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個隱於台灣的綠色建築,
無論是圖書館、咖啡廳,
抑或是小學生追趕跑跳碰的國小校園,
都是台灣友善地球的最佳永續建築。走遍亞歐19國,尋訪50座城市後,
天豪繼續開啟他的綠色流浪,此次他以一週一鄉鎮,一步一腳印,
走訪台灣二十幾處知名綠建築與永續設計,
以最專業的角度及最感性的文筆,
帶領讀者感受絕妙的永續設計,
以及絕美的綠建築。
本書特色:
作者的綠色流浪足跡首度回到台灣,探索台灣近三十個綠建築及永續設計,包括公共建設,如學校/圖書館/社區營造;民營公司,如台積電,私人住宅,如知名的菁芳園咖啡廳和台灣首座低碳認證的雲民宿。
作者簡介:
楊天豪
景觀建築師、設計旅行作家,綠建築雜誌專欄作家,原民台行腳節目《走進那道光》節目主持人。
東海景觀學士,成大建築碩士。積極投身世界行腳, 致力於觀察描繪各國永續環境的發展樣貌。透過理念的分享,具體的實踐,期待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時代趨勢下,為打造臺灣的永續環境,貢獻心力。
著作有:綠色流浪三部曲《設計師之眼--設計師背包客隨拍隨畫100分的亞歐永續設計》、《設計師的綠色流浪——巡迴亞歐10國的永續設計》、《設計師的美學流浪——巡迴亞歐50座城市的五感美學》(晨星出版)。
章節試閱
嘉義-不用開冷氣的圖書館
嘉義有一處與「風」對話的圖書館,號稱是全台灣最省電的圖書館,這麼充滿「玄機」的地方,位在嘉義縣溪口鄉的「溪口文化生活館」。
從雲林縣斗南車站出發,一路沿著產業道路南行,兩邊盡是剛收割完,正在休養生息,準備新一期稻作耕種的土地,一望無際。偶爾,成排檳榔樹,界定著不同農家的稻田,倏忽即逝。幾次順著道路左彎右拐,過河前行,跨越了雲林與嘉義的邊界,來到了外表並不搶眼的溪口鄉。沒想到,繼續深入城鎮中心,此行造訪的重點逐漸從樹蔭間映入眼簾,溪口文化生活館到了。
圖書館建築物的造型,既像是一本打開的書,也像是高舉歡迎的雙臂。總之,人們會很自然地被吸引,邁開步伐前進。
斜屋頂的一側,是溪口鄉的社區圖書館;另一側,則是藝文展演活動中心。牆上那搶眼的金屬裝飾,則是童趣的告訴人們,陀螺和溪口鄉有著一段密不可分的故事。
聽聽當事人怎麼說,永遠是旅程中發現意外驚喜,最讓人期待的部分。透過圖書館的導覽人員,又再次深刻體會設計師的思考,與實際使用者之間的感受差異。屬於溪口文化生活館的空間使用經驗,就在娓娓道來之間,不經意地展開了。
一條迂迴風道的隔熱巧思
畢竟,溪口鄉位在嘉義比較鄉下的區位,為了有效節省圖書館營運的用電成本,設計團隊在整座圖書館的通風設計上,煞費苦心。最大的特色在於運用「地中熱換氣系統」,可以從進氣、室內流動、出風、空氣層隔熱等不同的面向來觀察。
先從進氣的部分談起。圖書館內有座無障礙電梯,但這不只是當成運輸設備,它同時也利用電梯井結構體的垂直性,當成類似「煙囪效應」的出風口。因此,建築物在地下一樓的外側,有一處與地下筏基連通的進氣口。空氣要正式被引入圖書館空間之前,會先被引導進地下筏基風道,透過地下室的低溫,幫助室外空氣混合降溫,讓經由電梯通風井飄散出的空氣溫度,可以低於室外氣溫,使圖書館即使不開冷氣,也能讓吹進室內的風,起碼不是讓人發昏難耐的熱風。
再來,電梯井的出風口,刻意朝向圖書館的最後面,目的是希望可以帶動整座圖書館的室內空氣循環。按照設計的原始想法,流經室內的涼爽空氣,會尋著圖書館二、三樓的後側,逐漸向一樓的孩童閱讀區對流。因此,圖書館的屋頂才會裝設成排的旋轉吊扇,希望可以加速氣流在室內循環。最後,風再從圖書館大門上方的吸風口,沿著夾層屋頂飄散至戶外,完成一條迂迴但豐富的通風路徑,周而復始的循環。
那些在屋頂準備排出戶外的熱空氣,在雙層斜屋頂的夾層間,順著坡度向上飄。最後,在原來進氣口電梯井的屋頂上方處,設置一座四面開通的補風塔,藉由吹拂過屋頂上方的戶外空氣,加速帶走斜屋頂夾層內的室內空氣,加速圖書館的對流循環。
善用通風的最後一道機制,就是創造空氣層隔熱,減少屋頂與牆壁的熱量進入室內。屋頂層的隔熱效果,就是上段所提及的夾層屋頂,當風在內部移動時,本身也會藉由對流,減少屋頂的輻射熱,達到隔熱目的。除此之外,紅磚牆的雙層隔熱設計,也是幫助隔熱的重要利器。圖書館側邊的紅磚側牆,有將近60公分厚,本身牆面有效的厚度就能隔熱,但是更重要的是善用牆體的夾層,在外側磚牆底部設置進風口,上方設置出風口,讓空氣可以在牆壁間流通,多少帶走一些熱量。
不完美但是可以接受
感覺起來,這樣的設計似乎面面俱到,那麼最長時間待在圖書館使用的工作人員,看法又是如何呢?她說:這套通風裝置在春天及秋天,在太陽和煦,不至於太熱的情況下,通風效果尤其好,讓人倍感舒服、心曠神怡。冬天反正就是冷,多穿一點衣服也沒差。至於暑假時間,就算室內溫度經過調節,她認為仍然難以抵擋戶外酷熱;不過溪口鄉的居民倒是樂觀,笑笑地說多放兩隻電風扇,他們也能適應。
畢竟,通風設計再用心,都很難在夏天與清涼的冷氣抗衡,但是卻可以盡量達到「雖然熱卻還能接受」的微妙平衡狀態。以實際的水電費來說,因為沒有中央空調設備,加上白天日光充足,減少電燈使用,溪口文化生活館每一年的電費都是傲視全嘉義縣圖書館。光是這一點,絕對是實質減少能源消耗的具體貢獻。
撇開這些技術層面不談,圖書館內部的陳設與閱讀空間,因為都是木頭裝潢,搭配四周玻璃窗的自然光,其實氣氛很讓人放鬆。加上圖書館的半戶外空間通風良好,後方也緊鄰學校操場,有為數不少的長輩喜歡在這裡吹風聊天,也常有孩童在這邊跑跳玩耍。毫無疑問地,這裡的確是溪口鄉民可以親近互動的優質公共空間。
事情沒有辦法做到盡善盡美,但是可以做到盡其所能。什麼是國家的軟實力?假如台灣每一座位在鄉村的圖書館,都能夠有如此水準,那麼對於台灣未來主人翁的閱讀力培養,成人的自修學習,相信都會是最有遠見的教育投資。
新竹-節氣建築的生活想像
環境整合,說起來輕鬆的四個字,蘊含著多少需要專業之間相互溝通協調的介面。環境尺度由大到小,至少就得包含景觀、建築、室內三種空間設計的重要元素,倘若三者之間可以從頭到尾緊密結合,達到環境共好的最終目的,那要如何實現?
台灣有這麼一個團隊,名字稱為「半畝塘」。在回應環境整合的議題上,以他們長年觀察、實踐、轉化後的思想,提出了「節氣建築」的設計哲學。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宋代慧開禪師的幾句詩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字面上的意思,單純描述了當季景象,可是背後的含義卻是隨季變化,與時俱進的思維。當節氣轉換成規律,當思想落實成設計,一套呼應台灣本土環境整合理論的思想,應運而生。
屬於半畝塘的設計哲學,有點像是呼應老莊思想的實用版。對於永續環境的追求,並不刻意強調所謂的綠建築;反而強調不強求,退一步,求共好。讓一切刻意追求的意念,成為團隊成員的基本信念,自然轉化在空間設計之中。
聽起來有點「玄」的思維,該怎麼實現?位在新竹的竹北周邊地區,剛好有他們完成的兩件作品,一處是集約社區的鄉村意象,稱作「大平窩村」;一處是城市中心的自然想像,稱為「若山」。這兩件住宅作品,分別用不同的空間趣味,詮釋著「節氣建築」。
˙大平窩村——二十四戶的不同節氣
「窩」這個字,有著客家話中的一種愜意,讓「山谷」這個名詞,加入了更有畫面的想像;大平窩村,就是這樣命名而來的。
社區腹地明明有足夠的空間,蓋更多戶別墅,求取土地開發的最大利潤,但是整座社區的戶數,卻寧願多一些退讓,剛剛好二十四戶。這個數字不只緊扣著二十四節氣的意象,同時也保證了社區內每一棟住宅的前後綠意空間。
大平窩村中,具體呼應二十四節氣的方式,從意象到具象,展現了不同層次。大到基地內外的季節景致變化,中至社區內二十四戶住家的節氣命名,小到社區內每一戶家徽的季節意象表現。屬於一個社區內彼此流傳的故事與精神,自然而然地展開。
循著設計走「村」
社區大門入口的主樹,形成最自然的空間界定,設計依循著既有的元素開始,開啓了謙讓的開端。走進社區,大片透水性鋪面,綠意盎然。
環繞著社區周圍的公共設施,充滿著豐富的趣味與季節感。設計的巧思讓出家門與進家門,都是一種驚喜。「村」的概念由一座臨溪谷的木門,開啓桃花源的入口。多孔隙疊砌的卵石堤岸,創造植物與生物的生長空間。原有農用的水道橋,在高低變化的新增步橋陪襯下,改變了人與水互動的高度,動線也順著水流,伸向對岸的溪谷。
河對岸,一處樹下的木平台,簡潔大方,搭配草地與戶外廚房,多了份愜意與隨季節變化的戶外餐會想像。不刻意表現的生態水池,植物叢生,重點不在給人欣賞,而在創造人與生物共存的好環境。地界之外,是其他農友的稻田,看不見明顯的分割界限,只有一條不起眼的田埂,隨破而上;輕風吹過稻浪,也吹彎了動線上的樹梢,倚樹俯身過橋,視野無邊界,彼此交織成和諧的田間景象。
環繞著社區周圍的散步道,趣味十足。鋪面變化的質感緊湊而連續,有時石板繞過幾株原有基地上的老樹,有時清碎石鋪過爬藤與灌木交織的圍欄。空間虛實轉換,景象框景焦點變化。散步沈思,有了一段不單調的路線,也在轉換之間,更容易讓人發現節氣走過的痕跡。
建築物雖然是實體空間的主角,但是卻保留了與綠色植物對話的機會;或許,在這裡拍攝建築物最難的一件事情,就是拍到不被植物遮擋的建築立面。
室內空間的佈局,強調內外的視覺延伸,強調綠色植物的穿透感;在回歸元素本質的室內裝修材料搭配下,空間顯得更純粹,也讓生活步調與節氣的呼應更加明顯。
踏出大平窩村,回到現實,心中那份悠閒的氛圍仍在,但是精神卻像是充飽的電池,對周遭景物的觀察與感知能力,更顯敏銳。
˙若山——意圖創造似山不是山
回到竹北市區,鄰近新竹高鐵站不遠處,即便眼前盡是爭奇鬥艷的高樓大廈,但就是有一棟建築物能鶴立雞群,顯得與眾不同。這一棟被綠樹環繞,試圖創造最大綠意空間的建築物,便是「若山」。
垂直綠化,讓大樹成為建築物立面的重要元素,近幾年儼然成為設計的趨勢。我在《設計師的綠色流浪》一書中所介紹過的米蘭垂直森林大樓,就是著名的案例之一。半畝塘的設計,呼應了這樣的趨勢,但是加入更多屬於東方意境的哲學思考。
建築物的設計概念,形如其名,意圖在城市中創造出一種「爬山」的氛圍,並在過程中創造第二自然,強調整塊基地對於生態連結與棲地創造的重視。
刻意塑造的第二自然
建築基地不僅靠路面,刻意向內退縮30公尺,留出足夠的綠色腹地,讓公共空間的延續性,可以隨綠意「流」進社區內。在這刻意被創造出來的綠色空間中,獨立的商業空間附屬建築,被精心安排的多層次綠色植物包圍,從平面到屋頂,盡量創造立體化的生物棲地空間。
建築物主體,除北向外,其他各樓層皆藉由花台與陽台,努力創造植物空間。甚至每戶陽台的主樹,都是在設計之初就預做降版,保留足夠覆土空間與排水順暢,讓植物生長環境更健全。
大樓的屋頂花園,居高臨下,既可眺望遠山,也能飽覽竹北市區。除機能性的公共設施之外,其他綠帶空間的設計元素都不同於一般大樓的屋頂花園。刻意的野趣和粗曠,觀賞性不減,但是更能與同樣高度的遠山呼應,讓都市中這份被刻意創造的自然氣息,更加濃郁。
從設計上強調本質
從室內空間向外望,被綠意包覆的感覺更強烈。在空間設計的定位上,自然不只是用來被觀賞,更重要的是和人產生生活上的實質互動。因此,室內空間尤其強調通風對流的重要性。
主要開窗與夏季風道上的路徑,在主要空間的隔間牆設計,刻意保留上方的通暢,讓自然風在室內對流的效果更加顯著。透過身在其中的真實感受,我尤其欣賞這樣的設計。設計者對於通風設計的重視,本身在態度上就有回應氣候的謙卑,實際上更能有效減少使用者開冷氣的時間,增加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更能達到節能減碳的功效。
除了通風巧思,在材料的選擇上,更能深刻體會半畝塘在凸顯「本質」方面的實驗性與實踐性。
泥土,是傳統民居的重要建築材料,放在豪宅的設計之中,扮演什麼樣的意義?透過實驗性的調配與試做,半畝塘在住宅大廳的出入口,設計了一大片的土牆。這是他們實驗性結果的展現,也是呼應材料本質的呈現,更在善用土牆可以調節濕氣的特性上,發揮具體效用。
石頭,通常是設計者在強調永恆與高級的代表性材料。在若山的材料選擇中,石材固然量大且多樣,但是卻能盡量減少加工,保留原石的粗曠,這是需要多少深厚設計功力與精準的現場判斷,才能恰如其分地呈現設計質感。除此之外,善用大粒徑的洗石子牆面,展現質樸,運用在大部分的建築立面,更是與一般滿貼丁掛磚的大樓,最大的不同。
爬山,變成了一種回家的趣味;與生物共存,變成了這裡居民的基本價值;觀察生態,變成了大樓居民樂於培養的新興趣。人與人之間的戶動,大樓的新鄰里關係,產生了新的可能。
不急,總會隨時間擴散的理念
參觀完大平窩村與若山,體驗半畝塘在「節氣建築」上不同表現的作品,心靈層次上的感受尤其深刻。原來,好的環境與美學思考也能夠有這麼精彩的結合。很感動台灣有這麼一群充滿熱情的設計工作者,不斷的思考對環境、對土地、對材料、對生物彼此之間整合的可能性,讓屬於台灣的當代永續環境多了更多的在地論述。
或許,這些建築的高單價,不是一般民眾輕易消費的起,但是我會看做是理念與現實的階段式發展。不同層次的人們,都需要有人透過導引、透過實踐,來幫助思考如何邁向永續環境發展的未來。透過觀念的傳播,有可能這些豪宅的設計手法,可以刺激更多設計者的靈感,帶來更多創新的想法,為改善不同面向的人群與環境,創造更多可能性。
嘉義-不用開冷氣的圖書館
嘉義有一處與「風」對話的圖書館,號稱是全台灣最省電的圖書館,這麼充滿「玄機」的地方,位在嘉義縣溪口鄉的「溪口文化生活館」。
從雲林縣斗南車站出發,一路沿著產業道路南行,兩邊盡是剛收割完,正在休養生息,準備新一期稻作耕種的土地,一望無際。偶爾,成排檳榔樹,界定著不同農家的稻田,倏忽即逝。幾次順著道路左彎右拐,過河前行,跨越了雲林與嘉義的邊界,來到了外表並不搶眼的溪口鄉。沒想到,繼續深入城鎮中心,此行造訪的重點逐漸從樹蔭間映入眼簾,溪口文化生活館到了。
圖書館建築物的造...
作者序
在眾人的成就上,走出台灣永續設計的綠築跡 楊天豪
我很幸運,目前為止已經有機會出版三本繁體中文書,兩本簡體中文書,與世人分享我對於世界各國在永續環境營造上的觀察。在上百場的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國外有那麼好的設計,那台灣呢?」這個問題迴盪在我心中多年。隨著時間的醞釀,我心中那股渴望將台灣綠建築、永續環境之美,出版成書介紹給更多人知道的想法,逐漸強烈。最終,在集結眾人的成就之下,我完成了這本書。
生在台灣這座寶島,在這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著太多精彩的大時代歷史更迭、自然美景、人文薈萃。在我個人短短十年的設計生涯中,有機會接觸到台灣各個縣市、各個行業、各個前輩、各個默默付出的追夢人,透過他們一點一滴的努力,為台灣打造了許多隱藏版的「世界級」。是這些精彩的人事物,成就了台灣在追求永續環境發展的基石,而我只是依舊扮演著讀者所熟悉的「設計師背包客」,帶領大家導讀這些美好。
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地有關極端氣候與全球暖化造成的各類天災頻傳,我們不得不承認,人們必須愈快做出改變,才愈有多一分的機會避免無法挽回的暖化危機。未來的世界仍然會快速發展,只是發展的思維必須調整;對台灣來說,那個破壞環境帶來大幅度經濟成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相對的,一個可以認真思考未來,把事情從一開始就做對,兼顧世代平衡發展的契機點,卻逐漸成熟。正因為如此,那些默默為台灣永續環境發展所堅持努力的人們,才更顯珍貴。
一本書不可能瞬間改變所有人的思維,但是卻有可能像好酒一樣愈陳愈香,讓好的觀念逐漸在潛移默化之中茁壯。設計師提出再好的設計,都需要得到業主的接受才有可能成案。因此,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分享,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適合台灣氣候條件下的永續思維?什麼是台灣人可以調整的迷思?當面對未來任何可能的發展時,才能做出最合適的判斷。
有鑑於此,我為讀者挑選了除台北之外的大多數縣市(台北的案例本身已經有很多媒體介紹),至少一個公共空間、一個私人企業,介紹他們在各自築夢的過程中,如何兼顧永續環境的平衡。透過實地的走訪觀察記錄,與經營者的對談,與地方發展協會的交流,與政府機關的拜會,與富有使命感的老師們請益,讓屬於台灣特色的永續觀點,可以透過更多元、更宏觀的視野,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傳頌。
除此之外,我更嘗試在每一個案例導讀的最後,加入一則與主題對應,精挑細選的「綠知識」。試著強化具體可落實的作法,試著釐清眾人容易誤解的觀念,也試著量化分析合理的決策判斷,讓每個人都能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實踐,為地球節能減碳做出貢獻。
最後,在您開始讀這本書之前,我想與您分享一個心願。有一天當我老了,我會希望告訴我自己的孫子說:「爺爺終其一生的努力,是為了看見你能在地球永續發展的環境下,開創屬於你的夢想!」一份對於未來世代的期許,其實需要每一位當代的我們在「當下」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真。希望這本書能帶您認識台灣已經成就的永續設計之美,更期盼藉由多方思索,走出台灣未來永續設計的綠築跡。
在眾人的成就上,走出台灣永續設計的綠築跡 楊天豪
我很幸運,目前為止已經有機會出版三本繁體中文書,兩本簡體中文書,與世人分享我對於世界各國在永續環境營造上的觀察。在上百場的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國外有那麼好的設計,那台灣呢?」這個問題迴盪在我心中多年。隨著時間的醞釀,我心中那股渴望將台灣綠建築、永續環境之美,出版成書介紹給更多人知道的想法,逐漸強烈。最終,在集結眾人的成就之下,我完成了這本書。
生在台灣這座寶島,在這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著太多精彩的大時代歷史更迭、自然美景、...
目錄
[作者序]在眾人的成就上,走出台灣永續設計的綠築跡 02
Chapter01台灣‧綠築跡地圖 04
Chapter02公共建設的節能減碳手法 10
桃園-最省水的國家環境檢驗大樓 12
綠知識:什麼是上水、中水、下水 17
嘉義-不用開冷氣的圖書館 18
綠知識:跟風做朋友,有效降溫 27
嘉義-創新產業的綠色佳作 28
綠知識:綠牆迷思 41
嘉義-全部通風的火車站 42
綠知識:窗戶與通風大有關係 50
台南-與環境共存的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52
綠知識:了解方位,才能引風擋風 67
高雄-體育場也是發電站 68
綠知識:怎樣利用太陽能最有效率 80
台東-與山呼應的圖書館 82
綠知識:薄層綠化的降溫祕訣 93
馬祖-南竿山隴蔬菜公園94
綠知識:厭氧型有機堆肥DIY 103
Chapter03打造永續環境的民間力量 104
新竹-節氣建築的生活想像 106
綠知識:陽台種樹的迷思 129
雲林-農村打造低碳社區 130
綠知識:只要種植物就能減碳嗎? 139
南投-桃米生態村的水環境 140
綠知識:什麼是海綿城市? 149
南投-台灣首間低碳認證的民宿 150
綠知識:什麼是建築產業碳足跡 163
宜蘭-海岸線打造生態社區 164
綠知識:台灣各地的石板屋文化 175
台中-台積電中科廠區 176
綠知識:不要太亮的設計,該有多亮? 181
台中-大隱於市的樹合苑 182
綠知識:認識生態廁所 196
彰化-田園餐廳的廢水處理 198
綠知識:水簾通風為什麼能降溫? 211
Chapter04播撒永續種子的綠色校園 212
桃園-中壢幼兒園的挖填平衡遊戲 214
綠知識:什麼是挖填平衡? 223
台南-成大綠色魔法學校 224
綠知識:什麼是EUI? 239
高雄-加昌國小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 240
綠知識:台灣的環境教育 249
Chapter05替代能源的想像與現況 250
苗栗-風車運轉下,被忽略的聲音 252
綠知識:風力發電機的安全距離 259
屏東-養水種電的初衷 260
綠知識:認識台灣太陽能發電的限制 270
[作者序]在眾人的成就上,走出台灣永續設計的綠築跡 02
Chapter01台灣‧綠築跡地圖 04
Chapter02公共建設的節能減碳手法 10
桃園-最省水的國家環境檢驗大樓 12
綠知識:什麼是上水、中水、下水 17
嘉義-不用開冷氣的圖書館 18
綠知識:跟風做朋友,有效降溫 27
嘉義-創新產業的綠色佳作 28
綠知識:綠牆迷思 41
嘉義-全部通風的火車站 42
綠知識:窗戶與通風大有關係 50
台南-與環境共存的台江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52
綠知識:了解方位,才能引風擋風 67
高雄-體育場也是發電站 68
綠知識:怎樣利用太陽能最有...
商品資料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18-11-12ISBN/ISSN:978986443521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16.5*2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