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力,決定你的未來!
最新科學實證,讓學習更精準有效的6大關鍵步驟!★《斜槓青年》作者Susan Kuang大推:「這是我讀過的關於如何學習的,最好的一本書。」
★美國Amazon編輯選書:「年度最佳科普書!」
★日文版一推出即進入暢銷榜,高居學習類書籍榜首!
★財經新聞網站《商業內幕》:「助你找到工作的最佳書籍!」
學會如何學,是你在AI時代的終極生存技能!
《刻意練習》教你有效練習一萬小時;
本書提出實證有效的系統化學習法,讓大小學習都上手,一學就精通!
在這個大家都在問「N年後,你的工作還在不在?」的大變動時代,
面對無法預測、無從掌握的未來,
只有一種人能活得從容:終身學習者。
然而,想學和學得會之間,還有一段距離。
本書作者因為小時候學習成效低落,被當成「學習遲緩兒」,這樣的親身體驗,讓他對「學習」這件事充滿興趣。在學會如何學習之後,他的學業成績突飛猛進,後來以優異成績自常春藤盟校畢業,成為美國頂尖智庫的高級研究員,以及教育研究專家。
在本書中,他打破傳統學習方法的迷思(畫重點?NG!重讀重要段落?NG!),匯集學習領域的最新研究,提出有效學習的6大關鍵步驟(找到價值→設定目標→提升能力→延伸知識與技能→形成關連→反思),幫助你「學會如何學」。
不管你是要學吉他、做一場有成效的簡報,或是解數學題,都能運用這一套系統化學習法。
他將顛覆你之前的學習方式,將學習改造成一個人人可以掌握的過程,無論你幾歲。
★本書適用對象:.學生會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動機、設定目標、融會貫通
.父母/老師會知道該在孩子/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供什麼樣的支援
.上班族掌握精準有效的學習方法之後,學什麼都沒問題,緩解AI時代的工作焦慮
.SOHO族學會精準擴充技能,樂享斜槓職能
作者簡介:
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
作家、記者、教育研究專家,以及美國知名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高級研究員。
他在教育與學習能力方面的研究深具影響力,研究成果不但出現在許多媒體上,甚至促成美國教育政策上的改變。
此外,他還擔任許多機構的顧問,如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以及希拉蕊‧柯林頓的總統競選活動。
身為曾經的「學習遲緩兒」,他自己就是本書的最佳代言人。在學會如何學習之後,他的學業成績突飛猛進,後來以優異成績自常春藤盟校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因為有過學習成效低落的親身體驗,讓他對「學習」這件事充滿興趣,致力於研究有效的學習方法。
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也經常受邀至企業、政府機構、非營利組織、各級學校演講,如TED、Google、哈佛大學、安盛保險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名人及媒體好評!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天生就具備學習能力的大腦,但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很好地使用它。《Learn Better學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是一本大腦的學習功能手冊,它系統而又詳細地講述了學習的原理和方法。這些方法不僅能夠讓你成為一個高效學習者,還能讓你變得更加自信,因為你知道,從此以後任何學習都再也難不倒你了。
——Susan Kuang(《斜槓青年》作者)
學習讓我們成為人類,卻很少有人真正懂得我們的大腦、心和身體如何合作,以形成新的知識。本書以深刻中摻雜著幽默與驚喜的寫作風格,揭示了人類天生具備卻又不自知的學習方法。
——華特‧艾薩克森(亞斯本研究院執行長暨總裁、《賈伯斯傳》作者)
這本令人驚喜與著迷的書充滿有益的洞見與有趣的故事,讓人得以了解學習的科學。每個學習者都該珍藏一本。
——琳達‧達林—哈蒙(史丹佛大學杜可孟講座教育學教授)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我很享受閱讀本書的每一刻,也很高興有機會可以反思自己身為學生時的學習經驗。
——約翰‧金(美國前教育部長)
本書針對學習、教育者的角色,以及這兩者可以如何合作,為學生及所有終身學習者提供了真正的洞見。作者讓學習的科學變得可親且有趣。
——蘭迪‧溫加騰(美國教師聯盟理事長)
我當年念大學時挑燈夜戰,記了一堆我現在知道一點用都沒有的課堂筆記時,這本書在哪裡?
——卡爾‧錢瑟勒(普立茲獎得獎記者)
這本引人深思的書揭露了「如何學習」這個複雜主題,書中有作者自己從掙扎到成功的學習故事,更有許多學習領域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這本書讓一個有時被視為不易消化的題目變得可親。
——《出版人週刊》
名人推薦:★各界名人及媒體好評!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天生就具備學習能力的大腦,但遺憾的是,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很好地使用它。《Learn Better學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是一本大腦的學習功能手冊,它系統而又詳細地講述了學習的原理和方法。這些方法不僅能夠讓你成為一個高效學習者,還能讓你變得更加自信,因為你知道,從此以後任何學習都再也難不倒你了。
——Susan Kuang(《斜槓青年》作者)
學習讓我們成為人類,卻很少有人真正懂得我們的大腦、心和身體如何合作,以形成新的知識。本書以深刻中摻雜著幽默與驚喜的寫作風格...
作者序
〈前言〉有效學習,讓你愛上學習
紐約市北方大約十英里處,道路縱橫交錯,一條巷子盡頭坐落著一棟紅磚牆的低矮建築。這是一所小學,站在學校外面的家長多是農場主和肌肉發達的工人。一九八六年一月六日的清晨有些寒冷,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把車停在學校大門前,孩子們鑽出車門,有說有笑,偶爾夾雜著一、兩聲刺耳的尖叫。
剛過早上十點半,一個金髮碧眼、頭髮髒兮兮的男孩拖拖拉拉地走進教室。再過幾天就是他十一歲的生日了。他上身穿著高領毛衣,下身穿著燈芯絨褲子,書包裡胡亂塞著家庭作業,好像還夾雜了幾張《龍與地下城》桌遊的塗鴉。
這個男孩有點學習障礙,那天早上也一樣。課堂教學從減法開始,男孩大搖大擺地走到黑板前做一道練習題,但他答錯了,得重做。
然後,他就開始走神了,在座位上像隻泥鰍似地扭來扭去,於是老師罵他:「專心一點!」其他孩子都完成了習題,這個男孩卻依然一臉茫然。反正也不會做,他乾脆去抄隔壁同學的答案。
課程進行了二十分鐘左右,老師請這個男孩回答一個除法問題:「七百七十除以七十七等於多少?」男孩不知道答案;再來一題除法,他還是一臉痛苦與茫然。終於,這堂課快要結束了,老師在交代作業時,這個男孩又拉著旁邊的同學閒扯些運動啊、書籍啊、假期之類的,老師又罵了他,然後就下課了。
在許多方面,我們都和這個男孩差不多:作業寫得一團糟,還容易走神。不過,那個孩子是我。我書讀得磕磕絆絆,勉勉強強通過考試,成績很差。說起我的學習能力,老師們一致搖頭,其中一個老師告訴我媽媽,我去學學廚藝說不定更好。因此,一九八六年一月的一個早晨,學校的心理醫師悄悄到我所在的四年級教室來觀察我在課堂上的表現。
過了這麼多年,我對那個早晨發生的事幾乎已經毫無印象,但我一直保留著那個心理醫師出具的詳細報告——一份老式打字機打出來的黑白文稿。報告裡詳細記載我是怎麼試圖作弊、怎麼不做作業,以及在一個小時的上課時間裡,我沒有一刻能夠集中注意力。學校的心理醫師用「受挫」「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這樣的字眼來描述我當時的表現。
上幼稚園可能是我第一次在學業上遇到挑戰。當時我是班上最小的孩子,因為跟不上進度,最後只能留級;上了小學,老師讓我去接受特教生的測試,做了一堆我連發音都發不出來的心理測驗;上了中學之後,每週我都要接受幾個小時的特殊教育——也就是說,學校把我當成行為古怪、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不善交際、跟不上學習進度的人。
針對我這種學習困難的成因,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每一種都含糊不清。一種解釋認為,我父母是來自德國的移民,在家說德語,造成我學習緩慢;有些解釋主張我的大腦無法正確處理聽覺資訊,導致我有聽力問題;還有人認為我智力不足,缺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解釋多多少少都有些道理。我的父母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但在家說話的時候,有時英語說著說著就變成德語了。而我也確實因為聽覺異常,無法掌握語言的細節資訊,甚至難以遵照口頭指示。然後,很明顯地,我不是天才。
然而,現在回顧我的經歷,還有另一個解釋不容忽視:我當時不懂得如何學習。我沒有掌握思考的方法,沒有問自己問題或設定目標,甚至不知道習得知識意味著什麼。就像學校心理醫師在評估報告中描述的那樣,我似乎完全不具備學習能力,完全茫然無措。
後來,在一些老師的幫助下,我掌握了幾個基本的學習方法。學習的時候,我會問自己:「我真的懂了嗎?我了解我正在學習的事物背後的邏輯嗎?」此外,我也逐漸接受每個人的學習速度不一樣,我可能必須比其他同學付出更多努力才行。這些年來,我找到了更能集中注意力的辦法,熱愛任何一種可以讓人安靜下來的事物,直到今天,我還整盒整盒地買耳塞。
最後,我在學業上的自信心開始上升,成績也是。我開始有興趣參與學生會,還有體育活動——跑步、籃球、越野運動,我都興趣濃厚。大學入學考試我表現得不錯,大量的努力和一點點的好運氣,讓我最終被一所常春藤盟校錄取。
我的學業經歷並不是這本書的基礎。事實上,如果把我的經歷和那些在大學教育或公司培訓方面陷入困境的人相比,我發現自己有很好的條件:支持我的父母、資金雄厚的學校,以及普遍來說很有愛心的老師。此外,我的聽力障礙也讓我比較沒有代表性。
儘管如此,我的經歷卻引發我的興趣,進而發展成一項事業。我相信,現今很多人就像早年的我,不太會去思考取得新知識和新技能最好的方法是什麼。例如,人們往往會反覆閱讀材料內容,儘管這個學習方法效果不好;或者用筆畫重點,但支持這種做法的相關研究很有限。此外,儘管有大量證據證明,反思自身技能或追蹤學習進度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卻很少人採用。
大部分人都不斷在發展自身的技能和知識,但上述情形反覆發生。有人給你一套新軟體?你必須掌握這個應用程式(務必向自己解釋關鍵概念,確保你真的理解了)。談定了一個新客戶?那麼你必須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現自己的構想(簡報的投影片裡不要放太多圖表,那會讓人理解困難,抓不住重點)。需要記住一個電話號碼?(試著動動手指比畫一下,這可是短期記憶數字的有效方法)。
不久前,我和當年我的一位特殊教育老師在星巴克喝咖啡敘舊。說起我小學時候的經歷,說起我的作業問題,說起其他老師和同學,我覺得自己似乎回到了童年,尤其是那些滿心羞愧、滿臉迷茫的時刻。有那麼一瞬間,我非常想和老師分享我從中學以後學到的關於學習方法的所有心得。
不過,我始終沒好意思開口,因為不想顯得自鳴得意。所以,我寫這本書除了要討論教育這件事及打磨自己的思維之外,最主要的動力是想要提供一份指南給當年那個金髮碧眼的男孩,以及其他同樣遭受學習困擾的人。
掌握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並不難
幾年前,紐約一所女子學校進行過一項實驗。這是一所頗具歷史的天主教學校,牆上掛著十字架,看起來莊嚴肅穆。參加實驗的是一群高一和高二的女生,穿著polo衫、百褶裙,實驗結束後,她們會收到一份小禮物。
實驗的一部分內容是讓女孩們學習擲飛鏢,這是她們第一次學。主導研究的兩名心理學家把這些女孩分成幾組。第一組叫「績效表現組」,研究人員告訴她們,學會擲鏢的方法就是朝著靶心扔,越靠近靶心越好,得分最高的就贏了。
第二組叫「學習方法組」,她們學擲飛鏢的方式和第一組很不一樣,研究人員讓這些女孩把焦點放在習得擲鏢這項專門技術的過程上。她們首先學習如何投擲,掌握幾個基本步驟,例如讓手臂盡量貼近身體;接著,在基本步驟練熟之後,研究人員鼓勵女孩們瞄準靶心,慢慢從以過程為目標轉移到以結果為目標,例如擊中靶心。
最後是對照組。研究人員給她們的指示是「盡最大的努力」,也就是說,這一組的女孩可以採用她們喜歡的任何方式學習投擲飛鏢。我們就把這組叫作「傳統智慧組」吧。
為了進一步了解該實驗,我去拜訪了當時的研究人員安娜斯塔西亞‧奇珊塔斯,她和心理學家貝瑞‧齊默曼共同主持了這項研究。我去拜訪她時,距離實驗結束也就幾年,當時那些飛鏢還保存於她在喬治梅森大學的辦公室裡。在那個下著雨的午後,安娜斯塔西亞把那些黃色飛鏢從櫃子裡取出來給我看,像展示某個被遺忘的南美部落的文物一樣陳列整齊。
安娜斯塔西亞之所以保留飛鏢,是因為當時的實驗結果非常驚人。學習方法組的表現遠優於其他兩組,分數幾乎是傳統智慧組的兩倍,而且她們更加享受整個學習體驗。安娜斯塔西亞告訴我,該組的幾名學生在實驗結束後,還要求學習更多飛鏢投擲技巧,求了好幾個禮拜。
飛鏢實驗的結果非常明確,而且有越來越多研究支持,因為學習原來是一個過程,一種方法,一套理解事物的系統。學習活動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規畫、需要反思,而一旦懂得如何學習,就能以更高效的方式精通所學的事物。
事實上,學習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結果預測指標。最近一項關於學習的研究顯示,學習方法幾乎在所有領域都能戲劇性地改變學習結果。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學習過程與學業成績平均點數緊密相關。安娜斯塔西亞和齊默曼後來在其他領域複製了飛鏢實驗,發現若採用專門的學習策略,無論學的是排球或寫作,都可以提升表現。
在認知科學研究人員這個通常比較嚴肅的群體中,近來突然大量湧現的學習方法相關研究點燃了一股讓人聯想到基督再臨的歡欣氛圍。有些研究人員為自己的論文下了很戲劇化的標題,例如「如何在十分鐘內把智商提高十一分」(這篇論文的研究人員建議在解決問題時把思路大聲說出來);有些研究人員在訪談過程中顯得非常興奮,例如心理學家班奈特‧史瓦茲很推崇自我測驗,對我說:「我們應該傳播這個福音。」
這些發現的獨創性令人興奮。更為聚焦的學習法出現的時間實際上並不長,大概只有二十年。長久以來,專家都認為學習能力與智力有關,因此並未真正去研究這個問題。他們假定,人們不是擁有學習能力,就是沒有。智力——或者說精通某樣事物的能力——在他們看來就像眼睛的顏色一樣,是永遠不變的特質,是神給的基因禮物。
學校自然接受了這套理論。所以,儘管接受了多年教育,儘管上課上了很多年,大部分人還是從未學過如何學習。整體而言,我們不太知道如何提升自己在某個領域或學科的專業能力。
比方說,「學習」這個詞本身就是個非常含糊不清的說法。學習是指反覆閱讀一本教科書?還是做例題?死記硬背?以上皆是?再舉「練習」這個詞為例:練習指的是一再重複同一項技巧嗎?練習需不需要詳細的回饋意見?練習應該是辛苦的或好玩的?
其他的錯誤認識還有很多。提到學習,人們相信的許多事都沒有相關研究支持。最近我和美國幾位備受敬重的學習專家合作,進行了一項調查,想要了解人們對於如何習得一項技能都知道些什麼,而調查結果非常令人驚訝。儘管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自己懂得有效教學和學習的基本原則,但實際上,關於如何學習,他們有許多缺乏依據的直覺與錯誤看法。
比方說,有三分之二的人認為學生應當因為聰明而被表揚,但研究顯示不該如此,人因為努力而不是聰明讓人讚揚時,學到的反而更多。還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認為,學習這件事不需要太多指導,但一項又一項的研究證實,學習是一個需要專注投入心力的過程。此外,儘管沒有任何研究支持「學習風格」這個概念——亦即有些人是透過體驗或參與的方式會學得更好的動覺型學習者,有些人則是視覺型學習者——卻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相信學習風格確實存在。
令人欣慰的是,發展學習過程並不費力。許多隱藏在無效研究中的改善策略顯示,幾乎不需要額外努力就能有很大的收穫。去拜訪安娜斯塔西亞那天,她告訴我,即使小小的調整也可能帶來顯著的改善。例如在飛鏢實驗中,學習方法組大概有一半的人會記錄每一次投擲的分數,光是這樣做就足以提升表現。「仔細想想,這真的很驚人。」安娜斯塔西亞說道。
然而,大部分人卻很少這麼做。
學會「如何學習」是終極生存技能
學習過程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最新的科學,它還反映出當今社會的性質——以及專業能力的變動本質。
回想一下你最近在Google搜尋的資訊,也許是附近一家披薩店的地址,或是巨星麥可‧傑克森的家鄉。心理學家貝琪‧史巴洛和她的同事進行的一系列研究顯示,人們更傾向於記住某項資訊在網上的什麼地方可以找到,而不是記住該資訊的確切內容。
所以,如果搜尋麥可‧傑克森的家鄉在哪兒,你比較可能記住的是這位流行樂之王的維基百科頁面,而不是確切資訊(美國印第安那州的蓋瑞市);如果你在某個網站找到披薩店的地址,你比較可能記住的是這家店的網址,而不是實際地址。史巴洛和她的同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已經與電腦形成共生關係,成為互連系統,比較不會去記住某項資訊,而是記住在哪裡可以找到這項資訊。」
上述研究隱含幾個重要意義。首先,我們的大腦——以及大腦的各種奇妙功能——是有效學習的關鍵。大腦經常「卸載」資訊,把資訊儲存在它自己的神經褶以外的地方。從這方面來說,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成了我們的「延伸大腦」。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我們在參觀博物館時為一幅畫拍了照片,就比較不可能記住這幅畫,因為大腦似乎認為這幅畫已經儲存在數位裝置裡了。
其次,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反映了數位時代的真相:事實已經失去它們大部分的價值。細節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要,對幾乎所有人來說,現今重要的不是資料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利用那份資料更好地思考。說得更確切一點,我們如何更有成效地習得新技能?如何更加理解複雜的問題?何時該把東西記在腦中,何時又該儲存在電腦裡?
如果你生活在幾十年前,或者生活在冰河時代末期,事情當然不是如此。
冰人奧茲大約五千年前生活在義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區,當時是青銅器時代的初始時期。按現代的標準來看,他身材矮小,只有五英尺(約一百五十公分)高,臉上留著濃密的絡腮鬍。他額頭很低,鼻梁斷過,看起來像個年邁的拳擊手。
奧茲在阿爾卑斯山攀爬一條山路時,倒在一塊巨石後面死去,死的時候雙拳緊握,雙腿盡顯疲態。他肩胛處受了箭傷,血順著後背淌下來,很快因失血過多死去。奧茲的身體就這樣躺在岩石之間幾十個世紀,直到一九八九年被人發現,那時他已經成了一具在冰雪中保存完好的木乃伊。
研究奧茲多年的人類學家說,他當時已經掌握了一系列重要知識。奧茲肩上背著製作到一半的箭,說明他研究過造箭的基礎;金屬質地的細絲包覆著他的髮絲,表示奧茲懂得金屬熔煉的基本程序;而從他嘗試用草修補衣服看來,奧茲似乎初步掌握了縫紉技能。
他掌握的知識讓人印象深刻,但那些知識已經不再是我們今日所需。自奧茲的遺體從阿爾卑斯山谷被運出來,到大約幾年前,資訊都是高度停滯不動且昂貴的。許多世紀以來,我們都在尋找專家來傳授弓箭製造之類不變的技術細節——這種技術再過四千年也不會變。
同時,我們還陷入資料崇拜——有很長一段時間,資料只能在稀有的手抄本中找到,而在古騰堡發明印刷術之後,則是在褪色的書裡。許多人小時候寫作業時都要花好幾個小時在圖書館瞇著眼睛看微縮膠片;若想成為學霸,則要研讀一頁又一頁記載細節的資料、熟記各種日期和方程式。
這種學習觀點持續出現在大部分的學校、大學和培訓課程,只要從書架上抽出任何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就知道了。我最近與課程設計專家摩根‧波利克夫及約翰‧史密森做了一項研究,發現一本目前被廣泛採用的小學數學課本,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內容聚焦在較低層次的思考,例如熟記和理解過程。
然而在網路時代,資訊比電線還便宜。用Google搜尋,不到一秒,就可以查到蛋白質與血漿的結合方式;晚宴中爭論的問題,滑滑手機就能輕鬆解決。此外,「精通」這件事本身也不斷在改變。專業技能的生命週期變得更短,例如過去十年間,Uber這項汽車共享服務就從一個無名的手機應用程式變得家喻戶曉。
這同時改變了我們習得新技能與新知識的方式和理由,因為光靠練習已經不再能成就完美。為了成功,我們不能單單只發展簡單的程序,而且現代人必須懂得如何學習,並培養重要的思考能力。
這裡很容易過頭,所以要說清楚:事實仍然至關重要,知識還是學習的基礎,熟記也依舊是強大的學習手段,而你知道的事物往往最能用來預測你可以學些什麼。我把這叫作「知識效應」,本書會常常提到這個主題,因為想要精通某一專業,必須熟練基本功。
然而,知道事實只是個開頭。投入學習時,還需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最終,學習的目的是要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換句話說,就是要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因此,如果學的是個體經濟學,我們要學習如何以個體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假如學習編織,就要致力於學習像個編織高手那樣思考。想要學潛水?那就學學世界級潛水夫的推理思考方式。正如教育心理學家所言:「請把學習想成是在弄清楚一套有組織且可理解系統的各個部分。」
這種新學習方法會產生很多影響——原因就在你的智慧型手機裡。畢竟,近來的科技進展已經摧毀了大批需要程序性知識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這個說法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旅行社基本上已經讓位給線上旅遊網站,ATM取代了銀行櫃員大部分的工作,無數收銀員職位則因為自助結帳機的出現而消失。
這個變化發生的速度比最樂觀的專家預測的還要快。例如,大約十年前,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理查‧默南和法蘭克‧李維合作出版了《新勞動分工》一書,書中預測了哪些工作未來能繼續存在。他們認為,祕書類工作很快會被電腦取代,而與工廠工作有關的任何職位也很快就會消失。
但是,電腦永遠沒辦法開車。在這兩位經濟學家看來,駕駛汽車這件事實在太複雜了,什麼裝置都不可能做到。他們的預測大部分都很準,祕書類工作差不多消失了,許多工廠工作也是,但在自駕車方面,兩位經濟學家顯然沒猜中:從Google到特斯拉,許多公司都已經推出無人駕駛汽車,而自駕計程車已經出現在許多城市的街頭,例如新加坡。
不久前,我去拜訪了住在波士頓城外的默南博士。他一開門,我就看到了一個典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的形象:留著白鬍子,戴眼鏡,穿著一件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長袖運動衫,一隻腳上的襪子還破了個小洞。
在他家的客廳裡,默南博士對我說,自駕車的預測正是所謂的「有例外就證明有規則」。科技正以大幅超出多數人所能想像的速度改變世界,而他認為,人們需要「專家的思考技巧」才能成功;實際上,這意味著人們必須懂得如何解決「非結構化問題」。如果你是電腦工程師,必須能夠解決技術手冊上沒有描述的問題;如果你是語言治療師,必須有能力幫助那些有著不容易定義的語言障礙的孩子。
此外,默南指出,人們還必須更有能力從新資訊中形成自己的見解。假如你在廣告公司工作,你的一項關鍵技能也許就是說明某個客戶如何利用當天早上的新聞宣傳;如果你是證券經紀人,關鍵技能則是弄清楚氣候變化會如何影響穀物的銷量。
本書讀者絕不僅限於學生,所以我也會在書中提出在任何一個知識工作領域提升工作成效的方法。例如,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應該跳出自己熟知的領域去尋找類比——有電影製作方面的問題,可以看看音樂產業有沒有創新的線索;遇到行銷難題,可以去新聞業尋找一些創意火花。
我還會探討如何提升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在解決問題時,應該對整個狀況做個簡潔的摘要。藉由清楚定義某個問題,我們通常更能破解長期存在的難題。此外,本書也會討論許多管理概念,例如同儕學習與事後討論的價值。畢竟,所謂的領導,歸根結柢就是幫助他人成長、進步。
然而,更廣泛地說,我們必須了解,在一個充滿各式資料,事實和數字像水一樣自由流動,連汽車都可以自動駕駛的世界裡,我們必須能夠快速且有成效地掌握新的專業技能。學會如何學習是專家口中的「終極生存工具」,這是現今這個時代至關重要的能力,是高於其他一切技能的技能。因為,一旦知道如何學習,你就可以學會幾乎所有事,而對一個社會來說,我們需要更豐富的教育形式,讓資訊和知識共同培養出最重要的問題解決能力。
成為高效學習者
從許多方面來看,我對學習過程的興趣是被一封電子郵件再次點燃的。當時,我正在進行一項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計畫:相對於它的花費而言,一個學區會產出什麼樣的教學成果?我們的目標是提供美國差不多所有學區產出的結果,這花了好幾個月。資料有點弱,有統計學上的問題,比方說,如果想要弄清楚一個學區的教學成果,那你如何將低收入地區的孩子經常沒吃早餐就上學這一點列入考量?
後來,我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我的研究助理用某個統計應用程式分析大量資料,確認了一個我們一直都看見的模式:學區的花費與教學成果並不一致。在幾個地方,花費與成果之間的關係「不和諧」到學區所花的錢與學生的考試分數呈現負相關;換句話說,如果你是電影《魔球》的主人公比利‧比恩,看著我們的資料,你會覺得花在某些學校的錢實際上預示了比較差的教學成果。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當然很多,而且我並不是在主張學校應該拿比較少的錢——恰好相反。但隨著時間過去,我也逐漸相信,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學習」這件事本身的品質。在太多領域、太多層次上,教育機構都不是設立來幫助人們習得技能的;說得更直白一些,在太多地方,錢都沒有花在重要的事情上。
一項具體證據是,走進任何一個大講堂,通常會看見幾百名學生被動地聽講。研究結論非常明確地指出,這種「他們最終會弄懂」的教學方式完全無效。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上傳統那種以講授為主的課的學生,其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可能性高出百分之五十。一名諾貝爾獎得主告訴我,他認為傳統的聽講課程簡直「不道德」。
另外一個例子是自我測驗。有確鑿的證據顯示,自我測驗這個策略能大幅提高學習效果,有時甚至可以提高百分之五十,但學生很少採用這個方法,寧可草草把課本再翻一遍。(說到自我測驗,我試著把這本書當作範例。你會在書中發現許多「隨機測驗」,幫助你更徹底地記住自己讀過的內容。書末會附上這些測驗題的答案。)
某個程度上,這本書是我在美國一所頂尖智庫的工作成果。從迷惘的小學時期開始——或者說得更精確一點,因為我那迷惘的小學階段——我便著迷於學習。大學畢業後,我致力於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機會,進入《教育週刊》擔任研究員。接著,我到《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負責報導教育和其他社會議題。
最後,我成了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的高級研究員,開始和一群研究人員及政策專家合作,深入檢視教育問題。這些年來,我的研究產生了一些影響,從激發《今夜秀》裡的俏皮話,到促成教育政策方面的改變。
但不僅如此,這本書還以許多研究「學習」這件事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工作成果為基礎。過去幾十年來,這個領域已經從一個冷僻的主題發展為成熟的研究領域,但大多數的研究發現還是被埋在滿是塵埃的學術期刊和晦澀難懂的政府報告裡,觸及大眾的太少太少,改變人們學習方法的太少太少。
本書不是另一本分析「美國的教育系統出了什麼問題」的著作,旨在推動政策調整的書已經夠多了,我比較想要畫出學習過程的輪廓,說明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什麼。接下來我會更詳細地提出這個概念,描繪一個有研究支持、可以讓你精通某項知識或技能的通用方法。
不是所有學習活動都需要按部就班地進行。比方說,如果要學習為汽車換輪胎,按照下面描述的每個概念去做也許有幫助,但大可不必;然而,如果一項技能值得深入理解,那就值得好好熟悉一下,也就必須採用下面這樣的系統化學習方法來逐步掌握:
價值感: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此外,還必須創造意義。學習就是關乎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目標。
提升: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打磨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延伸: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去運用自己知道的東西。我們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形成關連: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看看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如何結合在一起。畢竟,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想要知道這個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的事實和步驟互動。
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犯錯,很容易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東西,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學習往往是一種心智活動,越是積極主動參與,學得越多。如果你在閱讀一段新的課文,問自己幾個問題:這段文字在講些什麼?作者試圖表達的觀點是什麼?裡頭有沒有令人困惑的地方?
同時,也要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你有沒有得到一些回饋意見?有沒有用某個標準衡量自己的表現?如果你要去演講,可以錄下自己的演講過程;如果你在寫一篇文章,不妨請一位朋友從頭到尾讀一遍;若是在學西班牙語,就去跟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人交談。我們必須為學習設立目標,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知道些什麼。
此外,別忘了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你真的理解了嗎?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免不了會忘記一些內容?在這方面,一段時間內的持續學習非常關鍵,畢竟我們常常想不起某些事實和細節——據估計,人在一小時內就會忘記所學內容的一半;意思就是,我們應該在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以後,複習一下自己學到的東西。你會發現,光是多做些抽認片,然後進行更多抽認卡練習,以拉開學習間隔,就能讓學習成果提升百分之三十。
情緒也扮演關鍵角色。我們通常認為學習是純理性的,是深層的邏輯與推理過程,然而,我們的大腦卻不是這樣運作的。習得某項技能的過程往往既是認知性,也是非認知性的。就這一點來說,如果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學習,就不可能學得會。好比引擎既需要潤滑油也需要燃料,才能正常運轉,我們的大腦也一樣,既需要理智,也需要情緒,才能有高水準的表現。
為了習得某項專業技能,我們還需要尋找「關連」,有效學習往往可以歸結到看見一個知識體系的內在關連。所以,問問自己:有沒有一個類比物可以幫助解釋這個概念?這個概念與其他領域或主題有什麼關係嗎?假設你在學習黑洞的物理特性,你能想像有什麼事物和它在概念上相似嗎?黑洞類似排水孔嗎?像瀑布嗎?像垃圾桶嗎?
最終,有更好、更有效的學習方法,而我們必須更加努力,讓每個人獲得成功所需的技巧。在今天的世界,僅僅只是聰明或記住大量事實遠遠不夠,目標要放在成為高效學習者,一個可以善用二十一世紀所有工具的人。希望本書可以讓你知道如何實現這個目標,並激發巨大改變,這樣所有人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深層能力,去習得新的技能。
〈前言〉有效學習,讓你愛上學習
紐約市北方大約十英里處,道路縱橫交錯,一條巷子盡頭坐落著一棟紅磚牆的低矮建築。這是一所小學,站在學校外面的家長多是農場主和肌肉發達的工人。一九八六年一月六日的清晨有些寒冷,送孩子上學的家長把車停在學校大門前,孩子們鑽出車門,有說有笑,偶爾夾雜著一、兩聲刺耳的尖叫。
剛過早上十點半,一個金髮碧眼、頭髮髒兮兮的男孩拖拖拉拉地走進教室。再過幾天就是他十一歲的生日了。他上身穿著高領毛衣,下身穿著燈芯絨褲子,書包裡胡亂塞著家庭作業,好像還夾雜了幾張《龍與地下城》桌遊的塗鴉。
...
目錄
〈前言〉有效學習,讓你愛上學習
第1章 尋找價值
■動機是學習任何技能的第一步
覺得某樣事物對自己有價值,我們才有動力學習
意義不會自動找上門,必須自己去發現
找到想學習的事物與自己之間的相關性
■尋找價值是出於人類本性
讓情境動機轉變為深層動機
我們的社交層面對學習有重大影響
■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
在認知上參與程度越高的學習方法,效果越好
讓人主動參與的學習方法有助於形成更深層的理解
沒有打算學,就學不會
教師應該更像運動教練
第2章 設定目標
■每個人都需要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
設定學習目標時必須聚焦
學習新知識,要以已有的知識為基礎
有效學習區,是在稍微超出現有能力之處
■磨練有效學習的思考技巧
將學到的東西連結起來,系統化學習
想要真正了解某件事,必須發展出一套思考能力
■對思考的思考及情緒如何影響學習?
後設認知有助於讓學習聚焦
情緒會影響學習效率
自我效能可以幫助管理學習過程中的情緒
對困難的期待對學習來說很重要
學習時,必須在社會支持和社會壓力間取得平衡
第3章 提升能力
■掌握專業技能需要使用正確方法
單純的反覆練習是無效學習
積極回饋可以有效提高專業技能
學會思考的方法才是有效回饋
■學習的過程必須付出努力
學習舒適區需要經常調整
從記憶中提取資訊
積極應對學習時機的變化
■正視犯錯,因為它是學習的契機
犯錯會促使我們深層理解
做好情緒管理是避免犯錯的有效方法
學習的關注點要放在精通掌握專業技能上
第4章 延伸知識和技能
■學習是知識領域的不斷深入和拓展
專業知識在應用中被深化
有助於知識拓展的各種方法
推理有助於我們加深理解
■知用合一的學習方法
學習內容具體化有利於深入理解知識
充分掌握知識需要實踐應用
教授知識也是一種對知識的應用
■創造性有助於知識的精進
不確定性是創新的源泉
社會多樣性帶來多樣的思維模式
質疑可以培養好奇心和創造性
第5章 形成關連
■知識的深層體系幫助我們實現學習的終極目標
系統化思維促進知識體系的深層理解
假設的思維方式強化理解的深度
實驗可以理解知識的底層邏輯
■知識與技能的連動運行
類比是釐清深層關係的驅動力
類比是思維深化的有效輔助手段
類比是推理的動力
■解決問題是學習方法的積極應用
在知識的相互關連中發現問題的本質
波利亞系統化方法的普遍適用性
第6章 回顧與反思
■對知識的回顧與反思
過度自信會阻礙有效學習
認知偏好對學習的影響
■對學習內容的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
「溫故」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
追蹤學習情況,提高專業水準
間隔時間學習法
■深入思考是學習過程的關鍵部分
幫助深入思考的一些積極方法
慢思考是深入學習的有效方式
讓技術成為有效學習的推動引擎
〈後記〉讓有效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附錄1〉18項學習錦囊
〈附錄2〉32道隨機測驗題的答案
〈前言〉有效學習,讓你愛上學習
第1章 尋找價值
■動機是學習任何技能的第一步
覺得某樣事物對自己有價值,我們才有動力學習
意義不會自動找上門,必須自己去發現
找到想學習的事物與自己之間的相關性
■尋找價值是出於人類本性
讓情境動機轉變為深層動機
我們的社交層面對學習有重大影響
■學習是一種心智活動
在認知上參與程度越高的學習方法,效果越好
讓人主動參與的學習方法有助於形成更深層的理解
沒有打算學,就學不會
教師應該更像運動教練
第2章 設定目標
■每個人都需要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法
設定學習目標時必須聚焦
學習...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方智出版出版日期:2019-01-04ISBN/ISSN:978986175514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6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