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擁抱多元性別的進步年代,也是傳統勢力集結的落後年代;
這是女性最自主、最解放的時代,也是仇女、厭女文化蔓延叫囂的時代。
本書探討21世紀臺灣性別關係現況,以紮實的本土經驗研究與案例為基礎,以女性主義理論與概念為骨架,逐章拆解一個社會制度或一個文化現象中的性別歧視、性別排除與厭女文化,並針對不平等現狀提出政策改革與個人行動策略。透過作者們的性別批判之眼,我們看到臺灣社會的權力、生產、情感與象徵等四種性別關係相互交疊的圖像、結構與演變,以及未來如何朝向更性別平等方向的發展。
作者簡介:
黃淑玲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委員
游美惠
學歷: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社會學博士
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高雄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高雄市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高雄市家庭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屏東縣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屏東縣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監事、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高雄分署性騷擾申訴處理調查小組委員、高雄地方法院檢察署性騷擾申訴處理調查小組委員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活著,人生的意義為何?你我都是有性別的,也生活在性別的臺灣社會中。解開你生命疑惑的金鑰匙,就藏在臺灣性別文化與社會制度的浩瀚知識大海中。我們如何撈到這金鑰匙呢?《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有系統地整理了我們需要理解的性別面向,帶領我們探索很多以個人的力量,難以深入掌握的議題,讓你我在人生的啟航中不會迷失方向。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從家庭、教育、媒體、勞動、政治、法律、健康、科技、國族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種可見的性別問題,提出學術性和體制性的深入剖析,是一本宏觀又在地的女性主義社會學暨通識教育的教科書。對於跨學科的研究者或對性別議題感興趣的一般讀者,皆是非常適合的讀本。
──范銘如(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女性主義是思想也是行動,是知識體系也是日常生活,《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為我們展示了當代臺灣在性別研究上的社會介入與政治關懷,深度與廣度艱鉅的驚人動量,再次驗證了權力的無所不在,正是性別思維的無所不在。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已經「性別化」的社會,魚如何察覺水的存在,《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以臺灣具體的性別處境與實踐為例,為我們解析性別如何在我們身上作用。每一個性別向度都有理論有實例,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考與行動。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從第一版開始,我就是性別向度的讀者,也是這本教材的使用者。在前兩版的成就上,第三版見證了臺灣的性別研究與教學如何與時俱進。以本土的經驗及研究和當代的性別理論對話,深入淺出,流暢清晰,這本書呈現的既是臺灣性別研究社群的專業實力,也是一流的,不可多得的教材。
──黃長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從兩性到性別,從女性學到性別研究,面貌愈趨繁複多元,挑戰更形艱鉅全面。《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讓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在哪,要往哪裡去,是教學者與研究者非常有力的工具。
──蘇芊玲(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現任監事)
從1980年代的篳路藍縷,到當今的蔚為風潮,女性學的發展見證了臺灣社會的轉型與成熟。本書的出版不僅延續了女性主義的火炬,也更為發光發熱。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主編)
名人推薦:活著,人生的意義為何?你我都是有性別的,也生活在性別的臺灣社會中。解開你生命疑惑的金鑰匙,就藏在臺灣性別文化與社會制度的浩瀚知識大海中。我們如何撈到這金鑰匙呢?《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有系統地整理了我們需要理解的性別面向,帶領我們探索很多以個人的力量,難以深入掌握的議題,讓你我在人生的啟航中不會迷失方向。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從家庭、教育、媒體、勞動、政治、法律、健康、科技、國族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種可見的性別問題,提出學術性和體制性的深入剖析,是一本宏觀又在地的女性主...
章節試閱
導論
黃淑玲
本書第一版於2007年出版,乃集合當年十數位性別研究學者的傾力之作。我們之中許多人長期投身婦女運動或/及同志運動,並將性別研究當作一生志業,希冀結合社運與研究,淬鍊淑世知識,促進社會改革。我們在1990年代,見證臺灣婦女研究從誕生面世到風起雲湧、婦女團體從少數萌芽到百花齊放。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帶著對新政府的期待,我們有一些人走進國家體制,協助政府進行改革。多年體制內的耕耘,性別平等雖已成為政府部門的「政治正確」的論述,然而政治人物與公務人員的實踐作為尚不明顯。更有甚者,近幾年臺灣社會的反挫勢力集結而起,令國家與社會的性別平等列車蹣跚前進。
臺灣在幾項性別平等指數的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在亞洲更將日韓與新加坡遠遠拋在後面。12016年臺灣選出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她憑著個人優異從政表現而登上總統大位,不像亞洲其他國家女性元首的崛起是繼承丈夫或父兄的政治資本。此外,臺灣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國家,甚至,未來將可能成為第一個法制化同志婚姻的亞洲國家。然而,這些亮眼的國際評比成績是否代表臺灣社會的父權體制已經瓦解?我們已經可以宣稱性別平等是臺灣的國家軟實力?事實恐不然。當前,不平等的傳統性別關係仍然根深蒂固地殘留在社會制度與文化習俗中;許多官員、政黨人士與公務人員缺乏平等意識並且抗拒改革。當我們慶祝第一位女總統誕生,卻發現她的女性閣員人數倒退到二十年前。當我們自豪1998年臺灣率亞洲之先實施《家庭暴力防治法》,並接連制訂四個性騷擾與性侵害防治法律,但始終制止不了性別暴力犯案件數年上升以及駭人聽聞的兇殘案件持續爆發,也無法阻止仇女言論在數位世界無端蔓延。臺灣也是亞洲推動多元性別教育的領頭羊,2004年開始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然而,近年間竟有宗教團體進入校園宣導反對同志之言論,甚至獲得不少民代與政黨人物支持;學校與主管機關不敢依法禁止,政治干預致使中小學校陷入擔憂被清算的氛圍,老師因畏懼而不敢傳授多元性別教育課程。
這一波新興、凌厲的反挫勢力藉由製造性別暴力、煽動仇女言論,以及醜化多元性別教育,試圖讓女性感到恐懼驚悚,逼迫社會陷入「反同」與「贊同」的對立紛爭。臺灣社會的性別關係在進步與落後的價值爭鬥中,呈現亦進亦退的混亂局面:這是擁抱多元性別的進步年代,也是傳統勢力集結的落後年代;這是女性最自主、最解放的時代,也是仇女、厭女文化蔓延叫囂的時代。
準此,臺灣民主社會面臨新一波艱鉅挑戰,需要學界提供更精闢的問題剖析,釐清當前的社會價值混亂。我們這群以性別研究與婦女運動為志業的人,希冀能持續努力深耕性別研究,生產具有淑世之用的性別知識作為國家革新、社會進步的堅實後盾,並與年輕世代對話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改革。
本書為實踐這項目標而涵蓋三項要旨:(1)介紹女性主義理論與概念;(2)分析臺灣性別關係現況與問題;以及(3)陳述臺灣婦運的成就、反挫及未來行動策略。
一、本書主要理論與概念
本書每一章將處理一個性別議題、探討一個文化現象或一個社會制度(包括教育、媒體、經濟、政治、法律、醫療、科學、宗教、性、婚姻、家庭)如何映現、形塑及複製某個或數個向度的性別關係。書名「性別向度」,其靈感來自澳洲著名的性別研究學者R.W. Connell的性別關係理論。Connell主張性別關係具有結構的特徵、乃由複雜而交錯的各種權力與社會制度所構成、有清晰的發展脈絡可循、能夠進行系統性分析。她進一步將性別關係分成四種交互關連的向度—權力、勞動、情感、象徵(Connell, 1995, 2004/2002)。因此,本書各章將交互呈現包含此四向度性別關係的樣貌、變化及結構脈絡。本節接下來先說明本書各章涉及的性別關係向度,接著討論作者們常用的五個重要女性主義概念。
(一)性別關係的四個向度―權力、勞動、情感、象徵
性別權力關係至少透過三種形式運作:體制化的性別權力、意識形態或論述中的性別權力,以及人際關係中的性別暴力。
‧ 體制化的性別權力是本書每篇文章皆探討的主題,作者們分析性別權力在各種制度中的運作情形,以及婦運如何透過法律與政策介入改變體制化性別權力的努力。在此特別指出,即使臺灣已經推動「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簡稱CEDAW)並實施許多法律促進性別平等,但仍存在許多歧視女性與同性戀者的法律與政策,例如,同志婚姻尚未法制化、警軍院校限制女學生名額、不准單身女性墮胎和收養子女或進行人工受孕。
‧ 有關意識形態或論述中的性別權力,本書有多篇文章探討社會制度與相關政策所主張的性別論述。譬如,媒體再現與複製美貌神話、浪漫愛的性別迷思、女體商品化、強暴迷思及男子氣概等等的性別化論述。又譬如,教育場域規訓女學生的父權論述、帶有性別盲的醫學論述、歧視新移民與移工的國族論述、主張腦部運作性別二分的科學論述等等。
‧ 有關人際關係中的性別暴力,臺灣已實施《家庭暴力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此外,內政部正研擬《糾纏行為防制法》,婦女團體倡議制訂《侵害個人性私密影像防制條例》。本書有多篇文章探討家庭、職場、學校及網路上的性別暴力現況、成因與以上這些法律如何落實的問題。
生產關係指的是:女性所付出的勞動力、所獲得的報酬,以及被容許使用的資源,並非依循公平分配原則,而是依據性別分工原則。家庭中女性被要求無償從事家務照顧工作,造成較低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就業市場按照性別化工作類型核發薪資,導致男女薪資有別、同工不同酬、就業與升遷遭到歧視等等問題。本書有多篇文章從全球化脈絡以及性別、階級與國族的交織觀點,探討生產、權力與情感關係如何彼此高度重疊,並分析國家政策如何能影響及改變生產面向的性別關係。
情感與權力、生產的關係密不可分,但情感向度也自有一套性別邏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強制異性戀家庭與婚姻制度、否認同性戀者的性自主與婚姻權益;其次是強調「上嫁下娶」的物質條件,導致本土男性勞工有高比例的跨國婚姻;再者,浪漫愛、性愛、婚姻與家庭中皆可見到性別分工與性別權力的運作。本書亦有多篇文章探討本國與跨國的異性戀與同性戀的情感性別關係。
象徵關係指涉「男人」與「女人」此二個語言符號在文化中所承載的象徵意義系統。這套意義系統在語言、文學、大眾傳媒、宗教、禮俗、服飾、身體及日常生活空間中持續地被再現、形塑、生產及傳遞。本書有多篇文章探究象徵關係,例如節慶禮俗如何再製男尊女卑並排除女性參與;文字與口語溝通強調男性中心與男尊女卑;媒體再現女聳胸翹臀的性感女性形象;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複製與傳遞;以及學校如何對女生性行為與衣飾髮型進行規訓等等。
Connell的理論不只處理個人與體制層次的性別關係,亦關注整體社會性別關係發展與全球性別秩序之間的關係,分析其結構演變如何受到歷史事件、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等等大結構因素的影響。本書雖無專章討論這些巨觀的層次議題,但多篇文章論及這些因素對於臺灣性別關係的影響。
(二)其他重要女性主義概念
本書除了採用Connell的性別關係理論,書中各章尚使用了與其主題相關的女性主義概念。以下介紹廣為使用的幾個概念。
第一是「性別多元」相對於「性別二分」。我們主張性別二分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概念,有其社會發展歷程,並非人類天生自然如此。性別二分概念是性別關係的基本結構,也是父權思想、性別歧視與性別權力的根源。臺灣社會中的男女特質、習俗文化、口語溝通、媒體傳播、親密關係、職場分工、學習領域、親職責任及科學研究等等,皆受到性別二分概念的影響;父權思想、性別歧視與性別權力因而能夠持續在文化系統、社會制度以及國家政策中運作。
第二個概念是「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簡單地定義就是「性別、種族、階級、性慾、年齡、族群、行為能力等類屬和其背後的權力關係,無法被單獨地分析與瞭解,相反地,這些權力關係的交織集結,造成了個人或團體的不平等物質處境和特定經驗」(第8章〈婦女運動與政治〉,頁161)。
第三個概念是性別歧視,本書主張性別歧視是結構性與制度性的客觀存在,而非由心理感受來決定是否存在歧視。個人可能感受不到「歧視」,但不代表「歧視」不存在。多位作者將深入檢視性別歧視的內涵與形式,分析歧視如何潛伏於個人的心理、認知與態度之中,並存在於日常生活、文化習俗、大眾媒體、社會制度與政策設計之中。
第四個概念是「性別化」(gendered),指從看似與性別無涉的現象中分析出性別面向,察覺其中的性別關係。「性別化」一詞在第1章〈性別化的習俗與文化〉與第10章〈性別與教育〉的意涵是對於某一性別的排除、偏見與歧視。第14章〈性別與科技〉提出的「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s),其意涵是納入性別面向的分析有助於社會創新,尤其主張科技研發過程必須納入性別的分析視角,才能促成科學技術與知識的革新。
最後一個概念是厭女或仇女(misogyny),此詞語在西方社會存在已久,也是歐美性別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臺灣社會的性別歧視、性別排除、性別暴力都可說是仇女文化的表徵;中國文字亦蘊藏仇女思維(見第2章〈映現/形塑性別的語言溝通〉),但在臺灣,「仇女」、「厭女」並不是自古就有的詞彙,而是近年來現實的與虛擬的性別暴力加劇之後開始流行。2018年臺灣女性學學會研討會採用「愛女/厭女:情感與性別」的主題,即反映這項趨勢。
……
導論
黃淑玲
本書第一版於2007年出版,乃集合當年十數位性別研究學者的傾力之作。我們之中許多人長期投身婦女運動或/及同志運動,並將性別研究當作一生志業,希冀結合社運與研究,淬鍊淑世知識,促進社會改革。我們在1990年代,見證臺灣婦女研究從誕生面世到風起雲湧、婦女團體從少數萌芽到百花齊放。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帶著對新政府的期待,我們有一些人走進國家體制,協助政府進行改革。多年體制內的耕耘,性別平等雖已成為政府部門的「政治正確」的論述,然而政治人物與公務人員的實踐作為尚不明顯。更有甚者,近幾年臺灣社會...
作者序
編者序
承蒙讀者偏愛,《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一書已經成為臺灣性別研究學門重要讀本。本書第三版經過一年多的籌劃,各章作者皆大幅更新內容與文獻,甚至更改篇名,也另外邀請了多位學者加入作者群,書寫〈性別化習俗與文化〉、〈數位性別現身〉、〈性別與教育〉、〈多元親職與兒童照顧〉等議題新篇章。第三版也增加了「導論」,概述本書重要概念與各章重點,方便讀者迅速瀏覽;再者配合嶄新版本的問世,「延伸閱讀」等資料改置於在本書專網之中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參閱。希望這樣全新風貌的改變,能讓讀者收穫更多,也更加延伸本書探討議題的深度與影響範圍。
各章作者們將個人的學術研究結晶與性別關懷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呈現,希望藉由女性主義理論的透視鏡,針對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性別現象,探討性別議題如何鑲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體制文化中,以及個人生命軌道與國家社會發展如何受到性別權力關係的影響。更巧妙精心地安排本土實例解析,引導讀者看到性別議題與我們生活世界的密切關聯。我們殷切期盼本書不僅能讓大專院校的師生受惠,值此政府積極推動性別主流化政策的同時,公務體系與民間團體相關工作者也能藉此書吸收更多性別理論與本土實例,深入體會性別研究的切身性與女性主義理念的前進力量,進而轉化成改變公、私領域不平等現狀的實踐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各章的作者們互相檢閱彼此的初稿文字並提供修正建議,花費不少心力,極其用心。細心的讀者應該會發現每一章都有作者的簡要謝詞,除了是對每一位審閱者無酬的付出表達感激之外,更是包含了作者自己內心的糾結,因為幾乎每一章的文字都經過至少三輪的修改潤飾,這嚴苛的過程其實是在考驗作者的耐心。編者在此感謝所有作者的配合,妳/你們不厭其煩的費心修正,如今本書才能以優質的風貌呈現。
黃淑玲、游美惠
2018年11月6日
編者序
承蒙讀者偏愛,《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一書已經成為臺灣性別研究學門重要讀本。本書第三版經過一年多的籌劃,各章作者皆大幅更新內容與文獻,甚至更改篇名,也另外邀請了多位學者加入作者群,書寫〈性別化習俗與文化〉、〈數位性別現身〉、〈性別與教育〉、〈多元親職與兒童照顧〉等議題新篇章。第三版也增加了「導論」,概述本書重要概念與各章重點,方便讀者迅速瀏覽;再者配合嶄新版本的問世,「延伸閱讀」等資料改置於在本書專網之中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參閱。希望這樣全新風貌的改變,能讓讀者收穫更多,也更加延伸本書探討議...
目錄
導論|黃淑玲
Part 1性別、文化與日常生活
第1章 性別化的習俗與文化|姜貞吟
第2章 映現/形塑性別的語言溝通|葉德蘭
第3章 數位性別現身|方念萱
第4章 性別與媒介|蕭蘋
第5章 親密關係|游美惠
第6章 性別歧視的多重樣貌|黃囇莉
Part 2性別、體制與婦運
第7章 婦女運動與政治|彭渰雯
第8章 女性主義如何介入法律?|王曉丹、宋靈珊
第9章 性別與勞動|張晉芬
第10章 性別與教育|李淑菁、謝小芩
第11章 校園性騷擾:不可小看的性別歧視|蕭昭君
第12章 多元性別與同志教育|瑪達拉‧達努巴克、卓耕宇
Part 3性別、交織性與政策創新
第13章 男子氣概的建構與新貌|黃淑玲、白爾雅
第14章 性別與科技|蔡麗玲、吳嘉苓、王秀雲
第15章 性別與健康|顏芳姿、劉盈君
第16章 多元親職與兒童照顧|唐文慧、王舒芸
第17章 性別與跨國遷移|藍佩嘉
索引
導論|黃淑玲
Part 1性別、文化與日常生活
第1章 性別化的習俗與文化|姜貞吟
第2章 映現/形塑性別的語言溝通|葉德蘭
第3章 數位性別現身|方念萱
第4章 性別與媒介|蕭蘋
第5章 親密關係|游美惠
第6章 性別歧視的多重樣貌|黃囇莉
Part 2性別、體制與婦運
第7章 婦女運動與政治|彭渰雯
第8章 女性主義如何介入法律?|王曉丹、宋靈珊
第9章 性別與勞動|張晉芬
第10章 性別與教育|李淑菁、謝小芩
第11章 校園性騷擾:不可小看的性別歧視|蕭昭君
第12章 多元性別與同志教育|瑪達拉‧達努巴克、卓耕宇
Part 3性別...
商品資料
出版社: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8-12-06ISBN/ISSN:978957732573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16頁開數:18開(長17cm x 寬 23.5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