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競逐》討論的是二十一世紀美中競爭最關鍵的地緣戰略場域,印太區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梅卡爾夫特別為本書的臺灣讀者寫序,顯示了他是如何重視臺灣在這個印太對抗格局的中心作用,相信讀者讀完本書後,會更有體會。」 ——賴怡忠/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我們所有人都想要了解強國的角力情況,並且也覺得有必要推出政策來對抗正在崛起(或正在崩潰)的中國,想要達成這兩種目標,閱讀羅里‧梅卡爾夫的《印太競逐》,是極佳的起點。」 ——科麗‧舍克(Kori Schake),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副所長
「羅里‧梅卡爾夫帶領我們,在世界上最新和最重要的這個戰略競技場裡快速走上一回。他比任何人更詳盡地把印太理念介紹給全世界,本書是有關於全球新型態連結的令人信服的宣言。這是一個還有很多難題等待解決的世界。」 ——比爾‧海頓(Bill Hayton),《南海》(The South China Sea)作者、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副研究員
「任何學者或相關人員,如果想要了解將會決定我們未來命運的這個地區,這是必須一讀的著作。」 ——邁克爾‧格林(Michael J. Green),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亞洲及日本事務資深副總裁、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許外交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與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曾任澳洲外交官,奉派前往新德里、東京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他是澳洲頂尖情報機構「國家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Assessments)的資深戰略分析師,直接對澳洲總理負責,也是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國際安全專案的創辦主任。他的文章刊登在各大國際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南華早報》《印度報》,以及ABC、BBC和CNN。
《印太競逐》(Contest for the Indo-Pacific: Why China Won’t Map the Future)是澳洲國立大學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教授的最新力作。討論的是二十一世紀美中競爭最關鍵的地緣戰略場域,印太區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書中討論了印太作為區域單元的歷史過程,美中成為主要競爭者的演變歷程,說明了為何美中競爭的核心場域會在印太區域,以及印太區域的未來可能發展。
事實上,根據日後一些美方官員的回憶或私下表述,也把美國發展的印太戰略歸功於日本安倍政府的積極遊說。今天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核心之一是以美、日、澳、印度四國為核心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這個「四方安全對話」的最早發想是來自2006年到2007年安倍第一次擔任首相時,其外交政策提到要以美日澳印這四國建立「民主鑽石」(Democratic Diamond)同盟,以沿著印度洋—太平洋區域建立一個「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因此安倍首相算是建構「四方安全對話」的先行者。
美國冷戰期間在亞洲所建構的安全體系,是把其與日本、韓國、澳洲、菲律賓、泰國、紐西蘭等多個國家所建構的雙邊同盟組合起來的安全經營。類似以美國為中心,多個雙邊同盟為軸的「中樞輻射」(Hub and Spoke)扇形體系。在亞太地區會採用這種不同於北約(NATO)的方式有其歷史的理由。但經年累月下來,也形成自己的操作文化與官僚慣性,現在要引入一個以美日澳印四國為核心的體系,其他雙邊同盟等著靠邊站。而在這四國中,印度與美國不存在同盟關係,在冷戰時代還分屬不同陣營。因此這個巨大變化會帶來多少操作的困擾與適應的麻煩可想而知,特別是在處理瞬息萬變的區域事態,需要快速反應時,如果無法仰賴既有的體系,不僅溝通成本升高,執行的時效也會受影響。這也是為何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於2018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會議上說,四方安全對話是「另一個」安全機制,是補充既有的雙邊同盟或是三邊安全合作的機制。換句話說,當時美國國防部還不把四方安全對話視為其印太戰略操作的核心。但到了隔年6月發表印太戰略報告時,四方安全對話的重要性就被顯著提高了。
當然從地理上,澳洲是少數直接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兩洋國家」。而在1990年冷戰剛結束,有關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議題被提上檯面時,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就主張建立東亞經濟圈(East Asia Economic Group),並認定澳洲不屬於亞洲,將其排除於這個經濟圈以外,也引發了這個經濟圈到底是亞洲(Asia)還是亞太(Asia-Pacific)的爭論。之後出現的APEC,可說是以「亞太」取代「亞洲」作為區域整合的指導概念,也讓澳洲以其屬於太平洋的身分,「順理成章」成為APEC的成員。這段過程也再一次強化了澳洲對於「亞洲」等大陸概念的不安,以及對於海洋的重視。
「《印太競逐》討論的是二十一世紀美中競爭最關鍵的地緣戰略場域,印太區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梅卡爾夫特別為本書的臺灣讀者寫序,顯示了他是如何重視臺灣在這個印太對抗格局的中心作用,相信讀者讀完本書後,會更有體會。」 ——賴怡忠/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我們所有人都想要了解強國的角力情況,並且也覺得有必要推出政策來對抗正在崛起(或正在崩潰)的中國,想要達成這兩種目標,閱讀羅里‧梅卡爾夫的《印太競逐》,是極佳的起點。」 ——科麗‧舍克(Kori Schake),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副所長
「羅里‧梅卡爾夫帶領我們,在世界上最新和最重要的這個戰略競技場裡快速走上一回。他比任何人更詳盡地把印太理念介紹給全世界,本書是有關於全球新型態連結的令人信服的宣言。這是一個還有很多難題等待解決的世界。」 ——比爾‧海頓(Bill Hayton),《南海》(The South China Sea)作者、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副研究員
「任何學者或相關人員,如果想要了解將會決定我們未來命運的這個地區,這是必須一讀的著作。」 ——邁克爾‧格林(Michael J. Green),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亞洲及日本事務資深副總裁、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許外交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與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曾任澳洲外交官,奉派前往新德里、東京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他是澳洲頂尖情報機構「國家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Assessments)的資深戰略分析師,直接對澳洲總理負責,也是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國際安全專案的創辦主任。他的文章刊登在各大國際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南華早報》《印度報》,以及ABC、BBC和CNN。
《印太競逐》(Contest for the Indo-Pacific: Why China Won’t Map the Future)是澳洲國立大學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教授的最新力作。討論的是二十一世紀美中競爭最關鍵的地緣戰略場域,印太區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書中討論了印太作為區域單元的歷史過程,美中成為主要競爭者的演變歷程,說明了為何美中競爭的核心場域會在印太區域,以及印太區域的未來可能發展。
事實上,根據日後一些美方官員的回憶或私下表述,也把美國發展的印太戰略歸功於日本安倍政府的積極遊說。今天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核心之一是以美、日、澳、印度四國為核心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這個「四方安全對話」的最早發想是來自2006年到2007年安倍第一次擔任首相時,其外交政策提到要以美日澳印這四國建立「民主鑽石」(Democratic Diamond)同盟,以沿著印度洋—太平洋區域建立一個「自由與繁榮之弧」(Arc of Freedom and Prosperity)。因此安倍首相算是建構「四方安全對話」的先行者。
美國冷戰期間在亞洲所建構的安全體系,是把其與日本、韓國、澳洲、菲律賓、泰國、紐西蘭等多個國家所建構的雙邊同盟組合起來的安全經營。類似以美國為中心,多個雙邊同盟為軸的「中樞輻射」(Hub and Spoke)扇形體系。在亞太地區會採用這種不同於北約(NATO)的方式有其歷史的理由。但經年累月下來,也形成自己的操作文化與官僚慣性,現在要引入一個以美日澳印四國為核心的體系,其他雙邊同盟等著靠邊站。而在這四國中,印度與美國不存在同盟關係,在冷戰時代還分屬不同陣營。因此這個巨大變化會帶來多少操作的困擾與適應的麻煩可想而知,特別是在處理瞬息萬變的區域事態,需要快速反應時,如果無法仰賴既有的體系,不僅溝通成本升高,執行的時效也會受影響。這也是為何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於2018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會議上說,四方安全對話是「另一個」安全機制,是補充既有的雙邊同盟或是三邊安全合作的機制。換句話說,當時美國國防部還不把四方安全對話視為其印太戰略操作的核心。但到了隔年6月發表印太戰略報告時,四方安全對話的重要性就被顯著提高了。
當然從地理上,澳洲是少數直接連結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兩洋國家」。而在1990年冷戰剛結束,有關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議題被提上檯面時,當時的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就主張建立東亞經濟圈(East Asia Economic Group),並認定澳洲不屬於亞洲,將其排除於這個經濟圈以外,也引發了這個經濟圈到底是亞洲(Asia)還是亞太(Asia-Pacific)的爭論。之後出現的APEC,可說是以「亞太」取代「亞洲」作為區域整合的指導概念,也讓澳洲以其屬於太平洋的身分,「順理成章」成為APEC的成員。這段過程也再一次強化了澳洲對於「亞洲」等大陸概念的不安,以及對於海洋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