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工作困住你的人生嗎?對未來感到焦慮嗎?
在衝動離職之前,你需要先訂定一份「離職創業計畫」
這輩子,我只能做這個工作嗎?
想離職,卻又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
面對多變的未來職場,唯一不變的出路,就是「為自己工作」,
有方法、有步驟,逐步將「正職工作」轉換成「夢想工作」。
愛去哪兒就去哪兒,想賺多少就賺多少,拿回時間自由,找到人生意義!
今天,就開始規劃你未來的夢想工作吧!
在這變動的時代,我們對工作應有的認知:
即使想相信自己的正職工作安全、可靠、永久,但事實並非如此。
你必須現在就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而不是以後再擔心這件事。
九個步驟,從現在的「正職工作」走向未來的「夢想工作」
將你的熱情轉變成一場全職演出──現在就開始吧!
【步驟一:設計故事】
在表意識和潛意識裡,你每天告訴自己成千上萬則「關於你的故事」。如何建立正向的、有正確願景的信念?你給自己的大師定位故事,決定了未來將得到的成果。
【步驟二:設計空間】
你的大師定位故事需要適合的空間,才能發展茁壯。空間反映出你的價值觀與過往累積的經驗。這包括了網站和社群媒體的虛擬空間,以及實體店面、工作室的物理空間。
【步驟三:設計服務】
你所提供的方案,必須能立即解決問題。解決方案不需要複雜。最佳的解決方案必須是可以達成的、真實可信的,並且是以你自己的風格提供服務。
【步驟四:創建平台】
如果你想被聽到,就必須先被客戶看見。超讚的產品已不再足夠。你現在還需要一個平台。
沒有平台──某樣使你能夠被看見、被聽到的東西,你就沒有一展才華的機會。
【步驟五:創建產品】
活動帶來的是主動收入,產品才能增加被動收入。你的時間、體力是有限的,但產品收益是無限的。想增加被動收入,就要提升產品的影響力。
【步驟六:創建活動】
如果還沒有產品,就先行銷再製造。告知並不是銷售。不要一開始就推銷你的產品,反而要先花時間理解潛在客戶的相關需求。當你的產品連結上對方的需求,行銷活動才有意義。
【步驟七:維持社群】
夢想工作者需要的四種隊友:1.粉絲:相信你的人。2.其他的自由工作者:與你合作的人。3.朋友:可以為你背書並說真話的人。4.資助者:願意花金錢或時間投資你的人。
【步驟八:維持清明】
面對創業過程中許多困難又危險的決定,想做出正確判斷必須保持頭腦簡單清醒。當你頭腦清明時,神奇的事會發生。而當你不清明時,沒有人會購買你的服務或產品。
【步驟九:維持信譽】
真正的成功開始於信譽,也結束於信譽。你讓人感受到的是什麼樣的頻率?當你運用社群媒體傳達混雜的頻率時,人們會被搞迷糊。一旦人們迷惑不解,你就失去了這些群眾。
作者簡介:
凱利.歐柏布納(Kary Oberbrunner)
美國職場教練,致力於尋找自己的獨特和熱情,使命是幫助每個人和組織釐清他們是誰、優勢的定位,並該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什麼地方。目前與妻子及三個孩子定居在美國俄亥俄州。著有《你的祕密名字》(Your Secret Name)、《活出天賦之路》(The Deeper Path)、《為自己工作的九個步驟》等書。
譯者簡介:
星光餘輝
專職翻譯的自由工作者,譯有《行運占星全書》、《你的身體就是12星座》、《撲克命牌・我的愛情》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本書是及時的解決方案,因應今日不斷變遷的就業選擇。凱利經過驗證的實作步驟,為你帶來開創夢想工作所需要的工具。」
──博恩.崔西(Brian Tracy),成功專家兼暢銷書作者
「憑藉清晰簡潔的洞察力,凱利提出引導你實踐夢想的路線圖。如果你是不滿目前工作的八六%之一,那麼本書就是開始做出改變的完美之選。」
──克里斯.古利博(Chris Guillebeau),「紐約時報」暢銷書《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The $100 Startup)作者
「許多人停滯不前的關鍵原因是:不知所措,因為不確定該從哪裡開始做出改變。凱利提供了明確的牽引點,協助你持續前進,打造你的夢想工作。」
──托德.亨利(Todd Henry),《努力就是為了不茍且地活著》(Die Empty)作者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本書是及時的解決方案,因應今日不斷變遷的就業選擇。凱利經過驗證的實作步驟,為你帶來開創夢想工作所需要的工具。」
──博恩.崔西(Brian Tracy),成功專家兼暢銷書作者
「憑藉清晰簡潔的洞察力,凱利提出引導你實踐夢想的路線圖。如果你是不滿目前工作的八六%之一,那麼本書就是開始做出改變的完美之選。」
──克里斯.古利博(Chris Guillebeau),「紐約時報」暢銷書《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The $100 Startup)作者
「許多人停滯不前的關鍵原因是:不知所措,因為不確定該從哪裡開始做出改變。...
章節試閱
感到被金錢奴役嗎?(節錄)
那就由你決定想賺多少就賺多少
想要改變時,最常面臨的五種恐懼懷抱進入夢想工作的想法時,如果你覺得有點害怕—恭喜你啦!造就你的DNA,與我們的相同。在我的旅程中,我發現,大部分的正職工作者都與以下這五種恐懼的某些組合纏鬥著:
1.失敗
2.資源不足
3.不稱職
4.被拒絕
5.被困住
人雖然永遠達不到消除恐懼的地步,但你必須訓練自己,儘管有所懼怕,還是要起而行。要記住,恐懼不是敵人,無所作為才是。
暢銷書作家賽斯.高汀(Seth Godin)說:「當我們否認自己的恐懼時,就促使它變得更強大。沒有恐懼的生命持續不了多久—你還沒有搞清楚狀況,就被公車(或老闆)碾過了。話說回來,無所畏懼的人如實地看見這個世界(包含恐懼在內),然後做出聰明(且勇敢)的決定。」
恐懼是強烈的麻醉劑,說明你停滯不前、逃跑或戰鬥。這個內建的回應可以使你警覺到潛在的危險。但請謹記,恐懼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敵人。要邀請它,不要對抗它。
從人類最早期的經驗來看,恐懼引導我們進入自我保護之路,幫助我們避開滅絕的命運。
時代變了,自我保護不再是目標。誰會想要走到生命的盡頭時,只說了句「我做到了」?單單生存在人世間並不是你的目標;擁有深刻的體驗才是。
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夢想工作者同樣會感覺到恐懼。他們才剛剛發現如何凌駕於這個內在的警報系統,以達成更大的目標。他們知道風險,但他們聚焦在即將獲得的事物上,而不是將會失去的東西。儘管四周埋伏著潛在的危險,但他們集中心神,把目標放在眼前。
有一則故事可能有助於說明這點。
我厭惡高處,但幾天前,我爬上了自家屋頂。我通常不愛高高掛在地面上方,但這次卻理由充分。暴雨剛過,當時大量的雨水從我家的牆板流下來。妻子和顏悅色地指出這點,免得我試圖遺忘。我們家的排水管堵塞了,需要疏通一下。好在我有答案,知道該怎麼辦。
乾淨的排水管是我的目標,於是我拿著吹葉機爬上梯子,立即開始工作。站在覆蓋著葉子的屋頂中央,我看起來像是老電影《魔鬼剋星》(Ghostbusters)裡的專家,裝備齊全。那些可憐的樹葉沒有機會抵抗我強大的噴射氣流。它們飛離屋頂,迎接即將瀕臨的死亡—儘管它們已經死了。
不消片刻,屋頂中央就清空了。儘管如此,我還需要走到屋頂邊緣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不是居家修繕專家,但即便如此,我也知道排水管不在屋頂中央。可笑的是,愈接近屋頂邊緣,我就愈感覺到雙腿和手指震顫發抖。
為什麼突然恐懼了起來?
我的身體發射了一次內部警報系統,警告我僅僅三十公分的距離便可能令我瀕臨死亡。一看見越過屋簷,很可能就會從六公尺高墜落,這說服我要謹慎行事。為了安全起見,我將重心從雙腳轉移到臀部。我確信,「魔鬼剋星們」勢必對我的「技能」印象深刻。
達成我的目標意味著凌駕於這套內部報警系統之上。謝天謝地,那些堵塞的排水管幾分鐘內便自由流動了。我高興的是,妻子和孩子們認可我的努力,稱讚持續了二點五秒。
在屋頂上的時候,我承認了自己的恐懼,然而儘管恐懼,我還是選擇採取行動,而這是每一個夢想工作者都會做到的事。恐懼不應該奴役你;它應該為你服務。它充當指南針,使你警覺到下一步該做什麼。
跨出恐懼邊緣當恐懼來襲的時候,你不禁開始納悶:「為什麼要努力呢?幹麼不安全地蜷縮在人生的『屋頂』中央呢?」你可以那麼做,但晾掛在那個地方是會死人的。當你被推到舒適區以外時,你才會感到活力四射。恐懼只是意味著:「你處在一個不熟悉的領域。」
當你靠近邊緣時,恐懼會拜訪你。讓你感到恐懼的五個時段如下:
1.你的能力邊緣
2.你的資源邊緣
3.你的理解邊緣
4.你的關係邊緣
5.你的經驗邊緣
當你將自己推出邊緣時,可要好好注意了。在那一刻,你正瀕臨某個突破點,而那是你真正活著的時候。
作家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認為,這是人類的最高需求之一。「人們說,我們追尋的是生命的意義。我覺得這不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我認為,我們追求的是活著的體驗。」
要讓自己做好準備。
批評和挑剔會找上門來。每一個夢想工作者都會遇到。唯一令你驚訝的恐怕是批評的源頭,而那最常來自親朋好友。
他們的小心謹慎可能會透過提問出現:
•什麼因素使你認為你可以做到那件事?
•你以為你是誰啊?
•萬一失敗了,你要怎麼辦?
•別人為什麼想要僱用你?
有時候,他們的小心謹慎會透過正式聲明出現:
•到時候別哭著回來找我。
•記住,我警告過你了。
•你最好有備用計畫。
•你沒有那個事業所需要的東西。
深吸一口氣吧!他們的評論大部分並不是刻意要令人不快,他們並非企圖破壞你的成功,他們只是不想見到你受傷。
當你似乎不感到害怕時,親朋好友往往會把那當作他們自己的事,以便確保你感受到他們的恐懼。他們會抓住故事、統計數字、一蹶不振的實例,大談你們那些試圖做出類似創舉、然後毀掉自己一生的親戚。
心
懷感激地收下他們的評論,然後重新聚焦並鞏固你的決心。許多時候,這些告誡透露出愚昧無知。它們不過是代代相傳的警告。
步驟3 設計你的服務(節錄)
你所提供的方案,必須能立即解決問題
巧妙運用社群媒體打造「你」的品牌
一九九七年美國《快速公司》(Fast Company)商業雜誌八月/九月號出現在報攤架上時,震撼了商業界。那篇文章在當時堪稱是革命性的,敲響了「景觀不斷變化」的警鐘。就連標題〈稱之為「你」的品牌〉(The Brand Called You),也挑戰了當前的思維。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傳達了某些震憾人心、最精采且最具代表性的精華。許多話今天聽來仍舊真實可靠:
•今天要經商買賣,最重要的工作是成為稱之為「你」的品牌的首席市場行銷員。
•誰都可以擁有網站。你會回頭再看的網站是你信任的網站。這個品牌是承諾,保證你將會接收到的價值。
•當每個人都有電子郵件時……你如何決定要先閱讀和回覆誰的訊息?而誰的訊息你會看都不看便送進垃圾筒呢?答案是:個人品牌是關鍵。這是承諾,保證你將會因為花時間閱讀訊息而接收到的價值。
•我該怎麼做才能增加非凡、重大、卓越、獨特的價值呢?
•我想要因為什麼因素而成名呢?
•推廣「你」的品牌時,你所做的一切、以及你選擇不做的一切,都會傳達這個品牌的價值和特點。
•增強力量的一大關鍵是,要體認到這個簡單的事實:現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案」世界中。幾乎今日的所有工作都被組織成稱之為「專案」的小小封包。
•要成為「我公司」(Me Inc.)的執行長,需要你採取自私的行動—讓自己成長、為自己宣傳,然後讓市場回報你。
•不要讓自己成為職業階梯概念的奴隸。要適時地重塑自己。
•你是一個品牌。由你負責你的品牌。
人們很容易忘記一九九七年的生活是什麼模樣。而如果你真的忘了,那麼這篇文章便喪失了它的某些預言性。
還記得一九九七年嗎?也許你不斷地活在那個時候,也或許你不是這樣。那是一個沒有Facebook、LinkedIn(領英)或Twitter的世界。許多人還在聽卡式錄音帶,人人用公共電話撥打電話。
面對現實吧,好好看一看這位風靡一時的作家在文章最後如何撰寫他的個人簡歷:
談到撰寫、演講或思考新的經濟時,湯姆.彼得斯(TJPET@aol.com)是世界一流的品牌。他剛剛發行了一張CD-ROM,「湯姆.彼得斯的職業生存指南」,由霍頓.米夫林互動公司(Houghton Mifflin Interactive)出品。
顯然,一個美國線上(AOL)電子郵件地址和一張CD-ROM,在當時大嚷著要求「先鋒地位」。彼得斯甚至在那篇文章中提到「呼叫器號碼」。(千禧年後的這一代如果想知道彼得斯提到的古老小玩意兒,可能需要Google一下。)
但不要讓彼得斯最後的簡歷愚弄了你。
彼得斯的三千八百個英文字洋溢著時間旅行的氣味,幾乎就像是他劫持了一艘太空船,飛進未來,在地平線上方窺視,然後潦草地寫下眼中所見。
這篇文章的副標只有一個措辭在今天的市場上是錯誤的(我用粗體字標出):
大公司了解品牌的重要性。今天在這個個人的時代,你必須是你自己的品牌。
以下是成為「我公司」執行長所需要的條件。
今天,你不再有機會選擇「必須是」你自己的品牌。在數位連結的世界中,無論喜歡與否,你「就是」你自己的品牌。而且託社群媒體之福,你的品牌透過狀態更新、推文和標籤,得以定期宣傳推廣。剩下的唯一問題是:你所傳達的是哪一種品牌?
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你,尤其是潛在客戶、賣家、合作夥伴、雇主等既得利益者。根據Y世代專家丹.舒貝(Dan Schawbel)的說法:「一項新的調查⋯⋯顯示,九二%的雇主今年正在使用或計畫使用社交網絡招聘員工。」
他刊載在《時代》雜誌的文章〈招聘人員如何利用社交網絡立即做出聘用決定〉(How Recruiters Use Social Networks to Make Hiring Decisions Now)解釋說:「你的貼文或推文,可能使招聘人員對你產生正面或負面的看法。」在此警告:你的推文可能會毀掉你的機會。
舒貝的思維並不孤單。根據CareerBuilder.com 的說法,人資經理正在使用社群媒體評估求職者的個性與人格,這是傳統面試過程無法顧及的。被問及為什麼使用社交網絡進行背景研究時,人資經理的說明如下:
•看看求職者是否以專業的方式展現自己(六五%)。
•看看求職者是否與公司文化契合(五一%)。
•更加了解求職者的資格(四五%)。
•看看求職者是否多才多藝(三五%)。
•尋找不聘用求職者的理由(一二%)。
社群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極力幫助求職者,同時也大大傷害求職者。聰明的雇主「研究」未來的新雇員,以此作為管理損傷控制的手段。
目前透過社群媒體研究求職者的人資經理,有三分之一表示他們找到了導致資方不聘用某位求職者的資料。那樣的內容繁多,從行為不當的證據,到與資方列出的資格相牴觸的信息:
•求職者發布了挑釁或不當的照片、消息(四九%)。
•有求職者酗酒或吸毒的詳情(四五%)。
•求職者的溝通能力差(三五%)。
•求職者說前雇主的壞話(三三%)。
•求職者發表了與種族、性別、宗教等相關的歧視性言論(二八%)。
•關於資格,求職者撒謊(二二%)。
不是在求職嗎?不妨想一想,因為被錄取,你就免疫了嗎?再深入想想看!《赫芬頓郵報》發表了一篇短文,標題是:「在臉書上被炒魷魚:十三則害人被開除的貼文」(Fired Over Facebook : 13 Posts That Got People CANNED)。臉書上一篇簡單的貼文意味著十三個人不再有工作。
作者解釋了社群媒體的目的,以此作為這篇文章的引言。「臉書的使命是,讓這個世界成為『更加開放且相互連結』的地方。但網站的用戶有時可能有點太過開放,透過臉書社交網站發布圖片、看法、視頻、玩笑,以致讓雇主有機會駐足觀看,也讓員工抒發快感。」《赫芬頓郵報》鼓勵讀者投票,看看讀者們覺得這十三個被免職的實例是處分過當,還是罪有應得。
不當的照片應該被「大斧一揮」,對吧?但《赫芬頓郵報》還發表了一篇相關文章:
「在推特上被炒魷魚:十三則害人被開除的推文」(Fired Over Twitter : 13 Tweets That Got People CANNED),揭示了一百四十個人如何發動一場足以將某些員工「永遠」置於尷尬窘境的火焰風暴。
以下是一篇有毒的推文:
思科剛剛給了我一份工作!現在我必須權衡孰輕孰重,是優渥的薪水實用,還是每天通勤到聖荷西同時討厭那份工作。
根據這篇文章所言,「在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經過某次面試後,康娜.萊莉在一則推文中坦承她一定會討厭那份工作,但又超愛『優渥的薪水』。某位思科快訊(Cisco Alert)的通路合作倡導人無意間看到了萊莉的推特帳戶,這時,康娜的命運就被決定了。」
好好想一想,打從湯姆.彼得斯的文章在一九九七年發表以來,時代改變了嗎?就連教宗方濟各似乎也這麼認為,還有他的一千七百萬推特追隨者。
感到被金錢奴役嗎?(節錄)
那就由你決定想賺多少就賺多少
想要改變時,最常面臨的五種恐懼懷抱進入夢想工作的想法時,如果你覺得有點害怕—恭喜你啦!造就你的DNA,與我們的相同。在我的旅程中,我發現,大部分的正職工作者都與以下這五種恐懼的某些組合纏鬥著:
1.失敗
2.資源不足
3.不稱職
4.被拒絕
5.被困住
人雖然永遠達不到消除恐懼的地步,但你必須訓練自己,儘管有所懼怕,還是要起而行。要記住,恐懼不是敵人,無所作為才是。
暢銷書作家賽斯.高汀(Seth Godin)說:「當我們否認自己的恐懼時,就促使它變得更強大。沒...
推薦序
一份職場監獄逃脫計畫
大家都聽過「美國夢」的準則:上好大學。取得適當的學位。覓得優秀企業裡的一份工作。投入三十五年的歲月。得到一支金錶。退休。
但是,除了創造收入之外,這麼做,究竟實現了什麼呢?那樣的過程,解決了最高的熱情、人生目的、內心召喚等較大的課題嗎?這條路已不再吸引當今進入職場的年輕一代。他們親眼看見了父母的遭遇—父母依循了那樣的安排,結果在抵達職涯盡頭時卻只有一種感覺:今生得到的不過是一份薪水。
那就是工作一輩子渴求的結局嗎?或者還可以有更多?
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為了得到「保障」而工作的危險。凱利談到自己的轉變:在得到升遷機會後,他只感覺到自己彷彿即將走入陷阱當中。凱利選擇了離職,用自己的夢想取代曾經被給予的「保障」幻覺。
曾有人說:「對一個人內在的冒險精神來說,傷害最大、最能摧毀人心的,莫過於有所保障的未來。」保障不是我們的朋友,它更有可能埋葬了我們的冒險精神,以及我們對全然活著所擁有的熱情。
凱利運用曾經紅極一時的電影《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作為引人入勝的類比,描述他自己如何從「監獄」轉換過渡到「報償計畫」。我很能理解那種感受—一心想要無憂地處在為自己人生事先寫好的劇本裡。
我成長的農場,距離實際拍攝《刺激1995》的鯊堡監獄約十六公里。而且就跟那個引人入勝的情節如出一轍,我為自己擬定了非常明確的計畫。我原本會從高中畢業,然後加入父親,和他一同經營家庭農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清晨五點半擠牛奶,然後在炎炎夏日裡扔著大捆大捆的乾草塊。然而,我想要完成更多、擁有更多、成為更多。我需要自己的逃脫策略。
但就像《刺激1995》的男主角安迪一樣,我知道我的未來由我決定。「我想,人生可以總結成一個簡單的選擇:要麼忙著活,要麼忙著死。」
在這本書中,讀者將會發現,你也可以選擇好好設計並構築你的未來。你將走過九個步驟,一步步使你從「監獄」邁至「報償計畫」。
大部分的我們都欣然接受出現在眼前的第一份聘書,很感激能得到這份工作。但接下來的幾年到來,當我們心中的焦慮逐漸深化、當光是掙錢已不再足夠時,也就是在那些時刻,我們日漸醞釀、渴求想望的人生目的開始升起,想要造就自己獨特性的感受隱約浮現,遠超過下一次升遷的誘惑。
我們不禁納悶,難道工作是:
•必要之惡,耗盡了週末短暫可以享樂的時間?
•支付帳單和展現責任的主要方法?
•向父母證明大學學位是合理投資的一種方式?
•最短的退休之路?
或者,還有更多?
哦,是的,我們知道還有更多。
本書提出「你是誰」,作為「你想做什麼」的起點。你愈是了解自己,就可以愈有自信地從事適合你的工作。何況你愈是認識自己,就愈會體認到,你可以自由選擇有意義、有目的、有利可圖的工作。不管你是十八歲或六十八歲都無關緊要,這個過程都可以為你效勞。
你將會從本書中找到證據,確認與安全保障和千篇一律相較,「意義」是更吸引人、更令人振奮的。金錢最終永遠不夠補償你所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你必須要有一份明確的意義、目的和成就感。活生生的靈魂必會尋求自主自治、支配掌控和人生目的,而不甘侷限於終生職位、養老津貼和退休方案。
體認到我們擁有選擇工作的自由,隨之而來的便是接受工作結果的責任感。我們的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以及工作提供的報酬,確保我們的工作正在促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這些全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在今天的職場中,沒有人是被困住的。我們可以選擇。
對許多人來說,本書將會展現一個過程,喚醒你兒時擁有的夢想、熱情和憧憬。對某些人來說,過去幾年來職場上的合併、精簡、解僱、強迫退休、以及其他種種出其不意的變遷,猶如一記響亮清澈的警鐘,喚醒了一直耐心等待重生的夢想。也許你有機會用清新的視角來看待「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這個大哉問。
讓自己好好浸淫在這本書當中,允許自己重新表達那些可能一直潛抑在渴望裡的強烈衝動,渴望自己負起責任,渴望自己表現得更成熟穩重。一旦你領悟到,有意義、有目的且有利可圖的工作確實是有可能的事,你就已經跨出了重要的一步,邁向正在重新覺醒且可能等待著被釋放和表達的夢想與熱情。突然間,得意自滿和「舒適的痛苦」變得令人難以容忍,將夢想擱在架上的想法變得令人無法接受。
你不僅擁有這個機會,也有責任去找到或創造能將你提升至最高召喚的工作。
你跟許多其他人一樣,也可以體驗到這趟驚心動魄的冒險之旅,從「正職」轉換到你的「夢想工作」。
好好享受這趟旅程吧!
—丹.米勒(Dan Miller)《紐約時報》暢銷書《48天找到你愛的工作》(48 Days to the Work You Love)作者
一份職場監獄逃脫計畫
大家都聽過「美國夢」的準則:上好大學。取得適當的學位。覓得優秀企業裡的一份工作。投入三十五年的歲月。得到一支金錶。退休。
但是,除了創造收入之外,這麼做,究竟實現了什麼呢?那樣的過程,解決了最高的熱情、人生目的、內心召喚等較大的課題嗎?這條路已不再吸引當今進入職場的年輕一代。他們親眼看見了父母的遭遇—父母依循了那樣的安排,結果在抵達職涯盡頭時卻只有一種感覺:今生得到的不過是一份薪水。
那就是工作一輩子渴求的結局嗎?或者還可以有更多?
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為了得到「保障」而...
目錄
【推薦序】一份職場監獄逃脫計畫 丹.米勒
【自序】你無法憎恨工作,同時熱愛人生
第一部:監獄
厭倦了現在的工作嗎?那就做出改變吧
覺得被困住了嗎?那就去發現屬於自己的自由
感到被金錢奴役嗎?那就由你決定想賺多少就賺多少
對現況不滿嗎?那就由你定義生活該怎麼過
如果你想改變,那就是現在了
第二部:離職創業計畫
步驟1:設計你的故事
步驟2:設計你的空間
步驟3:設計你的服務
步驟4:創建你的平台
步驟5:創建你的產品
步驟6:創建你的推廣活動
步驟7:維持你的社群
步驟8:維持你的清明
步驟9:維持你的信譽
第三部:報償
踏上夢想之境
附錄:兩則快速但關鍵的反思
致謝
【推薦序】一份職場監獄逃脫計畫 丹.米勒
【自序】你無法憎恨工作,同時熱愛人生
第一部:監獄
厭倦了現在的工作嗎?那就做出改變吧
覺得被困住了嗎?那就去發現屬於自己的自由
感到被金錢奴役嗎?那就由你決定想賺多少就賺多少
對現況不滿嗎?那就由你定義生活該怎麼過
如果你想改變,那就是現在了
第二部:離職創業計畫
步驟1:設計你的故事
步驟2:設計你的空間
步驟3:設計你的服務
步驟4:創建你的平台
步驟5:創建你的產品
步驟6:創建你的推廣活動
步驟7:維持你的社群
步驟8:維持你的清明
步驟9:維...
商品資料
出版社:橡實文化出版日期:2019-06-05ISBN/ISSN:978957900194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0頁開數:14.8x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