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移動你意識焦點的書
從充滿客體影子的世界
回到唯一真實的主體
徹底恢復你的主體性
「從頭腦而來的限制,最多還是一種表面上的阻礙。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打破任何限制,讓你可以透過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感受,整合你更深層面的領悟。這樣,才足以消除你全部的矛盾。
然而,我的目的倒不是為了闡述一套完整的唯識科學。畢竟,這個主題是這本書有限的篇幅怎麼講也講不完的。反過來,我最多是希望開個頭,啟發你的興趣,讓你親自去衡量、去領悟。」──楊定一
只要我們去觀察就會發現,無論政治、社會、經濟、環境、家庭、工作、人際,甚至就在自己的心中,到處都有衝突、都有矛盾、充滿了牴觸和為難。
這樣的觀察和體會,相信是你、我每一個人最熟悉,卻也最無能為力的現實。
或許,我們也應該改變了,換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面對自己、面對世界、面對這一生。
楊定一博士在本書提出「唯識」的觀念,而從意識的科學來著手,用最輕鬆、最簡單明瞭的方式來表達意識的本質,陪同讀者探討這一生最純粹的存在、活著的目的、生命的希望。
最重要的是,他不是依循傳統從一個局限的角度,去理解無限的整體,而是採用了顛倒的方法,從你我每一個人都有的聰明的源頭、最根本的主體來著手。
面對意識這樣一個難以捉摸的主題,這樣的手法,可以說是真正以簡馭繁,而最終將你我已經僵化的框架做一個徹底的推翻,讓活活潑潑的生命從每一個人的心底湧出來。
但願,有朝一日,人類集體的意識轉變,會為你我迎來一個合乎生命本質、合乎人性的社會與人間。
*************
「全部生命系列」簡介
人的健康,身、心、靈從來沒有分開過。楊定一站在全人健康的角度,重新整合從古到今、世界各地的健康法門與哲學系統,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表達,幫助你我活出全部的生命潛能。
《真原醫》、《螺旋舞》、《結構調整》、《好睡》與《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是從身心,也就是從「有」看著這個世界。希望在這個快步調的社會,幫助你我身心做一個整合,希望每一個人回到均衡。畢竟,在失衡的狀態下,一個人隨時都會被身心的不均衡給拉扯,而難以體會生命更深的層面。然而,一切都是幾面一體。有了「全部生命系列」的基礎,自然可以在這個最完整的預防醫學的每一個角落,體會到愛、平等、寧靜與希望。
從《靜坐》,「全部生命系列」《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到《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再到兩本問答《十字路口》、《插對頭》,以及之後的《時間的陷阱》、《短路》、《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逐漸地,自然移動角度,從二元對立轉到一體,從「空」看著「有」,從內心看著外在,從「在」看著「做」,從「心」看著「人」。
隨著每一個作品,我們深入的,不是知識,而是每一個人內心都有的層面——生命最深的智慧與慈悲。這,是人類終極的療癒。
作者簡介:
楊定一博士
文字作品:《真原醫》、《靜坐》、《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十字路口》、《插對頭》、《時間的陷阱》、《短路》、《好睡》、《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感恩身體的功課》
音聲作品:《等著你》、《重生:蛻變於呼吸間》、《你.在嗎?》、《光之瑜伽》、《真實瑜伽》、《呼吸瑜伽》、《四大的瑜伽》、《最終的真相》、《瀑布跟水滴的靜坐》、《岩漿的靜坐》、《森林的靜坐》
影音作品:《螺旋舞》、《結構調整》、《蛻變.重生》與《這裡.現在》一日共修營實錄DVD、《真原醫運動新觀念》、《感恩身體的功課:居家隨時做結構調整》
陳夢怡(編者)
編有《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不合理的快樂》、《我是誰》、《集體的失憶》、《落在地球》、《定》、《奇蹟》、《結構調整》、《十字路口》、《插對頭》、《時間的陷阱》、《短路》、《好睡》、《頭腦的東西》、《無事生非》、《清醒地睡》、《我:弄錯身分的個案》、《豐盛》、《最簡單、居家隨時做的結構調整運動──感恩身體的功課》
譯有《靜坐》、《呼吸的自癒力》、《奇蹟半生緣》、《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親子關係:世間最難修的一門課》、《心理學:適應環境的心靈》等書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一】
【03 又再一次抓錯重點】
雖然說你也就把意識的背景、把畫布隨時忘記,但真正奇妙的是,其實你也忘不了祂。別忘了,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背景、沒有畫布,你連顏料都塗不上去。
其實,你在人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經驗,從來沒有離開過祂,只是你不知道。然而,不知道的你,並不是這個最原始、沒有被污染過、沒有被扭曲過的「你」(大我、大你),而是頭腦投射出的小你。
這個頭腦投射出來的你,和大你不同。這個小你,本身是頭腦的產物,是一團念頭的組合,本身需要別的條件才能成立,隨時要受到限制和制約。
這個小你,跟我們每一個瞬間所觀察到的任何客體一樣。它有邊界、有限制、是一個框架。它會出生、也會死亡、會消逝。它是我們頭腦和五官所投射出來的印象。
你摸摸自己,摸到了臉、手臂,摸到了區分身體內外的皮膚。你有 170 公分的身高。你是男的或女的。你的長相、外貌。你帶著某一種氣質。
你這一生也從來沒有一件事是單獨的發生。每一件事,都依賴著前面有一件事來引發它,而它本身也會產生後果。
你打開冰箱拿水,喝了,會解渴。你到浴室洗臉,感覺清爽許多。你看電影時,會吃爆米花。你工作做不完,周末又得加班。車子里程數滿了,你不能再忘記送廠保養。有了孩子,你開始小心地記錄生活開銷。
你收到一封信,看到寄信人的名字,馬上想起上次的不愉快。你一看到同事的臉色,就知道人家對你有意見。主管誤會了你,才剛把你罵了一頓。每次開完會,總是胃痛,你開始定期做健康檢查。
探病回家,你想起孩子還小,也就決心要規律運動。你在電視上看到車禍的畫面,會叫其他人開車要小心。你開會時胸口一緊,你沒有告訴任何人,一個人夜裡上網查「胸悶 症狀」。收到同年齡的人的訃聞,你默默加買了保險,第一次想遺囑要怎麼寫⋯⋯
全部這一切,都有條件,而都受到限制、受到制約。這一切,都是在這個框架裡建立的。這就是你這一生認定是全部的你。你認定,這一生全部的可能也不過如此──會來、會走、會生、會死、會病、會老化。
這,就是你認為是自己的全部。
這個你,會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物質,同時認為自己被眼前的物質守住。這個你,不光和它合一,認為自己被它困住,還會認為自己就是從眼前的物質延伸出來的。這種處境,是多麼荒謬可笑。
然而,大你、大我是不一樣的。它是還沒有產生作用、還沒有產生關聯前就有。它是獨立的存在。
大你、大我,是你可以輕輕鬆鬆承認、可以在的一種存有的觀念。最有意思的是,你有的大你,它其實並不受你觀察或體會的同一個限制!
這個觀念實在太重要,我可能需要再重複一次。
你或許沒有注意過,眼前所看到、所體會、感受、想得到的一切(你可以把這一切稱為人間),其實都是站在一種局限、相對的層面。甚至,眼前的東西或思考愈具體,也就愈讓你能夠注意和區隔。
不過,至於能觀察的這個體(你可以暫時把它稱為「主體」)則不受到同一個限制。它是無邊無際,隨時可以存在。
讓我再試著用另一個方法來說明:
你可以把觀察(五官透過捕捉資訊為你建立印象的機制)比喻成光的折射(refraction)──就像是透過一個稜鏡,把無限大的宇宙或無限的光捕捉下來,同時還扭曲光線前進的方向,來照明一個很小的範圍。
這種局部化的過程,和你隨時在運作的注意力是一樣的,把本來無限大、永恆、到處都有的整體,落成局部的一個小點。
你的注意本身就帶著一種類似光線折射的機制,而你是透過這樣的注意才可以建立眼前的世界。至於你注意不到的東西,比如說那個無限大的宇宙,也就自然落到背景。
如果用光線的折射來比喻你的注意,那麼,你觀察的機制,也就是五官和念頭二元對立的比較和對照,作用則是像稜鏡一樣──扭曲你的注意。
進一步,你自然會透過比較和對照,就像用畫筆在畫布上一個點一個點建立出一幅畫,把你注意到的東西、東西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而能夠從眼前的人、事、物取得一點意義。假如再加上念頭,去比較一個點的位置、它之前的位置、它未來的位置,也就這樣,對你,時間的觀念就出來了。
當然,點和點之間的每個角落,因為注意不到、抓不到、沒辦法體會到、無從比較起,也就自然會把它當作空白。
你只要懂了這樣的比喻,可能也自然體會到──對任何東西的觀察,不光受到注意力折射的作用,它本身也完全被觀察的機制或工具(稜鏡或這裡講五官和念頭)框架起來了。
在這種限制之下,還要探討這一生究竟是自由或不自由──這種議題,對你其實沒有意義。畢竟,你可以體會到的現實本身就已經不是自由的。它是透過條件才可以聚合,又怎麼可能組合出自由的人生?
儘管如此,這個議題還是反映了一個重點,也就是說,從每一個角落,不管是虛的或不虛的,真實到頭來還是會現身,還是會露出祂自己。
這句話含著一把寶貴的鑰匙,讓我再用個比喻來切入。
「真實會露出祂自己」這句話要表達的是,不管你是不是忘記了真實,你所遇到的每一個客體,本身已經在為你反映它是怎麼來的,或者說,它已經告訴你它是怎麼被顯現出來的。
一個客體的存有,本身已經在反映它成形的機制。
就好像你看一幅很美的畫或去欣賞一場演出,因為畫很美、劇情很精彩,你可能會忘記這幅畫其實只是顏料在畫布上的組合,而戲只是舞台上的演出。
但是,你忘記了畫布和舞台,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畫布和舞台其實還在。只是你的注意力被它所包容的內容帶走,被畫作的美或戲劇的情節給迷住了。
既然,畫布和舞台隨時存在,沒有不在過。你只要把注意放鬆回來,那麼,一直在背景裡的畫布或舞台,也就隨時會從你的注意露出來。你就是想把畫布忘記,想把舞台忘記,對它也沒有影響。然而,如果沒有它們,你根本沒有這幅畫、這場戲可以談。
你懂了這一點,也自然可以體會到過去所講的:人生的每一個經過、每一個角落都是出口。
當然,你讀到這裡大概也理解了,雖然我用「出口」這個詞,倒不是為了讓你透過注意或是意識的轉變從人生「跳出來」。
其實,你也跳不出來。
你最多也只能把原本的注意放過。
本來你的注意完全擺在客體,把注意放鬆回來,讓它輕輕轉回來,你反而才突然可以體會到,原來,觀察的人或主體一直在背景。
也就這樣子,你的頭腦突然回轉過來,而你可能發現自己進入了一條沒有路的路。接下來,對你,最有意思的,不是眼前不斷改變、會生會死的客體,反而是後面輕輕鬆鬆可以觀察的主體。真沒想到,這個不動的主體,竟然比各種不斷變動的客體還更有趣。
也就這樣子,你會發現,就連外頭的客體,包括物質,也就是從頭腦延伸出來的。
其實,要體會到這些,倒不是把你的注意擺到哪些學問、某一種法或某一個神聖的象徵。反而只要放過眼前的事,把原本盯著客體不放的焦點退回來,也可以說是把你投注在上頭的注意解散。
這也只是你唯一需要做的。
【內文試閱二】
【15意識場的科學】
關於意識這個主題,你現在也可能已經發現,其實沒有一個科學可談的。
「科學」這兩個字,在這裡最多只能算是比喻。
所謂的科學,一定要有一個主題,而讓你需要一些「客觀」的測量方法去面對它。任何的主題與方法,本身還是落在客體的層面,還在相對的地盤裡作業。
至於我在這裡所談的意識科學,坦白說,是一種沒有科學的科學、沒有哲學的哲學、沒有知識的知識。
這樣的意識科學,並不屬於客觀的層面,而完全是屬於主觀的範圍。這主觀的科學,是要透過你、我每一個人親自去體會、去驗證。
但是,我相當有把握,未來幾百年、甚至幾千、幾萬年後,這些話都會被驗證出來,而且透過親自驗證而得到確認的人只會愈來愈多。早晚,這樣的人會變成大多數。
當然,這也是我對未來的人的期待。
然而,不管怎麼說,用人類的工具,要探討意識是不可能的。相對地,意識場,反而是可能著手的層面。是這樣,我才會把意識場或高速的螺旋場的概念在這裡就先拋出來。
未來的人,最多是把這些場和其他物質的觀念做一個結合。他們從場和物質的轉換或互動中,會發現相當多的規律和原則。這些原則,對物理學家而言,也就是所謂的自然律。光是這本身,就足以建立一套科學,從而影響到各種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舉例來說,透過這套科學,可能會研發出你目前想不到的未來工具,包括瞬間移動、瞬間傳送(teleportation)和其他物質的轉變或改善。只是,無論這些進展多麼新奇,意識場或高速螺旋場畢竟還只是在意識的下游,本身不可免地還是落在物質的層面。
物質,任何物質,包括場,其實還是離不開頭腦的層面。它本身還是由頭腦延伸出來,離不開你二元對立的聰明。
客體好像存在,也只是因為頭腦把它變成真的。它們好像會生會死,主要還是因為頭腦觀察這些客體、這些東西,是透過一種會生起、會消失的機制(也就是二元對立)所建立的。是這樣,它看的東西,當然會來也會走。
如果你還是想給物質或意識場一個本質,別忘了,物質、意識場還是離不開意識的懷抱。它們的本質,說到底還只是意識。
樣樣,好像都在借用意識的存在來存在。
物質和意識場,都是意識組合的,是藉由意識才可能成立。甚至,沒有意識,也就無法成立。
換一個方式來形容,就好像是從無限大的意識借一點「原料」,來製造出客體一個個的存有。是這樣,任何客體,還是隨時會把真實的部分洩露出來。
這麼說,你也不用在別的地方找意識。任何地方都不用去找。因為你往哪裡找,都是同一個意識。
科學的發展,最多也只是從名相的分別展開。然而,未來意識的科學會超過這個範圍,而進入一種無色無形的層面。人類自然會發現,全部的名相,都是從物質延伸出來的。意識除了自己以外,沒有其他的東西。名相,最多是暫時的現實。然而,意識不需要二元對立,就可以理解一切,包括自己。
這一點,對你的頭腦也許是最難理解的。
不需要頭腦,意識可以體會到自己,這才是唯識的核心價值。
此外,包括我在「全部生命系列」所談的,透過這種意識場科學的探討,將來也有一部分現象可以得到驗證。
比如說,前面提過你其實是更大、永恆的生命,是透過 人類的機制才會落到所謂的地球(而且是上頭的某一個小角落)、做某一件事、承擔某一種身分或責任。
在你還沒有投入之前,站在覺、知、在,你的潛能其實是無限。可供你選擇的可能,本身也是無限的。
但是,只要你下了一個決定,要投入某一個空間、某一件眼前的事、某一個身分⋯⋯也就這樣,你已經把這個人生不斷地守住、再固定,而更進一步只鎖住其中某一個點。
就好像在原本無窮無盡可能的路徑裡,你選擇了一個,也就只好這麼繼續走下去。
無論你選了什麼,數不清的其他可能、甚至數不完的眾生、各種生命無數的覺察能力,其實是同時存在。而且,這種多重的存有,完全在一個統一的場裡面發揮作用。
這一點對於我們目前的腦,是太不可思議,是根本想不到的觀念。然而未來的意識場研究,自然會把它證明出來。
此外,物理學家一直以來,始終化解不了量子力學和牛頓力學之間的矛盾。畢竟,你我在眼前的世界確實體會不了量子的現象。是這樣,物理學家還需要刻意去區分量子世界和牛頓世界的不同。
然而從意識場的科學切入,這個矛盾也就消失了。量子力學和牛頓力學,其實沒有差異。最多只是觀察角度不同。
你可能還記得,我之前曾經和你談過量子世界和牛頓世界。在這裡,我也就不再多說。畢竟,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一次,我是透過文字希望帶你進入體驗的層面,而不是再一次為你分析一套學問。
你再研究下去或參下去,自然會注意到,跟其他的科學不同在於,只有透過意識的科學,你才會自然得到歡喜。它隨時隨地指出路標,帶你回家,帶你回到意識海。
相對地,任何現在人間的領域(不只科學,而是包括你想得到的任何一個領域或專業),最多是在你頭腦本身的阻礙上再額外加一層(甚至多層)的障礙。這一來,反而提高了回家的難度。
你可以期待,唯識或意識的科學,將來一定會變成主流的學問,而成為未來的顯學。有一天,它會比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社會學、哲學⋯⋯任何一個領域都更重要。它會整合人類所有的學問,徹底確實地將人類的知識合一。接下來,人類的發展,當然會完全不同。
是從那時候,人類才真正進入光明的黃金時代。這個趨勢,是誰都擋不住的。
哪怕短時間內,你我可能遇到數不完的災難,遭受一個比一個更大的衝擊。但是,話說回來,每一個所謂的打擊,最多也只是個恩典,會讓你的注意從表面的形相和物質移開,甚至徹底地回轉到心。
也就這樣子,自然會加快人類整體的演化。
【內文試閱三】
【22 愛,意識轉變的力量】
哪怕已經讀到這裡,或許你還是會認為這一生要切入唯識的重點,是相當難的。
但是,坦白講,這其實比什麼都簡單。
如果你希望有一個基礎,可以讓你用在每一個方法上。那麼,也就是愛。
到這裡,你或許會問,守住大你、大我,或知、覺、在,不就已經站在意識門口了?為什麼還要談愛?愛的作用,又在哪裡?
你可能還記得,感受是比念頭更深的層面。我過去也不斷提到,修行一定要從感受著手。畢竟,對你我最難過關的,最多也只是種種的感受、樣樣的創傷、心裡各種的糾結。
然而,在感受中,對我們最有吸引力的,就是愛。你仔細觀察,你這一生最想取得的,也就是愛。愛,又是我們整體的本性,當然可以作為一個吸引的工具。
坦白說,任何角度,都可以把你帶回意識的門口。對意識來說,都不成為問題。你也時常聽到我說:回到意識或意識海,是唯一我們可以稱為是愛、是歡喜、是快樂、又是寧靜的狀態。
畢竟各種狀態好壞的分別,其實還是從人間的「缺」或說不圓滿的錯覺才延伸出來的。一個自認為和整體隔離的小我或小你,自然離不開這種不圓滿的錯覺,總會覺得自己還少了什麼。然而從不足去著手,也只會繼續強化這種隔離。
既然如此,而既然每個人(包括你、我)都想要愛,你也就可以把意識當作你想要合一、想找到的愛。只有用愛,才能貫通任何表面上的分離。
對你,用這樣正向的情感切入,或許比較容易帶動。就這樣,你的修行也只是──透過愛來找到愛。
當然,你會想問:站在意識的角度,如果一切都是意識,祂還需要去愛一個目標,或成為一個被愛的對象嗎?
是的,意識,沒有個人的層面。意識沒有目的,也沒有動機想干涉任何東西。意識不會去沾任何客體或人間的事情。任何好像「有」的東西,都還是從祂延伸出來的,最多,也只是反映祂自己。
意識最多是圓滿,是全部,是沒有維度的維度。樣樣都是祂,祂最多是圓滿,自然沒有什麼認為值得干涉。祂不會拒絕愛,也不會拒絕被愛。
意識,一無所缺。愛,最多也只是反映祂自己。
對你,要進入意識,隨時守住愛,是練習最好的工具。
真正的愛,也只是突然體會到意識是圓滿,是一切。
如果還要談愛,那麼,意識也只是愛,只是愛著愛自己的全部,而沒有任何拒絕。
你完全明白了這一點,接下來,你活在人間,自然隨時知道真正愛的對象是意識。不管你的生活再怎麼忙碌、外在環境為你帶來多少衝擊,你始終不會忘記你真正愛的對象。
這個愛,是大愛。
你愛祂,祂愛你。
這是唯一重要的事實。
對你這個在愛中的人,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這個愛的場帶來的力量,也自然會帶著你去克服、去度過這個世界。
你完全知道,你愛的對象並不在這個人間。
你愛的,是自己,是意識。
你是意識延伸的。
你愛的,是自己這個意識的意識。
我也跟很多朋友說過,在修行中,透過正向的機制,讓它自己強化自己,無論從過程或結果來看,都會是比較容易的練習。我們倒不需要不斷地責備自己、要求自己,而非要經歷各種辛苦才覺得算是修行。
是這樣,你透過任何的練習,隨時回到意識的門口,很重要的是帶著愛,或者說把愛奉獻出來。這樣的奉獻,自然帶來一種溫暖、正向的感受。這樣的愛,不是隔離的體之間的小愛,而是大愛。
這樣的愛,是你對想要合一的對象,最高的一種頂禮。
比如說你做“I-Am”的練習,在每一個吸氣、每一個吐氣中,你都可以把愛奉獻出來,用愛表達自己的尊重、對合一的渴望。
就連輕輕鬆鬆講“It’s OK.”也是帶著愛。你透過這句話,也只是用愛在肯定這個最高的狀態,肯定真正的自己只是自己,不是其他。
甚至連「netti netti 不是這個,不是這個」也沒有離開過愛。你否定眼前的一切,也只是知道最後等著你的,是大愛。
臣服,最多也只是臣服到主的愛。
參,到最後,也只是停留在這個最溫暖、沒有分別的大愛。
也就這樣子,不知不覺,你把愛的感受帶到生活中,而透過每一個點點滴滴的練習把它活出來。
人間再怎麼亂,你始終知道有一個穩定的力量,在等著跟你合一。你不會找不到愛,不會失去你心中的愛。
現在,我相信,從意識的角度講──OK、好、都好、一切都好、宇宙不會犯錯⋯⋯你現在已經可以體會,這幾句話領悟的深度其實不會低於參或臣服帶來的狀態,而可以守護你度過這一生。
愛,帶給你一種徹底的安慰,又帶來一種心態的轉 變,讓你化解掉生命帶來的傷痛,本身是生命最高的瑜伽。
只看你敢不敢相信,有沒有決心這麼做。
【內文試閱四】
【27全相式的宇宙】
你讀到這裡,也會很清楚地發現,我這裡所講的唯識,其實跟實務和練習分不開。
唯識,你不能把它稱為是一套哲學,也不能把它當作真理。嚴格講,其實沒有哪一個哲學或真理可以反映真實。只要你還可以用文字、用語言來表達,就已經在扭曲整體。重視這些表達,你不只是在把它勉強落在一個局部,而且還進一步可能會以為這點局部就是一切。
坦白說,我對這些學問是一點興趣也沒有。透過這本書和其他作品,我最多是想和你分享一些個人的體驗,也希望這些分享會對你有幫助,倒不是為了想去建立一套道理或一門學問。這本身,從我的看法,其實對誰都沒有用。
我在這裡,再舉一個這方面的實例。
你可能聽過有人用「全相式的宇宙(holographic universe)」來表達真實。「全相式的宇宙」這個概念,其實是想來表達——從每個角落,我們都可以看到整個宇宙。確實,這個概念有它突破性的地位,就好像從某個層面打開了理性的局限,讓我們從線性邏輯有先有後的順序,突然可以接受非線性和同時性的可能。
是的,就像我在這本書一開始就提到的「As above, so below. 如其在上,如其在下」,這宇宙的每一個角落,都是由同一個原則建立的,也沒有一個角落離開過螺旋場。一個具體的東西,比如星球的誕生或是樣樣生命的形態,當然是如此。甚至,就連意識場都離不開一個高速的螺旋場。
但是不管怎麼講,這些共同點還只是在物質的層面。就連「全相式的宇宙」所談的宇宙,最多也只是代表現象或物質的層面,並不能完全代表真實。
我透過這本書想表達的則是,真正的共同點是在這螺旋場的前面,也就是意識,或意識海。
讓我再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表達。
一般人會用「全相式的宇宙」這個概念,最多是想比喻──從局部,可以看到整體。然而,這個比喻表達不了的是:整體,和局部並不是平級的對等,也並不是從畫面的一部分就可以看出整體的畫面。整體,事實上連「畫面」都不是。不只如此,從局部也根本推不到整體或全部。兩者是在不同的層面。
整體是意識,而局部最多只是試著把整體、全部、無限大的意識,勉強局限到一個具體的範圍裡。
然而,反過來,也可以說,局部本來就含著整體。只是,整體就算含在局部裡,也並不在局限的同一個意識軌道。祂並沒有受到局部性的作用,也沒有受到局部性的影響。就算有影響,最多也只是一種表面的影響——讓局部的腦以為看到這個世界,認為真的有這個世界。
也就是說,是局部透過自己的遮蔽,認為有影響,才會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但是,整體並沒有真正受到影響。即使在局部,整體看到的,最多還只是自己,還只是全部。
當然,所有的這些觀念,包括這裡所談的全部、局部、整體、看到、世界,跟真正的整體、真實其實一點都不相關。就連我的這些說明,最多也只是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
唯一你可能表達出來,而還比較接近我們想表達的真實的,我在這裡再重複一次,是意識。
意識本身沒有特質可談,更不用講祂還會跟你、跟我沾上邊。我一再地說過 It’s not personal. 祂不會落在個人的層面。
對你,祂最多是帶著一種微細的覺、知、在的感受,讓你好像還可以勉強描述祂。然而,你最多也只能承認,其實,祂可以覺察到、知道、在的,最多還只是祂自己。
你可能還沒想到,你可以用話表達出來的任何觀念、或這一生可以體會到的感受或經驗,這些不光是從意識發出來,而本身就是意識組合的。這一切的本質,最多還是意識,而只是意識。
當然,這樣的邏輯,可能會對你的頭腦帶來一種表面的矛盾。不用擔心,讓我接下來再進一步試著說明。
【內文試閱五】
【結語】
或許你已經發現,其實「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唯識的法門。
最多是之前的作品,在步調和架構上,與你現在手上這本《唯識》不同。之前的作品是站在人間的層面,和你一同走到意識的門口。這本書則剛好相反,是從意識來看一切。
有意思的是,你讀完《唯識》這本書,現在再回頭去讀最初的《全部的你》,也自然會發現當初對你很抽象的章節,已經是再清楚不過了。
我在寫這本書(當然也包括其他「全部生命系列」作品)的過程,也遇到許多同事或朋友想跟我分享一些建議。當然,他們提供的觀念都是從各自的領域出發。有些朋友是佛教背景,自然會提出一些佛學的觀點或詞彙。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朋友也一樣地,自然希望我分享耶穌的話或《聖經》裡的句子。這些建議,我都相當感激。我心裡也明白,他們的出發點完全是善意。是這樣,每次,我都會認真考慮。
這次在寫這本《唯識:新的意識科學》時,也有同事建議我可以進一步說明華人過去對唯識的探討,或對照彌勒佛透過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留下來的《瑜伽師地論》和其他作品。
我知道這些提議,都是善意。正是因為他個人接觸過這些論述,他自然會想從這些資料得到一個更廣的理解,並且和這本書所談的做一個對照。
但是,這一次,我最後選擇都不做。
不做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我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對佛法或任何宗教做進一步的詮釋。這些法,從我的角度,都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而我又有什麼資格在上面再多說什麼?
從另一個角度,我但願能用最誠懇的心情,向你坦白:所有「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最多是反映我個人的體驗。既然是個人的體驗,我用自己的白話來表達,應該已經是足夠的。為什麼還需要假借過去的經典,來支持這些對我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實?更何況,這些事實,是你、我、每一個人都可以親自去驗證的。
在這方面,我並沒有想要扮演一個學者的角色,也不會去論述、比較或分析,當然更不會想去爭辯。而且,坦白說,我認為這方面的辯論對你一點幫助都沒有。
我記得好多年前,我剛回到亞洲,接觸到一位很好的老師。這位老師用他的方法,很用心分享唯識的詮釋。既然我的中文能力很有限,我也就請別人把唯識的論讀一部分給我聽。
只是,我一聽就馬上知道,這方面的論是在一種比較理論的層面。接觸一個頭腦的理論,並不會帶來一種解脫或意識擴大的領悟,反過來還會讓人守在一個局部,好像它比全部還更重要。這種理論層面的探討,一不小心,也就自然把人吸引到一個頭腦的範圍,而讓人再也走不出來。
是這樣,當時我聽了幾段之後,也就把這件事擱到一旁。
說實在的,我並不認為這種分析對現代人會有幫助。
我心裡明白,唯識是彌勒佛(你也可以說是未來佛、未來的基督)的大系統。我們稱為彌勒佛的這個聰明的體,或說智慧,不可能不用最輕鬆、最簡單明瞭的方式來表達唯識。而且這樣的表達,會符合現代人修行的經過。是這樣,我才敢大膽採用「唯識」當作書名。
是站在這樣的出發點來寫這本書,我才能對自古以來的大聖人、上師有所交代。不然,以後接觸的人可能還會繼續把唯識當作一種學派。也可能有人會把它當作又一種學術,而可讀可不讀。
我對彌勒佛,對基督,是抱著最大的尊敬和信心。而這尊敬和信心是大到一個地步,讓我這一次敢鼓起勇氣,完全用我自己的話來表達。
然而,我的目的倒不是為了闡述一套完整的唯識科學。畢竟,這個主題是這本書有限的篇幅怎麼講也講不完的。反過來,我最多是希望開個頭,啟發你的興趣,讓你親自去衡量、去領悟。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在這本書已經把許多理念推翻。推翻的,不只是一般的觀念,也包括「全部生命系列」過去所強調的重點。
我會這麼做,也是擔心透過之前可能已經太詳盡的說明,反而讓你又落到一個理論或客體的層面,而甚至會想用你的聰明和邏輯去掌控。萬一如此,那麼,我反而不小心又害了你。
既然我這一次選擇了這種切入的方式,也自然讓這本書不可能是一套完整的闡述。當然,如果因為我解釋得不夠全面,而對你造出矛盾,這是我個人的限制,倒不能歸咎於唯識的大法門。
最後,你讀完這本書,倘若就是一個字都不記得、說不出任何重點,都沒有關係。說到底,還是你個人的領悟比較重要。
你也知道,這個領悟,並不是在於任何學問的整理和描述。最多,只是看你能不能活出來。
【內文試閱一】
【03 又再一次抓錯重點】
雖然說你也就把意識的背景、把畫布隨時忘記,但真正奇妙的是,其實你也忘不了祂。別忘了,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背景、沒有畫布,你連顏料都塗不上去。
其實,你在人間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個經驗,從來沒有離開過祂,只是你不知道。然而,不知道的你,並不是這個最原始、沒有被污染過、沒有被扭曲過的「你」(大我、大你),而是頭腦投射出的小你。
這個頭腦投射出來的你,和大你不同。這個小你,本身是頭腦的產物,是一團念頭的組合,本身需要別的條件才能成立,隨時要受到限制和制約。
這個小你...
作者序
這本書,其實我等了很久才動筆。
本來我希望很早就分享出來──甚至,是當初寫完《全部的你》之後就想表達。遺憾的是,《全部的你》出版後,我才發現大家對用詞和我想表達的內容其實是陌生的。有些朋友還可能會認為它不符合一般的邏輯。是這樣,我只好先 踩一個剎車,把步調放慢,透過接下來一系列的作品,像搭建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為大家建立一個更穩健、更踏實的基礎。
什麼基礎?
也許你還記得,我不斷地強調,意識其實是一個譜(spectrum)。這個譜是很廣的,從一種有限而相對的範圍(finite, relative realm),一直到無限大而永恆的狀態。
這裡所談的「相對」,既包括你我在人間可以體會到的所有經驗,也包括微細得五官捕捉不了的現象,甚至念頭想 像不來的境界。至於無限大、永恆的狀態,我過去最多也只能稱為「絕對(absolute)」、一體、心、本性、主、神。
意識譜,就是這麼的廣。
這種廣度,不光是我們用頭腦想像不來,也沒辦法用語言表達。畢竟,我們表達得出來的所有觀念,沒有一個不是還在局限的相對範圍裡。
然而,你也一定還記得,我過去不斷強調──無限的絕對,其實遠遠比局限的相對更大、更長遠,而且是不可思議的大、不可思議的悠久。基於這個事實,我有必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基礎,幫助你我讓意識從一個相對、受限的角落擴大開來。這局限的意識如果能擴展到一個地步,自然會讓你我可以接受這裡談的絕對和一體,接受全部的生命。
接下來,透過「全部生命系列」的作品,我一邊寫,一邊建立一套完整的詞彙。這麼做,除了幫助我自己節省時間,同時也為你省下了許多光陰。有了共同的語言,我們才能一路走到這裡,而能準備好自己來接軌──跟一體接軌。當然,我也不斷提醒,你我還是要透過練習,而且是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一天 24 小時、一星期 7 天、一年 365 天不斷地練習,才可以把這許多觀念沉澱到潛意識裡。甚至進一步,讓它隨時可以浮出來。
只有這樣子,你才不知不覺,讓「全部生命系列」所談的觀念能真正成為你生活主要的部分。並且,在練習中,你會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完整的迴路(neural network),而讓自己面對生命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你可能會想問,到了這個時候,我為什麼還會想再一次動筆,重新把一個完整的意識相關的理論帶出來?透過練習,再加上過去累積的那麼多觀念,不就夠了嗎?
這麼講,當然也是對的。但是,我總認為,我們過去所談的,絕大多數還是從身心出發,是從一個角落、一個局部在表達。我們很少有機會站在一個更大、接近全部或一體的層面來回顧一切,包括這個人間。
對於你,既然已經走到了這一點,這種理論的架構,可能會是你現在這個階段最需要的。我透過文字和表達所嘗試的,也就是為你建立一個關於真實的架構,同時讓這個架構可以說明你個人從練習得到的體驗,甚至可以加深你的領悟,而讓你得到一種全面的整合。
我也希望透過這種全面的整合,讓你在迷茫中隨時擁有一個指南針,能夠為自己指引方向。
說到指南針,確實,你可能會迷路。然而,這不是你擔心得了的。這早就是你我活在人間的現況。你、我、每個人都會迷路,也隨時都在迷路。
你只要觀察自己:面對周邊的人、事、物、情況、考驗,是不是馬上就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眼前的一小點?
就這樣,你隨時忘記了自己真正的身分。
這一關,誰都過不了。更何況,你不見得有一位好老師在身邊提醒你。這時,你會更需要一個完整的理論架構、知識體或古人所說的「法」,帶著自己不知不覺走上──沒有回頭路的路。
此外,我常常聽到有些朋友說(你很可能也說過),理論是理論,實務歸實務。坦白講,我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就好像心裡暗自認為兩者各走各的,搭配不起來。
然而,我寫《唯識:新的意識科學》這本書,所想表達的是──事實,並非如此。
會有這些表面的矛盾,也只是因為你我是透過身心、透過肉體的聰明在看生命。然而,這種聰明(我通常稱為小聰明、人間的聰明)對整體並沒有什麼代表性,也不足以全面地說明、解釋你透過練習而得到的體悟。
只是,這種從頭腦而來的限制,最多還是一種表面上的阻礙。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打破任何限制,讓你可以透過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感受,整合你更深層面的領悟。這樣,才足以消除你全部的矛盾。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這次的分享,還是選擇用直接跟你對話的方式來表達。
如果你有科學背景和相關的訓練,也許會很驚訝這樣的選擇。畢竟,大多數人(包括我),只要講到科學,想到的會是一種中立而客觀的口吻,好像是一個第三者站在外頭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還要引用各式各樣的根據來佐證。
然而,意識這個主題,和一般科學截然不同。我認為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考驗。
我不是沒有嘗試過用科學界熟悉的方式,來切入意識的主題。比如說,儘管 1998 年是我在美國東岸工作相當忙碌的時期,我仍然在巴西最大、擁有幾十萬讀者的科學期刊《科學和文化》(Ciência e Cultura)爭取到整整一期的篇幅來談意識。那一次,我不光是自己寫了引言和專文,更向各領域相當有地位的專家邀稿,希望達到一個整合。後來,我在美國擔任好些期刊的編輯,也試著用這種方法來整合意識的科學。不過,現在回頭看,當初的嘗試可以說每一次都失敗。沒有一次,能達到我一開始的理想。
當然,這個情況並不難理解。畢竟意識這個主題,其實沒有客觀的根據可以引用。我又怎能用這樣的方法來探討祂?
別忘了,我可以引用的任何根據或佐證,本身還是落在客觀現實的範圍。然而,從我個人的體會來說,任何可以觀察到、可以表達的客觀現實,都還是從主觀的意識延伸出來的。再進一步,這個世界、一切、包括物質,都是從無限大的意識延伸出來。
基於這一點,如果你也要探討意識這個主題,也就應該是採用顛倒的方法,倒不是依循傳統──從客觀觀察到的一個點,去理解這無限的整體。
從客觀的現實出發,去探討無限的意識,這本身完全違反最根本的定律,而是不可能成功的。你只要想用一個客觀、有根據的方法來面對意識,也自然會發現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畢竟,針對這無限大的意識、永恆的整體,又有什麼東西可以稱為根據?
是這樣,我才會把科學家熟悉的這種方法暫時擺到一旁,而選擇分享我個人最直接的體驗。也許會有那麼一天,未來的人的聰明可以達到一個地步,而真正為意識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學基礎。
然而,我很有把握,這樣的基礎絕對離不開這本書所談的觀念。畢竟,科學離不開經驗,而一套理論首先要符合實務上的經驗和體驗,才能站得住腳。
這本書,其實我等了很久才動筆。
本來我希望很早就分享出來──甚至,是當初寫完《全部的你》之後就想表達。遺憾的是,《全部的你》出版後,我才發現大家對用詞和我想表達的內容其實是陌生的。有些朋友還可能會認為它不符合一般的邏輯。是這樣,我只好先 踩一個剎車,把步調放慢,透過接下來一系列的作品,像搭建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為大家建立一個更穩健、更踏實的基礎。
什麼基礎?
也許你還記得,我不斷地強調,意識其實是一個譜(spectrum)。這個譜是很廣的,從一種有限而相對的範圍(finite, relative realm),一直到無限大而永...
目錄
序
編者說明
01人生,到底有沒有一個共同點
02共同點,是在於能知覺的,倒不是在於被知覺得對象
03又再一次抓錯重點
04物質是一種觀點,並不是一種東西
05雖然如此,物質對你我還是存在
06物質跟意識的關係是顛倒的
07意識含著一切的物質
08 No-Thing Exists 沒有東西存在
09覺察到什麼?覺察自己
10沒有絕對的真理
11全部都是自己
12是意識,倒不是意識場
13意識,比零點還穩定,比自由更自由
14意識,並不偏愛誰
15意識場的科學
16經驗和經驗當中的共同點
17統一場
18一切都在同一個意識場
19從自由,到不自由
20你可能忘記意識,但意識忘不了你
21落到人間的天使
22愛,意識轉變的力量
23從整體落在局部,又從局部放鬆到整體
生命帶來的祝福
24從身體的感受開始
25對情緒踩一個剎車
26對誰,世界是一個幻覺?
27全相式的宇宙
28意識,到底涵蓋了什麼?
29無明,可能遮住意識嗎?
30又可以無明或忘記什麼?
31顛倒的世界
32顛倒的,其實就是唯物
33那,又要怎麼去切入?
34什麼叫做「去客體化」?
35在的瑜伽
36意識落在內或外,都可以成為練習
37注意焦點的移動
38裡外、中間、一切⋯⋯都是意識
39一切合一是最自然的現象
40就連業力,也只是反映意識
41一切,都是一樣的
42意識與空的關係
43顛倒的真相——從唯物到唯識
44唯識:徹底的典範變遷
45一位好的老師
46真正的老師
47 In Love 愛,進入愛
48踏出第一步
49唯識,和這個人間有什麼關係?
結語
祈禱
序
編者說明
01人生,到底有沒有一個共同點
02共同點,是在於能知覺的,倒不是在於被知覺得對象
03又再一次抓錯重點
04物質是一種觀點,並不是一種東西
05雖然如此,物質對你我還是存在
06物質跟意識的關係是顛倒的
07意識含著一切的物質
08 No-Thing Exists 沒有東西存在
09覺察到什麼?覺察自己
10沒有絕對的真理
11全部都是自己
12是意識,倒不是意識場
13意識,比零點還穩定,比自由更自由
14意識,並不偏愛誰
15意識場的科學
16經驗和經驗當中的共同點
17統一場
18一切都在同一個意識場
19從自由,到不自由
20你...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92頁開數:18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