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將台灣建築師們數十年來的竹建築技術與經驗,轉化為一般民眾易讀易懂的手冊。從竹子的特性談到竹材處理、竹構的基礎施作,深入淺出地說明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並輔以國內外精彩的竹建築作品介紹。
作者簡介:
社團法人臺灣竹會
本會八位發起人於2012年赴比利時世界竹會(9th World Bamboo Congress)見學,在此全球互動平台,見識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愛竹學者專家、企業主、政府部門、非營利組織彼此分享交流竹相關基礎研究、實務應用、產業經營、慈善教育以及碳權與水土保持等環境解決方案的最新發展,深刻感受到世界各地對竹子應用及培植的熱潮,看見如何透過竹子這種綠色資源實現社會與環境正義。
反觀台灣具備得天獨厚的地形氣候,孕育豐富竹種,更有先民蓄積的文化藝術底蘊,卻讓這具有發展潛能的永續產業凋零,缺少全方位利用與開發竹子的視野。有鑑於此,這群關心竹子未來的夥伴決定為台灣竹子的發展共盡一份心力,在前台大森林系教授吳順昭老師的號召下於2013年8月18日成立全國性非營利組織「臺灣竹會」,希望結合政府及民間共同投入,扮演竹產業交流的全方位平台,包括資訊、技術、文化、教育及推廣各項串聯,期待藉由國際交流刺激國內產業發展,讓台灣能在在全球綠色經濟中,於新型態的竹產業鏈裡成為文化經驗傳承、創新知識技術的核心重鎮。
章節試閱
後記 為守候土地的愛竹人寫故事/李綠枝
亞熱帶的台灣,從平埔族人干欄式建築就地取材木竹建構屋架、茅草蓋頂;三百多年前漢人移入,利用木竹建構屋架、利用土建造土角厝、又進步到利用磚塊;日治時期,革命性的建材-混凝土引進,在潮濕多地震多颱風的台灣土地上,混凝土成為近代建築主流材料,建築成為大地不可承受之重,再也難以輕柔的方式觸碰大地。
台灣地理環境非常適合竹子生長,加上竹材具備堅韌特質,早年先民曾廣泛使用,包括平埔族及閩客族群,從各式日常生活用品、到產業設施(竹筏、蚵架、香蕉支柱等)、到竹管厝,竹子的輕巧特性與溫潤質感,可說是無所不在;後來逐漸被塑膠、鋼構等替代性材料所取代,開始與人類生活漸行漸遠,也造成遍布中部山區的竹林,多數呈現荒蕪狀態,殊為可惜。
而在21世紀的近年來,開始有喜愛竹子的設計者、建築師嘗試用竹子蓋房子……
甘銘源—2000年~與竹建築相遇的時光隧道
2000年甘銘源帶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同仁參訪Simon Velez為德國的漢諾威世界博覽會建造的ZERI-Pavillon,驚訝在不產竹的歐洲,建造出粗獷的竹建築。當時大藏已是國內少數認真嘗試鋼木等輕構造的事務所,比起RC構造複雜許多的鋼木構造已經讓銘源很費心,竹這種難以駕馭的材料只能說是驚鴻一瞥,放在心上、不敢碰觸的綠野精靈。
2011年廣達文教基金會選定嘉義縣梅山鄉瑞里國小做為「瑞里、廣達游藝棲習地」,廣達邀請大藏一起協助瑞里國小重新興建圖書館,可說是大藏參與竹構築設計的開端。當時考慮偏遠地區適合輕構造,原本規劃一棟木構建築,林百里董事長建議使用更在地的材料,銘源想到滿山遍野的竹林,為何不拿來作為建材?就這樣踏上竹構築的不歸路,廣達支持竹構相關的樣品試做、及試驗,包括成大結構實驗室的抗拉抗壓試驗,後來雖然因土地問題而停擺,卻累積不少可貴的經驗。
2011年末同時規劃雲林虎尾農博基地,銘源和雲林故事人協會的唐麗芳老師說我們想在農博基地蓋竹建築,2012年2月初唐老師邀請藍色經濟(The Blue Economy)及零浪費基金會(Zero Emission Research Initiative ZERI)創辦人Mr. Gunter Pauli,在雲林故事館舉辦一場座談會,分享他的團隊2000年在德國所建構世界上最大的竹建築的歷程,同時也得知每3年一次的世界竹子年會 (World Bamboo Congress /WBC),將於是年4月在比利時進行。為了多了解有關竹子相關的發展現況與趨勢,銘源和唐老師等一起前往比利時見學,感受到世界各地對竹子相關的利用的熱潮。2013年這群向世界探尋竹的未來的人士成立了社團法人臺灣竹會,唐麗芳老師擔任創會理事長。
竹子為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缺席了?
因為時任蘇治芬縣長對環境修復與竹材運用的支持,雲林農博生態園區的常設設施和展場嘗試多樣運用竹材的可能性,可以說農博給了大藏探索的機會。雖然竹子是台灣過去原住民與先民家屋常用的材料,為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缺席了?要運用竹子在現代構築也不是復舊傳統工法可以達到的,應該與時俱進面對竹子耐候、並成為構件的關鍵課題,包括保存技術、和接頭設計等;農博公園竹造設施歷經多次颱風、地震,依然屹立不搖,充分證明竹子的堅韌特質,也讓我們對竹材增加不少信心。
農博之後,2015年大藏竹構築首度落腳都會公共空間,從鄉野轉向都市的民眾招手,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竹夢市集的竹棚架輕易化身都市廣場進入社區公園的入口意象,成為假日市集及活動的舉辦場所,為過往民眾遮雨蔽日,也成為我們竹夢大願的另一次具體實現。
陳鈺雯—2015年~巧手打造大地華德福學校竹建築
2015年夏天大地華德福學校的創辦人找我們規劃設計校舍,走進大地先前的校舍,感受到創辦人和教師群保護孩子身心靈的用心,簡樸到有點克難的校舍,不吹冷氣,僅靠著老師和家長一點一滴打造的教育環境,背後有著鍛鍊孩子意志力、和身體的用心。創辦人和家長們在艱難中籌募建校基金,也讓我們更加謹慎面對校園規劃設計。
此前來到大藏的成大學妹陳鈺雯,大學畢業設計就展現對於自然材料的喜愛(做出1/10的構造模型),因緣際會成為大地華德福學校的專案設計師,完成一個整體的竹建築學校作品。鈺雯回憶其間學習到許多竹子相關的知識與工法,這些都是學校沒有教的,也鮮有坊間書籍可以參考,除了直接和銘源討論、從失敗的經驗學習、看國外的案例經驗、向傳統竹工藝師傅學習,當下覺得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回想起來都是寶貴的經驗。
因為有大地華德福學校竹建築的學習經驗,促使鈺雯到巴塞隆納唸生態建築研究所(master in advanced ecological buildings)(IAAC),期許自己能夠以不同的觀點回頭看自然建築。生態學,是研究各個物種、環境、土地彼此的關係的一門學問。鈺雯心目中的生態建築,是關心建築各個環節,包含材料與資源的來源與去處、能源的使用與取得方式、建築物與土地的關係,以及建造、營運的過程與環境的互動,以及人所扮演的角色,這些想法在同學之間的辯論中慢慢成形,是鈺雯在巴塞隆納的學到的重要一課。
林雋雅—2018年~森林所背景投入竹會企劃竹論壇
銘源2017年接任臺灣竹會理事長,可能象徵著臺灣竹會從故事人唐麗芳老師的夢想時期進入以設計重新定位台灣竹的實踐時期。台大森林所畢業的雋雅2017年加入大藏參與規劃工作,2018年繼而轉任臺灣竹會秘書,企劃2020世界竹論壇在台灣。雋雅的碩士論文和孟宗竹有關,但不是因為特別愛竹子,是受指導教授的影響,雋雅的指導教授是位日本人,在日本廢棄的孟宗竹林入侵周圍闊葉森林或柳杉林,是一個棘手的生態問題。(這個現象在臺灣也能觀察到,只是規模沒有日本大,問題不算嚴重,雋雅的研究就和這個現象有關。)
日本竹產業曾興盛一時,如今卻也困頓低迷,因而許多原本人為種植的竹林被棄置。沒有疏伐管理的竹林,竹子越生越密,竹管細小,林內陰暗,其他植物很難存活。另一方面,竹林順其天性向外拓展以獲取更多陽光,導致天然闊葉林的生態破壞。雖然好像在說竹子的壞處,其實問題癥結在於竹子沒人使用、竹林缺乏管理。
雋雅來到雲林,因為對竹的研究背景、及英文能力強,因緣際會擔任竹會秘書,因而有機會參與世界竹論壇的企劃。為爭取2020 WBC於台灣舉辦,雋雅與臺灣竹會理監事們赴墨西哥參加2018 WBC進行宣傳,並企畫2019-2020年間的前導活動。雋雅在推動竹會相關計畫、及發表文章規廣竹產業,也持續思考廢棄竹林的問題,拓展竹子的應用是一劑雙贏的良方,而竹構築將是重要的需求端。
竹建築在台灣,依然孤單
在全球市場化的洪流中,大量製造取代手工打造,過去竹山為台灣竹工藝品、生活竹製品產出的重鎮,光復後竹山高中附設美術工藝科,以竹編、竹雕、竹傢俱及工藝設計為重點培育人才,1960-1980年代是台灣竹產業的黃金年代,竹山聞名全球的竹製品有外銷日本的竹劍、外銷歐美日本的竹製釣竿,台灣竹子養活了無數家庭的經濟命脈。然而在1980年代後,台灣工資上漲,勞力密集的竹產業逐漸被中國和東南亞取代,台灣竹材的產量大幅下降,竹材進口量暴增;台灣竹材品質好、但工資高,惟有竹劍的業者還用台灣桂竹、送去中國加工,少數還存活的竹工藝廠商多是進口中國或東南亞的竹層積材製品來台灣販售,竹產業已經是一項式微的夕陽產業。
使用竹子蓋房子,可以說是最短碳足跡的建材,也是在地竹材利用的最佳途徑,從產地、到加工、到施工不容易被進口材料取代(尤其是加工度低的原竹利用,一定直接使用台灣竹材);但整個產業鏈斷裂,使用者不知道可以選擇竹子當作建材,設計者不知道竹子的特性、難以下手。大藏接到竹構築的設計,面臨沒有現成的加工品可以運用、沒有工班可以承接工程,只好跳下去參與保存技術的研發試驗、土法煉鋼承接工程。
儘管大藏已經初生之犢不畏虎地率先投入竹構築設計、甚至施作,竹構築仍乏人問津。因此,我們想做竹構築設計及施作人才培訓,也想公開技術資料成為open source、讓其他的專業者更順利進入這個領域,與其自己閉門造車、不如鼓勵大家一起來。2018年,我們先支持鈺雯在出國前開始著手整理技術手冊,但這些資訊如何推廣?我們向經濟部SBTR計畫提案—「竹構築產業創生基地計畫」,沒有得到青睬,沒有資源可以辦理相關課程;我們仍利用工程施作的機會辦理工作坊,非常辛苦,工程要掌控時間、掌控品質及成本,而工作坊是以學習為目標,兩者常是相違的。2019年我們承租了斗六糖廠的閒置倉庫做為竹工坊,有了較充裕的基地,開始和雲科大、海聲華德福學校等合作辦理自然構築的實作課程,持續思考如何將使用竹子的理念、和用竹子蓋房子的科普推廣出去。
林美慧—2020年~凝聚愛竹人的編輯群
藉著辦理2020 WBC的動力,2019年銘源向林試所爭取資源請成大建研所做竹材、及各種竹接頭的性能試驗,原本想搭該計畫便車編製一本竹構手冊,正好鈺雯回國,銘源邀請鈺雯參與編輯,鈺雯很樂意,但資源不足又暫緩。2020年世界竹論壇因疫情緩辦,林務局仍補助竹會配合桃園地景藝術節的竹裝置作品展出,竹會也設法勻出一些資源編製一本竹構築的出版品,銘源、鈺雯、雋雅三人最初討論要編製一本竹構手冊,目標是輔助想嘗試竹材料的專業者,因為竹子是一種很有個性的材料,設計者需要學習順應它,大藏走這趟試誤的路所留下的經驗,希望能有助於讓竹構有更豐富的發展。於是延續2018年的竹構技術資料整理,鈺雯成為竹構手冊的主要撰稿人。
但民眾如果沒有認知使用竹子這樣的自然建材對環境永續、對使用者健康有益,專業者也不會有動力去研究相關的技術,這時Green Media的美慧加入,促成改編基礎的技術手冊成為推廣給大眾,成為這本「從竹子到竹房子」讓民眾易於閱讀的書。
美慧回憶她在2009年企劃綠雜誌Green Media第一期時,她跑到嘉義溪口文化生活館採訪銘源,作為創刊號宣誓的重要建築個案,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台灣偏遠的鄉鎮公所,想要經營可供民眾使用的公家圖書館或者展演空間,即使中央給了預算得以興建,然而後續的經營往往都會遇到經費普遍不足的窘境,銘源建築師提供了「蓋一棟綠建築,以不使用空調來節省經營成本」的點子,真正落實了綠色建築的想像。
這群愛竹人的編輯群互相激盪後,將原本的竹構手冊內容編輯成為兩種形式的媒材:一是大眾版,以紙本出版,就是這本「從竹子到竹房子」的書;二是專業資料,以網頁專頁呈現,公開專業資訊是期待各地的專業者自發性提出校正與回饋,促進竹構築技術的改善與成熟。
讓竹回到日常生活—愛竹人共同的夢想
鈺雯原先是單純希望能以圖文的方式整理一份給建築專業者參考的竹構手冊,經過多次討論後成為現在令人驚喜的成果,希望能吸引更多人的興趣,將竹建築推廣出去,讓竹建築的生態圈漸漸豐盈。雋雅認為竹子不是樣樣好,但我們可以發現它的長處,可以學習運用;同時要很誠實的面對竹構的各種難預料的問題,不能只是替它說好話,竹子和竹構就能成為人類面對環境問題的好答案。
美慧也提出她的願景:因綠雜誌編輯工作而相識,十多年過去了,銘源、綠枝建築師仍不斷在這條永續路上走著,更成為台灣竹構築重要的推手!我有幸因與先生俊誠一起經營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並在誠品書店策畫一連串的展演與小農展售的新意象,很高興在這樣的介面上能與建築師合作,以竹構展架帶來驚豔的視覺,竹,搬運起來很輕,可是視覺很有重量!美慧許團隊一個夢,農夫市集與竹構築的跨界和聯盟,有機會透過商業的推廣而形成地方產業與真正的地方創生!期待這樣的跨領域合作,無限的綠色可能與未來。
我們明白竹子不可能回到過去成為台灣常民生活的主要資材,竹構築也不可能取代鋼構造、RC構造成為主要的現代建材,但我們仍溫柔又堅持地走下去,一則是竹構築較可能成為在地文化、與社會性的建構模式,竹子曾經是台灣原住民與先民家屋常用的材料,有就地取材的文化脈絡可循,其低度加工的特性也易於自力營造;二則竹子普遍、生長快速,應是台灣永續利用的重要資材,人們謹慎運用這樣低耗能、低污染的清淨資材,易於升起感恩心,感恩大地、也感恩營造環境的人。
銘源和我投入建築設計領域三十年,感受到台灣的城鄉風貌很分裂,大部分新建的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鋼構等工業化材料,老屋翻修也多用快速的輕鋼構搭建;只有文化資產必須使用傳統材料工法,地域風貌似乎是斷裂的,難以看到累積的脈絡、及有文化底蘊的創新。可能是發展太快速,可能是和土地、和舊有紋理太陌生?然因設計竹建築,更要從後端材料特性、和工法的可行性想回來,設計才能成立,這樣的經驗促使銘源更從設計桌走進竹產地、走進加工坊、走到工地現場,似乎更接近過去匠師系統的運作。
銘源說他並不是捨棄工業化的便利、要走回手工時代,是在思考能不能和土地有更多連結?多使用在地的自然材料、適度的現代加工、賦予它新的生命力,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注入熟悉親切又有新意的元素,期許更多的使用者喜愛這樣有溫度的構築方式,也期許更多年輕專業者用身體感受建築,實實在在和土地連結。
後記 為守候土地的愛竹人寫故事/李綠枝
亞熱帶的台灣,從平埔族人干欄式建築就地取材木竹建構屋架、茅草蓋頂;三百多年前漢人移入,利用木竹建構屋架、利用土建造土角厝、又進步到利用磚塊;日治時期,革命性的建材-混凝土引進,在潮濕多地震多颱風的台灣土地上,混凝土成為近代建築主流材料,建築成為大地不可承受之重,再也難以輕柔的方式觸碰大地。
台灣地理環境非常適合竹子生長,加上竹材具備堅韌特質,早年先民曾廣泛使用,包括平埔族及閩客族群,從各式日常生活用品、到產業設施(竹筏、蚵架、香蕉支柱等)、到竹管厝,竹子的輕...
作者序
序1 林華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竹子生長快速,四年就可以成材利用,固碳能力比木材還強,伐採老竹不但可促進新筍萌發,還可提升竹材品質,對生態環境更為友善。近年來,為因應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國際間開始重視可循環再生的竹材資源,許多國際展覽大量運用竹材作為空間展示元素,帶動了竹材應用的流行風潮。
在台灣,從平地到高海拔山區都可見到竹子的蹤跡,竹材資源相當豐富,過去在塑膠等人工材料還沒有被大量使用之前,竹子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不論是日常生活用具、建築材料都會使用到竹子,然而天然竹材若未經妥善處理,易有發霉、脆折問題,因此逐漸遭石化及金屬材料取代。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透過加工就能克服竹材缺點。如今,一群愛竹的夥伴們,將帶領大家重新認識竹子這種潛力無窮的天然好材。
《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築指南》,是國內第一本竹構手冊,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及圖解說明,讓初學者透過本書完整瞭解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從竹子的生長特性,如何在正確的季節伐採,到竹子的保存,以及使用竹子作為建材需要克服的關鍵,還有詳細的竹構施工方法介紹,甚至竹構與其他鋼構、木構的造價比較,以及國內外案例分享,不但是工具書,也是一本健全我們自然資源利用概念的生活指南。
由於竹子取材容易,作為建築材料,具有質輕抗震、容易搬運、現場安裝快速、低碳排放等優點,透過科技與天然材料的完美結合,千變萬化的設計工法,不但帶給人們舒適的空間體驗,更能結合自然地景,營造出與大自然融合的各種樣貌。
住進可以回歸大自然的房子,應該是許多人內心求之不得的夢想,感謝臺灣竹會團隊讓我們可以「竹」夢踏實,一起構築永續美好的台灣。
序2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竹子的夢想及實踐
兒時的竹記憶曾經伴隨我一陣子,家中後院有座竹雞籠,家中餐廳有座竹管造廚具櫃,桌上的竹筆筒、合院中庭晾衣服的竹竿高掛,一座竹樓梯以及小竹椅在一旁安靜地靜置。但曾幾何時,它們很快地在我的記憶中消失殆盡,好似睡了一覺醒來,竹子──除了餐桌上的竹筍之外,全都消失了。
歷史從來不曾以同速率前進,而文化發展在時間及空間的差異中;在21世紀中,亞馬遜森林中的族群仍生活在植物包裹的建物中,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們生活在被石材鑲嵌的住宅裡。居住空間見證了文明的差異性,也強烈表達了人們生活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在進入1950年之後,我們周遭的各項產業逐步被工業化所主導,而竹子的使用在1970年代當塑化產品盛行後,逐步被淘汰。
儘管竹子運用於生活產品已大幅消失,但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它仍被使用,甚至被以另一種態度對待。在中國世界遺產地貴州赤水市,竹的可持續使用被視為世界遺產保存的重要項目,地方政府的政策包含了「退耕還竹」、竹子永續產業的復興;在峇里的Green School以及Green Village中,學員生活及學習在竹建築中,竹子成為知能學習以及理解永續生活的一部分;在越南,竹構造成為一個代表國家意象的營造,在上海世博會以及米蘭世博會中由名建築師武重義(Vo Trong Nghia )設計的越南館,展現了竹建築的創意以及國家未來的文化想像。
在印象中,竹子和「未來」無關。但當竹子建築以現代之姿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它的「現代」是超越已知,成為新的「現代」以及「未來」的機會。這個辯證上「過去」與「未來」的反語,一方面證明了建築語言的再生,另一方面也是語言的新生。竹子創意的構築樣態,遠超越了已被工業標準定義的建築樣態,它的工藝表徵給予建築一份清新之姿,似乎也反諷了現代工業下建築產業的機械標準以及可預期性。
但竹子的未來想像,也不是單純造型語彙,而是其對於未來人類環境危機的覺醒。竹子的永續性以及其所提供的高固碳量、山林涵養、水資源涵養、建材循環再利用,以及在地文化及產業的延續等,都提供一個以自然以及土地為生的學習起點。竹子使用給予一種永續生活的期待,但這期待也絕非少數人同溫層之內的熱愛,它乘載著無數人對於未來生存危機的焦慮,以及在這焦慮中期待的生活改變。
欣見《從竹子到竹房子》問世
兩條路由林中叉出,我朝一條較少人走的路走去 - Robert Frost
一條人煙罕至的道路,雜草蔓蔓,一人獨行勢必寂寞,結伴同行或許為彼此增了點膽識,而三人成行將會多了歡笑,而步伐的邁進就加大了。由思考竹建築到做出竹建築,猶如愚公移山,這中間的失敗與打擊難以言喻,但就是有這麼一群夥伴,願意捲起袖子,從零開始,試圖為竹的建築使用以及永續生活的實踐打開一條道道。
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甘銘源以及李綠枝兩位建築師自2011年開始投入竹建築的研究,並在之後與其他同好成立了「社團法人臺灣竹會」,以期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竹建築的設計及實踐過程中,2013年的雲林農業博覽會為大藏的竹建築做第一次大型成果展現,之後竹建築陸續擴展到台北客家公園竹夢地景(2015)、台中市華德福大地學校(2016)、關廟護生園(2016)、台東都蘭竹構帳篷(2017)、台中花博食在滿竹歇腳亭(2018)、故宮南院竹頂幕(2018)、桃米生態村夢蝶亭與蝶夢亭(2019),以及2020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竹構作品。
竹構建築的使用在被遺忘數十年之後再次啟動有實質上的困難,一方面新世代的竹構築技術必須被開發,構築產業鍊必須被建立;此外,竹建築屬於非防火構造建築物,有許多使用以及防火法規上的限制。當然還有一個至為核心的問題:誰需要竹建築?人們對於竹建築認知的想像為何?其實不論大藏建築團隊或是「臺灣竹會」的朋友們都知道,竹建築不可能取代目前使用中的混凝土、鋼構建築,甚至起飛中的膠合木構造;但以其地理上的適宜性、及歷史上的經驗,竹子作為建築材料在台灣的時空特性下是應該有其一席之地。
台灣地理特性的近山城鎮周遭,常是竹林密布的區域,並以其竹筍產業聞名中外;但是竹筍產業必須進行疏伐或是不斷淘汰舊老竹以達最佳產量及品質,但伐下來的竹子也常因為運輸成本或再製過程不符效益而被放棄,這些荒廢竹林也就成為區域的生態問題。竹建築的採用一方面提供了這整個竹產業的循環利用,同時竹建築也可以為這一些城鎮空間創造識別性。試想一個具有大量竹產業的城鎮,倘若其公共設施,如公共廁所、公園涼亭、燈桿、停車設施、市民中心、農會加工廠、道路休息站、學校設施都有竹構造物,想必可形塑區域的獨特風貌。此外,台灣蓬勃的國內及國際觀光也足以推展許多有特色的竹構造度假建築、市集以及展演空間。
《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指南》這本小冊子,雖說的是一本有關建造竹房子的技術指南,但它是為每一個人所寫的;它既沒艱澀的技術規範,也沒有什麼高深的學術論述。這本冊子是寫給喜歡竹子的大眾,並期待他們透過優美的圖像能感受這些竹建築物的美妙及優雅。倘若能由一個人的喜歡、擴展到更多人的關心,甚至引導成為一種對於環境更加友善的生活態度,而這小冊子就功德圓滿。
在面對林中叉出的兩條路,一條路型已成、毫無障礙,另一條則被荒草所覆蓋、前路未明。許多人選擇了前一條,並期待它的一路順暢;但還是有那一些人選擇走入後面那一條。在人生的道路中,每個人都有其選擇的理由及原因,但勇敢地走入荒煙那一條路的人們,其對於「未來」總是抱有更多的想像。竹建築開啟的想像並非是它絕對的經濟效能,而是挑戰「現在」對於環境自明性的無力以及對於工業標準毫無想像的懦弱。然而對於「現在」再多的不滿或嘮叨,還不如就走入那一條較少人走過的路吧,或許在我們走過前段的荒蕪之後,將會看到這輩子從所未見的美麗風景。
序1 林華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竹子生長快速,四年就可以成材利用,固碳能力比木材還強,伐採老竹不但可促進新筍萌發,還可提升竹材品質,對生態環境更為友善。近年來,為因應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國際間開始重視可循環再生的竹材資源,許多國際展覽大量運用竹材作為空間展示元素,帶動了竹材應用的流行風潮。
在台灣,從平地到高海拔山區都可見到竹子的蹤跡,竹材資源相當豐富,過去在塑膠等人工材料還沒有被大量使用之前,竹子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不論是日常生活用具、建築材料都會使用到竹子,然而天然竹材若未經妥善處...
目錄
《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築指南》
Contents
序1 林華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序2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
Chapter One第一章
基礎課!一起先來認識竹子
Knowledge of Bamboo竹子的特性
竹房子:呼應風土氣候的低碳建築
開始用竹子來蓋房子吧!
Basic 01|竹子的生長環境與分布
竹子出沒在哪裡呢?
Basic 02|孟宗竹與桂竹的物理性質
作為最佳建材的竹子有何特質?
Basic 03|竹材的三大考驗
取材後可能會發生哪些衰變?
Colume 01|竹材耐久的關鍵因素:澱粉質與含水率
在正確的季節取材,竹材耐久度事半功倍
Basic 04|竹材的保存處理程序
竹子如何變成可用的竹材呢?
Colume 02|鋼構、木構、竹構的比較
常用建材評比,選出兼顧環境與強度的材料
—————————
Chapter Two第二章
從竹子變成竹房子的過程
Form of Bamboo Architecture竹構的形態
System 01|竹子的構造系統
竹房子有哪些長相呢?
System 02|竹子的接頭系統
竹子跟竹子是怎麼接合起來的?
—————————
Chapter Three第三章
從頭開始蓋一座竹房子!
Process of Building Bamboo Architecture竹構的施作
Part 01|竹構設計的操作流程
竹構建築的設計要考量哪些?
Part 02|竹構工程的施作步驟
一座竹構建築要怎麼蓋出來呢?
—————————
Chapter Four第四章
這些房子都是竹子蓋出來的
Bamboo Architecture Case國內外的竹構築
台北
客家公園農工藝市集+客家公園主祭台
雲林
農博生態園區竹造設施
苗栗
憨人書院
台中
華德福大地實驗教育學校
南投
竹亭
台中
花博食在滿竹歇腳亭
南投
桃米生態村夢蝶亭、蝶夢亭
越南
Bamboo Ceremony Dome in Son La+Son La Restaurant
泰國
Bamboo Sports Hall Panyaden International School
印尼
Sharma Springs+Heart of School at Green School
—————————
附錄
Bamboo Factory List
台灣竹材加工、竹構設計廠商清單
Bamboo Architecture in Taiwan
台灣竹構築地圖
後記
為守候土地的愛竹人寫故事/李綠枝
《從竹子到竹房子:給所有人的竹構築指南》
Contents
序1 林華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序2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
Chapter One第一章
基礎課!一起先來認識竹子
Knowledge of Bamboo竹子的特性
竹房子:呼應風土氣候的低碳建築
開始用竹子來蓋房子吧!
Basic 01|竹子的生長環境與分布
竹子出沒在哪裡呢?
Basic 02|孟宗竹與桂竹的物理性質
作為最佳建材的竹子有何特質?
Basic 03|竹材的三大考驗
取材後可能會發生哪些衰變?
Colume 01|竹材耐久的關鍵因素:澱粉...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