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編輯及攝影師上路採集!
一趟沒有目的地的公路旅行
帶你看見未曾想像過的台三線
綿長蜿蜒的台三線,座落於山與平原之間,承載了滿滿的在地命題及開發史。隨著時間開展,在公路、水路、細路,加上多元文化的交織下,處處都蘊藏著無限可能,等待旅人發掘。
夏秋之交,一群雜誌編輯與攝影師在台三線展開一趟沒有目的地的公路旅行,以公路為經,水路與細路為緯,隨意探訪沿途鄉鎮及地景,並運用文字及影像,紀錄下令他們怦然心動的瞬間。這些編輯書寫下的故事過往也許太過微小而未受珍視,這些攝影師拍攝下的畫面之前容或過於樸實而鮮為人知,然而,它們都在悠遠的時間洪流淘洗下仍真真切切在台三線上生根,或成為在地人生活的重要記憶,或對於當地聚落默默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回不設限的採集,一趟沒有目的地的旅程,讓台三線沿途多年來寧謐閃耀著光的那些,透過編輯之筆及攝影之眼,收納入這一套書籍之中,如實地來到人們面前,帶領大家重新感受台三線這條內山公路的獨特魅力。
本書特色
• 橫跨地方誌及攝影集的嶄新形式,突破傳統對於台三線沿途文化地景的想像
• 由《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創辦人李取中擔任總編輯、新生代編輯黃銘彰主編,繼《本地The Place》系列刊物後再度深度探訪在地
• 三位新銳攝影師潘怡帆、林科呈、KRIS KANG攜手操刀,透過截然不同的三種風格,賦予讀者對於台三線的全新視角
• 知名平面設計師葉忠宜擔任視覺指導及封面設計,大膽的風格徹底顛覆框架,獨具質感的裝幀設計富有可讀性及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總編輯 李取中
《The Affairs週刊編集》、《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總編輯。原是個網路路人,曾以「樂多新文創」獲得2009 年網路金手指年度大獎。2010 年將《The Big Issue》這本源自英國倫敦的雜誌帶進台灣發行,並重新定位、編輯,廣受年輕世代讀者喜愛,2018年更獲得國際街報組織(INSP)最佳設計獎殊榮。2017 年創辦編集者新聞社,發行以報紙為主要媒介的《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再一次挑戰傳統媒體營運的思維,優質的內容與設計風格,獲得第43屆金鼎獎新雜誌獎、2018
年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018年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等多個獎項肯定。
主編 黃銘彰
自由工作者。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曾任《The Big Issue Taiwan 大誌》主編。編有《本地The Place 03:屏東》。
藝術總監 葉忠宜
現為平面設計工作室「卵形oval-graphic」負責人。曾策劃引進並翻譯知名字體設計師小林章數本著作《字型之不思議》、《歐文字體1:基礎知識與活用方法》、《歐文字體2:經典字體與表現手法》、《街道文字》。2016年開始統籌製作字體排印設計雜誌《Typography字誌》中文版。2017年與城邦臉譜出版社成立設計書系「Zeitgeist」。
攝影師簡介
攝影師 潘怡帆
自森林小學畢業後就一直都在城市裡生活,以文學的腦袋思考、採拍照的姿勢行行動,最近拿到倫敦藝術大學的攝影碩士學位。專職攝影,擅長捕捉人物自然光韻,作品散見各藝文媒體,個人創作則與城市中的植物有關,關注植物在都市規畫以及居家環境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攝影師 林科呈
屏東人,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藝管所,曾任數位媒體科系大專講師,現為全職攝影工作者。攝影生涯始於表演藝術領域,曾任台中國家歌劇院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特約攝影,近期拍攝工作跨足平面雜誌與商業攝影。拍攝類型偏好人像攝影與人文紀實,特別著迷於純粹的人像捕捉,熱愛拍攝時與拍攝者互動的時刻。
攝影師 KRIS KANG
出生於桃園、現居彰化,2014 年開始成為自由攝影師。平面拍攝作品涵括音樂、藝術誌、雜誌、舞台、文學、商業拍攝等。2015 年發表「BONSAI / 盆栽」系列個人作品集,2016 年開始進行「少女圖鑑/ Belle-pedia」系列,2017 年11 月發表「劍山/ KENZAN」個人作品集。
章節試閱
龍潭
水運向北的第一站
龍潭位在桃園扇形台地的南端,地形較複雜。此區域明鄭時期有樟腦開採,到了日治時期則有茶業興起,丘陵上密布的南北行路為往日「樟之細路」的起點,也是今日台三線的前身。
龍潭開發可追溯至兩百多年前,在陸運尚不發達的年代,大漢溪沿岸舊名「三坑仔」的聚落,是物資北上運通往大稻埕碼頭的第一站。水文帶來便利的航運交通,使其日漸發展成繁榮小鎮。到了乾隆13 年間(1748),霄裡社通事知母六招佃開墾「菱潭陂」,這是龍潭開發史上第一次計畫性開墾;菱潭陂即今日的龍潭大池,亦是龍潭之名的由來。兩度大規模開墾後,龍潭與龍潭圳的灌溉系統建設完成,引水流經烏樹林、黃泥塘、八張犁等地,奠定發展農業的穩定基礎。而今位於龍潭大池中央人工島的南天宮,則成為龍潭地區最大的廟宇。將旱地變良田的水利建設,使桃園台地成為「千塘之鄉」,從高空俯瞰星羅棋布的大小埤塘,就像鑲嵌大地的藍色寶石。
國民政府駐台之後,水文再一次影響了龍潭的發展,石門水庫與石門大圳完工,鄉鎮機能重新分配。這條飛天遁地的人工水路,打通龍潭的任督二脈,不只是農業生機蓬勃,就連工業也迅速萌芽,引來眾多科技大廠進駐,如今成了素有「桃園矽谷」之稱的科技城。
三坑老街
從龍潭第一街到恬靜過生活
順著清水坑溪旅行,走到大漢溪與支流匯聚的三坑仔,農野之中遺落的古老小村,是龍潭最早期開發的傳統地域。在陸路不興的年代,三坑仔以緊鄰大漢溪的河階地形,發展成為桃園重要的轉運渡口,使得三坑老街有過短暫的繁榮,而有「龍潭第一街」的美名。
百來公尺延伸的老街,以祭祀三官大帝的永福宮為起點,到巷尾有舊日生活場景的「洗衫坑」,而兩側街屋滿佈翻修的歷史痕跡,一棟老舊紅磚房尚存著步廊構造的殘跡。老街樸實,安靜不聒噪,卻有一種淡泊的雅致,淺淺飄蕩在空氣裡。低調隱居在廟後,則有棟百年歲數的老屋「青錢第」,倚著青山閒適而居,記憶著當地張姓先祖的榮耀,可說是為三坑子流金歲月的寫真。
可惜,日治時期大正6 年(1917 年)桃園大圳竣工,大漢溪水位驟降,碼頭失去了功能,第一街也跟著淡出時代。三坑子收起人聲鼎沸的喧嘩,轉而換上與世無爭的態度,轉身回歸知足平淡。數代定居在這兒的人家,依舊耕作、煮食、顧店、過生活。
老街的日常迷人,大清早最先忙碌的菜包店,趕著開爐起灶好炊粄,用誘人的鹹香喚醒左鄰到右舍,連神明都打呵欠醒來。沒忙的日子,到永福宮的廟口坐坐,老雜貨店「榮興商店」克己盡責,負責全村柴米油鹽大小事,儘管昔日賣豬肉的磨石子台改成了賣刨冰,但步廊下的常客座位席可沒變。
在南風送暖的午後,用一碗小雪山做掩護,又鏟又挖的裝忙舀食,順便偷聽老人家講故事。一不小心,這「在地樣」就裝得很自然。
二段潭渡船頭
樟之細路起點
打開阿嬤的老衣箱,總有股樟腦丸的味道淡淡飄出,這個現代人已然少聞的名詞,卻是底片、香料、火藥、防腐劑的重要原料。曾以「茶、糖、樟腦」外銷聞名的台灣,自明鄭時期持續發展樟腦產業,促使漢人深入內山開墾;而密布中北部丘陵的行路,更成了今日南北要道台三線的前身。
台灣樟腦穿越古道,在大漢溪集運到大稻埕,最後出海送往全世界。這段歷史說來輕快,攤開在地圖上,卻成了一條說不完的漫漫長路。在千里步道協會主持的「國家綠道」計畫下,以樟腦所代表的「樟」,結合小路的客家話「細路」,重新以「樟之細路」(Raknus Selu Trail)定義台三線與其縱向串聯的古道、農路、小徑和郊山步道,一點一滴建構出長達四百公里的密緻網絡,也描繪出一部偉大的台灣山林開發史。
樟之細路行經19 個鄉鎮,而起點的龍潭有小粗坑古道,為昔日桃園龍潭運送物資到新竹關西的牛車道。小粗坑古道沿著小坑溪而行,可銜接至小百岳石門山,山上遺留的一等三角點,為日治時期堪輿的設施之一,亦是重要的山林記憶。
走在樟之細路,沿途有說不完的故事,有先民墾拓的傳說、開山撫番的驚險、隘勇線的遺跡,以及太平洋戰爭的血淚等等。在途中,古老的伯公廟、野村、客莊,遺留著客家先祖走過的痕跡,卻成了今日文化尋根的線索。關於台灣的身世之謎,都記憶在土地裡。
石門大圳
飛天遁地的夢之水路
集結眾人之力打造的石門大圳,可說是一條完完全全跳脫地理框架的驚奇水路。
大圳的幹渠全長超過27 公里,自1956 年開工至1964 年竣工,歷時八年才興築完成,為台灣水利史上不可不提的傑作。石門大圳最早發想於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曹謹,倡議開發大嵙崁後山以灌溉中壢;至日治時期,則有「台灣水利之父」八田與一書寫昭和水利計畫,提出石門水利建設的構想。然而,這眾人未竟之夢,卻要到民國51 年(1962)才真正啟動。
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石門大圳,是一條穿山越河又飛天遁地的人工水路,那圳水自石門水庫引進,經第一號隧道從山而出,在清水坑溪以過水橋引流,成為一條騰空飛越的河上河,接著分道揚鑣奔往遙遠的平鎮。
不只會飛天,石門大圳其實也會遁地。當圳水來到山子頂段,湍流便迅速鑽入地下隧道,透過倒虹吸管水道潛入大坑崁溪床下,伏流近半公里之外,才於鎮興段鑽出地面,重見天日。見過石門大圳,才驚嘆原來推動水利的,總是工程家的想像力。
PROJECTS
菱潭街興創基地
以街為軸線串起在地關係
舊時的熱鬧喧嘩到了現今已不復從前,走過年歲的老街區一度失去了色澤,「菱潭街興創基地」由一處褪去繁華的老市場、一條規劃下沒落的美食街,加上了一波推力——由出外而歸的青年,串接起本地舊街區的新樣貌、連結地方上的世代群聚。
讓無聊的空間變得有趣
已返鄉接觸不少在地人事物的蔡濟民和張智宇,一開始起心動念只是想找個工作室空間,進而關注到這條既有歷史意義,又有地理優勢的閒置街道。不僅鄰近兩兩百年歷史的龍元宮,老市場位於此地更是過往繁華意象的代表。
然而,有了街道,還得要有人的投入。在接手了一個由外地人所發起的「硬頸市集」後,他們延續出一個簡單的想法:讓無聊的空間變得有趣。市集中,和在地青年、自創品牌的連結,讓他們出乎意料地敲開了一扇看見年輕人的窗,「過去我們不知道年輕人都去哪?在龍潭好幾年,很少有讓年輕人出現的活動。」張智宇說。
但市集作為一股動力吸引年輕人現身之後,更重要的,其實是形成彼此交流想法的場合。「許多年輕人告訴我們,其實時不時會希望能夠留在家鄉,可是很多時候並不是想留就留這麼簡單。」一番話指出的是,青年返鄉不只和意願相關,而需要平台和資源的挹注。
也因此,菱潭街的雛形萌發於此。像是先有了適宜的容器,再接續著引入活水。菱潭街興創基地媒合興趣相投的年輕人共同協力更新街區空間,同時化為青年返鄉聚集的平台,讓「在家鄉留下來」這個念頭不再遙不可及。空間變成了一段開放的軸線,將地方上有攤位產權的老一輩、擁有創造動力的年輕一輩、擁有輔助資源的公部門三者連結起來,菱潭街才漸漸地組成一條順利行進中的街道。這些零件之間彼此緊密咬合推動著一台運作的馬達,各自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卻藏在外殼下不被看見。
走入新舊交錯的菱潭街生活而在空間之上,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使地方擁有深刻的記憶。菱潭街上從改造空間開始就得投入許多人力,啟動營業後也面臨到夥伴的擴張和交替。在來去之間,菱潭街興創基地讓許多在地的年輕人有機會進駐到城市的老舊街道,親手打造留在本地的店舖生命。其中,也有平日賣車輪餅的媽媽在這開了間故事屋,假日的時候便在菱潭街說故事給小朋友聽,不以營利為目的,只因說故事所帶來的記憶和地方感是值得被傳承下去的。
就像張智宇說的:「街區好玩的地方不在於商店,而是在這些人的情感。」菱潭街興創基地因此又不像是標準的商店街或販賣文創商品的所在,只在空間上填鴨,而是多添上了點屬於人之間務實的美好。
美好是由人創造而後散播出去的,菱潭街的出現讓明亮的氣息灌入原先黯淡停滯的舊城區。而藉由菱潭街作為基地不僅凝聚了世代的活力,更讓在地的情感得以延續。「回到在地人的身分,只是想把家打造得更舒適、讓來的人更認識這個地方。」張智宇這麼說。菱潭街興創基地便是期望能讓真正有故事的地方,能夠走進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間,也讓年輕人有空間在地方上用自己的生活繼續寫下故事。
PEOPLE
翻開日常裡的寓言與童心
徐銘宏與薛慧瑩
同為插畫家的徐銘宏和太太薛慧瑩,日子搖晃在雜貨店和家之間;加上兩個蹦蹦跳跳的小大人Zen 和Nabi,整棟屋子透出質地厚實而溫潤的童趣。如何從一成不變的作息中找到埋藏其中的樂趣和儀式,或許答案和塗鴉很像,只管除去對和錯的標準,用一對直接、熱切的眼睛去認識世界。
用儀式拼貼成的盈滿生活
由準備三餐到照料植栽,隨作息而誕生的儀式,是用身體的弧度勾勒出的生活線條。早晨四點醒來,徐銘宏的第一件事是先到佛堂裡練習呼吸法。靜下心來依循著步驟,沐浴在清晨柔和的陽光中放鬆身心靈。「我會自己做完一套口訣,不一定要多認真或做多久,但如果圖畫不出來就會做得比較認真。」他笑說,隨著當下的需求調整呼吸的步調,日子的向度因此被延長著走下樓梯。
接著,早餐時間則是全家人在餐桌前相聚的日常儀式。叫醒小孩後,薛慧瑩負責煮早餐、徐銘宏就負責泡咖啡。「那是因為我沖的咖啡比較好喝啊!」徐銘宏和薛慧瑩不只有分工的默契,還有彼此吐槽的樂趣,像在畫布上依各自的筆觸又交錯又互補。「你看我們家只要是矮矮的多肉植物就是媽媽種的,100 公分以上的就是我種的,每一棵樹都有故事可以說。」徐銘宏一邊說,一邊用手指著落地窗外頭高矮胖瘦的綠意,彷彿跟著日常中專注的吸吐頻率、沖泡一杯晨間咖啡、替植物澆水,生活也就隨之從時間的隙縫中呼吸著長出手腳來。
像孩子一般揮灑童趣的初心
西班牙藝術家畢卡索曾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我們長大後,如何繼續當個藝術家。」對徐銘宏一家人來來說,創造出美好生活的要素或許就是童心,只要拾起畫筆就能替日子增添不少色彩。「小時候在雜貨店,只要有一疊紙、一隻原子筆,我就可以坐在那邊一直畫啊畫,畫飛機、畫機器人、畫消防車。」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的徐銘宏說。畫圖的魔力是讓想像力更自由、無所不在地浮現,就像家中好幾處牆壁都黏貼著兒子們的作品,上頭還有他們歪斜的親筆署名,「跟一般小孩比起來,他們比較敢畫。我都說沒有什麼畫得好不好,就是這個樣子,這樣就是最好的!」
原來,一棟房子裡到處都是說故事的素材。封面是一大片平鋪整齊,剛除過草還閃著雨滴發亮的鮮綠;封底則是臉上掛著笑容的一家子:徐銘宏一手撐著傘,一手牽著尾巴來回搖擺的大狗養樂多,黏人的小兒子Zen 則拉著薛慧瑩的手,向我們揮手道別。其實美好生活並不遙遠,找回天真的童心便能像擁有魔力般將之一步步打造出來。
龍潭
水運向北的第一站
龍潭位在桃園扇形台地的南端,地形較複雜。此區域明鄭時期有樟腦開採,到了日治時期則有茶業興起,丘陵上密布的南北行路為往日「樟之細路」的起點,也是今日台三線的前身。
龍潭開發可追溯至兩百多年前,在陸運尚不發達的年代,大漢溪沿岸舊名「三坑仔」的聚落,是物資北上運通往大稻埕碼頭的第一站。水文帶來便利的航運交通,使其日漸發展成繁榮小鎮。到了乾隆13 年間(1748),霄裡社通事知母六招佃開墾「菱潭陂」,這是龍潭開發史上第一次計畫性開墾;菱潭陂即今日的龍潭大池,亦是龍潭之名的由來。兩度大規模開墾...
作者序
在路上On the Road
過去,公路作為一種旅行的途經,我們早已習慣於對目的地的追求,卻忘了自由走訪、隨興停留的公路之旅,更能充分體會屬於現地的浪漫。
台三線,是一條蜿蜒,而不喧雜的內山公路,適合緩緩駕車而行。開在這山與平原的交界線,過往作物自平原逐步推向山間的開墾、原漢衝突屢屢上演的交鋒⋯⋯,皆化成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動人文化風景。搖下車窗,讓日光灑落、微風輕拂,行進之間,彷彿悠遠流轉的時間也正一同向前。
一路走走停停,我們頻繁造訪獨具風格的客家聚落,徜徉於慢食慢活的小城氛圍,聆聽在地青年娓娓道來那源於地方的生命故事。我們數次走進以人力穿山鑿洞的穿龍圳;這個先於日治時期的水利工程,灌溉了了無數農田、孕育出世世代代的客家人,更隱隱透露早期當地居民的生命韌性及生活智慧。我們幾度步入連通平原與山脈間的古道小徑「樟之細路」(Raknus Selu Trail),回想先人如何翻山越嶺,只為抵達水路,讓物產順流向北輸入渡口,再經由大稻埕碼頭與世界連結。在這條經由公路、水路、細路交織而成的浪漫大道上,我們紀錄下沿途居住者的美好生活、發起的計畫,以及別具在地特色的飲食物產;同時透過攝影師的觀點,自由拍攝下公路旅行中的台三線印象。
來趟台三線公路之旅,你會發現一種始終在路上、沒有目的地的自由感;發現新舊交融、綿延不絕的種種可能,而這,便是台三線的魅力所在。
在路上On the Road
過去,公路作為一種旅行的途經,我們早已習慣於對目的地的追求,卻忘了自由走訪、隨興停留的公路之旅,更能充分體會屬於現地的浪漫。
台三線,是一條蜿蜒,而不喧雜的內山公路,適合緩緩駕車而行。開在這山與平原的交界線,過往作物自平原逐步推向山間的開墾、原漢衝突屢屢上演的交鋒⋯⋯,皆化成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動人文化風景。搖下車窗,讓日光灑落、微風輕拂,行進之間,彷彿悠遠流轉的時間也正一同向前。
一路走走停停,我們頻繁造訪獨具風格的客家聚落,徜徉於慢食慢活的小城氛圍,聆聽在地青年娓娓道來那源於地方的生命...
目錄
BOOK 1:龍潭、關西、橫山
Preface 前言
在路上On the Road
概述Introduction
龍潭Longtan
三坑老街/ 二段潭渡船頭/ 石門大圳
關西Guanxi
石店子老街/ 渡南古道/ 鳳山溪
橫山Hengshan
內灣老街/ 騎龍古道/ 油羅溪
公路之旅Road Trip
潘怡帆公路攝影
地方生活Local Lifestyle
物產Products
仙草/ 麵店
計畫Projects
菱潭街興創基地/ 關西街區小招牌運動/ 九讚頭文化協會
人物People
徐銘宏與薛慧瑩/ 羅功奇/ 劉榮昌
BOOK 2:竹東、北埔、峨眉
Preface 前言
在路上On the Road
概述Introduction
竹東Zhudong
上坪老街/ 竹東中央市場/ 中興河道
北埔Beipu
北埔老街/ 石硬子古道/ 南埔圳
峨眉Emei
富興老街/ 獅山古道/ 峨眉湖
公路之旅Road Trip
林科呈公路攝影
地方生活Local Lifestyle
物產Products
菜包/ 東方美人茶
計畫Projects
《逐步東行》/ 姜阿新教育基金會/ HOW客吧青創平台
人物People
李國甫/ 美蘭阿姨一家子/ 徐薏雯
BOOK 3:獅潭、大湖、東勢
Preface 前言
在路上On the Road
概述Introduction
獅潭Shitan
新店老街/ 紙糊古道・鳴鳳古道・錫隘古道/ 獅潭川・桂竹林溪
大湖Dahu
新開村/ 出雲古道/ 伯公潭古圳道
東勢Dongshi
大茅埔社區/ 鯉魚伯公廟/ 大茅埔圳・東勢本圳
公路之旅Road Trip
KRIS KANG公路攝影
地方生活Local Lifestyle
物產Products
仙草/ 三角圓
計畫Projects
永興村社區發展協會/ 在地生物資源調査計畫/ 來聊東勢共創空間
人物People
蘇慶彰/ 蔣清澄與葉宜蓁/ 張秀鳳
BOOK 1:龍潭、關西、橫山
Preface 前言
在路上On the Road
概述Introduction
龍潭Longtan
三坑老街/ 二段潭渡船頭/ 石門大圳
關西Guanxi
石店子老街/ 渡南古道/ 鳳山溪
橫山Hengshan
內灣老街/ 騎龍古道/ 油羅溪
公路之旅Road Trip
潘怡帆公路攝影
地方生活Local Lifestyle
物產Products
仙草/ 麵店
計畫Projects
菱潭街興創基地/ 關西街區小招牌運動/ 九讚頭文化協會
人物People
徐銘宏與薛慧瑩/ 羅功奇/ 劉榮昌
BOOK 2:竹東、北埔、峨眉
Preface 前言
在路上On the Road
概述...
商品資料
出版社:編集者新聞社出版日期:2019-11-01ISBN/ISSN:978986976545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開數:30*20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