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成器」已落伍,優質的教育不是處罰而是引導;38招 教你以激勵、賞識的方法教養孩子。◆ 現代父母以打罵方式來號令孩子的教養方式早已不合時宜,父母除了必須提供基本的照護和關懷之外,更得是以身作則、開明、民主、不缺席、溫和分享的父母。
◆ 家庭是孩子最基礎的生活教育,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仿效的對象。許多教育學家的研究都指出,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所以父母要特別重視自己的行為,處處為孩子樹立榜樣。
◆ 耐心傾聽孩子訴說,他們就會對父母更親近、尊敬,也會願意把想法告訴父母,更能接受父母對他們的教導。
◆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受尊重是人類較高層次的需求,一旦這種需求無法獲得滿足,人就會有沮喪、失落等負面情緒。孩子也是如此。在生活中徹底落實對孩子的尊重,才能養成自主、有自信的孩子。
◆ 孩子渴望賞識就像人需要陽光和氧氣一樣強烈。每個孩子都有過人之處,放大孩子的優點,適時給予讚美、鼓勵,孩子的優點就會越來越多,孩子也自然有上進的動力。
◆ 孩子犯錯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時,寬容是父母的利器,給孩子抒發情緒的機會、自由發展的空間、心情上的體貼,孩子也會以寬容、理解、謙讓來回報你。
作者簡介:
成墨初
@ 家庭教育研究学者,親子教育暢銷書作家,作家。河北邯郸人。
@ 北京出版人沙龍發起者,出版人網運營總監;並以親子教育為终身職志。
@ 以「有感動、有感悟」为創作原则,讓讀者們在“悦讀”中學到教子智慧。
@ 作品以故事見長,說理精闢,被譽為「最會說故事的教育人」。
@ 著有:《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孩子,别走彎路》等家教專著40餘种,舉辦近千場的講座。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我保證,身為父母我必須「要」…
步入二十一世紀,以打罵方式來號令孩子的教養方式早已不合時宜,現代父母除了必須提供基本的照護和關懷之外,更得是以身作則、開明、民主、不缺席、溫和、分享的父母。
第1招 你是「以身作則」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說: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的自我要求、對家庭的尊重、每一個行為舉止,無一不對子女產生影響。
故事…
有一對夫妻經常責罵孩子貪玩、頑皮,不肯好好地讀書。有一次他們看到孩子成績單上又有兩門功課不及格,氣得拿出家法,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哭。
住在隔壁的一位老先生,聽到孩子的哭鬧聲實在忍不住了,出面對這對父母說:「你們每天都在罵孩子不好好念書,你們自己好好念書了嗎?你們天天都找人到家裡來打麻將,卻叫孩子去念書、寫功課,這樣孩子的功課會好得起來嗎?」老先生嚴厲的批評,讓這對夫妻一句話也不敢吭。
自從那天起,隔壁鄰居再也沒有聽到這對父母打罵孩子的聲音,而且他們家裡的麻將聲也從此成為絕響。
還有一次在公車上,我看到一個孩子對媽媽說:「媽媽,有一個小偷正在偷別人錢包耶!」媽媽看了一眼公車上的扒手,卻對孩子說:「噓!那個叔叔只是在跟人家開玩笑,不要亂講!」
看完上面兩個故事你有什麼想法呢?第一個故事的那對夫婦知錯就改,自身為孩子樹立知錯能改的好榜樣,即時糾正就還不算晚。但是後面那位母親卻因為怕事而把是非、善惡完全顛倒了,讓孩子對正確和是非產生混淆,這就是最糟的教育方式。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孩子的行為和舉止往往像是鏡子一樣映照出父母的作為,父母是孩子最先效法的榜樣。對於孩子成長來講,這一點尤其重要。家庭是孩子最基礎的生活教育,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仿效的對象。許多教育學家的研究都指出,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所以父母要特別重視自己的行為,處處為孩子樹立榜樣。
西方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講過:一個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家庭的尊重、每一個行為舉止,對子女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舉止。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父母必須以身為教
我們老是聽到父母抱怨孩子,抱怨孩子愛看電視、抱怨孩子不知進取…。其實,父母應該先反問自己:你要孩子好好用功,但是你自己也每天用功嗎?你要求孩子要有不斷進步的心,但,你自己擁有嗎?你要求孩子要謙卑有禮,但,你自己也是一個懂得應對禮節的人嗎?你要求孩子循規蹈矩,但,你自己是這樣做的嗎?
我們經常看到一個現象,父母希望孩子在家看書,但是自己卻翹著腳在客廳裡看電視。父母希望孩子尊師重道,自己卻對長輩大小聲。像這樣連自己都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卻反而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這樣的教育真的能成功嗎?
一個孩子的學習態度如何?道德品行怎麼樣?和他們的父母是什麼樣子有著直接的關係。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父母喜歡學習,孩子就會愛學習;父母愛運動,孩子通常也會喜歡運動;父母樂於助人,孩子就會樂於助人。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身教和言教都是最好的教育。
美國教育家克雷爾曾說過:如果你自己都沒準備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孩子有什麼成就。而這裡所說的成就,是指值得孩子效法的行為舉止,並不只是在事業和人生上的成就。
簡單說:善良可以造就善良,開朗可以造就開朗,友愛可以造就友愛,和平可以造就和平。同樣地,仇恨可以造就仇恨,消極可以造就消極,冷漠可以造就冷漠,自私可以造就自私。為了孩子的未來,每個父母都要當孩子人生的學習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早開始接觸的人,在一起的時間也最多、最長。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像是一本沒有文字的教科書,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在孩子面前,大至父母的思想品德,小至生活瑣碎細節,都不可等閒視之。若要教育孩子具有高尚的社會道德,父母自己就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
正如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所說: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等於是建造高樓大廈的地基,決定了建築的風格和高矮。孩子最早接觸的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深遠。父母若想成功教育自己的子女,就必須做孩子的榜樣。以下有三個原則務必要把握:
1.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不只是一種權威,更是孩子言行舉止的模範。還有一點很重要,父母千萬不要言行不一。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己。要教人之前,必須先教自己;要求孩子具備某些行為和特質之前,自己一定要先具備。
2.捨棄教條式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希望藉著規範來控制孩子的言行。可是這種教條式的規範效果微乎其微。孩子對父母都會心生崇敬,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自然會成為孩子仿效的對象,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謹言慎行,以身示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務必先做到。
3.父母要說話算數
父母一旦答應了孩子的事就一定要兌現,所以不要輕易做出難以兌現的承諾。如果父母經常說話不算話,就會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而孩子對父母的崇信、敬仰與愛戴,就會隨著父母失信的次數增加而遞減。如果父母經常說話不算話,孩子也會下意識地模仿,自然也會說出不負責任的話,養成不良習慣。不要忘記,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
第2招 你是「開明」的父母: 用溝通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父母應該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敞開心懷和孩子談看法、講見聞、說願望、道歡樂、訴苦衷。
故事…
小皓才13歲,父親到外地工作,所以平常都和媽媽一起生活,但是母子間的交流卻很少。小皓非常喜歡到外面的網咖去打線上遊戲,但是媽媽卻覺得網咖很複雜,很擔心他學壞。有一陣子媽媽為了不讓小皓再上網咖,就不給他零用錢花用。小皓開始和媽媽頂嘴,有時候甚至故意唱反調,母子間的衝突越來越嚴重。媽媽心裡很難過又無奈,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她付出了很多心力。
有一次爸爸回來了,和小皓聊了好久。從自己在外面工作的經驗和有趣的事,到詢問起小皓的生活和想法。媽媽發現小皓改變了,變得比較懂事,也不再口出惡言或是做出叛逆的行為。媽媽好奇地詢問爸爸是怎麼辦到的:「為什麼他特別聽你的話呢?」。
小皓的爸爸說:「其實孩子也是個體,你必須多和他溝通,而不是只有命令,其實你和他解釋,他就會明白了,他就不會再故意唱反調。你以前就是缺乏和小皓的溝通。」媽媽點點頭,總算是明白自己和孩子的問題出在哪裡。
如果小皓的媽媽可以和孩子有良好的溝通,就能讓孩子也瞭解自己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辛苦,那麼,孩子就會改變自己對母親的錯誤態度了。
教育專家指出:孩子有意見卻無法表達,主要的責任在於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或是溝通方式不對。甚至有的父母認為,對著孩子嘮叨一頓就是溝通,結果卻適得其反。
我經常聽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總是什麼事都放心裡,不願意和爸媽說。」而孩子卻常訴苦說:「爸媽總是不了解我們要什麼,他們想說話時就嘮叨個沒完,而我想說話時,他們卻常常心不在焉。」
其實孩子也是人,也會有很多心事、感受很想和爸媽說,他們的歡樂、苦惱、意見之所以無法表達,主要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沒有認真傾聽孩子的意見和感受。
很多爸媽總是不願意聽孩子講話,平常也不和孩子談心,要是父母不了解孩子,也不聆聽孩子的心聲,又怎麼可能幫助、教育他呢?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父母應該用平等的態度去對待他們,敞開心懷和孩子談看法、講見聞、說願望、道歡樂、訴苦衷。
以下是幾種與小孩溝通的方法:
1. 對孩子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父母對孩子過去表現的看法和批評,會讓自己對孩子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甚至對孩子有誤解,容易流於以偏概全。事實上,孩子具有發展性、多變性,父母千萬不要有主觀上的偏見,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
2. 一定要認真聽孩子講話
孩子說話時,父母應該表現出熱情和興趣,由衷開心地和孩子溝通。孩子講話時不打斷、不批評,並從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說話的內容,使孩子感覺被理解、重視和接納。
3. 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
父母要注意孩子內心的需要與感受,傾聽他的心聲、煩惱和矛盾,鼓勵他坦然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不贊成他的某些行為是有理由的,也並不表示無法理解和體會他的感受。父母對孩子的理解,將會影響孩子往後的發展。
4. 言語要合乎情理
父母與孩子溝通時應該要對事不對人。無論是批評、讚美,抑或談論主題是家庭問題或是社會問題,都要有正當的理由和想法,不要隨意胡亂批評。例如,你覺得孩子某一件事情沒有做好,你不應該這樣說:「你真的是笨蛋,我已經說過一千次了,為什麼還不改。」你這樣說也於事無補。應該要平心靜氣地分析,透過合理的溝通來讓孩子理解,培養孩子的判斷力和自信心,藉此機會教育,也樹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5. 溝通要清楚、具體、明確
孩子想繼續玩,暫時不想做作業,這時你或許會說:「好吧,再讓你玩一會兒,然後就要回來做作業喔。」可是這個「一會兒」到底是多久。孩子或許也有他的計畫,父母則有自己的要求,如果這兩者不一致,一定會發生衝突。
同樣地,對於孩子說的話也要充分了解。比如孩子說:「媽媽,這個周末我們幾個同學想去山上玩可以嗎?」你不要心不在焉就答應,要問清楚孩子是和什麼樣的同學去?有幾個人要去?會去哪些地方?幾點回來?
很多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和矛盾,往往是由於說不清楚、模棱兩可、似是而非,所以,溝通要成功、有效,言語就要清楚具體。孩子是有想法的,你如果不對他說明理由,只一味要求他執行,就等於是強迫他,他會認為你過於主觀,而無法認同你。
如果父母本身做錯了,應該要有認錯的精神,把自己的問題說清楚,不可以用模糊、敷衍的態度輕輕帶過自己的問題和毛病,卻大聲指責孩子的不對,這樣孩子會認為你自己都沒做好,憑什麼命令他,他會覺得你是不可信賴的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必須採取信任、友善、尊重的態度,口氣也不能有煩躁、生氣、責備或警告的意味。
第二章
我保證,身為父母我「不要」…
父母不知不覺會做出哪些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的行為?嘮叨、威脅恐嚇、專制粗暴、動輒體罰、期待過高、急於否定、嚴肅端架子等等,這些作為往往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第10招 你是嘮叨不休的父母─不要再唸了!老媽!
老是對孩子嘮嘮叨叨、重複說相同的話,只會讓孩子反感、產生排斥心理、不想跟你說話
有一位母親老是怕孩子不用功,每天從早到晚不斷提醒他要讀書,和孩子一起逛街也不忘隨時機會教育。
看見掃街的清潔工,就告訴孩子,如果不好好唸書,將來連這樣的工作也找不到,因為在國外已經開始用機器清洗街道了。看見乞丐就說:「你看!不讀書的下場就是這樣。」搞到最後,孩子再也不願意和她一起出門,而且越來越自卑。
或許孩子本來是想主動學習的,可是母親越嘮叨他就越不想唸書,家也成了讓他頭痛的地方。由此可知:嘮嘮叨叨只會讓孩子討厭,老調重彈根本達不到任何教育的目的。
不要老是對孩子嘮嘮叨叨、重複說相同的話,這樣只會讓孩子反感、產生排斥心理、不想跟你說話。
《父母看招》貼心叮嚀,別再碎碎念
教育專家認為,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完美的人,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但有些父母太苛求完美,一看到孩子犯了小錯,就嘮嘮叨叨,碎念個沒完,讓孩子心煩意亂,到最後,父母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
根據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重彈、反覆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聽覺疲乏,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沒有聽進去。因為長期重複聽相同的聲音,會使人的耳朵「自動消音」,在心理上變得不太在乎。所以,父母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聽話,應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
◆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我們經常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看到孩子功課不好,就拚命幫他補習,忽略了課外的學習與活動也可以開發大腦,在豐富多元的活動中,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起跑點。
有一位小學老師發現,班上有幾個成績比較差的孩子對學習一直提不起興趣,便決定利用一個週末帶孩子們去溜冰,希望他們在活動中能夠得到一點啟發。
到了溜冰場後,孩子們非常興奮,拚命練習,還互較高下,或彼此交換心得,氣氛十分熱絡,一掃平日做什麼都提不起勁的樣子。回家的路上,老師問孩子們有什麼收穫,孩子們馬上搶著表達意見。
一個學生說:「以前我從來不知道溜冰這麼有趣,我玩得一身汗,還是很開心。」
另一個說:「我最喜歡溜冰了,而且我看到自己溜得比別人好,心裡好得意。原來我也可以把事情做得那麼好啊!」
還有一個說:「今天是我第一次學溜冰,我一直戰戰兢兢,絲毫不敢大意,可以說是全神貫注。如果做其他事也能這麼認真,我想我大概沒有做不好的事了。」
最後一個學生的發言更讓老師感到意外,他說:「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快樂學會溜冰,還領悟到老師今天帶我們來玩的用意。」
老師好奇地問:「不就是大家出來玩嗎?還有什麼用意?」同學們七嘴八舌說:「跌倒了,爬起來,站直了,不趴下……」這些孩子已經體會到,學習也像溜冰一樣,必須集中精神、全力以赴,才能一點一點慢慢進步。
這就是活動的魅力!在活動中,讓孩子自己體會該怎麼做,不用旁人一次次的提醒。
父母與其喋喋不休說一些大道理,還不如選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帶孩子去參加,透過活動和孩子找到共同的話題,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親子教養原則》想一想,你該怎麼做?
◆ 1. 給孩子一點喘息的空間
有些父母說話老是用強硬的態度,要求這樣、那樣,沒有商量的餘地。例如:「晚飯前你必須把你的豬窩收拾乾淨!」這種強硬指令,孩子多半是不會聽的。結果父母就得不停地嘮叨,督促孩子去做,結果往往愈催愈糟。
如果換另一種說法:「如果晚飯前你有空,可以先收拾一下房間嗎?還是你想先做功課,等到晚飯後再收?」給孩子一點喘息的空間,讓他自己作選擇,孩子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 2. 避免與孩子對立
如果父母嘮叨了很多次仍然無效,可以處罰孩子嗎?這要拿捏小心,經常受處罰的孩子,自然而然會以敵對的心態抗拒父母的要求,更加不聽話。
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你可以等要求的時間到了,他什麼都還沒有做時,再冷靜說出處罰的方式,而且記得要用正面的說法,比如「等你洗好澡才可以看電視」。這種說法比「除非你洗好澡,否則不許看電視」好得多。
處罰時要讓孩子明白:「這是我希望你做的事,但是你不做,所以這就是你不做的後果。」不必嘮叨,孩子也會知道利害。
◆ 3. 以說理來爭取孩子的認同
當孩子年紀稍長、略懂事理時,父母可以對他解釋為何必須去做這件事,像是:「花草要每天早上澆水,否則會被太陽曬到枯死」或是「你必須在8點前洗澡,這樣才能在睡覺前看一點書」。千萬不要讓孩子認為父母只是想挑毛病、嘮叨,才能爭取到孩子的認同。
嘮叨無效時,也不可以隨便處罰孩子,否則只會造成孩子的敵意,更加不聽父母的話。
第一章
我保證,身為父母我必須「要」…
步入二十一世紀,以打罵方式來號令孩子的教養方式早已不合時宜,現代父母除了必須提供基本的照護和關懷之外,更得是以身作則、開明、民主、不缺席、溫和、分享的父母。
第1招 你是「以身作則」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說: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是父母影響孩子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的自我要求、對家庭的尊重、每一個行為舉止,無一不對子女產生影響。
故事…
有一對夫妻經常責罵孩子貪玩、頑皮,不肯好好地讀書。有一次他們看到孩子成績單...
推薦序
高EQ父母,不必對孩子打或罵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在拉丁文,人類(Homo Sapiens)這個名詞的意思是:會思考的族類。
英國當代文學家(Horace Wapole)何瑞士 沃波爾曾道:「對喜歡思考的人而言,生命是充滿喜劇;對凡事只憑感覺的人來說,生命常遭遇悲劇。」
再聰明、再具天份的人,如果常讓激情淹沒理智,很可能他就會做出:智者的愚行;也就是說,高學歷、高IQ智商的人,照樣會做些莫名奇妙的蠢事。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嘉納,在《Frames of Mind,心理架構》 一書中指出,「人生的成就絕對不是單一取決於 IQ 的高低。」甚至大膽明白表示:「據長久的觀察,很多IQ160的人,為IQ100的人工作,原因無他,只是前者比較缺乏自省的能力。」
認識自身的情緒,是擁有情緒智商(EQ)的基本,也是自我內省能力的開始;
唯有透過自我了解,才能妥善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也唯有具高EQ的爸爸媽媽, 才有可能教養出優秀的兒女。
《不打不罵,教出孩子優點》一書,我認為作者最大的目的就是透過書中的每個案例和建議,幫助養成高EQ的爸爸媽媽。
閱讀成墨初先生的《不打不罵,教出孩子優點》一書,我竟有惺惺相惜、欣逢故人知己的感覺。喜歡作者充滿「同理心」的思維;喜歡作者不妞怩作態、直直爽爽直接寫出真實個案,再明白開出處理「藥方」,教父母如何創造雙贏,避免親子傷害的妙法。尤其令我「驚艷」的的是,一般寫親職教育親子書的,大多是出自已為人母的媽媽,沒想到本書的作者,竟是位「大男生」。
EQ是情緒的再教育,是為內心再造溫柔。
將心比心,感同身受,事實上和同理心的意境是相同的;人間最溫柔的心,也就是同理心。
爸爸媽媽教養兒女能具同理心,能與兒女凡事感同身受,那也真是親子間最美麗的福音。閱讀了《不打不罵,教出孩子優點》之後,什麼「玉不琢不成器」、什麼「打呀罵的」皆可隨手立即揚棄了!因為優秀的兒女,在高EQ的父母教養中,自然已逐漸成形、茁壯。
高EQ父母,不必對孩子打或罵
陳美儒(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
在拉丁文,人類(Homo Sapiens)這個名詞的意思是:會思考的族類。
英國當代文學家(Horace Wapole)何瑞士 沃波爾曾道:「對喜歡思考的人而言,生命是充滿喜劇;對凡事只憑感覺的人來說,生命常遭遇悲劇。」
再聰明、再具天份的人,如果常讓激情淹沒理智,很可能他就會做出:智者的愚行;也就是說,高學歷、高IQ智商的人,照樣會做些莫名奇妙的蠢事。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嘉納,在《Frames of Mind,心理架構》 一書中指出,「人生的成就絕對不是單一取決於 IQ...
目錄
【推薦序】陳美儒(建中資深名師;親子教育家)
高EQ的父母,不必對孩子打或罵
【推薦序】林玫玲 (台北市明德國小 校長)
從又打又罵,到不打不罵
【推薦序】許正典 ( 臺安醫院暨景美醫院精神科主任)
除了打罵的刺激之外……
【前言】
第一章 身為父母,我「應該要……」
第1招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 你是個「以身作則」的父母
父母的自我要求行為舉止,無一不對子女產生影響
第2招 用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 你是個「開明」的父母
孩子有意見卻無法表達,主因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對
第3招 鼓勵孩子說出心聲 ─你是個「民主」的父母
耐心傾聽孩子訴說,他們就會對父母親近,接受父母的教導
第4招 相信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你是個「信任」的父母
信任孩子,很容易會傷害孩子自尊心,孩子也會對父母失去信賴
第5招 擁抱,讓孩子感受到親情 ─你是個「愛相隨」的父母
超過七成的孩子都喜歡父母擁抱,有三成的孩子認為一輩子都需要父母擁抱
第6招 多抽些時間陪陪孩子 ─你是個「不缺席」的父母
孩子的健康成長光靠豐富的物質是不夠的,更需要父母的關愛與親情
第7招 與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樂 ─你是個「分享」的父母
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分享他們的點點滴滴、參與孩子的喜樂或煩惱,是父母的大幸福
第8招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 ─ 你是個「平等」的父母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父母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孩子才能感受到平等
第9招 以體諒代替斥責 ─你是個「溫和」的父母
孩子幼小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傷害,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不適合
第二章 身為父母,我「應該不要 ……」
第10招 不要再唸了!老媽! ─ 你是個嘮叨不休的父母
老是對孩子嘮嘮叨叨、重複述說,只會讓孩子反感、產生排斥心理
第11招 不要當孩子的指揮官 ─你是個頤指氣使的父母
老是用命令的口吻支配孩子,孩子容易養成退縮性格
第12招 不要端出父母的架子 ─你是個高高在上的父母
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越認真,教育的效果自然會越好
第13招 不要威脅恐嚇孩子 ─你是個語言暴力的父母
父母經常性的恐嚇性語言和行為,會讓孩子感到恐懼,甚至危害孩子的健康
第14招 不要一味指責孩子 ─你是個噴火龍父母
老是指責孩子、在孩子面前讚揚別的小孩,往往無法激發出孩子的上進心
第15招 不要把家裡變成嚴肅教室 ─你是個乏味無趣的父母
父母要懂得家庭氛圍的重要性,愉快的家庭氣氛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第16招 不要拿孩子彼此比較 ─你是個愛比較的父母
試著學會欣賞孩子的其他優點,生命是無法比較的
第17招 不要急於糾正孩子的「不一樣」 ─你是個心胸狹隘的父母
孩子「打破框框」的行為可能是有創造力的象徵,不要輕易扼殺
第18招 不要對孩子提出嚴苛條件 ─你是個標準嚴苛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苛,會在孩子心理造成傷害
第19招 不要對孩子過度期待 ─你是個殷殷期待的父母
正視、客觀看待孩子的能力,期望過高往往會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反彈
第三章 身為父母,我「應該尊重……」
第20招 我要與孩子共同商量 —你是個重視溝通的父母
父母和孩子共同商量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也能避免無謂的爭吵
第21招 我要讓孩子決定自己的未來 —你是個願意放手的父母
總是幫孩子做決定,會讓孩子變成沒有自信且無法獨立自主的人
第22招 我要注意與孩子說話的語氣 —你是個耐心交談的父母
父母一時的氣話容易在孩子心理留下陰影
第23招 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你是個給予思考空間的父母
當孩子開始發表意見,代表他們有思考的能力,父母應該理解他們的心情、傾聽他們的需要
第24招 我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 —你是個給予自由的父母
孩子自己安排活動,可以認識、感受生活和周圍的世界
第25招 我要對孩子多引導少控制 —你是個揚棄高壓的父母
不要以愛為名來控制孩子,站在離孩子稍遠的地方觀察
第26招 我要引導孩子從友誼中求進步 —你是個尊重孩子朋友的父母
讓孩子在與朋友的交往中主動學習,糾正自己的缺點
第27招 我要尊重孩子的自主獨立性 —你是個重視孩子隱私的父母
維護孩子的隱私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也會因此贏得孩子的敬重
第四章 身為父母,我「應該賞識……」
第28招 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 —你是個看孩子優點的父母
成功父母會看到孩子的優點,失敗父母只看到孩子的缺點
第29招 隨時把誇獎的話掛在嘴邊 —你是個懂得激勵的父母
常受父母誇獎的孩子日後成材的機率,高於少受父母誇獎的孩子五倍
第30招 在他人面前讚美孩子 —你是個強化孩子榮譽感的父母
在別人面前讚揚孩子,可以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和榮譽感
第31招 用讚美改善孩子的缺點 —你是個建立孩子自信心的父母
用寬容和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自信和自我價值
第32招 接受孩子的「叛逆期」—你是個允許孩子叛逆的父母
試著接受孩子的叛逆,讓他有自我發展的空間,逐步引導他慢慢成熟
第五章 身為父母,我「應該寬容……」
第33招 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你是個給孩子空間的父母不勉強孩子
學習,給孩子一個自由發揮創意的空間
第34招 給孩子抒發情緒的機會 —你是個懂得體諒的父母
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而不動輒打罵
第35招 永遠別說傷害孩子的話 —你是個慎用語言的父母
語言傷害更勝於肢體傷害,父母應該多以激勵代替責罵
第36招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 —你是個包容過失的父母
把孩子的無心之過當成機會教育,也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第37招 用小紙條和孩子進行溝通 —你是個擅長交流的父母
善用小紙條溝通,主動、真誠向孩子傳遞愛,孩子也會回報以貼心與愛
第38招 從生活細節上關心孩子 —你是個關懷體貼的父母
從生活細節關心孩子,耐心傾聽孩子每一句話,細心觀察孩子每一個眼神
【推薦序】陳美儒(建中資深名師;親子教育家)
高EQ的父母,不必對孩子打或罵
【推薦序】林玫玲 (台北市明德國小 校長)
從又打又罵,到不打不罵
【推薦序】許正典 ( 臺安醫院暨景美醫院精神科主任)
除了打罵的刺激之外……
【前言】
第一章 身為父母,我「應該要……」
第1招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 你是個「以身作則」的父母
父母的自我要求行為舉止,無一不對子女產生影響
第2招 用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 你是個「開明」的父母
孩子有意見卻無法表達,主因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對...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0頁開數:17cm(W)× 23m(H)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