性」的形象來責備妻子,彷彿在告訴對方,其實我根本就不想和你這種人在一起。作為文學家的女兒筆子透露,自己聽到這件事時非常悲傷。兒子伸六對父親的印象是:
「那時,母親不斷對著黑暗中的佛壇禮拜。家中鴉雀無聲,彷彿一根針掉到地上都聽得見。但這時,我腦中忽然浮現一個景象,在隔著一扇紙門的父親書房中,父親像老虎一樣蹲坐著。我記得在佛壇前祈求的母親好像在哭泣。」
根據伸六的回憶,漱石只要心情不好大爆發,就會使得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之中。換句話說,全家人在一起生活時,都得不斷意識到家裡有一隻「不愉快之虎」的存在。
把漱石的不愉快歸咎於他有胃病、神經衰弱等身體性的問題是很容易的解釋,但我認為他是因為受到斯威夫特的影響,導致他對於人、人生,還有整個社會感到徹底絕望,最後產生厭世觀。而這也是現今的我們容易產生憂鬱情緒的源頭。明治時期的知性人很快地就把這種情緒所衍生的問題,用生活方式或透過文學的領域提出來。
認為人生一點希望也沒有的漱石在東大講授斯威夫特的時候,同時也講授文學的樂趣。他的理論是,人生雖然不愉快,但閱讀斯威夫特的文學是愉快的,因為他把這樣的不愉快體無完膚地揭露在我們面前。這個理論是理解漱石文學與他真實人生之間關係的重要關鍵,也算是提供我們一個如何在心情感到鬱悶的時候,把它轉化為知性創造能量的解決方法。
2 創造「愉快」的智慧
以上就是受格列佛影響的漱石所提出的心情轉換法。接下來我要介紹另一個和漱石不一樣的情緒管理法,那是由和漱石同年齡,也同樣擁有厭世觀的幸田露伴採用的方法。露伴和漱石正好相反,他受丹尼爾.笛福《魯濱遜漂流記》的影響很大。魯賓遜的傳記早在幕末時,就已經發行荷蘭文譯本(《魯敏遜漂行紀略》)。漱石很討厭魯賓遜,覺得這個人總是在收集糧食、製作椅子,腦袋想的全是一些無聊透頂的生活瑣事。露伴則認為動手做東西是至高無上的愉悅。因此,露伴小從飼養蚯蚓的方法,大到都市計畫(他的《一國的首都》,是日本第一篇講都市計畫的論文)都有涉獵,興趣廣泛。所以,在露伴所寫的作品之中,「愉快」就成為關鍵字。
格列佛漱石的不愉快和魯賓遜露伴的愉快,構成明治知性的兩極情緒。如果有人專門從這種情緒史的角度來研究後來的文學和思想的流變,應該會對我們的情緒管理法很有幫助。
首開先河的論文就是大石修平的〈魯敏孫―露伴〉(《人文學報》東京都立大學、一九七三年,收錄於《感情的歷史――日本近代文學試論》,一九九三年發行、有精堂)。
哲學家兼劇作家的山崎正和在《不開心的時代》(一九七六年、講談社學術文庫)這本書中,處理的正是情緒史的問題,但他只考察了「不愉快」,缺乏了對「愉快」的考察。在漱石的門徒志賀直哉的文章中,常會出現「真令人不悅」的字眼,換句話說「不愉快」也是他作品的關鍵字。但志賀直哉也自有一套把這份不愉快的心情轉化為愉快的方法,這樣的智慧我們也不能錯過。
情緒的問題和身體的問題、居住的問題、風或味道的問題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建議想要闡明這個主題,還必須從建築學、都市論等領域著手分析才行。
問問題
發問、發想訓練法
----------
問題從知性好奇心產生。知性好奇心從知識的空白部分產生。因此,我們要先畫出自己的知性地圖。
----------
1 在自己的心中畫出世界級的知性地圖
學生時期,我們都曾經有過考試讀書的經驗。當時學習的方式都是大同小異,就是老師問問題,學生回答。
「教育」的原點可追溯到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的「蘇格拉底式助產術」。這個方法就是教師不斷丟出問題,然後學生為了回答問題,必須歷經「陣痛」的痛苦,所以被稱為「助產術」。問者和答者之間是透過對話進行,因此具備辯證法的性質。
真正的蘇格拉底式助產術的辯證法,推進到最後應該要變成問者與答者位置互換才對。也就是學生提出問題,讓老師感到苦惱,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能夠自己提出問題,才能成為知識的助產士,這是知性自立的終極目標。已經習慣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我們,思考方式不知不覺變成習慣讓別人來問問題,而且認為有某種標準解答的存在。因此為了鍛鍊自己問問題的能力,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做能夠增加知性敏銳度的訓練。
提出沒有人可以解答的問題,然後把這個問題放在自己心中,繼續活下去。這過程會歷經痛苦,也就是陣痛的苦惱,但想要真正成為「懂得思考的人」,別無他法。
問題從知性好奇心產生。知性好奇心是從自己內在的知識空白處產生,換言之是從缺乏的感覺中產生。
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內在製作出一份世界級的知性地圖。把自己至今所擁有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配置在這份地圖中。為此,我們必須把學校的學科和圖書分類,重新編輯成自己的東西。用這種方式製作出自己的知性世界地圖,就是知性自立的第一步。然後,養成習慣,對於這個世界或自己的生活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根據這份地圖來做說明。
這麼一來,你就會對於自己缺乏的東西、知識空白的部分產生自覺。此時,想要知道更多的欲望會伴隨著痛感湧現。然後,每學習一次新的知識,就可以再重新編輯你的世界地圖。連書架上書本的配置都可以隨著改變。
這感覺就像一種裝置――繞著所有方向編織出細密的網,任何一個地方稍有震動,知性態度就像蹲踞在蜘蛛網中的蜘蛛一樣,能立即感受得到,稍微一點刺激就能夠在自己心中喚起知性反應。回應之後,地圖的空白部分不會變得更狹小,反而會越來越擴大,所以即使你不斷加入新的東西,也絕對不會產生知識容量不足拒絕接受的情況出現。換句話說,你可以隨持保持在最佳的知性敏感度。
2 把問題轉換成容易回答的形式就是創意術
透過發問訓練,我們就等於在自己內在裝設了一套知性發問機。你也可以把它稱作是陣痛機器。那麼這套陣痛機器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就算你咬緊牙關,皺著眉頭拚命思考,創意也不會因此產生。我們需要的是創意訓練。
創意術的王道,我覺得應屬「哥倫布立蛋」的傳說。這個傳說很值得我們分析。簡單來說,只要把對象(蛋)變形即可,這種活潑的創意發想很值得我們學習。
很多時候,如果不去更動問題,讓它維持在靜止狀態,很難找到解答。以數學來說,如果要求出方程式的根,我們必須把算式做因式分解。也就是說,把問題的形式變形成另一種容易回答的形式。同樣的,當你被給予某個主題(問題),把這個主題分解、置換成容易回答的形式,這樣的訓練就是創意法的根本。又稱作主題分析法。
如笛卡爾說的「把困難分割」。假使今天有人丟給你一個大哉問「如何因應日本的能源危機」時,不必慌張。首先,能源分成很多種,有人力、水力、風力、煤炭、石油、核能等,我們可以先把能源的來源分割成許多部分,再一一加以考察。對於水能、風能、太陽能等能源利用的可能性,我們還有許多未知的部分。關於這一點,埃默里.羅文斯(Amory Lovins)對於目前我們所處的,使用一次性的煤炭、石油這種硬質能源(hard energy)的文明,構想出另一種透過水力、風力、太陽熱等可以再生使用的軟質能量(soft energy)發展的文明(埃默里.羅文斯〔Amory Lovins〕《軟質能源途徑》〔Soft Energy Paths: toward a Durable Peace〕)。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分析能源的生產、流通、消費的機構,進而指出產油國面臨的問題,或是控制了能源國際流通機構的跨國資本的問題。或者,把能源的用途分割成燃料部門和原料部門,然後衍生出新的問題,比如說把石油作為燃料使用太過浪費,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長期限定只使用原料部門的能源。即使是石油,在技術、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種不同層面,都會衍生出不同的問題。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創意發想方法,就是把問題翻轉,「日本真的有能源危機嗎」,反過來對問題提出質疑。然後開始循著這個路徑思考,是誰、為了什麼目的、提出日本有「能源危機」的看法?
把問題稍微移位、置換、分割、簡單來說就是挪動它,這種活潑的創意發想法適用於各種領域,對於催生新發現是很有效的方法。
比如說,愛因斯坦就是因為跳脫了透過固定觀測主體來處理「對象」這種古典力學的方法,而是連觀測主體的運動都一起考慮進去之後,才發現「相對論」。又或者,觀測的操作本身就已經在對象中加入變形的條件,這種「不確定性原理」的認識,則是把過去古典科學、哲學的根基「主體―對象」的固定模式完全瓦解。
以我來說,當我一走進咖啡店,就會開始想像,如果這間店交給我經營,我的室內裝潢應該會這麼做、會這麼經營等,開始做創意發想的訓練。與別人談話時,可以試著和對方調換立場,猜想對方接下來應該會這麼說或那麼說。這種主體交換的創意發想法不只可作為讀心術的訓練,也可作為賽局理論或戰略論的訓練。
打開世界地圖,日本和中國的地圖位於正中央,這是我們目前使用的世界地圖,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應該是世界通用的地圖。我們應先從破壞這份先入為主的觀念開始。這是明朝時利瑪竇獻給中國皇帝的地圖,所以是以中華思想為主所建構出來的世界觀。若問歐美人對於「世界」的印象,他腦中浮現的地圖一定是以倫敦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為中心,左右分別為西洋和東洋的世界地圖。而中、近東的蘇維士運河附近,從歷史來看總是兵家必爭之地的理由,就是因為它處於「世界之臍」。因此,從西洋的世界觀來看,「太平洋戰爭」在他們的印象中,不過是東邊盡頭的海上有一群人正在吵架打鬥,至於詳細狀況並不是很清楚。至於「大東亞戰爭」到底大在哪裡,他們更是無法理解。
小松左京提議,我們可以試著把世界地圖倒過來看,可以翻轉我們過去總是以北半球為中心的觀點。從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世界的國家,以不一樣的形態一個接著一個在我們眼前冒出來。
3 創意發想訓練需要什麼呢?
在做創意發想訓練的時候,不只可以如上述改變觀點,還可以試著改變場所。
假使呆坐在書桌前很久也想不出什麼好點子的話,試試看移動到別張桌子,躺下來伸直雙腿,出門散散步之類的,試著變換各種場所,慢慢你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做創意發想的場所。大抵來說,最好的場所是可以讓你舒緩緊張心情,放鬆,享受孤獨的地方。
當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就會去澡堂。放鬆肌肉的緊張,獲得一些喘息的時候,新的點子就會接二連三的浮現。當我意識到「澡堂真是一個適合我做創意發想的地方啊」後,往後每當我需要思考,都會刻意選擇在澡堂做。在芥川龍之介的小說中,瀧澤馬琴在澡堂的喧囂聲中構思,回家之後,靜靜在書房內撰寫《南總里見八犬傳》。我讀到這一段的時候覺得十分有趣,澡堂是一群裸體居民聚集的場所,馬琴筆下那種超越世俗的觀念,我想就是濃縮了澡堂這地方所帶來的最世俗的喧囂,以及帶有某種緊張感的氛圍吧。
在澡堂中,我比較容易浮現哲學性的想法,而在散步中的十字路口,反而容易浮現詩句。大概是因為風的關係吧。混雜各種味道的風從四面八方吹過來,在十字路口匯合。十字路口從以前就是武士試刀(辻斬)和意外事件發生的場所。而轉角,總容易讓人聯想到愛情劇。
就像詩人荻原朔太郎喜歡在群眾中尋求孤獨與喘息,我們這些習慣在都市中生活的人,雜沓喧囂的場所正好可以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大眾社會中活生生的個體。
4 有一群人的話,正好可以做腦力激盪
如果想要多人一起進行創意發想訓練,可以使用腦力激盪法。針對一個主題,即使是無意識的聯想也好,參加者可以暢所欲言,說出腦中浮現的任何想法。這和開會不同,不一定要導向某個結論。進行的時候有點像大家在閒聊的感覺即可。
腦力激盪要成功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參加者都要保持心情愉悅,以及保持頭腦的靈活度。大家可以坐在柔軟的沙發上,或來點啤酒。接著,參加者也要毫不保留、勇敢地把自己的點子說出口,即使是看似愚蠢的點子。因為這個方法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引導出每個人潛意識中的想法,並加以活用。
聽到別人的點子,自己的腦中會浮現與它相關的點子,不斷持續,讓各種點子以滾動的方式呈現,最後可以整理出許多令人出乎意料的想法。學習(学ぶ)這個字的語源,原本就是模仿的意思,因此,在做模仿和變形的訓練時,就等於在培育自己的創意發想的獨創性。
如果熟練腦內激盪法,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進行。你可以在電車中,一個人進行腦力激盪。比如說,一邊看著週刊雜誌的吊牌廣告,一邊在心裡盤算,如果是我來寫文案應該會這樣,排版應該要這樣等,想出各種點子,就當作消磨時間也好,滿有趣的。這樣的訓練獲得的成果,可以幫助你運用在其他許多場合。在展示各種廣告的電車中,讓自己成為一個非常具有獨創性的文案人員以及編輯人員。覺得你疲乏的時候可以看向窗外,然後開始進行都市計畫的腦力激盪。
學習他人的創意發想法,然後模仿,不斷更新自己的創意發想裝置。看到他人記筆記的方式或書房,就要立刻搜尋有沒有可以偷學的地方,增強自己的創意發想法,要隨時保持這樣的貪婪。
愉快地做
情緒管理術
---------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漱石感到絕望的「不愉快」? 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不愉快」轉化成知性創造的能量?
--------
1 躁動感和鬱悶感會影響心情
思考幹勁的問題,最後一定會面臨「情緒管理」的問題。生理節律有所謂的「情緒曲線」,但我們要談的不是這個,而是更接近人的身體性的部分,在這裡面,情緒分成好幾層沉澱在其中。而這樣的情緒會控制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提起幹勁或失去活下去的欲望。
心理學家克雷奇默(Kretschmer)把躁動感和鬱悶感交互出現的情緒循環稱作「躁鬱症」,並依照人不同的體型...
作者序
序言
知性啟蒙術――知識與知性鍛鍊的五個原則
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現在是什麼樣的時代?我到底是誰?我擁有什麼樣的可能性?歸根究柢,我到底想做什麼?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抱持這些疑問度日。然後,在每天不斷重複過著平穩無事的學生生活或上班生活之中,突然有一股不安浮上心頭:我每天都在做這些事情,這樣好嗎?我活著就是為了做這些事情嗎?相信很多人都有體驗過這樣的一瞬間。我認為,這是我們的身體以疑問、不安、痛苦的形式表現出潛藏在我們心中對於「知」的渴望。我們希望能夠「讀懂」世界的動向,希望對人生「賦予意義」。
因此,這本書並不是教大家怎麼變成專家學者、變成世間所謂的知識分子、文化人的入門書。反而,或許這麼說好了,就某種意義來說,我們的目標必須訂得更高。為什麼?我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更具自覺性、更聰明地去看待對於世界、時代與自己的人生,這種對於「知」的渴望,是超越用來作為職業的學問或知性,而是根植於更普遍、更根本的人類欲望之中。
本書《知識學習的鍛鍊技術》的原型是刊登於一九七九年七月號《寶島》,經過大幅度增補之後,在一九八○年四月以《寶島別冊》的形式發行。當時本書的書寫雖然是以年輕讀者為對象,但很幸運的受到各年齡層讀者的好評,因而不斷再版。這次,為了發行單行本,我綜觀整體,加入「分析術」之章,並增訂「執筆術」、「發想法目錄」等,更有系統地擴充本書。現在讓我們確認一下這本書的特徵,或說是知識與知性鍛鍊的原則吧。
第一,當我們在做知識與知性鍛鍊時,必須遵從下面這個原則:
創造為主,整理為從
這是為了避免把知識生產的系統弄得太過複雜,或執意追求情報的精準度,進而剝奪了知性創造的「思考」時間。
成為資訊的記錄狂、整理狂,埋首於堆積如山的資料,最後可能會忘了自己究竟為何要整理資訊,這是傳統知性訓練know-how最大的弊害。說的直截了當一些,這只不過是資訊整理的扮家家酒而已,就好像一個人永遠在做熱身運動一樣。比如說,顯示小數點後一位數就足夠的資料,硬是要追求到小數點後三位數的精準度,這種作法只是白費功夫而已。做這些計算的時間就這樣被白白浪費掉了。
為了避免這種徒勞,必須擁有足夠的聰明能夠自覺到知性創造的本質――也就是智慧的know-how。無論是一天的時間表,或是一輩子的人生規劃,都要以這個原則一以貫之,這是知識與知性鍛鍊的根本。
所以說,再舉個例子,以讀書來說,用速讀法的練習作為讀書術的初期訓練方法是很愚蠢的做法。
速讀法的目的是為了快速清掉不需要的書,以及發現值得細讀的書,讀書術的根本就在於「慢讀」。缺乏慢讀能力的人,即使接受速讀訓練也無法把書裡的內容留在腦中。懂得慢讀的人,就有辦法分辨哪些書不需要,那些書值得花時間細讀。
慢讀為主,速讀為從,若能領會這個原則,其價值等同於通達一半讀書術的know-how。這也是為什麼本書特別強調並加以介紹需刻意放慢速度讀書的「慢讀術」或「默寫法」。
知識與知性鍛鍊的第二個原則:
從一己之身出發,打造名實相符的知性風格
每個人都不是在同一個知性環境中成長、同一個知性條件中生活,即使在腦中描繪出一個理想狀態,勉強自己去努力,最後必定遭遇慘痛的失敗。你需要的是,擁有並維持與自己關心的問題或知性格局相符的各種道具以及知識know-how體系。社會性的知性落差或資訊落差在各個個體之間必然存在,這是一個嚴肅的現實,絕對不可以裝作沒看見。從自己現實的條件出發,一點一滴地把這個現實朝自己有利的方向改變,這是一場戰鬥,透過這場戰鬥,把自己的知性振幅從第一圈拓展到第二圈以此類推――這就是知識與知性鍛鍊的訣竅。
與此第二原則相關的,就是知識與知性鍛鍊的第三原則:
為了獲得「知」的整體,必須立志成為獨立自主的知識職人
這是為了在資訊的大洪水中,不迷失自己的主體性所採取的知識戰略。再怎麼單純、基本的資訊,我們都可以透過它建立知識的全體像、全體圖。比如說,那怕是出版小型同人雜誌的經驗,只要有過一次這樣的經驗,它就能變成一幅鳥瞰圖,讓你了解整個出版的流程。因為所有印刷物出版的原理都是一樣的。而且,原理越是簡單,效果越強(容易拿來應用),這一點請大家務必牢記。
知性自立,特別在現今,是我們必要的目標。
這是因為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的知性活力一反預期地持續衰弱,人類智慧的果實正面臨深刻的危機,現在根本找不到一位「智者」敢充滿自信地對我們描述這個世界未來會變得如何。這件事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代表歐洲過去在近代文明扮演的角色已經接近尾聲。我們正闖進一個如果繼續抱持歐洲那種以近代知識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會變得無法認識這個世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我們該如何鍛鍊我們的知性呢?首先,我們要有深切的自覺,了解在這樣的時代中,我們再也無法依賴大學教授、既有的學問、媒體,這一點非常重要。在這個資訊化社會,講解和評論十分氾濫,正因為這是一個量產失去判斷力、未定型認同(identity moratorium)人類的時代,所以我們更不應該把思考這件事委託給別人,必須靠自己的頭腦思考才對。換言之,重新鍛鍊知識與知性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自學、自習的覺悟。
關於考試學習的弊害社會上已經有很多討論,確實這樣的學習方法會在不知不覺中深深限制了我們的創意和思考。但是,光是停留在批判考試學習的弊害,對去除我們已經生鏽的頭腦沒有好處,鏽還是沒去除。討論考試學習時,若還是停留在被害者意識,就表示我們對於「知」還是停留在被動的態度。想要批判透過考試學習的知性,就應該更徹底一些,從學校教育的制度、學問的職業性組織,到知識的通俗化(商品化)等現象,換言之,連知識的近代性樣式都要成為批判的對象。我們的批判性知性,在這一點上,與否定招致現代地球危機的歐洲近代實驗科學的方法,以及工業革命以來的巨大工業化的道路的生態學家或基進技術者(Radical Technologist)的見解一致。也就是說,在「知」的領域中,我們的立場就是採取基進技術(Radical Technology)的邏輯。
基進(Radical)這個字,有「根本性」與「激進性」兩個意思。隨著西洋文明的衰退,對於過往我們總是站在這個基礎上思考事情,並由此產生的創意發想法以及培養知識的方法,也應該要從根本開始反省,同時,我們必須打造一個完全嶄新的知性樣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同時保有根本性(或說是原始性)以及激進性(或說是未來性)――也就是要尋求「知」的基進主義的方法。
無論是學校教育或是研究機關,我們都應先把它們看作是知性培養或知識生產的一種制度而已,然後著手打造出自己獨特的知性計畫或課程。關於世界和人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和戰略――這就是我說的自學、自習的覺悟。
製作道具(發明)以及純熟掌握(熟練),這兩種類型的學習,喜歡哪一種因人而異。然而,回顧現代社會的進程,前者之路就是透過技術革新(方法革新)取代透過感覺和訣竅的熟練勞動。但這樣的方法若發生在「知」的領域,結果就是造成知性活力退化。這是由於我們一味地仰賴制度、組織、系統,造成個人對於「知」的自主力量的訓練越來越缺乏所致。因此,作為本書航行的方向,除了採取基進技術這個現代最尖端的立場,同時還要對古典式的知性風格(手工藝)重新展開認識。融合現代最先進的思想以及古老的古典思想,本書就是基於這樣的基礎誕生出獨特的風格。
知識與知性鍛鍊的第四個原則是:
關注方法
方法遠比知識來的重要。我們的目標是學習過去那些擁有高超知性的大師們的方法。讓我們的整體知性、綜合性的知識,回歸到過去那些充滿活力、發展豐富的時代以及人物所採用的方法,從中替我們未來的知性風格尋求啟發。在這個尋求的過程中,我們帶著意外的心情重新認識到一件事――這些擁有高超知識與知性的偉大大師們所採用的方法精髓就是手工藝(handicraft)。我發現他們也是在從事勞動肉體的作業,只不過他們把思考當作「手」來使用而已。換言之,就訓練知性的方法的本質來看,其實不應該稱作方法,而應名符其實地稱作「手法」才對。
當然,我也參照了坊間大量出版的知識與知性鍛鍊工具書,自行試過,覺得可用的方法也會一同收錄在本書中。不僅如此,每一種手法我都會回溯到過去,讓大家可以一覽知性know-how的歷史。對於這些知性大師的手法,不可以把它當作是一般的軼事傳聞看過就算了,要根植於歷史脈絡檢討,這是本書獨特的企圖。透過軼事帶領讀者實際地領略歷史人物癖好的書很多,但透過軼事深入追蹤到該人物建構思想的方法(方法上的癖好=手法)的書意外地少。
因此,我提出的知識與知性鍛鍊的第五個原則,作為知性入門來說,非常有特色:
從資訊到思想
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我個人認為,我們不能停留在資訊處理的技術,還要掌握到能夠理解思想,進而創造思想的技術,否則就沒有資格稱作知性know-how。所謂的有效率處理資訊的技術,必須花費大把的工夫和閒暇貢獻在創造思想上面才有意義。因此,在本書的最後,我會試著思索生態學、地球科學、語言學、符號學、精神分析學、文化人類學等關於現代人追求知識的方法。我的解讀是,現代的知識動向很可能正朝向生態學以及符號論的方向呈現兩極化的發展。
最後容我再說明一些關於本書的結構,第一部分可以稱為「準備篇」,我會列出知識生產必要的物質性、精神性條件。第二部分是「實踐篇」,說明當我們準備好第一部分的知性資源之後,要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實際地去讀、思考、寫的手法。
打算透過讀這本書進行知識與知性鍛鍊的人,可以配合自己的目標,採用書上所寫的know-how即可,勉強的努力無法持久。訓練必須持續才能有成果,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了解。
序言
知性啟蒙術――知識與知性鍛鍊的五個原則
這個世界是怎麼運作的?現在是什麼樣的時代?我到底是誰?我擁有什麼樣的可能性?歸根究柢,我到底想做什麼?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抱持這些疑問度日。然後,在每天不斷重複過著平穩無事的學生生活或上班生活之中,突然有一股不安浮上心頭:我每天都在做這些事情,這樣好嗎?我活著就是為了做這些事情嗎?相信很多人都有體驗過這樣的一瞬間。我認為,這是我們的身體以疑問、不安、痛苦的形式表現出潛藏在我們心中對於「知」的渴望。我們希望能夠「讀懂」世界的動向,希望對人生「賦予意義」。
因...
目錄
序言知性啟蒙術――知識與知性鍛鍊的五個原則
準備篇知識生產、知性創造的必要基礎技術八章
立定志向立志術
這是從飄忽不定的青澀(moratorium)狀態跳脫出來的第一步。試著向中國賢人孔子的人生行程表學習。
規劃人生青春病克服術
建構出革命性的「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的知性持續默默地走了三十年的死胡同。
培養幹勁幹勁術
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把自己的知性習慣稱作「早晨的儀式」,我認為這個可以做為幹勁術典型的範例。
愉快地做情緒管理術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漱石感到絕望的「不愉快」?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不愉快」轉化成知性創造的能量?
問問題發問、發想訓練法
問題從知性好奇心產生。知性好奇心從知性的空白部分產生。因此,我們要先畫出自己的知性地圖。
了解自己[基礎知性能力]測定法
要培養真正的知性「腳力」,漢字知識不可少。想要讓知性有飛躍性的成長,必須先把漢字學好。
選擇朋友、選擇老師知性交流術
結交與自己不同領域的朋友,召集專長相同的人協力合作。然後召集不同領域的人成立跨學科團體。
擁有知性空間知識的空間術
書房,是知性能力的空間性擴張,換句話說,是頭腦和手足的延伸。因此必須要讓整體的空間有利於思考。
實踐篇 提升閱讀、思考、書寫能力的技術十一章
寫論文知識生產過程的模型
瓦勒里說:「方法的代價十分昂貴。」配合這裡介紹的模型,試著找出屬於自己的方法吧。
收集蒐集術
針對某個主題的蒐集量達到一定程度後,就能產生自己的意見。蒐集,自然就成為你能力的一部分。
搜尋.調查搜尋術
認識各種分類系統,並熟悉使用它的話,只要是任何有解答的問題,都可以滿足我們的知性好奇心。
分類.命名知識打包術
情報蒐集後,如果不經過分類加工,維持在原料階段,一不小心你的資料庫就會變成一座垃圾山。
分別.賦予關係分析術
分類、整理資料之後,就可以展開分析作業了。分析就是找出看不見的關係。
閱讀讀書術
書本本身就是一本象徵性的目錄,世界被濃縮在裡頭。透過讀書,我們可以跟著體驗他人的人生經驗。
書寫執筆術
終於進入知識生產、知性創造的最後一個過程了。利用筆記與卡片,實際進行從構想到執筆的訓練。
思考思考的空間術
思考是身體性的行為,是與自己的對話。在持續擴大的世界中,我們要如何確保自己的思考空間?
推理幫助知識生產的思考術
有些問題怎麼想也想不出答案。或許是問題設定本身就錯誤了。有沒有可以正確設定問題的方法?
懷疑科學批判的思考術
在地球全體化身為「異常的」實驗室的這個時代,我們要如何看待科學。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什麼是「令人滿意的科學」……
直觀思想術
什麼樣的訓練讓人可以在知性遊樂園「盡情遊玩」,達到超越知識生產的知性創造――節約模式的思考與浪費模式的思考。
各位大師們的思考術、思想術發想法目錄
韋格納的地圖、佛洛伊德的痕跡解讀、巴舍拉對於物質的想像力、波赫士的迷宮,看看這些知性遊戲者如何做出搗蛋鬼式的思考……
專欄1 圖書館是擴張知性能力的空間
專欄2 電子時代的讀書術
專欄3 辯證法式的思考是什麼?
專欄4 知性好奇心與諾貝爾獎的獎章
專欄5 人是文學性動物嗎?
文庫版後記
序言知性啟蒙術――知識與知性鍛鍊的五個原則
準備篇知識生產、知性創造的必要基礎技術八章
立定志向立志術
這是從飄忽不定的青澀(moratorium)狀態跳脫出來的第一步。試著向中國賢人孔子的人生行程表學習。
規劃人生青春病克服術
建構出革命性的「相對論」之後,愛因斯坦的知性持續默默地走了三十年的死胡同。
培養幹勁幹勁術
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把自己的知性習慣稱作「早晨的儀式」,我認為這個可以做為幹勁術典型的範例。
愉快地做情緒管理術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漱石感到絕望的「不愉快」?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把「不...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