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作者賽斯.高汀:真希望我30年前就讀到這本書!
如何將創業中的痛苦掙扎,轉化為新創成功的動力?
讓全球最大「搜尋引擎優化公司」創辦人費希金告訴你。
賈伯斯說:做偉大工作唯一的方式,是熱愛你做的事。但,創業無法讓你只做熱愛的事,除非你喜歡管理員工、處理危機、招募人員……
而且新創公司的成功故事,大部分都不是真的!
․創業者通常很年輕,剛從學校畢業。
不!大多數創業者年齡在35〜44歲之間。
․大多數人都有機會在科技新創公司的淘金熱中成功。
不!75%以上初創階段的科技公司無法讓投資人回本。即使公司撐了四年,有一半最後還是破產。
․成長駭客能轉變新創事業的成長曲線,使公司成為業界領導者。
不!其他公司就算複製Dropbox「雙重推薦制」這個成長駭客,也難以實現Dropbox得到的好處。而Dropbox試圖重複其他新創事業的成長駭客,也沒有成功。
關於創業,單打獨鬥很危險,你需要指點迷津的創業指南,這本書將帶你遠離虛耗時間、浪費金錢,以及避免煎熬;作者犀利指出新創界的迷思謬誤,分享創業中亟需面對的管理、轉型及顧客經營法則,像是:
․秘密和謊言會撕裂新創公司,透明是唯一之道
․要陌生人出巨資,你必須付出代價
․追求價值,短期內將無法幫你賺錢
․把顧客當作真正的人,不只是銷售目標
․頂尖領導者懂得何時該領導,何時該放手
這是最經得起現實考驗的致勝攻略。創業者避而不談的募資、裁員、退場,一次說清楚、講明白!
作者簡介:
蘭德.費希金Rand Fishkin
摩茲(Moz)共同創辦人、前執行長,Inbound.org共同創辦人,SparkToro創辦人。經常在世界各地的新創和行銷活動上演說,在推特(@randfish)有很多追隨者。是個有話直說的女權主義者,最引以為傲的身分是:作家兼幽默家潔蘿汀.德瑞特的丈夫。長居西雅圖,靠維生素D反制那裡的天氣。
譯者簡介:
顧淑馨
台大歷史系畢業、淡大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中國廣播公司、聯合報系及美國在台協會文化新聞組;並曾兼任淡江大學、政治大學及東吳大學講師,現任元智大學應外系兼任講師。已出版譯作約四十種,主要有《與成功有約》、《樂在溝通》、《反挫》、《大外交》(合譯)等,近作有《謊言教父馬多夫》、《逆齡社會》、《臣服的力量》、《你值得更好的工作》等。
章節試閱
(摘錄1)
第3章 偉大的創業者不能只做喜歡的事
工作將填滿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令人滿足的方式,是去做偉大的工作。而做偉大工作唯一的方式,是熱愛你做的事。
――史蒂夫.賈伯斯,二○一一年
我可以自吹自擂一下嗎?
我熱愛搜尋引擎優化。
我喜歡:只要對網頁做一點小變化,就能使它出現在搜尋引擎的方式顯著改變,促使數十萬人光顧我的網站。我喜歡:為了克服艱難的關鍵字競爭,需要結合的技術專長與創意。我也喜歡:搜尋引擎為了網頁排名的秘密,發掘每一小片拼圖的過程。
當我找到新技巧,或是發現谷歌排序過程的精妙之處,眼睛就會發亮。我竭盡所能做最深入的挖掘,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純粹為了發掘和好奇的樂趣;對於能提升網路能見度的幾百萬種數學計算法,我也極度渴望證明自己的假說是正確的。如果找到足夠證據,重複測試我的假說,結果在排名上均獲得成功,我就會欣喜若狂。我會在公寓裡跑上跑下,亂揮拳頭,像個削瘦、傻氣、猶太版的洛基(請鄰居記得閉上眼睛,我家不是每扇窗戶都有百葉窗)。然後我會花更多時間以文字和影像記錄我的工作,在部落格或簡報上發表。當我終於按下「發布」鍵或站上講台分享心得時,就是我專業努力的尖峰。分享相關知識,為每天掌控幾十億人搜尋經驗的系統除去神秘面紗,都是我熱愛的事。
顯然我這個搜尋引擎優化公司的執行長,應該快樂似神仙對不對?我實現了(公認有傻勁的)夢想,不是嗎?
執行長是真正(爛到不行)的工作
我剛開始當搜尋引擎優化的顧問時,大多數日子的確是用來做喜愛的工作。可是當公司開始走上認真成長的軌道,我也當上執行長後,我大概花不到二○%的時間做那些事,有幾個月還一度減少到五%以下。
我們成長得很快,也是我第一次做執行長必須做的每件事。我的學習曲線很陡,很不好過。我不只要學習,還得現學現賣,重複做,直到做對為止。我做對做錯都茲事體大,員工依賴我指派合適的專案,以便使軟體更好,或使客群擴大。顧客依賴我建置和支援搜尋引擎優化工具,並且要比手動替代方案(或競爭對手的工具)更好。投資人依賴我雇用員工、執行專案、報告公司營運狀況、維持財務紀律,最要緊的是快速成長。當然,由數十萬個行銷專家組成的摩茲社群,也依賴我研究、教導、每晚發布搜尋及網路行銷領域的相關貼文。
沒什麼了不起,對不對?(插入過度換氣鏡頭。)
我記得二○○九年十月,光是一週內,我就要做這些事:招募新技術長;向幾位矽谷創投家募資過程不順,須在結束前力挽狂瀾;為兩項即將舉行的正式會議準備報告;與公司工程及營運團隊的高階成員,談新待遇和股票報酬;替重要的新產品計畫〔網站開放瀏覽器(Open Site Explorer),這將成為我們未來最受歡迎的產品之一〕設計線框圖(wireframes);替歐萊禮出版公司(O’Reilly Media)促銷一本我與人合著的書《SEO藝術》(The Art of SEO);還有令人不敢相信的,與聯合國某些高階技術人員會面,討論搜尋能見度對他們的幫助。
我幾乎沒有親手做搜尋引擎優化的事。
「創辦新事業以便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迷思在科技界流行文化裡深植人心的程度,不亞於一夕致富的迷思,值得加以破解及審視。其中雖然有少許實話,卻埋在一層層令人生氣的虛偽矯飾下。
(摘錄2)
第9章 行銷飛輪勝過成長駭客?
二○○九年年初,經濟大衰退之後,摩茲處於極佳狀態。繼成功推出連結索引工具後,公司團隊依舊努力不懈,想要乘勝追擊。但是本錢拖累了我們,要是有更多資源,我們的資料集就能成長,就抵擋得住競爭壓力。我們很擔心,要是資源不足,資金充裕的抄襲者輕輕鬆鬆就能從我們手上搶走市場。
我打算再募一輪創投資金,幫助我們擴大規模。我認為,儘管創投界氛圍很差(投入新創公司的錢,在二○○八年金融危機後血本無歸),但是投資者仍需要有地方把錢投下去,而摩茲是個成長的機會,訂戶和營收連續兩年都有成長。二○○九年上半,我多次由西雅圖飛往加州灣區(Bay Area),花了幾千美元在機票、旅館和租車上,對各家創投公司共四十多位合夥人做過募資說明後,卻一無所獲。
於是我們轉向今天司空見慣的「成長駭客」模式,希望能刺激營業額。那次成長駭客是採取電郵式行銷宣傳,的確帶來眾多新顧客和新營收。可是過了一陣子以後,我寧願當初沒做,至少不要是我們那種作法。
不過是駭一下,還能出什麼差錯?
駭客行動展開時,有兩位英國來的行銷大師班.傑森(Ben Jesson)與卡爾.布蘭克斯博士(Dr. Karl Blanks)鼎力相助。他們是「轉換率專家公司」(Conversion Rate Experts)的共同創辦人,專長是改造為銷售產品而設計但績效很差的網頁,大大增進將訪客轉換為顧客的比率。這種實務名為「轉換率優化」(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 CRO),是網路行銷人員工具箱內的一大利器。道理很簡單,如果轉換率改善,顧客及營收成長會受到很大影響(譬如今天每一百人造訪你的網站,有一人會購買商品,明天網站做些改變,買東西的變成兩人,增加了一倍,或者是見鬼了,只增加為一.一人)。
班和卡爾,還有和他們一樣能幹的員工史蒂芬.帕洛維奇(Stephen Pavlovich,他後來自己出來創辦Conversion.com,並與我的員工結婚,說來話長,但婚禮很浪漫),與摩茲合作設計了三樣東西:摩茲網站首頁更新、銷售訂閱軟體的網頁改版、電郵促銷活動。過程聽來簡單,但是既有獨創性,效果又格外好。我懇請各位如法炮製:
步驟一:班、卡爾和史蒂芬要我們提供三種摩茲用戶的聯絡資訊:
付費訂戶
用過摩茲的產品但後來離開的訂戶
還沒訂閱過的摩茲社群成員(曾在部落格留言及參與論壇)
步驟二:他們針對以上三種人,每一種分別進行數十位的電話訪問 (並在一些研討會上或到辦公室親自訪談),提出以下問題:
你從事什麼行業?職稱是什麼?職責有哪些?
當初為什麼加入摩茲會員?有哪些地方你覺得不喜歡,你如何加以克服?
(對長期顧客)你用摩茲做什麼工作?它可以幫你什麼忙?
(對加入又退出者)你希望摩茲有什麼功能,而它卻做不到?什麼緣故使你放棄訂閱?如果當初怎麼樣,可以讓你留下來?
(對從未註冊試用摩茲軟體的社群成員)什麼因素使你不想成為摩茲會員?在什麼情況下,你願意嘗試訂閱摩茲?
步驟三:他們從這些答案中,為我們的產品找出正確的目標顧客,再擬訂要傳達給這群人的訊息。在我們看來,那些人多半是專業的網路行銷人員,十分在意搜尋引擎的排名和流量,也可能是顧問(獨立作業或屬於顧問公司)或企業內聘的行銷人員(全職替單一網站或品牌工作)。
步驟四:針對經常上摩茲網站,卻從未註冊試用軟體的那些人,他們做出一份不願加入會員的「排斥」理由清單,還額外列舉了訂戶喜歡產品的理由、如何克服排斥心態的故事,以及根據訪談而來的長長證詞。
步驟五:史蒂芬與我們合力設計了新的到達頁面,著重於特質和專業重心上符合最佳顧客條件、卻從未加入的那群人,針對他們最常提出的反對意見做處理。新網頁的長度幾乎是原來的八倍,在轉換率專家公司的網站上,從他們所做的個案研究中,至今仍可實際看到這兩種版本的比較。
步驟六:最後我們集體合作,設計出一個促銷提案,發給不曾試用過我們公司軟體的社群成員,這份名單有超過十二萬個電郵地址。
新版到達頁面率先大獲全勝,訪客變買家的比率,是前一版網頁的將近二倍,是可圈可點的進步。到今天,我對轉換率專家公司收集和處置反對意見的方法有多麼厲害,仍然深信不疑。我呼籲各行各業的行銷人員,對自己的到達頁面都要下這番功夫。
我們採用典型的「成長駭客」形式,利用機會難得的心理,提出限量優惠,以遠低於正常費率(當時是每月七十九美元)的超低折扣價,又限定優惠期間,過期就失效。要是這則電郵看起來有點像「限時優惠」的電視購物廣告,實非偶然,因為兩者手法相同。
二月四日週三,我們發出十二萬兩千四百五十一則電郵,主旨是:「一美元試用SEOmoz Pro」……回覆郵件用的是我個人的信箱。(後果之一是七小時電郵馬拉松,我和潔蘿汀親手回覆了兩千多則回應。我可憐的愛妻為公司付出那麼多時間,卻沒有拿到任何報酬;親愛的,抱歉!)
我們是刻意那麼做的,目的在提升送達率,也使優惠真正有感。可是也造成了前二十四小時湧入幾千則回應,大部分都是問一樣的問題:「過了第一個月,我是否有義務付費訂閱?」我們很快決定再追發一封電郵,標題是:「一美元優惠錯誤更正」,澄清這項優惠沒有續訂的義務,首月付出一美元的人,一個月後不必付任何錢。
那則電郵比前一則的吸引率更高,帶來爆量的訪客和新會員。兩則電郵與次週的一則部落格貼文,加起來總共帶進幾乎滿滿五千個我們設定的新訂戶限額,使摩茲的付費會員增加了一倍多。我們估計,這次電郵促銷和隨之而來的訂戶,使公司額外多出一百萬美元營收。
「駭客」並非浪得虛名
電郵促銷並未使我們的產品變好,並未使訂戶黏著度更高,無助於用戶把工作做得更好,只是短暫激起注意力,卻造成一大堆複雜的長期問題,包括:
‧因一美元優惠而來的訂戶,相較於不是因促銷而訂閱的人,保留率低很多。那次促銷後好幾年,五千個訂戶中,留下來的那些訂戶一直為我們帶來顧客流失率的困擾(顧客流失率是軟體服務業最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
‧團隊變得太過迷戀這次電郵促銷活動對營收和成長的影響。我們多年來試圖加以複製,頻頻大打折扣戰及限時優惠戰,效果卻平平。事後回想,汲汲營營於找到下一個很棒的「駭客」,反而阻礙了我們用心於長期的產品與行銷投資,那才是我們該著力的。
‧價格促銷(尤其是對很大的客群)會形成一種印象:這個品牌習慣做折扣和優惠。有意購買的人會認為,與其以原價加入會員,不如等到下一次促銷期再加入。我們發現,持續做優惠(通常是每年兩、三次)以後,搜尋引擎優化社群裡有不少人便是這樣看待摩茲的。要是你曾經有過這種心態,覺得將來可能會打折,就不想為某個品牌或在某家店用原價購買商品,你就懂了。
不過,針對訂閱產品的到達頁面,為提升轉換率所做的努力一直很有成效,也是持續投資有長期正面回報的部分。優化轉換率的步驟:找出對的客群,發掘他們為什麼排斥,以到達頁面提供資訊,解決排斥問題,使了解產品或加入會員的流程順暢;這些不是「駭客」,而是改進帶動行銷的基本「飛輪」。
我很能理解追逐成長駭客有多麼誘人。新創公司的行銷部落格貼文及簡報中,總是不乏厲害的策略,轉變初創事業的成長曲線,使它成為業界領導者的故事。只要花點時間去研究這個領域,不難聽到同樣的故事。
(摘錄3)
第14章 如果當主管是唯一晉升之道,我們都得被淘汰
在階層組織中,每個員工多半會升到他力有未逮的層級。
――勞倫斯.彼得,一九六九年
你想必聽過《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這本書,由勞倫斯.彼得與雷蒙.霍爾(Raymond Hull)合著,一九六九年出版,本章一開始那段引言,便取自書中廣為流傳的名句。這段話依據的理論是:我們都是按照每個員工現職上的表現,來判斷他可否升上更高的職位,而非他是否具備從事更高職位的新工作所需的潛能。每個人就此在組織內往上升,一直升到他無法勝任的職位,公司高層則累積了愈來愈多能力不足的人。只要員工總是在不適任的位置上才停止升遷,必然會出現這種醜陋的現象。
知道理論是一回事,想辦法解決問題又是另一回事。
總而言之,我們面臨的挑戰是這樣的――假設你打算擴大產品設計團隊,過去兩年半,你用了一位很能幹的產品設計師,他的績效卓著,並贏得周遭同仁的信賴和尊敬。這位設計師讓公司看到的價值,在於他所做的工作:了解顧客,創造符合顧客需求的使用者經驗,並負責與製作產品的工程師、推廣產品的行銷人員、使用產品的終端客戶溝通。他顯然在專業上做得有聲有色,可是並沒有管理經驗,對管理工作需要的條件,也不曾表現相關的專長或熱情。
有一天,這位設計師來到你面前,要求管理你打算成立的設計團隊。你只打算多雇用一位新設計師,而只有一個部屬的主管不免尷尬,然而你心想,公司如果持續成長,設計團隊也許還會再擴大。加上你有意獎勵這位設計師的優異表現,以及他願意留在公司所展現的忠誠。另一方面,你也不願失去這位設計師以「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 IC)身分做出的優質成品。過去幾年,他與周遭同事已是水乳交融,培養出強烈的產品直覺,工作效能和品質也不斷提升。
你感到左右為難。到底該告訴這位設計師,請他專心做擅長的工作就好了,但這樣得冒著失去他的風險,促使他跳槽到會升他為管理職的公司,因為他認為那是他應得的?還是該升他為主管,然後雇用或約聘額外的人手去做他原本的工作,但願他最終學會並精於管理技能,至於直接應用他經驗豐富的專業,也只好犧牲了?
會出現這種問題,主要在於:以為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管理,跟其他專業(如會計、行銷、工程、設計或銷售)不一樣,只要有意願,也了解相關問題,就可以當主管;這簡直一派胡言。
我與摩茲團隊成員之間最困難、最令人挫折的對話之一,就是比對主管做什麼,個人貢獻者做什麼。很多個人貢獻者以為,管理不外乎指揮部屬該做什麼,並確保部屬把事情做好。他們認定(依我的經驗是錯誤地認定),唯有自己親身做過相關工作,主管才會當得好。他們有一種成見,往往是根據個人真實經驗而來(實在很難反駁),即最好的主管都是最好的個人貢獻者,過去的成績證明了他們值得成為領導者。一個普普通通的工程師只會是糟糕的工程主管,成功的客服主管絕不可能是優秀的工程主管。這些迷思很容易取信於人,且在企業經營常規中根深柢固,每次要揭穿都像在拔牙。
好在經過十年來屢屢擴大及縮小團隊,見識過優秀人才當主管,結果慘不忍睹,也看過原本表現欠佳,當主管卻可圈可點,所以我有證據可以主張,擅長某種工作與擅長管理做某種工作的人,兩者之間關聯不大。我承認,很多傑出的主管過去也擅長或至少做過部屬的工作,不過,那有相關性但沒有因果關係。只因為大多數主管是根據在同一領域的個人貢獻成績,申請並晉升到主管職位,並不表示個人績效必然與擅長管理有關。
拿摩茲本身的歷史做例子或許樣本數太小,不過我很幸運,有其他例子可證明我的觀點。科技界最令人景仰的公司之一:谷歌,曾花費好幾年,分析公司內成效最佳及最差的團隊,試圖找出持續造成好壞差別的因素。谷歌透過re:Work計畫,研究好主管應該具備什麼條件。他們從全新的前提出發:假設主管不會使團隊更好,證明這個假說的方式是挑出績優及欠佳的團隊,檢視與管理團隊的個人是否有關聯。那麼,「優秀」或「糟糕」的主管是否有模式可循,有人轉換到不同團隊仍會持續提升(或降低)團隊的表現?結果確實如此。不出所料,谷歌發現主管的確會造成差別,有好主管的團隊比較快樂,生產力也較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谷歌發現,優秀的主管有八種一致的行為,依序是:
一、善於指導別人。
二、對團隊放手,不會大小事都管。
三、在意且關心團隊成員的成功及福利。
四、做事效率高,重視結果。
五、善於溝通。
六、會協助成員規畫職涯發展。
七、對團隊明訂願景及策略。
八、具有重要的專業技能,對團隊提供建議。
第八項,排在最後一名的是主管本身的技術能力對管理工作的作用。這一項並非完全不重要,但是就管理品質而言,則排在其他關鍵能力之後。
根據我的觀察,主管不具備相關技術能力但表現出色的團隊,往往有一個出人意表的好處:團隊成員會自行提升彼此的技能,互相教導,更經常為工作成效負起更大責任。我認為可能的原因在於:主管本身技術能力很強的團隊,會按照主管的方式去工作,技術上的精進不免集中在主管特有的強項上。我也注意到,由於團隊成員仰賴技術高超的主管,個人花心思自行去探索和開拓的就比較少。但是也不見得必然如此,有時突出的個人貢獻者也很擅長帶人,會鼓勵成員相互學習指導,也會鼓勵對工作方式表達不同意見,而非只用自己試過有用的方法。然而我的實務經驗和谷歌研究的結果都指出,管理部屬和個人工作基本上是兩種不一樣的事,兩者之間的交集既不明顯也不一致。
(摘錄1)
第3章 偉大的創業者不能只做喜歡的事
工作將填滿你人生的一大部分,唯一真正令人滿足的方式,是去做偉大的工作。而做偉大工作唯一的方式,是熱愛你做的事。
――史蒂夫.賈伯斯,二○一一年
我可以自吹自擂一下嗎?
我熱愛搜尋引擎優化。
我喜歡:只要對網頁做一點小變化,就能使它出現在搜尋引擎的方式顯著改變,促使數十萬人光顧我的網站。我喜歡:為了克服艱難的關鍵字競爭,需要結合的技術專長與創意。我也喜歡:搜尋引擎為了網頁排名的秘密,發掘每一小片拼圖的過程。
當我找到新技巧,或是發現谷歌排序過程的精妙之...
推薦序
大膽、寫實又傳神的創業故事
吳德威
阿里巴巴集團天貓海外台灣總經理
商業周刊出版部邀請我寫序的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如何看透了我的心有戚戚,讓我不由自主的迅速消化了蘭德.費希金的故事,而震撼不已。
首先我自認是一個大膽說真話的人,但作者更為大膽,他說「被誇大的新創事業創辦人,個個能力高強、面面俱到。這些創業者儘管出身貧寒,卻白手起家,創造了工作機會、財富以及改變世界的技術。這些話全是狗屁!」、「新創公司無法回本的比率就超過九○%」。要知道,戴著偽善面具沽名釣譽的創業者所在多有,這不是矽谷的專利,台灣和中國大陸也是不遑多讓。作者說矽谷的創業故事誇大又簡化,他可能不知道台灣不怎麼樣的的創業者,雙手叉腰抱胸給網路媒體拍拍帥照就可以出名,然後被喊哥喊姊的,往往是魯蛇互相取暖。而且這類的新創越來越扭曲,肇因於台灣年輕人太渴望成功的故事,而不是渴望成功本身。
作者又說「轉型」(pivot)這個迷思是「新創事業的天賦基本權利,目的在幫助你免除前世的罪孽」,我則常說pivot 有可能是背棄原來對投資人的承諾。我親眼見到以pivot為名清算舊股權,公司借屍還魂另起爐灶,還倒打原始投資人一把的荒唐事,原來跟作者所見略同。我曾在《商業周刊》第一五六三期專欄〈認知昇華:施恩不忘報〉一文寫到「拿人家的錢就不要抱怨,不然別拿人家的錢」。作者說「若想向投資人募資,就請他們幫忙你的事業。若想請人幫忙你的事業,就請他們投資」,完全是異曲同工的想法。
我就是作者說的三十五到四十四歲的連續創業者,同時也呷人頭路。作者說「執行長是爛到不行的工作」,我深表同意。執行長向上要對股東交代、往下要處理員工的疑難雜症,還要保持業績的增長與獲利,最終面對媒體還要保持微笑,是一種身心靈的折磨。新創公司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難關,懷胎十月做產品的煎熬,發布產品很喜悅,但只能高興一晚上,因為接下來要推廣,推廣完還要面對用戶留存以及刺激持續使用,然後要面對變現的壓力,要管理產、米、油、鹽、財、稅、法,要開除不適任的員工,又要營造社會形象。就算方方面面都做到一百分,還有競爭對手追上來,如作者說的「不能安於現狀」,因為大環境還有不確定因素等等。作者因為這樣的壓力還罹患憂鬱症,執行長還真不是人幹的。
《創業者不能只做喜歡的事》這本書太寫實、太傳神,作者脫去了新創華麗的外衣,為每一位CEO敲下了暮鼓晨鐘,對領導跨國企業同時輔導許多新創公司的我,是十足的警惕,也希望每一位讀者能吸收到其中的創業精髓,莫忘初衷:務實從不夸言,埋首而不騖遠,沉著卻不懷憂。
(推薦序)
吃下誠實豆沙包,揭開創業泥沼上名為迷思的防水布
葛如鈞
北科大互動系助理教授
我有過幾次創業經歷,雖算不上成功,但還稱得上是領了風潮、帶了風向,也創造過一些價值。第一間創業公司――Linkwish打造全台最大的LBS(在地定位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社群APP,用底層技術為台灣前三大速食連鎖業者打造全台第一個行動點餐APP,開啟日後產業群落急起直追;二○一四年創辦另一間公司LUNA,攜手竹科打造全球第一個全球型360 VR相機,亮眼設計奪得二○一七紅點設計獎,拿到HTC宏達電VIVEX加速器投資,可惜因為供不應求、成長太快、產能太低、成本又太高,最後黯然收場。
在名為創新創業的道路上,我可說是看盡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吃盡了名為「現實」之果,一再跌入大大小小的坑洞和陷阱。在那暗無天日、只能自己摸索出路,不足為外人道的土洞裡,希望和自信往往就和那個坑洞深埋在一起。當創業家灰頭土臉、用盡力氣從洞裡爬出,哪有時間回頭描述、回想掉進去的經驗和過程,也沒人願意描述洞裡的醜惡與晦暗。一爬出來,時代的巨輪、機會的風潮再次從背後追來,把創業家推往前,三步併作兩步地再次小跑起來,追!往前追!把在洞裡落掉的時光追回來!哪有時間回頭立個警告標語、號誌,去提醒後面的創業者繞過這個坑、那個洞?更有甚者,有的創業家為了保持舞台上的亮麗外表,吸納人才,甚至會替那個差點讓自己死掉的坑上蓋一層帆布,讓自己灰頭土臉的過去一併蓋過,什麼募資困難、人才出走、遇到騙子、憂鬱症病發,統統都讓一張又一張帆布、一個又一個漂亮故事、一片又一片假草皮給蓋了過去,創業家一個不小心又跌落進去;等摔了進去,點了盞油燈,才發現洞裡的土牆上留著好多血指痕,刻劃著一個又一個創業家的名字,和當時險些爬不出去的經過。
《創業者不能只做喜歡的事》一書,像一股天上吹來的大風,吹開一片創業沼澤上的陰暗迷霧,吹開一個個遮遮掩掩的創業陷阱、揭起一張又一張名為迷思的防水布;再加上如同好萊塢電影裡直升機特有的超高亮度探照燈,對著那些坑洞一一掃過,把創業者應該知道,或誤以為已經知道的每件事,還原真相,推到讀者眼前。
「若想向投資人募資,就請他們幫忙你的事業。若想請人幫忙你的事業,就請他們投資。」、「見鬼了!每年四千五百萬美元的生意卻不能讓你變有錢,真的太詭異了!」到「矽谷神聖的走道上流傳著一種迷思,即『轉型』(pivot)是所有新創事業的天賦基本權力,目的在幫助你免除前世的罪孽……」,書中的句子像是作者吃了「誠實豆沙包」,替我們揭開一個又一個創業泥沼上蓋著的迷思防水布。
多次創業經歷讓我發現,網路上流傳的許多創新創業故事似乎總是過於完美,創辦人總是經歷一次痛苦大挑戰,然後就一帆風順;一個又一個英雄式的發跡過程,背後好像總有些什麼沒說清楚的事。這本書藉由作者親身經歷與他的自我爬梳,把創業者的自我養成之路寫得坑坑疤疤,但卻真實太多,這也才讓創業者有機會避開更多已知的困難,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創新挑戰上,體現更多創新價值,不再一次次掉入那些迷思和自戀的創業家陷阱裡。
(推薦序)
創業過來人的另類思考
鄭志凱
矽谷Acorn Pacific Ventures 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
許多人都聽過刺蝟與狐狸的故事。《從A到A+》這本書的作者引用了這個寓言,說明狐狸雖然詭計多端,刺蝟只專注一件事,結果狐狸占不了便宜,刺蝟總是獲勝。
可是,刺蝟真的獲勝了嗎?牠只是保了命,沒被狐狸當成午餐而已。狐狸落敗了嗎?也不見得,牠只是沒吃到刺蝟,可還有許多其他動物供牠充饑,還更容易入口。
創業難,無論從○到一,或是從一到n,都有許多關卡。沒走過的人總期望得到一本攻略指南,逢山開路,見水搭橋。走過的人回頭一看,來時路驚險萬狀,不免心生善念,想為後來人留下一些迷津探要。
問題是:人有多少種,新創公司就有多少種。人生來有DNA,企業也有。DNA不能主宰命運,但絕對塑造風格。如果生為狐狸,要教牠像刺蝟一樣專注,最後難免徒勞無功。更何況,專注固然重要,但到什麼程度就會超過,成為「守成不變」?
所有的攻略指南或迷津探要都逃脫不了一個迷咒,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專注絕對必要,靈活機動也不可少。理想自然應該堅持,起點卻總是從現實開始。熱情驅動一切,若缺乏理性便是盲目。這種「陰」與「陽」的搭配,或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交相影響,只有在企業經營的現場才有切身的體會,教戰手冊只是提醒而已。
本書作者蘭德.費希金和母親在二○○四年創辦摩茲(Moz),二○一八年正式離開公司日常營運,並再次創業,成立了SparkToro。十四年的青春年華投注在一家新創,可以算是相當專情。摩茲在搜索引擎優化(SEO)領域起步甚早,但因屬於B2B的企業,圈外人知者不多。十四年歷史達到年營業額四千多萬美元,只能算是一家穩健而發展有限的資深新創公司。
然而費希金是一位對於倖存者偏差甚有自覺、又知無不言的過來人。本書中他對許多時下風行的創業雞湯提出了另類思考,例如轉型(pivot),或是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除此之外,他堅守原則,特別講究:資訊透明、善待員工、專注本業,摩茲企業文化的DNA顯然遺傳自他這位創辦人。然而,成也蕭何,拜也蕭何,對大多數新創公司而言,最困難的抉擇之一是:當公司成長過程中,經營管理者如何能不為過去的成功所束縛,適時交棒,讓公司開始另一個波段的發展。
《大亨小傳》的作者史考特.費滋傑羅在一九三六年說過一段話:「什麼是第一流的智慧?它得將兩個相反的想法同時放在腦袋裡,還能繼續有效操作。」讀這本書,或任何其他的創業秘笈,都該常常把這句話放在心裡。
大膽、寫實又傳神的創業故事
吳德威
阿里巴巴集團天貓海外台灣總經理
商業周刊出版部邀請我寫序的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是如何看透了我的心有戚戚,讓我不由自主的迅速消化了蘭德.費希金的故事,而震撼不已。
首先我自認是一個大膽說真話的人,但作者更為大膽,他說「被誇大的新創事業創辦人,個個能力高強、面面俱到。這些創業者儘管出身貧寒,卻白手起家,創造了工作機會、財富以及改變世界的技術。這些話全是狗屁!」、「新創公司無法回本的比率就超過九○%」。要知道,戴著偽善面具沽名釣譽的創業者所在多有,這不是矽谷的...
目錄
國際讚譽
推薦序
前言:新創事業攻略
第1章 秘密和謊言會撕裂新創公司
第2章 新創界排斥服務業,但你不應該這樣
第3章 偉大的創業者不能只做喜歡的事
第4章 轉型可能會置你於死地
第5章 新創事業背負了創辦人的包袱
第6章 找對募資理由及對象
第7章 要陌生人出巨資,必須付出代價
第8章 創辦前五%強的公司,可能不會賺大錢
第9章 行銷飛輪勝過成長駭客?
第10章 追求價值,短期內不能幫你賺錢
第11章 體驗顧客和具影響力者的生活
第12章 偉大產品很少是「最小可行產品」
第13章 應該趁早賣掉公司?大概吧!
第14章 如果當主管是唯一晉升之道,我們都得被淘汰
第15章 脆弱不等於弱點
第16章 自我覺察是超強能力
第17章 專注在重點業務
後記:下一次創業的攻略
謝辭
附注說明
國際讚譽
推薦序
前言:新創事業攻略
第1章 秘密和謊言會撕裂新創公司
第2章 新創界排斥服務業,但你不應該這樣
第3章 偉大的創業者不能只做喜歡的事
第4章 轉型可能會置你於死地
第5章 新創事業背負了創辦人的包袱
第6章 找對募資理由及對象
第7章 要陌生人出巨資,必須付出代價
第8章 創辦前五%強的公司,可能不會賺大錢
第9章 行銷飛輪勝過成長駭客?
第10章 追求價值,短期內不能幫你賺錢
第11章 體驗顧客和具影響力者的生活
第12章 偉大產品很少是「最小可行產品」
第13章 應該趁早賣掉公司?...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18-10-04ISBN/ISSN:978986777841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14.80 * 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