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聖手 以醫療傳遞溫度
從微創手術到乳癌權威,他既是醫師,也是老師,
卻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走入鄉間、投入義診、傳承後輩
以「利他」寫下生命劇本的主旋律。
作者簡介:
主述 張耀仁
生於一九五二年,臺中后里。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日本國立滋賀醫科大學醫學博士、美國麻省總醫院消化外科臨床研究員。現任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臺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部定外科教授。
專長為乳房外科、肝膽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幹細胞治療等。曾任臺大醫院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羅東博愛醫院醫務副院長、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曾長年服務於醫療資源較為匱乏的羅東、花蓮等地,至今仍定期往返花蓮,為花東病人診療,他是醫護人員心中醫術精湛的「張一刀」,更是病人口中視病如親的好醫師。
長期參與「慈濟人醫會」海內外義診服務,除臺灣各地外,所到之處包括強震後的四川、尼泊爾,以及印尼巴淡島、內蒙、貴州、越南、斯里蘭卡等地,多不勝數。他深信從醫者的本懷,是愛與尊重、人道關懷,而這也是慈濟醫療人文精神之所在。
撰文 稅素芃
畢業於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曾任職電視臺、報社與雜誌社等媒體逾二十年,現為文字工作者。愛好文學,樂於書寫不同的人生風景。曾出版《現代兒童的生活世界》、《翻轉人生》等書。
推薦序
【推薦序】
微塵人生,奈米良能 釋證嚴(佛教慈濟功德會創辦人)
時間可以成就志業,累積一切功德;三十三年前,醫療志業以花蓮慈院為濫觴,目前,臺灣有七座醫院,海外也有蘇州門診部,無時不刻都在發揮治病救人的功能。回想彼時,東部花蓮如同醫療的沙漠,一旦有急病或者重傷患只能往西部送;但是交通困難,北迴鐵路尚未通車,有些車禍骨折傷患不能隨意移動,只能求諸航空。
印象很深刻的,有位年輕小姐一早騎腳踏車上班途中,剛好花蓮客運從車庫開車出來,居然撞倒這位小姐,後輪又輾過她一條腿;緊急送醫,院方診斷她的腿是保住了,但一輩子得坐輪椅。她才二十來歲的花樣年華,又是獨生女,父母很不捨;這女孩的同事也是慈濟委員,即刻向本會求援。幸好當時長庚醫院有位施大夫一向護持本會,幾經聯繫,將這位年輕小姐送上小飛機,輾轉送到林口緊急手術。施大夫表示,雖然骨盆裂開,幸未傷到神經,手術隔天一早,這位小姐已經安然站在窗邊欣賞風景了。
當時這一例個案帶給我很大的衝擊,不得不正視後山醫療落伍的事實。同時也讓我見識到外科手術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啟建慈院期間,很感恩臺大外科陳楷模主任謹遵母親慈囑,全力協助師父,厚植慈院外科實力。於是在與臺大醫院建教合作的基礎上,除了剛結束總醫師訓練的陳英和自願來花蓮就任外,陳主任又指派得意門生張耀仁來到花蓮接外科主任。
張耀仁受教於臺大手指切肝權威的林天祐教授,臺灣心臟外科第一人的洪啟仁教授,肝臟移植權威的李治學教授,將手術化為藝術演出的魏達成教授,治療甲狀腺權威的廖廣義教授,小兒外科權威的陳秋江教授和陳維昭教授,以及親自指導張耀仁的恩師陳楷模教授。有明師提點,加上他資質優異,又十分用功,對他的行醫生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時,張耀仁帶著新婚妻子來到花蓮赴任,他接受臺大外科嚴謹完整的訓練,準備一展長才,為東部病患解除沉疴;而她,是文壇才女,東部的壯麗山河給予她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賢伉儷携手同行,為守護東部民眾的健康而定居花蓮。
因為有臺大醫院作後盾,前來支援的醫師多是張耀仁的前後期同學,行醫路上並不孤單。他也會盡地主之誼接待老同學,大家談著行醫淑世的共同理想。
奉派花蓮慈院支援兩年結束,張耀仁回到臺大繼續追隨明師陳楷模,專程赴日學習「內視鏡」的操作。兩年後,為羅東博愛醫院所延攬,擔任副院長的管理職長達十年,這期間,張耀仁又攜家帶眷赴日攻讀,只花了四年就拿到博士學位。直到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全臺慈濟人積極投入災區重建,膚慰災民做到安心、安身、安生活;張耀仁深受感動,想回慈濟的心愈來愈迫切。
總是師徒連心,因緣水到渠成;隔年,張耀仁重新回到慈濟的大家庭,這距離他離開慈濟已經整整十二年了。因應社會變遷,找他治療乳癌的患者愈來愈多,他也不斷地鑽研尋求解方,已成為臺灣治療乳癌的權威之一。何況慈濟團體以女眾居多數,患者口耳相傳,很放心的將自己如何跨過生命這層阻礙難關的決定權交給張耀仁。他一本醫者仁心,在療治病患的同時,心中那分大愛發於中自然就形於外;那種善解人意、體貼病患的心情,讓每位患者在接受醫治的同時,心中的百轉千折也被療癒了。
二○○五年,臺北慈院落成啟業,需要他回到臺北輔弼院長,張耀仁欣然赴任。他也是慈濟大學醫學系教授,常常回來花蓮指導後進,作育英才。而在海外義診方面,只要時間許可,他很樂意參加,總將每一次海內外的義診當作心靈充電的機會。
每一段新的人生歷程,都在為未來儲積能量;細讀本書,張耀仁副院長一生行醫的軌跡,為「微塵人生,奈米良能」作出最好的見證,今值《人生因利他而豐富:一位外科醫師的行醫路》即將出版,樂為之序。
【推薦序】
施比受更有福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
張耀仁副院長是小我十一屆的臺大學弟,也是花蓮慈院啟業的首位外科主任。我們都曾在他書中所提的諸多認真、嚴謹的師長教導下,學習成為敬業的醫者,而選擇外科為職志的張耀仁,有超過二十載的光陰都是在慈濟度過的。
慈濟醫院草創之初,醫師、護理人才都缺乏,張耀仁在當時臺大外科主任陳楷模教授的建議下,願意來此承擔,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不論是自己動刀,或是臺大醫院外派來的醫師操刀,他都在現場協助,也逐步制定出當時外科的SOP,讓行政運作流程順暢,以期無縫接軌的照顧病人所需。
外科學習的養成時間長,往往也被社會所看重,然而張耀仁卻沒有典型外科醫師的霸氣,他為人謙虛,待人謙和有禮,從不自傲自大;更難得的是,他將個人精進的外科的專業,投入偏鄉服務,讓宜蘭、花蓮的鄉親也能有一流的醫師來照顧。
二○○○年,他再度回到慈濟醫院。這回,他融合了慈濟志業的精神,更加全心投入,包括醫療人文的帶動、外科設備與技術的更新建置、需自費自假的海外義診,他無役不與,也讓醫療團隊更加蓬勃發展。
順帶一提,我們有許多醫師一去了海外義診,回來就變得謙卑了。不論是去了洪災、地震後的災區,或是窮鄉僻壤。義診時,總是因地就簡,無電之處,志工幫忙拿著手電筒,讓醫師看診、開刀。也曾在帳篷內,一邊揮著蚊蠅,一邊診療。往往醫師義診回來,滿心感恩:「怎麼開刀房的大燈這麼明亮、器械都準備得這麼齊全……」而再無怨言,這是見苦知福。
而張耀仁是本身就具有慈悲心,自動自發地前往義診。他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期間,曾主持兩項國際級的艱難手術,讓世界看見慈濟醫療團隊。其一是,二○○三年菲律賓連體嬰慈恩、慈愛的分割手術,正是由他統籌主持、李明哲主刀,如今兩位小女孩已健康的踏入青春年華十六歲。其二是,二○○四年,他帶領醫療團隊為來自印尼,年僅五歲的河馬男孩諾文迪切除「巨大型齒堊質瘤」。這兩件醫界大事,讓慈濟醫療團隊揚名國際。
二○○五年,他移師臺北,擔任初啟業的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同時負責外科的規劃,也為醫院網羅人才、進行員工訓練,但至今依然維持每月定期回到花蓮為鄉親看診、服務。他對病人非常關心,碰到經濟困難的病人,他會請社工、護理專師想辦法多方協助。書中,昔日病人林桑提到,「他開完刀,躺在加護病房裡時,張耀仁一天總要來探望他個四、五趟,在迷濛昏沈間,他隱約聽到他再三地提醒護理師,『這個病人開了大刀,一定要多加注意啊!有什麼事,要馬上來電!』當時林桑雖無法言語,但是對這位視病如親的主治醫師卻點滴在心頭。」也因此,許多病人不論張副院長去了哪家醫院服務,也都跟著他跑,還說:「只要會坐車,去哪都不遠。」
視病如親的張副院長,儘管醫術獲得肯定,也從不自滿,他不斷隨著時代演進,精進、學習新的技術,從當年最新的微創手術到如今的乳癌權威。他也從未忘懷,學醫的人一定要「對人有興趣」,一定要把「人」放在技術之前,更將「以人為本」的慈濟醫療人文,透過課堂教學、臨床、大體模擬手術傳承給後進。
這些年來,我觀察,他投入越多,收獲也就越多。看著他欣喜付出,這印證了我們常說的「施比受更有福」。欣見這位謙和儒雅的人醫出版自傳,樂為之序。
【推薦序】
微塵人生,奈米良能 釋證嚴(佛教慈濟功德會創辦人)
時間可以成就志業,累積一切功德;三十三年前,醫療志業以花蓮慈院為濫觴,目前,臺灣有七座醫院,海外也有蘇州門診部,無時不刻都在發揮治病救人的功能。回想彼時,東部花蓮如同醫療的沙漠,一旦有急病或者重傷患只能往西部送;但是交通困難,北迴鐵路尚未通車,有些車禍骨折傷患不能隨意移動,只能求諸航空。
印象很深刻的,有位年輕小姐一早騎腳踏車上班途中,剛好花蓮客運從車庫開車出來,居然撞倒這位小姐,後輪又輾過她一條腿;緊急送醫,院方診斷她的腿是保住了,但...
目錄
推薦序 微塵人生,奈米良能 釋證嚴
推薦序 施比受更有福 林俊龍
第一章 一位良醫的成長故事
懷想從后里的故里開始
嚴格的家教打造良好的學習基礎
從小就文武雙全,樣樣精通
騎馬吃糖,懷念故鄉事
幫忙所有家務的孝順長子
生命裡第一次遇見死亡
就讀臺大醫科,展開人生的新頁
人才濟濟的臺大醫科
最接近真實手術的大體解剖課
接受海軍陸戰隊的嚴格訓練
兩年的兵役,接觸到真正的病人
選擇外科作為終生奉獻的對象
養成一名外科醫師成本極高
外科的沒落令人憂心
住院醫師的訓練之路
跨越「Margen Kai」,登大人了!
第二章 從臺北出走到再回到臺北
從中東換成花蓮
見證花蓮慈院的誕生
一位最年輕的科主任
建立「開腦醫院」的名聲
後山病人多情義
重返臺大醫院外科
臺大醫院的建教合作支援體系
前進宜蘭羅東醫院
遠赴滋賀攻讀博士
日本文化帶來的省思
學理基礎有利於臨床
在博愛醫院的收穫
重返後山擁抱慈濟
赴麻省總醫院進修
菲律賓連體嬰的手術分割
領導河馬諾文迪男孩的醫療團隊
接掌臺北慈院副院長
成為乳房外科的專家
第三章 具有慈濟人文的醫院
草創花蓮慈院外科
大廟裡的小和尚
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
聽到基層病人的心聲
何謂慈濟人文風格的醫院?
外科在慈濟醫院備受矚目
七家慈院各有特色
以器官捐助發揮慈悲心
蕭智謙的感人故事
移植手術需要高度的專業
親身參與「五院合一」的支援行動
微創手術是醫師與病人的福音
臺北慈院的微創手術
陪病人最後一哩路的安寧病房
慈濟志工讓居家護理服務更周延
「醫療決策共享」的起步
一個理想的外科環境
重新再選擇還是選外科
第四章 從好學生到老教師
林天祐教授 手指切肝,臺灣之光
洪啟仁教授 臺灣心臟外科第一人
陳楷模教授 外科醫師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魏達成教授 將手術化為藝術演出
李治學教授 肝臟移植權威
陳秋江教授、陳維昭教授 小兒外科權威
廖廣義教授 殘而不廢的偉大典範
師徒制的美好傳承
感謝日本老師的協助
勉勵自己從事學術研究
站上講臺已逾三十年
不同學校的學生風格不同
好醫師要能不恥下問與事後反省
學醫一定要對人有興趣
醫學院是通科教育
從實習醫師修改為PGY訓練
分科教育從住院醫師開始
過五關斬六將,領取各種執照
現代學子習醫之隱憂
慈大值得學習的大體老師制度
大體老師分為三種
大體老師的防腐方法
慈大的大體老師絡繹不絕
無語良師的故事
無語良師教導的不只是醫學
慈濟教育體系的公費生制度
做醫師對病人要一視同仁
第五章 乳癌權威談乳癌
乳癌成因尚未釐清
乳癌的發現
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乳癌的分期
乳癌的種類
乳癌手術的新觀念
荷爾蒙陽性反應型的術後治療
Her2型與三陰性的術後治療
乳癌患者秀姑:遇見一位慈父般的好醫師!
乳癌患者慧姨:感謝良醫,從來沒讓我痛過!
乳癌病人云姊:一位給病人正能量的仁醫
第六章 乳癌權威的衛教須知
乳癌的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可治療部分三陰性乳癌
化療與標靶治療之別
化療之副作用
放療的對象與種類
五花八門的放療新刀
癌症治療也可以很靈活
乳癌的主治醫師特別多
復發的高峰在術後二至三年
乳癌轉移的方向
樂觀堅強 正向面對
乳房的重建與保養
罕見的男性乳癌
第七章 他人眼中的張耀仁
門諾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伍哲遜:學習老師作主管之風範
臺北慈院消化外科主任伍超群:推崇一名用功的好醫師
慈濟醫院主治大夫張健輝:效法恩師不斷進步的精神
宜蘭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學習大師兄一流的行政能力
慈濟醫療志業副執行長郭漢崇:他是有十分實力說七分話的人
前臺北慈院專科護理師顏好渝:為他效力心情很愉快!
壺腹癌病人林桑:跟著救命恩人一路轉院
胃癌患者林阿嬤:就怕這位好醫師會跑掉!
第八章 義診的點點滴滴
義診是治療心病的良藥
只要有心,就可報名參加
一九九九年的貴州羅甸冬令發放
志工心疼到躲起來哭
一間空蕩蕩的衛生所
二〇〇一年:內蒙古的物資發放與義診
如果沒有羊,就什麼都沒有了!
前進草原,沿途盡是牲畜骨骸
終生難忘的「那達慕」豐年祭
二〇〇二年:印尼當格朗萬人義診
以大愛精神化解緊張關係
一場大水患改寫了慈濟在印尼的歷史
二〇〇四年:越南茶榮省義診
二〇〇八年:大陸四川賑災義診
在地小志工加入行善行列
慈濟的人文精神備受推崇
對岸救援能力已一日千里
二〇一三年:印尼巴淡島義診
二〇一四年:大陸河北的冬令發放
一個冬令發放夠吃一年了
二〇一五年:尼泊爾賑災勘災醫療團
前進尼泊爾備受周折
切身感受地牛再翻身
連番豪雨患難見真情
搶救一位褥瘡病人
世界救難組織齊聚一堂
二〇一八年:斯里蘭卡義診
一天十幾臺刀馬不停蹄
重回大愛村,參觀慈濟中學
臺灣的義診多不勝數
義診後,還有志工做追蹤
身為慈濟賑災成員,備感榮耀
第九章 做一個讓別人、也讓自己幸福的人
夫妻鶼鰈情深,感情甚篤
家有一位「愛美」的夫人
一個充滿人文素養的家庭
養生守則:強迫自己一定要休息
外科的未來是微創的天下
深受慈濟人文的影響
付出其實是一種習慣
推薦序 微塵人生,奈米良能 釋證嚴
推薦序 施比受更有福 林俊龍
第一章 一位良醫的成長故事
懷想從后里的故里開始
嚴格的家教打造良好的學習基礎
從小就文武雙全,樣樣精通
騎馬吃糖,懷念故鄉事
幫忙所有家務的孝順長子
生命裡第一次遇見死亡
就讀臺大醫科,展開人生的新頁
人才濟濟的臺大醫科
最接近真實手術的大體解剖課
接受海軍陸戰隊的嚴格訓練
兩年的兵役,接觸到真正的病人
選擇外科作為終生奉獻的對象
養成一名外科醫師成本極高
外科的沒落令人憂心
住院醫師的訓練之路
跨...
商品資料
出版社:經典雜誌出版日期:2020-01-08ISBN/ISSN:978986980295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15*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