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犯錯,才是應對危機的最佳方法
改變不當心態,並避開10種錯誤模式
每個人都可以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抓住機會
邁向成功的職涯與人生
特別收錄:新冠肺炎疫情下,企業、職場、個人的生存法則
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動盪,旅遊業、航空業幾乎停擺,餐廳與實體零售店家因為封城而面臨倒閉,服務業人員頓時失去工作,面對這樣空前的危機,該如何應對?
在疫情危機下,每個人更迫切需要「零錯誤決策」
國際危機處理專家邱強繼《零錯誤》後,針對新冠肺炎造成的全球大癱瘓特別出版這本書,他率領的麻省理工專家團隊歷經三十多年研發,利用AI與大數據開發出零錯誤策略,正好是應對政治、經濟、外交、貿易動盪最好的工具。
做出成功決策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避免決策相關的錯誤
邱強的研究發現,決策的相關錯誤類型只有幾種,因此想要成功,「避免錯誤」比「複製其他人的成功做法」更容易。 對此他開發出10+1零錯誤法則,幫助每個人快速提升職場與個人競爭力。
10+1零錯誤法則:
●避免不當心態
●意識到優勢、弱點、機會和威脅
●在正確的時機發起正確的決策
●根據企業策略和長期目標擬定決策短期目標
●採用合適的預測方法分析未來情況
●蒐集、確認和分析相關資訊
●找出所有可行的決策選項
●選出最佳選項
●控管決策風險
●檢查決策品質
●後續管理決策
危機就是轉機,不論企業經營每況愈下,還是人生面臨嚴重挫折,現在都是實行零錯誤策略的最佳時機。
作者簡介:
邱強
清華大學學士,麻省理工機械及核能博士,25歲時即以8個月的時間,用最高成績獲得麻省理工博士學位,是美國矽谷之外少數在年輕時就創業成功的華人,早年因為賣出他創立的危機保險公司而成為億萬富翁;他和家人與五個孩子目前住在加州拉霍亞區(La Jolla)。
30多年來,他帶領以麻省理工學院專家為主的團隊,研發出零錯誤的思維,以及預防錯誤的14種方法,並在1987年成立零錯誤公司,他的團隊處理超過5,000件來自世界各地由人為錯誤及設備造成的重大危機。
零錯誤公司100多位專家發展出全球唯一、最大的人為錯誤及設備失效的資料庫及知識庫軟體,運用零錯誤軟體,快速運算大量資料及知識;並結合AI技術,迅速找出人為錯誤及設備失效的癥結,目前已經成為各行各業問題處理及預防錯誤的聖經。
早期的零錯誤科技已經協助80%美國500強企業,最新的零錯誤科技則成功幫助WALMART、BIVI、EXELON、AEP、FRAMATOME、TVA與美國海軍軍艦製造商等世界頂尖企業。同時,還為兩萬多名的客戶員工提供培訓,藉此減少公司犯錯的機率,提高成效及競爭力。
跟人工智慧一樣,許多人認為零錯誤將是下一波人類知識的大突破!
email: info@errorfree.com
作者序
【自序】
什麼是零錯誤決策?
這是零錯誤學關於決策的入門書,從英文版《零錯誤決策》教科書中精選翻譯的內容。
零錯誤學是以大數據為主,反向歸納、正向突破(backward analytics and forward breakthrough)的學問,包含做決策、解決問題、制定和遵守規範、零錯誤操作等。什麼是零錯誤決策?我們認為,零錯誤決策就是沒有錯誤的決策。從這個定義來看,零錯誤決策就是好決策,這是大家都需要的一門重要課程。
很多年前,我和本書的協力作者群打算寫一本零錯誤決策的書。我們希望這本書不會充滿難以理解的數學,也不至於簡單到對讀者沒有幫助,但是因故沒有完成。如今,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之際,我們終於對探討的主題、案例和技術面的呈現有了共識。
我們還發現,疫情危機讓人們比過去更迫切需要零錯誤決策。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看到在這次事件中,每個國家採取的防疫決策不同,導致死亡與確診人數天差地別。有些國家在第一時間採取嚴格的防堵政策,漸漸控制疫情,例如台灣、紐西蘭。但也有些國家太快解除封鎖,造成疫情復發。結果是,錯誤的防疫決策帶來許多人死亡與經濟蕭條。這樣的後果任何人都不樂見。這告訴我們,不管是從國家政策到個人生活,零錯誤決策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尤其現代社會瞬息萬變,需要在動盪下做決策。不論是得到一個機會,還是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擁有一套零錯誤決策工具都很重要。
因此,我們決定以商業與個人生活案例來詳細說明零錯誤的決策方法,並努力讓這本書在理論和實用性之間取得平衡,希望每個不想在事業和個人生活中犯錯的商業與專業人士都能閱讀這本書,也希望一般人能從這本書中得到收穫。
坊間很多決策書籍強調做出好決策的方法或成功案例,不過,每一個好決策的方法都是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產生,鮮少重複,因此在個別的時空背景下,並無法複製相同的方法來做出好決策,但是如果以反向歸納找出決策失效的共通點,就不會有時空背景的差異。根據我們的經驗,成功很難複製,因為背景不同,做出好決策的方法和風格也不同。不過,做出成功決策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避免決策相關的錯誤。因為這樣的錯誤只有幾種類型,所以只要「避免錯誤」,就能更容易「複製成功」。零錯誤決策是個不論時空、背景、文化、大小企業和個人都適用的新科技。
反向歸納、正向突破
我們的零錯誤成功學來自八萬多個錯誤數據的反向歸納,這些數據大部分是顧客提供給我們用錢也買不到的真實經驗,還有很多是我們公司實際參與的案例。此外,我們還加入一些大眾熟悉的歷史和現代案例,來強化我們的論述。這些案例很多都少有人知,都是用血汗和失敗換來的無價之寶。因為有這麼多獨特的錯誤數據,讓我們可以用大數據分析找到錯誤的共通性,進而找出避免錯誤而達到成功的方法。所以零錯誤是成功學中唯一在不同時空背景都可以沿用的新科技。
一般人並不清楚反向歸納、正向突破的重要性,我也是在懵懵懂懂中才漸漸摸索出來。十七歲面對聯考的時候,我第一次誤打誤撞的使用反向歸納、正向突破方法。在那時,考不上大學感覺就失敗了。但是我高中三年就玩了兩年半,成績在班上墊底,書都不知道丟到哪裡去。在即將聯考的緊要關頭,我發現快速拿到高分的唯一方法就是弄懂大家平常考試都寫錯的題目,而不是鑽研我不懂的題目。像是大家的三民主義分數都不好,我就專門研究三民主義。就這樣,我在考前花了三個月就僥倖考進清華大學。
在清華念書時,我也用同樣的方法學習。我會問教授過去學長姐最常犯錯的地方。我經常跟老師討論這些難題,並試著找出答案。不過,直到我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指導教授告訴我反向歸納、正向突破是麻省理工人常用來突破科技的捷徑,我才驚覺這個思維的重要性。所以通過博士資格考後,教授問我要研究什麼題目時,我用了反向歸納的方法,找出當時核能電廠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安全保護系統。因為這套系統沒有電子化,所以速度慢又不精準,不但使核能電廠的發電功率達不到高標準,還造成很多事故。
該如何正面突破呢?我決定快速開發一套模擬熱傳導和中子分布的電腦軟體,安裝在電廠的電腦中,保護電廠的安全和功率,我同時進行相關實驗,驗證快速電腦模擬的準確性。這套電腦模型讓我得到機械系和核工系所有教授的認可,得以在八個月拿到機械和核工博士學位。兩年後,這套系統就用在當時最新的電廠裡。
出社會工作時,我與零錯誤公司的同事們調查事故,處理危機。久而久之發現危機發生的原因可以歸納成容易理解的幾個重要方向,從而創建零錯誤體系。這又是反向歸納、正向突破促成的新科技。
比爾蓋茲(Bill Gates)說過:「所有成功公司的關鍵就在於能從錯誤中學習,並不斷改良產品。」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則曾因為合約問題,失去第一部成功動畫片的版權,但也因此讓他走上了另一條路,成功開創風靡全球的米老鼠。從這些企業家的經驗都可以發現,只要能從其他人的錯誤決策學習到預防的方法,就可以避免我們走很多彎路。
本書章節安排
在本書中,我們使用反向歸納、正向突破的方法來帶你了解零錯誤決策的概念。從反向歸納來看,我們會先檢查所有導致失策錯誤和無決策錯誤的失效模式。而從正向突破來看,我們會從這些失效模式中開發出10+1零錯誤決策法則。我們發現,公司裡的員工只要能遵守10+1法則,就可以避免所有與失策錯誤和無決策錯誤有關的失效模式。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介紹零錯誤決策的概念問題:
第一章說明成為「零錯誤決策者」的迫切性。簡而言之,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充滿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不需要決策的例行性工作正在消失,非例行性工作正在增加。同時,隨著網路科技的到來,錯誤資訊愈來愈多。快速生活方式帶來的壓力和時間急迫性會干擾判斷能力。因此,我們比過去更需要零錯誤決策的技能。
第二章介紹作為與不作為的概念。如果沒有敏感度知道需要決策的事,我們犯下無決策錯誤的後果將遠比失策錯誤還嚴重。這兩種錯誤就是所謂的決策相關錯誤。
第三章則討論失效模式來預防決策錯誤。失效模式可以視作決策錯誤的原因。本章歸納出幾個最常發生的失效模式。這些失效模式就是決策失效樹,每一項決策都是它的枝幹。從失效樹就可以看到整體的大觀念。
第二部則是針對不同錯誤情境來介紹零錯誤決策:
第四章介紹不當的心態。不當的心態是決策時犯錯的原因,不但會增加決策錯誤的可能性,有時甚至會導致嚴重錯誤。在這章中,我們會分別探討導致失策錯誤與無決策錯誤的不當心態。
第五章介紹情況警覺錯誤,這只會出現在無決策錯誤裡,原因出在不知道需要做決策。這種錯誤在不成功的人身上很常見。我們會介紹四種需要決策的情境,包括內部優勢、內部弱點、外部機會、外部威脅。
第六章介紹決策啟動錯誤。這種錯誤是沒有在正確的決策時機啟動決策,決策時間不是太早就是太遲。早了,判斷的資訊往往不夠充分周全。遲了,面對的危機可能已經變成災難。
第七章介紹目標策略不連貫的錯誤。我們發現許多失策錯誤都是因為決策目標沒有與商業目標策略一致。做決策攸關怎麼做,目標策略關乎為什麼做和做什麼。如果不知道為什麼做,或不知道在做什麼,就去討論怎麼做,就會本末倒置。
第八章介紹資訊錯誤。這種錯誤在商業上造成的事故比其他種類的決策錯誤更多, 影響層面包含失策錯誤與無決策錯誤。做決策時,我們蒐集、確認並分析資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犯錯。本章要教大家如何運用審查、驗證、核實這個系統方法來確認資訊是否正確。同時,我們也會運用資訊分析方法來檢視過去的事件,以及預測未來的事件。
第九章介紹預測錯誤。這種類型的錯誤會發生在需要推測的決策上。我們首先導入不同的預測模組,接著討論錯誤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避免預測錯誤。
第十章介紹選項形成錯誤。這種錯誤的結果會導致無法產生好選項。我們提出四種實際方法,集結起來便可以預防選項形成錯誤。
第十一章介紹選項選擇錯誤。這種錯誤的結果是選到不好的選項來執行。我們精選三種選項選擇的方法,只要一一套用便可以預防選項選擇錯誤。
第十二章介紹風險管理錯誤。這種類型的錯誤會導致意外的決策風險。首先會說明辨別和管理決策風險的方法,接著提出計算風險的方法,用來判斷風險的大小。
第十三章介紹品質檢查錯誤。我們會探討在做決策時,如何隨時確認決策錯誤,並透過獨立審查員和檢查清單來獨立審視決策。擁有良好的自我檢查和獨立審視能力,可以避免品質檢查錯誤。
第十四章介紹後續管理錯誤。探討做出決策之後常見的執行計畫錯誤。擬定良好的執行計畫,才能避免後續管理錯誤。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有很多企業與個人都碰到問題,第十五章特別說明如何透過改善決策來持續改進業務。我們會綜觀10+1零錯誤決策法則,也分享導入10+1法則的管理流程,以便使「零錯誤決策」成為全公司的習慣。同時,我們強調訓練、量化,以及讓員工對零錯誤決策負起責任(TQA,全方位品質保證)的必要性。此外,本章還總結如何在危機或壓力下做出更好的決策。
第十六章涵蓋個人的決策相關錯誤。我們會分析生活中出現個人決策錯誤的情況。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個人決策錯誤容易受到個性影響。不同性格會造成不同類型的決策錯誤。要確保個人生活的成功,就必須甩開過度自信和不知道自己無知的問題。
最後,我們在後記希望讀者回想自己的收穫。每位讀者覺得有趣的地方可能和其他人不同,也有不同的收穫。我們鼓勵讀者開始思考零錯誤的概念,並開始運用書中的零錯誤決策技巧。
希望各位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可以了解什麼是決策錯誤、決策錯誤的原因,以及如何預防錯誤的實際技巧,每個人都能成為零錯誤決策者。隨著世界愈來愈複雜和真假莫辨,成為零錯誤決策者是件幸福的事。人生的錯誤會影響快樂和成功,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個人生活上,如果能透過零錯誤決策來避免人生裡的錯誤,就可以持續打造自己期望的人生藍圖。
邱強
於美國聖地牙哥
二○二○年六月十日
【自序】
什麼是零錯誤決策?
這是零錯誤學關於決策的入門書,從英文版《零錯誤決策》教科書中精選翻譯的內容。
零錯誤學是以大數據為主,反向歸納、正向突破(backward analytics and forward breakthrough)的學問,包含做決策、解決問題、制定和遵守規範、零錯誤操作等。什麼是零錯誤決策?我們認為,零錯誤決策就是沒有錯誤的決策。從這個定義來看,零錯誤決策就是好決策,這是大家都需要的一門重要課程。
很多年前,我和本書的協力作者群打算寫一本零錯誤決策的書。我們希望這本書不會充滿難以理解的數學,也不至於簡單到對讀者...
目錄
前言 什麼是零錯誤決策
第一部 診斷決策錯誤
第一章 零錯誤決策急診室
第二章 決策相關錯誤
第三章 預防決策錯誤
第二部 10+1零錯誤決策法則
第四章 不當的心態
第五章 情況警覺錯誤
第六章 決策啟動錯誤
第七章 目標策略不連貫
第八章 資訊錯誤
第九章 預測錯誤
第十章 選項形成錯誤
第十一章 選項選擇錯誤
第十二章 風險管理錯誤
第十三章 品質檢查錯誤
第十四章 後續管理錯誤
第三部 危機下的零錯誤策略
第十五章 零錯誤決策管理
第十六章 生活中的決策相關錯誤
後記 開始用零錯誤思維思考吧
作者簡介
前言 什麼是零錯誤決策
第一部 診斷決策錯誤
第一章 零錯誤決策急診室
第二章 決策相關錯誤
第三章 預防決策錯誤
第二部 10+1零錯誤決策法則
第四章 不當的心態
第五章 情況警覺錯誤
第六章 決策啟動錯誤
第七章 目標策略不連貫
第八章 資訊錯誤
第九章 預測錯誤
第十章 選項形成錯誤
第十一章 選項選擇錯誤
第十二章 風險管理錯誤
第十三章 品質檢查錯誤
第十四章 後續管理錯誤
第三部 危機下的零錯誤策略
第十五章 零錯誤決策管理
第十六章 生活中的決策相關錯誤
後記 開始用零錯誤思維思考吧
作者簡介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6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