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謀生而習慣苦役,
未來只會一步步逼近貧窮與匱乏。
現代工作「十災」,你的職位符合幾樣?
當過勞成常態,要尋求突破?還是繼續得過且過?
5面向╳20大關鍵問答╳6項量表
精準剖析你的工作值不值,有沒有未來?★如果工作是必要之惡,該如何擺脫厭世感?
工作,基本上就是一種受制人的活動:為了別人努力付出,要做什麼也是聽憑安排。
讓我們放棄內心質疑,不由自主受到約束。
但是,工作也是一種富含各種報酬的活動:自我實現、提高自尊、人際關係……。
對經濟學家來說,工作是一種相對於善的惡,卻也是影響人生幸福與否的關鍵。
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將工作變成追求個人幸福的方法。
►►為什麼要工作?
►►意義在哪裡?
►►你滿意自己的職位嗎?如果你也曾為此困擾,不妨讓經濟學家為你解答!
透過書中提供的工具,幫你找出妨礙人生的關鍵問題,以及如何去化解、如何選擇。
該辭職?還是嘗試改變現有工作?然後,將工作帶來的絕望感,轉變成積極的正向動力。
★5大面向、20大項關鍵提問,找到職場與人生的幸福感!杜爾哥獎最佳金融經濟類得主──米凱.蒙戈,透過20大項關鍵提問,為你釐清職涯的5大面向:「現狀」、「職位契合度」、「何謂好工作」、「職場趨勢」、「找到未來方向」。此外,作者更於每一章的最後,針對工作人與管理者提出個別叩問,並且利用6項量表,幫你準確評估與職位的契合度。
》》給工作人的「幸福工作叩問」.不敢辭職,是因為離不開舒適圈?
.你覺得自己在做「狗屁工作」嗎?
.如果中了樂透,你還會繼續工作?
.你的職位能帶來成就感嗎?
.被迫失業時,你有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嗎?
》》給領導人的「管理者提問」.你是否讓下屬因工作傷害健康?
.你有幫助下屬發揮個人潛能嗎?
.你和下屬是臭味相投或是互補?
.你了解下屬有什麼不滿嗎?
.你有嘗試讓下屬覺得工作有意義嗎?
★不離職、不跳槽、不斜槓、不創業,也能讓工作愈變愈好?換老闆、自己當老闆、兼職、多職……真的有必要「徹底改變」,才能改善職場體驗嗎?其實,解決之道往往是從工作中更微小的改善開始。
這種能增進工作幸福感的「微改善」,稱為「工作塑造」(job crafting)。亦即,為既有工作找出新意義。此外,主動尋求職位上的資源或挑戰,也能減輕工作負擔或帶來新的奮鬥動機。米凱.蒙戈將告訴你幾個有效作法,包括:
.開拓新觀點:思考工作對自己、同事、客戶、組織或社會有什麼用處。
.發散思維:從整體角度,而非就個別項目來思考工作。
.聚焦: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意義的工作內容。
.在工作排程上新增喜歡的項目(有意義、有刺激性、做起來愉快……)。
.在滿意的工作項目上,投注更多資源。
.增加愉快的職場人際互動(組織同樂活動,參加別人辦的活動,協助新人)。
經過實驗證實,以上行為都有助於增進你對工作的滿意度與幸福感,同事對你的評價也會跟著上升,連帶為你帶來更多的資源與升遷機會,形成工作上的正向循環!
本書特色 ★經濟學家直指人心的20個叩問,帶你找到能給你幸福感的天職,與獨一無二的天賦!
★從歷史文化、經濟發展與心理學角度解析,深入淺出,引領你走向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每章均會針對不同階段的人提出關鍵問題,幫助你在現職之中洞察盲點、更上層樓!
作者簡介:
米凱.蒙戈(Mickaël Mangot)
法國當代經濟學家、講師、行為金融顧問。
1978年生,巴黎政治學院應用經濟學碩士、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ESSEC)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當代金融、幸福經濟及跨代經濟。其著作《投資心理與金融市場》(Psychologie de l'investisseur et des marchés financiers)於2006年榮獲杜爾哥獎最佳金融經濟類書籍。
現任教於法國高等經濟商業學院、巴黎高科農業學院(AgroParisTech)及高等經濟學院(Institut de Haute Finance),並擔任BEFI CONSULTING的行為金融顧問。此外,目前也主持「幸福經濟研究院」(www.economie-bonheur.org),推廣幸福經濟學的相關研究。
譯者簡介:
彭小芬
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畢業,曾經在法國居住求學,擔任過《ELLE雜誌》、《首映》電影雜誌的法文編輯,翻譯過上百部法語電影的字幕。譯有《顫慄恐怖片》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洪雪珍/斜槓教練
黃大米/職場作家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 社群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洪雪珍/斜槓教練
黃大米/職場作家
盧世安/人資小週末 社群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章節試閱
◎序論──工作十災,你中了幾項?
「如果人工作是為了謀生,為什麼要讓工作把自己搞死?」
──電影《黃昏三鏢客》
如果必須為「工作」下一個定義,那會是什麼?
「為了他人而做的一種改變世界的組織性活動。」這個廣泛的定義把有收入的工作、志工和家務勞動都納入同一個詞彙中。然而,「有收入」的工作才是本書唯一關注的主題(關於家務勞動,當最大受惠者並非本人,而是家中其他成員時,不在本書探討範圍內)。
工作與娛樂不同,娛樂有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活動(例如創意性娛樂),但始終是為了自我滿足。工作與消費也有區別,消費只是在使用這個世界,並沒有改變世界,而且只為了自己的利益。
如果我們根據活動的類型及活動抱持的目的,來安排不同的活動,那麼工作將占據一個獨特的地位。畢竟,很少有活動是以改變世界為目的,也沒有任何活動像工作那麼持久、要求專業、講究制度。有些人會在週末閒暇時自己動手製作珠寶,但這種作品永遠無法與巴黎梵登廣場(Place Vendom)的頂級珠寶相提並論。
工作當然是一項獨特的活動,可是輪廓越來越模糊,特點也越來越不明顯。通訊科技的進步帶來新工作型態(遠距工作、平台經濟、群眾外包……),使得工作與工作以外的界線逐漸消失。
科技革命只是造成工作根基動搖的其中一股力量,還要再加上組織上的改變(企業國際化、多次裁員、產線外移),管理上的改變(精益管理、組織扁平化),整體經濟結構的轉變(全球化、富裕而且人口老化國家的經濟成長疲軟),以及社會的轉變(性別角色轉換、價值與工作面貌的跨世代多樣性)。
◆ 當代的「工作十災」
這些深層力量累積起來,導致顯著的工作亂象。21 世紀的已開發國家工作者,就像古埃及法老王,必須面對當代的工作十災:
1. 勞累:工作的強度無庸置疑,有時候甚至造成過勞。這種現象跟國際競爭、科技發展、股東與經營管理者施壓都有關係。
2. 荒謬:在富裕國家,工作者需要有意義的工作,卻面臨經濟缺乏意義的窘境;經濟不再回應需求,因為需求早已獲得滿足,於是經濟以人為的力量創造欲望。希望對社會有用處的渴望,跟企業追求成長與獲利的目標背道而馳。
3. 無聊:年輕世代對於知識、身體、情感的強烈需求,跟以服務業為主的科層制經濟型態提供的職位格格不入。
4. 永遠做不好:過度要求、時間太趕、時機不當的干擾或因為種種限制(開不完的會、必須順從的規定)和浮濫的資訊,導致沒必要的工作負荷,經常讓人覺得無法把工作做好。
5. 受侷限:年輕世代追求的自主性,往往和資深管理階層的行事作風合不來,由於才華與個人特質無從展現而感到痛苦。
6. 孤單:新工作型態更傾向於個人化,在某些公司,由於工作者之間彼此競爭,使得社交氛圍欠佳,抵消掉同屬於一間公司的參與感。
7. 高壓:技術變化與公司組織調整的步調越來越快,讓人產生難以勝任工作的感覺,而這種職位的不安穩(無論只是察覺到或真實存在),都令人無法從容面對工作。
8. 侵犯生活:無孔不入的科技,長時間的通勤以及性別角色的改變(無論男性或女性都對工作有很多期許),使得工作更難與生活和諧整合。
9. 充滿挫折:收入沒有隨著工作量與壓力增加而提高。相較於大多數工作者的產能提升,薪水卻幾乎沒什麼長進。除了第一點的勞累,還要加上扭曲的薪資結構只造福最高薪族群,以及為了因應人口高齡化,退休保險金越繳越多。
10. 沒有未來:在公司內部看不到前景是相當近期才出現的狀況。雇主與員工之間的合約關係,從1990 年代開始產生本質上的改變。長期的聘雇合約被短期的派遣合約所取代。在21 世紀,雇員擔心起職涯不再得到公司的保障與安排。勞資之間的協議由此徹底改變。
工作者若跟不上這些結構性改變,上述的工作亂象就會侵蝕他們的幸福。由於世代交替,人們對於工作出現新的期許。這些新期許將正面衝撞轉變得不夠快的老式作風,以及現實經濟的高牆。
◆ 回到苦役年代?
然而,回顧工作的歷史,就知道太強調現代工作者有多苦也不恰當。從來沒有什麼工作是錢多事少的!
從語源學上來看,工作的法文是「travail」,這個字源自於tre¬palium,是tripalium的變體,後者是一種由三根棍子組成的工具,兩根擺直,一根斜跨,用途是拴住牲畜,以便上鐵蹄、療傷或奴役牠們。從中世紀以來,工作一詞亦指心理上的折磨(「工作」的念頭,等於「折磨自己」的念頭)或生理上的痛苦
所以在工作時受苦,根本是司空見慣之事。現代工作的特點並非更大的痛苦,而是一種新的不滿。本書試圖解析這種不滿並設法巧妙反擊。
◆ 幸福學與工作學
我們為此參考了好幾個學派的研究成果,這些學派對工作時的幸福與工作之外的幸福很感興趣,衡量幸福程度之餘,也試著提出解釋。
首先,幸福經濟學從1970 年代開始,藉由分析現實處境和經濟性決擇會對幸福造成何種影響,從而得知幸福是可以衡量的!幸福又稱為主觀上的滿意,這是一種長期性心理狀態,特點是正向感受,整體來說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
因此,幸福可以從兩個層面去衡量。首先是認知上的生活滿意度,評估方式是讓一個人以0 到10 分為自己的生活打分數。這個方式也能用來評估其他生活細項,尤其是工作(藉此評估一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度)。
其次是情感滿意度,一般來說是計算一個人在一定期間內(當天、前一天或者更長一段時間)有多少正向情感、多少負面情感,或這兩種情感各自的占比。
有時候還會加上第三個層面:幸福感(或心理滿意度),以此反映深層的感受(自主性、控制力、與他人連結、生命的意義)。幸福感是正向心理學最感興趣的層面,而正向心理學是本書另一個重要靈感來源。這個學派從1990 年末期開始蓬勃發展,他們認為在上述三個層面都得到高分的人何止幸福,簡直就是人生勝利組。
最後,本書也納入一些以心理學來探討工作行為的相關研究(工作心理學與組織行為)。這些研究讓我們能夠掌握工作中不同層面的幸福:對職位的滿意度(幸福經濟學家也在研究),對職涯的滿意度,還有工作的投入程度,並理解這些幸福的感受跟企業態度有何關聯性。
這些不同來源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更容易分辨哪些驅動力可以令人更享受工作,而且將工作與生活整合得更好。
本書的每一章都從一個簡單的提問起頭,最後以幾個基本、明確的問題收尾,若沒有研究人員的投入,我們可能根本不會提出這些問題。探索森林,有時候也需要有一張地圖。
◎序論──工作十災,你中了幾項?
「如果人工作是為了謀生,為什麼要讓工作把自己搞死?」
──電影《黃昏三鏢客》
如果必須為「工作」下一個定義,那會是什麼?
「為了他人而做的一種改變世界的組織性活動。」這個廣泛的定義把有收入的工作、志工和家務勞動都納入同一個詞彙中。然而,「有收入」的工作才是本書唯一關注的主題(關於家務勞動,當最大受惠者並非本人,而是家中其他成員時,不在本書探討範圍內)。
工作與娛樂不同,娛樂有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活動(例如創意性娛樂),但始終是為了自我滿足。工作與消費也有區別,消費...
作者序
前言 花大半輩子工作,生活更幸福亦或貧苦?
「浪擲大半輩子的時間來謀生,沒有比這更無腦的事情了。」美國詩人梭羅、公民不服從的信徒,在其知名講稿〈沒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為想要奉行道德生活的人擬訂了一系列準則,其中不包含為了賺錢而工作,度過時間應有更明智的方式。
從人們看待、執行工作的方式,或許我們讓工作過度佔據了生活。我們是否為了追求美好的職涯或發展事業,而錯失了生命的本質?一生之中,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而非與親近的人(子女、父母、伴侶、朋友)共度,合理嗎?況且工作真的值得佔滿我們的主要思維嗎?
工作是現代人生活與活動的重心,甚至被當成一種「價值」。然而,這種情況並非自古皆然。從古至今,人類對於工作的看法經歷一番漫長而劇烈的變化。最初甚至比不上藝術、政治或戰爭等高尚活動,而飽受輕視、當成次要之事,直到基督教改革、啟蒙時期和馬克思主義興起,才逐漸發展出比較正面的形象。
我們如今所處的工作社會,在歷史上或許只是一時的現象。凱因斯在1930 年大蕭條時期發表的論文〈我們後代的經濟前景〉(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中,認為人類在經濟(與科技)發展越來越快的壓力下,即將進行一場人類學上的革命, 使工作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於是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將首次面對自己真實而永恆的問題:該如何運用從經濟限制中解脫的自由, 享受科學與財富累積所帶來的休閒娛樂,並過著明智、愉悅而且合宜的生活?」
凱因斯認為,在全民皆富的社會中,人們將有別於當時的貴族, 知道如何將自由的時間花在有用的目標上。工作或許不會消失,一些古老的生存反應仍然根深蒂固。
「即使經過很久,古人的習性依舊強大,每個人還是需要做一些事,才能得到滿足。人們會非常慶幸仍然有一些小差事、責任和例行事務可做,願意親自動手做很多事,不像如今的有錢人往往無所事事。可是,從此之後,當人們製作奶油烤麵包片時,會把麵包片做到盡善盡美。一定的工作量還是有其必要,人們會安排到讓大部分的人都有事做。每天輪流工作3 個小時,或者每週工作15 小時, 就可以應付工作分配的問題。事實上,每天3 小時的工作量就足以滿足大多數對工作戀戀不捨的人了。」
然而,90 年之後,身為凱因斯後代的我們,每週工時依舊遠遠超過15 小時。
工作有其牢不可破的一面。工業革命以來,即便生產力和薪資不斷提升,工時卻沒有成比例減少。更慘的是,在某些國家,主管階級的實際工時已經攀上近幾十年來的高峰。若說娛樂業蓬勃發展, 但娛樂社會卻尚未成形,彷彿人類無論個人或集體,都有意無意地偏好工作更甚於娛樂。除非凱因斯不只領先一個世代,或許在未來20 到30 年內,隨著機器人普及,他的預言有可能成真。
根據經濟學(最古典的版本),工作只是一種降低幸福的負效用,不像消費或娛樂可以提升幸福感。對經濟學家而言,工作是一種相對於善的惡。我們可以接受把時間花在工作上,只要這份工作能夠帶來優渥的收入,足以支付現在與未來的消費。經濟學將工作視為工具,也貶低了工作。
畢竟,工作不純粹只是為了賺錢。工作當然有工具性的層面, 卻也包含社會和表現的層面。工作本身可以帶來愉悅,讓人幸福滿足。我們透過工作創造了收入和職業生涯,同時也體驗到人際關係, 並透過自身天賦與能力,改變了這個世界。隨著新世代在就業市場上逐漸掌握權力,工作也開始被賦予新的意義,重視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更甚於經濟與地位的回饋。
那麼,在21 世紀,工作將成為追求幸福、意義與自我實現的助力,或者障礙?如今有些不同的學派,超越信仰與既定的意識形態, 以科學的方式評估工作能為主觀幸福帶來何種效益,亦即幸福經濟學,本書將呈現各種主要見解。
內容架構圍繞20 個基本問題,並將之分成五大單元,充分考量到資本經濟世界的各項需求,提供一些工具用來分析人與工作的關係,並提出一些建議,幫助讀者使工作體驗得以符合個人期盼。於是,當你抵達道路的終點時,將可窺見隱藏在工作背後的那片繁茂森林。
前言 花大半輩子工作,生活更幸福亦或貧苦?
「浪擲大半輩子的時間來謀生,沒有比這更無腦的事情了。」美國詩人梭羅、公民不服從的信徒,在其知名講稿〈沒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為想要奉行道德生活的人擬訂了一系列準則,其中不包含為了賺錢而工作,度過時間應有更明智的方式。
從人們看待、執行工作的方式,或許我們讓工作過度佔據了生活。我們是否為了追求美好的職涯或發展事業,而錯失了生命的本質?一生之中,花更多時間在工作上而非與親近的人(子女、父母、伴侶、朋友)共度,合理嗎?況且工作真的值得佔...
目錄
前言 花大半輩子工作,生活更幸福亦或貧苦?
序論 工作十災,你中了幾項?
第一部 工作是必要之惡?
第1章 工作對人類是必需,還是被迫
第2章 中了樂透,誰會繼續工作?
第3章 「幸福的輸家」與「痛苦的贏家」
第4章 搞死自己的「工作上癮症」
第二部 你和目前的職位夠契合嗎?
第5章 用對方法,找到自己的天職
第6章 啟動自我成長的六大心理機制
第7章 找人才靠高薪,留住人才得靠「關係」
第8章 完全投入工作的「心流效應」
第三部 你的工作夠好嗎?
第9章 低薪日子難過,「高薪」也非幸福保證
第10章 要錢還是要權,滿意度大不同
第11章 七個指標避開「狗屁工作」
第四部 明天,還能繼續工作嗎?
第12章 挽救失業挫敗感的「迷你工作」
第13章 三項關鍵能力,AI再強也難取代
第14章 不上班照給錢,為何有人不要?
第五部 下一步該怎麼走?
第15章 新職場好壞,看新同事賞不賞臉
第16章 創業是賭注,可能大贏或者全輸
第17章 工時要多「少」才夠
第18章 在家上班,升遷怎麼辦?
第19章 成功斜槓族有條件,你符合嗎?
第20章 「工作塑造」,不離職也甘願上班
重點摘要 檢視工作值不值的「幸福經濟學」
結論 你的工作該耍廢,還是值得拚?
參考書目
前言 花大半輩子工作,生活更幸福亦或貧苦?
序論 工作十災,你中了幾項?
第一部 工作是必要之惡?
第1章 工作對人類是必需,還是被迫
第2章 中了樂透,誰會繼續工作?
第3章 「幸福的輸家」與「痛苦的贏家」
第4章 搞死自己的「工作上癮症」
第二部 你和目前的職位夠契合嗎?
第5章 用對方法,找到自己的天職
第6章 啟動自我成長的六大心理機制
第7章 找人才靠高薪,留住人才得靠「關係」
第8章 完全投入工作的「心流效應」
第三部 你的工作夠好嗎?
第9章 低薪日子難過,「高薪」也非幸福保證
第10章 要錢還...
商品資料
出版社:格致文化出版日期:2019-07-10ISBN/ISSN:978986969092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