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史觀,綜覽古今文明的興衰存亡
以貨幣規律,剖析現代金融的複雜難題
貨幣.經濟.科技的力量
如何決定著人類過去的歷史命運
又如何塑造人類社會的未來樣貌
以貨幣經濟為經,以歷史文明為緯
從大歷史的宏觀角度觀看世界
掌握政經的演變規律,窺探全球的未來方向
作者簡介:
吉承勳 出生於甘肅蘭州,祖籍海南島崖縣,定居臺灣、美國
學歷:
臺灣中原大學物理系學士 美國堪薩斯大學(Kansas University)數學系碩士 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作業研究系(Operations Research)博士/MBA研究
經歷:
曾任美國跨國電子公司及系統工程公司國際專案執行長 中國首都鋼鐵公司首位國際顧問 中國天津無縫鋼管廠建廠全球技術引進者及顧問 曾任「臺灣知識服務發展協會」執行長 現任宇太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
近期著作:
《透析中國崛起之和平戰略》(2012年10月,上奇時代出版)
《美國霸權浩劫》(2013年3月,上奇時代出版)
《人民幣的歷史機遇》(2015年5月,上奇時代出版)
章節試閱
貨幣經濟的三大客觀規律
文明的進步,就是生産出來越來越多的物品,分配給越來越多的人享用,隨著人口的增加,每個人生活所必須的物品也越來越多,若人類沒有足夠的生活資源以維持生計,何來思想的自由? 何來政治的民主? 何來理論的正確? 本書就依據這些文明的基本信念,選擇經濟的客觀規律,也就是社會可以生産出愈來愈多的物品,足夠人類的生計,也促使愈來愈多的人有思想自由,並創造出愈來愈多的文明財富,且能夠公平、正義的進行分配,不論中外,不論時間久遠,貨幣經濟必須遵從某些客觀規律,支配著經濟發展,依從這些規律,發展就順暢,違背這些規律,發展就受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個規律:(一)貨幣的數量方程式、(二)經濟的乘數效應、(三)國家間的金融博弈。
人類最初生活是和大自然搏鬥,但就經濟關係和社會關係而言,各部落民族的人民,都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利,經濟和社會的地位也平等,這是公社時代的特徵。但當遊牧部落成為農民之後,他們就不再享有自由獲得土地的權利,也不再享有自己的全部勞動成果,他們的義務因地區的不同而不同,但無論在世界那個文明裡,其結果都是一樣,就是按國家、教會、地主和高利貸者的要求,支付完租稅之後,剩下的勞動成果才屬於自己,最多只有一半或更少,他們僅能勉強維持生存。歷史學家們估計,在全球諸文明中,上層統治階級僅佔總人口的1%~2%,無論在哪裡,他們都佔據了整個國民收入的一半到三分之二,這一事實說明為何在中國二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幾乎經常都會爆發農民起義,在沙皇俄國歷史(1801至1862年間),就有1467起農民起義,俄國革命最終使農奴獲得解放。
本書將以系統工程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貨幣經濟,不以傳統的經濟觀點出發,因為這牽涉到太多的意識形態爭議,因為經濟系統非常龐大,參與的事物也非常多而且雜,跨越的時間又特別長,牽涉到各種專業又特別多,且經濟理論多屬博弈領域,在某些時候某些條件,因對方反應不同而結果不同,表面上看彼此矛盾,實際上是採用不同的條件,影響到經濟結果。經濟理論,基本上只有推理的邏輯對錯,沒有是非正確的確定結論,因為是非正確的確定結論,建立在前題的假設上。所以認定經濟理論,必須採用大歷史觀、大經濟觀,也就是加強整體的歸納和時間的縱深,只有以實踐來驗定它的正確性。
所謂現代系統工程,就是構成一個簡明實體綱領的「物理模式」(Physics Model),然後抽象出「數學模式」(Mathematics Model),以系統、科學角度出發,分析瞭解複雜的經濟系統。它是一個多層次(大歷史觀、宏觀、微觀等)、多目標(資源最優化利用、經濟效率最高化、利潤最大化、經濟成果最多人享用等)、涉及因素眾多(人、地、資本、機器、工具、科技、市場、規則、資訊等),系統結構複雜而且龐大,涉及各層次、各目標的利益衝突,各因素對系統的影響隨時間而改變,必須對系統進行分析、暸解。可以說現代系統工程,就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將系統的元素,根據樹狀結構法則(這是人類邏輯思維法則)進行展開,充分暸解複雜的系統後,針對某種目的做出最優方案,供決策者做出決策。現今把貨幣經濟最重要的系統元素分析如下,才有可能較全面的暸解貨幣經濟,並指出目前理論上的侷限性,來突破今日現實社會的經濟困境。
貨幣經濟的定義:就是「一種依靠貨幣型態,來形成社會上的各種價值機制,並以價格來呈現,導致社會生產,消費,不斷循環的平衡」。貨幣經濟的關鍵元素是供應(生產)、需求(消費)、交換(貨幣)和經濟循環,在每一個特定時期,貨幣經濟就是社會上的供應與需求,通過交換使貨幣達到平衡。其他每一個次要元素:經濟效率,物流、資訊流、金流等,都對貨幣、商品的交換起到某些作用,以促成當時代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率。其中以生產力為主要社會矛盾,因為生產力決定社會供應量,形成當時最優化的生產關係,一旦該時代有巨大生產力的進步,必然引起社會的革命,來改變當時的生產關係,以適應新的生產力,這點我們從歷史的發展中屢見不爽。
在早期,人類的總需求較總供應大的多,經濟效率主要在於如何讓供應全部有效的分配給需求,達到經濟的平衡,而經濟發展主要的限制,在於供應的提高,並抑制需求,所以當時社會上的文明是:強調節約、勤儉。中國在自然經濟的農業社會裡,就是這樣主張。在十五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後,對社會生產力起著舉足輕重的地步,「科技」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更形成對社會革命性的變化,尤其是科學上不斷發展,一方面供應科技突飛猛進,另一方面生產關係也必然跟隨生產力進行改變,經濟理論、社會結構、政治主張等,都在大力適應新的生產力,稱之為當代社會的大革命也不為過。
今後21世紀的社會,人類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必須對現行社會的弊端,加以改進。一方面增加生產力,改善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另一方面改變現行的生產關係,以適應新的時代。今後「生產」必須有一個全新的概念:進行產品設計和製造時,一旦壽命到期成為垃圾,應把產品材料還原重複使用,把循環生產的概念植入到產品之中。循環生產不僅僅是資源回收的概念,而是在產品生命週期開始,在設計時就把整個壽命週期植入,並向大自然學習:不製造污染,不製造垃圾,生態循環,永恆不息。今後由於成本的改變,當實體材料製造產品時,都要考慮物質的循環,以及汙染的處理,成本都不會太低。今後再生能源的使用,將會大量取代石化燃料,使整個經濟活動也因此而改變,物資資源不會再被鼓勵浪費,而虛擬的材料資源,會被大量的鼓勵使用。隨著人們消費,帶動經濟的快速成長,而虛擬材料創造的產品,就會充當發展經濟最重要的角色。
人類對貨幣經濟的瞭解,必須參照當時代的生產力以及環境狀況,而且瞭解什麼因素起主導作用,才能更充分的瞭解當時的貨幣經濟! 世界上如何可能只有一種經濟理論,能適用於各種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環境,特別是大數據的理論目前還不成熟,所以現在只好暫借「大歷史」觀來「述說」理由。確信今後「大數據」理論成熟後,必定可以以科學的數據來「證明」經濟理論,並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大數據)所適用的經濟理論,並以此來建議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升級,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貨幣經濟的三大客觀規律
文明的進步,就是生産出來越來越多的物品,分配給越來越多的人享用,隨著人口的增加,每個人生活所必須的物品也越來越多,若人類沒有足夠的生活資源以維持生計,何來思想的自由? 何來政治的民主? 何來理論的正確? 本書就依據這些文明的基本信念,選擇經濟的客觀規律,也就是社會可以生産出愈來愈多的物品,足夠人類的生計,也促使愈來愈多的人有思想自由,並創造出愈來愈多的文明財富,且能夠公平、正義的進行分配,不論中外,不論時間久遠,貨幣經濟必須遵從某些客觀規律,支配著經濟發展,依從這些規律,發展就...
推薦序
「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提出的獨特見解;即所謂宏觀與微觀,再加上「整體歸納」以及「時間縱深」,來進一步解釋複雜的歷史問題。由於「整體歸納」沒有現代科學的工具,來評估認證這類見解的對錯,世人只能主觀的認定,所以均屬於哲學的範疇,但【這一個觀念卻由來已久,黑格爾縱論歷史,早已奠定了大歷史的哲學立場】。應用領域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由於它是極為複雜的有機體,因為彼此之間互為因果,互為關聯,現代科學應用在這些領域,只好注重分析,對具體事物再進一步假設,進一步分析,而這種科學方法對於技術、工程等領域,適應性、謬誤性較少,但對於經濟學等,經常會產生邏輯推理的謬誤,往往只掌握具體事物的表面,而迷失於整體的現象中,今後科學應用必定會增加「整體歸納」以及「時間縱深」去研究。
《智能時代》的作者吳軍博士說:「在方法論的層面,大數據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按照大數據的思維方式,我們做事情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也是現代科學的一場革命,我們姑且稱之為「數據科學」,以區分於「傳統科學」和「現代科學」。「整體歸納」以及「時間縱深」,可以從「數據科學」來說明整體現象,代替「隨機抽樣」。以「相關關聯」代替「因果推論」,以「模型模擬(simulation)」代替「細部精準」。再加上時間的縱深,以實踐獲得的數據來檢驗真理,相信今後科學,尤其是社會科學一定會有「質」的改變。歷史是社會的記錄,經濟是人類的博奕,更迫切需要「數據科學」的協助,使得經濟學更為客觀的、科學的進行博奕,這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科學成就,對今後社會的進步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人類文明的進步,都從「生產」、「消費」、「下一輪的再循環」開始,經濟的發展都是由「生產力」:來自於勞動與科學的推動,因而建立起「生產關係」,當社會生產開始有剩餘物之後,大規模以物易物就開始了,為增加交換的效率,開始採用貨幣,東、西方社會都是如此。貨幣經濟必須遵守某些客觀規律,它支配著經濟的發展,依從這些客觀規律貨幣經濟發展就順暢,違背這些規律貨幣經濟發展就受阻,其中最重要的三個客觀規律如下:
①貨幣的數量方程式:一個社會的貨幣與參與交換的商品,保持一個MV=PQ的數學關係,M就是貨幣發行的數量,V就是貨幣平均週轉速度,P等於參與交換商品的平均價格,Q就是參與交換的總商品量。
②投資的經濟乘數效應:就是說一個經濟活動中,尤其是社會投資與消費對整體經濟的效果,其中一個變量係數P(小於1)的增減,連鎖反應總量變化的效果M,其中M=1+P+P2+P3+………=1/(1-P)。
③國家的金融博弈:兩國之間貿易,就是兩國的商品通過貨幣進行交換,也就是根據市場上的匯率—這是由一國的國際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來決定的,而國際競爭力是,根據一國的科技水準和經濟水準來決定,表現在商品的物美價廉上,發展潛力則表現在商品競爭力強及市場發展潛力大,總體表現在匯率上。
貨幣經濟就是社會生產力,影響這三個客觀規律的發展,也就是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的作用下,而使經濟循環。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數據革命)中的社會,有人稱之為「知識社會」,有人稱之為「資訊社會」,有人稱之為「數位社會」都不為過,其實他們所指的均是同一件事,只是用不同的觀念在表達而已。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突破點在於:①量子物理的成熟;②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③生物分子結構學的突破與進步。和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這次革命將會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互聯、包羅萬象的世界裡,過去三次工業革命,都引起重大的變革,今天的轉型更是獨特,未來數十年,科技促成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都建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建設上,就是:互聯網、雲端運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在這基礎上發展新科技突破的應用,將大幅改變世界經濟,會促使人類更健康、壽命更長,但也會造成社會發展理論的爭論,引起社會動盪與衝突。
我們從文明世界的發展來看,在市場中進行價值交換,是最主要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素,現在更大的數位世界系統,必須進行價值交換。這時候就必須詢問,什麼是數位世界的價值?如何定義?又如何交換?在實體世界,「商品」的價值,由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平均勞動時間來計算,而「商品」的價格,則由社會的供需關係來決定。今天數位世界需要解決三個問題:○1數位世界的價值,筆者嘗試定義為電腦軟體本身,在真實世界的「效果」,由「長尾效應」來決定,也就是被使用的總次數,作為衡量它的價值(效果),而交換的價格則由交易雙方為了節省時間,儘快投放到市場,所願意提供出的價格為代表,作為交易雙方的公平交換價格來執行。○2在數位世界的貨幣必須在真實世界,有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也就是以某固定黃金比例,儲藏在第三者倉庫做為貨幣的價值尺度,交易媒介和價值儲藏,創造出數位世界的交易貨幣,稱之為「數位元」,增加交換的效率。○3如何交換?這時必須建立一個數位世界的價值交換平臺,而這個平臺的技術結構必然是採用區塊鏈技術達成,因為區塊鏈技術有四個特性:①安全機制、②去中心化、③無法造假、④信任機制,是下一代金融產品必然發展的技術,被麥肯錫顧問公司譽稱:「繼蒸汽機、電力、資訊和互聯網科技之後,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將帶動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需要高效率價值交換的技術。
當今世界經濟的問題,主要是美國帶頭,全部國家都大印鈔票,造成世界通貨膨脹,美國採取赤字預算,造成長年入不敷出,每年還要不斷增加國債,到2016年底,美國國債已高達到20兆美元左右,美國發行貨幣,通過貨幣乘數槓桿,現在己出現高達700兆美元的金融資產,我們知道「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其本身並不產生價值,而是在實體經濟中產生的利潤,來支付到期的利息,所以這些鉅額的利息,如何可能從現今這些實體經濟中產生? 今後肯定會從兩個方向產生資金鏈斷裂的現象,一是美國大印鈔票,引起美國國債持有人的恐慌,而造成美元崩潰。另一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尼爾•佛格森指出,從歷史的證據看到,一國政府的預算,超過40%用來支付利息,將會造成該國的財務危機。2016年美國預算,支付利息佔比己接近24.5%,形勢不容樂觀!金融資產屆時某一個環節付不出到期的利息,將引起連鎖反應,如同2008年的美國金融風暴一樣,或是今後歐債危機等等,都可能是造成金融鏈斷裂的現象,不是不會發生,而是金融風暴、經濟危機、社會動盪、政權更迭,何時開始而已! 這是世人、尤其每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都必須注意防範的問題。
今天以黃金,儲藏在公正第三者的倉庫,在數位世界發行數位元,進行數位世界價值交換的媒介。數位元做為「上幣」,不發行實體貨幣,所以不會侵犯一個國家的主權,同時作為金融交易的貨幣。國家發行法幣做為「下幣」,因為需要承擔一國發展經濟的責任,滿足MV=PQ的客觀規律,當Q增加後,就應該多發行貨幣M,保持P不變,也就是避免一國的通貨緊縮,這是非常有效的貨幣政策,失去這個政策,就像今天歐盟的希臘、西班牙等國,非常難以解決金融危機的問題,但一國最好保持該國的「法幣」與「數位元」的固定匯率,等於此時各國匯率以黃金衡量,避免世界上浮動匯率的金融炒作,一國保持上、下幣匯率穩定,只要不實行長期的赤字預算,就能解決,這是最實際、簡單可行的國際貨幣改革方案。
從大歷史上觀察,任何一個時期,經濟的發展,都是由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這三個基本要素,做有機的結合而驅動的。在資本主義體制下,生產的利潤全部都歸屬於資本,經過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制定了生產成本的規則,「丟棄廢料」與「存放垃圾」等均視為免費,資本主義生產為了節省成本,推行自動化生產,甚至是無人操作工廠的生產,支持「供給」科技的大力發展,並有長足的進步,造成「需求」的不平衡,引起這種生產方式的不可持續,因為今天的科技水準,生產已經遠遠超出消費所能吸收的,但不可否認,資本主義促進了「生產」科技的大力發展,使工業社會已經脫離了商品匱乏的時代。
資本主義發展碰到最大的經濟問題,是因為需求不足而經濟停滯,主要原因就是社會貧富不均,勞工大批失業,因而造成富有者消費不足,太多錢而生活消費不掉,所以以錢賺錢者愈來愈富有,以勞動賺錢者愈來愈貧窮,且使貧者愈來愈多,產生經濟「供應」與「需求」關係的失衡,再加上社會通貨膨脹的問題,造成財富不均的擴大。全球化、國際化、自由化,這些都將面臨挑戰,必須有新的規範,否則各國之間的爭鬥,將使人類走向戰爭。
社會主義是為了改善資本主義的缺陷而存在的,所以必須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供應」科技下實行,才能改善資本主義的問題,否則「商品」匱乏,不但不能改善資本主義的問題,本身落後的「供應」科技,將造成社會商品的缺乏,以及人民生活的窮困,所以社會主義首先要改善「生產」成本的結構,要加強發展「需求(消費)」科技,主要是:①環保技術、②垃圾處理、③提倡循環生產。今天的資本主義,已經不適應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生產關係,正如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史迪格里茲所說,舊的資本主義已失敗,應該發展新的資本主義。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生產的經濟成果,應該由全民共享,建立社會「先進」的生產關係,不斷進行體制改革,才能維持社會的「供應」與「需求」的平衡,全民共享經濟成果,創造人間最「美好」的生活環境。
對於學有專精的經濟學家,本書前四章是貨幣經濟背景的介紹可以省略,但作者以新的系統工程觀點出發,有別於一般傳統的論述貨幣經濟。第五、六章主要是論述數位世界的結構與未來,這是今後人類更大的系統,支持當今人類大量發行貨幣所造成的後遺症,因為媒介貨幣不會隨意消失,過去以貴金屬做媒介貨幣如金幣、今天以國家符號代表的法幣,都會儲藏在銀行、社會等處,只有國家廢除或滅亡之後,才會失去。在當今現實世界這就是需要靠更大的系統,來挽救遭受破壞的社會生產關係,相信數位世界就是承擔這個重任的系統。本書第七章說明美元本位制實踐的結果,它是如何打敗歐元、日圓,今後還想打敗人民幣的方法,提供世人參考。第八章說明目前西方經濟理論的侷限,造成實踐上的扭曲,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實現全球化,不但要在經濟上推行,更需要在政治上推行,但以往政治家,在經濟與政治領域中的隔閡太大,有必要在理論上分析,指出當今西方經濟理論的侷限之處。第九章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科技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各方面都從「追趕者」往「領跑者」的方向前進,而西方以往總以剽竊、仿製、山寨等的方式加以責難,但最近卻連連驚訝! 因為有些科技連西方都還沒做到,中國又如何辦到的?而且10到20年之間,中國各科技,必將全面超越西方國家,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校長L.Rafacl Reif(拉斐爾•萊夫),在紐約時報撰文佐證說:「中國可能在十年內,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科技的國家,以及最高科技產品的來源」。在此有必要有系統地整理其中的前因後果,讓世人瞭解,因為科技是生產力的基礎。第十章提供歷史上東、西雙方,對國際秩序觀點上的差異,提供如何實現「世界大同」新秩序的建議。
本書就教於專業人士,採用學術標準的嚴謹邏輯,凡是引用數據說明,均採用學有專長、足以信賴的研究數據,並註明出處以示負責。同時本書跨越時間較長、涵蓋領域較廣,必須採用二手資料,凡是對於各種專業見解,經過嚴密審閱之後,採取可信賴的資料,也一併註明出處,一方面表示有志一同,具有同樣的見解,另一方面給年青後輩,在此基礎上,還有值得研究的空間,節省大量整理時間,有效發揮自己「整體歸納」的能力。本書另一個作用,就是提供今後研究社會科學的一種新方法,在傳統的方法加上「整體歸納」和「時間縱深」,並加大數據說明,這是今後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方向,希望會帶動應用科學的新突破。
「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提出的獨特見解;即所謂宏觀與微觀,再加上「整體歸納」以及「時間縱深」,來進一步解釋複雜的歷史問題。由於「整體歸納」沒有現代科學的工具,來評估認證這類見解的對錯,世人只能主觀的認定,所以均屬於哲學的範疇,但【這一個觀念卻由來已久,黑格爾縱論歷史,早已奠定了大歷史的哲學立場】。應用領域如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由於它是極為複雜的有機體,因為彼此之間互為因果,互為關聯,現代科學應用在這些領域,只好注重分析,對具體事物再進一步假設,進一步分析,而這種科學方法對於技術、...
目錄
推薦序
導 讀
第一章、貨幣經濟的大歷史觀
1.1. 人類對貨幣經濟的認識
1.2. 貨幣經濟的三大客觀規律
(一)、貨幣數量方程式
(二)、經濟乘數效應
(三)、國家間的金融博弈
1.3. 古代貨幣經濟理論
(一)、重農主義
(二)、重商主義
第二章、古代西方的貨幣經濟
2.1.初期文明的原始經濟(西元前3500年-西元前1000年)
(一)、城市文明的貨幣經濟─美索不達米亞
(二)、帝國文明的貨幣經濟─古埃及
2.2.古典時期地中海地區的貨幣經濟(西元前1000年-西元500年)
(一)、海洋貿易文明的貨幣經濟─腓尼基
(二)、海洋城邦文明的貨幣經濟─希臘
(三)、海洋文明轉變為城市貨幣經濟─羅馬
2.3.黑暗時期歐亞的貨幣經濟(西元500年-西元1500年)
(一)、拜占庭帝國
(二)、伊斯蘭文明
(三)、日爾曼王朝
2.4.地理大發現時期的貨幣經濟(西元1500年-西元1800年)
(一)、地理大發現的歷史意義
(二)、阿姆斯特丹的存款銀行
(三)、英格蘭的中央銀行
第三章、古代中國的貨幣經濟
3.1. 戰國時期中國貨幣經濟的第一次大高峰
(一)、中國貨幣經濟的大高峰
(二)、形成中國文化偉大與包容的基礎
3.2. 宋朝時期中國貨幣經濟的第二次大高峰
(一)、農業興盛
(二)、商業發達
(三)、科技進步
(四)、王安石變法
(五)、中國貨幣經濟的第二次大高峰
3.3. 康乾盛世中國貨幣經濟的第三次大高峰
(一)、康乾盛世的貨幣經濟
(二)、中國失去走向工業社會發展的機遇
第四章、現代西方的貨幣經濟
4.1.第一次工業(機械)革命時代
(一)、科學背景
(二)、貨幣經濟
(三)、主流經濟理論—亞當.史密斯主張
4.2.第二次工業(電氣)革命時代
(一)、科學背景
(二)、貨幣經濟
(三)、主流經濟理論—約翰.梅納德.凱因斯主張
4.3.第三次工業(資訊)革命時代
(一)、科學背景
(二)、貨幣經濟
(三)、主流經濟理論—米爾頓.傅利曼主張
4.4.第四次工業(數據)革命時代
(一)、科學背景
(二)、貨幣經濟
(三)、主流經濟理論-中國現代經濟理論
第五章、數位金融的時代意義
5.1.金融的第一、二、三階段
(一)、金融的第一階段—實體金融
(二)、金融的第二階段—互聯網金融
(三)、金融的第三階段—數位金融
5.2.虛擬貨幣與虛擬經濟
(一)、虛擬定義
(二)、虛擬價值
(三)、虛擬經濟
5.3.數位金融的結構性突破
(一)、貨幣體制的突破
(二)、金融技術的突破
5.4.數位經濟的未來
(一)、歷史性突破的數位經濟
(二)、數位經濟發展的潛力
5.5.人工智慧的經濟潛力
第六章、數位貨幣(元)與數位銀行的實現
6.1.數位元的發行
6.2.建立數位銀行
(一)、發展數位銀行的金融業務
(二)、發展數位銀行的數據業務
6.3.建立數位元與法幣的固定匯率
6.4.拓展數位經濟的未來新商機
(一)、大數據的商機
(二)、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商機
(三)、人工智慧的商機
第七章、當今全球經濟的困境
7.1.美元本位制的缺陷
7.2.美元本位制的金融結構
7.3.美國的金融戰略
(一)、美國第一次金融週期的戰略佈局(1970-1985)
(二)、美國第二次金融週期的戰略佈局(1986-2002)
(三)、美國第三次金融週期的戰略佈局(2003-2018)
7.4.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
(一)、中美的衝突
(二)、美元市場的崩潰
(三)、美國財政赤字的失控
第八章、倡導中國現代經濟理論
8.1.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的困境
(一)、現代科學的侷限
(二)、捨棄貨幣價值尺度的弊端
(三)、實體經濟與金融產業脫離的危害
8.2.中國現代經濟理論
(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二)、「數據管理消費與生產」的經濟理論
8.3.今後現代生產關係的發展
(一)、資本主義促進「供應(生產)」科技的大力發展
(二)、社會主義將促進「需求(消費)」科技的大力發展
8.4.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挑戰
(一)、人民幣去美元化
(二)、建立人民幣貨幣區
(三)、建立反對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統一戰線
(四)、進行世界貨幣改革
第九章、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科技成就
9.1.海上的成就
(一)、「全能艦」
(二)、「量子技術」
9.2.陸上的成就
(一)、「高鐵、橋樑、隧道」
(二)、「治沙」
9.3.航空的成就
(一)、「五代機、民用飛機、發動機」
(二)、「六代機、高超音速飛行器、核動力空天母艦」
9.4.航天的成就
(一)、「定位導航系統、5G」
(二)、「探月、登月」
9.5.能源的成就
(一)、「核變、頁岩氣、可燃冰、乾熱岩」
(二)、「高壓輸電」
第十章、建立現代地緣政治的新秩序
10.1.現代世界秩序的由來
10.2.美國觀點的世界秩序
10.3.中國觀點的世界秩序
10.4.各國觀點的世界秩序
(一)、俄羅斯
(二)、歐洲
(三)、中東
(四)、印度
(五)、日本
(六)、中國週邊(南海)諸國
10.5.共建世界「大同」的新秩序
誌 謝
推薦序
導 讀
第一章、貨幣經濟的大歷史觀
1.1. 人類對貨幣經濟的認識
1.2. 貨幣經濟的三大客觀規律
(一)、貨幣數量方程式
(二)、經濟乘數效應
(三)、國家間的金融博弈
1.3. 古代貨幣經濟理論
(一)、重農主義
(二)、重商主義
第二章、古代西方的貨幣經濟
2.1.初期文明的原始經濟(西元前3500年-西元前1000年)
(一)、城市文明的貨幣經濟─美索不達米亞
(二)、帝國文明的貨幣經濟─古埃及
2.2.古典時期地中海地區的貨幣經濟(西元前1000年-西元500年)
(一)、海洋貿易文明的貨幣經濟─腓尼基
(二)、海洋城邦文明的貨幣經...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上奇時代出版日期:2018-09-25ISBN/ISSN:978986500261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56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