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幼教啟蒙必讀,從了解姓氏延續汲取祖先智慧
姓氏的流傳與變遷,記憶了祖先的繁衍傳承與輾轉
追尋姓氏起源,溯源千年百家姓故事
從姓氏形成、發展與流變的故事,
引領孩子認識精深博大的傳統文化,
除了增加知識也能培養孩子飲水思源、待人接物,
是啟蒙心智的最佳國學讀物。
◎內容豐富,體例科學◎
細說姓氏的來源、郡望堂號、繁衍變遷以及姓氏名人故事,幫助讀者更深刻地領悟《百家姓》傳承有序,重視血脈根源的深刻意義。
◎圖文全解,精美易讀◎
兩百幅精美插圖,將《百家姓》各姓祖先及其名人典故或故事具體化,讓閱讀成為賞心悅目的享受,也能更直接地從中理解《百家姓》的歷史與內涵。
◎經典讀本,理想藏書◎
全新解讀、簡明體例,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觀點,以充滿智慧的文字和多種視覺要素結合,提升本書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為讀者打造輕鬆閱讀的氛圍。
探尋姓氏根源,了解先人奮鬥歷程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成書於北宋初期,編著者已無從考據,一般認為是宋初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儒者之手。原本收集了411個姓氏,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占444個、複姓60個。《百家姓》的次序被推測與歷史因素有關,「趙錢孫李」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吳越錢塘地區,故以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王的「錢」氏、吳越王妃的「孫」氏以及南唐國王的「李」氏為百家姓前四位。
因為姓氏是以家族為中心,家又是中國傳統核心的歸屬,是全民族的重要信仰。又因為《百家姓》全文四字一句,句句押韻,像一首四言詩一樣,讀來琅琅上口,易學好記。因此《百家姓》正是成為中國古代蒙學教育的必備讀本。
章節試閱
蘇
【姓氏來源】
蘇姓的起源主要有三:
其一:出自己姓,為顓頊帝高陽氏後裔。傳說,帝顓頊裔孫陸終有六子,長子名樊,賜己姓,封於昆吾,以封地名為姓,稱昆吾氏。後分為四姓,分別為蘇、顧、溫、董。昆吾國夏朝時,為諸侯國。至周朝時,有司寇名忿生,因為能夠教化百姓,被周公旦分封於蘇,稱蘇忿生。春秋時期,蘇國為狄人所滅,蘇忿生後裔遂以國名為氏,稱蘇氏。
其二:出自少數民族姓氏。《漢書》上記載,遼東烏桓族在漢武帝時有改姓蘇。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鮮卑族複姓跋略氏為漢字單姓蘇氏。
【郡望堂號】
蘇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郡、扶風郡、藍田縣、河南郡、河內郡等。
武功郡:戰國時秦置縣,治所在今陝西眉縣東四十里、渭河北岸。
扶風郡:漢時置右扶風,三國魏時改為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
河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
蘇姓的堂號主要有「蘆山」、「忠孝」、「藍田」等。
【繁衍變遷】
蘇姓發源於河南,西周末期,周王室為犬戎所滅,周天子遷都洛陽,隨行為官者中有蘇姓。春秋時期,蘇姓已經定居於湖北、湖南地區。漢朝初期,有蘇姓氏族進入陝西地區。漢朝末期,有蘇姓又遷至四川,之後大規模遷居江南。唐朝初年,蘇姓人進入福建。北宋時,湖南等地的蘇姓人因避難,逃至兩廣、雲南地區,遠至越南、老撾、泰國等國家。南宋時,有居住在福建的蘇姓人徙居廣東。歷宋、元、明三朝,蘇姓人已經有渡海入臺,繼而移居海外的。清朝時,蘇姓人遍布全國。
【歷史名人】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遊說六國合縱抗秦,任六國宰相,成語「懸梁刺股」中的「刺骨」正是出自蘇秦發奮讀書的典故。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豪放派詞人代表。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武:字子卿,西漢時期著名使臣。出使匈奴時被扣留,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死後被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蘇頌:字子容,宋朝出色的天文學家、藥學家。以製作水運儀象臺聞名於世。
【姓氏名人故事】
蘇軾赴宴吟詩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去京師參加科舉考試。當時同去應試的六個好事的舉人聽說蘇軾特別有名,心裡很不服氣,決定備下酒菜邀請蘇軾前來赴宴,然後在席間戲弄蘇軾一番。
蘇軾接到邀請後欣然前去,到了酒席,見桌上一共有六盤菜,蘇軾剛剛入座,還未動筷子,一個舉人便提議行酒令,但是酒令內容必須引用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另外五人紛紛表示同意。其中一個年紀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罷便端走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也不甘示弱,立即端走一盤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神氣地拿走一盤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不可待地伸手把肉端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搶走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眼看一桌子的菜都被端走,六個舉人正興致勃勃地準備看蘇軾笑話時,只見蘇軾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併吞六國!」說完將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笑著說道:「諸位兄臺自便啊!」六個舉人瞠目結舌,遊戲規則本是六人事先商量好的,如今反被蘇軾弄得不知如何應對,六人至此才信蘇軾其名不虛,都被蘇軾的才學與機智所折服。
包
【姓氏來源】
包姓的起源主要有三:
其一:出自風姓,為伏羲的後代。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根據《路史》等相關史料的記載:包羲氏,即伏羲的後代中,有一包為姓的,稱包氏。
其二: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羋包胥之後。羋包胥在楚昭王時任大夫,楚國被吳國攻破後,羋包胥去秦國說服秦王發兵救援楚國,立下大功,被楚王封於申邑,因此稱申包胥。其後世子孫中,有以祖字「包」為姓的,稱包氏。
其三:出自鮑姓。《後漢書》上記載,漢時丹陽包氏,本姓鮑,王莽篡位時為避禍將鮑改為包,稱包氏。
【郡望堂號】
包姓的郡望主要有丹陽郡和上黨郡。
丹陽郡:秦時置鄣郡,漢時更名為丹陽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上黨郡:戰國韓置上黨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長子縣)。
包姓的堂號有「剛毅」和「孝肅」等。
【繁衍變遷】
包姓發源於湖北,戰國時楚國被秦國所滅,包姓氏族中有向山西移居的。秦漢之際戰爭頻繁,一些包姓人為了躲避戰亂,落籍到安徽、江蘇、河北和山東等地。從漢末一直到南北朝時期,包姓人已經南遷至江西、浙江和湖南等地。南宋末年,包姓人已經徙居到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明朝初年,山西的包姓人作為遷民之一,被分遷到河南、山東、河北、陝西等地。清朝中期,隨著「闖關東」的熱潮,山東等地的包姓人遷居到東北三省。另外,也有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包姓人渡海向臺灣遷徙。
【歷史名人】
包拯:字希仁,北宋著名官吏,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稱為「包青天」。
包世臣: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清朝著名學者、書法家、書學理論家,著有《安吳四種》,其中《藝舟雙楫》中提出的書法理論,對清朝中後期書風的變革影響很大。
包蘭瑛:字者香,又字佩菜,清朝女詩人,朝夕吟詠,十二歲就有「白雨跳珠」與「赤虹化玉」之對,有「丹徒才女」的美譽。
【姓氏名人故事】
北宋清官包青天
包拯是北宋時著名的官吏,其為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後世人因其清廉耿直,而稱他為「包青天」。
包拯的父親在朝廷為官,家境殷實,因此包拯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二十八歲時中進士,因為孝順父母,秉承著「父母在,不遠遊」的信念,放棄官職,一直在家中伺候父母,父母相繼去世後,他在家丁憂三年,才離家赴京,等候授予新的官職。為官之前,包拯就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光明正大,無愧於世的清官,不久包拯就被調往安徽天長做知縣。任天長知縣時,有一個農民到縣衙裡告狀,說自家耕牛被割了舌頭。包拯聽完,就對農民說:「你回家把牛殺了吧!」由於在宋朝時,私宰耕牛違法的,農民因此感到相當疑惑,包拯便說:「你放心,牛舌被割,牛也活不了多久,更何況是我要你殺牛的,我不會責罰你。」隔天,就有人來縣衙裡告發農民私宰耕牛,包拯立刻下令將此人抓住,原來這人就是割牛舌的犯人,因為和農民有冤仇而割牛舌報復。此後,包拯的聲名遠播。後來包拯升任知州,因為官清明廉潔,因此受到朝廷的重視和世人的讚譽。
包拯做官時常以魏徵為鑑,對朝政中發表很多意見,「不知忌諱,不避怨仇」。後來他被予以重任,任北宋都城開封府的知府。在擔任開封府知府時,包拯秉公理政,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受到百姓的敬仰,都親切地稱之為「包青天」,民間也流傳各式各樣有關包拯的故事,很多故事直到現在也為人稱道。
諸葛
【姓氏來源】
諸葛姓的起源主要有三:
其一:出自葛姓改姓。先秦時期,黃帝的後裔葛伯所建立的封國滅亡後,居住在封國諸縣的一支諸葛氏族遷徙到都縣,為了與當地的葛姓有所區別,也因為懷念家鄉,所以從諸縣前來的葛姓就稱為諸葛,為諸葛氏。
其二:出自有熊氏之後,為詹葛姓所改。春秋時期,齊國有熊氏的後代中有複姓詹葛的,因為讀音相近,被訛稱為諸葛氏。
其三:出自封邑名。秦末農民起義中,陳勝、吳廣麾下有大將葛嬰,因為陳勝聽信讒言而被殺害。西漢時,漢文帝為了紀念葛嬰反抗秦王暴政的功勞,就將葛嬰的孫子封為諸縣侯,其後人世代在此定居。葛氏為了向文帝表達感謝,就將「葛」姓與地名合併改稱「諸葛」,遂稱諸葛姓。
【郡望堂號】
諸葛姓的郡望以琅玡郡最為名望。
琅玡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山東諸城市、臨沂市、膠南市一帶。
諸葛姓的堂號亦有「臥龍」、「三顧」等。
【繁衍變遷】
諸葛姓發源於山東,漢朝到唐朝時期,諸葛在山東已經發展的十分繁盛,以琅玡郡為最名望。在魏晉南北朝時,諸葛姓人就已經遷居到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
【歷史名人】
諸葛瑾:字子瑜,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大臣,諸葛亮的兄長,性格忠厚誠信,深得孫權信任。孫權曾說:「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官居丞相。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姓氏名人故事】
蜀漢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出身於一個官吏之家,父親做過泰山郡丞。三歲時,母親病逝,八歲時父親去世,年幼的諸葛亮帶著弟弟跟隨著叔父一同生活。在年輕的時候,諸葛亮就才壓群倫,有著英雄的氣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壯美。漢末動亂之際,他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避難,在鄉野親自耕種。諸葛亮平常喜歡唱〈梁父吟〉的曲調。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樂毅,當時沒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州的徐庶和諸葛亮交情不錯,認為他真的具有管仲、樂毅般的才華。
當時左將軍劉備認為諸葛亮是稀世少有之才,於是三次前往諸葛亮住的茅屋,誠訪諸葛亮並請求出山輔佐,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
諸葛亮深感劉備有雄姿偉態,冠壓眾人,於是解下腰帶送給劉以表達誠意,雙方因此結交深厚。等到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拿整個荊州獻降,劉備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沒有立身之地。當時諸葛亮二十七歲,借機獻上妙計,親自出使孫權,到吳國都會求援。孫權既素來佩服劉備,又看到劉派來的諸葛亮儒雅奇偉,而對他十分敬重,當即派遣三萬士兵去援助劉備。劉備有了這三萬士兵,便和魏武帝展開交戰,大敗曹軍,乘勝追擊,平定了江南。後來劉備又攻取益州。益州平定後,劉備任用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劉備稱帝以後,又任命諸葛亮做丞相,總管尚書事務。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托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被後世人所津津樂道,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的「白帝托」。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不久,再加益州牧,大小政務,都依賴於諸葛亮。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還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在較短時間內能發射十支箭,殺傷力很強,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
蘇
【姓氏來源】
蘇姓的起源主要有三:
其一:出自己姓,為顓頊帝高陽氏後裔。傳說,帝顓頊裔孫陸終有六子,長子名樊,賜己姓,封於昆吾,以封地名為姓,稱昆吾氏。後分為四姓,分別為蘇、顧、溫、董。昆吾國夏朝時,為諸侯國。至周朝時,有司寇名忿生,因為能夠教化百姓,被周公旦分封於蘇,稱蘇忿生。春秋時期,蘇國為狄人所滅,蘇忿生後裔遂以國名為氏,稱蘇氏。
其二:出自少數民族姓氏。《漢書》上記載,遼東烏桓族在漢武帝時有改姓蘇。
其三: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鮮卑族複姓跋略氏...
目錄
百家姓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姜/戚/謝/鄒/竇/章/蘇/潘/葛/范/彭/韋/馬/花/方/俞/任/袁/柳/鮑/史/唐/費/薛/雷/賀/湯/羅/齊/郝/畢/安/常/于/傅/康/伍/余/顧/孟/黃/穆/蕭/尹/姚/邵/汪/毛/臧/戴/宋/龐/熊/紀/項/祝/董/梁/杜/阮/藍/季/賈/江/顏/郭/梅/林/鐘/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萬/管/盧/丁/鄧/洪/石/崔/龔/程/陸/左/段/侯/武/劉/龍/葉/黎/白/賴/喬/譚/溫/閻/易/廖/聶/曾/關/包/班/仇/文/歐陽/司馬/諸葛/上官
附錄
《百家姓》的版本
《百家姓》的姓氏分類
《百家姓》的價值
世界姓氏簡史
中國姓氏源流
中國姓氏到底有多少
姓氏趣聞一:百、家、姓都是姓
姓氏趣聞二:柴米油鹽醬醋茶
《百家姓》原文
百家姓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姜/戚/謝/鄒/竇/章/蘇/潘/葛/范/彭/韋/馬/花/方/俞/任/袁/柳/鮑/史/唐/費/薛/雷/賀/湯/羅/齊/郝/畢/安/常/于/傅/康/伍/余/顧/孟/黃/穆/蕭/尹/姚/邵/汪/毛/臧/戴/宋/龐/熊/紀/項/祝/董/梁/杜/阮/藍/季/賈/江/顏/郭/梅/林/鐘/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萬/管/盧/丁/鄧/洪/石/崔/龔/程/陸/左/段/侯/武/...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威國際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9-01-23ISBN/ISSN:978986561195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