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IBM、通用汽車…都推崇的人際互惠原則
美國企業教練、心理諮商師,都在用的溝通技巧
──讓你的提問更具體、更好懂,解決問題更有效率──
工作繁重,不好意思開口求救;疑難雜症,不知誰能幫忙解決
人生、職場總有麻煩,你總是難以啟齒、尋求援助嗎?
研究顯示職場上高達九成的「疑難排解」,發生在當事人開口求助之後
可是,為什麼我們不敢開口求助呢?其實,你不用那麼害怕……
低估他人幫忙的意願:事實上,眾人互助的情形很普遍。調查顯示,
在一千多件日常請求中,有近九成會得到好結果。
過度堅持靠自己:人畢竟不是萬能,凡事過度堅持靠自己一定會遇到挫折,適度依賴反而能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更有助解決問題。
不知怎麼求助:措辭欠妥的請求會讓你看起來能力不足,更不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其實我們只要學會「把問題問好」,讓人聽得懂就好了。
教你突破8大心理障礙、學會5項有效提問技巧
集所有人脈為你助攻,所有問題都難不倒!
本書透過心理學研究、街頭實驗,為你剖析人的心態,逐一打破我們的8大通病,幫助我們重建正確的心態。作者更就自身商管背景、擔任各大企業商業顧問的經歷,為我們闡明「提問的好處」,以及「正確提問」的SMART5大準則:
Specific(具體):具體的請求才能得到更多幫助,因為這樣問題才能問到最核心,有效解決問題。
Meaningful(有意義):當他人知道你為什麼提出這項請求,就會更有動力回應,因為他們能「同理」你的感受。
Action-oriented(行動導向):我們的問題一定要能觸發他人展開行動,才能「開始」解決問題。
Realistic(務實):請求可大可小,但它必須是務實的,必須在策略上合理,讓人有「可行性」。
Time-bound(有時限):每一項請求都應該有時限。其這樣幫忙的人才能評估自己有無能力在期限前把問題解決。否則人們常常事不關己,聽過就忘了。
懂得求助,才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們遇到的難題,別人一定有答案。
不問,怎麼知道?
【本書特色】
1.正確心態,勇敢求助:
害羞、不好意思、怕給人添麻煩,這些都不是問題。本書助你建立「心理安全感」,心態對了,開口提問就不是難事。從生活小事到處理棘手的工作,求助的心態一體適用。
2.理解需求,大膽開口:
開口求助憑「膽識」,也要知道「怎麼問」。讓人理解具體的需求,別人才知道怎麼幫你。本書教你運用SMART原則(S具體、M有意義、 A行動導向、 R務實、T時效性 ),讓你的提問更具體、更好懂,解決問題更有效率。
3.開口求助不能「光說不練」:
本書分享美國企業教練、心理諮商師的溝通技巧,更在「遠距工作」成為主流的當下,教你有效應用數位通訊軟體,無論線上、線下,都能溝通無礙。
4.例證鮮明,百大企業都在用:
本書列舉的企業應用實例鮮明、生活化,求助技巧簡單、好理解,更是Google、IBM、IDEO、PwC、Zingermans、西南航空、通用汽車等美國大企業一致推崇的人際互惠原則。
作者簡介:
韋恩.貝克Wayne Baker
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企業管理Robert P. Thome講座教授、正向組織中心(Center for Positive Organizations)主任,常獲邀擔任國際型會議、各大企業的演講者與商管講師,專文常見於《哈佛商業評論》、Chief Executive、Inc、富比士等重要刊物。韋恩與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共同創辦施與受公司(Give and Take, Inc.),他也是Givitas協作科技平台的開發人員,該平台是根據本書提出的原則建置。
譯者簡介:
陳筱宛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比較教育碩士。
譯有《存活的本事》、《社會性動物》、《共病時代》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介安(溝通專家、口語訓練師)
胡展誥(人際關係、壓力調適,諮商心理師)
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
職場黑馬學(臉書粉絲團)
本書看似是說話與提問的書,但卻是走進心靈的,書中的文字彷彿在探索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更教會我們突破心理障礙、怎麼問問題,用在工作中奏效,用在情感中、生活中,一樣很有幫助。一旦你接受了世界,你會為世界付出,世界也會來幫你。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什麼事情都自己悶著找答案、想要突破困境卻又找不到方向,並且對於提問充滿恐懼,誠摯地邀請你閱讀這一本份量精緻、但含金量極高的好書,相信能夠讓你對於提問愈來愈有自信。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這本書給我非常大的啟發,一是突破自己怕麻煩別人的心防、二是提供不同觀點和做法,讓我不僅相信開口有助世界運轉,而且還有點躍躍欲試想嘗試以前沒想過的方法。
(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
名人推薦:王介安(溝通專家、口語訓練師)
胡展誥(人際關係、壓力調適,諮商心理師)
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
職場黑馬學(臉書粉絲團)
本書看似是說話與提問的書,但卻是走進心靈的,書中的文字彷彿在探索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更教會我們突破心理障礙、怎麼問問題,用在工作中奏效,用在情感中、生活中,一樣很有幫助。一旦你接受了世界,你會為世界付出,世界也會來幫你。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什麼事情都自己悶著找答案、想要突破困境卻又找不到方向,並且對於提問充滿恐懼...
章節試閱
我們都了解,他人並沒有義務對自己付出,好事不會平白無故從天上掉下來。故而有研究證實,職場上多達九成的協助發生在當事人「開口求助之後」。道理很簡單。如果旁人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他們根本無從幫助你,要等到你開口,對方才會知道你需要什麼。不願開口說出自己需要幫忙,恐得付出無比慘痛的代價。研究指出,不願開口求助讓財星五百大企業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至於對個人在家庭、工作,乃至於其他方面造成的損害,則遠比我們想像得還可怕。不求助,是我們能做的決定當中最自我設限、最自我局限,甚至最自我毀滅的一個。少了他人的幫忙與協助,我們就無法得到完成工作、解決問題、實踐使命所需的任何資源。
為什麼要開口問?
某間汽車大廠的一名資深工程師正努力解決一個複雜的技術問題。其實幾個月來他一直在原地兜圈子,毫無進展。
有一天,他覺得該是尋求協助的時候了。因此,他向同事描述問題,並詢問有沒有人知道他可以諮詢哪位專家。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第一個回應的人並不是資深研發科學家或其他單位的工程師,而是來自一個最不可能的來源:一名剛被公司雇用、只有二十二歲的行政助理。這名助理的父親正是專精於這項難題的「世界級專家」。更重要的是,他最近剛退休,他的妻子鼓勵他走出家門,多花點時間在外面的世界上。這名行政助理把工程師介紹給父親,工程師因而取得他需要的專門知識。
這個例子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除非開口問,否則你永遠不會知道別人知道些什麼,或是他們認識誰。沒有人會想到一個年輕助理竟握有解決對策的鑰匙。如果你開口請求協助,救援就會出現,還可能來自你從未料想過的地方。
在職場上,開口求助甚至影響事情的成敗。這不是傳聞軼事。有統計研究指出,開口提問、求助能帶來更多助益:
更好的工作表現與滿意度。簡單來說,為了完成工作,你需要借重別人的力量。無論是資訊、某種技術或專門知識、人手、同意某個構想或計畫,得到你需要的,就能讓你把工作做好。當有人幫你解惑,你會更開心,也會對工作更滿意。
新進員工的成功。展開新工作時必定需要同事協助,探索新的工作環境,以及了解眾人對你的期待。研究指出,新進員工為了釐清工作要求、掌握工作背景、取得技術支援,在向人求助且得到協助後,能減少他們對工作的挫折感,表現得更好,也更有可能留下來。
找工作──或者為職缺尋找人才。想找新工作嗎?還是想聘用合適的人選?當你向自己的人際圈求助,請大家建議、推薦或引介時,你會更有機會找到合適的人選。我就是用這個方法找到第一份專業工作。我當時正在幫忙一個朋友和他的幾個熟人搬運一架直立式鋼琴。閒談中,我提到自己快要完成研究所學業,想在華盛頓特區找份工作。接著我問是否有人知道相關情報。我朋友的其中一個熟人把我介紹給他以前的大學室友,對方在華盛頓開了一家顧問公司。這層關係帶來了一趟實地面試、一份錄取通知,最後讓我進入該公司擔任專案經理。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的年代,超過一半或更多的工作都是透過社交或專業關係找到的。即使如今大家逐漸採用數位平台(如職缺搜尋引擎Indeed)求職、求才,這些關係仍然相當重要。透過社交網絡找工作、找人才,比單純使用數位搜尋還更有效益,這意味著前者更實際、更能有效開啟聘僱關係,而且被雇用的人會待得比較久。
學習與專業發展。學習不能脫離現實,我們可以透過嘗試新的技能和構想,再徵詢他人對成果有何意見來進行學習。舉例來說,假設你想學會發表讓人印象深刻的演說,可以靠自己多方準備並實際發表演說,但是少了別人對你的表現給予回饋,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需要改進或加強的地方在哪裡。除非你開口問,大多數人不會主動給你意見。
創造力與創新。好主意不會憑空乍現,創新也不是運氣問題。我們能藉由詢問取得資訊、交換想法、進行對話來培育創造力。例如,我和同事教授「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這門課時,把高階主管從舒適安逸的教室送進安娜堡(Ann Arbor)的偏僻街區,強迫他們接觸陌生人,並詢問對方對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感受。這些高階主管不僅帶著改善其構想原型的新點子回來,也開心地發現,當他們開口邀請陌生路人參與,大多數人都會答應。更別提有了好主意之後,我們還需要別人幫忙開發、測試、改良與執行。向人求助能增進我們將想法從開端推向完成的能力。
管控壓力。如果你經常覺得工作或家庭壓力很大,你並不孤單。根據蓋洛普(Gallup)調查指出,有八成(七九%)的美國人表示每天都覺得壓力罩頂,工作壓力是美國勞工最主要的抱怨。研究顯示,尋求協助與支援能減輕緊張不安與時間壓力,進而提升工作的投入程度與工作表現。
開口求助也能為團隊和組織帶來好處,具體展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團隊表現。向人求助能改善團隊表現,讓團隊成員更有創意,互相學習,並對團隊的目標、願景與任務發展出共同默契。17表現最佳的團隊會建立外部聯絡網,運用它們尋求資訊、意見回饋、專門知識和其他資源。
降低成本。這個好處非常顯著。研究指出,當員工自願採用員工救助方案,企業就能大幅降低醫療、殘疾和職業災害補償的成本,同時能降低缺勤率,並提高生產力。
此外,光是更快找出對策或發現更經濟的替代方案,也能降低成本。舉例來說,我曾經與安萬特藥廠(Aventis)的一位科學家合作。為了他的團隊正在研發的某種暢銷藥物,他需要合成一種特定生物鹼。他正準備與某間外部實驗室簽約,為這項服務支付五萬美元。後來他轉而採用本書介紹的工具,向某個科學家聯絡網求援,希望能找到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安萬特的一位同事回應了這項請求,表明他的實驗室目前有空,可以免費幫忙做這件事,省下原本要支付給供應商的全部費用。
這個例子透露的問題是,雖然這兩名科學家都是同一個新藥開發團隊的成員,但是他們沒有交流彼此需求的習慣。因此,有閒置設備的科學家不知道另一位科學家正要和外部供應商簽約,發包其實內部就能完成的分析工作。說出請求,才能讓需求為人所知。一旦需求廣為周知,別人才能予以回應。而且他人確實會有所回應。
團隊裡的其他科學家受到這則成功故事的鼓勵,開始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從協助篩選酶測定中的某些化合物,到允許觀察特定研究項目的生物活性測定,再到協助進行分子模擬。我們請科學家估計他們獲得的幫助總價值有多少,他們說立即省下的費用超過二十萬美元──光是短短兩個半小時(運用本書提供的工具所耗費的時間)內,這個開發團隊就省下這麼多錢。
生產力與獲利能力。當尋求幫助和給予幫助變成企業中習以為常的事,員工的生產力就會提高,人員流動率則會降低。20當企業執行長經常要求高階管理團隊針對其績效給予回饋意見,他們就會變得更加投入,從而改善公司的財務表現。和員工僅專注在個人任務與個人表現的公司相比,員工間有廣泛交流且會互相幫助的公司,獲利會較比多。以安萬特藥廠的團隊為例,科學家表示,有人迅速回應他們的請求讓他們省下三千多個小時──因此才可將這些時間投入另一項開發中的藥品。
尋求協助能改善營運效率,因為這樣能讓我們更快找到並獲得資訊、勞力與資金,進而降低重複勞動。尋求協助會加速組織資源的運用與流動。當眾人不必浪費時間和精力苦苦掙扎,糾結該不該為某個問題或任務向外求助,就更能維持住生產力。
這看似有些矛盾。然而,提出請求(asking)也正是給予(giving)的關鍵。幾十年前我剛著手開發工具,想讓個人、團隊與組織能利用他們的關係網,開發他們周遭的豐富資源,才首次得知這個事實。那時我以為,如何能讓旁人行事慷慨是個問題,但事實並非如此。令我驚訝的是,真正的難題在於如何讓人針對所需提出請求。後來我發現只要有人開口,大多數人其實都樂於幫忙。可惜許多人不願開口,使得所有的答案、對策和資源全都原封不動,沒人使用,白白浪費。
我每天都看見這些方法帶來的好處,在我擔任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Ross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時,或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我針對慷慨、互惠、社交網絡、正向領導力等主題進行研究、教學與諮詢時。在我出任正向組織中心(Center for Positive Organizations)主任,與超過五十家企業和組織合作時──全都是該中心的企業聯盟成員,以及在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與羅斯商學院高階管理教育(Executive Education at the Ross School of Business)合作多年的培訓課程「影響式領導」(Leading with Impact)擔任共同主任中看到這些好處。我在此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導者建立給予和接受的網絡,消除全球化與組織間的壁壘。
你會在書中讀到我這一路得知的許多故事,也會徹底明白為什麼許多人難以開口求助,又該如何克服那些障礙。你會學到簡單卻強大的方法,能幫助你鼓起勇氣、開口求助,還能辨識正確的求助對象,以及善用不斷擴大的人際網路。你也會學到如何使用數十種經過驗證、確實可行的工具,讓團隊與組織獲取所需的一切資源。我已陸續和Google、消費者能源(Consumers Energy)、通用汽車、保德信(Prudential)、必治妥(Bristol Myers)、藍十字藍盾協會(Blue Cross Blue Shield)等公司的數千名高階主管、經理人和專業人士分享過這些工具。不管你在什麼樣類型的公司工作、或在該公司擔任什麼職務,我會在本書中說明,你可以如何應用同樣的工具,讓你做任何事都更加成功。一旦你這麼做,凡事都有可能──連奇蹟也可能發生。
把你的需求轉換成聰明的請求
那是我結婚十週年紀念日前的夏天。當時,內人和我是熱門烹飪節目《艾默里現場直播》(Emeril Live)的粉絲。這個節目是由知名大廚、餐廳老闆、食譜書作者艾默里.拉加西(Emeril Lagasse)擔綱主持。每集都是在攝影棚觀眾面前現場拍攝,坐在最前面的來賓可以試吃艾默里做的菜餚。有一天傍晚,我邊看節目、邊問內人想怎麼慶祝即將到來的結婚紀念日。她毫不遲疑說,為了慶祝結婚十週年這個里程碑,我們應該去參加《艾默里現場直播》的錄影。我倒吸一口氣,擔心自己問出大問題了。在我看來,我們在同一天中樂透頭彩又被閃電擊中的可能性遠大於我們拿到節目現場錄影的觀眾席。
如果我想成功拿到兩張入場券,勢必需要尋求協助。
可是該怎麼做?我的第一步是將這個需求傳換成一項請求。儘管在那個時間點我完全不知道該向誰求助,但首先我得弄清楚該如何表達請求。
一個精心設計的請求必定滿足S.M.A.R.T(聰明)準則:Specific(具體)、Meaningful(有意義)、Action-oriented(行動導向)、Realistic(務實)、Time-bound(有時限)。你可能聽過有人把SMART定義為Specific(具體)、Measurable(可衡量)、Assignable(可指派)、Realistic(務實)、Time-related(與時間有關)。我將M定義成Meaningful(有意義),因為解釋「為什麼」會有某個請求能為請求帶來力量。你或許也聽過有人把A定義為Achievable(可達成)。我比較喜歡把A界定為Action-oriented(行動導向),因為行動是你如何取得所需資源,朝著目標推進或實現目標的第一步。
Specific(具體):人們往往認為提出廣泛、籠統的請求才是有效的,因為它撒下的網面較寬闊。但其實,具體的請求比模糊的請求能得到更多幫助,因為細節能勾起人的記憶,讓人想起他們知道的事情或認識的人,那是籠統的請求做不到的。我聽過最模糊的請求是在我主持的一場活動上,有個來自荷蘭的高階經理人,他的請求是「資訊」。就這樣,兩個字:「資訊」。我請他進一步說明,他的回答是,「這是我能透露的一切。這件事是機密,而我需要資訊。」毫不令人意外,那天他沒有得到任何幫助(雖然最後他仍對別人提供了幫助)。
Meaningful(有意義):為什麼這個請求對你很重要?當他人知道你為什麼提出這項請求,就會更有動力回應,因為他們能「同理」你的感受。不幸的是,人們提出請求時往往會遺漏這個準則。他們以為請求的重要性是不證自明、再明顯不過,但從來不是如此。你必須解釋為什麼這項請求對你來說不但有意義,而且很重要。
當我計畫為兩張門票提出請求時,我明白我必須說明為什麼那兩張特別的門票如此有意義且重要。它可不是「喔唷,要是能親眼見識《艾默里現場直播》的錄影,豈不是很棒嗎?」這種請求。請求若附有令人信服的「為什麼」,更能促使他人回應,為你提供活力與靈感。勵志演說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說:「『為什麼』能鼓勵人們起而行。」在某些情況下,「為什麼」不只是說明什麼對你有意義。比方說,假如你向上司提出請求,你的請求如何符合他/她的目的、目標與優先順序?你的請求如何有助於組織的更大利益?如果你是企業家,正在跟投資人提案,你不會只說你想要一○○萬美元,你會解釋為什麼你要找資金?你、或你的公司正著手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你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人選,以及為什麼他們的投資會為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帶來益處?無論你提出的請求是什麼,務必考慮到請求的背景資訊,讓「為什麼」不僅僅只跟你有關。
Action-oriented(行動導向):請求與目標並非一模一樣。目標是結尾的狀態、目的地。請求則是通往目的地路上的行動號召。人們往往誤以為,陳述目標或描述情況後,其他人就會知道需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但其實那樣的狀況很少見。我曾參加一場職涯輔導活動,其中有名參與者說,他的請求是「幫助他從財務金融業轉換到行銷業」,但是沒有人確定他請求的到底是什麼。他想找人引薦嗎?還是需要如何轉換跑道的建議?問了一大堆問題之後,這個群體才知道他真正想要的,其實是坐下來跟某個從事行銷工作的人好好聊一聊。如此一來,他對行銷這份工作的真正樣貌才能有更完整的概念。
Realistic(務實):你的請求可大可小,但它必須是務實的。我不是指只能提出確定可以實現的請求,而是說這個請求必須在策略上合理。想想我要拿到兩張《艾默里現場直播》錄影門票的請求,它是認真的姑且一試,也是在有可能的範圍內(相形之下,兩張上月球的門票就比較不務實)。
Time-bound(有時限):每一項請求都應該有時限。例如,誰能在我需要兩張門票的前提下,在時間內幫忙取得門票?許多人不喜歡將時限放在他們的請求中,害怕那會讓他們看起來很難伺候。不過在我的經驗中,這種恐懼是毫無根據的。其實人們寧可有期限,這樣才能評估自己有無能力在期限前把事情貫徹到底,也才能把時間妥善安排給請求會牽涉到的事。像「本季的某個時間」或「明年」這樣模糊的期限會招致不作為或拖延,它們無法激勵人們有所回應。假如你的請求很緊急,坦白說出來。就算並不急迫,你還是需要訂出期限。
我們都了解,他人並沒有義務對自己付出,好事不會平白無故從天上掉下來。故而有研究證實,職場上多達九成的協助發生在當事人「開口求助之後」。道理很簡單。如果旁人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他們根本無從幫助你,要等到你開口,對方才會知道你需要什麼。不願開口說出自己需要幫忙,恐得付出無比慘痛的代價。研究指出,不願開口求助讓財星五百大企業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至於對個人在家庭、工作,乃至於其他方面造成的損害,則遠比我們想像得還可怕。不求助,是我們能做的決定當中最自我設限、最自我局限,甚至最自我毀滅的一個。少了他人的幫忙...
推薦序
面子算什麼?讓世界幫你吧!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廣播主持人、銘傳大學助理教授)
曾經有一份職場調查,呈現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最困擾的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困擾,是他們希望能得到資深前輩或長官的協助,然而卻不敢提問。原因是,怕問錯問題讓別人覺得你很兩光、白目,甚至不專業。
在華人世界,這個現象尤其明顯。我們內斂保守、好面子,原因來自於成長過程當中,爸媽總告訴我們「想好再說」、「不要亂問問題」、「懂得安靜聽最重要」、「先別急著說話,先聽」……這一切,讓我們漸漸長大也不太敢提問。言多必失,彷彿是我們的宿命。
本書寫到了作者小時候,父親開車迷路,一直堅持不問路,媽媽氣到發火。書中還提到,許多人會說「真男人絕不問路」,至少在Google地圖出現之前是如此。可是,不願求助並非男性專屬,有人說這是「人類根本的困境」。讀到這裡,我笑了!我們不都是這樣嗎?人類礙於面子、自尊,有些堅持,看起來是極為愚蠢的。
問問題,是一門學問,曾經有人說,問錯問題會讓人緣變差。該在什麼時間、地點,向誰提出疑問,這是一門人生的課題,不僅是一門學問,甚至是一門修養。
這本書,教會我們突破心理障礙,大膽向人求助,因為有些人害羞、內向,不好意思請人幫忙。還有,問對問題也很重要,本書也教我們怎麼問問題,問題要讓人懂,這樣別人才能伸出援手。
書中說「提出請求是必要的元素,因為它啟動了求助與助人的歷程。」、「貢獻文化的祕訣,在於允許自己向其他人開口請求。」其實請求與付出,是一體的兩面,當你的請求獲得別人的同意,別人請求你的時候,你的同意度也會提高很多。反之亦然!這也是書中提到「互惠圈」的概念。
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在企業授課,也在大學授課,我常勉勵我的學生們多提問。有一天晚上,我有感而發分享了這樣的感觸給學生:「今晚,突然想跟你們分享這幾年當老師的小小心情,為什麼我總是期待你們在課堂提問、分享?因為我想在課堂當中建立包容的文化,讓你們知道所謂的『犯錯』是OK的,有時甚至值得鼓勵。當你們開始願意失敗,才會願意冒險,一旦有了犯錯的勇氣,你們才能真正獲得自信,並且持續不斷的學習。讓我們從提問開始吧!」
我希望我的學生成為怎麼樣的人?也許是充滿智慧的溝通高手,但我更想要的是,他們擁有自信。因為自信能夠讓我們更勇敢去面對這個世界,並且讓世界變得美好。
這本書看似是一個說話與提問的書,但卻是走進心靈的,書中的文字彷彿在探索你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書中提到的點點滴滴,不僅用在工作中奏效,用在情感中、生活中,一樣很有幫助。一旦你接受了世界,你會為世界付出,世界也會來幫你。期待我們都更懂得讓全世界來幫我們,面子與自尊真的不算什麼!
「問」不就好了嗎?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算一算應該有二十年了,那是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
身為土生土長的南部人,首次搭車前往台北市一家餐廳與朋友聚餐,踏出捷運站,望著絢爛的霓虹燈、陌生而喧譁的街道,我竟完全不知該往哪兒走,只得依照朋友的描述,茫然地找尋聚餐地點。
我像是栽進迷宮裡,左轉、右彎、直走,然後又折返。重複了無數次之後,停在一個不知道第幾次經過的路口,鼓起勇氣向眼前幾位穿著制服的高中生詢問地點。只見他們笑笑地指著我後方的招牌說:「就在這裡呀!」
當下心裡既尷尬、又後悔:「哎呀!早知道一開始就問人了,至少可以省下半小時的冤枉路啊!」
是啊,「問」不就好了嗎?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不問呢?
作者韋恩.貝克教授說,我們之所以對提問充滿恐懼的原因包括:人們經常低估他人提供協助的意願、過度堅持靠自己、覺得會被看輕、怕被討厭、擔心被認為自私,以及不知道該怎麼提問……。林林總總的擔心與害怕,讓我們開不了口向別人提問。
可是你知道嗎?其實提問不僅能幫自己,有時候還能讓對方感覺到他是有能力、有價值的。
怎麼說呢?
身為諮商心理師,面對滿身挫折、喪失自信的個案,我經常想方設法讓他們在離開諮商室時順便「帶著」一些自信離開,好讓他們有更多能量回到生活中,面對困境與挑戰。
那麼,要如何讓這些挫折的人們獲得自信呢?
我發現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精心設計」的提問,讓他們有機會回答別人的問題。當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擁有他人所缺乏的資訊、知道自己擁有幫助別人的能耐,往往能夠從中獲得能力感、重拾遺落的自信心……。
聰明的你這時候可能會想提問:「等等!請你先說明,何謂『精心設計』的問題呢?」
嘿!這真是個好問題。恭喜你切入了本書的核心,這也是作者想要透過這本書傳遞的重點:不只要削弱你對於提問的恐懼,還要幫助你學會提出好問題!
一個好問題不僅能夠提升別人幫助你的意願、促進人際溝通,更重要的是,當你在構思好問題的過程中,同時也在整理腦袋裡的思緒、釐清內在真正的需求。由於好問題同時具備解決問題、提升領導力、改善人際關係的功用,一旦感受到好問題為你帶來的幫助,過往對於開口提問的恐懼也將大幅降低。
如果你已經厭倦了什麼事情都自己悶著找答案、想要突破困境卻又找不到方向,並且對於提問充滿恐懼,誠摯地邀請你閱讀這一本份量精緻、但含金量極高的好書,相信能夠讓你對於提問愈來愈有自信。
祝福你,成為一位善於構思問題、勇於提問的人。
開口問,全世界都會幫你
張瀞仁(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
看到第一章標題「只要開口問,奇蹟就會發生」時,我在咖啡廳裡露出沒人看得到的苦笑,「這順序顛倒了吧,要先有奇蹟發生,我才可能有勇氣開口問啊!」我心裡這麼想;而且我確定,我不會是全世界唯一這麼想的人。
從小到大,「不好意思」幾乎是我的口頭禪,就算沒有真正說出來,大部分時候也已經在心裡演練五百遍之後……還是說不出來。這樣當然不好,不好意思問路還可以靠 google map,但不好意思請人幫忙就會自己很累、不敢提出反對意見人生就會很黑白。我的人生已經黑白很久了,尤其是在跨國職場上。我真心羨慕某些人,隨時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出自己意見,問問題的時候(無論該問題是否經過大腦)都能理直氣壯,他們存在感很強、走到哪裡都可以找到資源。我想像他們一樣當優雅的勝利組。
但身為內向者,這件事難爆了!
我開始擬定策略:計畫開口時機、訓練開口的勇氣、模仿他人問問題或提出要求的方法、擬定降低被拒絕機率的風險管理等等。我內心的小劇場時常處在爆發狀態:哪些人比較可以問、怎麼問比較不會被打槍、挑週五會比較好嗎、剛上班時講好還是快下班講比較好……練習的過程中,這些糾結的時間我搞不好自己就把事情做完了,身心俱疲的我實在不知道開口要求要怎樣才能輕鬆一點。
但這本書給我非常大的啟發,一是突破自己怕麻煩別人的心防、二是提供不同觀點和做法,讓我不僅相信開口有助世界運轉,而且還有點躍躍欲試想嘗試以前沒想過的方法。更讓我覺得意想不到的一點,是我開始想著怎麼讓我的團隊成員也勇敢開口問。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這是自己人生設定中的缺陷,「團隊中應該只有我不敢問吧」我常這樣想,但書中的數據讓我相信即使大家都差不多,也就是說,身為主管的我有義務要改變這點。快速會議、互惠圈都不是新概念,但我還真的沒想過這和建立團隊心理安全感的關係。繼續往下閱讀,我發現我在各國都遠距上班的時代,剛好可以運用科技鼓勵發問的文化,然後我好像可以多對發問的行為多做一些鼓勵。隨著書的章節展開,我覺得自己像幼兒在建立神經元連結一樣,好多新事情可以試、每一項好像都蠻有趣的……想著想著,咦,我不害怕了。
在看這本書之前,還想著要人發問簡直是奇蹟的我,現在竟然在筆記本上寫了一項項的新作法,而且很期待。如果這不是奇蹟,我真的不知道甚麼是奇蹟了。
話說回來,在咖啡廳看這本書的我,剛發現可愛的店員把我的飲料做錯了。我鼓起勇氣「剛剛我是點熱的,你們好像做成冰的了」。這是我的內向人生中第一次開口要求重作飲料;雖然只是很小的事,謝謝這本書,我非常期待勇於開口的自己。
面子算什麼?讓世界幫你吧!
王介安(GAS口語魅力培訓®創辦人、廣播主持人、銘傳大學助理教授)
曾經有一份職場調查,呈現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最困擾的問題,其中的一個重要困擾,是他們希望能得到資深前輩或長官的協助,然而卻不敢提問。原因是,怕問錯問題讓別人覺得你很兩光、白目,甚至不專業。
在華人世界,這個現象尤其明顯。我們內斂保守、好面子,原因來自於成長過程當中,爸媽總告訴我們「想好再說」、「不要亂問問題」、「懂得安靜聽最重要」、「先別急著說話,先聽」……這一切,讓我們漸漸長大也不太敢提問。言多必失,彷彿是...
目錄
Part1 「提問」的力量
第一章 只要開口問,奇蹟就會發生
第二章 人類困境:求助很難
第三章 求助與助人法則
Part2 開口問,全世界都會幫你
第四章 開始行動:先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再開口請求
第五章 解決問題,凝聚團隊
第六章 打破壁壘,跨界請求
第七章 讚賞與獎勵
附錄
Part1 「提問」的力量
第一章 只要開口問,奇蹟就會發生
第二章 人類困境:求助很難
第三章 求助與助人法則
Part2 開口問,全世界都會幫你
第四章 開始行動:先了解自己需要什麼,再開口請求
第五章 解決問題,凝聚團隊
第六章 打破壁壘,跨界請求
第七章 讚賞與獎勵
附錄
商品資料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8-06ISBN/ISSN:978986551914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