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系列著作累積銷量超過400萬冊★
掀起全球「斷.捨.離」熱潮的山下英子回來了!
累積的家事讓你筋疲力盡?不管怎麼整理,房間依舊亂成一團?
斷捨離女王教你排除家事煩惱,從此不被「認真做家事」束縛!相信你一定聽過「斷捨離」,
但你知道,幫助百萬人解決雜物囤積、人生煩惱的斷捨離創始者──山下英子,
「其實完全不擅長做家事嗎?」
正因為自己也曾被家事所苦,所以深知每個人面對家事的難處,
這次,她以自家生活為例,要教大家如何用「斷捨離」解開苦惱的家事循環。
「斷.捨.離」的精神在於:
「斷絕」不必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雜物→反覆執行「斷」與「捨」,「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家事斷捨離,要丟的不再只是物品,而是你腦中對家事的「刻板印象」。
不要再執著於「收納」,也不要總是想著「菜要做得豐富多元」、「衣服要一次洗完」……
只需要利用早晨(出門前)、夜間(回家後)的短短時間分著做,
就能讓生活的「餘裕」回到自己身上,從此做家事不累人,讓日子輕鬆又自在。
◎本書特色
【特色1】百萬暢銷作家最新力作,幫助所有為家事所苦的人生活變愉快!山下英子用半輩子體悟的「斷捨離」實踐哲學論,影響了各國、各年齡廣大的讀者。教你用最聰明省事、最實在的方式,讓時間和空間的「餘裕」都回到自己身上,從此做家事不再累人,反而愛上居住空間;活出你的居家生活風格,讓日子輕鬆又自在。
【特色2】一一點破收納迷思,讓家事變麻煩的刻板想法要先統統斷捨離!你以為「收納術」很萬能,但按照專家的做法反而讓東西被遺忘、蠶食鯨吞掉居住空間;以為「常備菜」與「多件優惠」既省時又省錢,反而讓你無法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還買回一堆不需要的東西;甚至覺得自己沒把家事做好,所以很內疚……。在開始改變做家事的方法前,先將這些「刻板想法」斷捨離吧,你才能脫離沉重的家事循環。
【特色3】符合現代人的忙碌日常,做家事只要利用早晨、夜間輕鬆實踐!把做家事的時間劃分為「早晨」、「夜間」和「週末」的三種時段,並根據生活作息來分配清潔整理的區域,一次只需要做一點點,輕鬆到不覺得自己在「做家事」。不論是朝九晚五的單身上班族、職場家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或是家庭主婦(夫),都絕對適合這套家事處理法。
【特色4】照片說明、搭配可愛插圖,讓你對斷捨離生活的實踐一目瞭然!每張照片都清楚標示了作者的思考點和處理方法,每個生活習慣和先後次序,也都一一用讓人放鬆閱讀的插畫呈現,把斷捨離大師的生活面貌完整公開在你眼前。運用圖像記憶,不需要死記書本內容,你也可以輕鬆跟著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特色5】不再被家事束縛、找回生活餘裕,在舒適空間裡享受自在人生!人不能停止思考,放棄思考就等於放棄了人生。在下廚、整理、打掃、洗衣的過程中,作者教你思考並找到自己真正想吃的、真正想擁有的生活方式和空間,讓那份舒適自在的快樂重新形塑出你的生活風格。
◎來自日本各地的熱烈迴響!!「做家事的時間,很不可思議地大幅減少了。」(30歲.職業婦女)
「山下老師的一番話,讓我的心豁然開朗,簡直是把我從『做家事很辛苦』的束縛中解救出來。」(40歲.全職主婦)
「房間變得超乾淨,所以心情也變得輕鬆自在。」(50歲.上班族女性)
「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是在看的過程中會激勵自己想跟著做,而且有很多可以派上用場的小知識。」(song bird)
「這本書告訴我,什麼是真正的家事。打掃或整理的順序根本不重要。」(水景人)
「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收納,也買了很多收納書,但實際上家裡卻常常很凌亂,直到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收納不是整理』,這是最讓我受用的一句話」(匿名)
「看過很多收納家事書,只有這一本是讓我覺得可以達到、真正做得到的書。」(ミミミの美)
作者簡介:
山下英子
日本一般財團法人斷捨離代表。雜物管理諮詢師。
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文學院畢業。學生時代接觸瑜伽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從中領悟「斷捨離」的概念,將之運用於「整理術」中,打造出任何人都能夠實踐的自我探索法。斷捨離同時是一種促進思考新陳代謝的思維切換方法。
在發行處女作《斷捨離》後,接連發行《俯瞰力》、《自在力》等三部曲,而後其著作與擔任監製的相關書籍,在日本國內累積銷售超過三百萬本,成為日本的百萬暢銷書作家。在台灣與中國也不斷創下暢銷記錄。
.山下英子官方部落格「透過斷捨離快樂生活的智慧」
http://ameblo.jp/danshariblog/
.山下英子官方網站「斷捨離」
http://yamashitahideko.com/
.斷捨離官方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ansharist/
.山下英子斷捨離補習班
http://www.yamashitahideko.com/sp/dansharijuku/
譯者簡介:
鍾雅茜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曾旅居日本一年,喜歡獨自探險與學習新事物。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多部日劇以及書籍。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從「家事的常識」開始斷捨離
顛覆做家事的刻板想法
一之一 「收納」並不能徹底收拾東西
◎收納才是害家事變麻煩的元凶
現在我們來一一檢視過往對於家事「應該這麼做」、「那樣做才對」的刻板想法,因為這些刻板想法,正是害家事變得麻煩又辛苦的元凶。
首先是「收納」。
當東西收納完成後,是不是覺得原本散亂的房間好像整理好了呢?
你是否曾經試著分類亂七八糟的東西,然後放到收納用品中呢?
我能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收納」並不能解決問題。接下來,我以某家庭的例子來舉證,說明「收納」究竟會令家事變得多麼辛苦。
這是在雜誌的某次企劃──「斷捨離的Before・After」中前往拜訪某戶人家發生的事。家庭成員是一對三十幾歲的夫婦,育有五位子女,最小的老么還只是個小嬰兒。讓人不禁佩服他們如此努力生活。
採購生活必需品是他們花費時間與精力最多的第一順位。為了避免孩子餓著肚皮,得趕快準備三餐;還必須備有大量衣服,玩具跟讀書用品也需要不斷換新。
在如此生活中,根本沒有收拾東西的時間與精力。結果我看到的情景是,喜歡下廚跟招待客人的媽媽,站在被食材擠滿的大型冰箱跟餐桌中間,努力地烹飪料理。她從堆滿廚具的櫃子中俐落地拿出鍋具跟平底鍋。在收納櫃的門前,特大容量的調味料(這是問題點之一)直接放在廚房地板上(這也是一個大問題),導致收納櫃的門無法打開。
就算把冰箱門整個打開,眼前也只能看到最外圍的食材,不知道深處放著什麼東西。為了確保冰箱裡有需要的食材可料理,因此她總是重複採買一樣的食材。
◎名為儲藏室,實際上卻是「垃圾場」
雖然各房間皆配備收納空間,但每一處都塞滿了東西,擠不進去的物品就散亂地放在地上。像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呢?
這時我們要從最近的東西開始「捨棄」。
也就是名為儲藏室的「垃圾場」。位在樓梯下方、不到半坪的空間裡,塞滿了被淘汰的舊玩具、媽媽的手工藝品、爸爸的興趣物品跟露營器具等等,你家也有類似的空間嗎?
通常,廚餘跟廢紙等可以在規定的日子拿去回收,因此較不會累積。但是要處理體積稍大的東西可就麻煩多了,比如有特殊規定的丟棄方式,或者必須聯絡清潔隊約定時間。這種時候,二十四小時隨時開放、距離近又便利的「垃圾場」就粉墨登場了。
不過,問題在於原本的儲藏室裡也會混雜必要物品,必須先花費勞力、時間與精力展開一場挖掘工程。等到雜物被移動到儲藏室後,感覺客廳騰出了空間,會令人產生「算是整理好了」的錯覺,家裡看起來不再像垃圾屋。
另外,為了營造「溫馨小屋」的感覺,牆壁跟櫃子上可能會擺著或吊著可愛飾品,不過這些「漂亮飾品」卻布滿灰塵。這也難怪,因為屋主並沒有辦法清理,他們沒有多餘的勞力、時間與精力,將擺飾一個個拿起來「清掃、擦拭、刷洗」。
他們沒有發現自己試圖用「收納」來解決問題,卻反而讓問題越滾越大。
在第5頁我曾提到,「物品會同時伴隨著勞力、時間、空間」。我們現在就從物主對物品的「意識」面來切入分析。
◎「想丟掉卻又丟不掉」的原因是什麼?
從下頁的圖表來看,三者之中占最多比例的是遺忘之物。「遺忘之物」指的是自己早已忘記其存在,完全想不起來的東西。人對於眼睛未見的東西容易忘記,可是這些「遺忘之物」卻霸佔了我們的空間、時間,而且還耗費精力。
「執著之物」是指雖然腦海中有印象,但卻丟不掉的東西,也就是很多人掛在嘴上的「想丟掉卻又丟不掉」的物品,通常是一些充滿回憶或親手製作的東西。即便如此,當事人卻也沒有特別寶貝它,只是延緩決定要不要丟棄它們。換句話說,就是「不需要・不適用・不喜歡之物」。
相對的,「需要・合適・喜歡之物」則是明白其價值並且符合自己的需求與感覺的物品。也就是說C才是應該留下來的部分。
並不會覺得它「費時」,而是「願意花時間」、「想傾注時間」給它的東西。
並不會覺得它「占位子」,而是「願意騰出空間」給它的東西。
並不會覺得它「費事」,而是「願意多花心思、想維護品質」的東西。
這是完全不同的心態。
很遺憾地,我們對「遺忘之物」和「執著之物」早已沒有感情。但對於「需要・合適・喜歡之物」卻仍充滿喜愛,使用者和物品之間維持著一層舒服的關係。
不過大家要記得,這三種分類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需要・合適・喜歡之物」也會變成「遺忘之物」或是「執著之物」,這其中充滿了變化因素。
◎藉由分類得到滿足的「標籤分類收納術」
我以前也曾嘗試過「收納術」。
首先,我採取的行動是去購買收納用品。
把雜物放入收納用品之後,東西暫時會從視野中消失。
接著,我便遺忘了東西的存在。
換言之,收納就如同把東西收起來,然後對它見死不救。嚴格說來,收納才是害東西變成「遺忘之物」的催化劑。而不斷增加的收納用品,甚至逐漸蠶食鯨吞所處的空間。
擅長「收納術」的老師還會教大家用標籤來分類的技巧。做法是先區隔空間,然後貼上標籤貼紙。這件事最初就很費工夫,而且一旦開始貼標籤分類,就會把「全部物品分類完成」視為最大目標。
雜誌上刊載著漂亮的收納空間、櫃子上整齊擺放著色彩繽紛的調味料、多功能系統書櫃、分類整理的備用文具……。有些人看著這些畫面,應該會覺得「我絕對辦不到」吧。
會這麼想也無可厚非。因為能夠每天完成高難度「收納」的人,才有辦法維持那種狀態。也就是說,那只有專業人士能夠辦到,因為這是他們的專業,所以做的到。可是對平常就很忙碌的我們而言,這樣的難度實在太高了,簡直就像是叫不常慢跑的人「去跑馬拉松」一樣。總之,我想說的是──
收納需要時間。
收納需要空間。
收納需要精力。
維持管理物品是一件高難度的事,因為難以管理導致無法維護,當然就成了灰塵的溫床。我建議大家還是放棄做那些難以管理的事吧。
我想表達的重點,是絕不持有多到需以標籤分類收納的物品。歸根究柢,將使用完畢的物品放回貼標籤的位置,這本身就是個錯誤的想法。只要沒有過多的物品,不管東西收在哪裡都能一目瞭然,這就是斷捨離。
人是一種非常想省事、非常想一下子就解決問題的生物,只要分析人的心理,就能明白「收納術」只是一種天真的想法。「雜亂」的問題,早已不能靠整頓、收納做為解決良策。
真正有意義的整理收納,是在這之前,要先──
‧減少物品。
‧篩選需要的物品。
‧嚴選喜愛的物品。
意即斷捨離是必要的。若物品經過精挑細選,留下最適當的數量,那麼即使東西四處散亂,也能輕易地恢復原狀。
【需要斷捨離的東西】
‧使用標籤分類的麻煩。
‧因延後處置而一直擺著的東西。
‧最後仍舊很快地變回散亂情況的壓力。
一之二 別因家事感到內疚
◎從「盡善盡美」中獲得解放
媒體上常常會出現那種能夠完美駕馭家事跟育兒的超級女強人。
舉凡煮飯、打掃、養育子女等等,必須仔細並徹底做好這些家事才是正確的,因為付出勞力才能如何如何……。社會上到處都在宣揚這樣的訊息。
這是否讓你感到「反觀我自己卻……」這樣的內疚感呢?
「該費工夫的地方卻偷懶」、「沒有時間用心去做」等,出乎意料地,不少人對「家事無法如自己所想」而感到內疚、罪惡感。
我想先告訴大家,「再多偷懶一點吧!」。
如果對「偷懶」這個詞感到抗拒,也能將它美化成「不費時不費工」的意思。人如果都沒有時間了,哪還能用心做事呢。
本書的核心主題是不費時耗工、簡單完成,讓人既愉快又有趣地做家事。
我想告訴那些感到內疚的人,如今已經不再是需要耗時耗力的時代了。
過去的媽媽們,由於許多事情沒有機械自動化,不得不靠勞力來填補,因此都是在需要勞心勞神的文化下生活。不過,現在的社會科技進步,不必費力就能輕鬆完成的家事已經逐漸增加了。
即便如此,身為主婦、身為母親,還是應該多花點心思才對吧!這種感覺仍舊莫名地縈繞在大家心頭。
你在意的是什麼呢?他人的眼光?還是家人的眼光?
到頭來,家事已在無意間變成「他人主導」。那些精緻的「造型便當」也是如此,最初只是單純為了孩子所做,後來目的卻慢慢地變質。與聖誕節的燈飾一樣,燈光效果不斷升級,最終反倒搞不清楚是為了什麼目的。
而另一方面,「完美做好家事的人」也會有不安全感。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即使他們家事做得盡善盡美,也沒有人稱讚他們,這反倒成為一種壓力,產生了「我明明這麼拼命,為什麼都不稱讚我?是不是我做得還不夠好?……」的「被害者心態」。
◎別為了「美味三餐」過度努力
「不會做年菜,感覺是一種罪過。」工作勤快的母親曾這麼說過。
即便現代女性也多在外工作,在家事上相對保守的「常態」卻持續蔓延。對於自己主動說出「是一種罪過」的女性,究竟是對什麼產生了內疚感呢?
社會上出現「飲食教育(食育)」這個詞的時候,我覺得做母親的人負擔又更加沉重了。光是「親自下廚」加上「家庭和樂」,這已經造成驚人的壓力,根本不可能有那樣的閒暇。
女性不管何時都會被要求身兼父職與母職,不僅在外要工作,回家也要工作。她們正是對這種社會壓力感到自責。感慨的是,時代正急遽變化,但社會的舊觀念仍然停滯不前。
當我旅遊亞洲各國時,總是對各地豐富的「飲食」感到興奮。尤其是對像泰國等仍有皇室的國家深有所感,雖然他們有高等級的料理,但是在飲食方面的束縛卻很少。
直到現在,在日本只要提到早餐,大家仍有「媽媽要做好」的想法。可是,在泰國反而是「走,我們一起去路邊攤吃早餐吧!」,他們的自由自在真是令人羨慕。
關於「每天早晚女性都要親自在家下廚」這件事,不用說歐美文化了,這種想法在亞洲國家也不常見。我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將這種硬性觀念「斷捨離」。
許多人都是「為了孩子」、「為了家人」而煮飯吧!不過沒心情下廚的日子,也可以到外面用餐。
旅館準備的早餐都十分美味,不過一般人不可能頻繁地去旅行,因此我認為生活周邊應該要有更多提供「美味早餐」的商家才對。
日本女性(男性)都很認真生活。和食確實是很棒的文化,可是過於追求「至善」、過多的要求,都讓供應方疲於應對。各種飲食器具的形狀、用途皆不相同,光是收拾就是一件辛苦的差事。
相較之下,在世界其他各國「不需要做到這種地步」的想法反而占大多數。我希望讀者能夠將這點謹記在心。
【需要斷捨離的東西】
‧他人眼中的「好媽媽」、「好主婦」形象。
‧「努力付出=很偉大」的心態。
‧「手作至上」的信條。
一之三 不落入「總合型家事」的陷阱
◎捨棄「填滿想法」
你是不是會等髒衣服放滿了洗衣機才要洗衣服呢?
你是不是會等垃圾袋裝滿了才要綁起來呢?
等塞滿了之後再……。
我再多裝一點之後再……。
我將這種心態稱為「填滿想法」。
「累積完再一併處理,似乎感覺比較合理」,對吧?
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
你感覺合理的地方,是因為節省了麻煩嗎?還是節省了電費呢?
都不是。其實拉長時間來檢視「填滿想法」或是「總合型家事」,兩者根本毫不合理。光是日常生活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縱使心想著「累積完一併做」,但你真的還能騰出一併整理的時間嗎?
如果在你想要「一併做」的時候,突然有其他事情要處理呢?
只是洗碗的話,就算等一下再做也能輕易「恢復」原狀。可是一旦延後處理「填滿狀態」,就會一下子阻塞流程,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是一個人生活,也許會覺得沒必要每天洗衣服,因此有的人「一週只洗兩次衣服」。這種「累積型洗法」乍看之下很合理,一個禮拜只需要洗兩次,還能減少電費。可是衣服上累積的汙垢應該很難清洗吧,而且也需要買大量替換的內衣褲。每次清洗的衣服數量越多,相對地也要花更多勞力、時間跟精力晾晒。
垃圾袋也是相同問題。廚餘隨著時間拉長會產生臭味,在現今這個垃圾袋只要幾塊錢的世界,若花點小錢就能消除臭味,我覺得這代價花得十分值得。「等裝滿了再丟」只是一種依循刻板想法的行動罷了。
「總合型家事」會增加心理壓力,因為它需要「Waiting=等待的時間」。如果一週洗兩次衣服,間隔的兩三天就是所需等待時間。
由於心裡一直惦記著「唉,髒衣服累積好多……」,因此增強了壓力。在這段時間,我們的心理層面發生了什麼事呢?
時時在意→不愉快→壓力
內心的轉變過程如上述所記。最初不過是稍微在意的事情,最後卻演變成壓力,更甚者變成疾病,是不是很可怕呢?
◎「常備菜」與「多件優惠」的圈套
曾經蔚為風潮的「常備菜」其實也是害家事變麻煩的肇因。
「常備菜」是將食物統一調理之後再放到冰箱冷凍庫裡保存,因此也算是「總合型家事」的一種。我們腦中幻想著「先做好常備菜,之後就輕鬆了」,雖然理想上本該如此,但實際上,做常備菜卻是件重體力勞動、同時還很花時間的行為。
部分職業婦女會在「早上五點起床,努力先做好常備菜」。這麼做確實很用心,不過當需要說出「努力」這個用詞,就代表它是種苦行了。有的人是抱持著「平日都在工作,所以要在假日做好才行」的想法,因此一口氣做好一週份量的常備菜。若自己在準備過程中心情愉快,那便另當別論,不過如果覺得「必須得這麼做不可」,這就變成壓力了。結果,煮飯變成「被常備菜主導」。
常備菜的最大風險是「吃不完」。因為人的心情每日都會變化,想吃的食物每天每秒都在改變。
而料理最注重鮮度,放在冰箱中四、五天,食物鮮度便會降低,散發出「剩菜感」,你還會想吃這樣的食物嗎?
雖然以預先調理的方式保存常備菜就能另外搭配變化,但是,除非處在不便於採買食材的環境外,我最推薦的方式還是「需要就去買」、「每餐下廚」。畢竟現在已是個貨品快速流通的時代。
而「多件優惠」也是出於同樣的理由,所以我認為不可行。
我反對的前提皆是因為人無法管理過多物品。當事人真能適當取用並用完那些塞滿冷藏庫、冷凍庫的食材嗎?
如果是專業廚師當然沒問題,這與收納專家是一樣的道理。
若曾有「結果還是沒吃完就扔了」的經驗,那就斷然放棄做常備菜吧。以為自己能夠適當管理是錯誤的想法,該放棄的事情就要放棄。
這麼一來,家事轉眼間就減少了。
◎不符合生活模式的「大容量」家具
「大即是好」,這是森永製菓在西元一九六四年時的巧克力廣告口號。當時正值高速經濟成長期,是一句能深刻感受到當時日本高度發展的口號。
家庭式冰箱與洗衣機從戰後開始普及。到了家庭人數逐漸減少的現代,冰箱跟洗衣機卻變得愈來愈大型。大容量冰箱抑或是大容量洗衣機,隱藏著「支持一次完成家事」的訊息。
「常備菜」跟「多件優惠」導致冰箱空間被塞滿,結果演變至無法管理,只能「更換」冰箱中可看見的東西,而對沉眠在冰箱深處的過期食品視而不見……。這是「大容量冰箱」很容易出現的現象。
不過,這並不表示「大容量冰箱」本身不好,真正的問題是因為「大容量」而不斷增加的東西。大容量冰箱讓使用者不自覺地覺得自己獲得了大量囤積物品的許可。
雖然市面上也有單身生活用的小型冰箱,但我個人是使用大小剛好的冰箱。我不喜歡看到小型冰箱被食材塞滿的狀態,比較偏好仍有餘裕空間感的冰箱。我並不是極簡主義者。只是事先預防如果客人來訪時,冰箱有能夠暫時放置菜餚的空間。
冰箱內只保存吃得完的食材分量。食物經過料理後就吃個精光,冰箱裡面空蕩蕩的感覺實在非常爽快。
附加了脫水、乾燥機能的洗衣機成為當紅主流,而且不斷地被大容量化,打造出便於「統一洗衣」的環境。
相對於「大容量」的發展,另外也出現了「掌上型」的小型洗衣機。十分適合用於數量不到需使用大型洗衣機,只想稍微清洗衣領部分的時候。除此之外,我聽說百元商店也有販售洗衣板,大家都懂得如何聰明使用適合自己的家電跟器具呢。
有些建商會拿「大容量收納」做為宣傳口號。可是,又有多少人能適當地善用這些收納空間呢?在我看來,大容量的收納空間只是二十四小時能隨意使用的「垃圾、雜物回收場」。
不要的東西還是馬上拿到「房子外面」,正確地收拾掉吧。
◎從「總合型家事」改變成「分次型家事」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總合型家事」乍看合理,其實並非如此了。
大家得先釐清一個觀念,總合型家事需耗費「累積」與「統整」的時間,而我們並沒有這樣的時間。
沒錯,我們內心深處仍對現狀的理解過於天真。
「分次型家事」才是做家事的真正鐵則。遇到了便去做,這樣做起事來絕對會更流暢。不過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一旦東西變多,就不可能「分次」去做,因為光是「次數」就已經是個驚人的數量。
譬如,脫下衣服後,不用花一分鐘就能馬上收進衣櫃,但我們卻總是嫌麻煩,忍不住扔著不管。結果原本只須幾秒工夫就能完成的事,若累積了六十件亂放的衣服,反而得花「1 分鐘 × 60 件 = 1 小時」的時間去整理。
服飾店的店員總是會一件一件仔細地摺好衣服再放回櫃子,可是在家裡很難這麼做,所以想要分次做家事,就需要先「斷捨離」。
提到「分次型家事」,我便想起我的婆婆。關於她做家事的方式,我稱之為「山下佳子式」。
我的婆婆性子急又坐不住,家人吃飯的時候,她就開始喀啦喀啦地洗碗,嘴上一邊說「你們慢慢吃」,手上卻做個不停。當煮飯時發現沒有醬油,她就會馬上出門去買。家中洗衣機也總是不停地運轉。
「全部累積到一個段落再做就好啦。」
「不用馬上洗碗也沒關係呀。」
當時我都這麼想。但如今回頭細想,其實婆婆的做法才是接連著解決事情。
我們之前同住時,我也曾覺得彼此生活習慣不合。比如遇到碗筷黏著飯粒,用水短暫浸泡後飯粒就會自己浮起來,但她卻會用力地洗呀刷呀……。因為她從來不靠時間解決問題。除了這種需「浸泡」的事,「山下佳子式」的做法在其他事情上才是正確做法,現在想來,那就是相當於斷捨離的思考方式。
◎做家事的基本守則是「當下就做」
煮晚飯,讓念小學的孩子先吃飽,開始整理家裡。
等念中學的孩子回來,讓他吃飽飯,繼續整理家裡。
丈夫回到家中,讓他吃飽飯,接著整理家裡。
這樣的畫面普遍存在於日本家庭。家庭主婦的壓力即是源自於此。為了配合家人作息,導致時間被切割地很瑣碎,連空出三十分鐘給自己都辦不到。雖然有五分鐘、五分鐘、五分鐘……這種間接的短時間,卻沒有連續的長時間。在這種生活情況下還試圖想做「總合型家事」,當然會感到沉重壓力。
家事本來就該當下就做。
時間本來就是瑣碎分散。
負責做家事的人必須先認清「家事即是如此」。「累積完再做就能一鼓作氣地整理」只是一種幻想。眼前看到事情就該隨即處理。東西越少,實踐起來也就越容易,在意的地方馬上就能清除乾淨。
我再強調一次,一切要從減少物品開始。誠如「快溺水的人,就先拋開身上有重量的東西」。
我們因為擁有過多東西,所以無法排出優先順序,想要一次做好五件事情,當然會變成一件艱難的工程。如果清楚先後順序,就能將五件事情依序列表,如此便能一件件地解決它。
想要等累積到一個程度再做,就會延後生活中的小事。比如最初洗碗時只有五個碗,等到稍微累積了數量,洗碗槽裡的碗卻已經堆得像座小山。
即使原本都是些簡單的工作,但等到累積五、六份之後,難度當然就跟著提高。面對像這樣的「總合型家事」,無論是時間、勞力、或者是心情,都會比想像中更艱難。想一次解決那些被延後處理的事情,卻反而造成更大壓力。
「分次型家事」另一個優點是比較容易開口請別人幫忙。因為每件家事都被「細分」成「小事」,所以比較好拜託家人協助。我稱此為「小任務請求」。
我有一位學生,她為了把一樓洗好的衣服拿到二樓陽台曬,總是得爬樓梯把衣服拿上去,正當她想著「等會兒要去二樓再順便把濕衣服拿上去」時,丈夫剛好從旁邊經過,於是她便請丈夫幫忙拿去二樓。由於能夠少做一件事,她的家事壓力也稍微減輕了。而被拜託的一方也因為得到具體的指令,能夠快速付諸實行。
煮飯時若醬油剛好用光了,就請還在外頭的丈夫「回來路上順便買」。這種「小任務請求」還能促進夫婦良好溝通。
【需要斷捨離的東西】
‧「累積之後再做比較輕鬆」的刻板想法。
‧只考慮到眼前事物的節省行為。
‧事情總是做不完的壓力。
第一章 從「家事的常識」開始斷捨離
顛覆做家事的刻板想法
一之一 「收納」並不能徹底收拾東西
◎收納才是害家事變麻煩的元凶
現在我們來一一檢視過往對於家事「應該這麼做」、「那樣做才對」的刻板想法,因為這些刻板想法,正是害家事變得麻煩又辛苦的元凶。
首先是「收納」。
當東西收納完成後,是不是覺得原本散亂的房間好像整理好了呢?
你是否曾經試著分類亂七八糟的東西,然後放到收納用品中呢?
我能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收納」並不能解決問題。接下來,我以某家庭的例子來舉證,說明「收納」究竟會令家事變得多麼辛苦。...
作者序
◎其實我很不擅長做家事
大家好,我是山下英子。
大家喜歡做家事嗎?還是很不擅長做家事呢?
雖然我時常四處演講並出版關於「斷捨離與家事」的主題,但其實我也是個不擅長做家事的人。在和參加斷捨離講座的與會學生們對談之後,發現很多人對於做家事都有相似的煩惱。
‧不管怎麼整理,房間依舊亂成一團。
‧常有「家事沒做好」的內疚感。
‧對思考三餐菜單感到麻煩。
‧明明有在寫家計簿,卻沒省到錢。
‧想著「改天再做」的家事,結果只會無限拖延。
‧一整天都忙著做家事,令人筋疲力盡。
本書就是為有此煩惱的人量身打造。過去的我也有相同煩惱,認為做家事的確是非常辛苦。
有一部以昭和時代初期為背景的電視劇,劇中角色在某一幕曾這樣大聲吼叫:「做家事根本是重體力的勞動工作!」當然,現在跟那時候比起來,因為機械化替代人力,大幅減少了勞力與時間的付出,做家事已經輕鬆許多。話雖如此,家事在現代仍然是一項辛勞的工作。除了源自「不做不行」的沉重心理負擔,還得每天不斷地反覆循環。
我認為,如果做家事能變愉快,生活也會跟著變精彩吧。
◎讓做家事變得愉快又有趣
所謂家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一種「維護」作業。
透過「斷捨離」,我發現維護本身深具價值。過去的我曾認為一定要有所成果才算有價值,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達成某種成果固然重要,可是幫助成果「維持管理=維護」同樣非常有價值。
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尊敬從事清掃作業的人員,他們並不只是一名「清掃阿姨」而已。此外,我希望家庭主婦、主夫們都要為自己感到更加自豪,因為你們所做的家事是一種維護作業,是一項深具價值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也想打破「做家事雖然辛苦但很值得,雖然值得但很辛苦」的思考模式。
做家事=有價值=愉快有趣
本書既非提升做家事技巧的指南書,也不是要推薦大家做精神修行。
這本書的主旨是「讓做家事變得愉快有趣」。
我寫作的目的,是想讓大家斷捨離掉那些令家事變得麻煩又勞累的各種「刻板想法」。
接下來我先簡單說明何謂「斷捨離」。
‧斷…「斷絕」大量囤積物品。
‧捨…「捨棄」不要的物品。
‧離…藉由重複「斷」、「捨」的過程,「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沒錯,斷捨離即是一種反求自我與物品關係的練習。雖然大家通常都將焦點放在斷捨離的「捨」,但其實經由斷捨離也可以「拾得」東西,而究竟能「拾得」什麼呢?
◎物品會同時伴隨著勞力、時間、空間
物品必定會伴隨維持管理所需的「勞力」、「時間」與「空間」。
想讓家事變得愉快有趣,第一步要先捨棄物品。如果不捨棄物品,只是「收納」它們,這只是單純移動東西而已。把東西從右邊換到左邊,並不會減少維護所需的勞力、時間與空間。
人是一種會對於耗力感到麻煩的生物。但只要懂得捨棄多餘的東西,就能省下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捨棄了多餘雜物,便能讓時間與空間的「餘裕」回到自己身上。這「拾得」之物就是「餘裕」,也就是讓心靈感到寬裕。
很多人晚上下班回家,累得筋疲力盡之餘還得做家事,尤其對有小孩的人來說,傍晚之後要如何縮短做家事的時間,堪稱是一決勝負的關鍵。專業主婦(主夫)們也不是成天都關在家裡做家事,白天時間也會想把時間花在除了做家事以外的事情上。
因此,我將平日晚間做的家事稱為「夜間家事」,本書將從這部分開始談論怎麼讓家事變得「愉快又有趣」。在第二章講述的便是「我回來了」之後要做的家事。
相對於「夜間家事」,早上起床出門前做的家事,我稱之「早晨家事」。很多人早上總是會賴床,所以我不會要大家「早點起床做家事」,而是點出如果出門前先做好哪些事,回家後就很輕鬆的家事重點,這一部分寫在第三章。
在談完「夜間家事」、「早晨家事」之後,第四章要討論週六、日與特殊假日時做的家事,也就是「週末家事」。我對週末家事提出的口號是「別讓家事毀了假日!」。如果將平日累積的家事留到週末一次完成,寶貴的休息時間就全耗在家事上了,不論怎麼想都覺得不划算吧。因此,我將會說明如何聰明且實在地做家事。
透過斷捨離,希望讓讀者捨棄刻板想法,減少勞力付出,令身心變得輕鬆自在。
透過斷捨離,期盼讓讀者如同眾多講座上的學生以及我本身一樣,從「做家事的煩惱循環」中獲得解脫。就讓我們一起利用本書內容來練習吧。
山下英子
◎其實我很不擅長做家事
大家好,我是山下英子。
大家喜歡做家事嗎?還是很不擅長做家事呢?
雖然我時常四處演講並出版關於「斷捨離與家事」的主題,但其實我也是個不擅長做家事的人。在和參加斷捨離講座的與會學生們對談之後,發現很多人對於做家事都有相似的煩惱。
‧不管怎麼整理,房間依舊亂成一團。
‧常有「家事沒做好」的內疚感。
‧對思考三餐菜單感到麻煩。
‧明明有在寫家計簿,卻沒省到錢。
‧想著「改天再做」的家事,結果只會無限拖延。
‧一整天都忙著做家事,令人筋疲力盡。
本書就是為有此煩惱的人量身打造。過去的我...
目錄
序言
‧其實我很不擅長做家事
‧讓做家事變得愉快又有趣
‧物品會同時伴隨著勞力、時間、空間
第一章 從「家事的常識」開始斷捨離─顛覆做家事的刻板想法!
一之一 「收納」並不能徹底收拾東西
收納才是害家事變麻煩的元凶
名為儲藏室,實際上卻是「垃圾場」
「想丟掉卻又丟不掉」的原因是什麼?
藉由分類得到滿足的「標籤分類收納術」
一之二 別因家事感到內疚
從「盡善盡美」中獲得解放
別為了「美味三餐」過度努力
一之三 不落入「總合型家事」的陷阱
捨棄「填滿想法」
「常備菜」與「多件優惠」的圈套
不符合生活模式的「大容量」家具
從「總合型家事」改變成「分次型家事」
做家事的基本守則是「當下就做」
一之四 不需要事先安排菜單
你吃的是自己想吃的食物嗎?
不是「中午十二點吃午餐」也沒關係
「一週菜單」讓做菜變沉重
一之五 事事節省不一定真的划算
要做好「小事節約」需耗費龐大的精力
光是記帳並沒有意義
一之六 不必考慮家事動線
「動作數」比「動線」更重要
最初「先做一點」之後更輕鬆
第二章 傍晚六點後的「夜間家事」─從「我回來了」之後開始的優雅家事!
「夜間家事」守則
山下英子流的「夜間家事」流程
維持管理守則
玄關不放任何東西 —— 沒有傘架跟室內拖鞋架的空間
紙類要立刻打開、判斷去留—— 不要延後處理
包包內的東西全部放到籃子裡 —— 「要・不要」馬上一目瞭然
小雜物要「統一管理」 —— 不需要大量儲備文具
料理守則
為什麼會不想煮飯? —— 從打造讓人「想待在裡面」的空間做起
冰箱內要讓人「一目瞭然」 —— 別用塑膠袋保存食材
不需要有蓋子的容器 —— 一個動作就能取用的透明袋子
放在廚房可見之處的東西要極度少量化 —— 依造型外觀選購鍋具
事後收拾守則
「用完就收」是基本原則 —— 不阻礙「流程」進行
用紙巾擦拭餐具 —— 「用完即丟」所以快又乾淨
捨棄增加清潔困難度的墊子 —— 不知不覺間就囤積的東西
使用垃圾袋不小氣 —— 捨棄「填滿再丟」想法
第三章 早上六點開始的「早晨家事」─在「我出門了」之前先做的快速家事!
「早晨家事」守則
山下英子流的「早晨家事」流程
早餐守則
不要被「完美的早餐」束縛 —— 早晨絕不勉強自己
清掃守則
浴室裡不放任何東西 —— 肥皂跟清掃道具都採攜入式
「當下清掃」廁所只需一分鐘 —— 沒有拖鞋跟地墊,因此總是保持整潔
隨季節替換「百元商店用具」—— 不斷地購買,不斷地汰換
洗衣守則
每天洗衣服 —— 即使量少也不拖到明天
掛衣架晾乾,並直接連同衣架收進衣櫃 —— 內衣褲收在無蓋的籃子內
揮別「無衣可穿」的煩惱 —— 用衣架來決定總數量
使用鬆軟舒適的毛巾過生活 —— 善用贈送的毛巾來「擦拭清掃」
整理守則
一切都是為了回到「舒適的家」 —— 旅行前還有髒衣服沒洗怎麼辦?
先決定好「明天要穿的衣服」 —— 也一併搭配好鞋子跟包包
所有平面上都不放置物品 —— 放了一個,之後就沒完沒了
打造整潔房間的「三個平面」 —— 淘汰無法伸手可及的「收納」
第四章 一週做一次就完美的「週末家事」─別讓累積的家事毀了假日!
「週末家事」守則
山下英子流的「週末家事」流程
維護守則
清理抽油煙機、冷氣機的時機 —— 也可請專業人員來處理
捨得把錢花在專業維護上 —— 舒適空間能帶給我們能量
家電故障時怎麼辦? —— 不要繼續「勉強」使用
物品取捨守則
回收書跟雜誌,限制總量 ——以不費時費力的方式儘早脫手
「可以丟?」、「不能丟?」 —— 去留是由自己來決定
對信件、明信片、名片別依依不捨 —— 不對自己的感覺說謊
「姑且先放著」的東西還是別放為好 —— 懂得真心愛護擺飾品
「孩子的作品」給予稱讚最重要 —— 再留下「紀念照片」大家就滿足了
真的需要大型家具嗎? —— 沙發其實難以物盡其用
大型物品、囤積物的丟棄方法 —— 怎麼處理老舊不用的棉被?
結語:做家事能獲得許多回饋
序言
‧其實我很不擅長做家事
‧讓做家事變得愉快又有趣
‧物品會同時伴隨著勞力、時間、空間
第一章 從「家事的常識」開始斷捨離─顛覆做家事的刻板想法!
一之一 「收納」並不能徹底收拾東西
收納才是害家事變麻煩的元凶
名為儲藏室,實際上卻是「垃圾場」
「想丟掉卻又丟不掉」的原因是什麼?
藉由分類得到滿足的「標籤分類收納術」
一之二 別因家事感到內疚
從「盡善盡美」中獲得解放
別為了「美味三餐」過度努力
一之三 不落入「總合型家事」的陷阱
捨棄「填滿想法」
「常備菜」與「多件優惠」的圈套
不符合生活模...
商品資料
出版社:台灣廣廈出版日期:2018-10-05ISBN/ISSN:978986130404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