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重整對台灣來說是福是禍?
戰略三角下的美中台關係將何去何從?
專業學者推薦
本書以學術理論、政策趨勢與權力結構與運作的綜合性視角,將影響兩岸關係七十年最鉅的美國導入整體分析結構,並大膽直言美中台「戰略三角」即將面臨大崩潰,可以視為一部強權爭鬥的預言書,也可以稱為一部事前翻閱的歷史書。――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黃介正
台海現狀已經無法維持,樂觀的認為中共終將失敗或對台讓步,顯然需要更多的重要事實輔以政治預判,才能取信於人。馬博士在本書中提出許多重要事實,鋪陳出他政治預判的理由,其可能性確實不可忽視。――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對外關係協會祕書長 黃奎博
(推薦者依姓名筆劃排序)
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形成是偶然,崩潰則是必然。至於戰略三角崩潰的五種模式包括:
抽身模式(Exit Model):美國出走
抽身模式,代表美國從戰略三角中抽身而退,也可以說是美國出走。
圓桌模式(Round Table Model):兩岸簽署政治協議
圓桌模式是指兩岸經過政治談判,簽署政治協議。
蟒蛇模式(Anaconda Model):逐步窒息
蟒蛇模式是指中國對台灣採取封鎖擠壓戰略,讓台灣逐步窒息,也可以稱為「窒息模式」。
烽火模式(Conflagration Model):武力統一
烽火模式,是指中國大陸以武力統一台灣。
修昔底德模式(Thucydides Model):中美軍事衝突
修昔底德陷阱一旦成真,戰略三角亦隨之崩潰,而且兩強爭鬥,台灣必然被波及。
這個三角結構在台灣存在長達70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使台灣民眾對「維持現狀」抱持期待與想像,並養成依賴美國的心理,甚至形成民主化的扭曲。然而在美中台三方各自的戰略與利益考量下,戰略三角的崩潰,難以避免。當大崩潰到來,今日所見的印記,就是我們明日的災難。
專研中國發展與中美關係的馬紹章博士,從各方面分析美中台戰略大三角的未來與走向,並提出三邊關係崩潰的五種模式,希望使讀者了解台灣該如何在大國博奕的環境中,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位置。他提醒我們不可無視戰略三角崩潰的危機,並應盡早提出可能的因應之道。
作者簡介:
馬紹章
1958年生於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研究所碩士,1987年獲選行政院社會科學人才出國進修計畫,1993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主修比較政治,並開始注意中國大陸的政經發展情勢。
回國後服務於行政院副院長辦公室,2000年辭公職後投入產業界並參與規劃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
曾任媒體主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海基會副董事長兼副祕書長暨發言人,除發表多篇專文,著有《走兩岸鋼索》,譯有《發展理論》。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
民主之下的獨裁者
哈佛政治學者李維茲基(Steven Levitsky)和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看到川普為美國民主帶來的威脅,寫了《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一書,希望用他們淵博的歷史知識提醒美國民眾與世人。他們指出,民主曾死於軍人之手,這是在南美洲、亞洲及非洲在過去經常上演的戲碼;但民主也會死於民選領袖之手,尤其是在冷戰之後。現在殺死民主的不是明目張膽的獨裁,而是以一種「幾乎看不出來的步調逐漸腐蝕」。這就是「打著民主反民主」。
是的,民主需要防衛機制,作者稱之為民主護欄,可以說是民主運作的基礎,它包括「相互容忍」與「制度性自制」。相互容忍,就是「對手」與「敵人」的差別。相互容忍,視彼此為對手;無法相互容忍,則視彼此為敵人、為威脅、為危險的存在。一旦視他黨為危險威脅,就會激發心中的恐懼感,下一步就是不擇手段地要打敗對手。這兩位教授研究過幾乎每個民主崩潰的案例,「企圖專制者……都把對手貼上存亡威脅的標籤來合理化他們的集權。」學者蓋爾斯敦(William A. Galston)也指出,這些人自認為站在道德正確的一方,「用道德的語詞攻擊所謂人民的敵人,例如腐敗、自利、和外國共謀陰謀背叛人民。」這不就是台灣正在上演的戲碼嗎?
至於制度性自制,在台灣用放大鏡都找不到了。制度性自制,就是領導人不濫用自己的權力,而且當領導人想濫用權力時,也會面臨政治菁英的共同反對。美國羅斯福總統在一九三六年以百分之六十一的多數連任,為了減少推動新政的阻礙,他隔年即提案要擴大最高法院的規模。如果此例一開,最高法院將變得非常政治化,更破壞「總統不該干擾三權分立」的關鍵規範,結果他碰到任內最大的反彈,除共和黨外,還包括媒體、法官與律師,以及為數不少的同黨議員。當掌權者想要擴權、濫權時,政治菁英不分黨派都應該站出來反對,而不是噤聲,或甚至於等而下之的為虎作倀。
民主之下的獨裁者是怎麼產生的?國外的案例告訴我們,這些獨裁者都是逐漸將手伸入媒體、法院,變更遊戲規則,內部敵人與境外勢力恰好又提供他們很好的藉口。台灣已快找不到獨立機關,媒體、監察與司法都已經政治化了,遊戲規則更是可以說變就變(如變更初選規則、修訂《公投法》);現代民主崩潰的劇情已經活生生在台灣上演。當台灣民眾把注意力都放在對岸時,卻沒發現台灣的民主已被民進黨悄悄偷走。
「民主」與「民粹」的分辨
民進黨政府不只是偷走民主,更分裂台灣。台灣民主被扭曲的另一個現象就是外部敵人的內部化。以色列和南韓雖然都有外部敵人,但這兩個國家都沒有把外部敵人內部化。從兩蔣時代開始,長達幾十年的時間中,中共政權就一直被妖魔化,例如「朱毛匪幫」、「殺朱拔毛」等。按理說,一個團體有了外部敵人,應該更容易團結才是,但台灣卻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台灣的反對勢力在成形過程中,發現最廉價也最有效的區隔就是「認同」,把外省人說成權貴,把國民黨打為外來政權,至於什麼是民主,就沒有人在乎了。結果在台灣,民主與分裂就像連體嬰一樣,難以分割。
除台灣之外,最近這幾年,其實不少老牌民主國家也都面臨挑戰。這些挑戰中有一個深刻的問題,那就是「誰是人民」?當我們說「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時,這個「我們」所指究竟為何?有學者稱這種挑戰是民粹主義(populism)對多元民主的挑戰,因為民粹主義將社會分為「我群」與「他群」,而他群不配享有政治權利。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潘信行提到轉型正義促進委員會主委人選時曾說,「畢竟她還是我們自己人的總統,不是一天到晚找中國的總統」。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距離,竟然比國民黨與共產黨還遙遠,但國民黨與民進黨才是台灣的主要政黨,這種荒謬就是將外部敵人內部化的結果。台灣內部竟然還有自己人與非自己人,在這種情況下,台灣自然成了一個只容得下簡單分類與簡單思考存在的社會。
民主內在的精神是理性、容忍、自制、尊重、溝通與妥協,但在台灣卻找不到了。說難聽一點,台灣的民主是不是沒有靈魂的空殼?
二○一八年的九合一選舉結果讓人意外,因為它打破了台灣選舉的兩個慣性:(一)民進黨長期執政的高雄市竟然被「韓流」征服;(二)民進黨慣用的悲情牌、統獨牌在這一次選舉竟然都失效。這兩個慣性被打破,是台灣民主提升的徵候嗎?我人不敢樂觀,因為蔡英文在九合一選舉失敗後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靠反中一路「撿到槍」,她現在只有靠撿到槍自救,如果這些槍還有效,台灣的民主仍然只是假象。
大部分民眾都只看到美中台戰略三角保障了台灣的安全,卻沒有注意它也留下台灣難以克服的印記。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人在舒適圈待久了,一旦離開就難以生存了。讓人擔憂的是,美中台戰略三角舒適圈已走向崩潰的那一天,等那一天到來時,這些印記將會是台灣災難。
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想像
民進黨現在是執政黨,在此我主要是談民進黨對中國大陸的想像。從現有的資料研判,民進黨對中國大陸可能有以下幾種想像。
第一個想像是認為習近平對兩岸發展有焦慮感,也需要交出成績單,而且為了延續馬政府八年執政的成果,必然會想方設法與民進黨接觸。蔡英文在二○二○總統大選前認為只要民進黨勝選,中共就會朝民進黨的方向來調整政策,就是這種想像下的思維。蔡英文在二○一八年布吉納法索與我國斷交後表示,中國大陸一連串的外交打壓,「充分顯露出中國的不安與缺乏自信」,而這樣的不安與缺乏自信是來自於這段時間以來,台灣與美國等理念相近的國家,在經濟與安全層面上有更多實質關係的進展。這樣的解讀如果不是自我安慰之詞,那就是這種想像的投射。
只要稍微了解兩岸關係中有關原則性的問題,尤其涉及到一中的政治基礎,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更重要的是,習近平的確需要在兩岸上交出成績單,但這個成績單的重點恐怕不是與民進黨交流,而是「反獨促統」的成績,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已清楚表明其意志、信心以及能力。
某些人甚至以為,習近平在報告中提及「馬習會」是對「蔡習會」的暗示,這其實也是一廂情願。「馬習會」的意義,必須在特定的時空脈絡中來理解。「馬習會」之所以成局,其實是中共向民進黨及國際社會宣示,兩岸問題不是國際問題,而且「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蔡習會」如果要成真,那就必須走在「馬習會」的道路上,但這是蔡英文能接受的方向嗎?
在這樣的想像下,民進黨政府甚至於認為習近平是被官僚機構所蒙蔽。二○一七年中國大陸兩會期間,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人大的一場會議後對記者表示:「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但那樣的統一方式一定會給台灣社會和民眾帶來傷害。」他也指出,未來一年兩岸關係的最大挑戰是台獨勢力蠢蠢欲動,呼籲台灣各界和中國大陸一起築起一個反對和遏制台獨的銅牆鐵壁。張志軍這一段談話反映的是中國大陸的政策,但台灣的決策官員認為充滿惡意,因此懷疑兩岸關係至今沒有起色,是張志軍從中作梗,換言之,「張志軍要負完全的責任」。這位不具名的民進黨決策官員還說:「我方很難相信,這種言論會出自曾任外交官員的口中,或許我方對張志軍不該有如此不切實際的期待。」
這位決策官員或許是想為兩岸關係不佳卸責,但卸責也要找專業一點的理由,如此的判斷,只能說與實際情況相差不只十萬八千里。兩岸關係牽涉到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任何國台辦主任的發言都非個人意見,不會隨興發言,更何況是在兩會期間回答媒體的提問。民進黨這位決策官員甚至對國台辦指指點點,他認為國台辦最近被整改,不只紀律出現問題,連政策方針都無法掌握,面對兩岸新形勢無所作為,難怪傳聞要遭到撤換。這樣的判斷如果是出自情資系統,那情資系統恐怕也出了問題,即使消息真來自於情資系統,也應該要有專業的判斷力分辨真偽。只要長期觀察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尤其是最近這一、兩年的政策,都可以發現中國大陸各項發言與作為都是一貫的,而且官方緊,民間鬆,怎麼會是毫無作為?事實上,我們要擔心的正是中國大陸的各項作為。
張志軍的談話,重點其實不在「台獨之路走到盡頭就是統一」,而是中國大陸認為「未來一年兩岸關係最大挑戰是台獨勢力蠢蠢欲動」。這是中國大陸對當前情勢的一種判斷,尤其民進黨藉轉型正義之名推動軟性台獨,加深中國大陸的戒心,更難建立互信,因此,未來有關兩岸的作為只會更緊不會更鬆。換言之,蔡英文總統維持現狀的承諾將會碰到更多、更大的挑戰。
【內文試閱】
民主之下的獨裁者
哈佛政治學者李維茲基(Steven Levitsky)和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看到川普為美國民主帶來的威脅,寫了《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一書,希望用他們淵博的歷史知識提醒美國民眾與世人。他們指出,民主曾死於軍人之手,這是在南美洲、亞洲及非洲在過去經常上演的戲碼;但民主也會死於民選領袖之手,尤其是在冷戰之後。現在殺死民主的不是明目張膽的獨裁,而是以一種「幾乎看不出來的步調逐漸腐蝕」。這就是「打著民主反民主」。
是的,民主需要防衛機制,作者稱之為民主護欄,可以...
作者序
二○一六年寫完《走兩岸鋼索》,但總覺得言猶未盡,這本書的出版補上了美中台戰略三角這一塊,雖了心願,卻增心憂。本書可以說是《走兩岸鋼索》的下冊,但兩本書彼此獨立,關切的都是台灣的前途,只是視角不一樣。
《走兩岸鋼索》談的是兩岸三黨的互動與困境,尤其是中國大陸的變化以及對台政策的邏輯,因為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認識不夠深刻,也因為不夠深刻,而有許多的認知錯誤。《走兩岸鋼索》出版時,剛好是民進黨全面執政一個多月,不幸的是,兩岸的發展一如書中預測,這是令人又心酸又心痛的事。如今民進黨又再度以懸殊差距贏得二○二○總統大選,未來兩岸關係究竟會如何發展?這是台灣無法逃避的問題。個人覺得,台灣安危的根本在於美中台戰略三角,如果不對這個戰略三角做深入的分析,民眾恐怕不會理解台灣正面臨的險境。這本書要談的就是美中台戰略三角。
一般民眾不會了解什麼是美中台戰略三角,但應該都了解,台灣的安全主要靠美國。本書是想告訴台灣民眾:(一)不管你多討厭共產黨,台灣的命格離不開中國大陸,這是台灣的先天條件。(二)美國支持台灣是基於戰略利益,而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是變動的,台灣不能只想依賴美國。(三)美中之間現在雖然看似競爭十分激烈,貿易戰起伏不斷,但兩者最終會達成共識,而且在這個過程與結果中,台灣都會受到波及。(四)美中台戰略三角的關鍵因素是實力的變化,而美中實力差距日漸縮小,中台實力差距則日漸擴大。(五)美中台戰略三角必然走向崩潰,這是它的宿命,台灣終將失去美國的保護傘。面對這樣的情勢,台灣需要有長遠的戰略規劃。
台灣民眾面對中國大陸,心中多是情緒性的反應,既不希望被中國大陸統一、生活在那樣的制度之下,又害怕美國哪一天又背叛我們,心中是既焦慮又不滿,這樣的情緒壓倒了理性思考,不只壓倒了理性思考,也看不到其他活路。有些人會說我是失敗主義,但何謂失敗?何謂成功?蔡英文政府拒絕九二共識,三年多丟了七個邦交國,這是成功?還是失敗?成功或失敗完全看你在乎的是什麼,想得到的是什麼。如果你在乎的是台灣獨立,你可以說我是失敗主義,因為我看不到台獨成功的可能性,也看不到台獨成功的路徑。如果你在乎的是台灣現在的生活方式可以持續更久,有更多發展機會,對中國大陸的未來有更大影響,那你或許可從此書中找到一些啟發。
本書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何謂戰略三角以及它形成與崩潰的條件,並且從穩定與崩潰的角度來看美中台戰略三角自形成以來的變化。個人將美中台戰略三角的變化分為五個階段,在這五個階段中,三方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第二章則分析戰略三角為何必然崩潰的原因,主要是從戰略重要性(strategic salience)、實力不對稱(power asymmetry)兩面向與六因素來分析。其中有兩個因素至為關鍵,第一是中國大陸沒有放棄台灣的可能,第二則是實力的變化。尤其是實力的變化,會導致戰略三角結構性的變化,最終走向崩潰的命運。
第三章的重點是美中台三方對彼此的認知,這是決策的心理基礎。自韓戰起美中台戰略三角已存續近七十年,在台灣留下深刻印記,但很多人並不自覺,了解這個印記有助於我們了解台灣的處境。本章另一個重點是,美中台三方對彼此的認知都在改變中,同時也反映在美中台戰略三角穩定與崩潰的變化上。
崩潰既然是美中台戰略三角的結局,那在什麼條件下,會以什麼模式崩潰,則是第四章的重點。個人將戰略三角崩潰的模式分為五種――抽身模式、圓桌模式、蟒蛇模式、烽火模式、修昔底德模式。這五種模式各有其條件,當然,對台灣的影響也不一樣。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尤其是生死存亡大事,台灣不能不思考這五個模式的意義與選擇。
面對戰略三角必然崩潰的結局,台灣應有什麼樣的戰略思考,是最後一章的重點,也可以說是兩本書的最終建議。以當前情況而論,民進黨把自身困局變成台灣的困局,要跳脫當前的困局,就必須先跳脫民進黨的困局。換言之,如果民眾沒有戰略思考的轉變,就無法促成民進黨戰略思考的轉變,即使國民黨執政也一樣,否則台灣就只能繼續內耗的悲劇。
戰略思考的目的是要為台灣找一條活路,戰略思考的前提也是價值的選擇。個人始終認為,台獨不僅是錯誤的目標,也是虛假的目標,維繫並提升台灣現有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之下,台灣需要的是時間與機會。在本章我提出「命格」的觀念,也就是台灣先天的時空條件,順之則昌,逆之則危。接著必須思考三個大問題。第一個大問題是台灣的定位,個人提出了三個定位:一把鹽、一件精品、一條價值鏈。第二個大問題是台灣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台灣的意義。這些選擇其實就是認知的轉變,包括九二共識的選擇、統獨與治理的選擇、崩潰模式的選擇。第一項選擇不是未來的選擇,而是當下的選擇;第二項選擇及第三項選擇則是未來必然面臨的選擇。第三個大問題是台灣的依靠,亦即我們究竟有什麼依靠可以讓我們達成戰略目標?個人認為台灣過去有「老三靠」——戰略三角的結構性保障、團結、實力,但從過去到現在,三靠的時空環境已發生變化,老三靠必須轉換成新三靠,否則台灣的前途將無所依無所靠。
二○二○總統大選結束了,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創下得票數八百一十七萬的歷史紀錄。這次大選反映的是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促統的疑懼。選前我寫了一篇短文〈中華民國,你變了嗎?〉,文中有一段話,「中華民國你的圖象已經變了,中華民國台灣化已是難以回頭的一條路。」這樣的趨勢,已成兩岸政府必須謹慎應對的現象。選前與選後,有不少中外學者認為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犯了嚴重錯誤。例如美國學者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的撰文〈台灣二○二○年一月的選舉:對美國與中國的展望和意義〉,相當具有代表性。他在文中指出,如果蔡英文連任,而北京仍繼續其二○一六年後的政策,從北京的角度來看:(一)北京的短期策略破壞了其長期目標,因為修理蔡政府就是對台灣選民的不尊重。(二)如果像蔡這樣宣示要維持現狀或表現理性的領導人都得到中國大陸這樣的對待,那蔡與繼之的領導人又何必在乎現狀。(三)北京現在的政策只會讓台灣人民離統一愈來愈遠。他認為「如果北京採取了四年的壓力政策都未能改變蔡的言行,或者轉變台灣的民意支持統一,並且把台灣的領導人更進一步推向美國,那就很難讓人理解為什麼還要繼續四年這樣的政策,並且犧牲北京過去十五年來一點一滴努立建立的,對中國大陸僅存的一些有機的吸引力(organic attraction)。」
日本學者松田康博在選後接受自由亞洲電台的專訪中也表示:(一)中共的「一中原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本身的原則和前提,就隱藏一個很大的錯誤;(二)習近平以為可以不顧台灣民意的對台策略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尤其是想要縮短、加快、硬推兩岸統一;(三)習近平應該改變鄧小平的框架本身,但他反而更硬、更僵化。雖然他認為台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台灣的宿命,但台灣的身價很高,應該好好利用這個優勢。
其實,中共或習近平有沒有犯錯,不是以一次選舉來論斷,也不是以短期的變化來論斷。這些學者可能都忽略了,他們認為中共在對台政策上有沒有犯錯根本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在於中共是否會做重大調整,例如願意在沒有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民進黨政府對話。要了解中共的政策,需先了解其內在的邏輯。「一個中國」、「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是中共對台長期戰略的核心,從鄧小平至今未曾有過絲毫變化,對中共來說,如果因為台灣選舉的結果就對民進黨政府讓步,那豈不證明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是有理的,豈不是更進一步鼓勵台獨力量,又豈不是證明自己是如假包換的紙老虎?尤其蔡英文總統在二○二○年一月十四日接受BBC專訪時強硬表示:「中國需要準備好面對現實……局勢已經改變了,模糊已經無法再奏效了……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我們自稱為中華民國(台灣),我們有政府、軍隊和選舉……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對中國來說,侵略台灣或試圖侵略台灣將付出很大的代價。」如果還期待中共有所重大改變,那真的就是痴人說夢了。
簡單地說,中共對台政策不會有根本的變化,仍然會延續其現在的蟒蛇模式。對民進黨政府來說,不能寄希望於中共的改變,而是應該像松田康博所說,利用高身價為台灣爭取時間與機會。選舉是人民意志的展現,但只有意志沒有手段,與義和團何異?民進黨政府固然有人民的意志為後盾,但作為政府,不能誇大人民的意志,但最主要的責任還是要拿出手段與工具謀取台灣最大的利益。
我們都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或許也終將死在台灣,台灣已是這一個土地上所有住民的原鄉,沒有任何人有資格來評判他人對這塊土地的感情。台灣人可以有更大的格局,台灣的存在不只是對台灣人有意義而已,也對中國大陸的未來有意義。我們如果能從這個高度來看兩岸,視野就會不一樣。台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唯一開出民主花朵的土地,多麼難得,多麼令人感動。然而,統獨扭曲了民主,拖延了發展,每思及此,都會一嘆再嘆。
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了三年多,直到二○一九十月中才正式定稿。這一段時間我心中對台灣前途的憂慮是有增無減,也愈來愈悲觀;情緒終究是人的主宰,這也是我在香港和台灣看到的現象。在這樣的時代,寫這本書是高度的政治不正確,但對斯土斯民斯國的感情,我不能不留下自己心中真實的聲音。
本書的完成,先得謝謝我的太太,我因為專心寫作,常常忽略了她,但她對我的照顧卻無微不至,這是言語無法表達的。我也要特別感謝考試院參事熊忠勇先生,他是第一個閱讀本書初稿的朋友,提供很多寶貴意見。最後,我要感謝黃奎博教授與黃介正兩位教授特別賜序,他們是國際關係的專家,同樣關心兩岸的未來發展。他們的序寫得十分精彩,為本書增色不少,當然,本書所有文責由我自負。
二○一六年寫完《走兩岸鋼索》,但總覺得言猶未盡,這本書的出版補上了美中台戰略三角這一塊,雖了心願,卻增心憂。本書可以說是《走兩岸鋼索》的下冊,但兩本書彼此獨立,關切的都是台灣的前途,只是視角不一樣。
《走兩岸鋼索》談的是兩岸三黨的互動與困境,尤其是中國大陸的變化以及對台政策的邏輯,因為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認識不夠深刻,也因為不夠深刻,而有許多的認知錯誤。《走兩岸鋼索》出版時,剛好是民進黨全面執政一個多月,不幸的是,兩岸的發展一如書中預測,這是令人又心酸又心痛的事。如今民進黨又再度以懸殊差距贏得二...
目錄
推薦序 三角轉兩極:勢與運的賽局 黃介正
推薦序 言所當言,讓台灣不致落入最壞境地 黃奎博
自 序
第一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台灣安危之本
第二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命運——崩潰的結局
第三章 想像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
第四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崩潰的模式與條件
第五章 台灣的戰略選擇——走出困局
附 錄 什麼是「中國模式」?
推薦序 三角轉兩極:勢與運的賽局 黃介正
推薦序 言所當言,讓台灣不致落入最壞境地 黃奎博
自 序
第一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台灣安危之本
第二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命運——崩潰的結局
第三章 想像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
第四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崩潰的模式與條件
第五章 台灣的戰略選擇——走出困局
附 錄 什麼是「中國模式」?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