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藝曦
定價:NT$ 650
優惠價:88 折,NT$ 572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以16到18世紀的文人社集為題,
跨越中國、日本、越南,
從比較的角度
為東亞的結社文化提供嶄新的視野。
文人社集向來是引人注意而且令人著迷的主題,而過去二、三十年,文史領域得益於大量叢書及文獻的刊印出版,有了長足的進展,也讓社集這個主題得到被重新審視的可能。
《結社的藝術》這本論文集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以歷史學與文學的取徑為主,並及於醫學與書畫鑑賞,以此探討不同人群結社的藝術。各篇作者傾向把社集放在整個時代的大脈絡下,從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轉型與身分階層等面相切入,讓社集這個看似熟悉而傳統的題目,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張藝曦
臺灣臺中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思想史、地方史與家族史。代表作有《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2006)、〈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2006)、《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2007)、〈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2012)、〈明代陽明畫像的流傳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發展〉(2016)等。
作者簡介
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許齊雄╱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何淑宜╱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張侃╱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商海鋒╱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黃聖修╱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特聘研究員
張藝曦╱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王昌偉╱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
田世民╱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馮超╱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副教授
楊正顯╱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
馮玉榮╱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陳時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朱冶╱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師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導論(節錄)
16、17世紀,即中國的明代中晚期及明清之際,各地以士人為主,成立許多大大小小的社集,在此之前雖然也有一些社集的記載,但在數量上都沒有這段時期多,於是吸引不少研究者的關注。過去的研究較偏重在江南一帶的社集,復社的活動尤其受到注意。江南的文獻極豐富,社集的相關資料亦多,加上復社有確定的成立時間、目標與宗旨、成員,以及社集的活動,所以復社及其周邊社集,諸如幾社、讀書社、南應社及中江社皆為人所熟知,而其詩文活動或政治運動,始終是學界的研究重點所在。相較之下,其他地方的社集往往只有很零碎或極片段的資料留下,造成研究上的極大困難,即使近幾十年仍有一些精彩的研究論著問世,但資料的稀少與零碎,仍是研究者所須面對的困境與難題。
社集是一群人的集合,像郭紹虞便把社集定義為文人集團。社集跟個別士人或文人不同,個人可以有很多面相,但當一群理念相近的人共同結為社集,便在某方面有所交集,而被凸顯的這個面相便會成為該社集的特色,當同一類的社集在一段時期大量出現,便可能跟某種思想文化風潮有關。也因此社集不只是社集,還必須跟社集所處的時代脈絡及其思想文化風潮放在一起考慮。
明中晚期思想文化史領域的三股風潮,分別是以前後七子為首的文學復古運動、陽明心學運動,以及以江南復社與江西豫章社為首的制藝風潮,因應這三股風潮,則有詩文社集(主要是詩社)、心學講會,以及制藝文社的流行。明中期是文學復古運動與陽明心學運動的興盛期,於是詩文社集與陽明學講會臻於極盛,直到萬曆末年左右,聲勢才被新興的制藝風潮與制藝文社所凌駕而過,迄於明亡而止。
文學復古與心學運動在詩文及心性學說上各有主張及創獲,而兩波運動的共通點,即帶來參與階層的擴大。心學普遍流行於一般士人之間,而因心學有向下層走的傾向,所以即連布衣、處士、農工商賈也有不少參與講學的例子,這方面以泰州學派走得最遠,但不僅限於泰州學派有此傾向而已。文學復古運動也有擴大參與的趨勢,復古派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原則,由於講究摹擬,讓人們更容易入手寫作詩文,於是過去被視為雅的詩文,如今吸引更多士人,甚至布衣、處士、宗室、僧道,共同參與在這類詩文社集中。
參與階層或範圍的擴大,使得這兩波運動並不只是停留在心學學說或詩文寫作,而有其外在效應。近來的許多研究指出,在心學流行高峰的一世紀間,心學對許多規範的鬆解,給予多元的價值發展空間,脫離過去來自官方或程朱學的約束規範。還有許多人利用講學講會以及各種策略手段,進行社會教化或社會福利事業,而讓儒學的聖人形象具體深植人心。另一方面,如錢基博所言,文學復古運動頗類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因對古代文化的嚮往而蒐獵古代典籍,加上明中期以來出版業的興盛,使得許多已知或未知的古籍得到刊刻出版的機會,過去珍貴而罕見的古籍,變得唾手可得,人們所閱讀的書籍大量增加,知識範圍也大幅擴大。許多古籍的重刻流行,加上心學訴諸本心而不受先儒註解的約束,使得人們對儒學經典的解釋多元化,而儒經以外的其他典籍的流行,甚至弱化了儒經對人們的規範能力。諸子學的復興就是此時很值得注意的現象。當時流行的諸子學書籍,除了《老子》、《莊子》以外,還有先秦以來的其他子書,不少人會以這些子書來重新解釋儒學經典,隱然把諸子學與儒學並列,甚至有凌駕儒學之上的傾向。也因此,在心學與復古運動流行的高潮,也是一些人對這兩波運動批評最激烈的時候。理學陣營既有周汝登與許孚遠的九諦、九解之辯,也有以顧憲成(1550-1612)、高攀龍(1562-1626)為首的東林書院講學,主張回到官方認可的程朱學。文學陣營有公安、竟陵先後起而批評復古派。
不過,儘管許多士人都捲入到這兩股風潮中,但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嚴肅的心學家或詩文作者,所以即使精英士人倡導回歸程朱學或主張性靈文學,也未必能夠徹底解決儒學經典解釋的多元化及規範弱化的問題,這給了制藝(即八股文)發展的空間。在心學與復古派流行的高峰期,制藝只被視為是一種寫作的技巧,並未被賦予多少文學性,所以無論是心學或復古派的士人,都把心學、詩文跟制藝區別開來,甚至頗有醜詆制藝的言論。但大約到萬曆中期以後,開始有一股新的呼聲,試圖把制藝作為新文體,以這個新文體重新整頓風氣。
制藝即經義之學,亦即對儒學經典的義理詮釋之學,明末士人沒有直接走入清代的考證學,而是以制藝來解經。由於先儒如朱熹對儒經的註解,雖然簡要精當,但未必能夠傳達儒經的全部意涵,所以必須以各種旁敲側擊的方式,一邊回到儒經當時的時空背景,一邊放到今日所處的時空下來思考與理解其內容。如果說朱熹的註解是骨幹,則當時士人透過制藝寫作所想做的,便是賦予這些骨幹豐富的血肉。也因此,明末士人所從事的制藝寫作,既是因應心學與文學復古運動衍生的挑戰而起,但從經典解釋的角度看,又是承自心學與文學復古運動而來。所以當時一些人甚至要求制藝必須融合理學與文學的成果,一如江西新城涂伯昌指出,今之士人與昔之士人的差異,在於理學已明與理學未明,而在理學已明之世,士人除了明理以外,尚須具備文學修辭方能完美闡述經義。因此,制藝雖以闡釋經義為主,但同時也是經學、理學與文學的三合一。
詩古文辭、心學語錄與八股文,本屬於不同文體,與此相關的士人及社集活動,過去會放在各自的文學史、心學史及八股文史的脈絡下進行討論,但在心學、文學復古與制藝寫作這三股風潮中,不同性質的社集間常有競爭關係。對個別士人而言,心學、復古派文學與制藝三者間不必是競爭關係,所以某些士人可以同時跨在不同陣營,既接觸心學,也同時寫作詩文與制藝。但若是組成社集,社集會凸顯群體共同的認同與作為,就必須放在三股風潮的競合中來考慮詩社、心學講會及制藝文社。一如18世紀的法國,既有貴族女性主持的沙龍(salon)聚會,也有Baron d’Holbach組織的以男性為主的聚會,儘管成員有重疊,但兩種聚會間卻有競爭關係一樣。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2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張藝曦
優惠價: 88 折, NT$ 572 NT$ 6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以16到18世紀的文人社集為題,
跨越中國、日本、越南,
從比較的角度
為東亞的結社文化提供嶄新的視野。
文人社集向來是引人注意而且令人著迷的主題,而過去二、三十年,文史領域得益於大量叢書及文獻的刊印出版,有了長足的進展,也讓社集這個主題得到被重新審視的可能。
《結社的藝術》這本論文集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以歷史學與文學的取徑為主,並及於醫學與書畫鑑賞,以此探討不同人群結社的藝術。各篇作者傾向把社集放在整個時代的大脈絡下,從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轉型與身分階層等面相切入,讓社集這個看似熟悉而傳統的題目,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張藝曦
臺灣臺中人,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明清思想史、地方史與家族史。代表作有《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2006)、〈明中晚期古本《大學》與《傳習錄》的流傳及影響〉(2006)、《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2007)、〈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2012)、〈明代陽明畫像的流傳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發展〉(2016)等。
作者簡介
王鴻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許齊雄╱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何淑宜╱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張侃╱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商海鋒╱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黃聖修╱廣州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特聘研究員
張藝曦╱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王昌偉╱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
田世民╱國立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馮超╱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副教授
楊正顯╱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
馮玉榮╱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陳時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朱冶╱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講師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導論(節錄)
16、17世紀,即中國的明代中晚期及明清之際,各地以士人為主,成立許多大大小小的社集,在此之前雖然也有一些社集的記載,但在數量上都沒有這段時期多,於是吸引不少研究者的關注。過去的研究較偏重在江南一帶的社集,復社的活動尤其受到注意。江南的文獻極豐富,社集的相關資料亦多,加上復社有確定的成立時間、目標與宗旨、成員,以及社集的活動,所以復社及其周邊社集,諸如幾社、讀書社、南應社及中江社皆為人所熟知,而其詩文活動或政治運動,始終是學界的研究重點所在。相較之下,其他地方的社集往往只有很零碎或極片段的資料留下,造成研究上的極大困難,即使近幾十年仍有一些精彩的研究論著問世,但資料的稀少與零碎,仍是研究者所須面對的困境與難題。
社集是一群人的集合,像郭紹虞便把社集定義為文人集團。社集跟個別士人或文人不同,個人可以有很多面相,但當一群理念相近的人共同結為社集,便在某方面有所交集,而被凸顯的這個面相便會成為該社集的特色,當同一類的社集在一段時期大量出現,便可能跟某種思想文化風潮有關。也因此社集不只是社集,還必須跟社集所處的時代脈絡及其思想文化風潮放在一起考慮。
明中晚期思想文化史領域的三股風潮,分別是以前後七子為首的文學復古運動、陽明心學運動,以及以江南復社與江西豫章社為首的制藝風潮,因應這三股風潮,則有詩文社集(主要是詩社)、心學講會,以及制藝文社的流行。明中期是文學復古運動與陽明心學運動的興盛期,於是詩文社集與陽明學講會臻於極盛,直到萬曆末年左右,聲勢才被新興的制藝風潮與制藝文社所凌駕而過,迄於明亡而止。
文學復古與心學運動在詩文及心性學說上各有主張及創獲,而兩波運動的共通點,即帶來參與階層的擴大。心學普遍流行於一般士人之間,而因心學有向下層走的傾向,所以即連布衣、處士、農工商賈也有不少參與講學的例子,這方面以泰州學派走得最遠,但不僅限於泰州學派有此傾向而已。文學復古運動也有擴大參與的趨勢,復古派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原則,由於講究摹擬,讓人們更容易入手寫作詩文,於是過去被視為雅的詩文,如今吸引更多士人,甚至布衣、處士、宗室、僧道,共同參與在這類詩文社集中。
參與階層或範圍的擴大,使得這兩波運動並不只是停留在心學學說或詩文寫作,而有其外在效應。近來的許多研究指出,在心學流行高峰的一世紀間,心學對許多規範的鬆解,給予多元的價值發展空間,脫離過去來自官方或程朱學的約束規範。還有許多人利用講學講會以及各種策略手段,進行社會教化或社會福利事業,而讓儒學的聖人形象具體深植人心。另一方面,如錢基博所言,文學復古運動頗類似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因對古代文化的嚮往而蒐獵古代典籍,加上明中期以來出版業的興盛,使得許多已知或未知的古籍得到刊刻出版的機會,過去珍貴而罕見的古籍,變得唾手可得,人們所閱讀的書籍大量增加,知識範圍也大幅擴大。許多古籍的重刻流行,加上心學訴諸本心而不受先儒註解的約束,使得人們對儒學經典的解釋多元化,而儒經以外的其他典籍的流行,甚至弱化了儒經對人們的規範能力。諸子學的復興就是此時很值得注意的現象。當時流行的諸子學書籍,除了《老子》、《莊子》以外,還有先秦以來的其他子書,不少人會以這些子書來重新解釋儒學經典,隱然把諸子學與儒學並列,甚至有凌駕儒學之上的傾向。也因此,在心學與復古運動流行的高潮,也是一些人對這兩波運動批評最激烈的時候。理學陣營既有周汝登與許孚遠的九諦、九解之辯,也有以顧憲成(1550-1612)、高攀龍(1562-1626)為首的東林書院講學,主張回到官方認可的程朱學。文學陣營有公安、竟陵先後起而批評復古派。
不過,儘管許多士人都捲入到這兩股風潮中,但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嚴肅的心學家或詩文作者,所以即使精英士人倡導回歸程朱學或主張性靈文學,也未必能夠徹底解決儒學經典解釋的多元化及規範弱化的問題,這給了制藝(即八股文)發展的空間。在心學與復古派流行的高峰期,制藝只被視為是一種寫作的技巧,並未被賦予多少文學性,所以無論是心學或復古派的士人,都把心學、詩文跟制藝區別開來,甚至頗有醜詆制藝的言論。但大約到萬曆中期以後,開始有一股新的呼聲,試圖把制藝作為新文體,以這個新文體重新整頓風氣。
制藝即經義之學,亦即對儒學經典的義理詮釋之學,明末士人沒有直接走入清代的考證學,而是以制藝來解經。由於先儒如朱熹對儒經的註解,雖然簡要精當,但未必能夠傳達儒經的全部意涵,所以必須以各種旁敲側擊的方式,一邊回到儒經當時的時空背景,一邊放到今日所處的時空下來思考與理解其內容。如果說朱熹的註解是骨幹,則當時士人透過制藝寫作所想做的,便是賦予這些骨幹豐富的血肉。也因此,明末士人所從事的制藝寫作,既是因應心學與文學復古運動衍生的挑戰而起,但從經典解釋的角度看,又是承自心學與文學復古運動而來。所以當時一些人甚至要求制藝必須融合理學與文學的成果,一如江西新城涂伯昌指出,今之士人與昔之士人的差異,在於理學已明與理學未明,而在理學已明之世,士人除了明理以外,尚須具備文學修辭方能完美闡述經義。因此,制藝雖以闡釋經義為主,但同時也是經學、理學與文學的三合一。
詩古文辭、心學語錄與八股文,本屬於不同文體,與此相關的士人及社集活動,過去會放在各自的文學史、心學史及八股文史的脈絡下進行討論,但在心學、文學復古與制藝寫作這三股風潮中,不同性質的社集間常有競爭關係。對個別士人而言,心學、復古派文學與制藝三者間不必是競爭關係,所以某些士人可以同時跨在不同陣營,既接觸心學,也同時寫作詩文與制藝。但若是組成社集,社集會凸顯群體共同的認同與作為,就必須放在三股風潮的競合中來考慮詩社、心學講會及制藝文社。一如18世紀的法國,既有貴族女性主持的沙龍(salon)聚會,也有Baron d’Holbach組織的以男性為主的聚會,儘管成員有重疊,但兩種聚會間卻有競爭關係一樣。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7折 | 1 |
7折以上 | 1 |
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5折 | 2 |
7折 | 3 |
7折以上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