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是普遍的生命故事,
誰都不該承受漠視、陷入自責,
允許悲傷,不用放棄,妳能找到復原的連結「在這裡你永遠是安全的。」
英國療傷心理師,用最細膩睿智的文字,
陪伴你度過情緒波動,學會溫柔道別,以及紀念缺席的家庭成員。
「流產是一段痛苦的經歷,卻通常難以說出口,作者從個人經驗和專業訓練出發,充分探討這個議題,發人深省又安慰人心。」──《悲傷練習》作者朱莉亞‧山繆Julia Samuel
❤許書華醫師 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 感同身受.專業審訂
❤臺灣首部引進,從文化、醫療、歷史、心理,全方位探討流產的心靈指引流產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普遍,我們有可能是親自面對、看著所愛的人受苦,或是站在第一線的醫療人員。破解社會對流產的文化歧視與漠視,你會有更多的好奇,而非恐懼。
本書的守護領域:
1.提供各種療傷對策,給予當事人選擇的空間每個人面對創傷的方式不同,本書的療傷故事陪伴你展開沒有標準答案的療傷之旅。
2. 個案背景多元,每一場都是理解、同理個案涵蓋職業婦女、同性戀伴侶、反覆流產、早期流產和晚期流產等,文字溫柔、包容又有力量,妳能從中獲得安慰。
3.提供制度面的建議,營造友善的社會作者從個案的自白中,整理出友善和不友善的對待,讓專業醫療人員和大眾面對當事人時,可以做出更適當的回應,以免加深痛苦。
如何度過流產後的心理創傷:
❤放心擁抱,妳刻在心底的寶寶女性流產後罪惡感會揮之不去,還會抱著自責,認為流產都是自己造成的。當早期流產發生時,我們不習慣看到胚胎的形體,可能一急之下把他沖掉。但那種五味雜陳的心情,是融合了無條件的愛和不安。
❤試著說出不敢盡情釋放的情緒流產後的女性,通常不敢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親友對於妳的慰問也多會強調妳已有的「好運」,所以妳很怕會有「不知足」的想法。就是因為這樣,導致妳無法傾訴失落。當妳有很多資源可以分享痛苦,當妳願意傾心說出時,妳會發現妳得到更多溫暖和資源。
❤母親以外,另一半的悲傷迴圈「露西把先生的沉默寡言當成漠不關心。兩人漸行漸遠,露西覺得自己被孤立,內心憤恨不已,其實卡斯也很孤單。」
男性難以表達自己想要當爸爸的渴望和失落,也難以跟同病相憐的男性討論流產。個案中的許多男性,擔心自己的感受會讓另一半更受傷,因此隱藏自己的情緒。大部分的老公為避免「說錯話」,以致無法跟另一半抒發自己的情緒。
當卡斯坦白說出自己的感受。露西終於明白,卡斯表面上漠不關心,其實是因為恐懼和心碎。卡斯也終於知道,露西比較希望他說出自己的脆弱,就算會增加她的負擔也沒關係,其實反而會紓解她的痛苦。
❤努力緬懷、溫柔道別「我們會不會承認『心中的孩子』,甚至努力緬懷他,一切取決於我們是否承認所愛的人存在過。」
就算跟寶寶的關係只存在於夢想中,或者在肚子裡短暫片刻,但是這段關係仍令人印象深刻。我們選擇如何紀念流產的寶寶,以及承諾保存這段記憶,都可以看出我們跟寶寶是什麼關係、這段關係有多麼強烈,還有我們對寶寶的愛。
儀式可以幫助我們療傷止痛、肯定我們跟已逝愛人的感情,讓我們盡情抒發想要透過緬懷來延續這段關係的心情,也標誌「今生」與「來生」的生命重要轉換階段。我們不用把他們的東西都藏起來,不用刻意遺忘,妳可以永遠記得。
作者簡介:
茱莉亞.布埃諾Julia Bueno
茱莉亞.布埃諾是一位專攻女性的心理治療師,她本身有多次流產的經驗,她認為流產應該獲得更多人的關懷及同理心,此書因而誕生。她的文章刊載於英國泰晤士報、Therapy Today和Welldoing.org等處,目前跟老公和兩個兒子居住於倫敦。
譯者簡介:
謝明珊
臺灣大學政治系國際關係組碩士。現為院線片、紀錄片、書籍、雜誌和新聞專職翻譯,並樂在其中,深信人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勇敢推薦
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得體夫婦/影片創作者
葉揚/作家
藍莓媽咪.許婷婷/「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創辦人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國外媒體感動推薦
英國《觀察家報》:「茱莉亞.布埃諾的用詞都有經過審慎的思量,令人備感窩心,讓這個因為恐懼而塵封的議題重見天日。她的細膩和同理心,填補了這個議題的空白,可望帶來更多的討論。」
《And Now We Have Everything》作者Meaghan O'Connell:「這本書以睿智、細膩又直白的方式探討流產,一切都要感謝茱莉亞.布埃諾的同理心和坦白,讀者獲得的是安慰,而非心碎,對流產有更多的好奇,而非恐懼。這是女性一直苦尋不著的好書,真心感謝她寫了這本書。 」
暢銷書《Pictures of You and Is this Tomorrow》作者:「茱莉亞.布埃諾睿智又有同理心,任何人經歷流產,都會需要像她這樣的朋友或專家,這本書是革命性的著作,不只提供女性支持,也有助於改變社會。」
《山姆和我的幸福冒險》作者基斯‧史都華Keith Stuart:「文字優美,內容經過充分的研究。不管你是經歷流產的人,還是想提供流產的人協助,都非讀這本書不可,讀完這本書會更有力量。」
名人推薦:勇敢推薦
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得體夫婦/影片創作者
葉揚/作家
藍莓媽咪.許婷婷/「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創辦人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國外媒體感動推薦
英國《觀察家報》:「茱莉亞.布埃諾的用詞都有經過審慎的思量,令人備感窩心,讓這個因為恐懼而塵封的議題重見天日。她的細膩和同理心,填補了這個議題的空白,可望帶來更多的討論。」
《And Now We Have Everything》作者Meaghan O'Connell:「這本書以睿智、細膩又直白的方式探討流產,一切都要感謝茱莉亞.布埃諾的同理心和...
章節試閱
【序言】
每四次懷孕,大約有一次會失敗,而且幾乎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流產,大多還沒有機會跟大家公布喜訊,甚至察覺不出有孕肚。流產可能造成心理或生理單方面的極大痛苦,又或者身心備受折磨。流產是如此的普遍,但長久以來我們對流產的討論,卻一直缺乏深度和廣度。就算說出口,也只是忸忸怩怩迅速一筆帶過,一點也不夠深入。我們為流產感到羞愧,只敢私下小小聲地說,盡量能不問就不問。我們之所以有這種反應,可能是對流產的經驗不夠了解,也可能沒想過流產後竟會如此悲傷。
大家對流產的反應一向平淡,但流產應該獲得更多人的關懷。我們對於這種人生經驗,應該更有同情心、同理心和好奇心,讓當事人獲得更適當的支持。我也是在親身經歷流產後,才有這樣的體會。第一次流產深深改變了我,促使我展開新的職涯,這事件至今依然督促著我,努力改變民眾對流產的看法。
十八歲上大學的第一天,我遇見現在的老公大衛,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萌生了對家庭的想像。當時我正要去找朋友,穿越大樓的自動門時,正好遇見大衛和他朋友。他們為了堵我,竟然躺在出口的地板上,把我逗得樂不可支,我們就這樣聊開了。他朋友藉機閃人,為我們製造獨處的機會,那一天晚上,大衛向我介紹歌手范‧莫里森(Van Morrison)。我跟他道別後,回到自己房間,心裡很清楚,這就是我想共度餘生的人,他也在隔年答應跟我步上紅毯。
我們都想要孩子,可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無暇討論生小孩的事,大衛一畢業就投入新聞業,我嘗試過學術和法律工作,後來轉戰網路新創公司。我們交往十年後,終於在倫敦買房、計畫結婚,下一步應該就是生小孩了。只要大衛點頭,我們就來生孩子,希望一切會照著我最熟悉的劇本走:我很快就會懷孕,身形變胖,經歷懷孕的各種不適,然後生下迷你版的我和他。
一切並沒有如願,反而從一開始就變調了。我長年有生理期週期不規律的症狀,但是我並沒有放在心上,我以為那是服用避孕藥的關係,避孕藥內含合成荷爾蒙,難免會輕微的影響生育問題。我們開始考慮做人計畫,諮詢了我們信任的家醫科醫生,他要我做進一步的檢查,一開始我還以為只是好解決的小問題。
我的檢查結果有一些異常,醫生馬上為我安排腹腔鏡檢查。一小根光纖纜線穿過我的腹膜,深入檢查我的子宮和卵巢。大約一個小時後,全身麻醉的我終於在恢復室醒來,幫我操刀的醫生現身了,手術帽罩住他一部分凌亂的白髮。他熱心的跟我報告檢查結果,原來我是單角子宮(unicornuate uterus),這都是由於我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子宮就沒有發育完全所致。醫學界喜歡把子宮比喻成各種水果,我也入境隨俗,我子宮的形狀就像「香蕉」,一點也不像大自然偏好的酪梨形狀。
我的外科醫生也說,雖然我兩個卵巢功能正常,但我只有一條輸卵管,另一條發育不全,毫無用處,他乾脆趁手術的時候拿掉了。他把那條輸卵管裝在小塑膠瓶交給我,看起來只一堆灰色肉塊,粗糙無光澤。這份禮物讓我摸不著頭緒,但我慶幸自己還有一條健全的輸卵管。一個月後回診,醫生相信我仍有機會懷孕,且能足月生產。他說我長年月經不規律,可能跟子宮和輸卵管異常有關。至於子宮異常可能提高流產或早產的風險,他卻輕描淡寫;甚至告訴我幾個激勵人心的故事,像有人的子宮奇形怪狀,還不是生出白白胖胖的孩子。我離開他的診間,一整個神清氣爽,又開始期待自己即將懷孕了。畢竟連經驗老道的醫生也相信我可能懷孕,我就可以懷孕。
我成功懷孕前,大約有一整年的時間,都在希望燃起和破滅中度過。我太想懷孕了,根本沒有心思想其他事情,甚至包括我的婚禮。我不在意婚紗的細節,也不關心要挑選什麼花,我反而比較在乎月經為什麼一直來。經過漫長的等待,就在我們結婚十個月時,我熟悉的月經終於沒來了。再過幾個月就要邁入三十歲的我,人生第一次用驗孕棒,我至今還留著那支證明我懷孕的白色驗孕棒(而且後來發現是雙胞胎),證明我懷了夢寐以求的孩子。
我懷孕沒幾個禮拜,喜悅的心情就被恐懼給打斷了。首先,我開始「出血」。這是懷孕初期常見的輕微出血,大概是因為胚胎正在子宮內膜著床。我懷孕六週左右,經過醫院檢查,證實是胚胎著床出血,而且有兩個小生命的心臟在跳動。
原來我懷的是雙胞胎!我身高只有一百五十二公分,我的子宮又是不正常的香蕉形狀,要讓兩個寶寶在體內生長,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永遠記得外科醫生對我說的話,所以我懷抱著希望。
接下來幾週我更焦慮了,我開始一陣一陣的大出血,醫院讓我接受更多檢查,最後證實我的子宮內膜有大片出血,一直無法痊癒。醫生猜測可能是我的子宮突然撐大,第一次懷孕就懷雙胞胎,確實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我開始頻繁進出高危險妊娠病房,那裡負責統籌的產科醫生,對於雙胞胎懷孕很有一套。後來的十個禮拜,我也經常大量出血,嚴重吐個不停,什麼東西都吃不下。我們經常跑醫院,確定我們的孩子還在長大,懷孕三個月之前,我幾乎沒什麼時間放鬆去想像一家四口的夢想。
到了懷孕第十六週,我又要做產檢了。結果意外發現,我子宮內膜一直存在的深色斑塊消失了,出血也莫名其妙痊癒。我們再度燃起希望,我聯絡當地的「多胞胎」新手媽媽團體,我和老公開始思考怎麼分攤育兒責任。我媽也開始蒐集寶寶的衣服,我的肚子突然大了不少,搭公車的時候,有人會讓座給我。我們開始想名字,飛到義大利去參加朋友的婚禮,我在婚宴上穿著大幾號的新洋裝,跳了一整晚的舞。
我的興奮之情只持續一個月。一個悶熱的夏日,我已經懷孕二十週,快上班之前,我去上個廁所,習慣性檢查馬桶有沒有血跡,竟讓我發現沒看過的東西,這次不是一大灘鮮血,而是一小滴深綠色像肉塊的人體組織。我做過很多功課,所以我知道這就是我體內的黏液栓子(mucus plug),亦即封住子宮頸口的黏液,可以避免感染。我也知道黏液栓子排出是分娩的前兆,連忙打電話給公司,說我今天會晚點到(又來了!)。我直接走路去家裡附近的診所,途中吃了一顆還沒熟的桃子,奢望吃了這顆桃子,我的身體就會緊急製造新的黏液栓子,但其實我心知肚明,我的孩子正面臨嚴重的生命威脅。
醫生沒有做任何檢查,就直接把我轉診到我很熟悉的高危險妊娠病房。我和大衛直接在病房會合,他跟我一樣茫然。檢查後發現我的子宮頸開了,如果現在是懷胎十月就沒有關係,但現在才七月份而已,我的孕期剛過一半。我那說話直來直往的產科醫生,立刻決定把子宮頸縫起來,套句他的話,立即把「沒解決的部分」給搞定。我連續幾週承蒙他的照顧,早知道他奇怪的病床邊溝通方式,所以寧可視而不見,讓他全力捍衛雙胞胎的安全。當下情況緊急,沒時間做術前例行斷食,那一天晚上,我就趕快動手術。
隔天清晨醒來,我感受到麻醉後的皮膚搔癢,護理師坐在我病房的小燈旁邊填表。我慢慢回神,知道我的四肢還可以動彈,頓時鬆了一口氣。我和護理師聊到她養的雞,她說她最怕狐狸,我還知道她流產很多次,一直沒有辦法圓夢當媽媽。她顯然很希望寶寶可以在我肚子裡存活久一點,她握著我的手,看著我入睡,但後來我再也沒有見過她。
我子宮頸縫合的當晚,已經做了幾個月的例行產檢,我們從黑白粗顆粒的超音波影像,更清楚看到兩個寶寶美麗絕倫的身體特徵。其中一個是女孩,有著我老公的鼻子,另一個寶寶因為位置尷尬,還看不清楚是男是女。我也開始習慣有八隻手腳在我體內動來動去的不適,以及我躺在床上,肚子形成的詭異身形。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臃腫過,但也是我第一次如此驚嘆身體的潛力和變化。
早上查房時,產科醫生跟我們保證,他已經盡力封住我的子宮頸,但不保證會一直封住,只告訴我們﹁盡人事聽天命﹂之類的話。我們很想知道這兩個寶寶存活下來和健康出生的機率有多大,但他所能做的就是讓我們出院回家「放輕鬆」。我不想只是乖乖臥床安胎、等待奇蹟出現,於是我繼續做功課查找相關訊息,但因為流產牽涉到太多面向,有幫助的資訊少得可憐。
如果我可以撐到第二十八週,也就是再撐兩個月,寶寶就很有機會存活長大,也不會有後續的健康問題。現在新生兒照護科技日新月異,近年來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幅提高。但就算是這樣,如果我的寶寶在子宮頸縫合階段就生出來,仍不可能存活。我們都很清楚,把孕期拉得越長越好。為了避免上下班通勤壓力太大,威脅到兩個孩子的性命,我開始在家辦公,為孩子多爭取一點時間,每撐過一天就是小小的勝利。無論我多麼小心翼翼,我還是做了最壞的打算。
我自我禁足整整兩個禮拜,進入懷孕第二十二週,一大早醒來就迎接劇烈的疼痛,彷彿有灼熱的金屬貫穿我的下背和骨盆,我說了一句我和大衛都很怕聽到的話:「我要生了。」他直接把我推進車裡,連忙送我去醫院,我只記得在那段路上,我坐在後座四肢癱軟,每一次疼痛來襲,我就拿著髒兮兮的塑膠袋狂吐(沒辦法,車上只找得到這一個袋子)。我心想這就是宮縮吧!我在宮縮之間張開眼睛,眼前有無數道白色閃光。
我在大衛的攙扶下,搖搖晃晃的走去醫院產房。一走到櫃檯,我體內的稻草色液體噴得滿地都是,大衛事先打過電話給醫院,醫院早有心理準備。一位輕聲細語的助產士引領我們進產房,她表明自己有聽力障礙,只讀得懂脣語。為了不造成她的困擾,我都是趁她轉身再來喊痛,否則她會很靠近我的臉,努力從我的脣形讀懂我想要止痛的渴望,我到現在還記得她的臉。
醫生來來去去,助產士也走來走去,他們正在盤算有沒有可能阻止分娩,遲遲不為我止痛。但如果他們繼續猶豫不決,我就不可能保護寶寶的安全:我已經阻止不了我的身體。我的子宮頸打開了,原本大有可為的縫合,早已隨著一地的羊水消失殆盡。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我的寶寶會出生,但因為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存活,他們的心臟隨時會停止跳動。
他們在我的下背注射無痛分娩針,宮縮的痛苦瞬間消失,分娩的過程開始放慢。我那位溫柔的助產士輪完班,換成助產士麥特。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先握住我的手,雙眼直視著我,我至今仍衷心感謝那間產房的輪值人員,一路陪伴我度過接下來生不如死的地獄。麥特比我更清楚我子宮的情況,以及分娩會如何進行,他總是不厭其煩的安撫身心煎熬的我,他也明白我為什麼會不斷地尖叫,乞求進行剖腹手術,因為我實在不想把兩個死胎或垂死的胎兒生出來。
後來一位年輕的產科醫生出現了,他顯然不堪其擾,勉為其難頂著撲克臉,心情煩躁的來找我。「如果我幫妳剖腹,」他直說,「有可能毀了妳的子宮,再也無法懷孕,妳考慮清楚吧!」他講完就馬上離開了,麥特再把他傷人的話語,變得更加婉轉,讓我更容易理解。
在大衛的陪伴下,幾個小時後,瑪蒂達出生了,她靠自己的力量來到世上,麥特接生她的時候,她小到只有四百五十公克。我累到睡著,再過三個小時、四個小時,還是六個小時,反正我忘了,只記得是隔天,到了下一個月份,剛好是某個月的一號,她妹妹佛羅倫斯出生了,體重還不到四百五十公克。這次生產我還要出點力,麥特在旁邊教我怎麼出力、何時可以出力,否則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生,因為我沒料到會突然早產,還沒事先做功課。麥特把佛羅倫斯帶到她姊姊身邊,她姊姊不知道早已被哪個人安置在別處,前往另一個世界。
我還記得忙完這一切,我鬆了一口氣,跟大衛開玩笑說,我餓到可以吃掉一頭大象,請他去附近買我最愛吃的三明治,至於剛剛發生過的事情,我根本沒有心思去想。我媽和我姊不久就來了。醫院幫我抽血,順便拿掉無痛分娩針的留置針。還好我家人趕得及見麥特一面,他已經超時工作好幾個小時了,即將下班回家。九個月後,我回到同一間醫院生下我早產的兒子,曾經試著找麥特,但他已經調到別的單位。
下一班助產士來了,試圖勸我和大衛去看一看我們的女兒,不然她們即將被送往太平間,等待驗屍。只不過說到驗屍,她似乎不太自在,只有迅速帶過。我不想看我女兒,但其實又很想看一看她們,只是我太震驚、太害怕、太難以置信。我只想記得她們還活著、在肚子裡面踢我的回憶,大衛也是這樣想的。最後,助產士也沒有強迫我們,而我卻永遠帶著深沉的悔恨活著,懊悔她沒有給我們多一點時間平撫激動的情緒。我媽和我姊倒是很想見新的家庭成員,我們也同意了,讓她們成為這兩個孩子在世上的唯一見證人。
我被帶到產房對面的浴室,獨自一人在泡泡浴沖洗,隔壁卻傳來小嬰兒的哭聲,另一間還有產婦的尖叫聲。我剛生完孩子,我和其他媽媽之間仍有一絲溫暖的連結,但我就是受不了其他小孩的哭聲。助產士交給我一個透明塑膠袋,裡面有止痛藥、摺好的紙張和兩張白色卡片,卡片上各有一對粉紅腳印,另外還有兩張拍立得照片。我就只有這些具體的東西,可以證明我的小孩出生和死了。
當我再度重返這個世界時,成了一個剛經歷流產的女人,但這個世界無法理解我所承受的生理痛苦,也不明白我終其一生何以受盡悲傷折磨。大家不想知道細節,更別說要紀念這段經歷。大家永遠不知道我當過媽媽、大衛當過爸爸,以及這兩個孩子有沒有出生和死亡。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能力作為我們的後盾,幫助其他無數的女性和她們的另一半療傷止痛。不久我還發現,另一半也會陷入他們自身的痛苦而無法自拔。
「流產」是懷孕初期最常見的併發症,每四次懷孕就有一次會流產。就算妳或另一半沒有經歷過流產,妳也一定會認識曾經流產過的人,只是妳不知道罷了。有人估計在美國,每年有七十五萬至一百萬次懷孕以流產作終結。但最近美國全國性調查竟然發現,大家都以為這只是罕見的懷孕併發症。另一份英國研究估計,二○一六年每天就有六百八十四件流產。流產最可能發生在懷孕第一週至第十二週,但也可能介於懷孕十二週至法定﹁死產﹂週數之間。像是在英國,懷孕二十四週以內出生死亡的胎兒,一律視為流產,美國和澳洲則訂在懷孕二十週以內。
這些研究報告只計算醫院確診懷孕的流產,還不包括自己買驗孕棒驗孕的案例,所以實際流產的數值可能更高,況且有越來越多女性把生育年齡延後,流產的風險會隨著年齡提高,流產的機率也跟著增加。二○一五年英格蘭和威爾斯全國統計局(O¬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for England and Wales)報告指出,現在四十歲以上婦女的總生育率(例如:活產發生率),已經超過二十歲以下女性,兩者的差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持續刷新紀錄。這種生育年齡推遲的趨勢,也反映在西歐其他國家,以及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和美國。
流產很普遍,卻沒有獲得廣泛的討論和理解。大家多認為,流產是任何人都可能遇上的生產風險「而已」。但我自己經歷第一次流產後,頓時發現這種誤解對於我療傷止痛的過程,根本是雪上加霜。我往後的人生都受制於這場意外,我後來還驚覺有很多人跟我同病相憐,流產也在他們的人生和家庭留下了無法抹滅的痕跡。
流產「前」和流產「後」的人生,一分為二。瑪蒂達和佛羅倫斯死了,我有一部分的自己也跟著消逝。我離開醫院的那一天,不只認清了我無法靠自己的身體生出自己的孩子,我也變成跟以前完全不同的人。我的自信和自我價值感一起跌到空前的谷底。我忘了從哪個時候開始,我的信心低落甚至蔓延到周圍其他人,我認為他們也會讓我失望。有時候我的憤怒、痛苦和悲傷,甚至劇烈到讓胸口灼熱,大家開始覺得我難相處,我變得易怒和武斷,經常挖苦別人。我現在總算明白,這就是愛的代價、心碎的代價,但這絕對不是唯一的原因。
【序言】
每四次懷孕,大約有一次會失敗,而且幾乎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流產,大多還沒有機會跟大家公布喜訊,甚至察覺不出有孕肚。流產可能造成心理或生理單方面的極大痛苦,又或者身心備受折磨。流產是如此的普遍,但長久以來我們對流產的討論,卻一直缺乏深度和廣度。就算說出口,也只是忸忸怩怩迅速一筆帶過,一點也不夠深入。我們為流產感到羞愧,只敢私下小小聲地說,盡量能不問就不問。我們之所以有這種反應,可能是對流產的經驗不夠了解,也可能沒想過流產後竟會如此悲傷。
大家對流產的反應一向平淡,但流產應該獲得更多人的關懷...
目錄
序言
CHAPTER 1 心中的寶寶
開場即落幕──未受孕、差點受孕、異常受孕
CHAPTER 2偏離常軌
十二週前的遺憾──早期流產
CHAPTER 3引人注意的缺席
提早報到的摯愛──晚期流產
CHAPTER 4一次,一次,又一次
在希望和擔憂中循環──復發性流產
CHAPTER 5漣漪
母親以外──另一半、家人和其他
CHAPTER 6努力緬懷,被迫遺忘
面對、慢慢走出來──葬禮、追思、社會運動
後記
謝詞
序言
CHAPTER 1 心中的寶寶
開場即落幕──未受孕、差點受孕、異常受孕
CHAPTER 2偏離常軌
十二週前的遺憾──早期流產
CHAPTER 3引人注意的缺席
提早報到的摯愛──晚期流產
CHAPTER 4一次,一次,又一次
在希望和擔憂中循環──復發性流產
CHAPTER 5漣漪
母親以外──另一半、家人和其他
CHAPTER 6努力緬懷,被迫遺忘
面對、慢慢走出來──葬禮、追思、社會運動
後記
謝詞
商品資料
出版社:和平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0-12-01ISBN/ISSN:978986371260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36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