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外交部長、知名國際戰略專家,聯手分析世界局勢
百幅主題式精美彩色地圖,帶你從大格局鳥瞰全世界!你的國際觀不能只有單一面向!不一樣的觀察角度,帶你認識不一樣的世界
本書作者,分別為法國前外交部長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及著名的戰略專家于貝爾‧凡德林(Hubert Védrine)。對於國際間各國力量消長、角力、勢力平衡有深刻的洞見。對世界的觀察,則提供有別於英美觀點的角度,嘗試從歐陸,以及其他國家的角度,替讀者打開另一扇認識世界的窗,看見各國外交策略的真面貌。
豐富的地圖資訊,讓世界局勢一目瞭然百幅主題式彩色地圖,從近代帝國的崩毀、宗教衝突、跨國移民、恐怖主義,到人口、貿易、石油分布、水資源爭奪等問題,清楚呈現出各主題在世界上的地理分布狀態,讓你輕鬆了解全球局勢。
換位思考,從各國角度看世界精選29個深具戰略價值的國家/區域,頗析各國看待世界問題的真實想法,並進一步告訴你,這些國家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是如何扮演並定位自己的角色。
●以英國角度看世界:畏懼歐洲整合、嘗試維持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並保持對美國的影響力,以保有世界金融樞紐的地位。
●以德國角度看世界:推動歐陸整合,在歐盟中的發言權最大,面對中俄兩國,則表現出堅決捍衛資源和經濟利益的態度。
●以波蘭角度看世界:不相信任何條約與國際機構的效力,認為國家的保障只能依靠美國的保護,故全面支持美國對伊拉克戰爭。
●以南韓角度看世界:渴望脫離美國控制,統一朝鮮半島是國家重要目標,但不希望提前統一造成國家巨大負擔,反倒希望北韓局勢持續穩定。
●以土耳其角度看世界:與美國保持友好關係,加入歐盟是為了讓西歐認可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成功機會卻十分渺茫。
●以印度角度看世界:深藏不露的核武實力浮上檯面,打算透過與美國的合作取得大國地位,對中國的勢力增長十分憂心。
●以伊朗角度看世界:準備重返世界舞台,害怕世界對自己的侵略,而世界也同樣畏懼著伊朗這個國家。
地緣政治最佳入門書籍!
開放的視野,讓你從大格局了解全世界
作者簡介:
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
法國地緣政治學領域著名專家,現任法國巴黎國際和戰略研究所(IRIS)所長。除法國境內之外,也常向國際媒體發聲,著作超過40冊以上,內容包括探討國際關係、核武問題、縮減軍備、大國間的力量平衡、法國外交政策,甚至運動競賽在國際關係方面的影響力等,涉獵主題相當多元。
于貝爾‧凡德林(Hubert Védrine)
法國前外交部長,現為密特朗研究所所長兼講師。曾於1981-1995年間擔任密特朗總統的顧問(歷任外交顧問、總統府發言人、愛麗舍宮祕書長);並於1997-2002年席哈克總統任內的喬斯潘內閣擔任外交部長。之後以地緣政治學顧問的身分進行著述活動。
譯者簡介:
王立言
台灣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於日本東北大學進修,現為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生,譯有《女巫不傳的魔法藥草書》、《妖精的歷史》等多部著作。
許晴舒
國立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碩士。從事中間調性的文字、藝術工作。譯有《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埃及古文明》、《漫畫圖解‧不可思議的希臘神話‧歷史》等書。
吳怡文
政大廣電系畢業,曾赴日留學,現為日文譯者,譯有多部著作。
章節試閱
【帝國的崩毀及其影響】(摘自第1部 歷史上重大的轉捩點)
統治殖民地的國家長久以來打壓著殖民地的人民,意圖防止民族意識的抬頭與民族間的衝突。由於殖民帝國的崩毀,爆發了許多紛爭,其中有些地區甚至到現在仍紛紛擾擾。所以從民族主義的觀點來檢視歷史,對於理解今日發生的危機實屬必要。
以美國來說,雖然從宗主國英國成功獨立並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但為了守住獨立,到1917年,甚至可說到1941年為止,長期維持著孤立主義的傳統。
而拉丁美洲各國之間,於19世紀前葉企圖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在個別發動獨立戰爭的過程中也彼此產生了心結。當時緊繃的關係,至今仍深植在國民的情感中。
歐洲則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瓦解。
以德國來說,在凡爾賽條約(1919年6月29日)中不得不承認戰敗及帝國解體,讓德國人深感恥辱,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牙還牙的好戰民族主義上揚。納粹戰敗後,德國在冷戰期間經歷了第二次解體(分裂為東西德),不過在蘇聯勢力衰退後再度實現了統一(1991年)。換句話說,德國的自我認同從解體到再建構共花了72年的時間(1919-1991年)。
奧匈帝國與德意志帝國於1914年共結同盟而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與匈牙利分離,奧地利在聖日耳曼條約(Treaty of Saint-Germain)(1919年9月10日)、匈牙利在特里亞農條約(Treaty of Trianon)(1920年6月4日)中更進一步解體。新誕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及南斯拉夫,是由各個互不相讓的少數民族結合而成,一開始就扛著無可避免的種族衝突問題,也因此造成了國家情勢的不穩定。這也是為什麼其中幾個民族會對1930年代希特勒的政策抱持著好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冷戰的關係,如狄托(Josip BrozTito)強力鎮壓下的南斯拉夫,民族問題曾一度被「凍結」,但在1989-1990年共產主義體制接連瓦解後,問題再度浮上檯面,譬如匈牙利裔少數民族問題等。
不過大部分的時候,情況都能控制得住。這主要是由於德國東邊的國境,在與波蘭重新協商下,確定以奧德河與奈塞河(Oder-Neisse line)為界;以及在「穩定協議」的支援下,中歐各國之間的和談逐步進展,加入EU(歐盟)的可能性大增的緣故。這股和平的動向,讓12 個國家新加入EU。
與此動向相較,南斯拉夫在狄托過世後的1980 年代初開始崩解。無論是南斯拉夫政府、歐洲或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都無法控制住狀況。其結果如克羅埃西亞戰爭及波士尼亞戰爭(1991-1992年)、科索沃戰爭(1999年)所呈現,崩解的過程更加劇烈。即使經過16年後的2015年,波士尼亞、塞爾維亞、馬其頓仍未完全恢復穩定。
以巴爾幹地區的南斯拉夫來說,不同的民族及宗教之間的緊張關係曾在鄂圖曼帝國時期一時凍結,卻因帝國的崩解而再度表面化。
至於中東地區,在鄂圖曼帝國解體時,一戰時期的協約國曾含糊允諾協助庫德人建國,但結果卻未能實現,現在則成為戰爭的導火線。而在英國託管下的原鄂圖曼帝國的三個州郡,則因英國獨斷獨行的決定而合併成伊拉克,往後不得不經歷動亂不斷的悲劇性歷史。另外敘利亞、黎巴嫩、外約旦(之後的約旦)以及以色列,從1948年至今從不曾有過一天和平安穩之日。將近一個世紀都過去了,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們心中只增加了恐懼及怨恨。
非洲及亞洲的殖民地於1950-1960年代獨立,因而誕生了數十個國家,然而看似「撤退」的列強宗主國(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時、荷蘭、法國、英國)卻在當地留下了「限時炸彈」。諸如讓印度次大陸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獨立、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分裂、以色列及阿拉伯各國的紛爭、帝汶問題、香港的定位等。不過其中獨立不久的「稚嫩非洲」算是相當聰明,即便當初是人為操縱下劃分的國境,為了讓歷史問題不再重演,仍安分地適應著殖民地時代的區域劃分。
蘇伊士運河的東側因英國的撤退,波斯灣沿岸地區獨立了十幾個酋長國。其中一國為科威特,爾後發生伊拉克強要其領土的紛爭(1991年第一次伊拉克戰爭)。
新的獨立國彼此之間的關係,或是與其他國家的關係,仍深刻籠罩在殖民地時代的陰影下。例如,即便在國際化的潮流下,使得新獨立國在施政上有更寬廣的空間與更多的可能性,它們卻仍受帝國主義時代列強影響而繼續使用殖民地時代的語言。
太平洋上的許多小國,雖然曾是各國的託管地,不過在1980-1990年代分別獨立。
最後滅亡的「帝國」則是蘇聯。1991年底,波羅的海三小國、烏克蘭(俄羅斯發源地)、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中亞各國紛紛獨立,特別是高加索地區引發了過去沒有發生過的少數民族問題。
現在世界上只剩下零星的小殖民地。然而非洲、中東以及亞洲的少數民族問題卻仍令人憂心。部分專家的分析指出,歐洲以及西方長達數個世紀的擴張主義雖於今日已走向末路,但曾屬於殖民地的地區,卻仍處於嚴重的停滯狀態而且找不出解決之道。而將來中國與俄羅斯也勢必將面臨這個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鄂圖曼帝國解體之際,甚至為了當地占少數派的基督徒,評估讓安那托利亞半島脫離土耳其。這個做法,造成20世紀不安定的局勢,以及猶太民族國家的爭論。時至21世紀,敘利亞和伊拉克瀕臨解體的危機,也是受此影響(1920年的色佛爾條約,1923年的洛桑條約)。
【貿易】(摘自第3部 全球的各種數據)
有史以來,國與國之間就一直在進行著貿易。工業革命以後,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最近30-40年間,更成了世界經濟成長和全球化(限制大幅放寬)的一個重要面向。
18世紀之前,貿易商品僅限於貴重、稀少,被視為奢侈品的品項,辛香料和布料為其代表。18世紀之後,由於海上與陸上交通發達,加上19世紀的工業革命,國際貿易相當盛行。再加上蒸氣火車、鐵路、電報、汽車、航空運輸,以及全新情報通訊技術(ICT)的登場,全球貿易量大幅增加。從19 世紀中葉以後,國際貿易量竟增加了140 倍。
貨櫃革命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1956年登場的貨櫃,首先是被堆放在船隻上,之後也使用於卡車和火車上,並統一規格化,縮短了上下貨的所需時間。「貨櫃貨物」占了所有運送貨物的4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國際貿易量居首位者是英國,之後是美國,現在則是亞洲。貿易的主要商品在19世紀是初級產品(primary commodity),之後從工業製品轉移到商用服務,現在則是高科技產品。
「開發中國家」的貿易額在1980年占全球的30%,到了2013年,達到44%。另一方面,已開發國家的貿易額,在這期間則從66%下滑至52%。
歐亞之間的貿易占全球貿易量的9%,亞洲和北美間的貿易占8%,亞洲與中東間的貿易占5%。2013 年中國貿易額則居全球首位(進出口總金額超越美國)。
制訂國際貿易規範的是世界貿易組織(WTO)。這個組織接續1948年簽署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1994年在樂觀的「全球化」運行中開始運作。現在,WTO 的會員國共計有161個。近年來,全球規模的貿易談判已不見成果,而是出現區域之間(特別是在美國主導下)的協定案。其中包括美國與歐盟間的規格協議案、美國與中國的通商協議案,歐盟與部分國家(加拿大等)之間的全新協議案。
經濟界和所有政府, 是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 部分另類全球化(Alterglobalization,以更符合社會正義的全球化為目標的運動)的提倡者與勞動組織認為,貿易自由化可能造成南半球諸國的脆弱經濟遭受打擊,有些領域需要基於社會性的理由加以保護。此外,先進國家的許多生態學者強烈主張,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是造成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
貿易不是要讓和平關係自然確立,而是要成為其中助力。然而,不管是期待經貿關係發展、貿易自由化,或是希望有所限制(停止出口、貿易制裁),國家間的交易還是經常受到政治和戰略選擇的影響。
【恐怖主義】(摘自第3部 全球的各種數據)
自從2001年9月11日的多件恐怖攻擊事件後,以美國為主的歐美各國已經將「國際恐怖攻擊」(或者伊斯蘭恐怖攻擊)視為對自己國家與世界安全的主要威脅。美國自從蘇聯的威脅消失後,就沒有危險的敵人,一直以強國自居,但在本土初次遭受攻擊下大感驚愕,並深受傷害。
對部分歐美國家而言,國際恐怖攻擊已經取代共產主義,成為主要敵人。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呼籲大家「與恐怖攻擊對抗」。但是,狀況並沒有那麼單純。因為所謂恐怖主義正是為了讓人感到恐懼,採取了對一般大眾隨機攻擊的手法,而非針對一個團體或一個事業。以美國、俄羅斯、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等為首,世界大多數國家都自認受到恐怖主義的極大威脅。最近20年,全世界的恐攻犧牲者從2000-3000人,增加到2-3 萬人。雖然現在的恐怖攻擊事件,有許多都是伊斯蘭教徒所引發,但在過去並非如此(不過,中世紀伊朗有名的「 Hashishi」暗殺集團,後來成了暗殺者「Assassin」這個字的由來)。
恐怖主義一詞,是在1793 年跟隨著「恐怖統治」(Terreur)一詞而登場。當時,法國大革命愈演愈烈,雅各賓派(Jacobins)因而採行恐怖統治。換句話說,這個字眼在當初的意思是「來自國家的『恐怖』」。
在19世紀的俄羅斯和法國,恐怖攻擊是無政府主義者會做的事。1914年塞爾維亞的民主主義者在塞拉耶佛引發的恐怖攻擊,不僅引起連鎖反應,還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0世紀後半,恐怖攻擊多半是訴求獨立或分離的運動,由西歐的激進極左派主義運動引起。
關於恐怖主義的正確定義,有理論和政治兩個層面的討論。恐怖主義有時被當成是弱者的武器來使用,所以,發動攻擊的人究竟是「反對運動者」或是「恐怖主義者」,端視過程及其結果而定。不管是什麼狀況,都是讓人民、政府和國家陷入恐懼的隨機暴力行為,但有時也會被稱為「國家造成的恐怖攻擊」。
近年來,伊斯蘭教徒恐怖攻擊的最大犧牲者就是穆斯林。近兩年,恐怖攻擊的犧牲者有80%都是在伊拉克、敘利亞、葉門、阿富汗、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等地受害。
在現代社會,恐怖主義對大眾的心理與媒體影響甚巨。歐美社會雖然不是最大受害者,但由於相信領土內的戰爭威脅在很久以前就完全消失,對平安深信不宜,因而深受恐怖攻擊的傷害,心理層面的打擊比實際受害程度大上許多。
911攻擊需要的費用,大概「只需」50萬美元,但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保險與重建的費用)約500億美元,與強勁颶風襲擊佛羅里達州所造成的損害相當。而恐怖主義者的目的,是希望所有人都處在一種不安全的狀態中。
恐怖主義顯然受到所有政府(甚至包含非民主政府)與所有公民社會的指責。在帶來恐懼、麻痹、無秩序的同時.也同時引起許多反應。
對所有關係國來說,在恐怖攻擊的威脅下確保自身安全,以及讓以伊斯蘭之名行動的狂熱聖戰主義者,停止對恐怖攻擊的依賴,都需要長期對抗的政策。必須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神學等各領域實施對抗政策,並斷絕恐怖主義者的金錢與支援,才能避免成為恐怖攻擊的溫床。
【從英國角度看世界】(摘自第4部 從各國角度看世界)
15世紀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敗北,使得英國失去了所有在歐陸上的領土。因此,英國轉朝愛爾蘭(1541年)、蘇格蘭(先後於1603年及1707 年)發展,並轉而向海外拓展領土。
在法國大革命前夕,不列顛王國由於失去了美洲大陸的殖民地,導致國力衰退;然而其後卻也因其島國的地理特徵,得以免受拿破崙侵略。在整個19世紀當中,英國都努力地維持歐陸各個大國間的平衡,不使任何一國擁有特別突出的支配力。然而,這種行動都維持在不主動介入歐陸事務的範圍之內;對英國而言,那是一段「光榮孤立」的時代。值此同時,英國在歐洲以外的地區力圖拓展殖民地與貿易版圖,在19世紀晉升為世界第一的貿易、工業大國。使得英鎊在當時成了國際通用貨幣。
之後英國為了迎接德國的挑戰,選擇接近法國,於1904年締結英法協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開始察覺自己的優勢正逐漸受到美國的威脅。最後,在長期的國力衰退下,英國失去了殖民地以及在貿易與海運方面的優勢。
於是,在面對蘇聯的威脅下,為了讓歐陸保持新的勢力均衡,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商討分割統治德國時,將分割出的領土之一,以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席次分給了法國。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時,美國勸告英國停止派兵至蘇伊士運河。這不僅使得英國體認到自己已無法獨自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軍事行動,同時亦不可能違抗美國了。
由於畏懼歐洲整合將使自己的地位與利益逐漸喪失,對此英國一直抱持著保留態度,並維持與美國間的「特別關係」。實際上,英國一直希望能透過與美國間的歷史淵源、共通語言和思維方式,以及自己的首相對美國總統的影響力,讓自己的影響力能在全世界持續擴大。
到了1973年,英國雖然終於加入歐洲共同體,但仍與大英國協各國維持某種程度上的關係。對歐洲各國而言,英國是一個態度曖昧不明的夥伴。
其後,在對伊拉克戰爭期間,英國首相布萊爾所採取的附和與贊同的態度,被解讀為對美國的盲從,也在國內造成很大的問題。至此,所謂英國對美國的影響力,被證實只不過是一種幻想。
英國固然勇於面對參與該場戰爭所招致的負面評價,同時,也認為這是自己擔任美國和歐洲各國間橋梁的重要責任之一。倫敦是世界金融樞紐,即便在2008年爆發金融大海嘯後,英國仍期望繼續維持此一地位。
2010年後,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帶領下的英國,有很多國內的問題待解決(蘇格蘭獨立問題、國內支持脫歐的輿論升高),除了2011年介入利比亞內戰外,英國這幾年在國際舞台上都比較低調了。
【從南韓角度看世界】(摘自第4部 從各國角度看世界)
對南韓而言,統一分裂為二的朝鮮半島絕對是國家的重要目標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北緯38度為界,朝鮮半島南北分別遭到蘇聯與美國占領。1950年,北韓以蘇聯和中國為後盾,對得到美國支援的南韓發動戰爭。這是冷戰期間最重要的一戰。韓戰最後以休戰作收。由於南北韓情勢持續緊張,使得不管是採資本主義的南韓或共產主義的北韓,都建立了獨裁的政治體制。但南韓走上了與北韓完全相反的路線,致力於振興產業和教育、發展資本主義,展開了急速的經濟成長。1980年代,南韓開始民主化,公民社會誕生,公民團體和政治組織也有驚人的發展。
1990年代之後,南韓開始對北韓採取較先前更為溫和的態度。這是由於南韓認同南北韓國民除了在政治上的分割之外,仍是共享同一個文化、語言,以及數千年歷史的單一民族。
韓國雖憂心與北韓的對立,但同時也擔心北韓政治體制崩潰。因為一旦北韓政權崩潰,南韓勢必得提前進行統一,而這在經濟、社會層面造成的結果,將使南韓難以負擔(北韓人口2400萬,南韓則為5000萬,且發展上有極大落差)。
在1895年日本入侵前,中國已統治朝鮮半島長達數個世紀,然而中韓之間的關係卻堪稱良好。南韓不僅將中國視為經濟活動上的夥伴,同時也認為中國能夠扮演制衡北韓的角色。
相對地,在1895-1945年間,日本將朝鮮半島當作侵略亞洲的跳板,搾取並奴役當地人民。這使韓國與日本的關係,與中國的關係完全不同。而日本缺乏誠意且姍姍來遲的道歉,也成為兩國相互理解的障礙。
歷經1988年主辦漢城奧運、2002年合辦世界盃足球賽之後,韓國向全世界宣示了自己所走的是和平路線的國家主義。
韓國與日本一樣,都接受美國的庇蔭。然而,由於韓國對中國的警戒心不如日本,因此更加強烈希望脫離美國的控制。這使得韓國的年輕世代和上一代,對美國的觀感並不好。他們認為在布希政權下,來自美國的壓力造成的是更多的威脅而非安全。美國將北韓列為「邪惡軸心」、長期對北韓採取攻擊性制裁的態度,都帶給南韓人民不好的印象。
美韓之間在商業利益上的對立,讓兩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而韓國也覺
得自己對美國而言,只不過是戰略上的一只棋子而已。
韓國希望能夠在國際社會上獨立,並且在與美國維持合作關係的同時,也在外交上保留交涉的餘地。由於南北韓統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所以南韓現在反倒希望北韓情勢安定,但也不抱持幻想,認為北韓的政治體制可能改變。身為G20 成員國之一,南韓希望自己能在世界局勢上有更多的影響力。
【帝國的崩毀及其影響】(摘自第1部 歷史上重大的轉捩點)
統治殖民地的國家長久以來打壓著殖民地的人民,意圖防止民族意識的抬頭與民族間的衝突。由於殖民帝國的崩毀,爆發了許多紛爭,其中有些地區甚至到現在仍紛紛擾擾。所以從民族主義的觀點來檢視歷史,對於理解今日發生的危機實屬必要。
以美國來說,雖然從宗主國英國成功獨立並建立了美利堅合眾國,但為了守住獨立,到1917年,甚至可說到1941年為止,長期維持著孤立主義的傳統。
而拉丁美洲各國之間,於19世紀前葉企圖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在個別發動獨立戰爭的過程中也彼此產生...
作者序
冷戰結束後,在全球化效應下,我們活在一個非常複雜的世界當中。我們的野心是希望不僅能提供闡明這個世界的關鍵,同時也能揭示存在於世界上的各種危險與可能性。
在製作本書中100種不同的圖表與說明文字時,我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一次提供太過大量的資訊,以免讓讀者感到厭煩、混亂或不安。因為我們深信,唯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如今,世人皆已公認,持續了約半個世紀的冷戰是「確實發生過」的事。然而,相對地,即便到了兩極體制落幕25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未能凝聚出一個針對世界現狀所做的統一解釋。
一個分享著普遍價值觀的「國際共同體」,究竟是否已經成形?還是說,價值觀與宗教的出入,至今仍撕裂著世界,甚至造成敵對?不同力量對立的情況是否已不存在?或者,由於地緣政治學上的種種因素,也就是爭奪能源、環保議題、宗教問題等理由,使得情況不斷惡化?
在本書中,筆者準備了各式各樣的主題,希望能讓讀者從中培養出屬於自己的見解。另外,本書也不僅以表述常見的歐美中心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為滿足。因為這些觀點,只會妨礙我們去認識世界的多樣性而已。
即便世界各國間彼此依賴的關係逐漸加深,每個國家和其國民仍舊擁有著自成一格的世界觀。這些世界觀既然是由各國固有的歷史所形成,自然會對該國看世界的觀點產生極為關鍵的影響。此外,這樣的觀點,也有可能是受到危機、威脅、機會、野心,以及恐懼的影響所形成的。
因此,筆者在本書中試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出發。這些各式各樣的角度,其看法與出發點當然不是一致的。或者,這個世界終有凝聚出共識的一天,這些看法上的歧異,只是當下一時的現象而已?
本書由四部分所組成。
第一部 歷史上重大的轉捩點:由八張地圖與五篇「縱貫時空的說明文」所組成,進行概略性的介紹,賦予本書在歷史上的深度與廣度。
第二部 關於全球化世界的各種詮釋:反過來說,這也象徵著世界上並不存在著一種所有人都同意的解釋。
第三部 全球的各種數據:涵括世界的人口、經濟、能源、戰略等內容。
第四部 從各國角度看世界:從本書筆者的角度來看,第四部是本書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不僅包含筆者眼中視為理所當然的觀點(從法國與歐洲觀點所看見的世界),也試圖介紹其他各國眼中所看見的世界。
透過上述資料以及各方交錯的觀點,可以讓這個世界的共通點與一貫性更加鮮明;然而,同時也會讓極大的矛盾與敵對關係(不論是顯著的或潛在的)因而浮現。總而言之,本書時而清晰、時而帶有暗示意味地描繪出接下來幾十年內世界的面貌。為了準備迎接那樣一個世界的到來,如何事先加深對其的理解,是各位讀者,不,是我們所有人的課題。
帕斯卡‧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于貝爾‧凡德林(Hubert Védrine)
冷戰結束後,在全球化效應下,我們活在一個非常複雜的世界當中。我們的野心是希望不僅能提供闡明這個世界的關鍵,同時也能揭示存在於世界上的各種危險與可能性。
在製作本書中100種不同的圖表與說明文字時,我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一次提供太過大量的資訊,以免讓讀者感到厭煩、混亂或不安。因為我們深信,唯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如今,世人皆已公認,持續了約半個世紀的冷戰是「確實發生過」的事。然而,相對地,即便到了兩極體制落幕25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未能凝聚出一個針對世界現狀所做的統一解釋。
一個分享著普遍價值...
目錄
序
第1部 歷史上重大的轉捩點
最早在地球上繁衍的人類/歐洲的全盛時期/帝國的崩毀及其影響/冷戰/第三世界的分裂
第2部 關於全球化世界的各種詮釋
國際共同體/文明衝突/單極世界/多極世界/混沌的世界
第3部 全球的各種數據
人口/世界的語言/宗教/跨越國境的移民/貿易/觀光/南北落差/犯罪/核武大國/石油、天然氣、非傳統碳氫化合物能源/生態問題/水資源/公共衛生/新興國家/恐怖主義
第4部 從各國角度看世界
從美國角度看世界/從加拿大角度看世界/從歐洲角度看世界/從法國角度看世界/從德國角度看世界/從英國角度看世界/從西班牙角度看世界/從比利時角度看世界/從波蘭角度看世界/從瑞士角度看世界/從土耳其角度看世界/從俄羅斯角度看世界
從印度角度看世界/從中國角度看世界/從日本角度看世界/從南韓角度看世界/從印尼角度看世界/從澳大利亞角度看世界/從墨西哥角度看世界/從巴西角度看世界從以色列角度看世界/從地中海各國角度看世界/從阿拉伯世界角度看世界/從馬格里布角度看世界/從伊朗角度看世界/從伊斯蘭主義者角度看世界/從非洲國家角度看世界/從塞內加爾角度看世界/從南非角度看世界
序
第1部 歷史上重大的轉捩點
最早在地球上繁衍的人類/歐洲的全盛時期/帝國的崩毀及其影響/冷戰/第三世界的分裂
第2部 關於全球化世界的各種詮釋
國際共同體/文明衝突/單極世界/多極世界/混沌的世界
第3部 全球的各種數據
人口/世界的語言/宗教/跨越國境的移民/貿易/觀光/南北落差/犯罪/核武大國/石油、天然氣、非傳統碳氫化合物能源/生態問題/水資源/公共衛生/新興國家/恐怖主義
第4部 從各國角度看世界
從美國角度看世界/從加拿大角度看世界/從歐洲角度看世界/從法國角度看世界/從德國角...
商品資料
出版社:如果出版出版日期:2018-12-01ISBN/ISSN:978986968969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52頁開數:24*19 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