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耳曼自然崇拜到工業環保大國
德國與大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以帝國為起點,走向共和的漫長道路上,
一草一木皆是促進德國往前的動力。
★★★外交官/德國議題評論者 蔡慶樺 推薦★★★
日本義大利外務省Premio Marco Polo獎賞得主
知名歐洲中世紀研究專家
池上俊一
說到德國會想到什麼呢?
工業大國、音樂之國或是足球強國?
一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失敗,國情跟歷史都極為混亂的國家
是如何在煙硝中成長,在幾十年後成為工業經濟大國,並成為歐盟的支柱,甚至被譽為「歐洲成長的引擎」。
著名德國哲學家普萊斯納曾說過:「我們德國人是遲來的一群人,我們無法挽回身為國民在歷史上的延遲,但這個遲緩並不單意味著不順遂的命運。這個遲緩經常伴隨著外在無能,是創造的可能性,同時也喚起內在能力。」
現在於國際頗負盛名的德國,也有著許多令人意外的過去。
◎德國以前根本不是一個國家!?
因為河川太多,交通不便,導致各自為政、無視上頭的命令,不把國王放在眼裡。
◎熱愛清潔到為了不想開火弄髒廚房,除了改吃冷食,還開始流行吃生豬肉。
◎女巫之夜、惡魔狂歡,為什麼德國巫女特別多?
發生饑荒、大規模傳染病、氣候惡劣,通通怪給女巫就對了。
◎爬山不只是休閒娛樂,還關係到國家榮譽問題?
「與自然的搏鬥、克服困難、挑戰高度」,成為宣揚民族主義的道具,連媒體也會特別報導!
◎納粹致力於環境保護跟公共建設!?
希特勒其實很養生,不菸不酒,還熱愛環保,環保到連「人體」也可以循環利用!?
在歐洲大陸中,沒有明顯與自然關係如此深厚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些森林與山川,就沒有現今的德國。
不僅如此,席捲於德國各地的浪漫主義、有機哲學世界觀,帶動了對於「自然」的嚮往與崇拜。
看似矛盾的工業與環保,卻在德國達到完美的平衡!
讓我們來透過自然,追溯不思議的德國。
●●●國外網友大好評●●●
「藉由追溯可以理解到為何德國是聯邦制。普魯士與奧地利之間的紛爭在本書也訴說得很清楚,非常詳盡描寫人文歷史的一本書。」
「很詳細的記述自然與河川如何影響到德國,內文以區分時代的方式描寫,很容易讀懂的一本書。」
「對這本很有興趣!以自然的視角來解讀歷史很新鮮。
歷史以往都是以人物為焦點,但確實大自然和文化也會影響很多面向。」
「很有『自然感』的一本書,看完都想去德國旅行。」
作者簡介:
池上俊一
1956年,出生於愛知縣,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專攻西洋中世紀‧文藝復興歷史。
因父親(現代中國政治研究者)工作的關係,對幼年時代沉浸在中國裡的家庭的反作用而對歐洲使感興趣。研究法國與德國的中世紀文化史‧宗教史。旅途中造訪了義大利,深受其溫暖的人情與美味的料理所吸引,深陷入研究義大利中,執筆岩波青少年新書《吃出來的義大利史:推動義大利千年來歷史進展的義大利麵》《王室英國:國王、海盜與大不列顛的崛起》《熱血西班牙:伊斯蘭、猶太人和基督教的衝突與和解》《德國不思議:從森林、山川探索德意志的文化與哀愁》,成為以各國象徵物追溯歷史的人氣系列作。
其他主要著作有《羅曼藝術世界論》、《歐洲中世紀的宗教運動》、《公共善的彼方後期中世紀的西恩納社會》(以上三本皆為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出版),《身體的中世紀》(ちくま学芸文庫)等,著作繁多。
譯者簡介:
林俞萱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譯有人文、生活實用等書籍,在生活與文字中載浮載沉。期望譯者與粉絲身分重疊之日到來。
信箱:sherryaoi@gmail.com
章節試閱
地勢與氣候
首先,大致來看看現今德國〈包括奧地利、瑞士的德語圈〉的地勢與風土吧,畢竟是與「自然」產生深厚關係的基礎。
不同於隔壁法國以草原為主的土地性質,從地質還是氣候條件來看,德國都是能夠擁有豐富森林的地區。大片的蒼鬱森林與隨之生長的植物群、有豐沛水量的大河、中部與南部的山岳地帶,以及沉眠於此的豐富礦物資源,這些自然環境決定了德國農村與城 市的生活樣貌,支持著產業發展,長期下來亦塑造出德國人難以改變的思考模式。
現在的德國於一九九○年舊東西德合併後變得東西較寬,南北也略長,但不像日 本或義大利般細長,而是像個凹凹凸凸的長方形。因此要介紹德國的氣候與風土,首先「區別南北」是很重要的。
德國總面積為三五‧七萬平方公里,實際上比日本〈三七‧八萬平方公里〉略為狹小;人口則約八千一百萬人,同樣略少於日本,但在歐洲僅次於俄國,比義大利、英國、法國還多。
北面有北海與波羅的海,南部則有阿爾卑斯山做為天然國界。
北部在約兩萬年前的人類史初期,整片土地受到冰河覆蓋,以形成乾燥山丘的沙地及黏質土壤的土地居多,日照不多且氣候寒冷,遍布著荒地或溼地,整體而言當然也十分貧瘠。
不過,在北海沿岸的沼澤地帶,到乾燥沙地前的土地則十分沃腴,尤其連接中部的區域為肥沃的農村地帶,又因為是低地而有許多湖泊。
中部為丘陵地帶,以石灰岩及紅砂岩為主要的岩石。東側有海拔高達一千公尺的山岳,可以說是由這座山岳與丘陵地帶大致區分了德國的南北。西側有幾座山地及山脈,中央屹立著哈茨山,東側從倫山到厄爾士山也連綿著多座山脈。中部的萊茵河谷與黑森低地則為自然形成的南北交通要道。
最後是南部,以向西延伸的黑森林為首有著大片森林,海拔高達一千五百公尺,主要岩石為砂岩及石灰岩。最南邊則是南德的阿爾卑斯山山麓地帶,有施瓦本=巴伐利亞高原的波登湖等大型湖泊,並散布著丘陵,形成美麗的對比。
主要景觀為溼地及廣闊的沉積平原,有平緩的丘陵及自豪的豐沃土壤。在以慕尼黑為中心城市的巴伐利亞州,境內有屬於德國阿爾卑斯山一部分的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擁有海拔高達三千公尺的高山,這邊則是以片麻岩、花崗岩等為主要的岩石。
除了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德國還有緬因河、威瑟河、奧得河、施普雷河、魯爾河、薩勒河、摩澤爾河等大河縱橫其中,這些河川對農業、商業、工業等產業發展都有所貢獻,同時也培養了德國人的美感與對大自然的熱愛。
德國擁有廣大的森林及許多高低山脈,其間遍布著平原,還有多條大河穿梭其中, 各地都可享受到充滿變化又美麗的景觀。
那麼,氣候方面又是如何呢?與其說溫暖,不如說偏涼,冬天十分寒冷。位於大西洋的海洋性氣候與東部歐亞大陸的大陸性氣候之間,也就是所謂的西風帶,不論哪座城市,夏季的平均最高氣溫約為二十∼二十四度,雨季與乾季區分不明顯,全年有雨。
在高山地帶等處,氣候當然更加嚴峻。 威廉‧海因里希‧黎耳〈Wilhelm Heinrich Riehl,一八二三∼一八九七年〉是德國 民俗學始祖之一,同時也是位記者,他將德國的地勢、河川體系、氣候、植被類型分成三大部分,再將人們的習慣、農業形式、社會生活、信仰型態等與地理環境結合,以自然史般描述出各種類型的德國人。
我並不認為氣候風土有這種決定論般的影響,但也認同做為社會、文化,甚至是歷史的基礎,實在無法忽視地理環境的影響。德國人有德國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在受到「歷史」定型的同時,也是創造「歷史」的根基。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帝國滅亡
接著先來回顧從古代到中世紀初期的歷史。話雖如此,德國這個「國家」直到十九世紀都還不存在,因此是「將來會成為德國土地的歷史」。
說到德國人的祖先就會想到「日耳曼民族」。一般認為日耳曼民族是居住於北德的印歐語系民族,約在西元前三世紀遷移南下,再分成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東日耳曼人。他們在森林深處與湖泊地區建立多個部落共同生活,並為了追求更加肥沃的土地而時常移動。
約在西元前二世紀末,一部分的部族進入高盧〈幾乎相當於現在的法國〉、伊比利半島等羅馬帝國的領地內,兩者間的關係因而變得不穩定,但並未形成嚴重紛爭。
不容忽視的是,定居於羅馬帝國內的日耳曼人們也成為羅馬士兵或農民,雙方曾和平共處。
然而,彼此間的對立逐漸加劇也是不爭的事實。西元九年,羅馬的日耳曼總督瓦盧斯率兵攻擊日耳曼人,卻在條頓堡森林〈位於埃姆斯河與威瑟河之間〉被阿米尼烏斯率領的日耳曼聯軍殲滅。羅馬為了抵禦日耳曼人的入侵,建造了又名為日耳曼長城的邊牆,這條軍事防線結合了木柵、壕溝、土壘三要素而成,是連接多瑙河與萊茵河的防禦設施。約從西元九○年開始動工,花了七十多年才終於建造完成。
羅馬帝國長期以來抵禦著日耳曼人的大規模入侵,但因內政紛亂,三世紀時,日耳曼各部族又從北歐向南部及西部移動,再加上四世紀後半,日耳曼人開始大規模移動,使羅馬陷入極度混亂之中,這就是所謂的「日耳曼人大遷徙」。因位於多瑙河以北的哥特人〈日耳曼人的其中一支部族〉受到東側的匈人壓迫,遂穿越多瑙河,大規模南下移 動至羅馬帝國領土。
羅馬帝國在三九五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去世後,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四一○年時,亞拉里克率領西哥特人前往義大利半島襲擊羅馬,駐守於萊茵蘭的羅馬軍隊因而被召回,於是撒利族法蘭克人從萊茵河右岸的中下游流域來到這個空白地帶,各大部族彷 彿撞球般紛紛移動。
單看「德國」地區,除了法蘭克人的一支部族,圖林根人、薩克森人、阿勒曼尼 人、巴伐利亞人、倫巴底人等也來到了之後將成為德國的這塊土地。回頭來看羅馬,則 是呈現更加混亂的局面,奧多亞克原本是西羅馬軍隊統帥,受到日耳曼傭兵擁戴,在四七六年罷黜了最後一任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
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與分裂
接下來,開始進入從羅馬時代到中世紀的過渡期。在割據歐洲土地的日耳曼各部族中,法蘭克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對影響往後的德國與法國最為重要。
五世紀末,法蘭克王國開啟最初的王朝「墨洛溫王朝」,於初代國王克洛維一世 〈四八一∼五一一年在位〉的時代改信天主教,將版圖從萊茵河擴大至加隆河,使王國大幅成長,但之後基於諸子繼承而將國土分成四個國家。
東哥特王狄奧多里克於五二六 年去世後,法蘭克王國為了擴張領土而向南征服勃艮第王國,又從東哥特王國獲得普羅旺斯,整個高盧地區幾乎都處於其支配下。
各個部族分別在此時的德國國土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薩克森人於北部;阿勒曼尼人於南部;圖林根人於中部;巴伐利亞人於東南部;弗里斯蘭人則於萊茵河河口、低地地帶墨 。
洛溫王朝之後也因國家間的紛爭,以及貴族勢力的崛起與反抗,無法維持安定的統一王國,結果由東邊國家〈奧斯特拉西亞〉,透過宮相〈Hausmeier〉職位加強實權的丕平一族掌握了霸權。
約六七九年成為宮相的丕平二世的兒子,即為知名的鐵錘查理。
接著在七五一年,鐵錘查理的兒子丕平三世〈矮子丕平〉發動政變,結束墨洛溫王朝。丕平三世所開啟的加洛林王朝,在鐵錘查理的孫子—查理大帝〈七六八∼八一四年在位〉的統治下有了大幅成長。
加洛林王朝以查理大帝為核心,與教會及神職人員共 同合作,運作、統治王國。為了改掉日耳曼習俗,使基督教滲入民間,實施的數條政策被彙整成敕令集〈Capitularia〉,規範人民生活中所有的小細節。
此外,巴伐利亞、薩 克森等日耳曼部族的王國,也在查理大帝的時代歸順法蘭克王國。 八四○年,查理大帝的兒子虔誠者路易去世後,路易的三個兒子在八四三年簽訂 《凡爾登條約》,將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分別繼承。
長子洛泰爾一世成為義大利國王,統治中法蘭克及北義大利;德意志路易統治日耳曼地區的東法蘭克;禿頭查理則統 治西法蘭克〈圖1- 1〉。
八七○年,洛泰爾一世去世後簽訂《墨爾森條約》〈Vertrag von Meersen〉,洛林地區〈中法蘭克〉被分割為東西兩部分。東法蘭克加上東邊的洛林地區,幾乎就是後來的德國版圖。
神聖羅馬帝國誕生
然而,暫且不談文化或宗教,法蘭克王國在政治上也僅是暫時「統一」,之後又立即呈現明顯的封建諸侯分立狀態。單看德國〈東法蘭克〉的部分,並沒有中央集權組織統合整個地區,只有不少從部族時代演變而成的公國。
此時,馬扎爾人從東邊、諾曼人從北邊入侵,掠奪城市與教會。康拉德原為法蘭克尼亞公爵,在九一一年,受到 部落諸侯與主教們推舉為東法蘭克國王,但他的權力十分有限。康拉德留下遺言,指定將國王權斧交給另一部族的薩克森的亨利後便死去,於是九一九年開始了薩克森王朝。
有能的亨利費盡千辛萬苦抵擋南德的巴伐利亞人,並在九三三年於里亞德擊敗馬扎爾人並簽署停戰協定,藉由每年獻上貢品阻止對方的掠奪,同時在這段期間增強國家的軍事防備。
這位亨利的兒子即為奧圖一世〈九三六∼ 九七三年在位〉,他是個偉大的國王,也被稱為奧圖大帝。
奧圖先在九三六年成為東法蘭克國王,接著九五五年於列希菲德戰役中大敗馬扎爾人。九六二年由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皇帝」,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導者,因此奧圖是「羅馬帝國」〈延續至一八○六年〉的第二復興者,實際上則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創始者〈形式方面是以查理大帝的加冕為起源〉。
皇帝不僅繼承了羅馬皇帝的身分,同時也是基督教世界的守護者,更是基督教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因此皇帝擁有遠比國王更大的權威。
奧圖為了牽制反抗國王的部族勢力而與教會聯手,優待主教並給予世俗權限及職 位。
神職人員大多單身,所以好處在於可避免繼承紛爭,會讀寫的神職人員行政能力也十分優秀,因此奧圖對他們進行全國性的官僚化,同時將教會、修道院視為王國的財產與領地,這個體制即稱為「帝國教會政策」。
德意志的皇帝不像法國或英國採取血緣的世襲制度,而是以「選舉」為原則,這也是王國內無法消除的不安定要素。幸好薩克森王朝直到第四代子孫仍確保了帝位,不過第四代的奧圖三世沒有子嗣,一○○二年由亨利一世的曾孫巴伐利亞公爵成為亨利二世〈王位一○○二∼,帝位一○一四∼一○二四年〉,繼承薩克森家族,在那之後便無男性繼承人,必須重新選舉。
經貴族與高階神職人員選出法蘭克尼亞的康拉德後,進入薩 利安王朝的時代。 康拉德〈王位一○二四∼,帝位一○二七∼一○三九年〉以身為皇帝及各民族的君主而自負,但各邦國對他十分反感,甚至在皇帝南下至義大利時引起德意志諸侯的反叛。
話雖如此,他若回到德國又會使義大利半島變得不穩定。在必須實施東方政策與義大利政策時,則無法安定德國境內的局勢,這是中世紀德意志皇帝的一大煩惱。 從薩克森王朝以後,羅馬「帝國」的「皇帝」都必須兼任德意志國王,教宗的權威與皇帝的權威,像是兩個焦點形成的橢圓般,直到中世紀末前一直統治著歐洲世界。
地勢與氣候
首先,大致來看看現今德國〈包括奧地利、瑞士的德語圈〉的地勢與風土吧,畢竟是與「自然」產生深厚關係的基礎。
不同於隔壁法國以草原為主的土地性質,從地質還是氣候條件來看,德國都是能夠擁有豐富森林的地區。大片的蒼鬱森林與隨之生長的植物群、有豐沛水量的大河、中部與南部的山岳地帶,以及沉眠於此的豐富礦物資源,這些自然環境決定了德國農村與城 市的生活樣貌,支持著產業發展,長期下來亦塑造出德國人難以改變的思考模式。
現在的德國於一九九○年舊東西德合併後變得東西較寬,南北也略長,但不像日 本或義大利...
作者序
不知道各位對「德國」這個國家有什麼印象呢?
可能有人會想到代表性食物「啤酒與香腸」,也有人會想到「音樂之國」「環保先進國家」或是「足球強國」。談到德國時,我總會想到「自然」。
當然,地球上不管哪個國家、地區,沒有自然人類就無法生活,也有許多國家讚揚美麗的自然景觀並實施保護政策。
但我所關注的是,德國人自古以來便與自己的「生存根本」,也就是與自然面對面,並試圖理解而不斷深入挖掘其結構。
他們試圖藉由與自然融為一體或深入交流塑造出人類的存在或文化理想姿態。
比起以國境區分的「國民」,德國更重視血脈相傳的「民族」;比起柔軟且表面性 的「文明」,更重視堅固又深沉的「文化」。
以理性主義為基礎的啟蒙思想沒能在這片土地上生根,而是由神秘主義、浪漫主義、有機哲學席捲各地,這些也都是必須注意的重點。
德國人這樣的思考與遠見,跟他們現實中的行動與態度也有關係。從相當於德國人始祖的日耳曼人時代開始,便視森林為充滿生存糧食與生命力之地,積極在森林中進行採集與狩獵活動。
在現代,也有許多人將森林浴或林中散步當作愉快的日常習慣。山也是一樣,從近代初期至近代,不僅礦業成為財富來源並支撐著經濟,山與洞穴也催生出其他國家所沒有的諸多傳說與思想。從河川來看也是相同的。
在醫療方面,人們以讓身體取回自然平衡為治療目標,在中世紀進行藥草研究,到了近代則採用溫泉理療,長久以來追求著攝取、接觸自然物質的自然療法。
現代德國人愛好環保、愛好有機、家庭菜園熱潮、反核等,也都可說是自古以來與自然相處方式的現代版本。
德國人與自然的深厚關係,跟其地理環境也有相關。如位於西南部的黑森林等, 整個國家境內有豐富的森林,以中部、南部為中心也有許多山地,再加上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大河成為大動脈,支撐著人們的生活。
但國民性並非僅靠自然環境就能養成,從古代、中世紀開始的漫長「歷史」所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德國的前身是神聖羅馬帝國〈十∼十九世紀〉,沒有固定國境,甚至可能跨到法國、英國、西班牙,直到晚期仍是分裂成數百個邦國的狀態。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後,每個邦國制定各自的「國教」,使民眾失去了個人的宗教自由。其結果是 無法獲得超越性的身分認同,也催生出回溯至原始日耳曼、對於「民族」的憧憬。
於是,繼承日耳曼民族血統的德國人們,超越了希臘、羅馬文化,以及基 督教及其衍生出之各種制度等傳統,向日耳曼=德國的「自然」追求身分認同。
本書希望從與「自然」相關的觀點,聚焦於形塑現在德國與德國人模樣的「歷史」。尤其重要的是森林與大地〈特別是山〉,以及湧流於大地上的水〈特別是河川〉這三者,德國各個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宗教,都與這樣的自然環境緊密結合發展。
同時希望能藉此闡明,沒有其他歐洲國家明顯與自然有如此深厚的關係,並探討促成近現代德國人精神與生活態度之根本。
德國人與自然的深厚關係,除了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關於後者,我想光是想到在自然保護方面十分積極的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同時也做出了迫害猶太人的殘忍行徑就足夠了。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消除漫長歷史塑造出的德國負面特質,持續發展正面的影響呢?我希望能透過回顧從起源到現代的歷史,找到一些相關線索。
不知道各位對「德國」這個國家有什麼印象呢?
可能有人會想到代表性食物「啤酒與香腸」,也有人會想到「音樂之國」「環保先進國家」或是「足球強國」。談到德國時,我總會想到「自然」。
當然,地球上不管哪個國家、地區,沒有自然人類就無法生活,也有許多國家讚揚美麗的自然景觀並實施保護政策。
但我所關注的是,德國人自古以來便與自己的「生存根本」,也就是與自然面對面,並試圖理解而不斷深入挖掘其結構。
他們試圖藉由與自然融為一體或深入交流塑造出人類的存在或文化理想姿態。
比起以國境區分的「國民」,德國更重視血脈相...
目錄
前言
第1章日耳曼的森林與其支配
地勢與氣候/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帝國滅亡/法蘭克王 國的建立與分裂/神聖羅馬帝國誕生/日耳曼的森林與 其神話/神聖的菩提樹/從國王的森林到領主的森林/森林的恩惠─火腿與香腸/狩獵文化及其演變/從地中海到內陸河川
第2章仰賴山川的生活
神職敘任權鬥爭的背景/朝向邦國分立時代/中世紀的 農民概況/東向移民運動的必要/割據山地興建城堡的 領主們/河川沿岸的城市建設/漢薩同盟與沿海城市/ 阿爾卑斯山與隘口/森林的化身─野人/擁有不可思 議力量的修女
第3章宗教改革與自然魔力
馬丁‧路德與宗教鬥爭/邦國教會的誕生/德國農民戰爭與自然/布羅肯峰的傳說/獵巫行動的真相/為什麼德國女巫特別多/有皇宮坐鎮的礦山鎮戈斯拉爾/福格 家族與礦山開拓/散布於各地的礦山鎮/靠鹽撐起的城 市發展/自然學與鍊金術/格勞勃的《德國的繁榮》
第4章從哈布斯堡帝國到德意志帝國
三十年戰爭與其結果/普魯士對戰奧地利/邦國中的城 市/開明專制君主腓特烈二世與馬鈴薯/德國啟蒙主義 的評價/公共場合的出現與家庭感情生活/利於領主的 農業改革/森林的荒蕪與復原
第5章產業發展與山的賜予
無法開花結果的社會改革/拿破崙喚起的愛國心/普魯 士促成統一/山上的溫泉療養地/愛好溫泉的歌德/登山的時代/鋼鐵工業帶動的經濟/魯爾區的重工業發展 /持續到現今的「德國製」/永不衰退的河川運輸/萊 茵河父親/多瑙河與易北河/河川的自然改造/崇尚自 然的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山岳繪畫與有機思想
第6章自然崇拜的光明與黑暗面
從俾斯麥退場到威廉二世親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 威瑪共和體制/希特勒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著迷於漂鳥 運動的年輕人們/德國體操運動/健全的林業/森林保 育與生態系統/無意識的地層/「音樂國度─德國」的神話/「清潔的帝國」/納粹與自然保護/市民農園運動
第7章從經濟大國到環保大國
歐洲中的德國/德國再次統一/能否克服過去/遲來的國家/遲來的創造性/與自然的深厚關係/與政治結合的危險性/不斷向上/秩序的追求/邁向環保先進國家
結語
德國史年表
前言
第1章日耳曼的森林與其支配
地勢與氣候/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帝國滅亡/法蘭克王 國的建立與分裂/神聖羅馬帝國誕生/日耳曼的森林與 其神話/神聖的菩提樹/從國王的森林到領主的森林/森林的恩惠─火腿與香腸/狩獵文化及其演變/從地中海到內陸河川
第2章仰賴山川的生活
神職敘任權鬥爭的背景/朝向邦國分立時代/中世紀的 農民概況/東向移民運動的必要/割據山地興建城堡的 領主們/河川沿岸的城市建設/漢薩同盟與沿海城市/ 阿爾卑斯山與隘口/森林的化身─野人/擁有不可思 議力量的修女
第3章宗教改革與自然魔力...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世潮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6-03ISBN/ISSN:978986259071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