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
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
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
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
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作者簡介:
楊貴三
臺中市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博士,彰化師大地理系退休教授。研究專長:地形學、氣候學、地理實察、地方誌編撰等。主要著作:《臺灣活斷層之地形學研究》、《臺灣全志‧地形篇》、《重修臺灣省通志‧氣候篇》、《續修臺北市志‧自然環境篇》、《彰化縣志‧自然地理篇》、《續修南投縣志‧自然地理篇》等。
葉志杰
屏東東港人,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專事寫作,致力於歷史地理學、人地學、地形學,區域地理學(方志學),著有《聽看東港》(野人出版社)、《林口鄉志》、《萬巒鄉志》、《太麻里鄉志》、《左鎮鄉志》、《長濱鄉志》、《觀音鄉志》、《林邊鄉志續編》等書。
Email:ccyech@gmail.com
章節試閱
大屯火山群
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
今所知至大屯火山群遊歷的紀錄,最早當屬康熙36 年(1697)郁永河的《裨海紀遊》。那時,他在凱達格蘭族北投社人帶領下,登山親睹礦區、噴氣孔,驚懼之餘,留下極為生動的文字描述來詠歎所見。其中,有首五言律詩既寫實又富雅意:
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
郁永河前來採硫之時,臺灣剛入大清版圖,臺北一帶仍屬蠻荒迷境。他曾說,「游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姑不論是為了硫磺的經濟利益,還是擁有過人的膽識,蒐訪奇險、硬闖荒蕪,難怪乎其見聞非常人所及。
初讀他的文字,必然對大屯火山群產生奇幻異想,肇因於大屯山不是他空想的產物、夢境的造影,毒霧、怒雷、沸泉、煮石都是真實存在,這等奇景怎不叫人心動?只是,如今對於大臺北地區來說,只要能見度別太差,人們都可從各角度見著大屯火山群,掀開其字紙所罩下的網紗。也從而了解,文學、美學會製作祕境,但科學卻通往它。
臺北都會區位居臺北盆地,大屯火山群屏障了濕冷的東北季風,讓生活環境條件趨於舒適,且提供了遊憩資源。但其就位在臺灣1/3 人口的北側,「火山」讓人疑慮,得有更積極而正確的認識。
1∕臺北有活火山嗎?
大屯火山群噴發的構造條件,可能與臺灣北部板塊碰撞的造山崩解張裂作用有關,因為地殼的張裂才能提供地下岩漿噴出地表的通道。
至於其生命週期,一般學界認為火山噴發約始於280 萬年前,持續約30 萬年。此後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至約80 萬年前又再度噴發,約50 ~ 70 萬年前達到頂峰,休止於約20 萬年前。
若查閱歷史文獻,大屯火山群並未有噴發紀錄,所以過去一直認為是死火山。但臺灣歷史紀錄不過300、400 年,年代極為晚近,拿來當成證據是很薄弱的,且未被記載不代表未曾噴發。
但是,近年來的地質證據讓人訝然。先是在臺北盆地深井鑽探資料中,發現許多新的火山岩塊和岩層,亦即在臺北盆地沉積時曾經噴發過,年代約2 萬年前,且偏在盆地西北角。後來,又在紗帽山下的乾涸古湖中,挖到約1.16 ~ 1.95 萬年前的火山灰,繼而又出現更晚的約5,500 年前。這項證據非常關鍵,把大屯火山群的噴發時間推進至相當年輕的1 萬年內,具備了活火山的條件之一。
2∕大油坑底下有岩漿庫
萬物無語,人們為了解答大地奧祕,四處採集科學證據,為的就在尋求一種合理的解釋。有時說是知識探求,也是出於解除現實生活的威脅,像是大屯火山群是否會再噴發?
若論科學證據,這些年在大屯火山群的氦(He)同位素、地震等監測資料,都有新發現。先說氦同位素,其噴氣與溫泉氣中所含的氦同位素成分,呈現有系統的變化,大於60%是由源於深部地函源的氣體所組成。在大油坑底下甚至超過80%,而往西南的北投地熱谷、東北方的萬里大埔溫泉,比例逐漸降低至50~60%。也就是說,地底下存在岩漿庫的可能性非常大,位置應該就在大油坑。
再依地震監測數據,七星山及大油坑附近底下確實有異常的地震發生,推測是岩漿活動引發的微震。這些訊息代表該地區的淺部地殼中,存有明顯的地熱來源,可能就是岩漿庫。
3∕大屯火山群還會噴發?
有了前述證據,得來對應現實的關切。眾所疑惑的是,到底大屯火山群會不會再噴發?若真噴發,波及程度、範圍又如何?
為了釋疑,民國99 年召開了國內火山專家學者的諮詢會議。依照國際火山學會對於活火山的定義,是指1 萬年內有噴發紀錄或地下存在岩漿庫。若監測數據可靠,大屯火山群同時具備了兩項,毫無疑義是活火山。
但考量自民國93 年起,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基礎調查與監測工作之結果顯示,雖有密集的微震,但評估是地下熱水流動所致;其次,火山氣體成分及地溫也都維持穩定;第三,也沒發現地殼隆起,更沒聽說棲息山區的動物受到驚動或大規模遷徙。在審酌這幾個更細膩的條件後,折衷認定目前處於休眠狀態,暫無立即噴發的危險。所以,目前將大屯火山群歸類為「休眠活火山」,其意為短期內不會噴發,但火山地區的地殼內部仍有岩漿活動,未來不排除噴發。
似乎這樣的說法仍過於籠統,難以釋疑,所謂「不排除噴發」的噴發可能性有多大?這得有更縝密的監測證據,才能確定岩漿庫存在的範圍和狀態,進而更精確評估。於是,在國科會主導下,將中央研究院、中央氣象局、中央地質調查所及國內各大學所建立的各項觀測資料,整合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菁山自然中心。民國100 年更設置大屯火山觀測站(TVO),進行長期的整合性研究與觀測,不放過任何風吹草動。
大屯火山群
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
今所知至大屯火山群遊歷的紀錄,最早當屬康熙36 年(1697)郁永河的《裨海紀遊》。那時,他在凱達格蘭族北投社人帶領下,登山親睹礦區、噴氣孔,驚懼之餘,留下極為生動的文字描述來詠歎所見。其中,有首五言律詩既寫實又富雅意:
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
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
郁永河前來採硫之時,臺灣剛入大清版圖,臺北一帶仍屬蠻荒迷境。他曾說,「游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姑不論是為了硫磺的經濟利益,還是擁有過人的膽識,蒐...
作者序
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
西元1554 年,臺灣島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地圖上,是由葡萄牙人洛波• 歐玫門(Lopo Homem)所繪,只是誤植為「I. Fremosa」(應是Fermosa 或Formosa)。據信是先前葡萄牙人航經臺灣附近海面時,遠望島嶼形貌乃山岳綿延、森林葱翠,讚嘆而呼「Ilha Formosa」,意為「美麗島」。本書既要道出臺灣地形之美,就以「福爾摩沙」為名;而地形(landforms),是指地球表面各種起伏形態;誌是紀錄,盡可能從客體得出知識。
臺灣雖小,卻齊備了各種地形,世界罕見,大的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中地形的臺地,小地形如太魯閣峽谷、野柳的蕈岩女王頭、東北角南雅的海蝕柱霜淇淋岩,皆名聞遐邇,各有所成之因。
不過,本書除了徘徊於地形美學的描述之外,也試著反思地形的意涵。我們似乎常在觀光大旗下,鎖定一些名山勝景、山巔危岩、清麗瀑潭,想辦法貼上標籤、製造賣點、說些故事,讓地形陷入一種類似「名牌」迷思。這麼做,卻忽略我們身邊,藏了許多無名、平庸、不起眼的小丘、小河、斜坡,充填在我們生活起居、通勤採買、散步登山的場域中,像中和高中旁的小丘、古新店溪的舊河道與河蝕崖、宜蘭的梅花湖、新竹光復路的斜坡、隆嶺古道的七星堆、流過福壽山農場的古合歡溪、串連了不同河階面的清華大學女宿階梯等,地物僅僅如戲臺布景,是如此理所當然,很少人去探討它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哪管它河道彎來彎去、山凸谷凹?甚者,這些卻是人們真實生活的舞臺,更因「人」而產生意義或情感,也衍生「風土」的人地關係。
從這看來,「自然」有其兩面性,它有純粹客觀的實體,亦有人類所賦予建構的知識。我們想到重視人文精神的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所說,「若離開了我們人類,物的本質不過是影像與名辭罷了。」帶著這句話,我們盡可能地探討地形與其他自然、人文現象的關係,如歷史、地質、氣候、水文、交通、聚落、災害、工程等,藉以擴大地形知識的應用層面,像是順向坡、潛移與邊坡滑動、斷層與地震、活火山、舊河道的可能水患、臺地的乾旱特性、山崩與堰塞湖、沖積扇與土石流、海岸的離岸流、海嘯、捨石山等,擺脫只是堆疊名詞的質疑。
文中我們用的很多「可能」、「推測」的字眼,源自於縱使是找到田野遺存的證據,也無法重現古地理,只能趨近真實。這裡要注意的是,什麼是真實?恐怕連這點都爭執不休。但若擱置此質疑,面對沉寂世界的地學雖有侷限性,卻也無損其價值,謹守兩者之間的平衡。
另外,我們深感於一般提及臺灣風土,大多著眼於人文、歷史、生態、物產等地上物,觸及人與土地者較少,而地學精神應是實地踏查、向大地求問。所以我們主張,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閒晃、混跡風土日常,著力於野地考察、人地關係的平凡無奇。慢慢地,我們就能建構跟土地的真實關係。
本書的撰寫歷經約5 年,我們先以《臺灣全志• 地形篇》為初稿,帶著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前人研究的成果外,也有些新的發現,希望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成認識臺灣這塊土地的參考。
起初,我們學習怎麼寫一份田野報告,想來想去,最務實的辦法是投稿。我們先從調性接近的期刊著手,看看有沒有徵稿啟示,有就投、沒有的也投投看。頭一個回應支持的是《明道文藝》,接著《大自然》季刊、《游於藝》電子報、《地質》季刊、《科學發展》月刊、《自然保育》季刊、《國家公園》學報、《臺北文獻》、科博館的科普寫作平臺等,都願意刊登。回想那段歷程,對這些期刊背後的主編、編輯群致上謝意與祝福。
當然,尤其感謝晨星出版社重視臺灣地學,把我們散落四處的踏查札記,變成一本有模有樣的書,謹獻上真摯的敬意與謝忱。在寫作過程中,也感謝彰化師大地理系、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臺灣師大地理系地形研究室、李思根、林銘郎、林偉雄、沈淑敏、李明燕、楊宏裕、陳毅青、郭勝煒、游牧笛、詹佩臻、謝沛宸、曾麗綺、陳玄芬、劉哲諭等朋友的協助。
從一開始,我們沒想到會有機會跑全臺灣考察地形、人地關係,更別談出書了。隨著一處處踏查、一篇篇的刊登,這個可能性才漸漸浮現。隨著每踏出一步、每寫一個字,讓我們更加意識到臺灣地學的浩瀚,加上田野現場因地理變遷而零碎化,所謂理性思考與感官經驗毫無用處,只能耐住性子,從田野撿拾遺存的地理事實殘片,再一塊塊去分類、解釋、推測可能的答案。不得不承認,我們實在心力有限,但求盡力而為,也請讀者不吝指正。
此番田野考察與撰稿,我們以大甲溪、合歡群峰、立霧溪為分冊的界線,分成上冊的北臺灣,下冊的南臺灣、東臺灣、離島。現在先完成上冊,希望此刻的你/妳會喜歡我們的作品。至於下冊,還有一段漫長的路。
回顧這些年,我們憑著對地學的興趣,做了一件自己開心的事,拉雜數言為序。
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
西元1554 年,臺灣島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地圖上,是由葡萄牙人洛波• 歐玫門(Lopo Homem)所繪,只是誤植為「I. Fremosa」(應是Fermosa 或Formosa)。據信是先前葡萄牙人航經臺灣附近海面時,遠望島嶼形貌乃山岳綿延、森林葱翠,讚嘆而呼「Ilha Formosa」,意為「美麗島」。本書既要道出臺灣地形之美,就以「福爾摩沙」為名;而地形(landforms),是指地球表面各種起伏形態;誌是紀錄,盡可能從客體得出知識。
臺灣雖小,卻齊備了各種地形,世界罕見,大的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中地形的臺地,小地形如...
目錄
[作者序]
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
總論
1 ∕ 地形基本概念
2 ∕ 臺灣島的位置
3 ∕ 臺灣地形概說
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
1 ∕ 弧形海岸與大屯火山群的關係
2 ∕ 怎麼區別海階與火成階地?
3 ∕ 風稜石:以風打磨堅石
4 ∕ 海蝕門:用浪打穿石山
5 ∕ 老梅石槽到底是藻礁、灘岩或砂岩?
6 ∕ 黑與白:磁鐵沙、貝殼沙
7 ∕ 青山瀑布:看見火山熔岩的流動
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
1 ∕ 金山沙灘:金山老街利用沙丘擋風
2 ∕ 金山岬:燭臺雙嶼是海蝕殘餘
3 ∕ 國聖沙灘:為何海岬、谷灣交替出現?
4 ∕ 野柳岬:女王4,000 歲了
5 ∕ 翡翠沙灘:想想沙子從哪來?
6 ∕ 外木山海岸:清法戰爭下的砲臺地理學
7 ∕ 基隆港:海淹山谷成良港
8 ∕ 和平島地區:海蝕地形的野外教室
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
1 ∕ 灣岬相間、濱臺發達、離水地形
2 ∕ 八斗子岬:八斗夕照、海貝化石富集層
3 ∕ 深澳灣岸
4 ∕ 濂洞灣東側岬角
5 ∕ 南雅霜淇淋奇岩
6 ∕ 鼻頭角的海蝕典型
7 ∕ 龍洞岬:海蝕洞、地塹與斷層擦痕
8 ∕ 突堤毀了和美金沙灣
9 ∕ 福隆灣的沙嘴會擺動
10 ∕ 三貂角:極東村落馬崗的防浪牆
11 ∕ 礁溪海岸的蝴蝶紋濱臺、萊萊鼻的侵入玄武岩岩脈
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
1 ∕ 採金:殖民時代的利慾薰心
2 ∕ 九份、金瓜石憑什麼?
3 ∕ 地質成因與年代
4 ∕ 火成岩體與礦床
5 ∕ 火山群附屬地景:黃金瀑布和陰陽海
6 ∕ 歷史迷霧下的不同姿態
7 ∕ 地形造就的兩樣情
8 ∕ 油毛氈:伏服風、水之下的九份、金瓜石民居
9 ∕ 延續故事不能只靠人文想像
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
1 ∕ 臺北有活火山嗎?
2 ∕ 大油坑底下有岩漿庫
3 ∕ 大屯火山群還會噴發?
4 ∕ 郁永河筆下的臺北後山
5 ∕ 火山體:金字塔、反經石、火口湖、穹丘
6 ∕ 熔岩階地與河川襲奪
7 ∕ 火山窪地:竹子湖曾遭山崩與熔岩堰塞成湖
8 ∕ 七星山西坡:晴雨相異的仙氈谷
9 ∕ 夢幻湖的成因爭論
10 ∕ 冷水坑是乾涸的堰塞湖?
11 ∕ 牛奶湖沒有牛奶:臺灣唯一的沉澱硫磺礦床
12 ∕ 噴氣孔:大磺嘴、小油坑、大油坑
13 ∕ 大坪熔岩流:火山、河流與斷層的交互作用
14 ∕ 南磺溪支流湖底溪的石灰華地形
15 ∕ 大屯、絹絲瀑布
16 ∕ 擎天崗
17 ∕ 魚路古道的「魚」爭議:魚貨非漁獲、秋冬限定
18 ∕ 天母古道、沖積扇
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
1 ∕ 風水臺北城:龍頭、龍珠、龍脈?
2 ∕ 龍脈:古老地層裡住著龍
3 ∕ 砂頁岩互層的典型層階地形
4 ∕ 潛藏的順向坡地質災害
5 ∕ 南側大溝溪溪谷地形
6 ∕ 古臺北湖:南望基隆河、臺北盆地
7 ∕ 孤丘、谷灣、湖塘的成型
8 ∕ 搶地盤:河流也攻山頭
9 ∕ 分水嶺會移動:風櫃嘴
10 ∕ 崁腳斷層帶:翠山- 碧溪步道
11 ∕ 追尋消失的古河道:士林雙溪
基隆河──流路之謎
1 ∕ 從煤礦到天燈的平溪
2 ∕ 河道怎麼受到地質構造控制?
3 ∕ 曾發生河川襲奪、改道嗎?
4 ∕ 為何多見瀑布與壺穴?
5 ∕ 河階、離堆丘透露了侵蝕基準變動
6 ∕ 水患退散:截彎取直與分洪
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
1 ∕ 南港山山脈:崙頭斷層分成東、西稜線
2 ∕ 伏獅山山脈:試膽的勇腳級郊山
3 ∕ 東勢格越嶺古道:迷你地形的寂靜山徑
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
1 ∕ 西班牙人在神啟下發現臺北盆地
2 ∕ 地形與地質
3 ∕ 河道變遷
4 ∕ 河蝕崖
5 ∕ 盆緣地形
6 ∕ 從科學發現臺北盆地
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
1 ∕ 古新店溪現形
2 ∕ 古新店溪的地形演育:兩次古臺北湖
3 ∕ 源頭封存了前一期地形
4 ∕ 為何北勢溪的曲流如此發達?
5 ∕ 龜山癒著丘:富田芳郎的想像命名
6 ∕ 離堆丘:避水兼禦敵的天然碉堡
7 ∕ 為何常見支流懸谷瀑布?
8 ∕ 埋伏土石流危機的支流平廣溪
9 ∕ 和美山是古新店溪河床抬升
10 ∕ 支流景美溪埋積陷落成景美盆地
11 ∕ 面對舊河道的水患思維
大漢溪──搶水大戲
1 ∕ 三龜戲水:玉峰溪曲流與三光河階群
2 ∕ 巨人陣:臺灣典型的平坦稜
3 ∕ 明池:被蘭陽溪搶水的堰塞池
4 ∕ 高坡峽谷:插天山背斜與榮華大壩
5 ∕ 羅浮離堆丘:北橫走在大漢溪舊河道上
6 ∕ 小烏來瀑布:兼具支流懸谷、硬岩保護
7 ∕ 風動石:風吹得動嗎?
8 ∕ 霞雲坪波痕:封存古代淺海沉積構造
9 ∕ 角板山河階群:劇場河階
10 ∕ 石門峽谷:石門水庫大壩的選址
11 ∕ 大溪河階群:古三峽溪搶水的鐵證
12 ∕ 波光粼粼的大提琴:中庄調整池
13 ∕ 下游的河道變遷
14 ∕ 大嵙崁溪遺跡在臺北大學
15 ∕ 河運的興衰
16 ∕ 支流大豹溪:湊合十八洞天、雲森瀑布
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
1 ∕ 山子腳山塊:鶯歌石為單面山的侵蝕殘遺
2 ∕ 新朝通谷:河川襲奪遺留舊河道和風口
3 ∕ 大漢溪河谷:埋沒谷與V 字形小斷層
4 ∕ 清水坑山塊:峰峰相連的分離丘成因?
5 ∕ 安坑通谷:谷中分水卻地形迥異
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店溪扇洲遺跡
1 ∕ 地層:古新店溪扇洲
2 ∕ 放射狀水系切割臺地面
3 ∕ 狂風和飛霧
4 ∕ 地理的時間
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
1 ∕ 一望平蕪:郁永河求一樹就蔭不得
2 ∕ 桃園臺地為何乾旱?
3 ∕ 怎樣的地理條件造就廣大的桃園臺地?
4 ∕ 地殼變動形成階梯狀桃園臺地
5 ∕ 湖口斷層、楊梅北線形下的變形河階
6 ∕ 反斜崖:伯公岡、平鎮臺地是異常隆起
7 ∕ 斷頭河埋下的缺水宿命
8 ∕ 神明降駕:溥濟宮、保障宮的祈雨儀式
9 ∕ 人民出手:挖埤塘成地面水庫
10 ∕ 看似隨機、實乃有序:中地理論?
11 ∕ 國家介入:桃園、石門大圳消滅了埤塘文化
12 ∕ 斥滷之地:東北風下的海岸荒漠
13 ∕ 圍繞「風」與「水」的地方傳說與信仰
14 ∕ 草漯沙丘群:古大漢溪的遺物?
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
1 ∕ 河流製造地形
2 ∕ 活動構造:新竹、新城、斗煥坪斷層
苗栗丘陵──矮山迷宮
1 ∕ 隱匿的矮山地理
2 ∕ 河階與演育
3 ∕ 活動構造:銅鑼線形、倒梯崎線形、銅鑼向斜
4 ∕ 壓力脊:斷層帶上的三義通谷
5 ∕ 火炎山礫岩惡地
6 ∕ 隨季節飄移的城堡:後龍沙丘群
7 ∕ 後龍外埔石滬:人造捕魚陷阱
8 ∕ 風的物產:白沙屯有風稜石嗎?
9 ∕ 過港貝化石層
10 ∕ 何時拄杖登高處
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
1 ∕ 大安溪峽谷
2 ∕ 幾番改道的新、舊山線
3 ∕ 河階
4 ∕ 遭大安溪遺棄的房裡溪
5 ∕ 東西向網流阻斷南北交通
6 ∕ 地形斷碎造就散村化的聚落型態
7 ∕ 自然風土下的人文物產:大甲蓆帽
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
1 ∕ 屯子腳、磁磘階地群
2 ∕ 大甲、鐵砧山、屯子腳斷層與番仔田線形
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
1 ∕ 蘭陽溪襲奪大甲溪?
2 ∕ 矗立的岩層:板塊劇烈推擠地帶
3 ∕ 合歡溪:翻山越嶺的詭異流路?
4 ∕ 梨山邊坡滑動的禍首是合歡溪水?
5 ∕ 佳陽扇階:恬靜如畫般的扇階
6 ∕ 谷關與新社河階群
7 ∕ 車籠埔斷層的遺跡
8 ∕ 野支河:沙蓮溪與食水嵙溪
9 ∕ 高美濕地算是自然美景?
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
1 ∕ 後造山下的垮塌、傾沒入海
2 ∕ 主山稜的適合展望點
3 ∕ 古今交通線:從淡蘭古道、北宜公路到雪山隧道
4 ∕ 礁溪斷層崖和硬岩控制的瀑布
5 ∕ 聖母山莊:童話般的圓丘
6 ∕ 雙連埤是河川襲奪、沖積扇堰塞而成
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
1 ∕ 滂沱的宜蘭雨
2 ∕ 林爽文事變讓吳沙避走三貂社
3 ∕ 吳沙得以入蘭的地理學思考
4 ∕ 漢人來了:吳沙入墾宜蘭平原
5 ∕ 宜蘭平原的沖積扇地形
6 ∕ 當宜蘭雨流到三角洲:河川氾濫
7 ∕ 沙丘:天然防波堤與防風牆
8 ∕ 濕地、沼澤原本就是大自然的水塘
9 ∕ 沙源減少、突堤效應改變了海岸地形
10 ∕ 勇於冒險的吳沙
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
1 ∕ 河谷地形:斷層線谷
2 ∕ 獨立山是離堆丘?
3 ∕ 腱狀丘發達:河床寬闊、埋積特盛的產物
4 ∕ 礫石變西瓜
5 ∕ 線與面的布置:臺灣少見的龐大扇階群
6 ∕ 蘭陽溪切割沖積扇的特性
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
1 ∕ 撐起臺灣島的屋脊
2 ∕ 地形面:南澳山地與太魯閣山地
3 ∕ 大禹嶺:潛移是公路邊坡難題
4 ∕ 冰河來過?地形證據與理論雪線怎麼說?
5 ∕ 高山地形下的生態
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
1 ∕ 馬偕牧師的造訪
2 ∕ 未知的虛線世界
3 ∕ 開山撫番:株守荒山、味如嚼蠟的蘇花古道
4 ∕ 南澳為界:北沉南抬的地形空間
5 ∕ 蘇澳至東澳:連島沙洲是海龜樂園
6 ∕ 瓶子:傳說與慾望下的玻璃海岸
7 ∕ 東澳至南澳:粉鳥林、南澳扇洲、神祕海灘
8 ∕ 南澳至和平:海蝕洞、斷尾河、扇洲、潮曲流
9 ∕ 和平至崇德:清水大斷崖
10 ∕ 崇德至立霧溪扇洲
11 ∕ 1882 年古里瑪(F.Guillemard)的讚嘆
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1 ∕ 不同地質、不同地形
2 ∕ 壯麗峽谷的隱性危險
3 ∕ 上游的V 字形峽谷
4 ∕ 白楊步道、水簾洞
5 ∕ 中游的天然壩、河階、湖階打亂了時間
6 ∕ 黃金河:跟著地理線索去採金?
7 ∕ 時雨瀑與壺穴
8 ∕ 太魯閣峽谷:土地抬升與鋸切的速度有多快?
9 ∕ 錐麓斷崖:V 字形斷層露頭
10 ∕ 山崩:曲流基蝕坡、斷層、脆弱地質的共同產物
11 ∕ 砂卡礑步道:藍色溪流、灘岩與褶曲
12 ∕ 下游的河口複成扇洲
附錄
名詞解釋
1 ∕ 地表形態與地形要素
2 ∕ 構造運動與構造地形
3 ∕ 風化作用與崩壞地形
4 ∕ 河流作用與河流地形
5 ∕ 海水作用與海岸地形
6 ∕ 岩溶作用和石灰岩地形
7 ∕ 火山作用與火山地形
8 ∕ 冰河作用與冰河地形
9 ∕ 風力作用與風成地形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序]
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
總論
1 ∕ 地形基本概念
2 ∕ 臺灣島的位置
3 ∕ 臺灣地形概說
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
1 ∕ 弧形海岸與大屯火山群的關係
2 ∕ 怎麼區別海階與火成階地?
3 ∕ 風稜石:以風打磨堅石
4 ∕ 海蝕門:用浪打穿石山
5 ∕ 老梅石槽到底是藻礁、灘岩或砂岩?
6 ∕ 黑與白:磁鐵沙、貝殼沙
7 ∕ 青山瀑布:看見火山熔岩的流動
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
1 ∕ 金山沙灘:金山老街利用沙丘擋風
2 ∕ 金山岬:燭臺雙嶼是海蝕殘餘
3 ∕ 國聖沙灘:為何海岬、谷灣交替出現?
4 ∕ 野柳岬:女王4,0...
商品資料
出版社:晨星出版日期:2020-06-12ISBN/ISSN:978986443983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84頁開數:17*2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