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原是一位母親打算留待女兒婚禮發表的傳家寶;
這些信,本是妻子只對先生說的戀人絮語。
但這37封以13年歲月寫就的「家書」,
一字一句直指困惑核心,
為每個人生岔口、職場顛簸,提供冷靜眼光,點醒前路。
失意時可讀,得意時更要讀。
汪莫從女兒15歲起開始寫家書,將重要的價值觀,以13年的光陰對女兒娓娓道來。她也給先生寫信,送上清醒的旁觀眼光與不言而喻的深情,為另一半梳理不足為外人道的職場心情;她同時勤於與朋友分享教養看法和生活點滴,與先生榮辱與共的工作夥伴也會在重要時刻收到她的信,甚至因而建立幾近莫逆的情感。
洞察人情,直指核心的事理分析能力,是汪莫的強烈個性特質,她雖然不是職業作家,13年來卻以一封封充滿溫度又理性冷靜的書簡,讓她關心的人們,以悠緩的閱讀速度,反覆咀嚼書信傳遞愛與令人安定的不凡力量。
──│汪莫用智慧提煉的10個人生觀察│──
▏身為人母,她擁有自覺與成全
‧我之所以喜歡為人母的角色是因為在這樣的關係裡,我們讓雙方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彼此擁有獨立的靈魂,相互依靠而不互相依賴。
‧我不管有多忙,每天一定抽空運動,那是因為愛妳,我能做的是好好照顧自己,讓妳肩上的負擔可以輕一點,享受青春的日子可以久一點。
‧給子女的教養,其實都是在為我們自己做準備。
▏她們母女一起面對世界
‧放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有智慧的放棄更是不簡單。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的人,而是含著眼淚依然奔跑的人。
‧很多人用年齡決定能力,但我讓女兒用能力來決定她能做的事。所以,從小她要我答應她想做的事,必須先證明她有這個能力。
‧教孩子如何釣魚(做事的邏輯),而不幫他們釣魚(幫做事),這也是培養孩子信心的重要因素,因為從零開始完成一件事,會讓人得到成就感。
▏回首愛情,凝視婚姻緣起
‧憶起婚前,我們同樣對人生充滿無限美好的期待,在彼此身上投入自生最大賭注──似乎了解卻又不完全,雖然相愛,卻不知道愛的極限在哪裡,我們選擇奔赴完全無法預知的未來。
▏職場上那些意在言外的事
‧別從業務的角度做生意,要用老闆的眼光經營事業。
‧「壓力」是觀待自己的能力,就像「成就」觀待我們的肚量;這在人生中寥寥可數的「公平」中,是其中的一項。
‧很多檯面上的人聰明利用「退休」,讓自己在既有的舞台,又不得罪任何人的狀況之下,漂亮下台一鞠躬。但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作者簡介:
汪莫
31歲時生下女兒,因為想當媽媽而生孩子,不是因為想生孩子而生孩子。所以,女兒一出生,即決定當全職媽媽。
從女兒15歲就開始寫家書,一方面喜歡文字表達,因為文字能讓人思考,且不會有情緒的衝突。
因緣際會下,編輯讀到幾封家書,得到當事人的同意有機會讓家書曝光,分享如何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享受生命、找到自己。女兒離開台北出國念大學,旋即展開另一個義工生涯。
生命是不斷地延續,希望家書的內容,可以提供另類思考的角度。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李偉文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親職作家/番紅花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李偉文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
親職作家/番紅花
(以上依姓氏筆劃排序)
章節試閱
【母親,我最樂於扮演的人生角色】
從女兒6歲的暑假獨自去公婆家開始,每一年的那個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這就是將來要面對的生活。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與丈夫,他們都是我們人生的過客,緣分深的待得久一點,緣分淺一點的提早離開,我們終將要找到一個舒適的方式,和自己相處,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那歸人。
所有人生角色的扮演,我最喜歡「母親」這個角色,也做得最認真,原因很簡單,我是想做母親而生孩子,不是為了生而生,對我而言,這有很大的差別,差別在於「心甘情願」。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要別人肯定的人,這可能來自父母從小無條件的接受「我是誰」,不管我的表現如何,父親看到成績單,只會問:「盡力了嗎?盡力就好。」當然很多時候都是用混的,他們也從沒有質疑過我,就是全然相信,這個小小的「相信」,造就日後「自我肯定」的基石。我傳承他們的教養,用同樣態度教養女兒。
●親密關係的起點─接受真實的你
我非常清楚孩子是生命中的過客,所以,非常珍惜她的成長。我們都需要很多空間,我們關係很好,其中一個祕密武器就是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隱私」,即便在青少年時期,我也從未不經她同意翻閱她的東西。祕密就是不想告訴別人,既然是祕密,又何必知道。我一位很酷的女性友人說:「只要有人跟我講祕密,我就會跟他說:『我一定會告訴別人,你最好想清楚再說,因為我不想背負這種壓力。』」這是事實,當我們知道別人的祕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問,最後還要假裝不知道,這是一件多麼沉重的事。
如果我真的好奇,或擔心,就直接問本人,至少,我會給一次機會聽當事人為自己辯解。對我而言,不知道的事都是不重要的事,我的耐心大過於好奇,我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有一天她主動分享她的祕密──這就是親密關係的起點。
其實,會想知道孩子或是丈夫的祕密,有時是自尋煩惱。反正若真的發生什麼事,父母或太太都是最後一個知道,因此從結果推論,知不知道是一樣的,只是提前擔心。
那到底要怎麼做?對我而言就是「接受」。
接受什麼?接受「想像」就是和「期待」不同,就像我的父母全然接受我一樣,接受「我就是我」,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要不是反映自己的缺憾,就是反映對自己的自滿。我常常不能理解,為什麼「我的」夢想要別人實現,而別人又為什麼要來實現的「我的」夢想?當父母分不清「擁有權」和「所有權」的不同,就非常容易迷失在親職的角色裡;身為父母應該教他們學校沒有教的事,接受他們有說「不」的權利;即便我們是先知。同時,孩子也要接受父母說「不」的權利;即便事情和他期待的不同。
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因為我們是孩子最重要的「他人」,在所有人格發展中最重要的基礎:自我肯定、自我接受、自我價值和信心,都在於為人父母是否可以全然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真正」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樣子。
●母女,是獨立又親密的個體
在女兒還小時,我不會公開這些家書,因為我不希望別人拿著家書的尺來檢視我的教養,現在願意公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已經大到可以驗證我對她的教養是對的。
從她生下來,我對待她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有教養都以訓練她成為獨立、能為自己負責任的人為目標。我的價值觀反映在給她的教養上,每當遭遇教養瓶頸,我不斷反省最深的問題、看到自己的懦弱和心念不安的出處,當我能勇敢面對,就能找到出口,而這出口就是她能夠勇敢的緣起。
會這樣說也是因為女兒也是勇敢的,她知道她的底線在哪裡,有任何疑問都會去問當事人。她的勇敢反映了我的教養,而我的教養又反映了她的價值觀,「教養」簡單來說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看到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終究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
我不把人生的發球權交付在他人手中。
我的寂寞空虛是我的事,人生的缺憾也是我的事,不需要等待他人關愛的眼神,或填補我的缺憾,如果我們在精神能夠這樣獨立,出乎意料的,所有人會靠向我們,因為這是沒有負擔的愛,想做的事都是自己願意,而不是義務,孩子也會反省,知道該做多少、要做什麼,他們也會適時調整腳步。
所以,如果我們能吞下「先知」的話語,然後,深吸一口氣學會等待,這些就會成為美好的過程。
我相信多數父母都是盡他們最大的努力撫養孩子,不管我們的客觀條件是什麼,全職母親或職業婦女,教養裡不能帶有抱歉,因為抱歉會讓教養扭曲變形,該堅持的不堅持,該糾正的不糾正;我們應當在能陪伴的時候好好陪伴,該單飛的時候,放手讓他們遨遊飛翔。我們雖生下孩子,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命,會生在如何的家庭、有什麼樣的父母,無法揀選,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今生陪他們一程。
我之所以喜歡為人母的角色,是因為在這樣的關係裡,雙方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彼此擁有獨立的靈魂,相互依靠而又不互相依賴。
【工作上的所有好壞,只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按鈕】
親愛的先生:
雖然非常清楚你現在的狀況,壓力大到不行,而且又很累;公司軍心渙散,又要與行業背景差異懸殊的協力廠商往來。即便如此,我從來都不覺得這對你會是問題。
你們現在的狀況,很像不太能適應彼此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新婚夫妻,天天吵架鬧離婚,關心的親友在一旁看得緊張,屢屢勸架,但兩人仍日復一日地吵。最後和事佬才會明白,其實只需當個聽眾,等對方發洩完,就可以放下;因為相同劇情明天還會重複上演。
所以,我想現在的你只需要聽眾,不需要顧問,所有事情沒有想像中順利,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以你現在身分,接任何有頭銜的工作,想要沒有壓力,那是天方夜譚。
前晚和你的前祕書通電話,她跟我說你工作壓力很大。掛上電話後,我一直在想,如果所有事情都有原因,那你當初接受這份工作的原因是什麼?不知你是否想過這問題,經一天思考,我不但有了答案,而且更加確定,所有發生的事都是好事;而你也確實是受上帝特別眷顧的人。
你知道嗎?所有的好壞都只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按鈕,好壞、對錯,其實一切由心造,你想它是好事,它就是好事;你想它是壞事,它就是壞事。
就像女兒沒被國外寄宿學校接受,兩年後的今天,或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它是當時你所謂的壞事,還是我認為的好事?我們都不是先知,不會知道當下發生事情的背後意義;可是我們的智慧會在這過程中,幫助我們看到正面意義。
這麼多年來,你的職位越高,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可是相較其他人,你的事業算是順遂,人生過得很精采,該有的你都有了。即便你現在的工作,時常需要與不同行業背景的廠商打交道,但是總公司人人稱羨,老闆對你信賴有加,部屬也都是一時之選,可說是最佳組合。如果你還有抱怨,那這些天天為你辛苦工作的下屬、支持你的老闆,又情何以堪?
換另一個角度看,這些與你們背景迥異的廠商,他們又何嘗不是為了做成生意,努力摸索與你們的相處之道。
壓力是什麼?一個人能承載壓力的極限又是多少?為什麼你會認為下屬的壓力比你小?壓力就像量身訂做的衣服,你能承受多少,就穿多大的衣服,太大或太小,終究都會被淘汰。
有人為了付不起幾千元的生活費、幾十萬的債務,選擇自殺。在某些人眼中,那些人很傻,為了區區這麼一點錢,可是對自殺者而言,那都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壓力可以觀待我們自己的能力,就像成就是觀待我們的肚量,這在人生中寥寥可數的「公平」,是其中一項。
你有沒有仔細想過,多年來,你成功的條件是什麼?你領導下屬的肚量,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會呼應我即將揭曉的謎底)。
所有發生的事都有原因。你接這工作的原因是什麼?記得我上課時學到:「嗔心會毀掉我們累世所累積的善根。」你必須從這逆境中,去學習破除成功帶給你內心最深沉的「驕傲」與「我慢」,對做事不如我們意的人,從你臉上或眼底,會不經意流露出一絲絲不耐與輕蔑。
每個人最終都希望可以成為更好的人;你藉由這份工作,我透過信仰,女兒透過上學,我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學習人生課題。如果你同意我的看法,就會為你的抱怨和壓力找到出口。
這信趕在你人還在國外出差途中寄出,人在他鄉,思緒可以抽離,好好思索。你現在需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所有已經與即將發生的事,有一天你會了解,這些事背後真正的目的與意義。
這只是一份階段性的工作,你不會永遠待在這一行,改變你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做完了就把它放下,讓心裡擁有一些空間與距離,這樣就可以安然度過每一天。
【女人角色多重,保有自覺看見自己】
回顧為人妻歲月,我覺得這是所有人生角色裡,最複雜也最難的一個:多重身分重疊,工作全年無休且繁瑣,還有無法避免的價值觀衝突,而最重要的是,歲月漫長。
認真想來,我從不是女權主義者,因為心裡清楚,很多時候人生就是不公平。男人和女人不同,女兒與兒子不同,媳婦和女兒不同,戀愛與結婚也不同。
知道與接受是兩回事,而婚姻就是想辦法拉近兩者的距離,在想像與衝突中不斷妥協,然後,找到一個最舒服的角度繼續。
我從不羨慕任何人的婚姻,因為婚姻不能比較;就像穿鞋,我的舒服,你未必合腳,反之亦然。
在任何關係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界線」,如果我們知道界線在哪,即使為家庭、孩子、工作犧牲,就不至犧牲到「忘我」;我們可以身影模糊,但絕非不存在的個體;我們可以沉默,但並非沒有聲音。
其次是「尊重」,尊重「我」是獨立的個體。年輕時,先生晚上常需要應酬,如果他很晚回家,我從不多說什麼,只是告訴他:「白天帶孩子很累,我的睡眠又淺,一有聲音或亮光就會醒來,要再入睡變得相對困難。」
過不了幾天,就會瞥見一個黑影躡手躡腳、小心翼翼地掛西裝;他要尊重我的感受,而相對地,我也不會歇斯底里當個福爾摩斯去窺視他。
年紀越大,越不想與人衝突,因為吵架是要花力氣的,了解自己的極限,就會用不同方式處理衝突,乍聽不順耳的話,就當場走開,不在有情緒時處理事情,等到情緒過後,再想對策解決。我的對策通常就是「寫」,不管是簡訊或是家書,好的文字不僅使人思考,還會使人冷靜,這樣分段式溝通的經驗在我家無往不利,大多能得到雙贏。
為人妻的智慧就是不斷調整和對方的關係,找到最適合相處的方法。
我的座右銘「人生是用過的,不是用想的」,但即便不是用想的,在這個「過」的過程中,還是可以從我的家書裡看到成長的軌跡,與其說成長,自覺也許更貼切。
一位朋友從年輕時就常說:「我們要對另一半心存感激。」當時年輕氣盛,嘴上雖然沒說,但總覺這句話聽來刺耳:「不是他該感激我才對?」這並不表示我不感激配偶,而是感激不該是互相的嗎?隨著年齡增長,越能體會這句刺耳話背後的涵義。
在學會感激他人之前,要先學會肯定自我,之後還要學會謙卑。如果我們的心是一個水杯,謙卑就是杯水的高度,滿溢或空杯?水的位置決定我們覺醒的高度,我們可以語氣堅定而態度溫柔。
即便多年不上班,在家帶小孩,我還是覺得自己對社會有貢獻,不是因為我教養出多傑出的孩子,是孩子沒有危害社會,就某層面來說,這就是成功,而這背後要付出不少青春與心血。
對我先生而言,太太操持一個無後顧之憂的家,就是另一半最大的存在價值,這需要許多的忍耐與智慧。
如果能認知這兩點,不卑不亢,就不會在先生給生活費,或向先生要求「加薪」時,心裡感到卑微。許多家庭主婦被生活瑣事磨到忘記「我是誰」,會這麼說,是因為自己也走過。婚姻是條漫長的路,是在不斷地失去自我和探索中,再重新找回自己的一條路,「我是誰」,也只有自己可以找到答案。
這麼多年來,即便我有個優秀的先生,但我並不能滿足於「太太」這稱謂,這無關他人的羨慕與否,而在於自我定位和價值的肯定。十幾年前某天開車途中,突然像是頓悟般明瞭「我就是我」,何須再證明我是誰,這麼多年自以為是的「不平凡」,像是當頭棒喝把我敲醒:我就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怎麼會在自己身上找到不平凡呢!
瞬間解開多年疑惑,那一刻我全然接受自己的平凡,接著很快離開了職場,花更多時間陪伴我的母親、全然投入家庭,再也不要浪費無謂的心思,追尋想像中人生的答案。原來自我覺醒要先自我接受,人往往看不見自己,就如我一直看不到自己心中的這杯水,這麼簡單的一題,卻花掉我半生尋找答案。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吃飯只吃七分飽,這也讓我養成了凡事留三分的習慣。這三分可以回味食物的味道,讓齒頰留香;這三分讓我和人保持清晰界線,不會說錯話表錯情。
這三分在婚姻關係中,就是空間,我需要這樣的空間成長,需要這樣的距離,滿足自己的需要,讓對方也能在裡頭呼吸自由的空氣,去做他想做的事,讓雙方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彼此擁有獨立的靈魂,相互依靠而又不互相依賴。
【母親,我最樂於扮演的人生角色】
從女兒6歲的暑假獨自去公婆家開始,每一年的那個時候,我都會提醒自己,這就是將來要面對的生活。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與丈夫,他們都是我們人生的過客,緣分深的待得久一點,緣分淺一點的提早離開,我們終將要找到一個舒適的方式,和自己相處,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那歸人。
所有人生角色的扮演,我最喜歡「母親」這個角色,也做得最認真,原因很簡單,我是想做母親而生孩子,不是為了生而生,對我而言,這有很大的差別,差別在於「心甘情願」。
我從來都不是一個要別人肯定的人,這可能來自父母從小無...
推薦序
【推薦序】這個時代需要緩慢思考,緩慢溝通牙醫師 / 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這是個令人困惑與徬徨的時代,一方面是因為選擇太多,似乎做什麼都可以,但也讓人更加無所適從;另外則是因為變化太快,世界不斷改變,一切事物都處在不確定之中,上一秒相信的價值可能轉眼就破滅,也因為世道如此紛亂與喧囂,人人都需要如汪莫所點出的,安靜的練習。
因此,這樣的練習,不僅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時需要,每個大人身處資訊土石流的時代,同樣也需要安靜跟緩慢的練習。
緩慢的思考,緩慢的溝通,就是最好的練習。其中歷久不衰又雋永的,就是用文字寫下一封又一封「完完整整」的信。
數十年來,我也跟汪莫一樣,透過文字書簡,跟孩子、朋友,也與自己溝通。
不過我們有一點點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我用紙筆書寫,而不是在電腦謄打;因為用筆書寫比較浪漫,而且,更緩慢。
總覺得像感情這樣抽象、縹緲的表達,有個實物來呈現或許必要。信寫在紙上,紙拿在手上,可以反覆思量,是扎實的存在;就如我們收到親朋好友送的花,可以感受到具體情意。
文字寫在信紙上,也許有汗漬、有淚痕,還可能字跡潦草斑駁,但那具有生命,且在寫信之前,還有含括了儀式性的準備動作,比如找信封找信紙找郵票……
儀式,可以增加一件事情的意義感。
數十年來,我保存每位朋友的親筆信,而我也相信朋友會保存我的手寫信。前些日子有位高中學弟的女兒在校刊發表文章,其中有段描述:
「爸爸的書中夾存著許多信件,其中有許多是偉文叔叔的親筆……我從這些陳舊的信件中或潦草或昂揚的筆跡,窺見他們如同我們一樣,瘋狂好勝卻又漸漸懂事的青春……」
這些信件像時光機,如同這位少女所言:
「這些信件打開一扇門,潛越爸爸生命中那段我不存在的歲月,讓年輕的爸爸,再一次陪伴我成長。」
當然,或許你不必找信紙來寫,但可如同汪莫,透過電子媒介,把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以及因擔心而來的嘮叨,化成一封封書簡,絕對比碎念來得有用,而且這些經過思考,緩慢寫成的信件,更是親子關係中最值得珍惜、閃閃發亮的寶物。
【推薦序】我最喜歡「母親」這個角色 /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我非常清楚孩子是生命中的過客,所以,非常珍惜她的成長……我們關係很好,其中一個祕密武器就是我們保持一定的距離……」
喜歡一個角色,但並不緊抓著對方,來滿足自己。這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相對於看不開、放不了手的人,就更能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扮演角色,而不是活在別人嘴裡。
當距離拉出來之後,我們就容易拿捏界限,關係就自然有相應的美感。所以能進入依靠而不依賴,這是作者體現出來的境界。
「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要不是反映自己的缺憾,要不就是反映出對自己的自滿。」
於是,覺察之後,輕輕地把投射到對方身上的需要放下。他是他,我是我,各自獨立。
獨立之後,為自己負責,我們也期待孩子看著我們的榜樣,只為自己做自己。那麼,獨立之後並不疏離,那是朝向各自圓滿的路走去。
作者的家書,看起來是寫給孩子、寫給丈夫、寫給朋友。其實所有的所有,到頭來只為了自己,試著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最後能愛自己。
「我們曾如此渴望生命中的波瀾,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家書內容看似說教,其實又有些不同。寫給外在的對方,只是寄託。最重要的是,在安安靜靜的獨處裡,跟自己對話。
這是我很重視的靜心,躁動的情緒收斂了,慈悲與智慧升起,我們重新去檢視我們的念頭。這些念頭,曾經是我們長大過程中,不斷抓取的自我認同。
敘說的同時,我們也誠懇地檢視。是對是錯其實已經淡然,我們允許內在的無常流動。
對對方來說,說教或許一瞬即過,但家書可以保留。15歲時的理解,自然跟28歲時再次閱讀有所不同。所以家書成了陪伴,成了人生指南,成了記錄,成了喧囂裡讓我們安靜的力量。
「婚姻中發生的點點滴滴,過程終究只是過程。謝謝你的愛!我會繼續用我的方式回報你對這個家的付出,我們一起努力。」
然後,我們沒忘了感謝,我們因為願意學習,所以成長、所以走到這裡。對方是過客也是旅伴,我們看得見對方此生陪伴的愛,我們便感覺到被愛。
愛一個人,始終跟愛自己有關。
【推薦序】我的人生指南說明書 / 女兒 怡怡
為了寫這篇序,我又回去重新閱讀這十幾年來的家書,只能說時間過得好快,很多家書的內容相似,可見人要改變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在成長過程中,很感謝我的父母給我思考、嘗試、犯錯,以及做我自己的空間。不是所有的子女都可以像我一樣幸運,父母雙全,思想前越。身邊很多朋友可能跟父母的關係疏離,彼此煩厭或隱瞞,所以在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第一時間並不是找他們。當然,我們也不是個完美的家庭,還是會吵架,有時態度也不好,但在我人生最需要他們時候,他們永遠會在一旁引導我做出正確決定,透過機會教我思考邏輯和不同的處事方式。常覺得若沒有他們指引,可能會過得更辛苦,碰到更多煩惱的事而犯下更多的錯誤。
希望我母親這些年寫給我的家書,可以在大家不同的人生階段帶來一些啟發,就像我十五歲時閱讀的家書到現在28歲再次回去看的時候,感觸是不一樣的。
感謝母親用她的方式記錄我的成長過程,更感謝她在我有限的視野裡,試著把我帶到另一個高度,用另一個長遠的角度來看事情。
【推薦序】這個時代需要緩慢思考,緩慢溝通牙醫師 / 作家.環保志工 李偉文
這是個令人困惑與徬徨的時代,一方面是因為選擇太多,似乎做什麼都可以,但也讓人更加無所適從;另外則是因為變化太快,世界不斷改變,一切事物都處在不確定之中,上一秒相信的價值可能轉眼就破滅,也因為世道如此紛亂與喧囂,人人都需要如汪莫所點出的,安靜的練習。
因此,這樣的練習,不僅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時需要,每個大人身處資訊土石流的時代,同樣也需要安靜跟緩慢的練習。
緩慢的思考,緩慢的溝通,就是最好的練習。其中歷久不衰又雋永的,就是用文字...
作者序
【自序】在資訊土石流的時代,書信找回心感覺
我從女兒15歲開始寫家書,轉眼她已28歲,當時的小女生,已長成小女人。她年紀越大,我寫的家書就越來越少,一來她開始自己的人生,我一如既往在旁邊觀望,看著做事邏輯像我,長得也像我的她,如何在我的教養中,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獨立自主的女性;二來我要有機會讓她展翅高飛,練習我過去的教導;原本以為能再教她的有限,等到她進了職場,發現過去練就的一身武功,仍能秀上一招半式。
我想親子關係如血緣是終身的課題,每當角色變換,都會帶來新的體驗和新的學習。在現在這個凡事講求快速的時代,簡訊文字都是濃縮的,在句不成句,詞不成詞的世代,我依舊選擇寫家書作為「有效」的溝通,唯一不同的是,有時候我在手機上打字,寫完用app發送,這是順應時代的潮流,用古老的方式保存。
智慧型手機徹底顛覆原本「安詳」的生活,所有未經本人證實的資訊,一根手指就可以傳遍世界,哪怕是地球的另一端;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是一個資訊錯亂的時代,大家都是「提前」擔心,無法活在當下,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未來,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用完整的文字來溝通。
女兒在青春期,口氣態度總是不耐煩,有什麼事要談,多半說不到三句就不歡而散,完全是無效溝通,幾次下來,我就決定改用其他方式進行,於是開啟我的家書歲月。我的習慣是寫完先放在電腦擱著一、兩天,再回去看,一些負面字眼,改成正面語氣,再把家書寄出。後來她高中畢業,到美國讀書,雖然還是常常通電話,在電話中,我就是當垃圾桶,讓她把心裡的垃圾倒乾淨,之後再將想回應她的話化為文字。
我喜歡文字,因為它的魅力是讓人思考。好的文字有一股正面能量,會讓人安定,它無關於辭藻優美與否,因為文字只是工具,一個傳達「心」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因為什麼樣的心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事。
之前寫的家書,因為大家孩子年紀都差不多,有時也會和好友分享。有朋友建議出書,我都開玩笑說:「是啊!若是賣不出去的書就堆車庫。」我曾經想過,等女兒結婚時,把這些年的家書集結成冊,印成一本插畫書當「傳家之寶」,紀念她和我的年輕歲月,沒想到因緣際會,得到女兒的同意有機會真的出版。
我年輕時不是什麼寫作高手,現在年過半百是不折不扣的「坐家」,當初同意把家書公開的原因,是希望能夠在資訊猶如滾滾黃泥的時代,提供不同的角度來省思生活。就像我從信仰中,常常會有驚艷的感覺「哦!原來事情可以這樣想。」只是多一種選擇,多一種角度。在教養的漫長歲月中,常常都是一念之間的轉變,這個一念之間,事實上代表我的成長,所有事都是環環相扣。在職場是職業婦女,結婚之後成為妻子、媳婦,生了孩子成為母親,角色的重疊、衝突,之後產生的體悟,最後煉化成文字,就成為家書的內容。
專案總編輯跟我討論書的定位,她說她看完,覺得這些內容不只是關於親子教養,更深一層是一位女性多重角色重疊的成長。希望有緣的讀者,能夠透過書信內容,對人生抉擇有更多不同思考。
我曾告訴過女兒一句話:「真正的自由是有選擇,哪怕是想了之後,選擇什麼都不做什麼,那也是一種選擇。」這就是這書的緣起。
【自序】在資訊土石流的時代,書信找回心感覺
我從女兒15歲開始寫家書,轉眼她已28歲,當時的小女生,已長成小女人。她年紀越大,我寫的家書就越來越少,一來她開始自己的人生,我一如既往在旁邊觀望,看著做事邏輯像我,長得也像我的她,如何在我的教養中,成為一個截然不同、獨立自主的女性;二來我要有機會讓她展翅高飛,練習我過去的教導;原本以為能再教她的有限,等到她進了職場,發現過去練就的一身武功,仍能秀上一招半式。
我想親子關係如血緣是終身的課題,每當角色變換,都會帶來新的體驗和新的學習。在現在這個凡事講求快速...
目錄
推薦序1 這個時代需要緩慢思考,緩慢溝通 李偉文
推薦序2 我最喜歡「母親」這個角色 洪仲清
推薦序3 一個把生活過得活生生的女人 如萍
推薦序4 我的人生指南說明書 怡怡
自序 在資訊土石流的時代,書信找回心感覺
輯一 獨立要靠小事鍛鍊
母親,我最樂於扮演的人生角色
成績單不過是負責任的試驗紙
[女兒說]妳等待的耐心與確定,從何而來?
有時候努力是為了面對失敗
放棄的智慧
「自由」是靠著自律、自重而來
在父母老去之前,請盡情年輕
送妳一雙翅膀和家的根
這十八年來為妳所做的準備,其實是為我自己
多數的不快樂,都是因為忘了說「謝謝」
適時縮小自我,就可以得到快樂
遇到壞事別太難過,遇到好事也別太得意
除了享受青春,別忘肩上另個「愛的負擔」
輯二 爸媽要教「學校沒教的事」
大人內在的矛盾,往往顯現在孩子的教養上
要求別人誠實前,先問自己夠不夠坦誠
不斷比較,會把自我價值給比掉
訓練孩子獨立,得先忍住不出手
孩子講不聽,是因為我們沒把他們當大人看
自信,從小任務中逐步建立
寂寞是我的問題,不是女兒的問題
練習堅持
大人一直盯功課,都忘了「做人」最重要
孩子走在人生的岔路上,總會選擇一條對的路
輯三 不要變成「只會說不會做」的大人
想要人生有選擇,要先為自己負責
信任不是靠嘴巴說,是事實的累積
學會和「擔心」做朋友
人際摩擦,多半因為「自覺有理」
輯四 你的職場挫折,才是變強大的關鍵
成功的能耐,是面對挫折時的心理素養
培養遇事不慌張的能力,以及不被小事絆倒的遠見
用價值去說服同事,而不是道理
快樂不需要準備,失敗要反覆練習
別用「退休」來包裝職涯遇到的難題
變成前輩以後,更該幫後輩搭起舞台
工作上的所有好壞,只是我們心中的那個按鈕
輯五 我想溫柔陪你一起變老
女人角色多重,保有自覺看見自己
婚姻的幸福,要兩人來成就
致 結婚紀念日
與你一起溫柔盡孝
推薦序1 這個時代需要緩慢思考,緩慢溝通 李偉文
推薦序2 我最喜歡「母親」這個角色 洪仲清
推薦序3 一個把生活過得活生生的女人 如萍
推薦序4 我的人生指南說明書 怡怡
自序 在資訊土石流的時代,書信找回心感覺
輯一 獨立要靠小事鍛鍊
母親,我最樂於扮演的人生角色
成績單不過是負責任的試驗紙
[女兒說]妳等待的耐心與確定,從何而來?
有時候努力是為了面對失敗
放棄的智慧
「自由」是靠著自律、自重而來
在父母老去之前,請盡情年輕
送妳一雙翅膀和家的根
這十八年來為妳所做的準備,其實是為我自己
多數...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