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一在米其林評鑑擁有七顆星肯定的日本懷石料理首席大師,京都菊乃井第三代掌門人村田吉弘透視和食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
★ 從文化、器皿、服務到經營,認識「和食」料理知識與奧祕
日本和食文化國民會議、愛飯團米其林公主(日本版主) 胡家雯
美食作家、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Liz 高琹雯
美食達人林家昌 推薦
你知道日本的喜慶節日會用紅豆飯慶祝的風俗嗎?日本料理的關鍵是什麼?最具代表性的醬油與味噌各有哪些種類與特色?賞花時收納便當的提重是江戶時期的物品,裝在重箱的便當有什麼規定?……了解和食文化後,再透過本書不藏私的食譜,讓你在家也可以製作和食,享受和食的巧思與樂趣。
日本具代表性的料亭「菊乃井」的第三代接班人,「和食之神」村田吉弘有著傳奇的人生,從法國料理入門,卻成為日本懷石料理名廚,但他的夢想是要讓日本料理成為世界級料理……
村田吉弘是日本廚藝界的教父級人物,年輕時的他曾經嚮往法國料理,還遠赴巴黎學習廚藝,異國美食文化的衝擊激發了他內心對於日本傳統料理的欣賞與熱忱,因此體認到,美食不僅是饗以大眾,更是文化最好的表徵,便決定返鄉繼承家業。
「菊乃井」是京都知名百年老鋪,村田吉弘立定志向,努力不懈,一心將日本料理拓展到全世界。除了親自坐鎮廚房,也為美食專業雜誌撰稿,並參與研究活動,提攜後進毫不藏私。為將日本料理推向世界舞台,他更創立無國界組織「日本料理學苑」擔任主席,促進日本料理界的發展不遺餘力,有「和食教父」之稱。而在村田吉弘費時十年後,日本和食終在二⃝一三年成功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食以在地食材的運用、時令節慶的重視,與鮮味的獨到詮釋,贏得饕客的青睞。為了保護、傳承「和食」文化,村田吉弘不吝於向大眾傳授有關於文化禮儀、器皿擺設、服務經營的相關「祕笈」與知識,並以感恩的心創造幸福料理,畢竟富足不等於經濟力,靠金錢或物質無法變得幸福。透過本書,重新省思日本民族花費數千年建立的飲食型態,思考何謂真正的富足,以及民族的文化與主體性。
作者簡介:
村田吉弘(Yoshihiro Murata)
一九五一年出生,京都知名料亭「菊乃井」第三代店主。就讀立命館大學期間,赴法學習法國料理。大學畢業後,投身日本料理界,目前擁有總店與木屋町的「露庵菊乃井」、東京赤坂分店三家店鋪,二〇一八年設立供應便當與甜食的「無碍山房」。曾任日本料理學苑(Japanese Culinary Academy)理事長等多個要職,致力促成「和食」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遺產。他認為和食是一項重要的日本文化,推廣至世界的同時,也要延續給後代,將此視為人生志業。二〇一二年獲得「現代名工」、「京都府產業功勞者」,二〇一三年獲得「京都府文化功勞賞」,二〇一四年獲得「地域文化功勞者(藝術文化)」,二〇一七年獲得「文化廳長官表彰」,二〇一八年獲頒「黃綬褒章」。在醫療機關與學校擔任講師,提出「飲食弱者」的問題,推行解決對策的食育活動。著有《從用量學會和食基礎》(NHK出版)、《京都料亭的品味方式》(光文社新書),以及首本被翻譯為英文的《KAISEIKI: The Exquisite Cuisine of Kyoto's KikunoiRestaurant》等多本書籍。
譯者簡介:
連雪雅
生活中少不了日文的陪伴,對翻譯工作懷抱著高度熱情。譯作包含食譜、親子教養、旅遊圖文、醫療保健等生活實用書籍與小說。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日本和食文化國民會議、愛飯團米其林公主(日本版主) 胡家雯
美食作家、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Liz 高琹雯
美食達人林家昌 推薦
名人推薦:日本和食文化國民會議、愛飯團米其林公主(日本版主) 胡家雯
美食作家、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Liz 高琹雯
美食達人林家昌 推薦
章節試閱
紅豆飯
我和京都祇園一家小年糕鋪頗有交情,我請教店主一年當中哪天做的紅豆飯最多?他說是敬老日(九月第三個星期一)。我接著問要煮幾噸?答案令我大為吃驚,但想想那樣的數量在京都也算是合理。敬老日這天,京都各鄉鎮的町內會(社區發展協會)都會發送紅豆飯給老人家。敬老日不只是節日,而是向過去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生前輩表達感謝的日子,這是日本人持續實行的美好習俗。
以前的人更常煮紅豆飯吃,像是人生重要階段的食初①、七五三節②、十三參③、成人式、婚禮、還曆(慶祝年滿六十歲)一年之中的重要節日也是如此,如正月新年、三月女兒節、五月端午節以及祭祀的日子。日本人是相當重視「階段」的民族。即使只是家人親戚聚在一起慶祝,過新年時,我祖父會穿上正裝和服的紋付袴,祖母則是穿留袖。父親會穿黑色雙排釦西裝搭配銀色領帶。藉由打扮來端正內心。區分「晴與褻」(日常與非日常),維持莊重的心態。以晴與褻在一年之中做出區隔,也就是保有生活節奏,這與農作時程有著密切的關係。晴與褻的觀念不只是穿著打扮或裝飾擺設。這個透過儀禮、禮節或儀式的觀念是日本人特有的素養,這樣的心態正是要珍惜守護並傳承的日本文化。
紅豆飯的歷史久遠,《枕草子》④也已出現紅豆粥的記述。其實米從中國傳到日本時是紅米,經過改良變成美味的白米,如今耕種紅米、吃紅米的人都變少了。日本人是稻作民族,日本神道也是以稻作信仰為基礎。春天的時候,神明會下山幫助農作。到了秋天,人們向帶來豐收的神明表示感謝。日本人相信紅色可以驅邪,於是有了用炊蒸過的紅米祭拜神明的習俗,人們也會食用祭拜過的紅米,據說這是紅豆飯的由來。過去是把味道變差的紅米蒸熟後當作祭神的供品,人們也跟著分食,後來變成用紅豆增色的米飯。以糯米製作的「紅豆飯」是在江戶、元祿時期(一六八八年∼一七○四年)之後才出現。
京都的商家每個月的一日和十五日都會吃紅豆飯。每個月幾日吃什麼「菜」,像這樣每個月固定做什麼事,我認為是非常棒的制度。首先,就營養面來說,商家的吃穿都很簡單樸素。但是,每個月的一日和十五日吃紅豆飯配涼拌紅白蘿蔔絲。豆類有益健康,在腳氣病盛行的時代,維生素B1有改善的效果。如果有目刺魚乾(將日本鯷等小魚鹽漬後,用竹籤或稻稈串起數隻,日曬乾燥),只要頭尾都在,立刻變成豪華大餐。為了家人的健康著想,以月為單位,攝取均衡的營養。此外,因為要吃什麼已經決定好,不必為了菜色煩惱。主婦對商家來說也是得力助手。幫忙做生意,自然無法花太多心思準備三餐,這麼想來,以前的人真是聰明啊。
二○一三年,「和食」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遺產。對於這件事可別一個勁的開心,被登錄代表著「重要的文化、風俗正瀕臨消失的危機」。所以,身為日本人必須用心守護並傳承下去。和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呢?富足不等於經濟力,靠金錢或物質無法變得幸福。透過本書,重新省思日本民族花費數千年建立的飲食型態,思考何謂真正的富足,以及日本民族的文化與主體性。
①慶祝寶寶出生一百天舉行餵食寶寶的儀式,祈求孩子一生不愁吃。
②三歲的男女童、五歲的男孩、七歲的女孩在每年十一月十五日到神社參拜,感謝神明保佑,祈求健康成長。
③農曆三月十三日,虛歲十三歲的男孩和女孩到神社寺廟參拜。
④平安時代的女作家清少納言的隨筆散文集。主要內容是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隨想。
初午
外地人通常不太知道,「初午」在京都是很重要的活動。初午是二月第一個午日。這一天伏見稻荷大社會舉行初午大祭,人潮洶湧相當熱鬧。原本被奉為農耕神祭拜,如今已成為保佑闔家平安、生意興隆的神明。稻荷大社歷史悠
久,據說是和銅四年(七一一)的初午,深草的秦氏族在東山三十六峰最南端的稻荷山三峰安奉了稻荷神。《枕草子》和《今昔物語集》⑤中也描述到許多人在初午參拜的情況,當時要到山腰的中社、山頂的上社參拜非常困難。初午大
祭這天,門前會有販賣伏見土偶的店家,敝店的老闆娘每年都會去買該年的生肖土偶。色彩鮮豔,樸實可愛。伏見土偶的布袋和尚(彌勒佛,七福神之一)很有名,京都的家中供奉了七尊,由小到大依序排列。另外還有名為「田豐」的素燒瓦器,有「菊田豐」或「柚子田豐」。田豐(でんぼ)是京都話的腫包(たんこぶ)。如腫包般圓滾滾的附蓋容器,就像是糖果盒,孩子們都很期待收到這個。
初午有必吃的食物,豆皮壽司配芥末拌畑菜和粕汁(酒糟味噌湯)。狐狸是稻荷大社的神使及眷屬,使用牠愛吃的食材和炸豆皮做成豆皮壽司,以及同樣是狐狸喜歡的黃芥末做成芥菜拌菜。初午這天也會把炸豆皮當成供品。畑菜
是類似油菜的蔬菜。昭和三○年代有許多人栽種,現在已經沒什麼人種了。豆皮壽司的壽司飯會拌入大麻籽、芝麻、柚子皮、金時胡蘿蔔(又稱京都胡蘿蔔)和牛蒡。一般人家或店家放的料有些許差異,但京都的豆皮壽司經常放大麻籽,也一定會混拌其他配料。京都的料理店注重香氣與質感。東京的豆皮壽司只有醋飯令我感到驚訝。總覺得那樣似乎少了什麼,我還是喜歡京都料多的豆皮壽司。三角形的外形據說是模仿狐狸的耳朵或稻荷山的形狀,東京多半是橢圓形。
加入大量蔬菜,喝了暖呼呼的粕汁,配上豆皮壽司、芥末拌畑菜,營養滿分,在以前可說是豪華大餐。農曆的初午在現代正好是農家開始準備耕作、翻土播種的時期。
既然如此,那就祈求五穀豐收,好好吃一頓,慶祝初午。
不只是初午,敝店向來重視節日活動。讓員工親身體驗,教導他們節日活動的由來或意義。最近不注重節日活動的家庭變多了,以致於越來越多人不了解。這是日本文化的危機。例如,初午的時候會在壁龕掛寶珠掛軸,寶珠代表
狐狸。直接表現的方式顯得粗俗,即使是初午也不掛狐狸掛軸。聯想也是日本文化之一,不必明說也能明白、領會、傳達。這需要一定程度的教養,節日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力。在節分結束快要初午前,敝店會將小塊的豆皮壽司放在繪
馬形狀的杉木板上當作前菜。有些客人看到會說「都快初午了,還是覺得好冷啊」,有些客人卻是說「前菜是豆皮壽司真是平民吶」。到料亭當然要享用美食,但不僅如此,享受料理當中的巧思或季節感才是醍醐味。
節日活動或季節感是孩童時代從生活中自然養成,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在家中好好地實行。
⑤平安時代(七九四~一一八五)末期的民間故事集。
女兒節
我有兩個女兒。她們還小的時候,是我母親和老闆娘布置擺設女兒節娃娃,後來她們長大了也會一起幫忙。京都人是過農曆的女兒節,在春光明媚的好天氣,四個女人吵吵嚷嚷地布置女兒節娃娃的場景,外人看來或許覺得很歡樂。
其實,女兒們都嫌麻煩,嘴上不停抱怨。這時候我會說:「這事不能不做啊。」她們就會回嘴:「為什麼?」但這種事是沒有理由的。社會大眾普遍認為可以捨棄習慣,對我來說,保留風俗就是在守護文化。去文化中心學不到文化,遵守固有習慣,了解其含意才是文化。因此女兒節當天,敝店的員工餐是吃散壽司配芥末拌油菜花,或是醋味噌拌炸豆皮分蔥,以及白肉魚海帶芽味噌湯。祇園祭這天是吃鯖魚壽司配烤魚板和雞腿肉。一月七日會做七草粥(用薺菜、鼠麴草、蕪青、稻槎菜、繁縷、水芹、蘿蔔煮成粥)。我母親也會在五月的端午節發柏餅給員工,中秋節是月見糰子。像這樣自然而然記住哪一天該吃什麼也是遵守風俗的要事。
日本五大節的人日(一月七日,人類被創造的日子)、上巳節(三月三日)、端午節(五月五日)、七夕(七月七日)、重陽節(九月九日)是源自中國古代在一年之中的重要階段舉行祭禮的風俗。傳入日本後,成為宮廷的儀式活動,後經德川幕府的制定,普及至民間。奇數為陰陽的「陽」,雙陰數就變成「陰」。原是為了避免發生禍事,進行消災解厄的儀式,在四季分明的日本,農耕民族的日本人對季節變化很敏銳,因而衍生出一整年的節日活動。季節轉換之際,祈求無病無災、子孫繁榮、五穀豐收,製作節日的料理,成為每家每戶的慣例。以我家為例,冬天是山茶花。到了春天就是玄關前的櫻花。邊看邊想著今年何時會開花呢。秋天是廚房旁的菊花。每年反覆看,每年想像,轉化為幸福的記憶。其實這些是享用料理時的要素。表現季節的感動正是日本料理的根基。
既然是女兒節的時期,就用人偶造型的器皿盛裝料理,雖然這麼做也不是不行,難免俗氣了些。敝店三月的料理是清炸蜂斗菜佐少許的味噌。打開蓋子時,春天的香氣緩緩飄散。光是這樣,已在客人心中留下春天的幸福意象。
每個人對春天各有想像。對我來說,那是站在店門前的櫻花雨之中。忙碌過後的空檔,不經意感受到春意的時刻。每年都會重新想起的幸福記憶,這是我的春天。日本料理也許是四次元的料理。創造美味,就是讓客人想起那些幸福的記憶。和家人在每個季節進行活動,享用手作料理。家庭的幸福記憶是讓料理吃起來美味的要點。透過料理獲得身心的營養是日本料理的奧妙與美好。
節日活動與季節無法切割,和地方色彩也有密切的關聯。京都的女兒節料理不可或缺的食材是蜆仔、白肉魚、油菜花、長鰈。雙殼貝是貞節的象徵,廣泛用於各地的女兒節料理,但以蛤蜊居多。也許是京都靠近琵琶湖,容易獲得
瀨田的蜆仔。長鰈也是因為從若狹灣捕獲直送的關係吧。以前的人會說那是「若狹物」,不近海的京都,海產多半是從若狹灣而來。守護傳承和食的第一步是從家庭出發。
希望現在的日本人能夠重新認識季節的活動儀式,女兒節到了就拿出女兒節娃娃做裝飾,和孩子或孫子多多製造幸福的記憶是很重要的事。
日本料理的關鍵——高湯與調味料
高湯的二三事
敝店上一代店主常說煮物(燉菜))的味道是「殘心之味」。喝了一口高湯,心想「味道好像有點淡?應該再鹹一點比較好」,喝到最後又覺得「啊,真好喝,好想再喝一些」。這就是殘心之味。如何讓濃郁的高湯喝起來感覺清爽。昆布、鰹魚(柴魚)的香氣似有若無卻鮮味十足。高湯不可喧賓奪主,這是菊乃井理想的美味高湯。敝店的京都總店每天會熬煮六∼一○斗(一斗約一.八公升)高湯。想到這個量不免深感日本料理果然是品嚐高湯的料理啊。
常有人問我美味的高湯是什麼?料理店的高湯、烏龍麵店的高湯,以及家庭的高湯,﹁美味﹂的定義各有不同。以家庭來說,將鰹魚(柴魚)或鯖魚、昆布加碎小魚乾的袋裝高湯已經很好喝。用那樣的高湯炊煮蔬菜和炸豆皮就成了一道佳餚。不可以調味,放些佐料即可。味道全由食材決定,那就是家庭料理。
以前的人都是用手邊現有的東西熬煮高湯,然後連同高湯一起吃。這是所謂的「四里四方」,只要吃居住地附近的食物就會吃得美味又健康。所以啊,以前才沒有宅配呢。不過,攝取符合在地風土氣候,營養不流失的新鮮食物是很合理的事。因此,日本各地都有高湯,創造出多樣化的鄉土料理。以前老家在四國的員工,返鄉探親回來後,帶了蝦仁和海帶芽送給我。對四國人來說,蝦仁是上等高湯的食材。瀨戶內海好比小魚的搖籃,那兒能捕獲許多小魚,通常是做成練物(魚漿製品),也會曬乾用來煮高湯。在漁產豐富的日本,人們會用曬乾的魚熬煮高湯,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想想,法國人並不會用曬乾的肉熬煮高湯。雖然有培根之類的乾貨,卻不會像日本人把鰹魚曬成硬梆梆的柴魚熬煮高湯。
費時費工熬煮高湯,再用來煮蔬菜,搭配現煮的飯一起享用。那或許才是真正的「款待」。為了某個人花費時間心思,這是款待的精髓。
味覺有五種,甜、鹹、酸、苦,以及鮮。鮮味是日本獨創的味道。人類最先獲得的養分是母乳。這是由醣類、脂質、鮮味成分所構成。喝了母乳後,腦內會分泌產生快感的多巴胺,也就是覺得美味的愉悅感。無論哪個民族都會透過麵包或米食攝取醣類。法國料理等他國料理是以脂質為主。
相較之下,只有日本料理是以鮮味為主。為何現在日本料理備受關注,因為鮮味沒有熱量很健康。懷石料理的套餐有六五道,若扣除甜點,攝取的總熱量約一○○○卡,而法國料理的套餐是二五道,卻有二五○○卡。當然根據料理內容會有差異,基本上就是差這麼多。發現了「鮮味」,使其成為飲食文化是相當值得向世界誇耀的事。為何日本人能夠擁有其他民族未能發現的第五味覺。可能是江戶時代的鎖國影響和佛教的戒律,禁止日本人吃四足動物所致。
明治時代,池田菊苗博士(味精的發明者,日本知名食品公司「味之素」的創辦人之一)發現了鮮味成分之一是一種名為麩醯胺酸的胺基酸。日本人最熟悉的昆布的鮮味是麩醯胺酸,鰹魚(柴魚)則是肌苷酸。日本料理的基底昆布柴魚高湯含有這兩種鮮味成分。以豐富的海產與山產熬煮出各種高湯加以活用,先人的創意巧思著實令人折服。
⑩龜節通常是用魚腹肉製作而成,脂肪較多,熬出來的高湯較濃,煮的過程中易碎。
⑪本節是用魚背肉製作而成,脂肪較少,熬出來的高湯較清淡且不易碎。
醬油與味噌的二三事
日本人應該很難想像沒有醬油和味噌的飲食生活。若說兩者是日本料理味道的根基,一點也不為過。醬油、味噌、醋、酒、味醂是日本具代表性的調味料。最大的特徵是它們都是發酵食品。尤其是醬油和味噌,從古至今歷經各個時代,在許多地方發展完成。接下來我想以醬油和味噌為主題,和各位聊聊關於調味料的事。
由於日本四面環海,最初誕生的古代調味料是將海鮮煮稠的醬汁,名為「以呂利」。這個名稱曾出現在平城京遺跡出土的木簡,平安時代中期完成的最古老辭典《倭名類聚鈔》(或稱和名類聚抄)中,調味料類的部分有提到「煎汁」,這被解釋為「鰹以呂利」(用鰹魚煮稠的醬汁)。這種魚汁或魚醬,吃魚的民族普遍都會製作,用於料理。雖然日本至今仍會使用鹹魚汁(將叉牙魚用鹽醃漬發酵,過濾後的魚露)、魚醬油,但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大豆和麴發酵而成的「豆醬」蓬勃發展,成為主要的調味料。中世紀末期到近世,人們製作出米味噌和麥味噌,同時也從味噌衍生出醬油。當時有人舀了味噌的上清液,品嚐過之後發現很美味,這就是醬油的起源。
室町時代誕生了茶道與懷石料理,這是日本料理發展的重大契機。懷石料理的發達加強重視食材原味的趨勢,促成醬油的發展。到了江戶時代,平民的餐桌上也可見到醬油。醬油和味噌都是用米、大豆、麥、麴釀造而成。在各地發展出配合當地風土的製法與風味,如今成為在地的味道。初訪京都的東京人喝到白味噌湯覺得驚訝,京都人在東京吃到烏龍麵也感到驚奇。日本人新年喝的年糕湯就是很好的例子,各個地方的家家戶戶各有各的味道。當旅行變成家常便飯,接觸到各地的名產後,很容易就能知道。加上宅配的發達,全國的各種食材也變得方便取得。不過,在地的味道、家裡的味道還是要牢記在心,好好珍惜。
醬油的焦香,令人難以抗拒。我不是在說笑,光是聞到醬油的香氣就能吃上好幾碗飯。這種本能反應簡直是日本人的DNA。「香氣」是一種學習。舉例來說,像是京都人不懂得新蕎麥的香氣。我親身體驗過好幾次,所以已經能夠了解,但以前真的一無所知。對東京人來說,京都番茶有股獨特的薰香,可是京都人從小喝到大,絲毫不覺得有何
特別。
因此,日本人覺得很棒的味噌香或醬油香,外國人起初並不那麼認為。不過,把烤鴨肉的肉汁煮稠成醬汁的鴨高湯(fond de canard)就能感受到醬油的味道與香氣。因為鴨肉的蛋白質(胺基酸)、醣類煮稠(加熱)後會變成褐色,產生各種香氣成分。這稱為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加熱發生的梅納反應經過一段時間形成發酵調味料,所以能夠感受到醬油的味道與香氣。以醬油、味噌等發酵調味料為調味主軸的日本人果然很聰明,懂得把梅納反應這個創造美味的魔法當作調味料。
當然,在營養方面更不用說。新鮮生魚片沾上等醬油享用也是日本料理的醍醐味,生魚片的鮮味(肌苷酸)加上醬油的鮮味(胺基酸),可說是鮮上加鮮。從日本人的經驗中誕生的調味料用法,在理論上也相當正確。
紅豆飯
我和京都祇園一家小年糕鋪頗有交情,我請教店主一年當中哪天做的紅豆飯最多?他說是敬老日(九月第三個星期一)。我接著問要煮幾噸?答案令我大為吃驚,但想想那樣的數量在京都也算是合理。敬老日這天,京都各鄉鎮的町內會(社區發展協會)都會發送紅豆飯給老人家。敬老日不只是節日,而是向過去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生前輩表達感謝的日子,這是日本人持續實行的美好習俗。
以前的人更常煮紅豆飯吃,像是人生重要階段的食初①、七五三節②、十三參③、成人式、婚禮、還曆(慶祝年滿六十歲)一年之中的重要節日也是如此,如正月新年...
作者序
我出生至今不過六十多年,在日本漫長的歷史中好比短暫的一瞬間。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日本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飲食生活產生劇烈的變化。我認為這是日本尚未體驗過的危機。
我從小吃到現在的料理,究竟還有多少人家有在做。生於料理世家,出生後一直在京都生活的我,長年以來的飲食生活從旁人的角度來看應該會覺得「沒有人會過這樣的生活吧」。不過,正因為身處這樣的時代,我更希望讓大家知道。雖然不主張人人都要做到,但我希望大家了解日本國民傳承延續的活動或自然觀、美感之類的飲食文化,也就是「和食」的由來。基於這樣的期望寫下了本書。
和食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無形文化遺產。和食並非大力張揚之事,平民的飲食生活才是真正的「和食之心」,是我想要交付給下一代的重要遺產。
我出生至今不過六十多年,在日本漫長的歷史中好比短暫的一瞬間。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日本經歷了高度經濟成長期,飲食生活產生劇烈的變化。我認為這是日本尚未體驗過的危機。
我從小吃到現在的料理,究竟還有多少人家有在做。生於料理世家,出生後一直在京都生活的我,長年以來的飲食生活從旁人的角度來看應該會覺得「沒有人會過這樣的生活吧」。不過,正因為身處這樣的時代,我更希望讓大家知道。雖然不主張人人都要做到,但我希望大家了解日本國民傳承延續的活動或自然觀、美感之類的飲食文化,也就是「和食」的由來。基於這樣的期望寫...
目錄
序言
紅豆飯
初午
女兒節
彼岸
日本料理的關鍵──高湯與調味料
高湯的二三事
醬油與味噌的二三事
賞花
粽子與柏餅
青梅
京都人的喜好
鯛魚
豆腐
日本茶
祇園祭
千日詣
精靈
藪入
重陽
菜式、米飯與燉菜
米飯是主食
三菜一湯
冬季燉菜
後月
茶道──名殘
茶道──口切
歲末
序言
紅豆飯
初午
女兒節
彼岸
日本料理的關鍵──高湯與調味料
高湯的二三事
醬油與味噌的二三事
賞花
粽子與柏餅
青梅
京都人的喜好
鯛魚
豆腐
日本茶
祇園祭
千日詣
精靈
藪入
重陽
菜式、米飯與燉菜
米飯是主食
三菜一湯
冬季燉菜
後月
茶道──名殘
茶道──口切
歲末
商品資料
出版社:健行出版日期:2020-01-01ISBN/ISSN:978986985411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92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