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史總是想打瞌睡嗎?
年代事件這麼複雜難記嗎?
故事臺灣史系列,帶你認識臺灣各地發展,
從關鍵地點,重返歷史的璀璨時刻,
結合歷史、地理、文化與生活,
全方位解析臺灣歷史發展!
★★國中小必備社會科補充讀物★★
★★收錄臺灣各領域重要關鍵地點,帶你看見臺灣的演變★★
臺灣這座島上發生了很多事,
每一個空間都造就了歷史發展的意義……
你知道,臺灣的高山密度是世界之冠嗎?
而且很久以前,臺灣島上居然有條超越世界第一高峰的「超級山脈」?
臺東以前居然是個時尚中心?
臺灣的林業曾經叱吒一時,被日本人稱讚是無窮無盡的寶藏?
大稻埕曾經是個國際貿易商業重鎮?
礦業聚落的「黃金傳說」究竟在哪裡?
臺灣的六都又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呢?
讓我們重回的歷史現場,
一覽臺灣發展的風華!
本書附有知識專欄:
●知識補給站:補充重要的歷史事件知識。
●大事紀:精選人物重要大事。
●歷史故事延伸影音:掃描QRCode補充知識,了解不一樣的歷史知識!
◎本系列共4冊,第一套打破編年,帶領孩子從關鍵年代、人物、地點、文化物件認識臺灣的演變史。
01故事臺灣史:10個翻轉臺灣的關鍵時刻
02故事臺灣史:22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
03故事臺灣史:20個奠基臺灣的關鍵地點
04故事臺灣史: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
◎ 本產品特色
●特色1深化社會新課程最佳讀物:內容扣合108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綱及課程內容。
●特色2跨領域學習:橫跨地理、人文、自然,提供更全面性方向詮釋臺灣歷史發展。
●特色3知識專欄+歷史影音補充:整理大事紀及重要知識內容,知識學習更完整!
●特色4內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對應表,接軌課程學習!
◎本書關鍵字:臺灣史、荷西時期、日治時期、臺灣歷史、六都
◎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性別平等、人權、生涯發展、環境
◎學習領域分類:社會、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
作者簡介:
席名彥,師大臺史所碩士。
曾參與雲林縣古坑鄉志編纂(2018)、陽明山國家公園茶產業歷史調查(2019)。
心目中理想的文史書寫,應該像是漫步沙灘,可以聆聽浪潮,感受海風,掬起一把星砂,想像它們都曾是一座山的樣子。
繪者簡介
慢熟工作室
黃湘
臺灣高雄人,插畫設計師,習慣複合媒材手繪後上機結合繪圖軟體,以慢而入味的節奏畫事。從小玩的玩具是畫筆,學生時期亦在畫室中度過,常自嘲「我的人生好像也只會畫圖」。身負各種無用技能(例如高分籃球機與能記住動畫某個無人注意的細節),偶爾能應用在創作中,但很看機緣。
章節試閱
史前聚落居然曾是時尚中心
如果有一群人,選擇了同一個區域居住,隨著居民越來越多,就會漸漸形成「聚落」,事實上,臺灣最古老的聚落,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到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不過當時並沒有文字紀錄,只能仰賴考古學家從史前遺址挖掘出來的文物研究,勾勒出史前人類的生活樣貌。究竟,聚集在臺灣島的史前人類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史前人類喜歡住水源區附近?
從山上到海邊,目前臺灣已經發現了超過2000 個史前文化遺址。我們可以從這些遺址的位置,推敲出史前人類群聚生活時的樣貌。想一想,如果你是史前人類,以下三個地區,哪裡會是你的首選居住地呢?
A:水邊,有水源,可以清洗東西、捕食水中的生物。
B:草原地區,地勢平坦,但是有很多蚊蟲。
C: 深山裡,可以打獵維生,不過,由於附近沒有水源,得走到很遠的地方提水。
其實不管是對古代人或現代人來說,選擇居住地時考慮的重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安全與生活便利。顯然上面三個選項中,選項「A 水邊」看起來是最好的選擇,那裡有水源,因此也有食物來源,看起來非常適合居住,因此也自然而然會形成聚落。
許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從史前人類聚落遺留下來的化石或考古遺跡,如陶器、骨角器具、動物骨骸、植物種子、建築遺跡、墓葬石棺等,發現史前人類選擇居住地時,除了考慮水源外,也會刻意避開低窪的地段,如此一來,既可以輕鬆取得淡水飲用,又不必擔心下大雨時會發生水災,所以許多靠近河流或湖邊、地勢稍高的地方,都曾發現史前人類聚落遺留的痕跡。
例如,日治時代發現的「芝山岩遺址」和「圓山遺址」史前聚落,就靠近遠古時期的「大臺北湖」高地。史前人類在那裡留下許多生活的痕跡,連他們在湖邊採集、食用貝類之後剩下來的貝殼,都多到可以堆成許多名為「貝塚」小山了!而南科考古遺址和臺中惠來遺址也曾大量挖掘出碳化的小米,由此可知史前人類在四千至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食用米了。
史前卑南人多采多姿的的生活
史前人類的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呢?他們只會終日打獵、追求溫飽嗎?如果你這樣想,那可就大錯特錯囉!在今日臺東車站附近的卑南山山腳下、鄰近卑南溪出海口處,就曾在火車站施工時發現了一個全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聚落遺址―那是三千年前卑南人留下的「卑南遺址」。
從遺址挖出的各種文物中,考古學家驚訝的發現:原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人日子過得可精彩呢。他們會用石板、木頭、竹子和茅草,搭建成長方形的房子,還有礫石鋪成的院子,門口則面向太平洋,房子後面還挖了一個用來存放食物的垂直地穴,。他們已經懂得製作各種陶器,也有編織衣物的紡織技術,使用的石器類型也很多樣,包括石矛、石箭、石鋤頭和石鐮刀等,可以用來種植小米,到山上獵山豬、野鹿,或是到海邊捕魚,還能採收野菜、水果,營養非常均衡呢!
此外,卑南人還有會把過世的親人埋在房子下面的習俗,因此在卑南遺址的地底下,找到了一千多座石板製成的棺材。這些石板棺大概有二到四公分厚,排列得很密集又規律,埋葬方向都是順著海岸山脈的「東北-西南」走向,和房子的方位一樣。
更特別的是,專家們研究石板棺裡的卑南人遺骸,發現他們普遍會在成年時拔掉上門牙或犬齒,也有獵首的行為,和許多臺灣原住民早期的習俗相當類似。在那些石板棺木中還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這些玉器有很多造型,有玉珠子,也有喇叭型的玉環,可以戴在手臂上;有四角突起的玉玦,是漂亮的大耳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人獸型玉耳飾」,外觀是兩個站立的人形,雙手叉腰、兩腿分開,兩個人形的頭部頂著一隻像是貓科動物的圖樣,精美的雕刻紋路更被列入國寶。
連海外都流行的卑南玉器
考古學家根據這些玉器的材料進行研究,發現原料大都是出產自花蓮的「豐田玉」,這是一種墨綠色、能透光,帶有黑色斑點或條紋的玉石。他們也曾在東部其他區域發現類似玉器製作的文物,因此推測,或許當時候生產玉的東臺灣同時也是玉石加工地。這種豐田玉做成的玉器不只出現在臺東卑南,也在臺灣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像芝山岩遺址中也曾發現由豐田玉做成的「船型玉飾」。另外,除了離島的澎湖、蘭嶼、綠島外,甚至更遠的菲律賓、越南、泰國,長達二千五百年的文化層中,都曾找到豐田玉做的玉器,不管是造型和樣式,都跟史前卑南人使用的玉器相當接近。
歷史學家由這些史跡推測,或許當時的卑南人也會航海,才能把這些精美製作玉製品帶到往海外。雖然我們無法確定卑南人究竟是把玉器販售到海外,還是帶著玉器移居到這些地方,但因為發現這些出現相似玉器的地區,正好都在南島語族的分布範圍,因此可以想見―卑南人的玉器可能在當時的南島語族文化圈廣為流行。
或許,對史前時代的南島語族來說,東臺灣是最時尚的玉器文化發源地。當中國的春秋時代忙著群雄紛爭,而古希臘人開始進行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期,住在臺東的卑南人也很忙碌,他們正忙著把豐田玉雕成美麗的玉飾,透過高超的航海技術,把這些美麗的玉石帶到其他的南島語族聚落呢!
史前聚落居然曾是時尚中心
如果有一群人,選擇了同一個區域居住,隨著居民越來越多,就會漸漸形成「聚落」,事實上,臺灣最古老的聚落,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到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不過當時並沒有文字紀錄,只能仰賴考古學家從史前遺址挖掘出來的文物研究,勾勒出史前人類的生活樣貌。究竟,聚集在臺灣島的史前人類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史前人類喜歡住水源區附近?
從山上到海邊,目前臺灣已經發現了超過2000 個史前文化遺址。我們可以從這些遺址的位置,推敲出史前人類群聚生活時的樣貌。想一想,如果你是史前人類,以下三個地...
作者序
【自序】
作者序
獻給下一代的臺灣史
你知道1950 年代的臺灣,沒有電視可以看的日子裡,連阿嬤也懂得「斗內」嗎 ? 現在流行的歌唱節目,早在1960 年代就有開山始祖「群星會」? 永和又為什麼會成為豆漿的代名詞呢 ? 每段歷史背後總有精采的故事。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歷史。因此希望這套〈故事臺灣史〉,是讀者的第一套臺灣史讀物,讓他們能在課本之外的地方還可以自己閱讀臺灣史的故事。
我們發現過去寫給小讀者的臺灣史故事,偏重從「編年」的角度看臺灣的過去,著重於各個時期的改朝換代,比較少著墨究竟是哪一些事件影響了現在的臺灣。但是臺灣在還沒有文字紀錄前,其實已經有許多族群在這座島上生活,也因為他們為臺灣加入不同養分,讓臺灣長成現在的樣子。
臺灣歷史的特殊性,只從「時間」切點是無法完全勾勒輪廓的。因此,我們嘗試在堅實的知識上,運用輕鬆的筆法描繪臺灣的過去,並加入了空間、人物和生活事物的故事介紹,從「人」、「時」、「地」、「物」來貫串在臺灣島上發生的事件,透過彼此之間相互聯繫,將臺灣的歷史更加豐富的呈現出來。
除此之外,我們也把視角拉出臺灣,從世界史的角度思考臺灣的定位,了解臺灣與世界的關係,因此《故事臺灣史1 :10 個翻轉臺灣的關鍵時刻》以時間為切點,挑選出十個臺灣的關鍵時代,介紹每個時期臺灣島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再想一想這座島嶼跟世界的關係,了解臺灣經歷了哪些改變,為什麼臺灣是現在這個樣貌,也有許多影響關鍵時刻的政治領導人物故事介紹。人物是歷史的靈魂,也是歷史的主體,因此《故事臺灣史2:22 個改變臺灣的關鍵人物》希望可以讓讀者認識社會中各領域重要的歷史人物,從這些人物的生命故事中,了解他們在臺灣歷史發展的貢獻,窺見不同時期各領域發展的樣貌,希望豐富讀者對於臺灣歷史人物的認識。
《故事臺灣史3:20 個奠基臺灣的關鍵地點》則想透過「地點」來探討臺灣歷史。地點決定了歷史的場景,空間架構了歷史的範圍。臺灣是個由山、海與平原組成的豐饒之島。從有歷史文獻記載開始,我們可以看見海洋、山林、丘陵與平原景觀的改變,這些變化就是臺灣不同族群與自然相互合作的結果。這本書從「自然地形」、「人文部落匯聚之地」、「六都的形成」三個方向探討臺灣歷史的發展。我們從整體島嶼的位置、形狀來討論臺灣的形象,接著從中心點的高山往沿海平原探索,認識這些「自然地形」造成哪些發展;在「人文部落匯聚之地」中,希望介紹不同的聚落發展源由,從而認識臺灣島上為什麼會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或商業模式、人文景觀;最後則介紹目前六都規劃的演變及歷史,讓小讀者可以對這些城市的過去與現在發展有一些了解,並進而能主動去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的歷史。《故事臺灣史4:故事臺灣史4:22 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則從食衣育樂住行生活面來,理解各種事物的來歷,也可以反映臺灣的文化變化,與庶民生活史的發展。歷史不只是過去發生的事情,還會與現實互動,從關鍵的時間點觀察臺灣史,可以發現臺灣島徘迴在不同的強權間,直到一百年前才漸漸有了自己的認同感。
不過,書中所陳述的並不是臺灣歷史的全部,而是一把又一把鑰匙,希望藉此讓更多朋友認識臺灣的過去,面對臺灣的現在。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們也要思考什麼樣的歷史觀點符合現在,甚至是未來的社會,以及臺灣的未來。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胡川安
【自序】
作者序
獻給下一代的臺灣史
你知道1950 年代的臺灣,沒有電視可以看的日子裡,連阿嬤也懂得「斗內」嗎 ? 現在流行的歌唱節目,早在1960 年代就有開山始祖「群星會」? 永和又為什麼會成為豆漿的代名詞呢 ? 每段歷史背後總有精采的故事。每個人都喜歡聽故事,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歷史。因此希望這套〈故事臺灣史〉,是讀者的第一套臺灣史讀物,讓他們能在課本之外的地方還可以自己閱讀臺灣史的故事。
我們發現過去寫給小讀者的臺灣史故事,偏重從「編年」的角度看臺灣的過去,著重於各個時期的改朝換代,比較少著墨究竟是哪...
目錄
作者序
自然地形篇
第一章 海洋裡的鯨魚之島──臺灣島的誕生11
第二章 臺灣的高山世界第一17
第三章 臺灣群山打造了百年林業23
第四章 沿山地帶是客家人的新原鄉31
第五章 點土成金的廣闊平原37
第六章 臺灣的經濟命脈──沿海地帶45
人文部落匯聚之地篇
第七章 史前聚落居然曾是時尚中心53
第八章 港口聚落—「正港」的鹿港59
第九章 外來「客」落地生根變義民65
第十章 引發流番遷徙的武裝拓墾聚落71
第十一章 大稻埕曾是個國際化商業聚落77
第十二章 臺灣礦業聚落的「黃金傳說」83
第十三章 日本移民聚落是回不去的鄉愁89
第十四章 打開眷村聚落的竹籬笆95
六都的形成篇
第十五章 臺灣最古老的城市──臺南101
第十六章 港都高雄的前世今生107
第十七章 小市街變大都會,締造傳奇的臺中市113
第十八章 從農業大縣變身國門之都的桃園市119
第十九章 臺灣第一大城──新北市125
第二十章 「天龍國」臺北市的身世之謎131
作者序
自然地形篇
第一章 海洋裡的鯨魚之島──臺灣島的誕生11
第二章 臺灣的高山世界第一17
第三章 臺灣群山打造了百年林業23
第四章 沿山地帶是客家人的新原鄉31
第五章 點土成金的廣闊平原37
第六章 臺灣的經濟命脈──沿海地帶45
人文部落匯聚之地篇
第七章 史前聚落居然曾是時尚中心53
第八章 港口聚落—「正港」的鹿港59
第九章 外來「客」落地生根變義民65
第十章 引發流番遷徙的武裝拓墾聚落71
第十一章 大稻埕曾是個國際化商業聚落77
第十二章 臺灣礦業聚落的「黃金傳說」83
第十三章 日本移民聚落是回不去的鄉愁89
第十四章 打...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40頁開數:16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