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學大熱門•暗黑世紀光明解方
台灣第一本全面解析益生菌的重量級專書
亞洲益生菌權威30年研究總集成
超越腸道研究範疇,「人體百兆共生菌」神助攻、強化身體韌性★讓你三觀大改、掌握最新微生物體醫療技術的動態趨勢
★用科學數據教你養好「體內百兆微生物」的不生病計畫
★以專業評比剖析「市售益生菌產品」最可信賴的保健指南
人體微生物失調,是現代瘟疫蔓延最大加速器。如何自求多福,成為可生存的「適者」?必須具備相信科學數據的益生菌2.0新思維!本書作者費心整理數十年研究試驗之成果,集結全球各國先端益生菌研究發展現況,並與世界頂級專家交流,高規格評比市售益生菌產品之品質,詳細解說不同菌株對於各項疾病的預防與改善效果,希望能讓讀者見識到最先進的益生菌株及罕見功能,找到最適合個人的保健產品,並用正確的方法補充益生菌,學習觀察與優化自己體內的百兆共生菌。人體共生菌決定我們的健康和壽命,當共生菌失衡﹅失守時,人體的生理健康乃至心靈也會隨時崩潰。益生菌扮演後援軍的角色,介入時機﹅菌株種類與數量,什麼體況與病情該如何調整劑量﹖益生菌2.0的思維,是一門人人都得學會的自我保護課程。
本書深入解析大自然界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人體內天天上演的「共生菌」與「病原菌」激烈戰爭。全球醫療緊繃紅色警戒,現代人「體質」與「精神力」皆快速黑化,我們能做的是:相信科學數據、不隨便跟著感覺走;認識優質益生菌,增加免疫力後援,保護與壯大體內共生菌。
▲重新發現你的百兆共生菌
.人體有百兆以上的共生菌。一口唾液裡每毫升約有上億隻微生物。我們平均一天向外界散發出大約四千萬隻細菌和七百萬隻真菌。
.人類基因數量與小小的果蠅相仿,只有兩萬多個基因,而人體共生菌的基因體總和,卻是人類基因體的千倍以上!
.腸道中的嗜脂陰性菌,其實是幫我們回收消化不完全的脂肪,避免浪費資源,結果因為我們實在吃太多脂肪,嗜脂菌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慢性發炎,它們無端被歸類為壞菌,真是太冤枉了。
.自然產與剖腹產的寶寶會承接不同共生菌。自然產的嬰兒,腸道、皮膚、口腔,都有來自母親陰道的乳酸桿菌、普氏菌、斯尼斯菌等。剖腹產的嬰兒,則多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丙酸桿菌等來自母親皮膚的菌。
.母乳不但有菌,種類還多達近千種。母乳中還有大量的母乳寡糖,是最適合嬰兒腸道菌的絕佳益生元,也就是滋養腸道菌所需的營養來源。
.90%的疾病都和人體共生菌有關。腸道菌的影響不只侷限於腸道,而是遍及全身。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眼睛病變,都和腸道菌有關。
.飲食習慣和環境對於腸道菌的影響,大過於遺傳基因。以高纖飲食為主的哈扎族,腸道菌中分解纖維的普氏菌多達60%。家裡養狗的孩子腸道菌相較豐富,較少感染呼吸道疾病。
▲超前布署!用益生菌養好人體百兆共生菌
.歐美有80%以上的醫生會推薦使用益生菌,對益生菌越了解的醫生,推薦意願越高。
.優質益生菌都有改善排便、幫助消化、增強腸道蠕動等核心功效,至於免疫過敏、代謝調節、神經心理等,則是特殊菌株才有的高階功效。
.益生菌對健康的好處說不完:有助預防流感、減輕症狀、提升流感疫苗效力。還能降低口腔病菌,改善發炎,預防牙齦炎或牙周炎效果優於預防蛀牙。口服益生菌會提升整體黏膜免疫力,有助於在泌尿生殖道中對抗病菌感染。抗生素配合特定益生菌,治癒率極高。
.益生菌為精神疾病防治帶來新契機!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自閉症、過動症、妥瑞症、蕾特氏症等,這些症狀共通的關鍵詞是:免疫、發炎、腸道菌,因此都有益生菌介入的機會。
.掌握益生菌產品選購使用的關鍵知識,買對產品,吃出健康。例如:坊間流行自己製作優酪乳,若使用「市售優酪乳」作為菌母時,發酵菌(嗜熱鏈球菌與保加利亞乳桿菌)會優先生長,但「功效菌株」難以生長。一般市售的「DIY專用菌粉」,也多半不含功能型益生菌。所以DIY優酪乳,喝不到最重要的「功效益生菌」。如果使用低品質或由親友分讓來路不明的菌母,也可能發酵力太弱,萬一「雜菌」長出來就麻煩了,所以不推薦DIY優酪乳。
本書特色
1. 亞洲益生菌權威蔡英傑博士,帶你看見益生菌2.0發展新趨勢
作者嘔心瀝血整理數百篇論文,讓你立即掌握數十年研究試驗之成果,以及全球各國先端益生菌研究發展現況。
2. 超越腸道範圍,更詳實的抗病編組「人體百兆共生菌」導覽書
人體由大約六十兆人類細胞及一百兆微生物細胞組成,這些共生微生物介入身體的生理生化反應,決定了我們的健康。像是子宮頸共生菌九九%皆是乳酸桿菌,保衛傳宗接代的子宮;眼結膜的共生菌則與眼睛免疫系統共同對抗病菌入侵。
3. 益生菌產品12大龍頭企業、50支王牌菌株,專業評比暨選購最可信賴指南
新的益生菌保健思維,就是不再順著感覺走,而要相信科學數據怎麼講。作者以專家角度詳細解說益生菌的核心及高階功效,以及不同菌株對於各項疾病的預防與改善效果,幫助讀者找到最適合個人的保健產品。
4. 16個益生菌產品選購使用,12項坊間&網路流傳的迷思與誤解,一次釐清!
很多人以為益生菌會被胃酸殺滅,吃了等於白吃。其實好的菌株通常都蠻耐酸的,而且在生產加工時,還會經過相當的「包埋」保護,耐酸性都不錯。
5. 運動醫學陳俊忠╳代謝科宋晏仁╳小兒科周宜卿╳腸胃科張振榕╳營養學吳映蓉,各領域專家全方位剖析益生菌
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強調,我們吃的食物除了要滋養身體外,還要讓共生在腸道中的細菌
喜歡才行,像是每天吃不同顏色的植物性食材,就可以補充植化素這種益生元。
推薦人
王進崑/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
李宏昌/馬偕兒童醫院院長
吳俊穎/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
陳鴻震/科技部生科司司長
蘇遠志/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以上按姓氏首字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蔡英傑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
現任: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院士、台灣乳酸菌協會名譽理事,以及益福生醫公司、揚生生技公司、惠生研生技公司等多家企業科技顧問。
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
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及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擔任第二、三屆會長)。
著有:《你不能沒腸識》、《腸命百歲》系列。
章節試閱
★摘文一:你變,我就變!共生菌與人類共同演化
微生物學家估計:地球的微生物總數大約是十的三十次方,海洋沉積物、陸地表面、土壤、海水等的微生物,分別是十的二十九次方。一個人身上的共生菌數量大約是十的十四次方,百兆以上,不過變動很大;上一次廁所,就損失個千百億。全球人口現在是七十八億,人類的共生菌總數達十的二十四次方,也稱得上是天文數字。
腸治才能久安:激烈天擇後的四大菌門
人體共生菌有九五%以上是腸道菌,主要分布在大腸。在日本以「腸道菌叢」來形容腸道菌,你可以想像在大腸裡面密密麻麻都是細菌,好像進入熱帶叢林般,有的附著在大腸壁上面,有的埋身在食物消化的殘渣中,將殘渣轉變製造成便便。
根據微生物體學研究的結果推算,所有腸道菌種類應該在一萬五千種以上,就分類學來看,九八%集中在四個門:
厚壁菌門:占六四%,我們關心的乳酸桿菌,全歸類在這一門。
放射菌門:只有三%,人人喜歡的雙歧桿菌就屬於這一門。
變形菌門:有八%,包括大腸菌、沙門氏菌、腸炎弧菌等病原菌,都屬於變形菌門,會變形的菌通常不好。
擬桿菌門:占二三%,擬桿菌可能是影響胖瘦的關鍵菌門。
地球環境總共有五十門以上的細菌,其中居然只有四門能住在腸道裡,意味著腸道菌在與哺乳動物共同進化的過程中,受到了強大的天擇壓力,形成很特殊的菌群結構。這四門腸道菌,如果脫離了腸道,就很難生存;同樣地,沒有腸道菌,哺乳動物也無法生存。在無菌箱中生龍活虎的無菌老鼠,因為沒有腸道菌,一出到自然環境裡,馬上就生病死亡。
我們再多想像一下,原始的細菌是最早出現在地球環境的生物,其他高等一些的生物,一定是在充滿細菌的環境中進行演化的。腸道菌與哺乳動物千百萬年共同演化的結果,就形成與地球其他生態系截然不同的菌群結構。腸道菌,絕對是哺乳動物演化的重要決定因子。上帝用泥土創造亞當時,所用的泥土就已經充滿了各種微生物,微生物介入身體所有的生理生化反應,是想當然爾的。
除了病原菌以外,人體共生菌不分好壞
你抓到我一直希望強調的概念了沒?不要再把腸道菌想成只是與我們共存共生,甚至暗自認為它們都是寄生蟲。基本上,它們就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是一個由大約一六○兆細胞組成的「超級生物體」(superorganism),六十兆是人的細胞,一百兆是微生物細胞。這一六○兆細胞的基因表現調控、生理代謝運轉、神經網絡連結,都互相交結,禍福相依。
舉例來說吧,我過去經常說腸道菌有好菌,有壞菌,有中性騎牆菌,我們要重視腸道菌中好、壞菌的平衡,其實,這個講法是大有問題的。
應該改為這麼說:除了一些由體外入侵的真正「病原菌」外,所有的腸道菌,都是與我們一起走過數百萬年演化歷史的共生夥伴,沒有好壞之分。例如:腸道中那些被認為是壞菌的嗜脂陰性菌,其實是幫我們回收消化不完全的脂肪,避免浪費資源,結果因為我們實在吃太多脂肪,使得腸道中這些盡心盡力回收脂肪的嗜脂菌大量繁殖,引起全身慢性發炎,它們就無端被我們歸類為壞菌,真是太冤枉了。
飲食與環境,都會改變體內菌種
腸道菌會隨著長期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而跟著做適應性改變。例如:美國人的腸道菌已經適應高脂高蛋白質的飲食,所以分解脂肪的擬桿菌量極高,分解複合糖質的普氏菌量極少。日本人習慣多吃海藻類,在他們腸道菌中,就有不少帶有可分解海藻多醣的酵素基因的特殊菌種。
我們二○一五年發表的亞洲人腸道菌研究,也顯示習慣吃不易消化的在來米的印尼人,體內普氏菌量較高,吃蓬萊米的台灣及日本人則較低。
再來舉個動物界的實例,說明在演化過程中,動物如何與微生物建立水乳相融的關係。
去動物園看猴子、看猩猩,印象最深的是他們互相理毛的親密動作。杜克大學的董(Tung)教授分析肯亞安博塞利(Amboseli)國家公園中,分屬兩群四十八隻狒狒的腸道菌相,雖然這兩群狒狒棲息地重疊、飲食相近,但同群狒狒的腸道菌相就是比較相近,而且同群中互相越親近、接觸動作越頻繁的,腸道菌又更相近。
生活在野外的動物,接觸微生物的機會非常高,靠著互相理毛,同群的狒狒分享共生菌。我們多數時間是生活在人為的封閉空間,這個空間的微生物主要來自出入其間的其他人體,來自人體的細菌原本就容易進住人體。互相分享細菌,不見得不好,但我們的現況卻是「過度分享」了,大大降低我們微生物相的歧異度、豐富性,這會限制我們免疫系統的發展。免疫系統接觸越多抗原,發展越是健全,越能應付日後可能接觸到的任何病源。
著名的微生物生態學家,科羅拉多大學的佩斯(Pace)教授絕不與人握手,更別說其他肢體接觸,原因是不想接觸他人的微生物,也不想分享自己的微生物給他人。佩斯教授深知微生物無孔不入,簡單一個握手,就足夠傳遞千百萬隻微生物。經歷新冠肺炎的洗禮,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勤洗手、不握手、保持社交距離,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
科學界對人體微生物相的研究剛剛開始,還在研究它們是什麼,它們由哪裡來,至於它們與人體生理、病理的關係,如何經由調控它們來增進健康、治療疾病等更高階的研究,我相信各個先端研究室一定如火如荼地努力中。一般認為癌症、發炎疾病及代謝症候群是一級戰場,最近,包括憂鬱、自閉等神經心理領域更是異軍突起。
自然產與剖腹產,寶寶會承接不同共生菌
自然生產少不了淚水、汗水、血水、排泄物,幾千萬年來都是這樣,自然生產演化的最高原則就是確保胎兒安全,而且順利地獲得母親的共生菌。現代追求安全、無汙染,甚至舒適的生產流程,大大攪亂了千萬年精心演化的傳承機制,尤其是剖腹生產與濫用抗生素。
要剖腹產還是自然產?除了一些胎位不正、胎兒過大的情形,醫生應該都會建議自然產,可是全球剖腹產率卻自二○○○年的一二%,增加至二○一五年的二一%,很多國家還超過四成,我國這十多年也都維持在三五%上下的高水平。依照WHO的說法,真正需要剖腹產的情況,比例上不會超過一○%。
從新生兒共生菌的角度來評論,自然產和剖腹產帶給嬰兒不同的菌種:
自然產――嬰兒的腸道、皮膚、口腔,都有來自母親陰道的乳酸桿菌、普氏菌、斯尼斯菌等。
剖腹產――嬰兒則多的是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棒狀桿菌、丙酸桿菌等來自母親皮膚的菌。
這些菌會有消長,但基本上會一生烙印在孩子體內。
★摘文二:微生物,決定你的健康
荷蘭的微生物學家巴斯•貝金(Bass-Becking)教授,在半世紀前提出一個假說:「一切無處不在,但環境會選擇」(Everything is everywhere, but the environment selects),意思是微生物在自然界散播的能力極強,但只有能適應某特殊環境條件的微生物才能「定植」下來。過去談人體共生菌,幾乎都聚焦在占了九五%的腸道菌,現在科學家開始把觸角伸到身體其他部位。依照貝金的假說,身體每個部位的生態特性差異大,個別都發展出獨特的微生物相,也都和健康有密切關係。這一節要談身體各部位的微生物體,讓大家可以更體會到什麼叫做「環境會選擇」。
呼吸道:一呼吸,鼻腔菌生態就會改變
因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大家很關心「呼吸」這件事,所以我先來談談呼吸道。
負責肺部氣體交換的肺泡,讓我聯想到孩童吹出來、隨風飄飛的肥皂泡泡。肺泡數目達七億多,總表面積近一百平方米,由鼻腔湧入的大量空氣,通過肺泡細胞膜,進入肺泡裡密密麻麻的毛細血管,循環全身。空氣中無數病菌、病毒,竟然只靠鼻腔簡單的過濾,就隨著吸氣直衝脆弱的肺泡,是不是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我們的呼吸,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肺部的免疫防衛系統要多麼強大,才能把防衛工作做到滴水不漏﹖這個防衛體系如果被新冠病毒擊潰,那就必須進加護病房,就必須掛上呼吸器。
過去認為呼吸道,特別是下呼吸道(肺部)是無菌的,否則就是病入膏肓。現在才知道,其實呼吸道也有它重要的共生菌。「腸肺軸」(gut-lung axis)的路徑,除了有免疫系統的交流外,菌的互相交流也不可忽視,畢竟腸和肺兩個系統,雖然食物進嘴巴,空氣走鼻腔,然而竟然進入同一通道,才又分流到胃或肺。
鼻腔是「伺機性病原菌」的主要儲存庫,伺機侵犯呼吸道,一旦攻擊成功,就會造成許多呼吸道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氣喘、肺炎,甚至與中耳炎也有關係。鼻腔共生菌的首要任務,也許就是壓制這些鼻腔病原菌。澳洲的普薩蒂斯(Psaltis)教授領銜的國際鼻竇微生物體研究團隊,二○二○年發表分析九個國家、四一○人鼻竇菌相的研究成果,不論是健康的人或慢性鼻竇炎患者,棒狀桿菌和葡萄球菌都是鼻竇中最優勢的菌種,負責壓制壞菌,保持鼻腔菌相健康。莫拉克斯菌大概是鼻腔菌中的超級壞蛋,鼻腔莫拉克斯菌多的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最高,且容易氣喘。
插播一個有趣的研究,瑞士伯恩大學的希爾提(Hilty)教授,二○一八年研究養豬廠員工的鼻腔菌相,竟然與豬場空氣菌,以及豬隻的鼻腔菌相非常接近,看來鼻腔菌非常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但要如何照護鼻腔菌相﹖這個問題我暫時也提不出有理論基礎的方法,戴口罩也許是唯一有效的做法吧。
肺部的菌數極低。大腸組織每克菌數多達十的十一到十二次方;肺部組織每克只有十的三到五次方的菌。肺部菌不太像鼻腔菌,反而比較像是由口腔入侵的,特別是睡眠時,會厭放鬆,微量口水容易進入氣管,同時就帶入細菌,所以肺部菌以源自口咽部的普氏菌、偉榮球菌為主,數目不多,但對維護肺部免疫系統卻非常重要。
侵犯肺部的頭號病菌,就是結核分枝桿菌。肺結核為全球最重要的傳染病之一,每年奪走一四○萬人以上的生命。在台灣也是死亡數最多的傳染病。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並列四大非傳染病,雖然沒有直接相關的病原菌,但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病患,肺部發炎菌特別多。肺癌在國人癌症排行中,男女皆居首位,是十大癌症中的三冠王,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且晚期發現比例也最高。肺癌一般認為和COPD一樣,也是和肺炎鏈球菌之類的發炎菌有關。
眼睛:腸道菌、口腔菌都來作亂
眼睛感覺是身體較為脆弱的部位,一想到裡面住滿了細菌,令人不禁起了雞皮疙瘩。沒錯,貴為靈魂之窗,也照樣有共生菌同居。眼結膜的菌相,竟然和口腔差不多複雜,有很多的丙酸桿菌和棒狀桿菌。
眼睛的共生菌與眼睛免疫系統,攜手構建嚴密的防護網,對抗病菌入侵。眼淚含有具殺菌作用的溶菌酶,有濕潤沖刷作用,也是防護網重要成員。年紀大了,眼淚減少,眼部問題就多了。
眼睛血管少,還有稱為血―眼屏障以及血―視網膜屏障等組織阻隔,照理來說,應該比較難被外來的細菌或免疫細胞侵入。但常見的葡萄膜炎,卻是因為腸道菌活化T細胞大老遠跑到眼部,攻擊眼睛葡萄膜,引發發炎紅腫,視力模糊等。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大家熟知的眼睛病變,竟然也和腸道菌及口腔菌扯得上關係。
全世界有一億人戴隱形眼鏡,戴隱形眼鏡的人,結膜上會有較多和結膜炎、角膜炎相關的機會病菌。有趣的是,大家都是用手戴上隱形眼鏡,結果手上的菌並沒有明顯傳到眼睛。紐約大學的貝洛教授評論說,身體各部位的共生菌,其實對外來侵入的細菌或病毒,都相當有抗性,不會輕易就大幅變動。
一般認為,戴隱形眼鏡應該會降低眼睛菌相的自我修復能力,但目前的研究並沒有看到這個現象。
口腔:唾液每毫升有上億隻微生物
口腔是全身生態最複雜的部位,牙齒、牙齦、牙根、舌頭共生菌相都大不相同。口腔每天要處理大量食物,但口腔內的微生物體卻非常恆定,甚至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健康人的口腔核心菌相都很類似。有研究每天追蹤唾液菌的變化,整整一年,發現竟然有九九•七%的菌完全不變。
健康的成人一天要分泌一公升以上的唾液,唾液每毫升有上億隻微生物,同時含有如溶菌素、防禦素等多種抗菌物質,這些抗菌物質其實殺菌力都不強,但足以維持口腔微生物體的恆定。真正頑強的病菌,就送下去交給胃酸去處理。
口腔的核心共生菌,是偉榮球菌、鏈球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等,多為不常聽到的厭氧菌。大腸內厭氧可以理解,口腔居然也厭氧?口腔菌喜歡在牙齒、假牙,甚至黏膜表面形成生物膜(biofilm)。幾隻菌游了過來,先落個腳,分泌一些有黏性的多醣固定下來,然後招朋引伴地形成聚落,分泌更多的多醣,層層包覆,內外隔絕,形成穩定的厭氧環境,這就是「生物膜」,也是口腔菌維持恆定的有效手段,但這種特殊構造也經常造成麻煩:像是惡名昭彰的牙菌斑,也是一種強固的生物膜,刷牙刷不掉,抗生素殺不盡,必須定期去牙科清除,否則就開始發炎。不用說,接踵而來的就是蛀牙、牙齦炎,牙周病,甚至引起口腔黏膜病變及身體其他器官的病變。
口腔菌中的變種鏈球菌是牙菌斑中的主要菌種,也是造成蛀牙的病原菌;更討厭的是牙齦卟啉單胞菌,這株菌被認定是牙周疾病的關鍵病菌(keystone pathogen)。只要少量的牙齦卟啉單胞菌,就可以破壞正常口腔菌相以及口腔免疫,加速牙齦組織損傷。牙周病再惡化下去,全身發炎指標會飆高,對健康影響可大了,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糖尿病,甚至多種癌症的罹患機率都會上升。
我們天天不自覺地吞下一、二公升的唾液下去,新瀉大學的山崎(Yamazaki)教授二○一八年的論文指出:據估計,牙周病人每天會吞下不少牙齦卟啉單胞菌,大大傷害腸道菌相的穩定,進而削弱腸道屏障,使得血液中的內毒素及發炎指標飆升,引發上述的各種嚴重疾病。
口腔癌當然也與口腔菌密切相關。長庚醫院的張佑良醫師團隊,在二○一八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提到他們分析一九七位口腔癌病人及五十一位健康者的口腔菌後,選擇牙周梭菌、和緩鏈球菌、巴斯德卟啉單胞菌為口腔癌的指標菌,當口腔癌進展時,牙周梭菌會上升,另外兩株菌會下降。
那麼,如何保養口腔菌呢?口腔環境非常特別,所以養出一群非常特別的菌。從出生時,這群菌就在口腔各個適合自己的地區形成生物膜、鞏固地盤,與唾液共存,以至於研究口腔菌的科學家會很驚訝:為什麼不論地域,不論種族,不論生活飲食習慣,只要身體健康的人,口腔菌相看來都很像。因為口腔環境的特殊性,勝過了種族、生活等因素的差異性。
但是,當有了蛀牙,牙周開始經常發炎,穩固的口腔菌相就開始感受到壓力,一旦讓所謂的關鍵病菌站穩了腳步,情況就急轉直下。西班牙的羅齊爾(Rosier)博士,二○一八年在《牙醫研究》期刊發表了一篇很有啟發性的論文〈口腔微生物體的韌性與健康〉,人並非生而平等,有些人從不忌諱吃甜食,也不特別重視口腔衛生,但就是不會有蛀牙。序章中提到瑞典的維沛宏醫院給智障患者餵食大量甜食以引起齲齒,結果發現有二○〜三○%的患者,不論吃再多的甜食,就是不會有齲齒。
就是有高達兩、三成的人對蛀牙有抗性。過去我們總是注目另外那七、八成會產生蛀牙的人,研究為什麼產生蛀牙,探討如何防治蛀牙。羅齊爾博士卻認為應該多花心力去研究那兩、三成不會產生蛀牙的人,為什麼他們不會產生蛀牙?為什麼他們的口腔菌韌性強,能抵抗關鍵病菌的入侵?我們期待後續研究的進展吧,不會太久的。
如何加強口腔微生物體的韌性?現在能給出的建議,還是要大家做好基本功夫:勤刷牙,正確刷牙,少吃甜食。真的想吃,寧願在用餐時一起吃,不要時不時想到就吃,還有找家鄰近方便的牙科,與醫師打好交情,定期去做牙齒保養,至少半年一次。
★摘文三: 呼吸道疾病:「新冠肺炎+流感」,有多少人挺得住!?
呼吸道疾病種類可多了,大家熟悉的有肺癌、氣管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流感,還有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等。這些疾病或多或少都和免疫有關,也都和腸道菌多少有所牽連,「腸肺軸」就是講腸道菌、肺部菌與免疫間的關係。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拉奧(Rao)教授,發表在《科學》期刊的論文題目,直接就是「肺部發炎源自腸道」,為腸肺軸做了絕佳的註解。令人振奮的還有,肺本身的菌相研究也越來越成氣候。這一節,我將聚焦在討論流感與新冠肺炎,這兩種病毒疾病看來將長長久久與人類共存,若是無良政客再亂搞下去,真會使人類平均壽命開始往下走。
益生菌對新冠肺炎有效嗎﹖
記得有一年H1N1流感流行期間,大女兒由醫院打電話來,語帶興奮地說:「爸,我得了H1N1,可以放七天假」,那時她還是小兒科住院醫生,天天面對幾十位H1N1小病患。她大包小包搬了許多要用的物品、要讀的書回家,一回家就拉著我看台語鄉土肥皂劇,一副撈到七天長假的輕鬆模樣。
這次的新冠肺炎就完全不同了,看她傳來在醫院全副武裝的相片,完全笑不出來。台灣算是最安全了,不敢想像如果我女兒是在紐約、在倫敦,我大概寢食難安,惶惶不可終日。
最近常被問的問題就是:「益生菌對預防新冠肺炎究竟有沒有效?」我總是爽快地回答:「新冠,不確定。但預防流感、減輕症狀,有效!」
益生菌的一貫風格,就是它們總是和你搏感情,喜歡像下圍棋般為你的健康全面布陣,益生菌的效果是預防性的,必須長期習慣性地攝取,不能臨時抱佛腳。
我們要查研究論文,通常直接上Pubmed網站,功能齊全,方便好用,譬如說我要查新冠肺炎發表的論文數目,在這個網站打進Covid-19,竟然出現將近六萬篇論文,才九個月而已,真是驚人。其中也有五十多篇和益生菌有關,例如:瑞士洛桑大學的吉安諾尼(Giannoni)教授,討論益生菌如何能壓平新冠肺炎的感染曲線;羅馬大學的倫佐(Renzo)教授談益生菌可否做新冠肺炎的輔助療法。大家都是由益生菌的抗發炎及腸道菌調節功效切入,討論對新冠肺炎的症狀是否有舒緩作用,或預後可能有何幫助,都是想當然爾的推測,但要有實證研究出來,還有得等。
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菌呈現失衡
新冠病毒感染細胞是經由ACE2接受器,而ACE2不但存在鼻腔、支氣管和肺中,在腸上皮細胞也有,所以,在肛門抹片、糞便、汙水系統中,都可以檢測到新冠病毒。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菌都有失衡現象,香港中文大學黃秀娟教授追蹤分析十五位病患住院期間的腸道菌,觀察到:腸道菌失衡程度,與糞便中病毒量及病情嚴重度有相關。
腸道菌失衡,也可能是免疫失衡所導致。以前SARS期間,大家就經常聽到「細胞激素風暴」,應該保家衛國的免疫反應失去控制,把好好的一個肺,當成了殺戮戰場,很快就演變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淋巴細胞急遽減少。
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菌和免疫都會失衡,但絕不宜因此就推論說益生菌有幫助,有一分證據,才能說一分話。益生菌對流感的預防效果,已廣泛被民眾所認知,因此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益生菌銷售量也暴增。有網路傳言說,中國大陸的衛生健康委員會(簡稱「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就有推薦使用益生菌,其實衛健委說的是:「可使用腸道微生態調節劑,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繼發細菌感染」。「微生態」就是指腸道菌相,益生菌算是一種「微生態調節劑」,不過是用來預防繼發的細菌感染,不是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本身。
可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益生菌
日本東北大學的北澤教授最近發表一篇綜論,討論免疫益生菌(immunobiotics)對新冠肺炎是否有幫助,內容主要講阿根廷Cerela研究所研發的鼠李醣乳桿菌CRL1505對新冠肺炎的功效。這株由羊奶分離的菌,十年前就開始圍繞著病毒、病菌的呼吸道感染主題,發表了三十餘篇論文,包括一篇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讓二九八位二〜五歲兒童飲用以該菌製作的發酵乳,在飲用的六個月期間內,罹患呼吸道感染的比例降了一半。其實,這株菌所製成的發酵乳,自二○○八年就被納入阿根廷全國營養計畫,提供給數十萬兒童飲用。雖然只有一項臨床試驗,但數十篇動物試驗論文,將這株菌抗病毒的機制研究得夠深入,北澤教授講這株菌對新冠病毒的功效時,才能言之有據。
不過,該論文的第一作者比列納(Villena)博士也是Cerela研究所的研究員,難免會特別鍾情於這株菌。最近,他又和北澤教授在《細胞》期刊發表CRL1505死菌體或其細胞壁肽聚醣成分,能調節新生小鼠的先天免疫反應,提升對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抵抗力,這種病毒是兩歲以下小孩最常見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我認為CRL1505這株菌,真的是這一陣子最熱門的呼吸道益生菌。
接著談流感,益生菌對新冠肺炎的研究剛剛起步,但是對流感的研究,不論是動物或臨床都非常多,而且還繼續不斷發表,我只舉近幾年的臨床試驗。
二○一八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丹妮莉(Dannelly)教授和北京團隊合作,在北京收了一三六位成人,服用科漢森公司的乾酪乳桿菌431及發酵乳桿菌PCC三個月,結果顯示可降低上呼吸道感染機率,而且增加血液IFN-及糞便IgA濃度,顯示免疫力顯著提升。二○一九年,西班牙的Biosearch Life公司找了九十八位住在安養中心的老人,服用該公司的棒狀乳桿菌K8,結果也顯示可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率、提升流感疫苗功效、降低止痛藥用量。
益生菌可增強「疫苗效力」
現在注射流感疫苗非常普及,衛福部更是一再呼籲年長者及幼童等務必要施打疫苗。一般而言,老人及幼兒對疫苗的反應較弱,保護效果經常不如預期,已經有非常多研究指出:服用益生菌,有助於提升疫苗效力。最近有幾篇很受重視的統合分析論文發表,顯示醫學界對這項議題已經逐漸形成共識。
新竹馬偕醫院的雷偉德、林千裕、葉姿麟等幾位醫師,在二○一七年及二○一八年發表兩篇探討「益生菌增強流感疫苗效果」的統合分析,分別分析九項及十二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論也是益生菌輔助使用,可提升疫苗的保護效果。墨爾本大學齊默曼(Zimmermann)教授發表在二○一八年的統合分析,則是分析了二十六個臨床研究,這些研究分別探討了四十株益生菌對十七種不同疫苗效果的影響,當然,菌株、劑量、服用期間等的不同,效果會有所差異,不過整體看來,益生菌確實能增強疫苗效果以及保護的期限,而且所需的費用算是最低廉的。
我的建議是:到了秋冬流感季節,不論你身體多健壯,請務必記得撥個空打流感疫苗。請警惕自己,新冠病毒潛伏在各個角落,伺機要與流感病毒攜手再來個大進襲!當然,流感疫苗不能預防新冠病毒,但得了流感,一定會削弱你對新冠病毒的抵抗力。所以,從前你不覺得要打,現在絕對輕忽不得,尤其是老人、兒童,還有身體狀況不佳的朋友。
「益生菌究竟能不能預防流感或新冠肺炎?」我的回答是:就目前的臨床研究結果分析,預防流感確實可以,新冠也有機會。長期補充益生菌,可以讓你比較不容易感冒,即使感冒了,症狀也將明顯緩和,發燒咳嗽的天數與嚴重程度,都會大幅改善。更重要的是,讓你不需要吃太多抗生素!少吃抗生素,不但對個人,對保護自然環境也非常重要。
我常被問到的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益生菌吃在肚子裡,卻能夠保護呼吸道,對抗病毒入侵呢?」這是有趣而且重要的問題。病毒或細菌入侵身體的主要通道,不是身體表面緻密堅實的皮膚,而是覆蓋身體「內表面」的黏膜組織。皮膚就像城牆,只要阻擋外敵入侵即可,可是黏膜組織就像城門,不但同時要防範外敵入侵,還要讓營養物質能夠進入。所以,負責防衛黏膜的黏膜免疫系統,當然就成了感染防禦的主角。而由免疫B細胞所製造的IgA(免疫球蛋白A),是黏膜免疫的主力戰將。
當益生菌被吃到「肚子」裡,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黏膜免疫力都因而提升,在呼吸道黏膜中,會幫我們對抗流感病毒;在泌尿生殖道黏膜中,也會幫助我們對抗各種病菌、病毒。
★摘文四:益生菌帶來精神疾病防治新契機
我們團隊的鄭力豪、劉燕雯等幾位博士,二○一九年聯手發表了一篇精神益生菌的總說,分別由以下三大類型的精障疾病,分析討論精神益生菌相應的研發現況。
一般精神障礙――憂鬱、躁鬱、慢性疲勞、失眠、食慾異常等問題
神經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神經發育性疾病――自閉症、過動症、妥瑞症、蕾特氏症
這些症狀的共通關鍵詞是:免疫、發炎、腸道菌。由這三個關鍵詞判斷,益生菌確實都有介入的機會,只是還需要投入更多功夫研究。
一般精神障礙(精神官能症)
․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
憂鬱症和焦慮症是最常見的一般精神障礙。WHO估計全球憂鬱症人口約有三億人,盛行率達四•四%,焦慮症則有三•六%,都是女性高於男性。
精神益生菌對於憂鬱老鼠試驗上有很好的效果,多項益生菌對憂鬱、躁鬱臨床試驗的統合分析也頗為正面。由壓力引發的憂鬱症狀,確實是益生菌的拿手強項。台北醫學大學陳俊興醫師分析了十九項隨機雙盲試驗,美國布朗大學的劉(Liu)教授分析三十四項試驗,結論都是如此。
台灣大學公衛所郭柏秀教授二○一九年的一篇綜論,題目下得太好了:〈情緒微生物體:挑戰與機會〉,她對益生菌的評語充滿肯定:最近的臨床實驗,都支持益生菌可舒緩憂鬱症狀,而且能增進身心整體健康。
益生菌對焦慮症狀的效果,就沒有對憂鬱的意見一致了,例如長沙湘雅醫院的李凌江教授,堪薩斯大學的瑞斯(Reis)教授,華南農業大學的郭世寧教授,分別發表的幾個統合分析研究,結論都是沒有統計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但是,有幫助的個別研究也是不少,以我們自己的經驗,服用植物乳桿菌PS128,對高工作壓力的科技公司員工,在憂鬱及焦慮指數都有改善。
․睡眠障礙
談到睡眠品質改善,前面提到的日本朝日集團加氏乳桿菌CP2305、養樂多的代田菌發酵乳,對考試壓力高的學生睡眠品質都有幫助。不過,正式去找失眠患者來做的益生菌臨床研究,還真是沒有。
如果是動物試驗,最近就有幾株菌株效果不錯:江南大學陳衛校長最近開發一株會分泌GABA(γ-胺基丁酸)的短乳桿菌DL1-11,GABA是大腦中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能抑制腦部神經活動,因而有放鬆及助眠效果。陳校長用這株菌製作發酵乳,在睡眠老鼠模式中果然發揮很好的助眠效果。我們的發酵乳桿菌PS150同樣也效果不錯,可以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而且促進非快速動眼期睡眠,有助改善因為認床而睡不好的現象。
․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是難病,沒有原因的累,休息也沒用,記憶力、專注力大減,頭痛、肌肉、關節痛持續半年以上,也許就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另外,內分泌異常、免疫傾向Th2型、小腸細菌增生、氧化壓力高,還有就是腸道菌相失調導致慢性發炎、腸道通透性異常、細菌入侵等,綜合這些因因果果,看起來益生菌應該是有幫助,不過目前相關研究非常的少。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拉歐(Rao)教授,讓三十九位慢性疲勞患者,服用養樂多代田菌或安慰劑兩個月,結果焦慮指數改善;澳洲維多利亞大學瓦歷斯(Wallis)教授募集四十四位慢性疲勞患者,服用Pro4-50膠囊(主要是鼠李醣乳桿菌和乳酸雙歧桿菌的澳洲產品),也看到一些疲勞、睡眠、認知的症狀有改善。慢性疲勞的盛行率將近一%,不算少,也許真是臨床試驗不好做吧。
․厭食症
厭食症和慢性疲勞一樣,盛行率約一%,有的研究認為成年女性更是高達一三%。很難想像,厭食症竟然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根據美國厭食症學會的統計,在美國每六十二分鐘,就有一人直接死於厭食症;而且每五位厭食症病患,有一位是死於自殺。
和慢性疲勞一樣,厭食症也是免疫失調、腸道菌失調、腸道通透性異常,再加上與食慾相關的荷爾蒙(瘦體素、食慾素、飢餓素等)都失調,這個疾病同樣讓我深深認為:正確的益生菌菌株絕對有幫助,但是目前同樣找不到相關的動物或臨床試驗。
神經退化性疾病
神經退化性疾病很多,排首位的是失智症,其次是巴金森氏症,其他如漸凍症、舞蹈症、小腦萎縮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等罕見疾病,與腸道菌相的相關研究雖然也開始多起來,但是益生菌介入的研究幾乎空白。
․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
根據「二○一九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五千萬名失智者;到了二○五○年,失智症預計將成長至一•五億人。該報告調查發現:全球有七八%的民眾擔憂自己會罹患失智症,七○%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結果。錯了!失智症是疾病,老化會增加罹病機率。另外,有三○%的人認為我們對失智症無計可施。這也錯了!盡早治療,可減緩病情的進展。
台灣六十五歲民眾的失智症盛行率是一•二%,每多五歲加一倍;七十歲為二•二%;七十五歲增至四•三%;八十歲達八•四%;九十歲就高達三七%。
失智症大致有兩種成因:
1.失智症六成以上是「阿茲海默症」,女性多於男性。
2.腦血管疾病導致的「血管性失智症」,男性多於女性。
益生菌對阿茲海默症的動物試驗不少,效果都還不錯,例如:森永公司最近發表的短雙歧桿菌A1稱得上大亮點,這株菌對於阿茲海默症動物能改善認知行為、抑制腦部發炎。我們和師範大學生科院謝秀梅副院長合作,也以幾種阿茲海默症的老鼠模式,探討PS128、PS23等幾株精神益生菌的作用機制,已經在投稿,但還是慢了森永好幾步。
短雙歧桿菌A1更乘勢完成了兩項臨床試驗,先是十九位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八十餘歲長者,服用半年後,認知、情緒及生活品質評估皆有改善。接著是隨機雙盲試驗,人數增加到一一七位,吃短雙歧桿菌A1三個月,只看到短期記憶有顯著改善。帶領森永研發團隊的肖金忠博士是我多年好友,在各國參加益生菌學會時,總會相邀聚餐小酌,互相砥礪也好,消解壓力也好。二○二一年的亞洲乳酸菌大會將在日本金澤市舉辦,肖博士負責重要的籌備工作,想必充滿壓力。
澳洲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的福斯(Fuchs)教授,配製了含六株乳酸桿菌、三株雙歧桿菌的益生菌混合製劑,給二十位病人吃了一個月後,也只看到腸道菌相、腸道通透性有改變。伊朗卡山醫科大學的薩拉米(Salami)教授,讓一二○位病人吃當地含四株菌的益生菌產品,三個月後認知狀況有顯著改善,其他血液指標則沒有改善。
看來益生菌對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還真不容易做。伊朗的益生菌水準相當不錯,亞洲乳酸菌聯盟二○一五年大會在德黑蘭舉辦,台灣也去了十多位,其他各國參加者很少,因為去了伊朗,以後辦美國簽證都會被百般刁難。
失智症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普遍,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國人最害怕罹患的疾病,失智症高居第二位(二三%),僅次於癌症。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了一套「預防失智祕訣」,基本上就是趨吉(做對的事)與避凶(少做有害的事)。
依據近年來歐美的幾個長期追蹤研究,阿茲海默症可能早在患者出現症狀的二十年前,大腦即已開始產生病變。因此,預防失智行動要盡早開始。
★摘文五:吃益生菌的最佳時機
Q:飯前吃,還是飯後再吃﹖
A:我建議每個人選定自己最自在、最不容易忘記的時間來服用益生菌,然後每天吃。
至於飯前吃或飯後吃比較好?我們先來看看胃部的運作狀況:飯前的胃酸分泌量少,胃排空時間較短;而飯後胃酸被食物稀釋,胃排空的時間較長。所以,到底飯前或飯後吃好呢?坦白說差不多。不過,有一次參加衛福部的健康食品審查,有委員要求廠商,一定要在產品外盒上清楚寫出應該飯前或飯後吃,理由是要讓消費者有所遵循,我啞然以對,不過也並非完全無理。一定要我提出建議的話,請選定自己比較方便,比較不會忘記吃的時間,每天定時吃。
Q:每天該吃多少益生菌量呢?
A:每家產品的外盒一定有寫一天建議吃幾包,以及如何吃的說明。我的建議是要視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調節,不論是要吃便祕改善或吃壓力紓解都一樣。原則上,症狀嚴重時,多吃一些,如果包裝盒上的建議量是一天兩包,那你就吃三或四包;等到症狀緩解了,再回到日常保養量。
Q:不小心忘了吃怎麼辦?
A:一般化學藥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是以「小時」估計的,所以醫師會建議病患一天服藥三次或四次,長效型的藥物也許一天只須吃一次。
益生菌在腸內的半衰期,通常是以「天」為單位,所以確實不需要拘泥一天要吃幾次。不過,就算是再好的益生菌,在腸道內也會在一、二週後隨著排便逐漸被洗出體外(wash out),所以,最好還是每天補充。「每天吃」的意思,是希望你保持天天服用益生菌的好習慣,偶爾忘了吃,也不必太在意,隔天記得繼續服用即可。
Q:哪些人吃益生菌要特別注意﹖
A:益生菌是營養補充品,聽起來溫和無害,但是畢竟菌株也是具有「功能性」的,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力,在身體情況極為特殊、不穩定的期間,還是保守為宜,可諮詢醫師謹慎評估。
重病或急症――重病患者,特別是還在急性期時,一定要請醫生評估繼續使用或先暫停。
嬰幼兒期――建議在吃副食品後才開始酌量給予,同時要觀察有否腹瀉等狀況。
懷孕期間――有醫生建議懷孕初期避免補充益生菌,不過只要懷孕情況穩定了,我是大力鼓勵多吃益生菌。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懷孕期多補充益生菌,對胎兒未來的健康有全面性的好處。
年長的人――老人家要多吃「各種功效」的益生菌,根據研究了解,年長者多少都會有憂鬱的傾向,因此特別建議要補充「精神益生菌」;當然「腸胃型益生菌」也很重要,年長者排便一般都不太順暢。
★摘文一:你變,我就變!共生菌與人類共同演化
微生物學家估計:地球的微生物總數大約是十的三十次方,海洋沉積物、陸地表面、土壤、海水等的微生物,分別是十的二十九次方。一個人身上的共生菌數量大約是十的十四次方,百兆以上,不過變動很大;上一次廁所,就損失個千百億。全球人口現在是七十八億,人類的共生菌總數達十的二十四次方,也稱得上是天文數字。
腸治才能久安:激烈天擇後的四大菌門
人體共生菌有九五%以上是腸道菌,主要分布在大腸。在日本以「腸道菌叢」來形容腸道菌,你可以想像在大腸裡面密密麻麻都是細菌,好像進...
推薦序
推薦序1益生菌2.0時代已到來
蘇遠志
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本書的著作者蔡英傑教授,於一九七三年從本人主持的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發酵研究室畢業,後來到日本東京大學應用微生物研究所留學,於一九八二年獲得博士學位。返台後被聘任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並曾擔任所長職務。
蔡教授多年來研究乳酸菌及益生菌的生理功能,二○一五年技術移轉在陽明大學的精神益生菌研究成果,成立益福生醫公司。
現在益生菌的功能研究日新月異,已進入「益生菌2.0」的時代。蔡教授另設立惠生研生物科技公司,從事研發及行銷益生菌相關產品。
本書的主要內容包括乳酸菌的歷史、微生物體發展、益生菌2.0、益生菌的基礎與健康機能、精神益生菌及益生菌的基本須知。對從事益生菌有關的產官學、市場營銷的人士,以及對益生菌特別有興趣的民眾,都有所助益。本人推薦本書可供各界參考。
推薦序2益生菌在精準醫學扮演重要角色
王進崑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
國際食品科技聯盟(IUFoST)院士
國際保健營養(ISNFF)院士
中山醫學大學前校長
腸道是人體主要消化吸收以及微生物的大本營,而體內微生物密度最高的地方,在於迴腸末端與盲腸。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微生物,它們在人體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關鍵角色。人體腸道中的菌數超過百兆以上,我們所認知的「益生菌」,可以有效調控腸道菌相平衡、抑制壞菌、促進好菌生長。因此,益生菌可以說是任勞任怨的守護者,對人體有益無害、能夠通過胃酸與膽鹽的傷害,活著進入消化道中。
我們出生時,各種共生菌就經由產道或其他方式進入消化道中,尤其是雙歧桿菌數量最多,但隨著年紀增長與飲食的複雜化,雙歧桿菌的數量愈來愈少,相對地,伺機菌的數量卻隨之增加。因此年紀愈大,往往腸道功能愈差,若腸道菌相又失衡,非常容易引起腹瀉或便祕等症狀,若能從飲食中額外補充益生菌,相當有助健康。
益生菌的發展在這幾年突飛猛進,已經不再是單單改善腸胃道功能了,舉凡強化新陳代謝、預防PM2.5危害,甚至到憂鬱、腦神經退化與先天的自閉症等精神相關疾病改善,都已經有足夠科學證據證明。蔡教授英傑兄在本書中由淺而深介紹益生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科學進展,相信對科研、產業界、政府及一般民眾,將帶來完全不同的震撼。同時也預告了:益生菌個人化處方,是未來的必然趨勢。益生菌在精準醫學中儼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對人類健康的維護與促進更具有革命性的關鍵地位。
推薦序3一次掌握益生菌正確概念
李宏昌
馬偕兒童醫院院長
雖然益生菌在台灣已風行多年,但筆者四十多年前剛當醫師時,對「益生菌」宣稱的療效常常一笑置之,總認為不過是江湖藥罷了……
民國七十七年,馬偕醫院藥局進了一種活菌益生菌,經一段時間臨床觀察;很多腸胃炎病例,尤其是沙門氏菌感染,使用益生菌居然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加上文獻上這類報告與討論逐漸增加,才開始重視這個新的領域。十五年前小兒胃腸科在醫院幫忙下成立了自己的研究室,陸陸續續的實驗室報告,發表了十幾篇的論文,讓我更加深對益生菌的認識。
很多人對益生菌有過分憧憬,但也有不少傳統醫師對它仍然有質疑。益生菌的定義是:一種進到宿主(生物,含人類)體內後,對宿主產生有益健康的活菌。如是說來,號稱是益生菌的,必須要經過試驗證明對宿主有益;無法證明對宿主有幫忙的任何菌種就不能冒用這個稱謂。只是人雖是宿主之一,很多益生菌的研究卻僅限於動物實驗,沒有做大規模臨床試驗的益生菌,在人身上是否真會有這麼多好處,就還有討論餘地了。
四年前認識蔡教授,由他的實驗室成果與研究報告知道,對於心情方面也有不同的益生菌可以幫忙。近年馬偕醫院的精神科及小兒神經科也都與蔡教授合作臨床研究,相信不久會有更令人興奮的論文出現。
蔡教授是虔誠基督徒,他的實驗室發展出來的兩支精神益生菌(psycobiotics)菌株編號為23 與128,這兩隻菌株對人體精神上的幫忙,恰與詩篇23與詩篇128的意涵接近,蔡教授做了見證,令人感動。知道蔡教授要出版新書聊聊益生菌,我有榮幸先拜讀了。從歷史淵源談到對益生菌的正確概念、目前的研究乃至未來期望,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因此欣然答應寫推薦序,希望讀者能有很棒的讀後心得。
推薦序4一般人也能懂的人體微生物科學
吳俊穎
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
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
台北榮民總醫院轉譯研究科主任
微生物體是近年醫學界的重要領域,由二○○八年啟動的兩期美國人類微生物體計畫,到二○一六年國家微生物體計畫,以及歐盟等各國紛紛投入的大型研究計畫,將微生物體研究範圍由人體健康疾病擴展到環境、能源、食糧危機等領域。腸道微菌叢植入治療(FMT)是微生物體醫療應用非常成功的一環,二○一三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認可其用於治療難治型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DI)。我國也於二○一七年由本人發起,邀請上百位產官學專家,共同組成台灣微菌聯盟,致力於推動微生物體及FMT相關研發及醫療應用,不但制定了「台灣微菌叢植入治療專家共識」,還持續推動亞太地區的FMT專家共識。在台灣微菌聯盟努力下,我國則於二○一八年九月將FMT列入特管辦法,有條件開放為常規醫療項目,同時以新的治療方式,而不是新藥物來進行規範。
微生物體研究的快速進展,同時也帶動益生菌產業,無論是基礎、臨床、應用,各方面都向高科技快速進化,產業規模也因此突破五百億美元。本書作者蔡英傑教授在陽明大學成立益生菌研究中心,致力於益生菌研發,特別是近十年更在經濟部研究計畫支持下,投入開發精神益生菌,而且成立益福生醫公司,推動國際市場。
在本書中,蔡教授由乳酸菌歷史談起,詳細地談論微生物體,以及益生菌的發展,整理出許多極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例如第二章詳細地敘述人體各部位的微生物相,第四章討論益生菌在各種疾病的研究現狀,第五章則講述最新研究領域菌腦腸軸及精神益生菌的進展。蔡教授在結語中舉出「不重感覺,相信數據」以及「期待可以更高,檢視必須更嚴」兩句標語,作為全書的總結。意思是希望大家一切以科學研究結果為依據,而且以最嚴格的標準來檢視益生菌的品質,本書確實可以作為大家檢視益生菌的放大鏡。
這是一本非常嚴謹的著作,不僅有學術參考價值,而且適合推薦給一般讀者閱讀。蔡教授的學術學養非常深厚,在台灣微菌聯盟國際研討會之中,本人多次邀請蔡教授演講益生菌相關產學研究成果,頗受與會學者以及業界專家的好評。蔡教授能夠在工作忙碌之餘,仍勤於筆耕,將深奧的學術研究成果,轉換為一般讀者可以閱讀的科普著作,這份熱情難能可貴,本人深感佩服與支持,也預祝新書暢銷熱賣。
推薦序5以微生物對抗疾病的新策略
陳鴻震
科技部生科司司長
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生所講座教授
本書作者蔡英傑博士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教授、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及微生物體研究中心執行長,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並擔任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會長等職,畢生投入功能性益生菌的研究及產品開發,更是教授創業將學研成果商品化及企業化的最佳典範。蔡英傑教授為台灣研究益生菌的先驅,享有台灣益生菌之父的盛名,亦是亞洲益生菌的權威。
我們對益生菌的認識,從最初單純在腸胃道幫助消化的功能,逐漸發現益生菌與發炎疾病、代謝症候群,甚或癌症都息息相關。近幾年,隨著「菌腸腦軸線」觀念的建立,提出腸道微生物相的失衡可能與神經運動功能、心智能力,甚至精神狀態的異常、憂鬱、自閉等精神心理疾病有關,將益生菌的研究從生理拓展到精神心理的領域。因此,益生菌的研究逐漸成為顯學,需要跨領域的專業結合。
益生菌是人體微生物相的其中一環,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人體微生物相與疾病的發生,甚或治療的效果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科技部生科司也從民國一○九年起推動一個為期四年的人體微生物相專案計畫,希望藉由微生物相研究來發展對抗疾病策略,並鼓勵與臨床、產業或國際頂尖團隊鏈結,以帶動台灣相關生醫產業的發展。本書兼具廣度及深度,不僅可以提供一般民眾對益生菌的正確觀念,對研究學者、醫生而言,也是極具參考價值的益生菌專書。
推薦序1益生菌2.0時代已到來
蘇遠志
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
本書的著作者蔡英傑教授,於一九七三年從本人主持的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發酵研究室畢業,後來到日本東京大學應用微生物研究所留學,於一九八二年獲得博士學位。返台後被聘任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並曾擔任所長職務。
蔡教授多年來研究乳酸菌及益生菌的生理功能,二○一五年技術移轉在陽明大學的精神益生菌研究成果,成立益福生醫公司。
現在益生菌的功能研究日新月異,已進入「益生菌2.0」的時代。蔡教授另設立惠生研生物科技公...
作者序
成為具備理性及知識的益生菌愛好者
乳酸菌與千萬年來人類文明同步發展,滲透入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近百年來,在眾多科學家與企業持續努力耕耘下,建立了今日益生菌的學術深度以及產業規模。很少領域像益生菌般受到大眾關注,由學術研發、產品開發生產、市場經營銷售、媒體宣傳、法規監管,一直到相關的醫護營養專家等,整個「益生菌社群」(community)都與社會大眾息息相關。益生菌社群的核心絕對是一般民眾,是消費者。做學術研究要負責的對象,是學術良知,但也是民眾健康,做企業經營要負責的對象,是股東,但也是民眾健康。
國際益生菌與益生元聯盟(ISAPP)網站上,有篇文章談二○一九年益生菌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將越來越豐富的科研成果,有效且正確地傳遞給民眾。作者舉出幾點對策,如做好科學研究、深研菌株生理機制、資訊透明化等,最令我有感的是對民眾的「教育教育再教育」。在微生物體研究帶動下,益生菌的研發近幾年進展飛快,知識日新月異,我認為需要教育再教育的不僅是民眾,還包括整個益生菌社群的成員,生產的、營銷的、媒體的、醫護營養、研發教育、各級監管官員,都需要教育教育再教育。
阿姆斯特丹大學紀斯(Geest)教授於二○二○年針對西歐及北歐八國一三一八名家醫科醫生,以電話訪問調查他們對益生菌的認知,結果有八○%以上的醫師會推薦益生菌,而且對益生菌越了解的醫生,越願意推薦。在電訪中,許多醫生提到現在益生菌菌株繁多,功效研究進展太快,他們需要吸收更多正確知識。醫生直接面對病患,他們的意見全面受到民眾尊重,連醫生們都感受急需益生菌知識補充,更何況是其他益生菌社群成員呢?直接監管益生菌產品的各級官員們,如果沒有充分的益生菌知識,如何下正確判斷,如何避免扼殺踏實守法的良幣,縱放善走偏鋒的劣幣?行銷人員若沒有充分的益生菌知識,如何能從心所欲地推銷,又能不踰法規及良知良能之矩,生產企業若沒有充分的益生菌知識,如何能精益求精,製造出高品質又能獲取合理利潤的產品?
在構思這本書時,對這本書的內容屬性、目標族群一直舉棋不定,究竟是要根據多年前出的《你不能沒腸識》,寫一本以普羅大眾為對象,但融入最新科學新知的科普書,還是趁無法出國,難得有充分時間收集研讀資料,好好地寫一本深度廣度兼具的益生菌專書。寫著寫著,就寫出這本我認為適合益生菌社群所有成員、知識成分極高的益生菌專書。
我常說現在是「益生菌2.0」的時代,我們要如何跟上益生菌科技進展的腳步?我提出的答案是:「期待可以更高,檢視必須更嚴」。所以,學界卯起勁來,深耕基礎臨床研發,企業卯起勁來,提升產品品質,政府管理單位也毫不留情,加強管理。消費者呢?現在益生菌的功能研究日新月異,研究論文每年好幾千篇,對益生菌的期待早就遠遠超過腸道健康了。重要的是,當期待拉得更高時,消費者更應該學習如何拿起放大鏡,嚴格地檢視益生菌,這本書就是大家的放大鏡,要有正確扎實的知識,才能夠正確地評價、嚴格地檢視。所以我為這本書設定的目標族群,絕不限於研發、生產、行銷、管理等專業人員,也包括所有願意深入理解益生菌、享受益生菌的普羅大眾。
多年前,日本乳酸菌學會邀請我在他們的二十週年紀念研討會上演講,還要在特刊上寫祝賀文,我為祝賀文下了個標新立異的題目:「Linking Asia LABphilia to Benefit」,結合亞洲所有乳酸菌愛好者一起來造福,LABphilia是自創語詞,LAB是乳酸菌簡寫,philia在希臘文是理性的愛,相對於無私的愛(agape)、情慾的愛(eros)、及親情的愛(storge),LABphilia是指那些因為深入理解乳酸菌,而喜愛乳酸菌、喜愛益生菌的人。我自己就是一位超級益生菌愛好者,我研究益生菌、推廣益生菌、享受益生菌。希望大家因為讀了這本書,深入理解益生菌,因而成為LABphilia,成為具備理性及知識的益生菌愛好者。
在序章中,我談個人健康的「韌性」,以及在後新冠疫情的新常態下,對益生菌該有怎樣的新思維,簡單說就是吃益生菌時,「不再順著感覺走,而要相信科學數據怎麼講」,這一章非常難寫,因為我要說服你,吃對的益生菌,即使感覺不到功效,也要繼續長期地吃,而思維模式的轉換本來就不容易。接著第一章我由乳酸菌的歷史講起,談益生菌之父梅契尼科夫的「樂觀腸道長壽學」。第二章講的微生物體,是現代人必備的知識,如何由母親獲得微生物體,身體各部位的微生物體如何影響健康,太多有趣新奇的知識,我有把握都是讀者不容易獲得的知識,非常有趣而且重要。接著第三章開始進入益生菌核心,由益生菌定義演變講起,為什麼益生菌有益健康,有哪些重要菌種菌株,介紹由微生物體研究衍生出來的新世代益生菌,國際及國內有哪些重要菌株,醫生們如何看益生菌,最後介紹與益生菌相輔相成的益生元,讀者們一定想不到益生元的定義,已經跳脫寡糖或膳食纖維了。接著的第四章談益生菌在呼吸、腸胃、口腔、皮膚、骨頭、癌症、代謝、泌尿等健康領域的研發現狀,最新的神經心理領域則獨立成第五章,這兩章可是整理了數百篇論文,嘔心瀝血的結晶。第六章彙整了民眾經常提問有關使用益生菌產品時的一些問題,我提綱挈領地回答。在結語中,我舉出「不重感覺,相信數據」以及「期待更高,檢視更嚴」兩句標語作為全書總結,而「教育教育再教育」更是這兩句標語的支撐。
成為具備理性及知識的益生菌愛好者
乳酸菌與千萬年來人類文明同步發展,滲透入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近百年來,在眾多科學家與企業持續努力耕耘下,建立了今日益生菌的學術深度以及產業規模。很少領域像益生菌般受到大眾關注,由學術研發、產品開發生產、市場經營銷售、媒體宣傳、法規監管,一直到相關的醫護營養專家等,整個「益生菌社群」(community)都與社會大眾息息相關。益生菌社群的核心絕對是一般民眾,是消費者。做學術研究要負責的對象,是學術良知,但也是民眾健康,做企業經營要負責的對象,是股東,但也是民眾健康。
國際益...
目錄
〔推薦序〕益生菌2.0時代已到來 蘇遠志
〔推薦序〕益生菌在精準醫學扮演重要角色 王進崑
〔推薦序〕一次掌握益生菌正確概念 李宏昌
〔推薦序〕一般人也能懂的人體微生物科學 吳俊穎
〔推薦序〕以微生物對抗疾病的新策略 陳鴻震
作者序:成為具備理性及知識的益生菌愛好者
對抗病毒,重點就在增進免疫力!
序章 強化韌性與免疫:後新冠疫情的新思維
益生菌可間接調節韌性及免疫
提升大腦功能,可善用精神益生菌
益生菌2.0新思維:不重感覺,相信證據
想老化回春?在未病狀態就要保健
蛤!益生菌的曾祖父是「乳酸菌」?
第1章 乳酸菌:被時代耽誤的健康聖品
乳酸菌帶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釀酒失敗!巴斯德捕獲野生亂入菌
多喝優酪乳!梅契尼科夫打造乳酸菌健康好形象
濫用抗生素,超級病菌大反撲
傳承梅契尼科夫理念的達能與養樂多
不只腸道菌,人體全身的微生物都會影響免疫力
第2章 你的「微生物體」夠強大嗎?
什麼是「微生物相」與「微生物體」﹖
美國擊發第一槍――人類微生物體計畫
你變,我就變!共生菌與人類共同演化
共生菌傳承,母親是關鍵第一人
微生物,決定你的健康
共生菌的強盛與失衡,造就現在的你
全球產官醫學臨床實證+高規檢驗
第3章 崛起的益生菌2.0
什麼是益生菌?
益生菌有哪些健康功效?
益生菌為什麼有益健康?
新世代益生菌:腸道是新菌株寶庫
益生菌點將錄:國際龍頭企業與王牌菌株
第一線醫護專業人員對益生菌的看法
益生菌家族好夥伴:益生元、合生元、後生元、類生元
優化身體抵抗力和復原力就看它!
第4章 用益生菌為健康神助攻
呼吸道疾病:「新冠肺炎+流感」,有多少人挺得住!?
腸胃道疾病:腸治久安,全身才能平安
口腔保健:十八歲以上台灣人「牙癌」罹患率高達八成!
皮膚保健:對抗老化、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癌
骨頭保健:停經婦女最重要的健康課題
癌症:益生菌對免疫療法有加分效果
代謝症候群:腸道菌失衡,導致百病叢生
泌尿生殖道:益生菌有助於預防泌尿道感染
微生物居然可以趕走壞情緒!
第5章 精神益生菌帶給身心正能量
你是「微鬱一族」嗎?
最振奮人心的精神益生菌:關鍵大廠與王牌菌株
益生菌帶來精神疾病防治新契機
菌腦腸軸:通往人類新希望的祕徑
破解錯誤迷思與網路謠言,買對產品,吃出健康
第6章 益生菌使用的關鍵Q&A
發酵乳怎麼挑﹖破解含菌量的迷思
益生菌「粉粒、錠劑、膠囊」比一比
吃益生菌的最佳時機
益生菌的「定殖」與「依賴性」
坊間&網路十二項迷思,一次釐清
結語:不重感覺,相信數據
〔專家建言〕啟動益生元最佳食癒力 吳映蓉
〔專家建言〕人體微生物:治癒疾病的新曙光 宋晏仁
〔專家建言〕妥瑞症患者的憂鬱可望有解 周宜卿
〔專家建言〕健康或生病,取決於腸道菌相 張振榕
〔專家建言〕益生菌也能提升運動表現 陳俊忠
參考資料
〔推薦序〕益生菌2.0時代已到來 蘇遠志
〔推薦序〕益生菌在精準醫學扮演重要角色 王進崑
〔推薦序〕一次掌握益生菌正確概念 李宏昌
〔推薦序〕一般人也能懂的人體微生物科學 吳俊穎
〔推薦序〕以微生物對抗疾病的新策略 陳鴻震
作者序:成為具備理性及知識的益生菌愛好者
對抗病毒,重點就在增進免疫力!
序章 強化韌性與免疫:後新冠疫情的新思維
益生菌可間接調節韌性及免疫
提升大腦功能,可善用精神益生菌
益生菌2.0新思維:不重感覺,相信證據
想老化回春?在未病狀態就要...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方舟文化出版日期:2020-11-04ISBN/ISSN:978986993138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1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