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什麼學生普遍不會寫作?所有關於寫作教育的分析,都有相同結論:孩子們練習寫作的機會太少。美國小學生在校的時間只有百分之十五用於寫作練習……即使是高中,學生練習寫長篇文章的機會也不夠多。
美國教育界採取了哪些行動來改變寫作教育?得到了哪些成效?
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
1. 寫作很難教,因為每個學生需要的指導都不同,教師需要先學會如何教寫作。
2.寫作的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而是認識讀者、針對讀者發表意見。
3.拋開套公式寫作法,用對了寫作方法,便能激發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 能力。
4.寫作並非只是語文科的事,各科教師都應該能夠指導學生跨科寫作。
5.改進寫作教育,就從最基本的「作文題目怎麼出」、「作文作業怎麼評 量」改起。
6.讀寫教育改革,需要由基層教師開始,由下而上,才能成功。
*第一章:學無止境是真的,教無止境也是真的
人們常說「學無止境」,其實「教學」更無止境。為什麼讀寫教育是如此複雜?學校在邁向教好讀寫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必定會遇上什麼樣的挑戰?這些都可以從美國經驗中得到啟示。
*第二章:作文的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
過去人們總以為應該先學讀、再學寫,而且作文的第一課就是「起承轉合」。但總結過去四十年來,美國關於「讀寫力是如何培養與成長」的相關研究,我們發現作文的第一課不應該是起承轉合,而應該是「認識讀者」。而且,寫作教育應該跟閱讀教育同步,儘早開始。
*第三章:閱讀與作文,其實是學習的工具
傳統教育視作文為一個獨立的科目,但事實上,作文應該是一種學習的工具。美國經驗告訴我們,讀寫教育可以激發學生批判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與科學程度。那麼,要怎麼在教室中實踐好的讀寫教學策略,用作文來幫助高水平的學習?對於非語文類課程,例如數學與科學,寫作有什麼幫助?跨科際寫作又是如何促進高水平的學習、激發學生批判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章:數理老師,也要捲起袖子教讀寫
讀寫是學習的工具,所以閱讀與寫作不僅是國文跟英文老師的責任,數理老師也應該熟悉教讀教育。但接受傳統師資訓練的數理老師多半不會教讀寫,怎麼辦?本書第四章會針對教師培力做探討,討論美國「讀寫教育」這項專業的發展,也介紹美國國家寫作計畫的「教師訓練教師」模式如何提升數理老師的讀寫力。總部設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美國國家寫作計畫」,在全美各州成立衛星站,長期以「教師訓練教師」,扮演全國教師寫作教學最有力的後盾與推手,累積驚人成果。
*第五章:考試制度,如何改變讀寫教育
讀寫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好的評量制度對讀寫教育仍然很重要。好的作文題目,可以幫助學生讀寫力進步。好的評量制度,可以提升讀寫教育水平。第五章提出一些出作文題目的基本原則,介紹一些評量寫作力的模式,並討論美國共同核心教學標準(Common Core Standards)實施後讀寫教育的變化。傳統作文教學,教師總是寫些四平八穩的評語,無法為學生指出如何改善的具體方向。美國教育界經過長期研發,已有明確且具指引效果的共同核心評量準則,包括論說文、說明文、敘事文,不同文體,各有評量準則。依據準則來評量,作文的優缺點可以一目了然;當學生知道該朝哪些方向改進時,自然就能愈寫愈好。
*第六章:教育改革,需要由下而上
過去,臺灣的教育改革,多半聚焦在制度面的改革。但美國經驗告訴我們,由下而上的自主教育改革,比由上而下的教育政令宣導更有效。教育改革,需要由從基層教師開始,並由學校行政階層及學區家長共同支持,才能成功。美國教育也有城鄉差距,以及新移民子女居於讀寫弱勢的現象。都市與偏鄉學校,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透過學校的案例分享,證實:只要提供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偏鄉學生也能學好作文,事在人為。
本書特色
一、 這本書是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
二、 這本書每一章所探究的主題,都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
三、 這本書對臺灣的意義:提供美國的他山之石,同時映照出臺灣長期被嚴重忽略的教育問題:寫作教育的弱化與匱乏。
為什麼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需要補習作文?
因為寫作教育在體制教育內長期處於邊緣狀態,被嚴重忽略。
「閱讀」、「寫作」這兩樣工具,是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應 該做為教育的重要願景、人民的基本能力。但事實上,臺灣教育,從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閱讀」與「寫作」,不是內建的正式課程,而是外掛。「閱讀」又比「寫作」受到重視,相形之下,「寫 作」真的長期被嚴重忽略了!
美國教育界近年掀起一波「找回被忽略的 R ~ wRiting ~」的教育浪潮。
原來,寫作不限語文課堂!科學教師、各科教師,紛紛要求學生練習跨科寫作!
美國中小學,正在這麼做!也讓我們知道,可以怎麼做!
這本書提醒:我們也亟需改變寫作教育長期處於被忽略的狀態!
寫作教育,遠比我們所以為的,更重要!
作者簡介:
曾多聞
旅美新聞工作者,專長教養、教育、家庭生活,曾任編譯、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現職臺灣親子天下雜誌特約研究編輯,並長期供稿美國婦幼人權團體MomsRising。著有散文集《微足以道》、童書《那年的暑假》、《小紅的主播夢》等。目前與先生和兩個兒子定居加州聖地牙哥。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徐建國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
許雅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詹志超(延平高中教師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
廖玉蕙 (教授、作家)
蔡小楓(美國北郡中文學校校長)
葉興華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陳昭珍(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優聘教授兼教務長)
陳佩英(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教授)
陳欣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教育部國中小閱讀推動計畫協同主持人﹚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陳安儀 (親子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專家學者好評推薦
我們敎過寫作嗎?我們會敎寫作嗎?
這是臺灣敎育需要的一本書,
是每個老師都應該閱讀的一本書!
陳昭珍(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優聘教授兼教務長)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本很棒的書!
引領我們思索讀寫教育的定位,也提供了改變的具體做法。
值得共讀、深入研討!
陳欣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名人推薦:徐建國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
許雅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詹志超(延平高中教師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
廖玉蕙 (教授、作家)
蔡小楓(美國北郡中文學校校長)
葉興華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陳昭珍(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優聘教授兼教務長)
陳佩英(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教授)
陳欣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教育部國中小閱讀推動計畫協同主持人﹚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陳安儀 (親子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專家學者好評...
章節試閱
【書摘一:摘自本書前言】
身為一個在臺灣出生成長並接受教育、成年後在美國工作並主跑文教新聞的記者,我不只一次驚嘆美國教育對讀寫力的重視。去年,我的孩子進入小學就讀,我第一次從一個家長的角度,看到讀寫教育如何被納入正式學前課程、讀寫力的培養如何在學前就開始扎根,這種感受更為深刻強烈。
美國教育重視讀寫,是有其歷史背景的。早在一八七四年,哈佛大學有鑑於大學生寫作力低落,舉行入學寫作考試,發現過半新生的寫作程度不如預期,從此規定大一新生必修寫作課,其他大學也紛紛跟進。自此,美國大學新鮮人必修寫作課,就成為不變的要求,也是美國高等教育少數百年來不曾變動的規則。一百五十年來,美國教育界進行讀寫教育的方法、提升教師素質的策略,雖然經歷了多次重大變革,但是重視讀寫教育的大原則始終如一。
二〇一一年,美國在五年一度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排名全球第五,閱讀動機排名第四,成績傲人,遙遙領先整體排名第九、動機排名第四十二的臺灣。二〇一六年PIRLS,閱讀動機沒有列入排名,改為閱讀興趣調查,臺灣整體排名進步一名,但是對閱讀有興趣的學生比例仍只有百分之三十七;美國整體排名大幅退步七名,但對閱讀有興趣的比例仍高達百分之六十。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專家佩吉•卡爾(Peggy Carr)接受《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採訪指出,美國整體排名退步,主要是英語並非其母語的外籍學生,五年間大幅增加所致,他對美國學生「對閱讀有高度興趣」表示樂觀。
雖然學生現在普遍對閱讀很有興趣,但是美國在讀寫教育方面,其實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教學生認字」,而非著力於層次較高的閱讀與寫作。曾任美國國家英文成就研究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English Language Achievement, CELA)主任的作家及學者亞瑟•艾伯比(Arthur Applebee)指出,綜觀整個十九世紀,美國中小學的寫作教學,都只著重教學生寫字,很少顧及其他,甚至拖到中高年級才進行寫作教學。艾伯比在其論文〈寫作教育的另類選擇〉(暫譯,Alternative Models of Writing Development)中指出,上述情形是因為,當時教育界普遍認為,寫作力的發展必須在閱讀力之後。
美國的讀寫教育,是如何從「教學生認字」的層次,提升至讓學生對讀寫有強烈動機及興趣的層次呢?這是本書想要探討的,也是寫這本書最初的動機。
在哈佛大學首次舉行入學寫作考試後一世紀,美國《新聞周刊》雜誌於一九七五年刊出轟動一時的社論文章〈為何強尼不會寫作〉 ,直指美國寫作教育面臨嚴重危機,批評公立學校不重視讀寫的「基本訓練」。這不是類似話題第一次引發熱議,但是這一波風潮確實促使教育界及政治界認真檢討語文教育的重要性,重新定位中小學生寫作教育的標準,整個大環境因此有所改變。
這一波風潮,開啟了課後讀寫課程的風氣,同時催生了設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一個非營利組織「美國國家寫作計畫」(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NWP),其任務是協助全國的公立學校,都能讓學生獲得專業、高品質的寫作教育,而且除了基本的閱讀訓練,更要持續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這一波倡導加強讀寫教育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寫作這麼難學、這麼難教?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麥克•羅斯(Mike Rose)提出,這是因為人們不認為學習寫作有什麼重要。羅斯教授曾在《生活在邊界上》 一書中寫道:「進入大學校園的年輕人,大多可以寫一段新聞摘要,或是寫一篇對某部電影的感想,但是他們寫不出真正有思想的東西,這是很大的問題。有思想的寫作,應該要提出自己的觀點,或是採用別人的觀點、加上自己獨特的見解。研究寫作教育危機的學者,對於學生缺乏這種能力深感憂心。」
但羅斯也提出對美國讀寫教育樂觀的一面:「要知道很重要的一點,傳統上,寫作能力是只有菁英階級的人,例如牧師、學者、貴族等才有可能具備的。我們是歷史上第一個將寫作力普及到各個階級的世代。」
二十世紀以來,寫作教育雖然普及了,但是文學寫作的標準卻降低了,對於良好寫作的要求也降低了,寫作力在求職謀生上的實用性也不如從前受重視。相較於一百年前,二十一世紀初期的美國學校教育,更注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理工課程。於是,又有學者對此大呼遺憾,指出在全球化、多元化的社會,不論是學術界還是職場,不論是從全球或是在地觀點看,寫作都是通往成功的途徑。好在,比起一九九〇年代,現今美國教育界,對於如何進行成功的寫作教學,已有更深入的認識、更成熟的經驗。成功的教學策略與模式,已陸續建立起來,教師只要有心,很容易取得資源,帶進課堂使用。所以,時至今日,美國各級學校視提升學生寫作力為一種挑戰,而非危機處理。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閱讀了大量文獻,並採訪美國國家寫作計畫的專家與參與計畫的師生,試圖全盤了解當前美國寫作教育現況,希望透過介紹實際的課堂寫作教學案例,以及成功的教師與學生故事,以他山之石,提供國內教育界及所有關心教育的人士參考,並一起思考臺灣從國小到高中階段,學校語文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有哪些,又該如何提升各年級學生的閱讀力與寫作力。
本書的重點有三:
一、說明讀與寫之間的關聯,並闡明讀寫活動的複雜性。閱讀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寫作是一種與人溝通及表達自我的手段,對每一個領域的學生來說都很重要。
二、檢視當前美國讀寫教育的潮流:有哪些相關研究、有哪些好的教學法、有哪些讀寫教育議題值得國人注意,例如讀寫在早期教育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教室中如何培養在現實生活中也實用的閱讀力與寫作力,如何合理地評量學生的讀寫力,以及如何進行跨科際的讀寫教學。
三、舉出實用的解決方案以及模型:供學校教師、教育當局、以及任何有志寫作教育的人士在制訂教學方案、執行教學計畫時參考。
我透過採訪相關學者專家,來勾勒出美國這一波「找回失落的R:wRiting」的教育改革,如何在校園中提升學生寫作力與推廣寫作課程,遇到的挑戰以及對應的做法有哪些。透過美國的案例研究,說明美國各級教師如何在不同背景的課堂以及學校裡推廣寫作教育,並用寫作教育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也想嘗試透過美國經驗,解答以下幾個問題:
• 讀寫為什麼重要?
• 歷年研究對於讀寫教育有何重要發現?
• 美國國家寫作計畫一再強調的「寫作過程」(writing process)究竟是指什麼?
• 一堂成功的閱讀課或寫作課,具備哪些條件?
• 讀寫如何幫助進行批判性思考?
• 如何進行跨科際的讀寫訓練?
• 什麼樣的專業訓練,能幫助教師成功進行讀寫教學?
• 全校性的讀寫教育計畫,應該是什麼樣子?
• 如何合理的評鑑學生的讀寫能力?
過去四十年來,美國教育界曾出現許多具說服力的研究,對閱讀、寫作教學產生影響力,讓好的寫作教育,從學術論文的紙上論述,轉化進入真實世界的課堂,真正改變了美國學校教育實施寫作教學的方式,並就早期閱讀與寫作教育的關聯性,提出許多重要見解。又因為移民人口增加,美國的課堂環境日益多元化,近年來也出現很多研究,探討在社會及文化因素下可以如何支持學校的讀寫教育(新移民之子日增,與臺灣教育現場狀況相似),本書將多方引用這些研究。另外,也將大量引用與教師、校長、督學的訪談,這些教育工作者站在教育第一線,訪視過美國各地的教育現場,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分享。
在寫作本書時,美國國家寫作計畫(NWP)是我最重要的諮詢對象。國家寫作計畫是美國改善學校寫作教育與學習品質最重要的一個組織,迄今已有四十三年歷史。一九七四年夏天,二十五名熱心教師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成立了這個計畫,目前已經發展到在全美有一百八十五個衛星站,遍佈全美五十州、華盛頓特區、波多黎各、美屬維京群島。自國家寫作計畫成立以來,全美有超過兩百萬名來自城市、鄉鎮、甚至偏鄉地區的教師參與該計畫。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採取「教師訓練教師」的同儕支援方式,每年全美有十萬名教師參加全國寫作計畫的教師訓練課程,完成訓練的教師或教學成效卓著者,可成為教師領袖(Teacher-Leader),訓練其他教師。二〇一五年,全美有三千名教師取得教師領袖資格。自同年起,這些教師領袖共培訓了八萬名教師。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是目前美國唯一致力於促進讀寫教育的全國性機構。
自成立以來,美國國家寫作計畫就致力於與各級學校建立合作關係。透過與學校合作,各種教學法的效果,以及什麼樣的教學法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都得到徹底檢視。因此,美國國家寫作計畫能夠充分掌握當今寫作教育的潮流及教師面臨的議題,並據此確認了一些成功的教學策略,研發設計了很多創新的教學法,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且在推動跨科際寫作教學方面發揮了重要功能。
現在,愈來愈多教育工作者體認到讀寫對學術成就的重要,但這並不代表美國的讀寫教育已臻完善。讀寫教學涉及的範圍之廣,仍然是學校在進行教育改革時的一大挑戰。其中一個矛盾就是,雖然寫作的重要性已被公認,但是作文課在公立中小學卻沒有得到相對的重視。在美國多數州,寫作仍然沒有被列入教師評鑑項目。很多時候,教育界把閱讀教育與寫作教育合併在一起談論,而閱讀教育被談得更多,以至於寫作教育被忽略了。
針對這一點,美國國家教學中心一再強調,「寫得好」一定讀得好,但「讀得好」卻不代表寫得好。這也是本書想要強調的重點之一。
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做了很多研究,有一個深刻的感想,那就是學生需要更多寫作練習,尤其需是需要更多跨科際的寫作練習。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估局(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 、全國英語教師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NCTE)、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s, AASA)以及國家教育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委員會 ,都曾提出同樣的呼籲。美國國家教育學院的閱讀委員會報告指出:「近來所有關於美國學校寫作教育的分析,都有相同的結論:孩子們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機會從事寫作。針對一年級、三年級、五年級生的研究發現,在校的時間只有百分之十五用於寫作練習;就算是高中,學生練習寫長篇文章的機會也不夠多。」
四十年來,美國教育界採取了許多對策來面對以上挑戰,有些政策成功,有些政策失敗。綜觀這個過程,我認為至少有六件事,可以供國內教育界借鏡。利用寫這本書的機會,我把這六點梳理出來,一方面探討哪些有研究根據的教學法,可以提升寫作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以案例研究來說明,學校可以如何設計有效的、全校性的、讀寫並重的教學計畫。
第一,我們常說「學無止境」,其實「教學」更無止境。為什麼讀寫教育是如此複雜?學校在邁向教好讀寫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必定會遇上什麼樣的挑戰?這些,我們都可以從美國經驗中得到啟示。
第二,過去我們總以為應該先學讀、再學寫,而且作文的第一課就是「起承轉合」——至少在我的學生時代一直是如此。但總結過去四十年來,美國關於「讀寫力是如何培養與成長」的相關研究,我們發現作文的第一課不應該是起承轉合,而應該是「認識讀者」。而且,寫作教育應該跟閱讀教育同步,儘早開始。
第三,我們都以為作文是一個獨立的科目,但事實上,作文應該是一種學習的工具。美國經驗告訴我們,讀寫教育可以激發學生批判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與科學程度。那麼,要怎麼在教室中實踐好的讀寫教學策略,用作文來幫助高水平的學習?本書第三章有詳述。
第四,正因為讀寫是學習的工具,所以閱讀與寫作不僅是國文跟英文老師的責任,數理老師也應該熟悉教讀教育。但接受傳統師資訓練的數理老師多半不會教讀寫,怎麼辦?本書第四章會針對教師培力做探討,討論美國「讀寫教育」這項專業的發展,也介紹美國國家寫作計畫的「教師訓練教師」模式如何提升數理老師的讀寫力。
第五,考試不是萬能,但沒有考試萬萬不能。讀寫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好的評量制度對讀寫教育仍然很重要:好的作文題目,可以幫助學生讀寫力進步。好的評量制度,可以提升讀寫教育水平。第五章會提出一些出作文題目的基本原則,介紹一些評量寫作力的模式,並討論美國共同核心教學標準(Common Core Standards)實施後讀寫教育的變化。
第六,過去,臺灣的教育改革,多半聚焦在制度面的改革。但美國經驗告訴我們,由下而上的自主教育改革,比由上而下的教育政令宣導更有效。教育改革,需要由從基層教師開始,並由學校行政階層及學區家長共同支持,才能成功。
這長達四十年的讀寫教育改革,不僅帶動美國各級學校加強讀寫教育,也進一步向上影響大學評鑑制度,連美國大學取才最重要的考試——SAT,也不得不跟著進行重要的變革。美國每年有兩百五十萬高中生參加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學術水準測驗考試),這是美國各大學申請入學最重要的參考條件之一。自二〇一六年起,SAT寫作測驗有重大變革,將寫作獨立於各科目之外,獨立測驗。
SAT於二〇〇五年起,首度納入寫作測驗,這個決定在當時得到美國各大專院校普遍支持。時任哈佛大學招生主任的威廉•菲茨西蒙斯(William Fitzsimmons)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我認為SAT此舉將帶來真正的改革,尤其過去高中教育在寫作方面做得並不好。」
但是,之後十年,SAT寫作測驗卻遭教育界批評,認為評分過度注重考生的用字及文章長度,而不管考生的主張是否有所依據、論述是否合理。麻省理工學院寫作中心主任萊斯•佩爾雷曼(Les Perelman)長期研究SAT寫作測驗對高中寫作教學的影響,曾提出SAT寫作測驗中一個極不合理的現象:作文長度對分數影影響很大,但其論述是否精準卻被忽視。佩爾雷曼說:「你可以寫說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於1945年(事實上是1812年),然後堆砌一些華麗的辭藻,再引用一些名言。就算那些詞藻很空洞,名言與作文主題沒有直接關係,也無所謂。這樣便可拿到高分。」佩爾雷曼說,他讓十六個在SAT寫作測驗中拿到低分的學生用這一招,再去應試一次,結果每個人在寫作項目中都得到高分。
二〇一二年,美國共同核心標準推手大衛•柯爾曼(David Coleman)出任SAT主辦單位、大學董事會董事長暨首席執行長。他很重視來自教育界的意見,在記者會上稱:「各界意見指出,在SAT寫作測驗中得到高分的考生,在大學裡的寫作表現卻不一定好。這是SAT寫作測驗的失敗。」他直指SAT寫作測驗並未達到預期成果,並表示他本人及SAT大學董事會將為各界批評負起責任。
柯爾曼旋即推動改革,於是,自二〇一六年起,SAT寫作測驗被分開評分。新的考試內容將是讓學生讀一段短文,然後寫一篇文章,來分析作者的意圖,並且要舉出嚴謹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這是SAT測驗自二〇〇五年以來最大的變革。兩次變革都是針對讀寫測驗。跟二〇〇五年時一樣,這次SAT改革也引發廣泛討論,包括出題是否具有代表性、評分是否足夠公正性,再度受到教育界挑戰。但是,這次改革也說明,美國教育界認為,寫作能力是幫助大學生在校園及社會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工具;寫作測驗有效與否因此非常重要,不能形式上草率為之。
讓學校與教師指導學生熟悉「閱讀」、「寫作」這兩樣工具,使之成為幫助學生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是教育的願景。就這個願景,提供美國經驗的他山之石,包括指標性的教育研究、推動機制、師資培力、城鄉教學策略、學生的學習成就等等,為讀者打開一扇窗,看到讀寫教育的不同視野,這就是本書的目標。
【書摘二:摘自本書第一章】
回想自己學生時代的作文課,很多人一定還記得,發回來的作文上面有老師用紅筆寫的「這部分需要更清楚的解釋」、「開頭太弱」、「本段落用意不明」之類的簡短評語。這些評語通常沒有什麼幫助,因為沒有清晰具體的指導學生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彷彿是在告訴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下次寫出更好的作文。問題是,改善寫作所需要的知識,不是訂正一個錯字或改正一個語法那麼簡單。教師要怎麼提出更清楚的指引?一個強而有力的開頭應該是什麼樣子?如何使每一個段落中的每一個句子都與上下句緊密連結,邏輯清楚?如果這些知識都能有簡單的方法傳授給學生,那教作文也就變得簡單了。
所以,長期從事與寫作教學相關研究的美國國家寫作計畫,一方面探討寫作教育面臨的種種困難,一方面也研究怎樣的教學法最能提升寫作力。
好消息是,儘管寫作教育充滿挑戰性,但幾乎所有專家都同意:學習寫作,是培養中小學生自我表達能力最好的方式,而且所有的學生都能經由學習來提升寫作力。美國國家寫作計畫廣納從小學到大學各年級教師、教材編者、校長、督學、語言學家等專家意見,得出結論:寫作在學習中扮演重要角色,寫作力對不同科目的學習都有助益。
到底為什麼,不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寫作教育會這麼困難?經過多年研究,美國國家寫作計畫的專家,整理出學校和教師在實務教學上面臨的困難,以及在制訂寫作教學計畫或教育政策時應該了解的現象;也從教學與學習兩方面來討論寫作教育的迷思,並就如何教學、如何評量提出建議。以下就來介紹這些成果。
首先,關於教寫作及學寫作的挑戰,學校和教師怎麼看?學校應該提供什麼樣的資源,才能讓學生學會一系列關於寫作的知識,並精通寫作這一門複雜的技術?
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指出,學校提升學生寫作力,經常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才能發展並精進寫作力?第二是校方乃至教育當局要如何支持教師,以維持一個能夠永續發展的寫作教育計畫?
寫作練習普遍不足
專家認為,學生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在充分資源支持下,進行更多跨科際的寫作練習。
有充分的研究證據顯示,學生經常進行寫作練習、尤其是跨科際的寫作練習,其寫作力必然會提升。寫作力與閱讀力是一體的兩面。美國國家教育進步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二〇一五年閱讀報告 指出,四年級、八年級、十二年級學生當中,那些每週固定繳交申論題作業的學生,比起很少或從來沒有寫申論題作業的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都較強。而且上述申論作業不限於語文相關科目,數學、科學方面的申論練習,也有助提升學生的閱讀力與寫作力。
但是,直到近十年,美國很多中小學都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機會練習寫作。國家教育進步評估二〇〇二年寫作報告 統計,百分之六十九的四年級教師每週只讓學生進行不到九十分鐘的寫作活動。而且,很多教師只是出題讓學生寫一小段申論式的答案,而沒有讓學生練習寫較長的文章,而國家教育進步評估報告指出,練習寫較長的文章,才是提升寫作力最有效的方式。近年來,美國很多全國性的寫作教學研究,一再指出同樣的問題:學生在校練習寫作的時間太少,出了校門以後根本不會練習。如果學校想要提升學生寫作力,應該先檢討校方對學生寫作課程的實際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依學生的能力不同,對寫作教學的需求也不同。
寫作是一件很個人的事,而學生成長為寫作好手的過程也各有不同。不論年紀,學生各有不同的專長、不同的喜好,在寫作方面也是一樣,有人喜歡敘事,有人擅長議論,也有人專長說明,不一定。當一個學生想要學好寫作,他通常會先經歷一段「退步期」。普立茲獎得主、曾在新罕布夏州立大學教寫作的唐納德•莫瑞(Donald Murray)曾指出:「大部分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專長與弱點。學生也是。如果你教寫作,你會發現學生當中有人字彙豐富,文法觀念正確,但是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也有人寫得多,但是寫得不怎麼好。有些人寫的東西完全亂七八糟。有些人寫的文章很工整。我教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也教過研究生。不論在哪個年級,學生之間的程度都有很大差異。」教師的挑戰,就是判斷出每個學生的程度,判斷出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教學與支持。
多練習寫各種文體
學校不但要讓學生寫得更多,而且要給他們一個豐富而多元的寫作經驗。學生們要熟悉各種文體,才能在寫作上游刃有餘。
美國國家寫作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riting)出版的《十年研究:國家寫作與文學研究中心的成就》 一書,指出語文教育的目標應該是「讓學生能擁有多種、完整的語文溝通技巧」。寫作技巧也是語文溝通技巧的一部分。但什麼才是完整的寫作技巧呢?
綜觀各年級,學生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讀者而寫作。教師對於什麼是完整的寫作技巧,各有不同的概念,並各自根據自己的概念,讓學生從事逐漸複雜的寫作練習。早期的語文教學,孩子的寫作能力,從繪畫、口說、拼字、看圖說故事的能力逐漸發展而來。進入中學或高中階段,學生可能經常會被要求寫一段名著摘要、一篇實驗報告、一則閱讀心得、一篇考試作文,這些作文的長度和難度各有不同。到了大學階段,他們必須接受更複雜、更多元的寫作任務挑戰,但他們可能還沒準備好接受這些挑戰。學校需要讓學生寫得更多、讓他們及早擁有豐富而多元的寫作經驗,才能讓他們有能力應付這些挑戰。
學生學習寫作所面臨的挑戰是持續不斷的。教師、作家及創新寫作教學法推動者蕭納西(Mina Shaughnessy)在其著作《錯誤與期待》(Errors and Expectations)中寫道:「很少人,即使是最有成就的作家,可以很有信心的說自己已經學成了寫作⋯⋯寫作是作家永遠在學習的事情。」在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基礎寫作課程時,蕭納西是一位教育界的先鋒,率先提出教師應該注意學生在寫作上犯的錯誤,與學生被要求使用「學術語言」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邏輯關係。她注意到學生在學習並接受最困難的寫作挑戰時,他們犯的機械性錯誤便會增加,不是拼字,而是選字、語法、修辭策略上的錯誤。但是這類錯誤應該被視為一種成長而不是退步。因為只有在企圖嘗試新的寫作技巧時,才會犯這一類錯誤。
她寫道:「學校與學校、教師與教師之間,對於精通寫作的定義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同樣關心最基礎的正確用字的能力,至於寫作風格,教師們則有不同的偏好。甚至對於一些寫作常見的錯誤,哪些錯誤更嚴重、更不能接受,教師彼此之間也有很大的歧見。」
但是,正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麥克•羅斯所說:「學習寫作並非一蹴可及,況且每個人的學習進度也不同。有效的寫作教學,應該給予學生能夠支持他們成長的回應。」
所以,教師應該就何謂「好的寫作」建立共識。如果同一所學校的教師,對於何謂「好的寫作」標準有很大差異,那學生就會產生疑惑,教師同僚之間也會發生誤會。多位受訪校長指出,教師之間對寫作程度標準的歧見,是開展全校一致的寫作課程的絆腳石。在低年級,由一位老師教授全部科目時,還不成大問題,但是到了中高年級,不同科目的教師之間(不是只有語文老師而已),對於怎樣才是「好的寫作」,應該達成共識,學生在寫本國語作文、外語作文、自然科學報告時,都應該以同樣的寫作標準來要求。中學校長克莉絲塔爾•英格蘭(Crystal England)在美國國家寫作計畫訪談中指出:「只有語文老師會負責寫作教學,科學老師只會期待新生寫出一篇精心研究、文法正確的實驗報告,卻不了解這些學生在過去讀小學的六年當中,可能從未學習如何寫一篇好的實驗報告。所以科學老師在拿到學生第一份實驗報告時就失望了,他們會怪語文老師沒有教好,或者怪小學老師沒有教好。其實在學校任課的所有老師,不論教什麼科目,都應該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負有責任。」
同時,學校應該發展出一套公平、確實的寫作能力評鑑制度。學生的寫作表現與成長很難評量,不只是因為大家的標準不統一,也是因為光靠一次考試,不能真正看出學生的寫作程度。作文考試可以用來衡量一所學校或一個學區在寫作教學上的成果,但是很難鑑別出個別學生的程度。研究指出,很多州的寫作評鑑制度根本沒有量化。教育家格蘭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在其著作《教育評估》(Educative Assessment)中指出:「很多州的寫作評鑑制度,將好的寫作低估為是否切題,以及結構、文法、拼字正確與否,卻不考慮這篇文章本身是否有力,是否令人印象深刻,有說服力,或者動人。但這些才是人們閱讀的核心目的。」(關於寫作評鑑制度,本書第五章有更深入的探討。)
【書摘三:摘自本書第三章】
來自愛達荷州的米卡•勞爾(Micah Lauer)是一位科學教師,任教於愛達荷州梅里迪安市(Meridian)的遺產中學(Heritage Middle School)。首次參加國家寫作計畫的教師領袖培訓時,他已有九年教學經驗。「教得久不等於教得好,我想成為一個好的教育家。」他說:「我覺得教師領袖培訓計畫可能是一條路。」
美國國家寫作計畫及其衛星站每年夏天固定舉行教師培訓,每次「夏季學院」為期一個月,以大班及小組方式交替進行。一個大班人數約二十人,分為四至五個小組,每小組由一名教師領袖帶四至五名教師學員。參加教師培訓的教師學員利用部分上課時間寫作,但也要利用下課後的個人時間完成作品,而上課時間主要是分享與交流的時間。培訓營要求所有教師學員結訓時至少要完成一篇作品,「完成」的標準是必須在地方報社或出版品上發表。
二〇一三年的夏天,勞爾覺得自己處於一個教學生涯的十字路口……。
勞爾有兩位參加過國家寫作計畫師資培訓的同事,告訴他該計畫設計以學生為出發點的課程、提供實用有效的教案、老師們互相傾聽並給予建議。國家寫作計畫似乎是帶領教師前往目的地的一條正確的路。身為科學教師,勞爾決定採取這個他不熟悉的途徑:申請為語文教師設計的國家寫作計畫夏季課程。
科學教師學習寫作
那個夏天,國家寫作計畫並沒有令勞爾失望。他得到一段充實的時光,他的許多觀念被挑戰,無論是教學專業或是個人思想,都有所成長。這位科學教師,開始為愛德荷州的一家報社撰寫一個以教師立場為出發點的評論專欄,並取得國家寫作計畫的教師領袖資格。
開學後,他採取國家寫作計畫推動的「查找式教學」(Inquiry-based teaching),運用在國家寫作計畫師資培訓時學到的點子,在科學課堂指導學生寫更嚴謹的實驗報告。他發現,學生為了寫更嚴謹的實驗報告,會更深入的提問,會更熱心的追求問題的答案,並且更有邏輯的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布希總統任內的教育政策「沒有一個孩子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重視閱讀遠勝寫作,遭到基層教育界詬病,歐巴馬總統上任後推動教育改革,通過「共同核心教學標準」,復興寫作教育,要求中小學生在每個學年結束前,必須達到一定的寫作標準。影響所及,很多教師主張應該讓學生多讀科學書籍,少讀小說一類的文學書籍,避免分心,以利達到共同核心的寫作標準。但勞爾在經過國家寫作計畫的洗禮之後,覺得這些同事沒有體會到共同核心教學標準的用意。他認為讓學生大量、廣泛的閱讀各類書籍,才更有利達到寫作標準。他說:「閱讀力與寫作力,應該是一種跨科際的思考鍛鍊。」 勞爾在校園裡組織志同道合的教師,不分科別,利用課後時間一起練習寫作,分享教案。他的熱情感染了許多同事,並獲選為該校的年度教師。 二〇一四年,勞爾獲州政府提名傑出科學與數學教學總統獎,並獲歐巴馬總統接見。他並因此得到州教育局的經費,領導一個全州數學及科學教師的在職訓練計畫。他把在國家寫作計畫學到的技能全部用上,他說:「文學、數學、跨科際的教師一起研習、腦力激盪,是最棒的。」他並組織州內教師,一起去丹佛及費城寫作計畫參訪。
「我常常想起二〇一三年的夏天的十字路口,以及國家寫作計畫帶給我的許多機會。」勞爾說:「我仍然不時猶豫,不確定我教學生涯的下一步將步向何方。我覺得國家寫作計畫就像一個指南針,指出一個服務教師及學生的正確的大方向。」
勞爾認為,科學教師也應該參加讀寫教育培訓,因為,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來說,讀寫力是跨科際的思考鍛鍊。
【書摘一:摘自本書前言】
身為一個在臺灣出生成長並接受教育、成年後在美國工作並主跑文教新聞的記者,我不只一次驚嘆美國教育對讀寫力的重視。去年,我的孩子進入小學就讀,我第一次從一個家長的角度,看到讀寫教育如何被納入正式學前課程、讀寫力的培養如何在學前就開始扎根,這種感受更為深刻強烈。
美國教育重視讀寫,是有其歷史背景的。早在一八七四年,哈佛大學有鑑於大學生寫作力低落,舉行入學寫作考試,發現過半新生的寫作程度不如預期,從此規定大一新生必修寫作課,其他大學也紛紛跟進。自此,美國大學新鮮人必修寫...
作者序
【序文一】
這本書把我們抓到了巨人肩膀上
許雅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當我收到為多聞寫序的邀請時是有點錯愕的,我旅居美國多年,不認識多聞,也不認識邀稿的字畝文化社長馮季眉,但當我打開多聞的文稿時,更錯愕了--她怎麼把我想要寫的題目寫出來了呢?
我長年推動閱讀教育,但是寫作教育是我心裡的另一塊大石。
我出生成長於臺灣,回想起我在學校的寫作經驗,小時候的我算是作文還不錯的孩子,但是每次作文課時,就是搖著枯筆把八股文寫得活潑一點罷了,總覺得靈魂空洞,就是交差了事;放眼全班同學,倒下的倒下,睡覺的睡覺,唉聲嘆氣的唉聲嘆氣,大家都在等下課。作文課常用的濫句「全班振筆疾書,下筆有如神助,頓時只聽見一片沙沙的寫作聲」,真的讓我高度懷疑,是不是我和我的同學們資質特別魯鈍?
到了美國教書,才知道作文課是可以讓學生和老師滿心期待,過程結果都可以是收穫滿滿的。
問題出在寫作教學。
我在紐約多年的中小學英文教學經驗及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學及研究,就是閱讀跟寫作。如果說美國的閱讀教育讓我感動,那麼美國的寫作教育就更讓我對於亞洲寫作教育有著深沉的感慨。如同閱讀教育,美國寫作教育集語言學、心理學、認知學、兒童發展學等等之大成,在教學上勇於反思,在學術上認真鑽研,在實務上大膽嘗試,既挑戰既有的成規體制,在分享推廣上更是不餘遺力。經過了數十年無數的嘗試、調整,到現在開枝散葉,碩果累累,這些都讓我欣羨也震撼不已。我在紐約教過所謂最菁英的學校,也在犯罪率最高的地區教過瀕臨關校的學校,然而,不管是怎麼樣的學校,美國學校語言教育的精神及做法都相差不遠。
為了把這篇序寫好,我和多聞約了個時間視訊,希望能更了解多聞寫這本書的過程。我在美東,她在美西,聊起才曉得她是我北一女的學妹。多聞自謙自己不是學者,也不是研究寫作教育出身,她用記者的角度切入,刻劃出美國寫作改革這項巨大工程的的過程。其實,她很敏銳正確的抓到所有的重點,包括寫作孤獨漫長的本質,寫作教與學的困難,閱讀與寫作間的緊密關係,寫作貫穿學科的原則,美國對所有學科老師的寫作教學的訓練及要求,寫作師資培訓的方法及挑戰,及美國草根力量的成就等等。我看得出她為這本書投入的心力十分驚人,不但花了很多時間蒐集資料,到處走訪美國寫作教育各方大師,更難的是要把這麼多的資訊整理匯集成一本深入淺出,又具專業性、大家又看得懂的書,這真是是要花很多的心血才能做到的。這本書不但把我們一次抓到巨人的肩膀上,也隱隱約約為我們勾勒出未來的方向和願景。
我特別想要提的是,多聞在書中仔細介紹了美國如何由下往上的撼動了教育界來改革寫作教育。
要批評任何一個教育制度是很容易的事。以寫作教育而言,如果寫作教育不能點燃孩子心中寫作的火花,過程枯燥,結果也讓人失望,這是誰的錯?是學生嗎?還是老師?還是政策制定者的錯?孩子跟著大人走,顯然不能承擔這個罪名;我曾做過基層教師,我了解,教師如果沒有受過有效的訓練,當然沒有辦法提升教學品質,所以,把問題扔給教師是不公平的。那麼,把所有的錯都推給政府呢?政策制定單位體系龐大,執行改變曠日費時,我也不願意怪罪有心無力的上位者。
誰都無法負責,孩子怎麼辦?難道要遙遙無期等下去?
但是,我不悲觀,與其找代罪羔羊,還不如從上到下,大家一起做起,一起進步。寫作教育與閱讀教育,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不管是居上位者,還是記者、學者,基層老師、家長,大家要一起了解教育,建立共識,才能够百花齊放,幫助社會進步,幫助我們的孩子。
這,也是我多年的心願。
想寫關於寫作教育的書已經很久了,多聞和我以文會友,我想,為她寫序可能是老天給我的一個信號。我也希望多聞的這本書能抛磚引玉,讓大家重視寫作,帶動寫作教學的革命。
2018,6,16 寫於美國紐約
【序文二】
我關心讀寫教育,因為我關心孩子的未來 曾多聞
去年二月,我旅臺返美,旋即飛赴加州柏克萊,為本書進行採訪。隔天,我在洛杉磯下榻的飯店裡,突感腹中翻騰,奔進洗手間,彎身吐得一塌糊塗。我向先生抱怨:「我一定是太累了,不然就是水土不服,再不然就是今天的早餐有問題。」
回到聖地牙哥家中,我繼續時不時的嘔吐,但因為忙於採訪、寫稿,沒有太在意。直到有一天,嘔吐頻繁的程度讓我不得不把電腦抱進廁所,用吐的空檔寫稿,才猛然驚覺不對勁,進醫院檢查發現竟已懷胎十二週,而且寶寶的預產期竟和本書的截稿日同一天!
如此巧合,從那天起,我便戲稱這本書是寶寶的「雙胞胎」。可惜我腹中的人類寶寶並不讓他的雙胞胎書寶寶好過,整整九個月的孕期,我持續害喜,甚至一度因嘔吐過度而脫水,躺進醫院打點滴。加上有胎盤低位的問題,醫師命令我臥床安胎,更禁止我搭機旅行,因此所有的採訪都改用電話進行。這讓我頗感挫折——我是一個比較老派的記者,總覺得要當面見到受訪者,才好掌握對方的態度與回應。
另一方面,因為這個人類寶寶的降臨,讓我在寫作本書時,多了一個身分、也多了一個角度——我不再只是一個文教記者或熱心教育人士,更是一個關心孩子未來的家長。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不停的問自己:PIRLS對我的孩子有什麼意義?共同核心標準對我的孩子有什麼影響?十八年後,我的孩子上大學那一天,我希望他的讀寫能力到達什麼樣的程度?當今的美國教育能幫他達到那個程度嗎?因為這本書是為臺灣的讀者而寫,我也問自己:我希望孩子在美國還是在臺灣接受讀寫教育?為什麼?
最重要的是,我想利用寫這本書的機會,思考身為一個家長,我可以如何把我的孩子培養成一個犀利的讀者和流利的作者,以及我可以如何支持學校讀寫教育。為了用本書來回答這些問題,我回溯美國近半世紀讀寫教育改革的歷程,整理出我認為有參考價值的部分。一邊寫稿一邊安胎的那幾個月,我常常一邊打字,一邊低頭對漸漸隆起的肚子說:「所以呢?你覺得怎麼樣?」
九個月實在太短了。既不夠我做好準備迎接人類寶寶,也不夠我把這本書寶寶修到盡善盡美。就如本書第一章所寫:成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是一個漫長而且沒有終點的旅程。就這一點來說,世界上全部的書,恐怕都有許多未臻完美之處。儘管如此,我仍然衷心希望,我的這本書寶寶,可以對臺灣的教育界起到參考價值。 2018.5.2 寫於美國聖地牙哥
【序文三】
別再用舊思維看待讀寫教育 馮季眉/字畝文化社長
二0一六年,我為當時辦的雜誌《青春共和國》策畫了一個探討「讀寫教育」的專題,隔海向旅居美國的自由記者曾多聞邀稿,請她採訪報導美國讀寫教育發展情況,並介紹「美國國家寫作計畫」的運作及其對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的影響,為臺灣讀者提供不同的教育思維與視野。
中小學的讀寫教育,向來是我所熟悉與關心的。在國語日報擔任總編輯和社長時期,發起並推動讀報教育及師資培力(以報紙為教材進行閱讀教育),以及對臺灣各縣市小學生的寫作投稿情況定期進行年度調查並提出觀察報告,此外也參與舉辦「好書大家讀」少年兒童讀物評選等等,都是與讀寫有關的教育工程,且莫不是以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長期持續投入。自報社提前退休後,從事出版工作,兒少議題與讀寫教育仍是我關懷的重點。適逢臺灣正發展十二年國教課綱,新課綱將做為未來十年國民教育的綱領,我卻無法在這份新課綱中,體察到「讀寫教育」的新思維,勾勒出「讀寫教育」未來的藍圖。這令我對讀寫教育在體制內持續嚴重邊緣化,感到焦慮不安。因而試圖探討這個主題,盼以他山之石,促使臺灣教育界正視讀寫教育的困境與改革之必要。
我和多聞其實沒見過面,但是早已在其他媒體讀過她撰寫的教育相關報導,很欣賞她對議題的掌握以及簡潔有力的文筆。首次向她邀稿,多聞便爽快的答應了,並且很快就為雜誌寫來切中核心又有故事的稿件,將「讀寫教育他山之石」這個教育專題處理得相當具有可讀性。我從中讀到許多值得進一步挖掘與探討的線索,心想,以她的專業,必能將這個題目從各個面向鑽研探究、寫得深入核心。因而,又進一步向多聞邀約書稿,請她以「美國中小學讀寫教育的改革經驗與做法」為主軸,進行更深度、更廣泛的採訪,輔以相關資料,發展成書,介紹美國這一波讀寫教育改革浪潮是如何發生,教育當局、學校、教師遭遇的挑戰與因應策略為何,以及發生在中小學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雖說是從探討「讀寫教育」出發,其實更多焦點是放在「寫作教育」,畢竟,閱讀教育早已獲得更多關注,而寫作教育,不但是國際間的教育新課題,也是當代家長、教師普遍的難題。我相信,所有與孩子教育有關的人,包括家長、老師、校長、教育政策制定者,遲早會警覺,光提倡閱讀是不夠的,長期被忽略的寫作教育,也必須急起直追。
除了閱讀的R(Reading),我們確實還需要找回在體制內長期被忽略的另一個R(wRiting)——寫作。可惜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並沒有具體、明確的回應這樣的教育課題與需求。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跨領域及主題式學習,但基於「減法精神」,閱讀與寫作,未納入正式課程,也無具體規範應實施時數,繼續「外掛」於國語文領域。對教育現場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沒有課程就沒有評量,無須評量就不受重視。然而,讀寫教育,真的這麼無關緊要嗎?倘若閱讀與寫作,在體制教育內的位階是可有可無、彈性實施,年輕世代真能擁有這兩項重要的能力嗎?我由衷希望透過出版此書,借鏡國外的經驗與做法,能夠或多或少喚起各界對讀寫教育的重視與反思。
今年春節過後,多聞如期寄來完稿,我一面處理手邊其他書稿,一面利用空檔慢慢閱讀這本令我相當期待的新書。由於有些地方需要交換意見,與多聞電郵往返,這才得知,多聞是懷著寶寶,辛苦的進行這本書的採訪寫作。我想,必定是這份對教育的深深關懷與使命感,給她勇往直前的能量,完成了這一趟探討美國讀寫教育之旅。
這是一趟有意義、有價值的旅程,帶領我們和教育學者、教師、家長,看到值得參考的教育研究實證,看到不分城鄉的學校都願意為學生提供高品質寫作教學的動人教育風景,看到美國教師與學生接受寫作教學改革後的進步與改變,當然,也隱約看到臺灣可以取法的方向。
寫作,確實不應只是語文教師的事。在國語文領域談寫作,這樣的思維已經落伍。因為學生在學校裡學寫作,不是只學習寫美文、論文,還要學習寫未來能夠應用於生活、應用於職場的各種文體,如日誌、企畫、書信、簡報、文案……,學生需要的是跨領域的寫作力。跨領域寫作、跨學科的寫作教學,已經在美國中小學的教室裡進行,能不能成為臺灣中小學課堂裡的風景?在下一個十年裡,有可能發生嗎?我沒有答案,但是我由衷希望這本書能提早讓這個期待成真。
【序文一】
這本書把我們抓到了巨人肩膀上
許雅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當我收到為多聞寫序的邀請時是有點錯愕的,我旅居美國多年,不認識多聞,也不認識邀稿的字畝文化社長馮季眉,但當我打開多聞的文稿時,更錯愕了--她怎麼把我想要寫的題目寫出來了呢?
我長年推動閱讀教育,但是寫作教育是我心裡的另一塊大石。
我出生成長於臺灣,回想起我在學校的寫作經驗,小時候的我算是作文還不錯的孩子,但是每次作文課時,就是搖著枯筆把八股文寫得活潑一點罷了,總覺得靈魂空洞,就...
目錄
序文一 這本書把我們抓到了巨人肩膀上 許雅寧
序文二 我關心讀寫教育,因為我關心孩子的未來 曾多聞
序文三 別再用舊思維看待讀寫教育 馮季眉
前 言 二十一世紀,需要怎樣的讀寫教育
第一章 學無止境是真的,教無止境也是真的
第二章 作文的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
第三章 閱讀與寫作,其實是學習的工具
第四章 數理老師,也要捲起袖子教讀寫
第五章 考使制度,如何改變讀寫教育
第六章 教育改革,需要由下而上
結 語 美國經驗對臺灣新課綱的啟示
附 錄 寫作及寫作教學策略術語表
序文一 這本書把我們抓到了巨人肩膀上 許雅寧
序文二 我關心讀寫教育,因為我關心孩子的未來 曾多聞
序文三 別再用舊思維看待讀寫教育 馮季眉
前 言 二十一世紀,需要怎樣的讀寫教育
第一章 學無止境是真的,教無止境也是真的
第二章 作文的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
第三章 閱讀與寫作,其實是學習的工具
第四章 數理老師,也要捲起袖子教讀寫
第五章 考使制度,如何改變讀寫教育
第六章 教育改革,需要由下而上
結 語 美國經驗對臺灣新課綱的啟示
附 錄 寫作及寫作教...
商品資料
出版社:字畝文化出版日期:2018-08-29ISBN/ISSN:978986967444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32頁開數:14.8x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