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在近五年蓬勃發展,不但熱門期刊以「大爆發」來形容家長積極尋求教育選擇的動能,其中華德福教育當屬最為蓬勃發展的教育理念。舉凡公校轉型、公辦民營或者私人辦學與家庭式自學,這些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各地的小型教育工程,都能看到教育者對教育的投入,以及緊密的家校合作。
在號稱沒有課本、教師以自己的奮鬥作為示範、家長潛心回顧生命史並與孩子共學,這已經不再是只培養學科能力的菁英教育,而是一所培育眾神的學校,也是親師生共同意識進化的「人生學校」。
《寫給華德福家長的信》收錄了一百零八封信,呈現出華德福教育辦學者參與2005年創校以來,超過5100天在華德福教育現場的印記。除了見證海聲創校十四年的心路歷程,同時也鏡射了華德福教育運動在臺灣教育現場努力「接地氣」的身形。
寫信的筆者,以教育者的視角,真誠地揭露在現場中的自己和家長孩子所面臨的每個學習時刻,包含了在辦學道路上所經歷的風雨與艱辛;也包含了看見孩子跨越發展障礙時的喜悅與感動;更因這一群家長的主動、自發、吃苦當吃補的精神而深感動容。這一路走來,經歷過的歡笑與淚水、失去與獲得、責任與承擔,在回首時驀然發現,這些自己與他人命運交織與相遇的故事,也為我們指明了靈魂回家的方向。
作者簡介:
張宜玲
1960年,在嘉義市民族國小的教職員宿舍誕生。一個愛笑、愛哭、愛唱歌跳舞、愛講故事的大人,她也是一個喜歡孩子,喜歡追逐夢想的大孩子。現在她在思索:如何走回星星的旅程?
現職
財團法人海聲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臺灣華德福教育運動聯盟理事長
臺灣人智學有機農業推廣協會理事
臺灣利仁教育基金會董事
臺中市海聲華德福教育學會理事長
臺中市海聲華德福教育機構負責人
問心臺灣研討會總召集人
學歷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所博士
英國University of Reading,教育組織管理與計畫系碩士
英國Emerson College,人智學基礎哲學課程,包括生命史、傳記研究、藝術治療、華德福教育、歌德觀察與研究等課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學士
經歷
美和技術學院幼保系助理教授
美和技術學院附設托兒所長(兼)
臺灣華德福師資訓練講師
臺中市人智哲學發展學會顧問
南區華德福教育召集人
高雄市婦女新知顧問
國小教師,高中輔導室主任
婦女社工及社會運動
海聲華德福教育實驗計畫主持人
著作
《幼兒文學─追尋幼兒文學的趣味》(2004)
《捉迷藏》(2016)
《捉迷藏.Hide and Seek》中英對照版(2017)
《走回星星的旅程.宜玲詩語》卷一、卷二(2017)
《寫給華德福家長的信》卷一、卷二、卷三(2018)
《問心十年的回看與追尋》(2019)總策劃、合著
章節試閱
卷一、時間會完成我們
第一封信 時間會完成我們
我們因愛而美
因為耕耘而讓理想變得真實
我們深深地珍惜和感激
讓我們持續的愛和耕耘
讓我們攜手守護孩子的童年
讓時間完成我們
親愛的爸爸媽媽:
收信平安
開學了,我們已經在學校的後花園,為孩子舉行了「入厝」及開學的桂月慶典,一起慶祝我們的學校蓋新厝,隆重地謝天、謝地與謝四方元素之靈,並舉行祈求平安的儀式。是的,這是重要的一刻,新厝誕生了。
聖・修伯里說:「儀式存在於時間中,猶如房子存在於空間中。時間的流失在我們看來不應該說是像一把沙子,在磨損我們,在消耗我們,而是在完成我們。」我們過完一個節日接著又是一個,一個慶祝以後接著又一個,每一個腳步對我們而言,都是又感激又別具意義。
關於一年級的新生
我們歡欣鼓舞,為一年級的新生迎接小學階段的第一個新學期,並慶祝孩子的成長和蛻變。
孩子七歲前後開始換牙,是生命發展的里程碑,也是開始進入兒童期的中期的表徵。之前,他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但現在,他已經比較獨立。他的「情感生命」(Feeling Life)已經浮現,而從華德福的觀點來說,此時的教導方式,乃是:透過藝術的方式來培養此「情感生命」。因此,主課程與副課程皆以藝術的精神、方法涵養孩子的發展。
我們仍然和小孩做後花園探索,另外有自然日的健行或爬山活動,孩子對大自然的興趣大抵和前幾年差不多。只是小孩現在比小時候更有能力、更善於觀察、更甦醒;而現在,他(她)將會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更有知覺。
在幼兒時期,繪畫中的形狀,並不重要;對於純顏色的經驗而言,「形狀」(Form)在幼兒期扮演著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是現在,小孩開始對自己所畫的東西做有意識的操控。小孩需要很多的練習,才知道畫筆上要沾多少顏料,才能調出一個接近自己所要的顏色。同樣的,小孩在畫人物,或使用蠟筆來達成某種效果方面,也需要老師的幫助。一年級的張老師將帶著孩子作簡單的「形線畫」(Form Drawing),連續形狀的仔細線畫,或者接下去的簡單倒影畫,這些都是學習寫字的準備練習。所有這些技巧,都有助於肌肉協調以及注意力和意志力的發展,並藉此可以了解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態。學習手工編織也有同樣功效。因此,立基在形線畫的基礎下,將進一步的引導小孩去感覺幾何規則和形狀的美之間的強烈關係。
另外想跟各位家長分享的是:每「週」和每「日」重複的主、副課程,這種上課方式對一些小孩也是新的。我們把「課程表」及「上課時間」告訴小孩:「這些都是我們所要做的,很重要而且特別的活動。」當然,對習慣華德福模式的孩子而言,有些課程和生活是連結的,而且是以前就一直在做的,現在將變得更成形,更醒覺地做。我們藉著比較活躍和比較安靜的課程之間,凸顯出「呼」和「吸」的不同,甚至同一個課程裡面,就會有比較活躍的時段,例如:用拍手來數數目;而在比較安靜的時段,例如:在「自製書」(工作本)上寫數字和語文。每天都先上主課程(Main Lesson),然後吃點心、休息。接著再上外語、手工、形線畫(Form Drawing)、遊戲、音樂等課程。
有些小孩會拒絕寫這麼多字。我強烈建議:不要勉強他們。可以將要寫的東西分成兩天寫,或者讓他們每次只寫標題和一個句子。如果你真的覺得你的小孩需要多寫一點,就讓他們寫百貨店裡的東西、一封給祖母或父親的短信。在此年齡,少量多次比較好。但是過了一年級以後,我們就要嚴格一些了。
有些小孩確實在某些週課程的學習上,需要人家鞭策。但是一旦他們跨越時,他們便會自願的、輕易的克服他們過去難以克服的東西。這種事情在寫字或未來的拉琴、背乘法表等許多不同事情上面都可能發生。這和小孩的意志發展有關,從華德福的觀點而言:我們如何幫助小孩應付這項挑戰,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如果讓他們輕易放棄,他們就沒有機會從自己的內在尋獲一股力量:一股將會發展成他們往後生命中很有幫助的力量。
我這樣說,就是想要跟您互相提醒:我們得小心做,且不要做得太嚴厲。有時,我們可能因出於「為孩子好」的動機,因而走上相反的方向而犯錯,使學習變成一種壓迫;相對地,我們也有可能對孩子的學習過度放鬆,因而錯過了發展的關鍵期。但要如何做才剛剛好?確實很難界定。
我只能說:「不斷認識你自己以及你的孩子。」
真正的愛是以深度的了解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從彼此信任、沈思和靈性學習中,大家將會找到正確的平衡點。
關於舊生或轉學生的課程與發展
華德福的一個主要原則(Principle)是:先體驗現象,然後透過藝術穿透它、經驗它、表達它,最後討論及分析這個現象(但在此小小年紀不要做太多的分析)。
當瑞楓、淑莉老師在每天的主課程的晨圈活動中,帶著孩子走路、跳躍、拍手、踏步、丟沙包、輕敲身體、唱歌等,讓孩子用整個身體來經驗數學,在數數丟沙包的遊戲中,不知不覺將數字、九九乘法和一至十二倍乘法的背誦融入其中,充滿遊戲的趣味和挑戰。
我們藉著活動與節奏增加孩子的意志力,藉著實務、想像力的引導增加孩子對數學的情感經驗,藉著工作本的書寫和探究增強孩子個別的思考和統整力。
我們在三、四年級時,就可能講到許多原住民的傳說故事。尤其,在九歲的時候,小孩開始比較注意他們的身體,並開始會想稍微和父母分開。此時,常有一個小型的危機,這是所謂「青春期的前兆」。這是一個積極實務工作的適當時期,學習如何建造房屋,正可反映著小孩「建造自己」的內在經驗。例如說:如果我們在四年級時講了原住民的故事,進一步可以講原住民如何建築他們的房子,並在自然日安排拜訪原住民的部落。
它很有趣,而它可以任孩子發揮想像力。不同的原住民如何生活?住在哪裡?去參觀重建的村落或拜訪山區原始村落的廢墟房屋。
在三、四、五年級時,孩子也許會想要知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如何居住,以及氣候、天氣及天然材料如何影響他們的房屋設計。透過自然日的大團體教學,我們之中有一個比較大的小孩(五年級),而他正好在學習生活習俗和世界地理,而這些話題,可以和九歲前後孩子的學習做很好的搭配。甚至配合下學期建築這個週課程也可以拓展成一整年的主題,從建造自己的房子開始,到後花園裡的工程計畫,到原住民,到其他地方的人們。並且,在結合農耕的週課程裡,透過自然日的參觀,去看看動物或牧場也很有趣,例如:東海大學的牧場就很理想,讓我們可以經常去拜訪的地方。
在這個建築熱鬧的活動期間,能夠找個機會邀請家長或老師,曾有參與設計自己家房子的經驗者,來談談自己的家是如何建造的,也會是對孩子的經驗更生活化、更深刻化。
它用的是什麼材料?
參與的工人和師傅是什麼樣的人?
如何稱呼他們?
他們有什麼技術?
孩子將會驚訝的發現,建築一棟房子需要涉及那麼多人。任何人如果自己建築房子,都會同樣如此驚訝。
在我們討論材料,我們也可以稍微觸及回收材料的使用、替代材料或省能材料。這並不是在上「替代能源課」或教小孩如何將乾草捆成大包,但它可以讓小孩知道,在現代這個消費主義的社會裡,人們是如何嘗試著和他們的環境和平相處。
在四、五年級工作本的構想上,可以讓小孩畫家裡的建築圖:平面圖以及側面圖。有些小孩會覺得畫住家的「鳥瞰圖」(平面圖)很困難,然而和他們一起做這件事卻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側面圖可以顯示地板和牆壁的橫切面。最好加上標示說明。有些小孩會對冷氣及供電系統發生興趣,這時如果能趁勢對這些主題做一下初步的探索也是很好,但不必深入,一些簡單的、實際的解釋即可。當然,如果你的孩子堅持想要多了解發電、電流這些東西,則你也應該順其興趣,讓他多了解。原則上,我們是將材料做一般的程度的呈現,而當小孩表示要了解更多時,再做更深入的探索。
在工作本裡,我們也可以簡要說明:建築師、木匠、水電工及其他人所做的工作。如果附近剛好有人正在蓋房子,就試著讓孩子去參觀幾次,而如果可能的話,也寫下建造房子的步驟。我們將在後花園的末端,邀請一群專業協助者,帶著老師、家長、孩子親自建造一個木工、泥塑的工作坊,如果可以,那當然是最理想的建築與社群連結的方式了,並且與孩子將它的過程寫在工作本裡。
在自然日的參觀、拜訪活動結束後,回到學校的後花園的工作上,現在也可能是一個建造工作坊的好時機。如果小孩能參與其過程的每一個步驟,那就更好:計畫、採購材料、測量、切、裁、搥,使用各種工具。許多華德福老師覺得:讓小孩建造一個能夠將自己包容在其中的建築,也就是說,讓小孩能在這個建築裡進進出出,乃是「建築」這個週課程上很重要的一件事。這件事對於一個九歲前後的小孩來說,將是一個與自我及個人成長經驗有關的事。
三、四、五年級的另一個有趣的週課程是「農牧」。此週課程的重點是呈現人與自然的互賴關係:農人受制於大自然的規律,但也會影響自然,並且,運用覺醒的意識和思考,參與其中自然的變化。
對於住在都市的人,農牧可能是一個困難的週課程,但透過自然主課程的安排與設計,能成為到農場、牧場去度假的一個好藉口。找到一塊地方,讓小孩不只是參觀、摸一摸,而且能實際參與一些農牧活動,這將是多麼棒的一件事!以前,小孩可以去農莊訪問他的祖母,但現在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
都市裡的人們,只好去動物園看看真的牛、羊來滿足此種經驗。自然日結合農牧的週課程,我們將安排孩子住在農場裡。住在一個農場,即使是一個小農場,我們就算是生活在農牧的自然日與週課程上了。這樣的課程,我們可能想要和你的孩子一起做一本工作本,描述農場上的動物以及在不同季節所做的一些雜事。繪畫動物或用黏土或蜜蠟做動物的造型,以及抄寫或和小孩一起創作詩句,都是可行的方式。唱傳統的農牧歌曲也是不錯的作法。
在學校的後花園,只要讓小孩幫忙照顧一塊小菜園,就有助於讓孩子了解食物的來源,並且對農人的工作有些了解。
至於農牧的工作本書要寫什麼呢?有關農牧的詩和句子、在不同季節所做的雜事、天氣、農場的動物、作物、簡單敘述乳牛、綿羊等等,許多動物的圖畫、詩句的插圖、不同季節的農園景色,主題可以敘述「我們如何做稻草人」、「採水果之旅」、「我們去參觀農場」。
至於語文、書法、東方療癒的連結,不只落實本校的核心理念:根植文化、師法自然,更希望在這混亂和失根的時代,為孩子紮下文化養分與認同的根,進而讓課程為孩子帶來安定、淨化與敬虔的療癒力量。
關於制禮作樂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禮記》〈樂記〉第十九篇
還記得暑假前後一直反覆跟您談到《神隱少女》中的千尋,千尋的年紀正是剛剛跨越尷尬九歲的十歲少女,她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現代小孩,為拯救因偷吃神的食物而變成豬的父母,自願留在湯屋工作,為了工作,要學習尊重別人,她的第一個貴人─小英姐,提醒她向幫助千尋的鍋爐爺爺說:「謝謝。」最後,她善良、謙恭、有禮的態度,又因努力工作,愈做愈起勁,她那拚命工作的模樣,真令人動容。「千尋」正是代表前青春期的孩子,透過禮貌、尊重和積極工作而成長的正面意義。
禮貌、尊重是社會化必經的條件。學前,我們強調典範與模仿;小學階段,我們強調角色扮演、設身處地、陪伴孩子「去自我中心」地商量、討論、對話和合理的權威的指導。
當孩子學會遵守基本禮貌,就如千尋的命運轉變,進而可以因尊重他人,而贏得他人的尊重,並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
我們深深領悟到孔子「作樂」之前必得先「制禮」的道理。華德福的家長,是一群堅持理想的父母,因為你們的支持,讓學校誕生,也因為這樣的支持,讓我們有特權參與孩子的生命發展的建構工程,我們儼然已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
我們的幸運是:這裡的父母有別於一般的學校,不會用主流的價值、常態的看法來批判學校;更不會帶著一把尺來監督學校的各種狀況,總是問學校,有沒有可以幫忙的地方?總是問學校,有沒有進一步的父母成長課程?在我們過去的合作之間,我總是看到父母對學校正向思考、積極主動配合、努力省思自身生命發展史。
詩人紀伯倫說:「世上只有兩種元素―美與真。」
「美」在愛人的心中,「真」在大地耕者的手臂中。
我們因愛而美,因為耕耘而讓理想變得真實, 我們深深地珍惜和感激,讓我們持續的愛和耕耘,讓我們攜手守護孩子的童年,讓時間完成我們。
(本文內容經李慧芳老師的修訂與很有價值的建議,非常感謝。)
宜玲2008/9/10
卷二、將我心換你心
第三十七封信 將我心換你心
我們邀請每個孩子呈現自己,
分享自己的學習,
並且要向別人的「分享」來學習,
這也是另一種同理心的學習。
透過觀摩讓孩子產生鏡射的反思力
與欣賞別人的能力。
親愛的爸爸媽媽:
收信平安
這一週是結束週、也是回顧週, 各班老師都帶著孩子回顧這一學期的學習。他們整理教室、工作本、手工、木工及泥塑作品,老師讓孩子布置展示他們作品的會場。另一方面,他們也積極排演動態的作品。老師、孩子們的內心交織著豐收的喜悅和分享的快樂。當您一一拜訪每個班、每個孩子的作品的時候,您將看到每個孩子身、心、靈合一的工作成果。讓我們向他們的努力,禮敬。
「將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詩裡說的是愛人之間的同理心,我們邀請每個孩子呈現自己、分享自己的學習,並且要向別人的「分享」來學習,這也是另一種同理心的學習。透過觀摩讓孩子產生鏡射的反思力與欣賞別人的能力。在此默默祈求我們的孩子可以將「我心」,知道「彼心」,並開展一己之心,能知天地萬物及天下人之心。
期末慶典命名為「希望之心」:盼望我們以「現在心」回顧,不但回溯一學期,我們還穿越遠古歷史的時空,穿越春秋戰國、古聖先哲的思想意識,因而我們得到「過去心」的內在樣貌。這是六年級孩子在慶典想要分享的禮物。
「四個音樂家的故事」是四、五年級第一次戲劇的演出,他們扮演動物音樂家,也扮演強盜、說書人與樂團,他們從扮演別人而忘記自己,努力學習「去自我中心」,雖然有些生澀和挑戰,但我們仍要向他們的第一次喝采。
三年級的詩歌與律動,可以感受太陽、月亮與星球移動的韻律與變化。他們在每一個小行星上努力地運轉,並學習與別的小行星互相合作且輝映內在的光芒。
二年級分享中、英文的詩歌,充滿生活的韻律節奏,他們如實呈現上課的內容,並沒有刻意的練習。我們往往希望低年級的分享有如遊戲般的自然,不要有點勉強。所以今年的小一,本來沒有被期待上台,一來他們初來乍到,仍未脫學前的天真夢幻,我們不想太早喚醒孩子,但是彩排之後,小一的孩子向導師提出抗議:「為什麼沒有我們的節目?」教師們都笑了。既然小一已經準備好要分享,我們何樂而不為呢?畢竟這是自發的行動。
我們在現在回顧過去,重新了解「過去心」。我們的孩子彼此分享過去的學習,這是「現在的同理心」。我們此時此刻,展望未來心,充滿愛與感恩。懇求讓希望的內在光芒充滿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心」。
末了,獻上深深的祝福與感謝。
宜玲2011/1/21
卷三、失落的藝術
第七十八封信 失落是一種生命的藝術
「好好說再見」跟「好好開始」
是同樣重要的,它都是生命很重要的功課。
一個人的成長注定要經驗太多的大小失落,
我們無法為孩子排除所有障礙,
但我們得小心呵護成長中的孩子
內在的安全感;突然的剝奪或分離、
突然的離開、突然的變故
常常會造成孩子永遠的痛。
親愛的爸爸媽媽:
收信平安
上一季曾經跟您分享過時間的藝術。伴隨著時間,人行走在生命的旅程裡,最難過也非過不可的就是「失落感」這一關。這一週想跟您聊一聊:失落的藝術。
「失落的藝術要精通並不難;好多的人事物似乎本來就打定主意要失落,失去它們因此不算災難。」──伊麗莎白.畢許《一種藝術》
畢許(2004)所謂:失落的藝術要精通並不難。我想詩人是以反諷的方式調侃自己,失落好像是一種生命的藝術;而生命又何嘗不是好比一首樂曲,不管悲歡離合總是像時間一樣,悠悠地流,默默地呈現、展開、再現及終止。
回溯從小至今,不小心丟掉錢、丟掉玩具、丟掉鉛筆盒、丟掉書、丟掉鑰匙、丟掉朋友、丟掉工作、丟掉寵物、丟掉至親愛人等等的經驗,幾乎人人都有。但是,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對丟掉有感覺,有一種說不出口的失落感?也不知道我們從何時對「得而復失」感到惆悵?對「失而復得」感到喜悅?甚至對失落學會裝著冷漠不在乎?
因我曾當過托兒所所長,其間,強烈感覺每一學年的期初最難熬,因為總要面對新生入學的陣痛期,新生入學的陣痛是指─新生因初來乍到,對園裡環境、老師、同學乃至食物等等,都要學習適應,不論適應與否,或多或少都會有對陌生人恐懼,並對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產生分離焦慮,或哭、或鬧、或抗拒上學、或生病等,都是幼兒表達對分離焦慮的儀式動作,我觀察照顧者有時也會流露出焦慮,只是比較含蓄內隱而已。Ainsworth(1978)定義這種的連結是存在兩人之間的主動、情深、雙向的關係,也就是「依附關係」。這種關係通俗地說:「就是愛。」
上了小學之後的孩子,仍有分離焦慮,只是較有能力適應和轉化,但對一年級而言,仍是困難的轉接期。對孩子和父母都是一種挑戰。九歲的關卡,自我覺知自己和世界是分離的,自我的分化能力與日俱增,但仍是有分離的焦慮。
從《聖經》故事中的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隱喻九歲左右的孩子與靈性世界分離,越發進入物質世界,越發醒覺我們因為依附的愛人要離開,當然要害怕、要抗議、要難過,這種痛苦的經驗,就叫「失落感」,相信你我都不陌生,不過要留意的是:每一個個體對失落的反應和因應是不是非常因人而異?不知異中是否有同?或同中有異?
人一旦來到這個世界,因分離焦慮而產生的失落感,注定是一種嚴峻的人生試煉。然後生命的鋪陳與開展不也一直與失落共舞?試看我們一生的各種失落經驗,小從失去東西、寵物,大到失戀、失去家人的生離死別,這樣沈重的課題,重到讓人傾向盡量不要提及,因為活著本身就夠辛苦了。
小小孩經驗第一次與依附的對象分離,就好像撕裂一般地痛,這就是為什麼每次入學面談,我都會問爸爸媽媽這一個生命的問題:「什麼時候上幼兒園?適應狀況?」其實越小的孩子只要經驗改變就是經驗失落,因為他們得要重新適應新的環境與狀態,像大小旅行、搬家、父母分居、離婚、換新學校等,看起來對小小孩的小改變,有時卻像經驗憂傷般的情懷,不容我們大人小覷。
這陣子因鳳飛飛過世的消息,似乎對一些人造成很大的衝擊,報紙說:「美國歌星惠妮休斯頓與鳳飛飛兩大巨星殞落。」一個從不聽鳳飛飛歌的朋友跟我說:「跟惠妮休斯頓比起來,鳳飛飛只不過是一顆小馬鈴薯(a small potato)罷了。」我淡然一笑對他說:「對你是這樣沒錯,但對鳳飛飛的影迷而言,她絕對是巨星。」是啊,我一生從不「偶像崇拜」影歌星,但鳳飛飛的歌似乎是伴隨著我們學生時代的成長記憶,她的過世對很多人而言絕對是在經驗失落感,她的殞落也意味著過去的美好時光已逝。這就是為什麼儘管鳳飛飛遺言:不辦任何追思紀念會,但影迷們仍不放過的原因,因為人是需要好好跟喜歡的人說再見的。
「好好說再見」跟「好好開始」是同樣重要的,它都是生命很重要的功課。一個人的成長註定要經驗太多的大小失落。我們無法為孩子排除所有障礙,但我們得小心呵護成長中的孩子內在的安全感;突然的剝奪或分離、突然的離開、突然的變故常常會造成孩子永遠的痛。太多的突然累積起來,孩子一定會終日惶惶不安的,而這個不安將潛藏很久。
這個週末我們將放二二八的連續假期,對二二八很多的受難家屬或曾目睹過悲劇的人而言,像我的父母親及老一輩的親人,這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失落感,我們不能不追思紀念,這也是歷史的悲劇,我們應思索它的內在意義。林心智老師有一首歌紀念二二八事件,歌詞如下:
「二二八予臺灣人真驚,無辜人民喪失in生命,
媽媽失去心愛的大子,囝仔尋無老爸及阿兄,
阿伯阿舅忽然無看影,二二八是臺灣的最痛。」
我問心智老師:「為何歌詞要強調失落?」他說:「有太多人因這個事件而經歷內心巨大創傷,卻被一味要求要原諒與遺忘,或給予象徵性補償,但這樣的失落、哀傷並沒有被聽見與看到,只是輕描淡寫強調:『往前看。』」他的歌是為失落的心情、為深沈哀傷的人唱出說不出的痛。我聽了也黯然神傷,失落已經很苦了,應該要被允許可以說出來或唱出來吧!
末了,請原諒我說一個很沈重的主題。
敬祝連續假日順遂平安。
宜玲2012/2/24
卷一、時間會完成我們
第一封信 時間會完成我們
我們因愛而美
因為耕耘而讓理想變得真實
我們深深地珍惜和感激
讓我們持續的愛和耕耘
讓我們攜手守護孩子的童年
讓時間完成我們
親愛的爸爸媽媽:
收信平安
開學了,我們已經在學校的後花園,為孩子舉行了「入厝」及開學的桂月慶典,一起慶祝我們的學校蓋新厝,隆重地謝天、謝地與謝四方元素之靈,並舉行祈求平安的儀式。是的,這是重要的一刻,新厝誕生了。
聖・修伯里說:「儀式存在於時間中,猶如房子存在於空間中。時間的流失在我們看來不應該說是像一把沙子,在磨損我們,在...
推薦序
衷心感謝/作者 張宜玲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衝突的時刻一定是學習的時刻。只有懷疑會消磨人、打擊人,只有恐懼讓人卻步,只有憎恨讓人受傷。
我相信:時間會完成我們。
有一天,坐車經過,我看見了四年級時的鈞凱他們在跟老師玩「捉迷藏」,有些孩子躲到墳場、有些孩子到了樹上或奔竄到交通流量大的中港路上的場景……,驀然回首,孩子仍在身邊,只是「轉」大人了。他跟我說:「當時的玩伴,如今大都天涯海角了。」但我們的記憶猶新,孩子們像在玩「捉」迷藏,老師們「追」小孩的場景歷歷在目……。
這些信,都是當年,那些事、那些孩子教會我們的事:這是十年辦學的現場紀錄,每一篇都得面對真實內在的衝突與挑戰;每一篇都是跟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做辯證;每一篇都是跟命運共同體的家長,進行匯談深度對話與溝通,每一刻都是「應然」與「實然」的對話。
同理心好難
曾經好些輾轉難眠的夜晚,想著不能解決的問題,想著經歷困難的孩子,翻來覆去只能祈禱上天:請賜給我能洞見孩子的靈魂的心、請讓我感受孩子的感受、請讓我的心換成他的心。神奇地,祈禱的那個晚上,我夢到這個孩子,他外型沒變,卻變成我的心,而我卻變成他的靈魂,我開始感受到對方心魂的痛,一直到我哭醒起來,仍哽咽不止。那當下,我懂了,原來在經歷困難的孩子是非理性地,他是無法以言語描述他的痛,除非我們能同理。
這書的另一標題:將我心換你心,是基於這個動機。孩子是我們真正的老師,是他們教會我同理心。
失落的藝術
Steiner在《童年的王國》一書中說過:「一個老師教什麼,怎麼教,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你是誰。」孩子要學的不只是知識之學,我們只能教「我是誰」,教育給我們的使命不只是教材教法,而應是「生活之學、生命之學」。
為什麼我們只能教「我是誰」?因為這個「我是誰」包含了我的人格、價值觀,我的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些的林林總總都會因與同事、家長、孩子互動時自然引發或碰撞出來,無從躲藏。孩子是我們的老師,如果他們的困難挑戰到我的難處,我需自忖:孩子在求救什麼?困惱什麼?或匱乏什麼?我這一刻能給予什麼?
失落的藝術,是教學現場上每天都得要處理面對的大小S。(請參見第72、78封信)。大S,就是大的存在狀態(Big Situation):它是指「生命重大事件」或「意外事故」發生時,它的突如其來會強迫我們去面對我們不願面對的狀態。在本書第三冊將反覆提及。比如說:學校養的小貓們忽然遭逢意外死亡;學校遷校;配偶的失業或與之離婚。
小S,即小小的存在狀態(Situations),它也許是我們每天例行的日常生活,比如:爸爸、媽媽、孩子們之間的衝突;找不到停車位;孩子食慾不好;孩子遊戲的笑聲與被撞倒的哭聲;有人在英文課聊天不學習,讓老師哭了;牙痛看牙醫;孩子在沙坑挖土、築城堡,像是時間都靜止般。相反地,大S發生的事往往都不是我們預期的秩序或結果。如果我們想要打破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三角循環,就是對自己的每一念頭與想法覺察,並負責任。沒有人、沒有任何一件事會操縱你的喜、怒、哀、樂,只有你自己。如《心靈能量》一書中所提醒:生命中的事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反應,如何反應決定了轉化的可能性。
當大、小S的事件發生時,身為老師的我,不能防衛也不能退縮,我們只能向內求,向深處走,唯有這樣走下去,我們才能將孩子包容進來,才能將自心的心靈展開、撐大。
「痛苦覺即是生命覺」這是華德福老師們的口頭禪,我們大人示範如何面對失落的藝術,那是我們教孩子「我是誰」,我如何反應,我如何哭和笑,那是Steiner所謂的「你教什麼並不重要,而只能教我是誰。」
感謝孩子將我們的命運連在一起,感謝親愛的爸爸、媽媽,若沒有你們穿透的意志力、愛與信任,就無法成就華德福教育運動的奇蹟。
推薦序/撰文 蕭語謙
「教育究竟是什麼?」一個無法明確給出定義的疑問,然而在蘇格拉底時代就已存在「教育」這樣的字眼,當時指的是「產婆接生時的神聖行為」,也就是說:接引出每一個人內在可能性的技術,即為「教育」。現今,這樣的意義已經蕩然無存。
1910年代─那是個人類遭遇最悲慘的年代,1914年開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造就了預想外的戰爭長期化,結果使得不論是同盟國或是聯合國兩方都有大量的死傷產生,1910年代,人類開始對未來產生了極度的不安及徬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Rudolf Steiner認為「對於社會問題的誤解才是造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元兇」,這樣的信念,開始了他以思想家的身分提出一系列解決社會根本問題的理論,有名的社會組織三元性就是從這樣的危機意識中產生。Steiner提出社會有機體是將「精神生活」、「法治生活」及「經濟生活」三分節化,這是唯一可以將人類從荒廢及破滅的困境中救贖的方法。亦即,文化及精神的領域必須要擁有絕對的自由,法治及政治的領域要基於平等的原理,經濟則要在博愛的支持下活動,這三者間絕對無法互相干涉,並且要保持個體的獨立,朝著社會組織三元性的推動,並為了要建立能培育未來社會需要的,自由精神「人類」的基盤。Steiner開始重視到教育的問題。例如:他在1922年Oxford的連續演講中,一開頭就明白地提到:「社會問題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問題。」(參閱GA305),Steiner就是基於此而展開他多樣的社會運動,1919年9月7日終於在菸草工廠經理依米爾.默特(Emil Molt)的邀約下,華德福學校正式成立。
歷經了99年華德福教育的推廣及散播,到現在仍有人對於華德福學校是一所夢幻又能讓孩子每天開心玩樂的錯誤認知,甚至有些人更是認為:「華德福學校是為了保護孩子,遠離現代病態社會而所成立的一個沉溺在夢想、遠離現實世界的學校。」Steiner於1921年6月18日在第一所華德福學校開學典禮的演講中提到:「如果認為學習是像玩樂般可以開心地完成的話,那是天大的錯誤。」他提到:「學習是困難的,但孩子勢必要能夠跨越,這樣才能在將來,成為一位有益於社會的人。」(參閱GA298),華德福學校為什麼不只是給予孩子們看得見的物質知識,還不斷強調孩子的內在要能對於看不見的世界有所省悟?
這些都不是為了要讓孩子逃避現在的物質世界,而是為了能夠引領出孩子內心存在的神性之愛所做的導引。可以說,唯有精神及心魂被正確培育的人,才能在將來社會中做有利於其他人的事。華德福學校最原始根本的目的,不是要教養出一位無法適應現實的夢想家,而是要引導出孩子內藏的力量,成為能為社會謀事、有能力並利於他者的人。
翻閱一篇篇宜玲校長寫給海聲家長的信件,多年的紀錄,實則是人智學運動和華德福教育珍貴的足跡。一封封信件裡蘊藏著兩年多來校長和家長們的淚與汗,苦口婆心地叮嚀、不厭其煩地解釋,甚至以故事、以譬喻為家長們尋覓自我,並在這些過程中的困苦扶持。讀著、讀著,我不禁羨慕起海聲的家長們,能有一位如此出色的帶領者站在前方。更讚嘆,宜玲校長和家長團隊們願意將這些信件公開,使得不管是誰(華德福家長、非華德福家長)都能在這些文字中, 找到一條清晰的指標。
比起其他東西,有些語言、文字更能成為人生裡的燈塔;即使空無一物,每一個人都能在存在的最深處,以語言或是文字的力量來支持其他的人,通過一些語言文字可能讓我們安心、充滿勇氣,甚至找到生命的方向,宜玲校長的信就是這種「文字的禮物」,不參雜搗動人心的文字,在現今處處充斥著煽情、扭曲的文字現象中,散發著透明、睿智的光采,越是細細咀嚼越是深深地滋養到啟信者的內在。
閱畢,我不禁開始期待宜玲校長的第109封信……
蕭語謙,作家、生活家、生命存在者和一位溫暖的母親。她與先生人在日本北海道實行生機互動農法,著有《北緯43.5度,心的國度》。
衷心感謝/作者 張宜玲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衝突的時刻一定是學習的時刻。只有懷疑會消磨人、打擊人,只有恐懼讓人卻步,只有憎恨讓人受傷。
我相信:時間會完成我們。
有一天,坐車經過,我看見了四年級時的鈞凱他們在跟老師玩「捉迷藏」,有些孩子躲到墳場、有些孩子到了樹上或奔竄到交通流量大的中港路上的場景……,驀然回首,孩子仍在身邊,只是「轉」大人了。他跟我說:「當時的玩伴,如今大都天涯海角了。」但我們的記憶猶新,孩子們像在玩「捉」迷藏,老師們「追」小孩的場景歷歷在目……。
這些信,都是當年,那些事、那些...
目錄
卷一、時間會完成我們
自 序 / 推 薦 序
第一封信 時間會完成我們
第二封信 時間完成我們甚麼?
第三封信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第四封信 叩心齋
第五封信 無可比擬的觀察家
第六封信 我們準備好了嗎?
第七封信 協力造校的工作圖像
第八封信 如何睡著以及如何的甦醒
第九封信 一起工作的美好
第十封信 世界性的華德福運動
第十一封信 平凡家居之中的「生命之學」
第十二封信 華德福老師的神聖任務
第十三封信 植物和色彩的魔術
第十四封信 小小的悲嘆
第十五封信 關關難過關關過
第十六封信 深情感謝.真誠告別
第十七封信 登上夢想的山
第十八封信 海聲
第十九封信 創造感動的教育現場
第二十封信 一顆種子的奇蹟─向大地學習
第二十一封信 等待風起
第二十二封信 讓壯行成就腳踏實地
第二十三封信 放手與相信
第二十四封信 孩子的近側發展區ZPD
第二十五封信 地球的禱告
第二十六封信 從我到我們
第二十七封信 點亮你的靈魂
第二十八封信 魔法啊!魔法!
第二十九封信 幽默的智慧
第三十封信 無形的非禮物
第三十一封信 重新定義童年
第三十二封信 慢的教育?
第三十三封信 聖誕夜
第三十四封信 每日靜思
第三十五封信 外公上山
第三十六封信 幸福的希望工程
參考書目
卷二、將我心換你
自 序 / 推 薦 序
第三十七封信 將我心換你心
第三十八封信 尋覓內在之光
第三十九封信 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時代
第四十封信 「簡化」守則
第四十一封信 生命的逝去與蛻變
第四十二封信 日本的軟實力(Soft Power)
第四十三封信 一切知識始於好奇
第四十四封信 孩子的遊戲
第四十五封信 遊戲與競爭力
第四十六封信 追逐與躲藏
第四十七封信 老鷹捉小雞
第四十八封信 人生無處不離開
第四十九封信 尊重的平等心
第五十封信 吃苦的必要
第五十一封信 掃除道
第五十二封信 坦然面對錯誤
第五十三封信 誠實的勇氣
第五十四封信 給十五歲的自己
第五十五封信 跨越之旅
第五十六封信 離別圓舞曲
第五十七封信 分離焦慮
第五十八封信 BD農法
第五十九封信 植物與土地
第六十封信 界限和處罰有何不同?
第六十一封信 少即是多的哲學
第六十二封信 創造平靜
第六十三封信 愛的力量
第六十四封信 主動回應界限
第六十五封信 人生是一場愛的馬拉松
第六十六封信 施作液肥
第六十七封信 九歲之關
第六十八封信 感恩之門
第六十九封信 我被愛,因為我是我
第七十封信 陰影
第七十一封信 影子
參考書目
卷三、失落的藝術
自 序 / 推 薦 序
第七十二封信 故事的呼喚
第七十三封信 給彩虹橋上孩子的見面禮
第七十四封信 奶奶的時鐘
第七十五封信 時間的藝術
第七十六封信 引發動機,催化熱情和渴望
第七十七封信 一朵綻放的花
第七十八封信 失落是一種生命的藝術
第七十九封信 永恆的意義
第八十封信 活在當下
第八十一封信 熱情幸福的野孩子
第八十二封信 一顆種子掉落泥土裡
第八十三封信 旅行的故事
第八十四封信 守著陽光守著你
第八十五封信 詩人這行業
第八十六封信 星星、月亮、太陽
第八十七封信 與詩共舞
第八十八封信 行走的學習
第八十九封信 靈魂的相遇
第九十封信 特別的修行
第九十一封信 心流的經驗
第九十二封信 七個人生的問答題
第九十四封信 好月亮
第九十五封信 秋日跑步隨想
第九十六封信 跟大自然的連結
第九十七封信 春祈秋報
第九十八封信 自己的心跳與宇宙的脈動
第九十九封信 回顧對學習的重要
第一百封信 生病是一種禮物
第一百零一封信 遊戲的能力
第一百零二封信 青春期的探問
第一百零三封信 小樅樹
第一百零四封信 歲末感言
第一百零五封信 我們早已約定
第一百零六封信 感動我的二部電影
第一百零七封信 光的禮物
第一百零八封信 想要超越得先面對限制
參考書目
卷一、時間會完成我們
自 序 / 推 薦 序
第一封信 時間會完成我們
第二封信 時間完成我們甚麼?
第三封信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第四封信 叩心齋
第五封信 無可比擬的觀察家
第六封信 我們準備好了嗎?
第七封信 協力造校的工作圖像
第八封信 如何睡著以及如何的甦醒
第九封信 一起工作的美好
第十封信 世界性的華德福運動
第十一封信 平凡家居之中的「生命之學」
第十二封信 華德福老師的神聖任務
第十三封信 植物和色彩的魔術
第十四封信 小小的悲嘆
第十五封信 關關難過關關過
第十六封信 深情感謝....
商品資料
出版社:海聲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01-22ISBN/ISSN:978986930854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657頁開數:23*16*4.5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